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教师 教育叙事 信息技术 与学生的故事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21-57984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5 21:46: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师 教育叙事 信息技术 与学生的故事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工作还没满一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满心都是新鲜,满身都是劲。努力为家乡培养人才,这就是我当时的目标。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快一年的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刚刚毕业之时的我可以用懵懂来形容当时的状态,什么都不懂,思想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当时学生在我的眼中只是书本上的道理。现在想来,不过是脑袋空空,一无所有。

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每位老师都分配到任务,需要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我分配到了四户人家。有个学生叫申屠俊龙,他家在深奥,我去的时候是早上,到了他家里了解到他父母都是打工的,他妈妈由于什么原因,脚包着布,躺在床上。然后我让申屠俊龙把他的成绩单拿出来,我一看,这孩子的成绩应该属于中等偏下点了。他爸妈都说,读小学的时候成绩挺不错的,现在成绩下降很多了是有原因的,俊龙在学校里被一个同班同学欺负着。俊龙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不太会说话,很静很乖。他爸妈让他把学校受欺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跟我说,他立刻就哭了。经过了解,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申屠俊龙班里有个叫周易的学生,平时就比较横行霸道,在寝室里会让同寝室的人给他按摩,给他倒洗脚水,还会用同学的饭卡。申屠俊龙被他欺负过,便一直把委屈藏在心里,很害怕周易,甚至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学习。任何一个父母,见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被别人欺负,都是会很生气的,申屠俊龙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说:“要是老师解决不了的话,他们会自己出面去教训周易”。我一听这话,便立刻给了他们保证,让他们相信老师的力量,给老师时间去解决,他们便心安了许多。之后我就立刻跟俊龙的班主任还有初一的年纪组长联系了,说明了此事一定要及时解决好。后来初一年级组长和他的班主任找过周易同学的父母,警告此类事件再也不能发生。之后我私下去询问他们班的学生,都说情况有所好转,此类事件没有发生过了。俊龙也没有以前那样子害怕周易了,成绩慢慢有所好转。

教学应以德育为先,学习为主。因为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为社会做贡献,要是学生的学习很好,品德不好,那只能给社会带来坏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我教的是信息技术课,也不希望学生跟上主课那样子很死板的去学习,希望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技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于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弥补家庭或社会环境给学生造成的心灵影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故事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甘当绿叶映红花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开学季,我正埋头备课,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侯老师吗?我是赵桂云。”

一个清脆稚嫩的女声传来

。原来是十年前教过的一个女学生,今年秋季也入职我区当了一名教师,和我一样选择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她说:“最可惜的是未能分回咱家乡的学校,那样就可以多向我学习请教。”

听到这个消息,我由衷的为这个小丫头高兴,思绪却又飞回到十年前的开学季。那同样是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已经开学三周了,我正在上着课,校长领来了一个瘦瘦弱弱的女孩

。只见她扎着简单马尾,穿着朴素而整洁,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一声不吭

。原来她是个插班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桂云,她去年就小学毕业了,却因为家庭变故,父亲深陷囵圄,母亲精神失常。这样一个13岁的女孩跟随亲戚去广州伞厂去打工,这样一年的操劳忙碌却让她怀念书本,向往校园。了解到她心思的亲戚,毅然决定让她重返校园。

刚来的她缺了三周的新课,看她茫然无助的小脸,我就安排了两个课代表坐在她的左右,和她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寝室休息,并抽空为她补习落下的课程。一个月过去了,她的小脸儿渐渐有了笑意。半年过去了,她终于找到了自信。她从刚来时班级最后一名竟然考到了班级前十名,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给她写的颁奖词。

“从56名到45名,再到27名,最后到第8名,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滴汗水。沉默寡言的她,心中只有梦想,奋力拼搏的她眼中满是坚毅。以梦为马超越自我,韶华不负成就梦想

。”

当我给她送上一个扉页上写有颁奖词的精致的笔记本奖品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渐渐的,她的话也开始多了起来。有一次,我问她,“你的梦想是什么?”她腼腆的对我说:“我想当老师,想当一个像你一样的老师。”望着她坚毅的眼神,我说:“你行的!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多么懂事儿又好学上进的孩子啊!实际上,我给她的只是肯定和鼓励,她自己宁愿吃苦,却拒绝了我和学生们的经济帮助。我只好以奖励的方式送给她一些笔、本子、名著和作文书。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区一中。

也许是高中和大学的学业忙碌,也许是她想给我个惊喜,一直以来也没有多少联系,直到毕业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今天才给我打来这个电话

。我感动之余,甚感欣慰。

看着今天的学生们,她们有父母长辈的疼爱,不缺吃也不缺穿,却对梦想非常淡薄,成绩不温不火,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边学边玩。特别是今年的疫情期间,孩子们的自制力差,荒废了许多学业,基础知识欠缺。现在,他们似乎玩习惯了,学习也没有一点动力,家长们干着急也无可奈何,老师们也想了许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她的故事分享给了我现在的学生,当年的颁奖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重温自己的梦想,还专门在教室后面开辟了梦想专栏

。于是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承载着学生的梦想,贴满了教室后面的专栏,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花开在了学生的心田。孩子们变得勤奋了,早晨迎着朝阳,踏着晨露,早早来到了教室,书声朗朗,中午她们匆匆吃过饭,快速的走进教室,沙沙的演算。

我坐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场景,窗外几树桂花开的正艳,阵阵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股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绿叶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让我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真情凝聚芬芳的足迹,纵然岁月消逝了我的青春,我依然无悔。

停课不停学

复课效更高

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响,我通过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线上学习,确保“停课不停学”。

然而,本班有7名学生学生居住在农村,其中有3户的手机不能长期供孩子使用,造成部分学生无法正常上网学习。2户学生家庭没有智能手机、电脑等可支持网络学习的设备,网络学习受到限制,还有2户家庭没有安装宽带,无法参与网络学习今年13岁的李名(化名)是襄州区双沟镇双南村3组人,家中只有奶奶有一部老人手机,无法进行线上学习。李名心里很着急。我得知李名的邻居李小成在读高中,也是在家线上学习。就登门请李小成帮助李名每天在线上学习及上传作业,使李名在学习上不“掉队”。

疫情期间,全部学生已经领取了新教材,但按时完成课后练习的学生只有61人,还有7人没有完成课后练习,其中刘同学和张同学更是是拖欠作业的大王。在完成练习的学生当中,只有80%的学生能书写工整和拍照清晰规范上交,导致教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能及时全部了解和跟进。陈卓、姜秀、胡一鸣3人在缺乏家长监督和学习辅导的情况下,在面对手机游戏和网络诱惑时,沉迷其中,耽误学习,造成成绩下滑。我通过家访,进行批评教育,过后学习态度均有转变。

我惯用一种“亦师亦友”的状态与学生相处,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提抓成绩,也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习惯。首次面对镜头,也多少有些陌生。“对直播软件的操作不算熟练,也不知道屏幕后面除了学生还有哪些人在听课,总觉得有点不自然。”。

因而,为了上好网课,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挑选更适宜于教学实际的直播软件,从微信直播到最后统一到钉钉视频上课,从上课一言堂到提问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从刻意地去维护课堂秩序到上课更加行云流水,逐渐增加了课堂的掌控力,把握了上课的学习效率。

居家学习期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家长不够重视,一些学生开始听课时比较认真,可坚持几分钟后就左顾右盼,精力难以集中,而部分家长对此不够重视,只管把手机交给孩子,这种“放羊式”的管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学习自觉性不高,线上学习时缺少家长和教师的双重监督,学习时间无法保证;三是家长教育意识不强,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导致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基于以上学生学习现状,我在开学后将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难题。“超长假期”却让学生比平时松懈了许多。“需要我专门指出来,一部分学生才会动笔做笔记。”我发现,复课后,班里学生对他的信任感变淡了,课堂表现也不比以往,养成的好习惯也丢了大半。

更令我担忧的是,有少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还不时因手机与家长产生冲突。“家长打电话过来,希望老师严加管教,但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但凡稍加训斥,他们就会厌学,破罐子破摔。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起得好,后面的工作才能做好。所以,如何让我班的学生在开学后做好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是我必须认真考虑并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

固定在每周日两节连续的晚自习,采用以单元为检测内容的摸底调查,做好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找出学生知识短板,及时查漏补缺。

研究适合本班学生的各学科分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重难点内容。对中等生要稳基础、重过程,让这部分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方法的提炼和知识的巩固;对在疫情期间依然认真学习的学优生,不妨给他们设计一些阅读、作文的学习任务,有梯度的题目,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对“学困生”,则应倾注更多心血,注重个别辅导,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作业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回校后,我更重视作业设计的实用性。首先,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着眼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我本人偏好于作业与练字和考试结合起来;其次,作业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设计基础练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作业;再次,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差异性,应针对不同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分层设计,适量练习;最后,作业的设计要体现诊断性,在作业的批改和反馈阶段,我及时批改,准确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提升纠错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其具有的综合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利用多媒体可记忆、可循环的特点,能更好地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有助于突破难点。另外,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布置多样性、有针对性的作业,并进行作业展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无限性的特点,可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学复课后,我更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例如,在赏析《苏州园林》等課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阅读《白杨礼赞》等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整理出的思想内涵,进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停课不停学,复课效更高。作为一名奋斗在义务教育的一名老兵,我将永葆热情,与时俱进,迎接新挑战,向教育和家长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疫情---注定“疫”样的爱

----疫情时期家访实情及心得体会

2020年,春天如约而至,美丽的校园却没有如期迎来求知如渴的孩子们,因为新冠疫情阻碍了同学们迈进校园的脚步!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网络上与时间赛跑,老师们在网络上助力教学。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孩子们毕竟是缺少自律的,家长们更毕竟是忙碌的......在网课的学习过程中,尽责的老师和勤奋的孩子们之间虽然只隔了两个手机的距离,却好似隔着千山万水。为了跨越这千山万水,摸清学生们对知识真实的掌握状况,调动孩子们学习网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疫情稍有好转的情况下,九(13)班的班主任杨玉祥老师、数学老师李海燕和语文卞先红老师,毅然决定4月初为开始第一轮的家访。经过为期两个星期的家访,我看到很多,感动很深,感慨很多,收获很多,现把疫情期间的家访实情和家访心得总结如下,与各位共勉!

一、激动

家访进行中

家访第一站: 几个月的师生分离,加上疫情的肆意发展和为孩子健康的担忧,让我在大脑中想象着家访中的各种情景,于是,在一个濛濛细雨的上午,我和班主任杨老师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第一站的家访——王晓悦同学的家。看到她的一瞬间,我激动的差点抱起了她,看着她有长高了,漂亮了,我心里很欣慰。我们仔细翻看了孩子的书本和长江作业,检查了孩子的笔记,询问了孩子上网课的情况和生活情况,发现长期一人在家学习,难免会有所懈怠,网课时有玩游戏、聊天现象,作业有不完成及抄袭现象,我们对她进行说服教育。孩子表示,一定会尽快改掉缺点,赶上队伍。孩子,老师相信你,因为你明白:学习贵在坚持!你不能辜负自己和爱自己的家人!

家访第二站:我和英语杨老师来到了郝营村,当郝晨雨把手机递给我检查时,说实话,我很震惊,因为屏幕上既不是孩子们平常喜欢的动漫人物,也不是孩子们追逐的明星偶像,而是错落有致的励志格言“越努力越幸运““即使很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天道酬勤”……,看着这个平时在学校成绩一般,稍微有些内向不到15岁的女孩,我和英语老师对望了一眼,心想:这孩子长大了,知道努力了。果然在后面的检查中,孩子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作业认真,笔记工整齐全,改错本整理全面详细……。王心怡,有这样努力踏实的态度,坚持下去,你一定达到理想的彼岸,考上心仪的高中!

家访第三站:一个春意融融的晚上,我和杨老师来到双南村,家访李袓怡同学。孩子正在学习,墙上的几个大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别人都在学习,你凭什么玩”“自律”“”,我和杨老师伸出来大拇指。接下来,我们检查了孩子的书本、长江作业及其英语、道法的背诵情况,密密麻麻的笔记,极其详细的错题本,对答如流的背诵,都向我们展示出网课期间自律的程度!李祖怡(刚进入九年级是潜能生,现在已是优生),你让老师明白了: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说:路,就在我脚下!

家访第四站:周五下午,在零星的雨丝中,我和卞老师,英语杨老师,在年级领导关主任的带领下穿过美丽的观光大道,来到陈湾村王心怡家。走进孩子学习的房间,干净的地面,整齐的书籍,自信的孩子,都让人如沐春风。我们随后认真检查了孩子的各科作业完成情况,几位老师都颔首赞许。英语老师又抽查了几个问题,孩子对答如流。奋斗吧,孩子,胜利是属于你的!

家访第五站:

经过前几个在校表现优秀孩子的家访,我很欣慰,想到了“优秀的学生都是相似的,学困的学生各有各的困难”这让我很想到一个学困生(网课中的学困生,其实在学校里还是一个中等生)家中看看,他经常不仅钉钉群学习,不交作业.....于是,在周一的下午,我上完最后一节网课,骑上自行车来到了董剑峰家中,他正躺在床上在分屏玩游戏(当时正是上语文课的时间,并且家访前已经通知学生,)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笔、本等学习用具乱七八糟的仍在床上,他的眼睛看上去已明显近视,人也消瘦了,家长在一旁直说:“管不了、不听话、网课毁了他.....”我很详细的询问了他网课的学习情况,检查了他的作业,结果让老师大失所望,什么都不会,埋头玩游戏,看小说、聊天....,我耐心的给他讲道理,他似乎很不乐意,一点也不配合,临走前我抚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的说:“孩子,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你不后悔!”但愿,他能理解这句话!

感慨

家访心得

经过两周的家访,我激动过,欣慰过,高兴过,伤心过.....五味陈杂,想到了很多.......网课,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生百态,照出你的习惯、态度、毅力,甚至人品。屏幕后的你是什么样,步入社会你就是什么样。

现在的你,慎独自砺,严于律己,将来的你,就可能是独当一面的行业精英;

现在的你,消极怠惰,无所事事,将来的你,就可能是好吃懒做的人。当然,不排除个例。

当你关上卧室书房的门,以专心听课为名玩起了游戏;

当你稍稍动了动手指,将网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当成自己的习作上传提交;

当家长敲门探望送来一杯牛奶,你装作埋头书本无法自拔的样子。

你是否有那么一刻感到羞愧?

老师从不愿恶意揣度自己的学生,只愿你们心中存有孩子的良善和真诚!

最后,老师将这段话送给大家:

你背不下来的书,总有人能背下来。

你做不出的题,总有人能做出来。

你愿意拖到明天的事,总有人今天努力做完。

那么不好意思,你想去的学校也只能别人去了,你想过的人生也只能别人过了。

沉重

家访反思中

近三个月的网课,值得老师,家长,学生反思。我们将走向何方,人生将走向何处,人生将变化成什么样子?

也许你不在意你现在的样子,也不在意你做了什么?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2020年春天已经过去,时光已经不在,人生不可能重来。

希望同学们对自己,有所反思,有所认识,你的任性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老师不可能把你怎么样?但是你的网课你的学习能证明你到底做了什么?每位同学,都知道自己是否在真正的学习,你欺骗家长,欺骗老师,玩游戏!你欺骗家长,欺骗老师,聊天!你欺骗家长,欺骗老师,抄写别人的作业!你欺骗家长,欺骗老师,不好好锻炼身体!时间能证明一切。责任必须自己来负责任,苦果必须自己来尝,海潮退后,我们都能看到谁在裸泳!同学们,该醒醒了,看看自己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你还有没有理想?还有没有斗志?不要再说我想当年怎么样?因为,每个人看你的是现在和将来,找回丢失的自己,拼搏奋斗!

总结

家访将来时

第一轮家访即将结束,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永远不会结束,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将会继续第二轮家访,现用网上一篇很火的文章题目“不自觉的孩子,到底会输在哪里。”与在网课中学习不自律的孩子共勉!希望下轮家访中会“喜悦倍增、担忧减半。”

---

曾经有人说,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在如今这样一个上网课的特殊时期,这句话需要改一改:

“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上网课。”

老师已经开课了,孩子却依旧和周公梦游不亦乐乎。

终于认真上课了,却把大屏幕切到了喜欢的女同学上或分屏玩游戏聊天看小说?想让孩子自觉认真地上网课,几乎是不可能事。

在这段特殊的网课学习期间,自觉的孩子能够紧跟老师的进度,成绩也蹭蹭地往上涨;而不自觉的孩子,却会把自己打入“地狱”。

作业完成不了,成绩一落千丈……这都还算轻的!

大多数不自觉的孩子总会抱怨:上网课太累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在学校里的还要多!

而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老师并没有布置更多的作业,而是你们用“还在寒假”的谎言麻痹了自己!

而世界上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本可以。

道理很简单,现在的艰难与辛苦是为了什么?

就是希望对得起自己的将来,不要遗憾地说出那句“我本可以”。

暗夜之中,才见繁星;危机之下,暗藏转机;事在人为,为者长成!第一轮家访已基本结束,很多同学(当然后面更有家长的助力),都让我们感动,你们在努力,在拼搏,在向着自己的目标飞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燃烧吧,热血!奔跑吧,少年!

第三篇:教师与教育叙事

教师与教育叙事

■山东 侯登强

前 言

教育叙事写作和教育专业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儿,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会让我们在教育的梦想之路上走得更远。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但当真正投入到教育情境之中后,两者就会形成必然的联系,并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我是属于以写带读的类型。最初,我只试图用稚嫩的文字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以此让自己对工作保持一份热情。不久,我发觉一名教师的幸福就在孩子那里,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文字开始灵动起来,场景的再现,让人有一种言说的欲望。朴素的记录,童心在闪烁。我渐渐地感到仅有陪伴是不够的,还要有帮助。如何帮助?怎样来帮助?捧着一颗心来面对,却手足无措。教育专业阅读的匮乏,让自己内心有丝丝愧疚和空虚。教育阅读的过程也是提炼和提升的过程,在与名家对话的时候,一些亲历的情境总会自然地跳跃出来,仿佛为了某句经典它已经等待了很久„„

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敏感,使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至于麻木,不至于彷徨。教育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剂良药诊疗我们的职业倦怠。你会发现,教育叙事不单单是文字的舞蹈,更是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教育阅读不单单是善于读书,更是教育责任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耕耘精神。读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很难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功利性的坚持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可能抵达有梦想的教育生活。有人评价我善于写东西,很能写——诸如此类,虽是褒词,却没有说到我心所想。教育叙事关注当下的教育生活,文字表达的是教育者的心态和思考。有感觉、有责任、有温情的教师才可以发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情境。当诸多人在教育习作面前止步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心智的完善、心灵的慰藉,越来越体会到:教育叙事的写作本身是一种教育感觉的抒发。沉浸其中,吮吸到教育的芬芳,每天有一种出发的感觉、一种相遇的心态、一种生发出智慧的欲望。

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脚步坚定而匆匆,想象着与孩子们见面后的事情、那些笑脸、那些需要你继续的故事。怀着这份期待,一整天,满满的、暖暖的,教师的幸福不正是在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吗?教育叙事的写作,要先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的细腻和敏感。把记录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用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我们的所遇所思。

一个人的教育生活里总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往往是你教育的精神面貌。“温暖、敏感、帮助、透明、澄澈„„”我喜欢这些词,它们藏匿在我的文字里,跳跃在我的心上。被这些词语套牢,何尝不是在坚定某种教育信念,一次次书写,一次次洗涤,我看到自己渐渐明晰的面容。

帮助孩子续写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来,带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学校这样一个新的场所开始自己另一段成长的旅程。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同”称为儿童的差异性,遗憾的是,这些差异性往往没被真正重视,让我们错失了诸多育心养人的机会。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摒弃了儿童个体的感受,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需要明晰:故事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历程,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儿童来到学校,故事在延续,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师、同学、校园、课程„„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获得成功感,对孩子来说是种考验。

教育是养心的事业,从故事的角度思考: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来自心灵,故事中的人是情境中的人,那些感触、感悟、体验,会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每个人每天都在故事中,正是一个个故事的浸润、磨砺、沉淀,我们的心灵才会得以升华。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主导着周围的环境,主导着自己的情绪体验。

我们的教育故事更多的是自然生成,是生活化的发现,是遇到与成全的结合。预设的活动往往过于注重目的性,而忽略了活动过程中人的体验与感受,很难促成儿童的真实心灵的发展。捕捉教育的契机,拓展故事,有时候,只需要你轻轻一点或者深情地一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创造教育的奇迹。每一件事情,细细打磨,赋予它新的意义,故事会与众不同。需要明了怎样来续写故事,续写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当我们续写的时候,重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考虑续写对儿童的成长有没有意义。不把续写当做成人玩弄“智慧”的把戏,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才可以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新故事。

只有敏感的教育者之心,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续写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带着教育价值理念,充溢着教育智慧,既把孩子带入一个新的教育场景,也把老师的职业尊严激发了出来。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

教育叙事需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多角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在很多的叙事作品中,生活常态化的记录固然可以使教育者之心细腻起来,但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指教师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审视,思考,判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

常常遇到很多有爱心的教师纠结在与学生相处的困惑和无助当中,感到孩子总是那么不听话,总是在一些问题行为上反复,教师的苦口婆心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育是难的,需要坚持与耐心。我们需要修炼这种教育的心态,等待花开,坚守喜悦。然而,与其在问题面前修炼心智,不如勇敢面对问题的本身,关注事件的秘密,寻找问题的根源,作出积极的改善。这样的过程是理性的,使教师更具有专业素养。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感受这个视角转移到儿童的行为和感受当中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此刻,儿童会有怎样的感受„„当你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事件本身就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试着寻找解决问题总比感叹、感慨重要。从问题的表面到问题的背后,这本身就是提升教师教育的品质,更是提升教育叙事的价值。人行为的背后是有诸多原因的,性格、心情、背景、家庭„„当面对一个具体的情境时,人是依据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开展行动的。发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才可能对儿童实施有帮助的教育。

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文忠同学的“虐狗事件”就是其一。文忠同学在上学的河坝上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一只流浪狗踢出老远。但在我们的面前,他痛哭流涕。分析其中的原因,他有男孩的那种展示欲望,更有家庭和学校的某种影响。在谈话中我获知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他;在班里的同学关系中,有人嘲笑他讽刺他„„这些看不见的原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单纯以“品质恶劣”这样的词语来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原本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因为气候、土壤的原因,它很难破土而出罢了。在了解到文忠的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的情绪做了疏导,虽然一次谈话不可能解决问题,可是如果判断失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继续想到,一个教师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过去的师范院校中,这两门课程都有,不过,生硬的理论让人有些倦怠。在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两门课程更是被抛掷脑后了。当教育简化成单纯的教学的时候,教育学和心理学变得很尴尬——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尴尬呢?如果要想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要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准确的把握,不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是不行的。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诸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是不一样的,所要面对的成长困惑也是不同的。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需要有比儿童更高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却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能单纯地沉湎于那些喜怒哀乐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综合的:朋友、师长、指导者、帮助者„„若单单为了和孩子在一起高兴和快乐,就有些狭隘了。教育需要促成儿童成长,这是教师的责任。

一个有价值追求的教师,会把若干教育现象都当做思考的对象。亲身遇到的教育故事是需要记录和关注的,而听到的、读到的,都可能成为你教育叙事的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审视别的同事的教育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背后的秘密不是窥探个人的隐私,而是基于教育理念下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对孩子敏感的问题进行过多的干预。有些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在成长中慢慢消化的,教师无端地闯入很可能会伤害到儿童。关注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妥帖,交谈、写信„„尽量保持在两个人的氛围中进行。有时候,我也会质疑教师的强制参与,有些事情,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经过教师的参与会变得复杂。这说明,教师的前期判断出了差错,教育就是要进行有价值的帮助,千万不要成了包办。关注儿童成长背后的秘密,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新的提升,更会使教育叙事的写作有了更为宽泛和深刻的主题。有教育行动和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写作才可能水到渠成。

体恤儿童

我一直担心自己会掉进文字写作的漩涡中去,亦如一位朋友提及:教育叙事写作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枷锁。如果单纯地沉浸在文字中孤傲自赏,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以发表为己任的教师是不是另一种极端?那些“才子们”会不会最终成了文字的俘虏?文字不是目的,发表也不是目的,通过书写让自己心灵更完善,让自己内心更强大,让教育生活更有滋味儿,这才是我的期待。

一件事情之所以可以值得长期坚持,一定有其特别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叙事写作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是一种抒发和表达,也是一种自省和修行。文字的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力量——信念和行动作支撑。起初,是任务的执行者,埋头苦干默默耕耘。有一天,静下心来,才想到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要保持怎样的姿态„„这些不断的追问是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在这样的追问中,我越来越明晰自己的行走方向,越来越踏实自信,一些闪烁着智慧和人性之美的教育观点慢慢沉淀下来,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坚定了我们的行动。那些看似琐碎平常的记录,确是教育情愫的最好表达。那些带着情感的文字,是不必用行文规范来评价的,情真就好。我曾经写过一篇《陪你好好走这一程》,班里的凯是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在一次课上,我请他帮助我分发作业本„„文中我这样写道:两个人的相遇,总是这样的奇妙。在我的教室里,凯的出现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面对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情愫不期而至,他在一次次用那颗澄澈的心映照我的教育责任和良心。这篇文章是我在《中国教师报》专栏上的首篇,“相遇、陪伴、责任、良心”这些词语也正是我进行教育叙事写作的动力。

体恤儿童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很久以前,人们喜欢把儿童当做家庭的附属品,与家庭中的器物等同,根本不考虑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事实。至今,依然有成人习惯用“小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那些家长期待孩子能够乖巧、懂事、听话,期待孩子能够完成成人的行为,期待着孩子可以光宗耀祖„„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成人化。不管是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儿童还是学校中的学生,还有几分童真?到了该关注儿童感受的时候了!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规律,有他们的体验感受,不去读懂这些,就不会有得当的帮助。

体恤儿童,读懂儿童,在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教育的契机,随时保持与儿童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接纳我们。我们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天使啊,不捧着一颗心来,怎能感动儿童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儿童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成为天使的,他们也在塑造着成人的心灵。我喜欢对自己有这样的承诺:和孩子在一起,站在孩子一边。儿童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是艰难的,有挑战性的,尤其难过的是需要经常面对来自成人的偏见。谁来替孩子们说话?谁可以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担起这份责任,俯下身子,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的教育叙事就把这份体恤当做厚重的背景,去行动,去倾听,去记录,从此文字里跳跃着一颗教育者的心。

当你怀着属于你的教育情愫走近孩子的时候,故事会有色彩,文字会灵动起来。

对儿童的善意来自你的生活

教育叙事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这种情怀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不是真空,它来自生活中。家庭中成长的儿女和童年里的自我是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叙事中总会与之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对儿童的善意也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此话道出了对一个教师爱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拥有了与孩子真心相处的经历,才可能有妥贴的教育行为发生。教育是养心的事业,情感的互动,信任的共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下来,是孩子在改变我们,并真实地发生着。女儿出生时,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着,内心忐忑紧张。同很多家长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在乎男女的问题,只是祈求大人小孩平安。像是捉迷藏了很久,当岳母抱着我的女儿出来让我看的时候,我触碰到了稚嫩的生命,心跳也随之加速,有想哭的感觉。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那一刻我仿佛突然成熟了。晚上,我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写下一段文字表达我的心情。在抱着女儿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她来了,从众多机缘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读吴非先生的《向前方》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捧着他们白白的小手,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深深共鸣,作为一位父亲,我也感觉到了揪心的痛。爱怜和疼惜总是紧紧裹在一起的。很长的时间里,我小心谨慎地当着父亲,生怕自己的言行或者社会中的不良声音影响到女儿的成长。

在孩子的身上,我也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基本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女儿的出生,我看待所有孩子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虚构,以一个父亲的眼神来面对所有的孩子,我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

在《童年二十讲》一书的封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不要轻蔑小时候感动过的东西。这是一句影响我内心的话。童年作为人精神的开启地,孕育着一生中需要的力量和勇气。不管走多远,我还是需要到童年的世界里去汲取智慧和灵感。想起老咪“以童年的智慧玩转人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的心理影像,那些最初的印象如此清晰和深刻,以至于当我们成年甚至变老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梦里回到过去。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揣摩孩子的心思,此刻就需要与我们自己童年的经验相映照。别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不要成为开脱孩子问题的借口,要成为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开始。

勾画出你的教育主题词

你的词语就是你的精神样貌。那些经常出现在文中的词语一定在彰显着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如果是“温暖、悲悯、同情、陪伴„„”那你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教师,会持续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把孩子视作一个人来看待。反之,如果是“厌恶、训斥、抵制„„”那你就是一个对待儿童专制的人,过于自我,而忽视儿童的感受。通过一些词汇的表达,我们渐渐积蓄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叙事的写作与教育阅读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映照。

读、做、想、写,这样的教育生活共同构筑了一道幸福而完整的教育风景。我们在处理一些教育事件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是很难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很难从更深层次来关注儿童的发展的。基于此,教育阅读是必要的。教育阅读中常常遇到的,打动你心灵的那些句子或者词语往往会成为一段时期里你教育生活的主题词。

在最初接触教育书籍的时候,我侧重于教育理念、教育唤醒类,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这些名家的书滋养着我急需苏醒的教育灵魂。在这些人的书中,对教育的那种关切、对教育问题的叩问、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突然间,我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生活是如此不堪回首。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之下,我选择了在书籍中前行,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再出发。那段时期,我写的教育叙事主要以真情关怀为主。抱着对每一个孩子尽量有最大善意这样朴素的想法,我慢慢沉浸在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教育阅读的不断拓展,我越来越感觉到唯有爱是不够的,唯有真情也是不够的。教育要想对孩子有更多的裨益,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教育投入。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获得良好的人性滋养,这成了我一段时期内的关注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类的书籍,《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今天怎样管学生》《轻松搞定问题学生》等,这些以前我曾经有点不屑的书,给我更多技术上的指导。于是,在遇到儿童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些方法也变得灵活了。这段时期的教育叙事,除了真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和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乐趣。我的乐趣就在孩子们那里。

后来,有朋友提醒我要努力朝着儿童教育专家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的观察和写作过程中,多一些专业的解读。于是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的书走进了我的视野。保持一种姿态,就会有一分收获,不断地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我感到了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厚重。

在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中,从一个个故事里,我们会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写故事,其实也是在写我们自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促成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情感,温暖了我们的教育情怀。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教育实践共同勾画出了我们的教育主题词。

陪伴、帮助、体恤、读懂、编织故事„„教育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也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

指向教师的内心

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的教育唯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的真诚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不只是对事情经过的记录和描述,还要在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秘密的同时,多关注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感触。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某些感受和思考有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带有自我烙印的教育体验,对每个教师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为流程中的工人和物件,使得教育异化成了功利的工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教育信仰?或许有一个隐性的重要的原因。

教育叙事像一扇窗子,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个教师的内心景观。在润泽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的心灵也得以舒展。好的叙事作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映照。“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想,教育叙事的过程正是教师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一条途径,读书润泽心灵,写作完善自我。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儿童的成长?哪些言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与儿童的沟通?哪些言行可以触及儿童的心灵?哪些言行可以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把你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具化为看得见的行为,这样的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

教育叙事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指向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真实的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面对儿童种种行为的时候,酸甜苦辣都是可以涌现出来的。沟通中的困惑与迷茫、教育的反复与艰难、对职业的认同抑或否定„„都可以在文字中舒展开来。在具体的师生事件当中,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把这些感受小心地整理下来,成为你教育行走的印记。突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教育叙事当中要特别对待的。比如,当某个孩子在你的面前撒谎,你看着他,心里会有怎样的分析和思考,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带有个人符号的文字,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断磨砺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提升教育细节的品味。同时,这些文字,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儿童的情感。

赋予教育叙事更高尚的意义

教育叙事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写作的范畴。

叙述的过程和教育生活是融在一起的。而这两者之间,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情怀。写作是记录,在这样的书写和实践过程当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教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最动人的是可以在今天的相处中触及到未来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当教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孩子会因为我们有怎样的改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小事情,但依然需要静下来想想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空泛,它们直指我们的内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认同。

教育叙事从来都没有与这些教育的大问题脱离,在不断的叩问中,在默默的践行中,叙事本身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丰碑。如盖楼一般,信念也是需要一点点堆砌起来的,在做中体悟、沉淀。

每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不见得要写下来。叙事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文字一种方式。那些没写在纸上的故事,却真实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

“我们对孩子付出是绝对真诚的,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看得出奉献的成效。我们不断地接受考验,有时候只是因为有人称呼我们为教师,就会要求自己保持信心。可能每个教师都了解下面这个道理:教学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这段长长的引述中,教学是我们的人生——这里所诠释的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姿态。

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做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教育叙事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

去年暑假,台湾的林士真教授来山东讲学时,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有些颠簸的上山路上,林教授和我聊起对儿童的善意与期许。我渐渐明白,一个教育者面对眼前的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心灵的关注,努力触及到他们将来的生命。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是脸上露出笑容,心里满怀悲悯,灵魂深处透着人性的高贵。所以,一个信念愈加坚定,那是吴非先生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句子:爱所有的孩子。

如果没有林教授那样对待儿童的期许与希冀、悲悯与关切,我是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教育叙事来的。真实的师生关系创造着一个个教育的契机,用心的教师从来不会感到教育生活的枯燥,故事一个接一个,好似绿草丛中绽开的一朵朵小花;教育者的情怀决定着我们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智慧中流淌着人性之美。不可否认,正是在每天有滋有味的教育叙事中,教师的信念才渐渐变得清晰。我们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叙事作品。当带着这种认识再回顾我们所写下的那些叙事文章的时候,或许可以增加一份厚重和自然。不去追求写作的技巧,而是倾心于修葺心灵,醉心于教育实践,持一份博爱的教育情怀,坚定而骄傲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孩子相伴,是我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幸运。那些美妙的叙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去发现,去记录,从容地„„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叙事故事

信息技术教学叙事故事

偶然的收获 钱九宏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记得有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突然停电了,上课铃已经响过,学生已经就座,让他们回班级自习吧,别的班级都上课了,这么多人在走廊里走过,势必会影响别人。让他们看书呢,除了信息技术这本书,学生什么都没带,况且信息技术教材里都是上机内容,看什么呢。学生乱作了一团,纷纷叹息“今天的 信息课又泡汤了”,我顿时也手足无促。学生好不容易一个星期盼来了一节信息技术课,就这样不了了知,他们会失望,再说,也不能让学生就这么白白浪费一节课的宝贵时间呀!这时我灵机一动,突然想到机房里还有一台旧机器,想必现在该轮到他们出场了。说干就干,我拍拍手让学生安静下来,问:“停电了,你们是不是很失望?”“是!”学生异口同声,我笑了笑:“停电了不等于课不能上了,或许今天的课你们会更喜欢。”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请大家安静的等我两分钟,谜底马上揭晓!”我迅速找了两个男同学和我去了机房,搬了一个机箱,又拿了些风扇、内存条,还有网卡、声卡、显卡等等。

我拿出那些破旧的电脑零件,对学生说:“我们在书上学过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看了很多图片,那么,你们见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零件呢?”大部分学生都在摇头。我拿出一些零件:“谁能迅速而准确地回答出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我把零件递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毕竟书上的图片局限性太大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马上识别出来。我接着说:“平时我们只是用电脑,不知道这机箱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即使你认识这些东西,那你知道他们应该放在机箱里的哪个位置,都有什么作用吗?好,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来学习机箱里面的世界。”

首先,我把一大堆零件一一拿出来给同学们做讲解,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风扇起什么作用?缺了风扇行不行?计算机的核心是什么?你怎么知道计算内存的大小?你会安装网卡吗?声卡、网卡、显卡怎么区分呢?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迎刃而解。学生听得都很认真,慢慢地知道哪个是内存,哪个是网卡,哪个是声卡。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接下来,我打开一个旧机箱,让学生了解机箱内部的构造,看看哪个是主板,哪个是cpu,哪个是硬盘?风扇要装在哪里,怎么装?声卡、显卡、网卡怎么装?内存条又怎么装?连接硬盘、软驱、光驱的数据线、电源线怎么插?等等,还特别提示学生每一项的注意事项。我一步一步的一边提问,一边演示给学生看,每一位学生都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光说不练也不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阶段,讲解——认识——安装——比赛。讲解阶段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认识阶段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基础,对号入座;在讲解和认识阶段之后的安装阶段,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安装,以及安装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最后是比赛阶段,比赛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我让学生动手实践,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赛分口答题和操作题两部分,而口答题又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首先我把学生分为四组,然后进行提问,每答对一道题得十分,答错一道扣十分,通过知识答题很好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动手操作题,每组派两名同学参赛,看哪组装得又快又正确。选手们一丝不苟地在那里进行操作,而拉拉队也不甘示弱,拼命为自己组加油。比赛的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下课铃响了,学生兴奋的离开了机房,从他们的行动、神情和状态看得出,这节课他们得到了很多,有知识,有欢乐还有荣誉,我心中暗喜,看来我的临时决策是正确的,这节课是成功的,教学效果甚至比上机课还要好很多。

课后,有的同学告诉我:“老师,我们很喜欢这样的课,收获很多。”“这样的课比上网还有意思。” „„就是这样的一个偶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启迪,教师的创新型教学会给学生带来质的飞跃,教师的教法灵活了,也带动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的实践本领,而且也可以体验到追求真理的艰辛和乐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坚韧、顽强的意志,养成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性格,提高生 存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精神,这对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来说,无疑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014-6-25

第五篇:教育叙事故事

没有选择的“尊重” 引子:

睡前,我又习惯性拿起案头的《特别关注》,每晚的习惯,睡觉必须看书。

一则小故事让即将入睡的我精神为之一振:课上,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老师说:“孩子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小手:“我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不悦,让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一会儿老师又问他想不想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孩子还是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压住火气厉声让他站起来,又叫他坐下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孩子无语了,他知道没有也不允许他有另外的选择。老师露出了微笑,说:“好,没有不同意见了,老师给你们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掩卷深思,心情好沉重,还是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吧:有备选叫人家选,这是尊重;没有备选而叫人家选,那是侮辱。这样不尊重孩子的行为,身为教师的我、你、他是不是也曾经上演过一次或几次呢? 故事:

那天早读,我的一只脚刚跨进教室的门,小组长马舒婷愤怒的声音已撞到我的耳朵里:“老师,海虎、刘洪、金兵兵他们五个人的作业又没写。”马舒婷的小脸涨得通红,“不但没写还欺负我。”看着小组长委屈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这几个“学困生”每天都不写作业,好话给他们讲了一箩筐,似乎都发酵了。我的狮吼功难以抑制地发作了,我把这几个我眼里的“糟糕份子”都揪到了讲台上,又是一箩筐的数落。就在我狂轰乱炸的时候,海虎的脚底下多了一沓纸牌(孩子们玩得一种扑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几个“糟糕份子”的脸上已是窃笑,原来,我在“发功”的时候,他们都把手背在后面玩纸牌。我彻底崩溃了,心口隐隐作痛,只能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晚上,躺在床上,白天的一幕又让我陷入苦恼中。信手拿起魏书生的《班主任手册》,胡乱翻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盛开的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盛开的鲜花在课堂上常见,花开的声音我似乎没有“撞见”过。是我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吗?是我没用心聆听孩子最美的声音吗?是我没有尊重孩子的生命个体吗?扪心自问,我没有。

如果,我能沉下身子静下心认真聆听,哪怕一次,或许就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特意关注起这几个同学们不待见的“讨厌鬼”。那天在《十年后的礼物》这节课上,我见证了奇迹,一个关于学困生刘洪的奇迹。师:如果有人答应你十年后送礼物给你,你觉得会收到吗?生:(多数孩子)收不到。这不是我要的答案,我的眼睛转向那几个从不发言的“学困生”:

“刘洪,你能谈谈吗?” “我觉得能收到” “哦,你怎么认为?” 我的眼睛突然一亮。

“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你是怎么想的?” 我紧追。“《彩票》那一课中的林海燕替别人买了彩票中了580万大奖,她没有偷偷去兑奖,多次打电话找到让她带买彩票的人,我觉得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我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随后,教室里掌声雷动。啊,我终于听到了最美的声音:是孩子生命拔节的声音。后续:

课堂上的小收获让我决定对这几个“活宝”换个方式来关注他们。金冰冰,“好管闲事”,就让他当卫生委员;何晓欢,乒乓球打得好,就让他当体育委员;孙浩,体格健壮,劳动委员吧;海虎……这几个学困生,我按其性格特点分别安排了相应的职务,并向全班同学宣布“任命文件”,看到班里同学吃惊的大嘴巴,我提出了以下要求:这几个“班级高管”,任期一个星期,干得好续签,干得不好换人,但此后他们不会再有“上任”的机会,全班同学监督打分决定他们的去留。

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们:海虎的家长每天给我打电话问留了什么作业;孙浩居然一人承担了买小组日记的费用;刘洪、何晓欢期中测试76、75分;金兵兵上课举手的次数好多。我欣喜若狂,换了方式、换了眼界去对待他们,收获了以往从没有的转差成绩。我决定此法可以再延长一段时间。反思: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常常抱怨:某某同学太笨了,连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我们甚至也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学生:真是个傻瓜,怎么连这道题都不会做?这样的“评语”严重地打击了学生某些内在的潜力,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材料。一天天、一月月,学困生在我们的恶语中伤下越来越困、越来越淘。

如果,我们老师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不从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而是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或许就能听到更多更好的花开的声音。学困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你换个眼界去看,会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有运动天赋的,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运动非他莫属,有唱歌天赋的,学校的六一文艺活动必是他的长项,当他们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时,他们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在同学中的威信也会愈来愈高大,慢慢地,他们就会认识到,原来老师是看得起他们的,同学是很崇拜他们的。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得到了发展,进而带动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命的美丽在于她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班里的孩子从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以及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好动,爱玩电子游戏、喜欢欺负小同学;有的喜欢体育活动、热爱劳动、爱上美术课。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学生个性中的消极因子和积极因子,努力阻止消极成分的发展,引导和培养他们个性中的积极成分。让积极的因子逐渐战胜消极的因子,让“学困生”积极动起来,他们就会在课堂上盛开灿烂之花。

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小学

常小琴

***

教师 教育叙事 信息技术 与学生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