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东城区主要寺庙祠观情况介绍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0-701747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8 21:56: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东城区主要寺庙祠观情况介绍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禄米仓胡同5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原为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后得英宗赐名“智化禅林”。总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是北京现存最好完整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群。它以精美的古建艺术、佛教艺术和古老的“京音乐”而享誉中外。该寺座北朝南,原有五进院落,进山门、东西钟鼓楼、过智化门、北为智化殿、西为藏殿、东为大智殿,智化殿后为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再北为大悲堂,旧称极乐殿,最北为万法堂已无存。智化寺主要殿室的砖木结构与彩画,仍保留着原有风貌,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智化寺因收藏中国著名的四大古代音乐之一“京音乐”而闻名。其集宫廷、宗教、民间音乐于一体,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智化寺内有北京最早的转轮藏一具。万佛阁内供奉着三世佛及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佛像,均为木制。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通。智化寺荟萃了多种古代文化艺术,集古建、美术、音乐于一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 天 祥 祠

文天祥祠位于东城府学胡同,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最早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屡修葺,是北京保存至今仍有明代风格的一处不可多见的古建筑。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是南宋末年可歌可泣的爱国诗人。他在蒙古铁骑兵临城下之际,受命丞相,奋勇抗元,并留下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正气歌》是其光辉的代表作。后被害于柴市。为使人们形象地了解文天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国家于1984年9月重修了文丞相祠,向公众开放,供参观凭吊。

于 谦 祠

于谦祠位于东城西裱褙胡同23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悬门匾“于忠肃公祠”。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明英宗时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率军民抵挡住瓦剌军的侵犯,保住了北京城。后以“谋逆罪”被害。直至成化二年才被追认复官,还将其故宅改为“节忠祠”。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奎星阁因地震被毁,后小楼也拆除。现祠改为民居,大部分建筑仍保存,但院内搭建的小房子太多,已很难看出原貌。

凝 和 庙

凝和庙位于东城北池子大街46号,俗称云神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八年敕建,命仿宣仁庙规制建庙,以祀云神,有雍正皇帝题“兴泽昭彩”额。庙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及四层大殿。山门前的琉璃砖大影壁建在须弥座,上覆琉璃瓦顶。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上檐为一斗二升麻叶头,下檐为单昂三踩斗拱,平升科四攒,旋子彩画,黄瓦绿剪边,方形,每边长4.6米。正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瓦绿剪边。在后殿两侧,东西各有三座朵殿。该庙由于地近紫禁,常有进京官员住宿。民国时,此处改为学校,现为北池子小学,照壁、钟鼓楼、天王殿等已拆除,大殿及殿前御道还保留。

普 度 寺

普度寺大殿位于东城南池子大街内普庆前巷35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玛哈噶喇庙,是一座喇嘛庙,原为元太乙神坛,明南城崇质宫的旧址。清顺治年间改为睿

亲王府,1756年乾隆皇帝将该寺赐名普度寺,并为大殿题额“慈济殿”,为殿内题额“觉海慈航”。该寺殿宇拆毁较多,现只存山门及大殿和部分配房。砖木结构的大殿建在高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山墙与桅墙用大青砖平砖顺砌,墙下部用绿色六边形琉璃砖拼成几何图形花纹。整个大殿异常雄伟、庄丽、古朴,为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中所少见。1984年这里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 林 寺

柏林寺位于东城戏楼胡同1号,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建于元代至元七年(1347年),明正统十二年重建,明清两代多有修缮。寺坐北朝南,全寺建筑分三路,主要殿宇建于中路,共五层: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整个院布局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檐下正中悬有康熙六十寿辰时亲笔题写的“万古柏林”横匾。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七尊木雕漆金佛像。维摩阁位于全寺最后部分,自成院落,为双层建筑,东西两侧有翼楼。该寺曾保存了我国唯一幸存的龙藏经版,后移至智化寺。

宣 仁 庙

宣仁庙位于东城北池子大街2、4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风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以祀风神。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庙内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该庙街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及后殿。山门前有座琉璃砖在影壁,绿琉璃瓦顶调大脊。山门三间,歇山顶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悬“敕建宣仁庙”石额。各殿均为歇山顶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顶。现该庙琉璃影壁、山门、钟鼓楼及几层殿均保存,只是年久失修,显得破旧。

东 四 清 真 寺

东四清真寺位于东四南大街13号,是本市清真寺“四大名寺”之一,在中外享有很高声誉。始建于元代,在明正统年间得到回族官员陈友捐资扩建。今大门以内有砖砌的西式厢房,二门五间,前后带廊。西式门面为砖券门,为“中西合璧”式建筑。二门内为一小院,有一垂花门,垂花门内庭院的主要建筑为礼拜殿,其前半部为木结构,后半部的窑殿为无梁式穹窿顶结构。院内南北各有五间配殿和三间配房,均带前廊,该大殿及配殿为明代建筑,更为珍贵的是在南配殿保存元代《古兰经》的手抄本,堪称国宝。1984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 祝 寺 及 智 珠 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位于东城嵩祝院23号、北河沿大街25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并排的三座大寺庙:东为法渊寺、中为嵩祝寺、西为智珠寺,是明代番经厂的汉经厂遗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处即为法渊寺、嵩祝寺、智珠寺三寺,是皇帝为蒙古**章嘉胡图克图在京修建的宗教场所。法渊寺坐北朝南,前后共五层殿宇,已全部拆除;嵩祝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模较大,共分三路,主要殿宇集中在中路,除山门及前殿拆除外,主要殿宇尚存;智珠寺坐北朝南,从山门殿至后楼,共六层殿宇,除山门殿、天王殿、方殿及后殿还保存,其余配殿、配房等均拆除改建。寺院规模宏伟,建筑轩昂,1984 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 慈 延 福 宫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朝内大街223号,俗称三官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元代太庙遗址。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敕建,第二年落成。奉天、地、水府三元之神。明嘉靖四年(1525年)对三官庙进行重修。该庙原规模很大,院落分东西两路,山门七间,为黑琉璃瓦调大脊硬山顶,门前有大八字屏墙。大慈延福殿面阔五间,四面带廊,后面有虎尾抱厦,这在一般建筑中较少见的。最后一殿形制更为特殊,并排三座殿,中为紫微殿,面阔五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两殿面阔均在三间,共十一间,皆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极雄伟。各殿内原均有壁画、藻井和极高大的木制佛像。但从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此庙因种种原因都无香火。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东 直 门 外 清 真 寺

东直门外清真寺 原址位于东直门外小街北下关68号(原东直门外二里庄)。此寺据金吉堂先生1935年撰《中国回教史研究》记载:“清真寺,东直门外二里庄,元代”。但其他史书未见记载,据说清代重修。该寺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砖制仿木结构,脊顶有吻兽,东西两侧各有一旁门,穿堂门三小间,硬山筒瓦卷棚顶,额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刻的“开天古教”字样。大殿三间,坐西朝东,硬山筒瓦调大脊,前带走廊,廊为卷棚顶,南北配房各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东殿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殿顶上有砖吻兽及五小兽。该寺曾做为纸箱厂,山门、门楼均被拆除,主要建筑尚存大殿、东西配房等。1988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迁至东直门立交桥附近,建好后向社会开放。

欧 美 同 学 会

欧美同学会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原为普胜寺。又称十达子庙,为喇嘛庙。清顺治八年敕建,为清初所建三大寺之一。民国时改建为欧美同学会。现有大门三间,坐西朝东,黄琉璃瓦绿剪边,大式硬山顶。二门三间坐北朝南,前后出廊,左右各一石狮。门内正殿三间,坐北朝南,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带月台,三出陛。东西厢房各三间,绿琉璃瓦顶,整个院落由走廊相通。前院原有两座大卧碑,带龟趺,碑宽3米多,高1.5米。东边碑为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撰的碑文;西边为乾隆九年(1744)工部侍郎励宗万所撰重修碑。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卧碑。现存于五塔寺石刻博物馆。

通 教 寺

通教寺位于东直门内北小街钱线胡同19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通教寺是中外较知名的一座尼僧寺庙。原为明代太监所建。清代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由福建来京的尼僧开慧、胜雨二人住持该庙,进行扩建,将山门由冲南改为坐西朝东,并将寺更名为“通教寺”。重修后山门为三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为二层楼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三间,北厢房七间,最西一间为伽蓝殿,东头一间为客堂,中间5间为斋堂,名为“五观堂”。南配殿7间,中间为“念佛堂”西一间为祖师殿,东头3间为寮房。1981年政府拨款将寺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

僧 格 林 沁 祠 堂

僧格林沁祠堂位于地安门东大街47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道光五年(1825)袭科尔沁郡爵。十四年(1834)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咸丰五年(1855)晋封为亲王。同治四年(1865)被起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僧格林沁祠堂又称显忠祠。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建筑。仪门三间,绿琉璃筒夹瓦顶,前后出廊。东西配殿各五间,为灰筒夹瓦箍头脊。二门前有一碑亭,内有碑朝南,高4米余。二门一间,为享殿三间,均为绿琉璃瓦歇山顶带斗拱,享殿前有月台,三出陛。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绿琉璃瓦大式硬山顶。

法华寺

法华寺位于东城区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法华寺其建筑有山门,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山门两次间为棂窗,正间券门上有匾额“大兴法华寺”。其后三进大殿均面阔三开间,并有前廊。东、西两侧配殿亦为三开间。除主要建筑外,东、西还有跨院,房屋数十间,民国年间多已辟为临时停灵的灵房。现钟、鼓楼已无存,仅存山门、三进大殿和部分配房。

天庆寺

天庆寺旧址位于东城区东晓市街。其东与南药王庙毗邻,为辽代的水泰寺。元代至元九年(1272)重建时,发现一口废钟刻有“天庆”二字,经考证是辽代年号,因此就 以“天庆”为寺名。寺墙上嵌有“天庆禅林”石额,是后世人镌刻。旧址辟为天坛少年之家。

隆安寺

隆安寺位于崇文区东北部白桥南里1号。是北京外城著名佛寺。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隆安寺明景泰五年(1454)始建。万历三十七(1609),四川高僧翠林重修佛殿后堂3楹。现在保存下来的形制,虽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庙的建筑风格。清道光、咸丰年间,香火中断,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存放灵柩之地。寺的周围也变成了“丛葬之所”。

夕照寺

夕照寺位东城区夕照寺中街。存大殿两座,前殿3间,后殿为大悲殿。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图》,是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1775)所画;东壁为王安昆手书行草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书画双壁,是夕照寺的文物珍宝。《古松图》和《高松赋》存北京文物研究所。

药王庙

药王庙位于东城区东晓市街。占地20余亩。始建于明末天启年间,为武清侯所建。因明、清两代京城药王庙很多,故又称位于外城天坛之北的这座药王庙为南药王庙,其规模比其它药王庙为大。庙的主要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寺庙形式:山门门额镌刻“敕封药王庙”,门前原有两尊大铁狮子,进山门有一对大旗杆,每年腊月至正月底,旗杆上挂大红灯笼,旗杆后有报时的钟、鼓楼。东部的建筑贯穿在南北轴线上。与山门并列平行的有一排临街罩房,面对罩房第一层殿是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其后有文昌殿、真武殿。真武殿后有一座戏楼,戏楼北是药王寝宫,宫内供奉着药王爷和十大名医,在它西边还有一个小配殿,供财神爷赵公明。最后是一栋二层上下开问各七间半的木楼,楼上供奉东王公、太阳公、东岳大帝、灶王爷、南北五祖等几十位神像,多为木雕或铜铸,楼下存放祭神的用品杂物。东边有七、八个小院落,多为僚舍。东部庙房多已拆除,西部除山门以外,主要三层大殿及配殿至今尚保存完整。

——花市清真寺位于崇文区北部,西花市大街南侧。该寺占地总面积1797平方米,大殿面积1098平方米。相传为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所建,明、清两代,曾经多次修缮。

清真寺现存建筑有礼拜大殿,坐西朝东,前敞厅四间,进深四层,第四殿有天进一间墙,以透阳光,墙壁上原有古兰经文。大殿对面上有一座方形碑亭,原置雍正御赐碑,现碑已迁出竖立墙边,改为接待来宾之用。

花市清真寺

花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在北京的四大古寺之一,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创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寺的范围是以射箭距离为准圈占地基的,占地面积1797平方米,现存建筑礼拜大殿是寺中最大的建筑,面积1098平方米,坐西朝东,前面有敞厅3间,进深4层,大殿左右墙壁上原有古兰经文,已剥落无存。大殿对面有上谕碑亭一座,绿琉璃重檐歇山顶,原放置雍正皇帝御碑,今碑已移出。寺中还有敬古堂、沐浴室、寻月台和经房、住房等。现除寻月台拆除外,其余建筑均保存完整。寺内现存文物有清康熙二年裕亲王书“清真”木匾和乾隆五十二年(1787)“真一无二”牌匾各1方,悬挂于大殿敞厅两侧壁面。另外还有雍正七年(1729)御赐碑及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礼拜寺碑记》石刻等。

袁崇焕祠

袁崇焕祠和墓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花寺斜街,原广东义园旧址,其庙位于区东南部龙潭公园东湖畔袁崇焕(1584-1630),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后因崇祯帝听信谗言,被冤杀。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

第二篇:木兰祠及花木兰介绍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 35 公里营廓镇大周庄村,距虞城县城35公里,距京九铁路木兰站2.5公里。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本姓魏,是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人,公元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5月周武帝宇文邕率五路大军亲征,因父年老,弟年幼,木兰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戌边归来,隋文帝欲封她为尚书,她坚持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又现女儿真面目。木兰女扮男装的事情闻达皇上,皇上非常爱慕,欲选进宫中,木兰抗旨自杀,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县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木兰祠介绍

木兰祠祠内有祠碑两通:一通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 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另一通是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 年)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2000 年,国家邮政部在这里举办了 ‚ 木兰从军 ‛ 纪念邮票首发式。

木兰祠的历史

该景区兴建最早的景点花木兰祠,始建于唐于唐代,后金太和年间(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3 1 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2500贯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该祠僧人坚科、坚让等,再次募资修祠、立碑、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120余间,另有祠地400亩,住持僧10余人。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槐树。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周边的官府带领乡民前来致祭,后发飞展成连续五日的香火古会,每日接待客人10多万人。可惜,这座恢宏壮观的祠宇,1943年毁于战火。现存有元代、清代祠碑两通,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迹和历代修祠情况。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和故老相传,花木兰故里就在这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花木兰精神

在花木兰身上,汇聚了中华民族妇女的种种传统美德,她委身事群,忠也;克敌制胜,勇也;辞封拒赏,廉也;事亲终身,孝也;久处戎役,守身不失,贞也;五德俱全。同时,她开辟了男女平等的新纪元。木兰精神为世世代代所敬仰。《木兰诗》对木兰形象进行了成功塑造,歆动了历代文人学士,或撰文,或赋诗,或歌颂,或作史事考证。明清以来,以木兰为题材制作的戏剧、电影、小说、绘画等各种艺术作口层出不穷,还被翻译成多种外交流传到海外。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用四十一行篇幅,亲笔手书《木兰诗》全文,成为毛泽东手书古诗词中罕见的长卷墨迹。音乐界有人以《木兰诗》为基础,创作了一部富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木兰颂》。武术界,木兰拳、木兰剑,在河南、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大为流行。1999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创作了卡通片《花木兰》,在世界各国播映后,全世界形成了‚木兰热‛美国迪斯尼公司仅此片就赚了5亿元多美元。

花木兰,在我国历史上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抗敌御侮的巾帼英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木兰并非姓花,而是姓魏,这在元代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中有详细记载。明代剧作家徐渭编写戏剧《雌木兰从军》,为了人名好听,根据木兰花,采取移花接木,将魏木兰改成了花木兰,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为了进一步弘扬木兰精神,虞城县政府聘请高级专家制作了重修花木兰故里旅游景区的详细建设规划,占地160亩,总投资5050万元。景区内有花木兰祠、花木兰故居、花木兰花园、花木兰文化广场、花木兰武馆武校、花木兰陵园6个 景点。现已投资350万元,建成了花木兰祠、花木兰文化广场、花木兰陵园对游客开放。商丘市政府决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木兰文化节‛,现已举办4届,每届前来参加木兰文化节的中外游客达数十万人。国家邮政部还于2000年在这里举办了‚木兰邮票首发式‛,使花木兰成了世界人民加强交往的友好使者。

花木兰故里旅游景区,于2001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故里在虞城

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

《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近数十万人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明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

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

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清徐作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

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

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

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今湖北黄陂)有个花木兰,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 ‚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目前当地称呼大伯或者伯父为大爷,可见爷娘就是爹娘的意思.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花木兰‛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目前京九铁路专门设有木兰车站,济广高速商丘南段专门设有木兰出口.至于木兰故里其他说,有的只凭一个传说,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黄河的大北边等,都是牵强附会,站不住脚的。

一是黄陂说。

一说‚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完全是牵强附后。‛宋〈太平环宇记〉载:‚木兰山,黄陂县北六十里,旧木兰县,取此为名。‛明嘉靖〈黄陂志〉也载:‚木兰山,在县北七十里……传尝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这两处都说是因为有了木兰山,才取名为木兰县的,黄陂人说木兰为唐初人,就是说在有木兰之前许多年,早就有了木兰山,与木兰是无涉的。而〈汉阳府志〉记载的更清楚。说:‚〈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臵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这里,明白天误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说法。那么,当地的〈县志〉、〈府志〉都作了明确的否定,上述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二说‚清代〈黄陂县志〉的记载最清楚。‛清康熙〈黄陂志〉说:‚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等。假如黄陂真有这位‚代父西征‛的将军,应当说她不是我们要论证的戎守河北、征战燕山的木兰将军了。略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从黄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陕西,过甘肃,或到达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战‛,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着跨黄河、越黑山了。再说她身在祖国的大西北,怎么能听到‚燕山胡骑声啾啾‛呢?有的说,‚西征‛、‚北征‛可能是笔下误,其实不然,〈黄州府志〉、〈明一统志〉说到此事时,都是记载的‚代父西征者‛。决不会层层志书都‚笔下误‛。并且〈汉阳府志〉对黄陂旧志说法早就纠正说:‚旧志谓‘山以古乐府所云代父从军之的木兰得名。木兰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贞观人。考之传籍,一无所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臵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明确否定了黄坡旧志的不正确说法。

这是这个‚考之传籍,一无所据‛的女子,到了清同治时期,黄陂的修志者却用一个神话故事,把木兰从儿时到九十寿终写成了小传。该志说:‚木兰将军,黄陂西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此将星也……久陷此山,今付汝家……二十年后,当显于世’遂妊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又说:‚木兰儿时状貌端凝……为男子装,代父北征……易名朱烈贞……元师壮其言,选健卒五千与之,……合围突厥于阴山,遂大破其众,还朝策勋,除木兰尚书,木兰曰‘父母存亡未卜,愿乞归省‛……木兰卸戎装,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寿九十,以疾终于家等。大家知道,神话故事只是启蒙儿童的读物,根本就没有参考的价值,写入志书已不严肃,怎么能当作历史依据呢? 三说‚有杜牧诗为证。‛黄陂说是杜牧到木兰山的木兰庙时所写。(未详有何证据)其实在那里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容。他的这首诗早已在虞城木兰祠碑林刻着,其诗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间从没有说起木兰故里的事,仅评此诗怎能证明其故里在黄州呢?

二是陕西说。

1、陕西说什么‚木兰姓花,延安有万花山‛。先看木兰怎样姓的花。木兰姓花,是通过戏剧、电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历史。自宋元以来争论最早的是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争。从未见那里说她姓过花。但到明代戏剧家徐渭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之之后,木兰就开始姓花了。〈木兰辞〉中木兰本无姓氏,可是作为戏剧人物出来,是要交代身世的,没姓不行。徐渭明白木兰得名于木兰花,于是移花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这是戏剧,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剧中,木兰就开始姓花了。因为是戏剧不是历史,原无纠正之必要。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又将此剧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进行演出,造成不小影响。解放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又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剧名直呼〈花木兰〉,常香玉带该剧赴朝慰问,后又到全国各地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在各地公演,一时风靡全国。从此‚花木兰‛成了全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巾帼英雄了。这时,谁要出来说木兰姓魏不姓花,马上会遭到众人的讽刺和嘲笑,说你是白痴,这就是人们误把戏剧人物当作历史人物,以讹传讹的结果。

2、说‚有花木兰之墓碑出土‛。在人们普遍误认为木兰姓花的情况下,有人就报道‚花木兰之墓碑出土‛。这道新闻。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上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又说‚延安文联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真是活灵活现,若有其事。以此证明木兰故乡就在此处。这则报道看后实在令人费解。且问,那块‚长满苍苔‛的碑石,是什么朝代、谁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如果上书‚花木兰之墓‛字样,最早也早不过明嘉靖之前,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徐渭的‚雌木兰从军‛剧。即使有这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营廓屹立着,并且木兰的里居、姓氏、英迹都记载着一清二楚。那块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说明什么呢?再说,既然报道碑石‚长满苍苔‛,就证明露出地面(否则不会‚长满苍苔‛)。人们会问,这么一块露出地面的英雄纪念碑,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多少年来竟无一人发现?就连那块麦地的主人,耕来耙去也没见到?怎么却让那位文联干部‚发现‛了呢?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到〈水浒传〉中‚排座次‛时的那块‚碣石呢‛?

还有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有人曾报道:‚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万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仅用一个‚相传‛的故事,而不摆出具体事实,就想证明木兰故乡在此地,怎能令人信服?

三是魏都说。

魏县在河北的邯郸南,在黄河大北边,那里如果有一位木兰代父从军,也不需要过黄河,否则他就南征,向中原去征伐了。

四是河北完县说。

〈完县志〉记的清楚,那里是木兰之父驻戎的地方,〈完县志〉明确指出,木兰魏氏,亳州人,并没说木兰是完县人。只是木兰父亲或者木兰本人在那里打过仗。

第三篇:福建寺庙汇总 福建各地的寺庙介绍

福建寺庙汇总 福建各地的寺庙介绍

提起福建,人们就想到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海上花圆城市的厦门,海上丝路各城泉州,海滨城市福州。作为中国东南部最热的旅游线路之一,福建之旅令人难忘。八闽大地不但有山川之胜,又有圆林之美,更有寺、塔、桥、土楼等古代建筑。其佛像雕刻制作工艺也堪称世界之最,座落在仙游的木雕铜雕佛像及高档仿古家具起古至今让诗人墨客,吟咏舒怀,留下了许多瑰丽的篇章。只要游客有时间和心情慢慢品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教是福建境内最有影响的宗教。东汉末年以降,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信徒多,香火鼎盛。境内现有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42座,位居全国前列。著名的有福州涌泉寺和西禅寺、崇福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莆田广化寺等。

福建有代表性的大寺庙普遍离市区不远,坐落之地环境清幽,是闹市参祥拜佛的绝佳之地。寺院建筑普遍经过仿古修葺,完整而不失岁月沧桑之美.1.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妙相庄严,海内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千手观音工艺精绝,千手千眼,金光闪耀。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登临远眺,山风海涛,尽收眼底。

2.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雪峰崇圣寺

雪峰寺全称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大湖乡雪峰山南麓,雪峰山本名象骨峰,山脉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距福州77公里。雪峰山与鼓山、旗山三山鼎峙,环抱福州,合称福州“三绝”。

雪峰寺开山祖师是高僧义存(822-902年),精通佛理,从者遍布全国,德高望重。禅门五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中的法眼、云门二宗即出其派下。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问义存:“师住象骨峰有何异?”义存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曰:“是山可名雪峰。”由此改名为雪峰。山势峭拔,风景绮丽,绝顶峰海拔800米,享有“闽越神秀”、“琼瑶第一峰”之美称。古人有诗赞曰:太华凝结素芙蓉/隔崦流云淡复浓/夏入伏中微觉暑/时移秋半便如冬/银锄错落千重岭/玉砌嵯峨百丈松/几度雨花台上望/光摇楼阁起霜钟。

作为当今福州五大禅林(鼓山涌泉寺、西门西禅寺、雪峰崇圣寺、北峰石牌林阳寺、象峰山崇福寺)之一的雪峰寺始建于乾符二年(875年),原名应天雪峰禅院。该寺比鼓山涌泉寺还早建三十余年,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乃义存的高徒。乾宁元年(894年)移址陈洋(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为今名。该寺屡经兴废,鼎盛时有殿堂房屋千余间,僧众1500多人。现存庙宇多为清光绪年间建造,规模宏大,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禅堂、客堂、藏经阁、方丈室等。寺内藏有《碛沙藏经》、印度梵文《贝叶经》和整部《频迦藏》8000余卷等珍贵经典。全寺及其周围流传雪峰二十四景,有首七律古诗概括景名,浑然天成,录缀如下:雪峰(山)宝所(亭)近兰田(庄)/枯木(庵)三球(堂)一洞天(岩)/半岭(亭)化城(亭)无字石(碑)/万松(关)雪峤(路)有龙眠(坊)/文殊(台)古镜(台)金鳌畔(桥)/罗汉(岩)梯云(岭)象骨巅(峰)/香石(磨)放生(池)池蘸月(泉)/望州(亭)卓锡(泉)应潮泉(泉)。3.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泉州开元寺

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曾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宋、元代有支院百二十所,“食指常万”。现存十分之一、二,面积尚有百余亩。开元寺中轴自南至,建筑群依次为:照墙“紫云屏”、山门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西塔。大雄宝殿始建于垂拱二年,名紫云大殿。屡圮屡修,现存为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为石柱百根,故别称百柱殿。庭中有唐至明历代所建各种小型石塔13座。其中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对,最为重要。大殿后为甘露式坛。据载,明末清初泉州甘露戒坛与此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为全国仅存三大戒坛。寺两厢有长廊。东侧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又称阿弥院殿),后改为水陆寺,现改建为泓一法师纪念馆。西长廊外侧有唐植古桑树一株。两廊外草坪上有东西双塔凌空对峙。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是泉州侨乡的徽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塔名镇国塔,始 建于唐 咸 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为九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77)重建为七级砖塔。南宋嘉熙二年 至 淳 佑十年(1238--1250)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为七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重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现存的八角五层仿木楼阁攒顶式建筑,东塔高48.27米、西塔 45.05 米。双塔项弥座、塔身、塔盖内外全用白色花岗石构筑。塔刹铁铸、从刹座到鎏金葫芦,高度分别为11.10米和10.65米,各系八条大铁链于刹顶与檐角间。翘檐角系金属铃铛共80只。双塔壁上分布160尊人物浮雕。双塔檐间雕有80尊守望神将。其须弥座雕有佛传图37 方,龙凤狮鸟花卉 48 图,负塔侏儒16尊。台阶两侧象眼板有浮雕。4.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西禅寺

西禅寺又名长庆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据《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修建冲虚观表示纪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定名为清禅寺,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西禅寺殿宇巍峨壮观,拥有大雄宝殿、明远阁、念佛堂、无尽藏、放生园、大方堂、钟鼓楼、库房等一套完整的建筑物,占地百余亩,廊庑相通庭院广阔、红梅翠竹、清松古荔环绕其间。其中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

西禅寺还以盛产荔枝驰誉遐迩,每逢荔红季节,省城文人名士,多携侣邀友前来相聚,品尝佳果,吟诗题字。历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学土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

西禅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如新加坡的双林寺,为光绪年间微妙禅师之徒贤慧、性慧所创建,其规模与西禅寺略同,为海外最大寺庙。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禅寺的厩院,并派僧师常住管理。西禅寺现存数座建筑物中,有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所留的遗迹 5.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漳州南山寺

南山寺——在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原名延福禅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南山寺”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手书。

据《漳州府志》记载,该寺原是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因建筑规模过于宏大,有人密告其犯有僭越之罪,朝庭派钦差大臣前来查办。祸将及身,其女金花急中生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则削发为尼。钦差见寺释疑,陈邕方幸免于难。宋乾德六年(968年)和绍兴八年(1138年),陈邕的裔孙刺史陈文灏及状元陈俊卿先后重修南山寺,并分别改名报劬院、崇福寺。明代,郡守章大任题匾曰“南山法窟”,遂称南山寺。清光绪元年(1875年),该寺住持僧佛乘又募捐修缮。现存的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保留一定的唐代风格。近年当地政府又拨款整修。6.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晋江龙山寺

龙山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五里桥旁,又称“天竺寺”、“观音殿”,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在东南亚及台湾也有一定的影响,为闽南名刹。

龙山寺创建于随大业十四年(618年),以后历代都有修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龙山寺派僧人祖派、智渊等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县水头镇之间营造石桥,“后因工程浩大,未完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今续建,经一年完成”(据《泉州府志》)。这座由僧人倡建的石桥长五华里,称五里桥。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但这座用花岗石建造的大桥仍横跨田间,成为晋江一景,桥上水心亭中有一石刻对联曰:“天下无桥长此桥,世间有佛宗斯佛。”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龙山寺得以重修香火并分传台湾及东南亚。寺僧肇善法师至台湾鹿港修建龙山寺,此寺采用闽南石料修筑。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移居台湾的闽南人士在台湾宝岛上创建龙山寺,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至今,台湾全岛竟有四百九十多座龙山寺,这是台湾人民与大陆佛教因缘的历史见证。近年来,不少台湾同胞来晋江龙山寺参拜。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建了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道光、同治、光绪年间数次修葺,蔚为壮观。7.龙岩莲山寺

莲山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创建于宋朝,法脉属曹洞宗。《龙岩州志》载,此处怪石“有若莲瓣》,故名“莲山招提”。寺内供养观世音菩萨,香客如云,屡现灵异,清朝龙岩知县王有容礼大士有验,即捐金置香灯田,并立碑记其事,此碑至今矗立于寺前。

历代以来,此寺屡废屡建,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殿堂,两间平房,历代法师只能照顾殿堂香火,维持生计,自己修持而已。清初此寺有法师教拳,拳法至今尚流传民间。

1987年,龙岩市统战部延请闽南佛学院光炳法师住持莲山寺,并划拨三十亩土地扩建寺院,莲山寺寺名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现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阁、回廊、素食部、法物流通处,尚在施工的有藏经楼、法堂、地藏殿、僧舍、客房、接待处、停车场、放生池等。按丛林规格设计,木石结构,大殿三个门墙上刻有释迦牟尼传,天王殿、大悲阁、钟鼓楼前全部用石雕龙柱,屋檐翘角,龙凤花鸟栩栩如生。龙岩地区书协副主席林坚隶书题写”天王殿“匾额。殿塑有三世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工艺精湛。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滴水观音,大雄宝殿后面挡墙上,有一天然石顶,泉水下滴,即在此因地制宜塑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使清泉从大士手中的净瓶中流出,滋润众生,信众惊叹不已。

莲山寺现任方丈光炳法师,毕业于闽南佛学院。8.莆田仙游九座寺

九座寺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凤山乡,距县城43公里,有大路直达寺门。寺处九座山,故名九座寺。唐朝智广上人创建咸通六年(865年)。智广上人系仙游县度尾镇人,咸通十年(869年)奉诏进京,参加唐懿宗迎奉佛骨盛典,敕封本寺为“九座山太平禅院”,并钦命智广禅师为太平禅院方丈。智广禅师圆寂于光启二年(886年),谥正觉禅师,荼毗后,获舍利四千余粒,晶莹似冰雪。宋元佑六年(1091年)加封慈应禅师,隆兴元年(1163年)又加封普济禅师。禅师的舍利一半为泉州、建州二太守请去供养,一半塔葬于溪西双峰之下,宋崇宁年间敕封“无尘塔”。1996年,该塔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福州连江宝林禅寺

宝林禅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东平村,独觉禅师始建于唐大中六年,著名方丈有宏净法师、妙有法师等,法系临济宗。现有法堂、西归祠、齐堂、僧寮等。重要文物有唐朝石佛、石柱、独觉禅师塔、普同塔及石碑二通。

宝林禅寺现任住持明通法师。74岁,福建省罗源县人,1974年出家,师从悟慧法师 10.居士家乡的寺庙——连江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山堂村云居山之巅,又名上庵寺,云居山位于闽江与鳌江之间,距县城7.5公里。唐代即建寺于此,宋元屡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到民国年间,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部分倒塌。民国六年(1917年)圆庆上人和明性法师驻锡于此,着手修缮寺宇,开荒种地,初创业基。

1981年明性法师圆寂后,由理通法师继任住持,扩建大雄宝殿,修七星井和生活用房。1988年理通法师圆寂后,由比丘尼理顺法师任住持,理实法师任监院,1993年开始对总体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将原有殿宇全部拆除,重新设计仿古结构,屋顶有琉璃瓦面,殿内1989年重塑的释迦牟尼第三尊佛像,高3.4米,肩宽1.2米,全面用金粉装饰,鲜艳夺目。塔井浮雕九龙八凤心,工艺精巧。大雄宝殿廊前换上九根浮雕青石龙柱,殿堂高度从原来8.3米加高为13.8米,深度增加4.3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大雄宝殿前方留有一块575平方米正方形广场,内建七星井和千佛塔。广场前面是天王殿,建筑面积135平方米,殿前为月爿池。在大雄宝殿和广场两旁建有齐堂、祖师殿、伽蓝殿、西归堂及生活用房等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大雄宝殿后座为法堂、藏经楼、僧房等,建筑面积441平方米,殿宇围墙长300米,高2.8米。近数年来的修缮总计耗资五百多万元,全部都是信徒捐献,其中胡雪金家族一百六十多万元,郑玉英家族五十多万元。现拥有殿堂5座,大小厅室56间,总建筑面积2818平方米。

云居山是连江县内四大名山之一,青山堆翠,碧岫绕云,兀峦幽谷,奇岩怪石,松树萧森,绿茵馥郁,正如云居寺前崖刻有所言“天上云居,人间仙境”。西北向有仙人迹,传说仙人曾到云居山,岩壁尚留一尺多长的脚印。北面有金猫戏鼠、尼姑洗脸、和尚貌台诸胜。云居寺左边有大字“彤云碧海”的刻石。附近有流米岩。寺侧有一小冈,首尾昂起,形好马鞍,叫马鞍山。每届秋日,游者多宿云居寺,以待翌晨登普光塔以观日出。普光塔又称云居塔,在云居山顶,游人在此极目东海,气象万千。高僧海筏法师有联云:“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古今独居云”,生动概括了“云居观日”的独特景色。“云居观日”是鳌江十二景之首。塔旁有一巨石,呈半笏状,底部附着贝壳,上刻“海上飞来”四字,称飞来石,对考察云居山地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满山怪石,知名者还有“美女梳妆”、“莲花台”、“杜鹃岩”等诸胜。

云居寺虽处群山峻岭之中,现有一条石面公路接通连晓公路而进入104国道,交通十分方便,四方信士来朝拜者络绎不绝。11.连江青芝寺

青芝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城南约10公里的青芝山。青芝山在连江县官司头镇,原名“百洞山”。山上多奇石怪洞,因产灵芝得名青芝山。前人有诗赞:“寺产灵芝闻海外,山称百洞重江南。”此山开辟于明万历天启年间(1621-1627年)。经历代修建已成一大名胜风景区。山中的松、岩、峰、峦、泉、洞,天然成趣。山水秀丽,有“一百零八景”之称,其中较著者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及一湖、三泉、三台、三室。山中青芝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朝廷董尚书主持兴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后殿,1934年林森重修前殿。外观似西式楼房,内部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殿宇,风格别致。四周有梅花楼、松风阁、啸余庐、藏骨塔、第一亭、半山腰、栩园、慕园、观光亭、同乐亭等亭台楼阁十余处;并有数十处古代崖刻,有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以明朝万历年间宰辅叶向高的草书诗刻最为著名。

青芝寺著名的祖师为觉非禅师,传承法系为临济宗。寺院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大雄宝殿、大悲楼、观音大士殿、玉佛洞、三圣殿等。该寺最重要的文物是由一整棵楠木雕刻的佛像及九世**送给林森先生供奉的白玉佛,均被寺僧视为镇山之宝。

本寺自明朝建寺以来,一直只有一二僧人住持。光绪年间,兴福禅师兴建大士殿,僧人多至十五人,后渐衰落。至1984年10月,界修法师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住持青芝寺,兴建东西两客堂,住僧十五人,1990年,界贤法师应界修法师之邀前来住持青芝寺,先后盖起大悲阁、选贤楼、玉佛阁等,住众二十人。

青芝寺现任方丈界贤法师,40岁,浙江人,1982年出家,师从世孝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福建省连江县佛教协会副会长,连江县政协委员。现任监院门辉法师,28岁,福建人,1985年出家,师从界修法师,毕业于灵岩山佛学院。12.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漳州平和三平寺

平寺是闽南一所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唐代高僧广济大师曾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因而成为闽南佛教圣地,每年海内外香客朝山进香达数十万人之多。

三平寺距漳州市区约60华里,从前香客朝山进香须从塔潭登山,其间“岩谷深邃,结曲奇危”。据《漳州府志》记载:“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故名为“九层岩”,苟非心诚志坚者不能至焉。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群山环抱,清溪回映,茂林修木。

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所以说只建“两殿半”。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后进就是祖殿,最后半殿是塔殿。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13.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鼓山涌泉寺

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涌泉寺,以后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4.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莆田广化寺

广化寺座落在市区西南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又名南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也是福建佛教大丛林之一。最近又被评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寺初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皇帝赐名“灵岩寺”,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额,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皇帝改名“广化寺”。

宋代是广化寺的鼎盛时期,当时有10院,下辖120庵,僧众达千余人。“檐楹相摩,轩宇层出”,山门若市,香客如云。现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重修的。近年来,在海外侨胞热心赞助下,广化寺又进行全面的整修扩建。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已达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整个布局以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为中轴线,坐北向南,全长385米,气势磅礴。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把整个建筑群紧密地连成一体。左厢依次为卧佛阁帝的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至钟楼;右厢依次为卧佛阁旁的般若堂、看山楼、方丈、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至鼓楼。左上方新建了一座宏伟的观音阁,内供一身高达八米的观音像;右上方新建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左右两侧。新建了四座五百罗汉堂。寺的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表现出闽南古寺院建筑传统风格。主殿大雄宝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为抬梁式殿堂结构。殿高22米,面积达837平方米。天王殿前有两座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所建的石径幢,高约3米,其中一座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这是研究梵文汉译与本地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寺前左侧普门庵前,还有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建成的仿木楼阁式释迦文佛塔,五级八角形,高30米。塔室空心,内壁嵌有石级,供人登援,可至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乐伎和花卉鸟兽等图案,精致美观。塔檐仿砖瓦雕刻,有凌风飘举之势,其建筑艺术,为八闽少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有赵朴初亲笔题写的“万德庄严”匾额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

广化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香火鼎盛,朝圣者络绎不绝。市区有公路直通山门。15.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五大禅林之林阳寺

林阳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系唐朝古刹。1983年,林阳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福州市“五大丛林”之一。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891-969年),福州人,开创林阳寺并住持。除志端禅师外,该寺著名方丈还有隐山、慧观、广贤等。该寺法系为曹洞宗。

明朝初年,林阳寺废圮。明末谢肇浙过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

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予以修复。迄现代,古月禅师弟子净缘、悟正等到南洋及北京募缘,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建塔,安奉古月大师灵骨,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

1981年,林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1981至1985年,僧人对整个寺院都进行了重修。现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禅堂、僧房等。林阳寺周围有朱熹讲学处等许多古迹,另有九峰、芙蓉、寿山诸胜景。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是游览观胜、拜佛诵经的理想场所。

林荫道现任方丈广贤法师,74岁,福建车山人,17岁出家,毕业于北京佛学院,师从慧定法师,现任监院修性法师,72岁,福建即武人,1983年出家,师从广贤法师.16.古田极乐寺

年古刹“极乐寺”座落在翠屏湖畔,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中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主席圆瑛法师曾在此潜心钻研。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福建兵变”十九路军抵御蒋军的指挥部,1932年毁于战火,1937年,由圆瑛法师组织重建。极乐寺现存有镇寺三宝:第一是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极乐寺”,圆瑛法师所题“得到此间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和现任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大书法家赵朴初50年前和50年后的两幅题字:“大雄宝殿”和"圆瑛法师纪 念堂。第二是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佛门中罕见的三尊古铜佛像。第三是由缅甸佛教届领袖于本世纪初赠送给圆瑛法师的玉释伽佛。17.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莆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雷山左旁。昔时其地爽垲,遍植梅树,故名梅峰。隋唐之际,峰巅建有一座观音亭。宋初亭周匝地百余亩,系李家之祖业。志载元丰八年,黄太安人感异梦而生制干李公子诚。黄氏为酬夙愿,乃尽舍亭周之地,将小亭扩建为寺。

梅峰光孝寺宇初具规模之时,峰右建有『望海亭』与『卧云轩』各一座,李公子时授读于轩。北宋崇宁二年,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奉敕赐额改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敕改为『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敕赐『报恩光孝寺』巨匾;越五年,去掉『报恩』二字,单名『光孝寺』。尔后大约八百多年来,一直沿称不易。方志记载,寺内旧有『神钟』一口,亦为绍兴乙亥年龟洋二圣僧驻锡寺中,令名匠蔡通铸成,声响能传数十里之遥。宋代梅寺,仰仗李公大力护持,朝廷多次赐额,名重一时,且寺宇屡经扩建,规模俨然大于前时,成为当年莆阳境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寺僧惠深、惠泽感李公之德,乃建李公祠于法堂之左,以志纪念。

元代,朝廷在梅峰光孝寺内设『官讲』,故曾别称『讲寺』。后因年久失修,日就倾颓。逮及明永乐六年,僧规永领众重修,始复旧观。嘉靖四十一年,寺遭倭患,仅存大殿与钟鼓楼。万历六年,邑人礼部尚书陈经邦,助僧月珍募建中殿,知县周澜应命护助。竣工时朝廷敕书『明皇万岁』为主额,挂于大殿中粱之上。万历廿七年,月珍再建香积堂,四年后又同檀信萧志文修建法堂、大士阁,翌年重建山门及两庑,并修葺大殿与瞻拜亭等。清康熙四十年,提督吴英捐俸赀修建大殿;越九年重修山门。雍正五年,居士沈廉明发心为功德主,修建中殿、法堂、山门等。其后邑人名宦林扬祖重修瞻拜亭。不久渐趋败落,徒侣零丁。光绪十三年,官军进驻本寺,夜间失火,钟楼焚为平地,宋铸『神钟』亦被熔毁。未几,法运复启,仙籍名僧微嘉和尚由南洋回国,发愿重兴。时为全面修复,财力不足,邑人新疆道监察御史江春霖为撰募缘序。微嘉还从仙游枫亭塔斗会元寺招来廿四人徒众,充实僧才力量。当时历经多年募建,殿宇次第修复,再现旧观;且重铸洪钟,其声响传程虽不如宋钟之远,但音色清朗,亦较一般铜钟为佳,未失其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梅寺晨钟』。微嘉和尚一边修建寺宇,继绝兴废,一边剃度徒子多人,奕叶相承于海内外;而今仅新、马、印三邦,各有其僧尼徒裔近百人,国内之数更多。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梅峰寺进行了保护。但『文革』期间,又横遭一场祸劫,寺没僧散,佛像、文物、法器荡然,唯清铸之洪钟幸存。一九七九年,人民政府拨乱反正,恢复、落实宗教政策,僧众陆续回寺。继而梅峰光孝寺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海外徒侣闻讯,欢欣鼓舞,同发宏愿,重建祖寺。旋由宗义、宗圣、达贤、贤崇、贤悟、妙清、性悟等海外法师,在星洲成立『梅峰寺海外筹备重建基金委员会』,大力资助修建。国内亦成立『莆田市城厢区梅峰寺修建委员会』,擘划全面修建工程。在市、区人民政府和统战、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十年重建,现在主要工程业已完竣。18.福州五大禅林之崇福寺

崇福寺,地处福州北郊象峰山麓,是福州五大丛林之一,远肇于唐朝,续修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几经兴废,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古月和尚重修,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悲阁、念佛堂、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建筑都已有百年历史。自****年原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常法师升座为该寺尼方丈后的十多年里,不仅重新修葺了原有殿堂,重塑了菩萨金身,并增建了福建佛学院女众部教学楼和师生宿舍、骨灰寄存室等,使古老的崇福寺焕然一新。

今年八十三岁的传常法师因年高退隐,由如妙法师荣膺升座为尼方丈。在今天的升座大典上,由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协顾问、福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常老法师亲自为如妙法师送座。之后,崇福寺礼请传常法师为法主和尚。

如今福州崇福寺住众农禅并重,寺办制香组、缝纫组及骨灰寄存等,服务社会善信,同时又作为福建佛学院二部僧传戒场所。寺内现有女众二百余人,全寺上下,依六和敬,共住同修。崇福寺饮誉海内外,成为四方尼众所向往的修学胜地。19.法弘世孝——福鼎桐山普光寺

普光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桐山镇,世孝法师创建于1983年,有大雄宝殿、佛塔等建筑。

普光寺现任住持世敏法师,36岁,福建省福鼎市人,1981年7月出家,师从青竟法师,毕业于福州崇福寺佛学院,兼任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协会会长,市佛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市政协委员。退居方丈世孝法师,61岁,福建省福鼎市人。20.梅亭放鹤——福鼎硖门瑞云寺

瑞云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乡瑞云村,为太姥山六大游览区之一,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历代迭有修葺。1919年高僧智水法师重建。寺院布局结构为园林式,打破了中轴线对称常规。有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梅亭、葫芦阁、赏花楼、观鱼台、半月湖、荷花池等,布局精巧。院中长廊相接,长达五十余米,游人在院内有空灵、深幽之感。建筑物的斗拱、梁栋精雕细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等,造形生动,花窗图案结构精美,体现出南方建筑精巧的艺术风格。寺中尚存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石斛一个,《重修雏山瑞云寺碑记》等。寺有感触树一株,入手一触,所有树叶都会颤动,蔚为奇观。寺后有银杏、千年苏铁等名贵树木。周围有平岗松涛、寿塔眠云、葫芦沽酒、钟楼啸月、梅亭放鹤、花开掏泉、月湖垂钓、层峦烟云等十六景。1989年1月公布为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歌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云聚于此进行盘歌、跳舞等活动。

瑞云寺现任住持介利法师,60岁,福建省福鼎县人,1972年出家,师从世行法师,兼任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协会理事,硖门乡人大代表。退居方丈世行法师,72岁,福建省福鼎县人,兼任市人大代表。

21.倦鸟梅溪——福鼎栖林寺

栖林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西郊2.5公里的鳌峰山下,又称“栖林禅院”、“栖林院”。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重修。布局典雅,规模壮观,大雄宝殿、观音楼、放生池等均清朝所建。殿内罗汉金刚,法相庄严。寺内有宋宣和《县仪案》碑记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保存完好。南宋状元王十朋曾于寓此,留题:“我和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文化大革命”后文管部门拨款维修,后又重建天王殿、法堂等,1989年1月公布为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林寺现任住持立化法师,59岁,福建省福鼎县人,1967年出家,师从深日法师,兼任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现任监院悟荣法师,82岁,浙江人,师从立化法师。22.岩洞观音——长乐灵峰寺

灵峰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唐初始建,名“龙龛寺”。明永乐二年重建,永乐皇帝赐额“灵峰禅寺”,明嘉靖二年第二次重修。现有大雄宝殿、观音阁、一片瓦观音岩等建筑。观音阁建在岩洞,巧就洞势,令人赞叹。

退居方丈宽霖法师,82岁,福建人,1948年出家,师从清音法师。现任住持普田法师,46岁,山东人,1965年出家,师从宽霖法师,毕业于福建省佛学院,兼任福建省长乐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3.南朝古刹——福鼎鳌峰昭明寺

昭明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城西3.5公里的鳌峰山顶,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历史。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建,故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寺内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法堂、禅堂、藏经楼、净土堂、玉佛楼、白衣阁和六角砖塔等。塔基面积47平方米,塔身高25.6米,七层,为楼阁式仿木结构空心砖塔。塔内有扶梯,登塔顶可鸟瞰桐城全景。1982年再次重修。198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供有释迦牟尼佛舍利一粒,迎自斯里兰卡,为镇寺之宝。

昭明寺现任方丈界奇法师,37岁,福建省福鼎市人,1978年出家,师从世乐法师,毕业于鼓山佛学院,兼任湖北省武汉市宝通寺方丈、武汉市政协委员。现任监院界让法师,41岁,福建省福鼎市人,毕业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兼任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4.璇玑观音——太姥山国兴寺

国兴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太姥山。太姥山旧名“才山”,海拔917米,方圆20公里。相传尧时有老母种兰山中,晚逢道士羽化仙去,故以太母名之,后又改为太姥。太姥山东省佛刹兴盛唐宋,山南山北共有36个寺院。国兴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废于宋。据志书记载尚存石柱360根,占地面积为二千五百平方米,三面环水,一面背山,有七根大石柱立于地面,基座为覆盘莲花础,中轴通道旁有唐、宋石雕,内容有花草、神兽等。有宋石斛四个,残缺碑刻多方。1989年1月公布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年间重修。现在大雄宝殿、太姥殿、僧舍等建筑。

国兴寺所处的太姥山,风景名胜甚多,有五十四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二岭、一谷。主峰摩霄峰,巍峨秀拔,高耸入云,睛日可在山顶观海上日出。怪石嵯峨,形态万端,比较著名的有二佛谈经、仙人锯板、云标石、一片瓦、七星河等。有一玉湖庵,相传为宋朱熹草堂遗址,又传说朱熹曾在璇玑洞(今观音洞)注疏《中庸》。多宋、元、明摩崖石刻。

国兴寺现任住持步禅法师,75岁,福建人,1943年出家,兼任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5.连江广应寺

广应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长龙镇茶垅村莲花巅。此地峰峦起伏,竹林葱郁,“庐峰雄视各群山,青龙飞转马鞍山。莲花光镇水牛口,广应古刹存此间。”唐贞观元年(627年)了翁法师建,寺区殿宇多达13座,香火鼎盛,高僧辈出。宋崇宁年间、明嘉靖年间两次重修。后因战乱破坏,年久失修,至民国末年,仅存大雄宝殿一座,而且破损严重,频临倒塌,佛像无存。1958年被炼铁厂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改作茶叶加工场、牛栏等,历经沧桑,面目全非。1978年以后,先的曾有数位僧人来此驻寺,恢复香火,都因经济无着,生计艰难,中途离开。

1981年9月,开平居士决心重振梵宇,在当地信士支持下主持寺务,坚持农禅并重方针,一方面重塑佛像,重修殿宇,恢复佛事活动,香火日盛一日;另一方面,在当地党政干部支持下,带领居士,开荒造地,生产自给,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共开恳水田2.5亩,菜地4亩,茶园6亩,竹林20亩,种植果树170株,培育竹荪、磨茹等真茵类食品,累计年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开平居士带头节衣缩食,连同香火所得和信士捐献,把大雄宝殿修葺一所,并新建天王殿、厢房、钟鼓楼、厨房、宿舍、餐厅、放生池、道路等,总建筑面积950.94平方米,耗资一百八十多万元,古刹重光,深得群众赞善。1997年被福州市宗教事务局评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先进集体。

寺院前方广场,植树种花,环境优美,门亭横额为石刻“广应寺”三字,又石刻楹联一副:“广结善缘迎香客,应施佛法渡众生”。一进为天王殿、单层混合结构,仿古建筑,殿内中供弥勒菩萨,两侧四大天王,高2.8米,居县内各寺前列,背为韦驮菩萨;二进的两旁为钟鼓楼和厢房,二层混合结构,中间拱桥一座,横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厢房和拱桥底下为放生池,长方形面积107平方米,三进是大雄宝殿,单层木结构,进深16米,瓷砖铺地,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

广应寺现任住持开平法师,67岁,福建省连江县人。26.长乐龙泉寺

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沙京之莲花山麓,始建于萧梁承圣三年(554年),道远禅师开山,始名“西山寺”。

唐开元、天宝年间,百丈怀海禅师祝发于此,礼慧照和尚为师。相传当时有二龙嬉戏于寺井中,唐懿宗时,赐名“龙泉禅寺”,沿用至今。百丈禅师系长乐市沙京人,俗姓王,参马祖于江西南康,大彻大悟,马祖圆寂后,百丈禅师往新吴大雄山,又称“百丈山”,四方禅者云集,遂成丛林,订《禅门规式》垂训千秋,这就是著名的“百丈清规”。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高风,对后代影响极深。本寺系千年古刹,虽屡经兴废,尚存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大殿的16根大石柱系百丈祖师时代的遗物,高6米,围3米,重约4.5吨,石柱础旁,刻有施者姓名。当年的龙井,至今犹存,泉水清冽,依然可以钦用。还有“出米佛”一尊,在大殿后面,相传当时石佛脐部,每天流出白米,适敷寺众食用。有人希图多出米,凿大佛脐,自此不复出来。

龙泉寺现任住持广禅法师,1996年春创办农禅学院,继承和发扬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传统;学员已由最初的十余名发展到三十余名,有电脑、复印机各一台,师资五人,图书馆一座,一派生机勃勃 27.长乐葫芦山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吴航镇西关村葫芦山。1997年11月新建,主持者华清法师,法脉系临济宗,已建成观音阁、法堂、藏经楼。将继续投资二千万元,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齐堂、功德堂、养老院、图书室、占地一百亩。

普济寺现任住持华清法师,32岁,福建省福安县人,1984年2月出家。28.连城法云寺

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冠豸山。冠豸山又称“莲花山”,在连城东1.5公里处,平地突兀,不连冈以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柱石林立,奇险而幽秀,有“平湖腾蛟”、“翠岛撞钟”、“大象戏水”、“童子牵马”等数十奇景,引人入胜。

法云寺始建于宋朝,历代屡有废兴。1987年重修。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僧舍等建筑。

法云寺现任住持普明法师,69岁,福建省连城县人,师从本焕法师。现任监院曾正法师,72岁,福建省连城县人。1986年出家。29.长汀卧龙山金沙寺

金沙寺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北部汀州镇卧龙山之巅。四面平川,一峰孤耸,形如九龙分卧,故称“卧龙山”,又名“九龙天境”。尚有唐朝城垣遗迹,系汀州北门城楼,名“玄武楼”,清末毁,1935年复建,改为“吕仙楼”,与金沙寺连为一体。寺内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吕仙楼、雄辉楼、观音堂、藏经楼等主要殿堂。

登寺远眺,汀城尽收眼底,高楼毗连,田园似锦,汀江如带,令人心旷神怡。与卧龙山苍松挺拔、白云缭绕的奇景相得益彰。名“卧龙山金沙寺”,为汀州八景之一。

金沙寺现任住持定殿法师,47岁,福建省长汀县人,1982年出家,师从常发法师,兼任福建省长汀县佛教协会常务理事。30.晋江安海龙山寺

古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店。位于晋江市安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199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传承

相传东汉·高僧一粒沙云游到此,时已暮色,四野苍茫,忽见前面有株樟树,从井长出,宽数围,高数丈,瑞光环绕,香霭氤氲,他顿然憬悟,发誓化缘,建一小庵,并将此樟树躯干雕刻成千手千眼观音供奉,寺名“天竺寺”,又名“普现殿”。

隋·越王皇泰年间(618—619年)始建寺奉祀,工程持续唐初,至今圆通宝殿中梁尚有块记载“大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鲁国公程咬金知节捐捧一千两督修”的牌匾。

史载明·天启三年(1623年),万历御史苏琰重修。

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扩建,以后历有修葺。近年又再增修扩建。31.罗源莲花山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福建省罗源县莲花山,离县城半里许,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开山祖师为谏二头陀,历代祖师和兴寺大德有元黄湘、明徐德奎等。传承法系为临济宗。现存殿宇为明、清和近代所建。寺三楹依山而筑,渐次升高,沿中轴线为山门、天王殿、莲池、钟鼓楼、大殿,侧后有游廊、石阶通连上下。大殿右侧为们房、香积厨;左侧为栖云洞,是天然石洞,巨大岩石覆盖如瓦,洞前一泓清泉,终年不涸。洞内有宋淳熙八年(1248年)雕刻的十八尊罗汉石坐像,为该寺镇山之宝。罗汉高0.75-0.82米,足部刻施舍者姓氏,其中一尊有“淳熙八年”的纪年题记。寺、洞之外,林木扶疏,尚有明、清摩崖题刻和笔砚石等胜迹。

寺内还有树龄已达七百多年的古樟树;有僧舍利塔四座,其中有“谏二头陀祖师塔”,距今已有千年。寺内珍藏各类碑刻45块,比较重要的有《陈记碑》、《圣立建寺九百年志》等,是重要的寺史研究资料。

圣水寺现任监院界嵘法师,50岁,福建连江人,1988年出家,师从世通法师,兼任福建省罗源县佛教协会副会长。32.福安狮峰寺

狮峰寺位于福建省福安市东南方柏柱洋狮峰山麓。后由明正德皇帝钦赐。又称“广化禅林”。始创于唐景福元年(892年),为闽东佛教千年古刹,大殿建筑风格独特,历史价值极高,属国内罕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和两序配殿,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属闽东佛教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此外,寺中还留有大量丰富的历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1991年又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寺名“狮峰寺”三字。

狮峰寺四周环境幽静,群山环抱,树木葱郁,整体恰似两只狮子,前有笔架山、“飞鹅来朝”、“锦鲤上浮”诸景,左右两边层峦叠嶂,全景如万兽朝仰,蔚为奇观,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佛教修学净土。

本寺重要植物有红豆树、檀香树,均为唐朝年间栽种。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堪为本寺镇寺之宝。传说檀香树下的鹿泉,因有一只鹿跳入,故钦此井水能使人变得聪明,有人将其称为“聪明井”。寺中供奉有佛舍利,来源于西藏和广东;僧舍利三粒,现今都保藏良好。寺中珍藏佛经160部。

寺院住持本焕老和尚发起维修破烂不堪的殿堂,并进一步扩建此寺,得到教内外有识之士的赞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无偿地在原有的面积上又赠给本寺五万五千多平方米,作为兴建闽东佛教教育事业和禅修田地,并拟定和开展了一系列整修和扩建工程,目前经过初步修整。寺院景观蔚为一新,吸引了大量中外来客。

狮峰寺现任方丈本焕法师,90岁,现任监院印觉法师,39岁,福建福安人。33.罗源双贵山碧岩寺

碧岩寺位于福建省罗源县碧里乡的贵山上。在山腰石缝的缺口,豁然见一壁巍峨悬崖,广百余米。在崖底有一天然洞窟,建碧岩寺。史载,碧岩寺初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开山祖师为秀目禅师,传承法系为临济宗。历史上,碧岩寺的较大修整兴建有四次,分别是: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十三年(1778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

碧岩寺由于设在半封闭的巨石之下,因而其殿堂不必建楼阁。这是该寺的独特风格。更令香客游人奇异者是在洞顶有一株千年古藤,民间称为“千叶宝莲花”,四季常青,秋季开出点点白花。崖顶有清泉如珠玉撒下,名为“碧岩飞雪”,为“罗源八景”之冠。洞顶上有“回仙岩”三个大字,洞壁上刻有石人游诗,正中“戛云喷雪”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洞内有留米岩、金鸡笼等神话传说遗迹。从洞内外望,山势险峻,或如猛虎蹲伏,或似巨象吸水。登洞之封面山上观碧岩,犹如雄狮张口怒吼,寺恰在狮嘴中,故碧岩又称“狮岩”。寺内现存碑刻三块,其中有乾隆皇帝撰文诗碑、寺志碑和“石壁飞泉”摩崖石刻等。

碧岩寺现任监院世通法师,50岁,福建罗源人,1975年出家,师从青根法师,兼任福建省罗源县佛教协会名誉会长。34.福安栖云寺

栖云寺位于福建省福安县城关西郊仙岫岭下,与阳头隔溪相望,风景秀丽。开山祖师平泥大和尚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41年)来此兴建,为福安诸寺之先。

明朝县令孟充登高到此,韪《栖云寺诗》于寺壁:“雅兴爱林泉,时来结佛缘。山明知过雨,松暗不存烟。鹿骇烧畲火,钟随过渡船。一声何处雁,飞不旱秋天。檐铎响琅璫,溪云一路凉。玉龙临沼吐,金兽过桥香。竹蜜秋生笋,莲疏晚露房。明朝须载酒,来此问重阳。”

据传宋朝绍兴十六年(1115年),一次洪灾淹没福安,唯留龟山之巅,拥住百万灾民,尸骸遍野。栖云寺僧众尽力收埋无主尸体,并立塔、碑于寺之左侧。栖云寺曾在明清期间一度荒废,由于阳头李登坡居士热心扶持,于民国已巳年间修复,现摘录李兆祥居士遗著《栖云寺碑志》草稿为证:“从此以后,历经千古,沧桑变化,盛衰兴亡。末识何时,荒废旷间,化作田园,莫明寺庵。迄至民国,已巳年间,察阳李氏,登波居士,夙世因缘,善根熟至。菩萨应化,指示齐期,日食数枣,心灵时机。一日亲游,天堂禅寺,塑像师傅,自送百金。定他中秋,塑他肉身。师傅含笑,戏盲成真,时间忽到,载道碑声。始信其言,果真佛陀,称南无妙,色声**。菩萨指示,佛家胜地,以此田园,立刻挖基,显出条石,石佛石碑。各户田主,拥送归依,从此开荒,建立殿间,始祖**,古寺开端。”

民国三十年(1941年),瑞亮老和尚率门徒广慧祝发于此。十方善信、诸山长老,慷慨捐资修寺。诸僧艰苦创业,建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和天王殿等,继任栖云寺住持后,率寺内众僧自食其力,自耕自养,努力弘扬正法,于1953年被选为乡人民代表。1956年被选为政协常委,并当选为福安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1959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原福安县精神病院一举强占栖云寺,佛像法器一切文物被毁,僧人被逐。广慧法师流落湖口渡船头村,在一棵古榕树下的破茅房中,艰辛度日近三十载。他心中装着佛陀,在那极其艰苦的年代里,用一条小木凳迎着晨星礼拜佛陀。他坚信总有一天,佛光会普照大地。35.连城法云寺

法云寺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冠豸山。冠豸山又称“莲花山”,在连城东1.5公里处,平地突兀,不连冈以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柱石林立,奇险而幽秀,有“平湖腾蛟”、“翠岛撞钟”、“大象戏水”、“童子牵马”等数十奇景,引人入胜。

法云寺始建于宋朝,历代屡有废兴。1987年重修。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僧舍等建筑。

法云寺现任住持普明法师,69岁,福建省连城县人,师从本焕法师。现任监院曾正法师,72岁,福建省连城县人。1986年出家。36.晋江庆莲寺

庆莲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赖素姑创建于清朝,宏船法师重修。除寺院建筑外,尚供奉舍利14粒,存碑四块。

庆莲寺现任住持向愿法师,34岁,福建省泉州市人,1980年出家,师从广平法师,毕业于厦门万石岩佛学院,兼任福建省晋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市人大代表 37.长汀卧龙山金沙寺

金沙寺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北部汀州镇卧龙山之巅。四面平川,一峰孤耸,形如九龙分卧,故称“卧龙山”,又名“九龙天境”。尚有唐朝城垣遗迹,系汀州北门城楼,名“玄武楼”,清末毁,1935年复建,改为“吕仙楼”,与金沙寺连为一体。寺内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吕仙楼、雄辉楼、观音堂、藏经楼等主要殿堂。

登寺远眺,汀城尽收眼底,高楼毗连,田园似锦,汀江如带,令人心旷神怡。与卧龙山苍松挺拔、白云缭绕的奇景相得益彰。名“卧龙山金沙寺”,为汀州八景之一。

金沙寺现任住持定殿法师,47岁,福建省长汀县人,1982年出家,师从常发法师,兼任福建省长汀县佛教协会常务理事。38.柘荣广福寺

广福寺位于福建省柘荣县,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普惠和尚重建,系临济宗法脉。最后一次修整是1990年,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贵宾楼建筑。寺里有精美铜佛一座,十分珍贵。又有一颗罗汉松,树龄已有一千多年。塔林一座,碑刻一块,佛经三百多部。

广福寺现任方丈世乐法师,66岁,福建省福鼎市人,师从青志法师。现任监院奇法师,37岁,福建省福鼎市人,1973年出家,师从世乐法师,毕业于福州佛学院。39.莆田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南门,智公禅师始建于唐末,1986年至1998年由定发法师、智泉法师主持重修,占地18亩,有大雄宝殿、观音殿、阿弥陀佛殿、地藏殿、念佛堂、塔墓、藏灵室等,其中念佛堂十分宽大,可同时容纳五百人念佛。

崇福寺现任住持志泉法师,73岁,福建省莆田县人,1979年出家,师从定发法师。40.仙游会元寺

会元寺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湄洲湾枫亭旅游区塔斗山。创建于唐永徽、开元年间。1984年重建大雄宝殿,在拆除旧殿清基时,从一丈深处挖出了12颗唐朝石珠。会元寺的属寺观音亭,至今尚保存一尊唐朝樟木雕刻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千多年来,会元寺屡废屡兴,几易其名,唐、宋、元朝名“东禅院”,明朝易名“东林寺”,清朝迄今名“会元寺”。

唐末黄巢起义期间,曾进入福建,寺院焚毁无遗,东禅院亦在劫难逃。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保境安民29年,东禅院得以重建,但规模比原来要小。宋朝,东禅院香火旺盛。至元,此院隶属于龙华寺,为全县86个属寺之一。明易名东林寺,至清咸丰九年(1859年),心宽和尚重建寺院,取名会元寺。心宽和尚俗姓丘,是一位秀才,屡考举人不第,遂出家为僧,在鼓山涌泉寺大殿掌香灯,数十年如一日。一日,不慎失手撞破琉璃长明灯,当下大悟,遂自动离寺,跋山涉水,来到枫亭梅岭头,遥望不远的塔斗山,就地而居。此时本地富翁陈五老择地修祖墓,看中原东林寺寺址下面一块地方,为“三元穴地,贵不可言”。心里有疑,又去听卦,结论是“到梅岭头去问和尚”。信卦而行,恰遇以宽和尚,连问三次,心宽和尚都回答“阿弥陀佛”。陈氏遂打消修墓念头。心宽和尚即在此地艰苦努力,于咸丰九年(1859年)盖起寺院,根据“三元”之义,改寺为“会元寺”。光绪庚子年(1900年),住持德永法师重建大殿。民国甲戌年(1934年),监院清香法师、清来法师重建法堂。民国丁丑年(1937年),住持丹守法师重建护厝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农场进驻寺中,僧人四散。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僧人陆续回寺。

山门花岗石横匾上“会元禅寺”四字,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题写;山门正面楹联“慧日破诸暗,慈眼视众生”,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寺院附近尚有塔斗山、万寿塔、会心书院等名胜古迹,与会元寺相得益彰。

会元寺现任住持清亮法师,福建省仙游县人,1924年生,12岁出家,在会元寺苦修12年,1948年出国,现侨居马来西亚华玲白云岩。除了主持重建会元寺,尚扩建了继源庵、慈云庵,并送给枫亭华侨医院一部救护车。现任监院净宏法师,1934年出生,福建省仙游县人,22岁出家于会元寺,为重建会元寺自始至终恪尽职责。41.仙游广化堂

广化堂位于福建省仙游城西郊10公里处的大济文殊村北侧。寺外群山拱卫,田畴交错,林木繁茂,溪水潺潺;寺内楼阁耸立,殿宇静穆,钟鼓悦耳,梵呗修扬。如诗如画的美景佛韵,使人舒心惬意,流连忘返。

42.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开元寺

位于福州鼓楼开元路的芝山开元寺,在林林总总的闽都福州现存寺院中,历史最古老,对外影响深远。

具有近1500年历史的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唐武宗淘汰天下寺院时,福州仅留该寺一座。闽王王审知在寺中建戒坛,度僧三千,铸大铜佛供奉寺中,其子继位后更设戒坛,度僧两万。金兵进犯,宋廷南撤,赵氏皇族将祖宗御像奉安于福州开元寺,视之临时宗庙和皇家寺院。清朝康熙大帝御赐“开元寺”匾额。

福州开元寺对日本佛教产生深刻影响,唐朝日本高僧空海、智证都到福州开元寺修学弘法,空海在日本创立真言宗,现拥有千万追随者。近年来,日本僧人、学者纷纷到开元寺朝拜礼佛。

风雨沧桑,福州市开元寺尚存的文物古迹有:铸造于宋代,高5米、宽4米、重逾10万斤的巨型铁佛,以其古而大,号称中华第一铁佛;建于宋代的石塔石槽、明代的灵源阁、清代的铁佛殿,1991年该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0年来在海内外信众支持下,兴建山门、毗卢藏经阁、观音阁、宝松和尚纪念堂。负笈南亚归来的硕士、接法于中国佛协副会长明旸大和尚的释本性法师2002年升任住持,全面启动大计中兴福州开元寺。43.莆田石室岩寺

石室岩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唐大中六年(852年)妙应禅师始建,属曹洞宗。现有大雄宝殿、灵云别殿、古砖塔等建筑,古砖塔属于市级保护文物。本寺所在的石室岩,据说妙应禅师曾在此处坐禅,出入常骑两只驯虎,故又称“伏虎岩”,是莆田市主要游览区之一,岩上有巨石,长十余米,形状如舌,人呼为龙舌,其下广如一室。旁有海印洞、涅盘台,下有古砖塔,七级方形,用巨砖砌叠,中留通心孔,天井状,各能亦有窗口状空格,原有木栏瓦檐,现仅存塔身。山路上杜松有二人合抱之巨,松石夹立如门,晨曦暮霭,云雾缭绕,“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故称“石室松门”、又称“石室藏烟”。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永池、空观台诸景及宋、明、清的摩崖题刻。岩上还有大士堂、玉皇殿,玉皇殿前有一对透雕盘龙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珍品。

石室岩寺现任方丈妙敬法师,40岁,福建省仙游县人。44.莆田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梅峰山麓。因山上遍植梅树,故称“梅峰”。本寺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年),占地百余亩。宋崇宁二年(1103年)赐额“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

绍兴七年(1137年)赐名“报恩光孝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冠犯莆,寺被焚毁,万历年间重建。80年代开始,大规模扩建,以山门、石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殿、法堂、大悲殿等为中轴,两旁以长廊和僧房鼓楼连成整体。寺宇傍山而起,鳞次栉比,飞檐红瓦,错落有序。拜亭尚完整保存明朝原式。钟楼第三层原悬有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名匠蔡通铸造铜钟一口,声音洪亮,可传音20公里远,惜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火毁。现在的钟为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高164厘米,名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大悲咒》和《钟咒》文543字,保存完好,每当晨光微熹,钟声悠扬,浑厚悦耳,有“梅寺晨钟”之雅称。45.仙游慈善堂

慈善堂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民主路,始建年代不详,智静法师1981年重修。现有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观音阁、地藏殿、客堂、僧寮等。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地藏殿是三层串建而成,风格独特。有寺碑一块,简介重建此寺的智静法师事迹。

慈善堂现任住持智能法师,80岁,福建省仙游县人,1947年出家,师从弘志法师。46.泉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始建于宋朝,初名“千佛庵”,宋元佑六年改为今名,系泉州大丛林之一。

近代妙月老和尚重兴崇福寺,树立“医武济世、禅农并重”的宗风。太虚大师曾有一联相赠“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

妙月老和尚门人中不少杰出的僧才,其徒孙中有元镇法师及香港的元果法师,元镇法师精通医、武,素有“绵罗汉”之誉。其弟子中新加坡的常凯、台湾的常觉二长老皆是颇有作为之人。

80年代初,崇福寺仍被荒废,寺内大量土地被二药厂及周围民房占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亦成为二药厂生产场地。后常凯法师圆寂后,常觉法师携其弟子宗本法师续建。元果法师亦大力协助祖庭重建工作。经数年努力,二药厂现已基本迁出,寺内新增大悲殿、地藏阁、法堂、讲经堂、檀越楼等殿堂,其它工程仍在继续规划、实施之中。不久崇福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重新成为泉州市弘法利生的重要道场。

崇福寺现任住持福欣法师,80岁,师从妙月法师。47.霞浦建善寺

建善寺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县城东郊华峰山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原名“建福齐”。建在温麻县安东乡安民里大葛洪岭之北(今沙江镇古县村之南),唐朝置长溪县,景云二年(711年)随县治迁徙今址,更名“建善寺”。贞元元年(785年),灵佑禅师(霞浦南乡人)依此寺法恒律师披剃出家,后在江西百丈山怀海处得法,往湖南潭州沩山开创“沩仰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空海大师随十七次遣唐使乘船涉海入唐求法,途遇飓风,漂至本邑赤岸,逗留期间,曾到本寺参拜,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寺遂废。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大千法师奏请恢复,御赐“大中建善”为额。同年开坛传戒,度僧三十人,宋建隆四年(963年),武威军节度馆驿巡官儒林郎吴慎辞撰写碑铭,今犹存。乾兴元年(1022年)改教寺为禅刹,称“建善禅寺”。元丰六年(1078年)进士陈襄重建。现寺内还遗存有宋时覆莲式柱石础十四个,用在新建大雄宝殿中。元佑二年(1087年),县令马康侯移县文庙于寺内,至大观年间(1107-1110年)迁出,明洪武十九年(1368年)设僧正司署于寺,统管福宁本州及辖下的宁德、福安等县佛教寺院。嘉靖已末年(1563年)倭寇侵州城,县令徐甫宰恐寺为倭营及其蹂躏,不是已而令军民举火焚之,古物尽毁,惟宋时殿版《华严经》近百卷贮这朱盒,完好无损。隆庆元年(1567年)复建。清康熙十年(1671年)总兵吴万福、知州黄鼎扩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僧正司署随州升府而升格为僧纲司。乾隆九年(1744年)僧纲司云庵法师重修。二十八年(1763年)若贤法师、若义法师等续建,民国六年(1917年)碧松法师重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值闽海战事紧张,霞浦县立中学迁徙至本寺,历时半载有余。

于1951年始,本寺先后被县政府借用为儿童教养院、县纺织厂、农具厂、酱油厂、工艺具雕厂和驻军某部所用。至1983年县人民政府落实寺产政策,归还佛教协会,重新塑佛住僧,恢复佛事活动。1984年列为本县开放寺院,嗣后由省人民政府下拨专款十万元人民币修葺殿宇。1985年8月,霞浦县佛教协会迁址于内,会长青光法师兼主本寺。1988年,县人民政府拨三万元人民币及地方檀越信士热心捐助续修寺院。48.福鼎资国寺

国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郊东南桐城镇莲花峰上,距市约五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首6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莲花峰顶宽阔平坦,山峦环拱,林壑幽美,形如莲瓣环抱。每逢董江朔涨潮,山影映现水面,酷似莲花。每当黎明东方泛白,远眺莲花峰,又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亭亭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莲花峰因此得名。月朗风清之夜,又仿佛可以窥见蟾宫,故素有“莲花曙月”之雅称,正是“玉轮扎露湿团光,老兔寒蟾接桂陌”。后被推为“桐城八景”之一,为福鼎近郊一大景观。

资国寺为唐朝叶庞、叶宠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开山祖师大全禅师,谨随师道,戒行清高,道风远播。鼎盛于宋朝,明朝中兴。清朝福钦老和尚之徒孙博忠上人为当山住持,又兼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众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上人圆寂三年,肉身不坏,移入棺。道行之深,可见一斑。

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朝宰相孙锵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题联“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圆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天台山耆宿谛闲老法师曾来寺讲经,弘扬圣教。49.福清南少林寺

1993年6月4日,福清市文史工作者经过一一番努力,在东张镇少林村找到南少林遗址。此后三年多时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发掘,取得得各种资料证实: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的少林遗址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即历史上俗称的南少林。这个重大成果,已在1996年11月15日的“福清南少林寺遗址发掘和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得到全国各地二十多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第四篇:上海寺庙介绍及入寺礼仪

龙华寺的简介

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的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王孙权为其母所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如今的龙华寺早已成为了以古寺、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构成的宗教旅游胜地。

龙华寺内景色幽静,殿宇巍峨,金碧钩耀,禅韵庄严凝重。寺内殿堂齐整,布局合理,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

第一殿为弥勒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这里供奉的弥勒像和其他寺庙一样,相传是中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名契此)形象,袒露胸膛,笑口常开;

第二殿为天王殿,殿两侧是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像,面貌圆盛,姿态端严。与别的寺庙天王殿不同的是,这里还供奉着一尊天冠弥勒像;

第三殿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法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

寺内钟楼之上悬有一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2米,重达13000斤。每年年底,都会有“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龙华寺的传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

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

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 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 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

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据说,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玉佛寺的简介

位于上海安远路的玉佛禅寺,不仅是沪上名刹,也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佛教寺院。作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它虽地处繁华的市区,却又闹中取静,被喻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玉佛禅寺创始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前后有十一任住持。

首任住持慧根法师于清光绪八年(1882)从缅甸请回大小玉佛5尊,留下两尊供沪上信众瞻礼。先在上海张华浜建茅蓬,后于沪郊江湾车站附近建寺,供奉玉佛。慧根法师圆寂后,有本照、宏法法师先后继任住持。宏法法师圆寂后,有可成法师继任住持。他于1918年起,在槟榔路(今安远路)建新寺,10年方成,即今 天的玉佛禅寺南院所在地。因可成法师传承禅宗临济法脉,故定名为“玉佛禅寺”。可成法师兴建新寺,费尽心力,被人称为玉佛禅寺的中兴者。

可成法师圆寂,由远尘法师、震华法师、止方法师、苇一法师、苇舫法师先后担任住持。其中震华法师法师在寺内创办上海佛学院,培养了一批僧才。又在寺内设立图 书馆和弘一大师纪念会,并发行《妙法轮》刊物,大力弘扬佛教文化。1945年,为纪念昆明“一二·一惨案“殉难烈士,在玉佛禅寺举行盛大公祭活动,主祭团 由宋庆龄等7人组成,公祭后举行游行,影响甚大。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了玉佛禅寺。1952年,上海佛教界在寺内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恭请虚云法师主法。法会圆满后,虚云法 师又留寺主持禅七。1955年,第十世**来寺访问。1957年,接待七国僧侣代表团来访。1963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班 达拉奈克夫人来玉佛寺,为她丈夫、已故总理总理班达拉奈克诞辰64周年纪念,延僧64人诵经超荐。

十年**,玉佛禅寺受到巨大冲击,所幸两尊玉佛和许多珍贵文物都完好无损,是上海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佛教寺院。1978年,玉佛禅寺恢复开放。

1979 年,真禅法师被推荐为玉佛禅寺第十任住持。在他的努力下,寺宇焕然一新。1981年起,开始举行各种法务活动,并着手筹印和流通一些经书、法物。1982 年和1992年分别举行建寺100周年和110周年纪念法会。1985年举行传戒活动,由真禅法师开坛传戒,得戒弟子600余人。1995年,真禅法师圆 寂。

2000年,由诸山长老公推觉醒法师为玉佛禅寺第十一任住持。同年,购进原利群医院旧址,计划改建成玉佛禅寺新的弘法区域。

现在的玉佛寺,分为前院和后院两大部分。

前 院,即玉佛禅寺原来的寺址。中轴线上依次为大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般若丈室(楼上为玉佛楼和藏经楼)。东山门以东,依次为上海市佛教协会、观音殿、上 海佛学院、禅堂、五观堂和素斋部。西山门以西,依次为客堂、寺务处、库房、铜佛殿、卧佛殿、法物流通处、上客堂和乐志堂。

后院,即2000年购进的原利群医院旧址,这里建造有一座多功能的觉群大楼,由多功能讲堂、客房、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等组成。

玉佛禅寺以供奉玉佛而得名。玉佛楼供奉的玉佛坐像是镇寺之宝。卧佛殿供奉着一大一小两尊卧佛。小的一尊是当年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得的,另一尊大的是1990年真禅法师由新加坡请回。

寺内有文物室,藏有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珍贵文物。

在般若丈室前面和东西回廊墙壁、大雄宝殿两侧外围墙壁上,分别镶嵌有明华亭董其昌楷书《四十二章经》和行书《释迦如来成道记》墨刻、唐宋元明清名画家绘观音 菩萨三十二应身宝像刻石、释迦牟尼八相成道记画像石刻、唐贯休绘十六罗汉像石刻。此外,在玉佛楼的天花板顶,塑有镏金佛像500尊。

玉佛禅寺现有僧众120人(包括佛学院学僧)。设有传统的四大寮口(客堂、禅堂、库房和衣钵寮),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执事制度。同时设有寺务委员会和寺务处,统一管理全寺事务。

寺内僧众保持了良好的道风,注重自身修持。

玉佛禅寺是上海乃至全国接待海内外宾客和外国元首、首脑最多的寺院之一。平均每天要接待外宾和台港澳同胞千余人次。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曾先后接待了外国元首和首脑人物250多批。

玉佛禅寺每年进庙的信徒、香客多达100余万。

十多年来,玉佛禅寺先后向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人民币近千万元。

十多年来,前任住持真禅法师和现任住持觉醒法师,先后到2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弘法访问。

文化是一个寺庙品位的象征,教育是寺庙发展的基本保证。新千年伊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玉佛禅寺正式确立了“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发展战略。2000年6月30日,《觉群》杂志正式创刊,弘一图书馆修葺一新、对外开放,接着,玉佛寺网站、星期佛学讲座、梵乐团、觉群学院、觉群编译馆、觉群沙龙相继开办,玉佛禅寺开始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讲座和专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

1983年4月,玉佛禅寺由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94年3月18日,玉佛禅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静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向为著名江南古刹。据碑志,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创始人为康僧会。寺址原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 岸,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昼夜受江水冲 击,寺基有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将寺迁至芦浦沸井浜一侧,即现今寺址。

静安寺迁至今址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 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寿宁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行 世,静安寺由此声名远播。明洪武二年(1369),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至今呜响大殿,声洪震远。

清初以来,寺屡经兴废。雍正年间,住持孚庵,因寺院田 产案胜诉,维护了静安寺的田产,并勒石记其事。乾隆六年(1741)礼部侍郎麦焕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孙思望倡议集资重修殿宇。上 海道(长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东建报恩院供僧众居住。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余的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于寺内供奉。咸 丰同治之际,静安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唯余一座大殿。住持鹤峰在缙绅李朝观、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资助下,于光绪六年(1880)重建静安寺,翌年四月 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仪轨举行隆重的浴佛节,四众云集,车水马龙,商贾辐,蔚为奇观。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三月三到龙华(看桃花),四月 八到静安(逛庙会)”遂成为沪上民谚民俗。光绪九年(1883)由李朝观作记、住持鹤峰勒碑,《重建静安寺记》碑文今仍保存于大雄宝殿前壁。

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两侧增建两 座楼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静安寺恢复旧观。光绪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静安南翔塔院”一座,将静安寺历代祖师灵骨迁葬该院,并建祖师祠,供历代 祖师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专人管理。直到民国年间,尚有七十三间房屋,土地六十四亩。

1912年至于1916年,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 活动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著名爱国诗僧寄禅(八指头陀)任会长。次年,寄禅为保护全 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 教影响很大。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

1919年,寺前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命名为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沪西一带日见繁荣,香火鼎盛,礼佛游览者洛绎不绝。寺宇不敷应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沪绅姚文栋等人在大殿东兴建三圣殿,基本形成目前寺院之主体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后出任住持,任内 无所建树,而寺产纠纷兴讼不断,留下许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师继任住持,革弊图新,转向佛学教育,注重佛学研究,曾举办数十次佛学讲座,分别礼请应 慈、圆瑛、芝峰、丁福保、赵朴初、蒋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讲,同时成立静安寺护法会,会同监院密迦整顿寺务,寺风顿有起色。

抗战胜利后,在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门之 东,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门,由邓散木(铁翁)题额“静安古寺”。并在新山门前、“天下第六泉”井栏一侧,竖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为静安寺标志。工程 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诞及静安佛学院开学,在揭幕典礼上,太虚大师以三喜临门,亲自主持剪彩,拈香礼佛,欢喜赞叹。与会僧俗逾万人,成为当时沪上佛界 一大盛事。

在此期间,静安寺还于寺后门向华山路,创办静安小学。于南翔建立静安农村实验学校。该校由持松、白圣、赵朴初、毛效同、顾恒(暨南大学农学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师主持教务。两校经费均同静安寺负担。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监院密迦委托周孝廉、奚亚夫 二律师,联名致函上海市佛教会,主动提出愿将静安寺由子孙剃度制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请市佛教会主持推贤选能继任静安寺方丈。同时,静安寺会体僧众也赞同 德悟、密迦这一建议,亦函呈上海市佛教会请求改制选贤。于是,上海市佛教会尊重住持德悟法师及全寺僧众愿望,于是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诸山长老、护法 居士及全寺僧众,举行会议,一致决定该寺改为永久十方丛林,并公推持松法师为改制后首任住持,兼任静安佛学院院长。持松法师接任时,提出四项要求:“

一、静安寺既定为十方丛林,今后住持选举,应由佛教会会同本市诸山代表及本寺两序大众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

二、静安寺应作为佛教文化事业中心,逐渐减少酬 应,以期成为纯粹弘法之道场。

三、寺内经济应行公开,尽力所及,举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

四、本人潜心内学,不善外缘,重违大众嘱 托,除寺内行政大计如需本人主持外,其余事务,概由监院领导诸执事分别负责。所有琐务应酬,幸勿相累。”获得与会者一致通过。持松法师担任住持后,任命白 圣为监院,四项规约,得以实施,寺务大有进展。

静安佛学院建于1946年春,聘太虚大师为首任院长。后持松法师继任院长,白圣为副院长。育枚为教导主任,圆明、守成、妙然先后任监学。师资一时称盛:原金陵大学哲学系主任本光法师讲授佛学概论、比较宗教 学、唯识论等课程,道源法师讲授“贤首教仪”,度寰法师讲授因明学,林子青教授讲印度佛教史,关德栋、陈诒先教授先后讲国文,秀奇法师讲授美术。学僧行后 就读者近百人。学风严谨,学术气氛甚浓厚,来院作讲座的先后有太虚大师、北平中国佛学院院长周叔迦、法舫法师、能海上师、雪嵩法师、暨南大学牟润孙教授、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学僧自己创办了《学僧天地》杂志,除发表本院学僧研究文章外,为《学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师、佛 教学者大醒、法尊、霭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主任季羡林、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等。因经费困难,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 响。1948年初,静安佛学院曾易名为静安学苑。

1948年初,静安寺拨出沿街楼房一处,创立佛教平民 诊疗所,持松法师任所长,白圣任副所长,秀奇、乐观先后任事务主任,聘费仲华、郑葆湜、李光佑为内外科主任,李根源为牙科主任。面向贫病之众,施诊给药,救难拯贫,慈悲济世。为筹募医疗基金,由持松法师发起,敦请海内书画名家捐赠作品,举行义展。当时有张大千、邓散木、唐云、白蕉、郑午昌、马公愚、施叔 范、张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义赠书画、扇面二百余件,沪上各大报均以一定篇幅报道静安寺佛教平民诊疗所的施诊盛况。这一慈善事业,深得社会群众嘉 许。

建国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两次拔款修理静安寺,成立修复 委员会,由圆瑛、持松、苇舫、清定、赵朴初等十四人为委员,圆瑛任主任。1953年,方丈持松法师在寺内建立真言宗坛场,接续了我国自五代以来失传已久的 东密。坛场设于法堂楼上。中间主坛称“大坛”,是修法时主要坛场,供奉毗卢遮那如来、不动明王、受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坛称“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点乳香等作 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后挂“金刚界大曼荼罗”。右坛称“圣天坛”,上供如意轮观音菩萨,后持“胎藏界大曼荼罗”。东西两壁挂传承真言宗的八大 祖师画像,分别为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善无车、一行、惠果、空海。东边一室,中供孔雀明王,两壁挂密迹金刚和真言宗历代祖师法系表。西边一室,左供 奉大黑天,右供奉诃利帝母。两壁挂十二诸天:东壁为月天、地天、毗沙门

一、风天、水天、罗刹天;西壁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火天、炎摩天。从 此,在持松法师主持下,寺内日常修习密法,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为弟子灌顶。每逢香期佛诞,全寺开放,香客游人,一时称盛。1966年 “文革”中,寺庙遭受严重冲击,佛像被毁,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众被逐,整座寺宇被改为工厂。

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 寺院之一。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拔乱反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认真落实,静安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成 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由会长真禅法师任主任,副会长贾劲松副主任。在广泛征求佛教界及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按原样恢复。僧人也陆续返寺,一批幸 存的古文物也相继归还。1985年静安寺修复开放后,淦泉法师任住持。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全寺僧职人员共同努力,坚持农 禅并重的传统,勒俭起家,从零开始,自养自立,香火日盛,法务再兴。1985年,静安寺修复真言宗密坛期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长安之 路”访问团参访静安寺,团长内海有昭、副团长静慈圆、秘书长前有隆,赠送了部分密坛法器,使真言宗坛场得以较快恢复。同时建立了“持松法师

纪念室”,陈列 持松法师海内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书画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师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宝殿,由赵朴初居士题额。

1988年3月度寰法师圆寂后,同年10月,由真禅法 师兼任静安寺方丈。香港李国庆居士夫妇捐献汉白玉观音菩萨立像一尊,供奉于圆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刘庚宇等捐资从缅甸请回高3.6米的释迦牟尼玉佛坐 像,供奉于大雄宝殿。1994年,新建三层楼僧寮与上客堂,文物楼、寺务处办公室先后落成。是年十月举行持松法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与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 会,美、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及港台地区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诸山大德、学者专家、护法居士近千人与会,盛况空前。落 实政策以来的十年,静安寺的发展与修复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此外,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位于宝山区罗店镇上的玉皇宫,于1988年改称梵王宫,作为静安寺下院,由静安寺前监院从达法师住持。静安寺在自身修复的情况下,仍然拔出款项,支持梵王宫的修建开放。1993年,梵 王宫改名“宝山净寺”,更具规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亲赴礼佛,并为安养院题辞:“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法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

1995年底,慧明法师调来静安寺任监院。1996年 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师为主任的新的寺务委员会,在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阶。期间,慧明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韩国举行的中日韩 佛教友好研讨会汉城大会,出席了尼泊尔蓝毗尼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庆典以及由中国援建的“中华寺”奠基仪式。他在参访尼泊尔加德满都斯瓦声杨布寺时,请 回了佛陀舍利。

静安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响应中国佛协建立人间佛 教的号召,实行文明敬香,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寺院文化品位,发扬佛教优秀文化传统,热心为社会慈善事业献爱心,作贡献,对抗洪救灾、希望工程、帮助失 学儿童、扶贫救困、并为西藏日喀则地区援建“上海赤乌希望小学”一所,受到了佛教信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静安寺素斋,久负盛名。门市供应素食、素面,每日供不应求。每年中秋,精制净素月饼,成为馈赠亲友佳品,深受海内外信众欢迎。

目前,静安寺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还将规划改建与扩 建。除主要建筑:赤乌山门、兜率殿、大雄宝殿、圆通殿、真言宗坛场、文物楼、功德堂、素斋部、僧寮外,还将兴建法堂、藏经楼、佛教图书馆,复修“静安八 景”等。寺内收藏佛教文物甚多,有宋光宗赵惇为太子时所书“云汉昭回之阁”碑(建国初,经市古碑展览认定为上海最古之碑)、明洪武二年(1369)所铸大 钟、历代名人字画,包括苏轼《心经》书卷、文征明、陈继儒、张瑞图、伊秉绶等书轴长卷、扬州八怪、吴昌硕、张大千等人画轴,王一亭佛画多幅。有汉魏至清代 石刻、铜铸、鎏金、白瓷、漆金佛像多尊。有《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全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日本《大正藏》(全称《大正新 修大藏经》)。每日殿堂均对香客游人开放。1985-1995十年间,共接待海内外信众达120万人次,并与欧美、东南亚、南亚、东亚诸国及港澳台等地区 佛教界有经常的联系和友好效。静安寺一派欣欣向荣,正迈向新的世纪。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由于上 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城隍庙道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海地区百姓的热心支持。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 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 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 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在六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2005年,在市、区政府的关心下,在上海市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 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寺院上香礼仪!(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既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4)烧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再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有什么事情也可问“香灯师”。

游人寺院礼仪

(1)进庙门有讲究

游客进庙门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门先迈左脚;不要跨中间门槛,更不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佛和菩萨的不敬。

(2)跪拜礼佛的规范动作

游人、香客先要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旁边,然后在佛像前右边的蒲团上跪拜,双手掌心向上,头叩下至手掌,抬头时翻掌伏地,再合十。

(3)上香的规矩

游人、香客烧香,最好是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烧三炷高香”。香要插端正。如果随缘插一炷香,也要插正,否则视为对佛之不敬。

(4)吃斋饭的规矩

素斋,不但有各式素食名菜,而且米饭是用柴火烧大锅,山泉水煮香米,味道清香可口。僧尼在吃斋饭前都要举行上供 仪式。仪式结束后,入斋者应谦让地落座于下席(背朝北为下席)。注意不要坐在当家师的对面,在佛堂上更不可坐在佛像对面,吃斋饭时,夹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切忌高声说话,更不可嬉笑吵闹;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饭粒。一般情况下,在寺庙里用斋,僧尼是不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佛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 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

(5)举止有礼

在寺庙中见到僧尼,要合十施礼。经堂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僧人都忌讳别人探问他(她)的身世和出家缘由,不可随意向其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

第五篇:寺庙

浅谈佛教的发展

目录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儒学 佛教与王法 禅与诗 禅与书画

佛教与小说及其他文学 佛法与经济

摘要

佛教虽说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发展、中国化、经济

叙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广泛且深远入,这一点随着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至唐宋时期的禅宗,则完全变成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导致这种结果的则是古代中国制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那么,佛教与古代中国的制度、政治、思想及禅诗画等传统学术文化之间,究竟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究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

正文: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搜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向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摩尼和作为道教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神,并列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称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浮屠”即佛,这种相混的结果是把佛教当成神。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佛本身变成了神;作为佛教“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坛寂静”本里啊与中国的“灵魂不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佛教刚传入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神捕灭”成为佛法的根本义。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和流布,佛经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所谓“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系,是大乘佛教,主要宣传性空般若学。这种情况绝不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定程度的

东城区主要寺庙祠观情况介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