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5篇)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21-62529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9 03:52: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作者 刘晨曦 公管Q1441 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在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现下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尤为关键,社区是城市的重要成分,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1]

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一)社区管理现状

李国旗学者从法制化角度上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步伐加快,城市社区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表现在社区管理任务迅速膨胀、难度日益加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社区管理总的效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发挥不够,管理水平低;三是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四是社区管理工作队伍薄弱;五是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等。[2] 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 属感等等。[3] 李丽君学者从社区的角度上来看,在我国这种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下,由于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就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弊端,使得居民委员会这样的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日益萎缩,使得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使得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使得整合社区资源发生困难,等等。[4]

总之,我国现在的社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2.社区类型单一。除了这种政治性的社区组织之外,几乎还未形成其它成熟的社会组织。

3.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现实中社区组织的小社会是大政府直接管理下的,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在被动状态下,它很难关心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此外,政府插手各项社区组织的事务,如他们的成员须经过政府认可等,造成了政府管了许多管不好的事,造成了政府机构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

4.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基层组织。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尽管这类基层组织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建制散、权力小、服务少、参与差。

5.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本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适应。有些工作区政府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职责无法履行,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由于人员或设备等力量较弱,而影响到任务的完成。

6.对社区管理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监督的主客体错位。本应居民是监督主体监督社区权力的使用,但往往不尽人意。如在城市违章搭建这个问题上,1996年南京市政府的统计指出,居委会的违章搭建数占总数的40%。因为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即使防碍居民日常生活也不予理睬。监督运行方式单一,主要是由上而下,上行监督较少。监督缺乏必要的协调。社区内有各种监督组织,但因职权不明,协调不力容易造成多方插手或相互推诿现象。监督制裁软弱。监督组织没有仲裁权力或仲裁权力很小,往往只能做一些督促、调解工作。监督法规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总之,社区内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备、机制乏力,很难保证社区权力的正确行使。[5]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改革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活力。”[6] 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丁晓玲学者认为,如果对正在众多城市进行的这一改革作深人分析,不难发现,它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趋势: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这三个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刻反映了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7] 李国旗学者认为,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消除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依法管理,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化。所谓依法管理,就是使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管理行为和一系列管理环节都纳入到法制轨道,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自治。[8] 郭琪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善社区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服务;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9]

(二)社区管理的具体措施 李国旗学者认为,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整体环境中,依法管理社区,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化应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法律体系 ;

二、依法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1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原则。2依法确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3理顺各组织关系。4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

三、强化城市社区执法,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及时纠正损害社区管理秩序行为;

五、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10] 另外刘月平学者认为应该:

1、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2、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与志愿组织

3、创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政府管理方式

4、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法律法规体系 [11] 社区管理应有着政府的合理安排,除此之外,社区各方的组织也应该加强完善,相互配合。另外,作为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大多数,应该加强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积极配合各方组织,共同建设社区。

四、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社区管理不是一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配合,逐步完善,进而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社区,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各方联系的加强,都应该提到社区管理的日程上来。政府、社区管理组织、社区居民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大海 .《社区管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 李国旗.城市社区的法制化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八卷第一期

[3] 石玉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J].社会视野,2007.7 [4] 李丽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总第 55 期)

[5] 金太军/王庆五/叶蕾/布成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6]温家宝.温家宝总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摘登)[EB/OL].http://news sohu com/20090306/n262636410 shtml/2009 03 06/2009 03 13.[7]丁晓玲《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研究》 2010-3-9 [8]李国旗.城市社区的法制化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八卷第一期

[9]郭琪.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措施[J].大众科技报,2009 年11 月8 日第 B03 版

[10]李国旗.城市社区的法制化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八卷第一期

[11]刘月平.浅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J].新西部.2008 12期

第二篇: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4】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而社区的地域很难提供一种比血缘更为牢固的基础。因此在这种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我们无法给予其信任,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居民发展社区内帮助互动关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种共同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5】

2.3.如何培养城市社区成员归属感

2.3.1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从而积极的去关注自己社区的各项事务,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区事务的做出。这样的结果就能够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区。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实现了居民的民主情节,对于自己同意的社区事务,也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社区事务处理的结果。【3】

2.3.2构建城市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3】。

2.3.3搞好社区生活条件建设

包括三个方面: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套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完善社区服务(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低收入家庭等);整治社区环境(如拆除非法建筑、增加绿地面积等);【4】

2.3.4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

包括三个方面: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居民参政议政的知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如建立业主委

员会等群体决议机构),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4】

3.结论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一是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二是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三是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四是构建城市社区文化。【6】

4.参考文献

【1】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论文》,湖南大学毕业论文,2001年

【2】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优秀硕士生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安娟:《社区归属感与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中国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

【4】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年

【5】高翔:《城市化与社区归属感研究》 云南大学毕业论文,2012年

【6】凡路:《从归属感看中国社区建设》 苏州大学毕业论文,2006年

社区管理期末考试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2012312410姓名:鲁国岚

第三篇: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在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我国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社区开始承接政府下放和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成为城市社会体系的最基层单元,故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善城市社区工作,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其中社区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属性,包括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工作人员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则是社区管理的客体,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益的保护与实现。[1] 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一)社区管理现状

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2] 李国旗学者从法制化角度上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步伐加快,城市社区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表现在社区管理任务迅速膨胀、难度日益加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社区管理总的效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发挥不够,管理水平低;三是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四是社区管理工作队伍薄弱;五是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等。[3] 李丽君学者从社区的角度上来看,在我国这种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下,由于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就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弊端,使得居民委员会这样的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日益萎缩,使得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使得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使得整合社区资源发生困难,等等。[4] 总之,我国现在的社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大量搜集文献资料和细心分析,发现城市社区管理是随着社会管理任务的变化而发展的,我国社区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难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方面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方法方面。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弊端。例如:王青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里指出: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5]方盛举直接提出: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自治组织、驻地单位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能。[6]

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可见,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问题。

(2)城市社区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城市现阶段社区服务上存在了许多问题,许多学者认普遍为城市社区的服务体制不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以及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化,正如王一涵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居民要求,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福利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未实现由民政福利型的服务向社会管理型的服务转变。[7]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主体主要还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而且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行政上的服务,例如开证明、开准生证、办理低保等,而对于居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基本上无法满足。[8](3)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然而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正如陈洁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居民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时有个社区居委会。”[9]而学者何海兵则认为:“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 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10]

因此,公民意识淡薄,对社区的冷漠,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改革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处于政府与居民的最紧密联系层面,其设置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积极而慎重地开展了城市区域管理体制改革。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活力。[11]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丁晓玲学者认为,如果对正在众多城市进行的这一改革作深人分析,不难发现,它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趋势: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这三个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刻反映了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 展方向。[12] 李国旗学者认为,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消除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依法管理,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化。所谓依法管理,就是使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管理行为和一系列管理环节都纳入到法制轨道,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自治。

郭琪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善社区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服务;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13]

(二)社区管理的具体措施

李国旗学者认为,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整体环境中,依法管理社区,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化应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法律体系 ;

2、依法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1)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原则。2)依法确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3)理顺各组织关系。

4)建立目标责任制

3、强化城市社区执法,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4、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及时纠正损害社区管理秩序行为;

5、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2] 另外刘月平学者认为应该:

1、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2、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与志愿组织

3、创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政府管理方式

4、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法律法规体系 [14] 社区管理应有着政府的合理安排,除此之外,社区各方的组织也应该加强完善,相互配合。另外,作为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大多数,应该加强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积极配合各方组织,共同建设社区。

四、结束语

在城市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关系系统中,社会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社区秩序的好坏、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归根到底取决于城市社区的管理。社区管理不是一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配合,逐步完善,进而共同构 建更加美好的社区,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各方联系的加强,都应该提到社区管理的日程上来。政府、社区管理组织、社区居民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大海.《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 石玉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J].社会视野,2007.7 [3] 李国旗.城市社区的法制化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八卷第一期

[4] 李丽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总第 55 期)

[5] 王青.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2)[6] 方盛举.对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5,18(2)王一涵.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7](下旬刊),2012,(12):219.[8] 陈晏.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

[9] 陈洁.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管理信

息化,2011,14(14)

[10] 何海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J].上海行政学

院学报,2007,8(2)[11]温家宝.温家宝总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摘登)[EB/OL].http://news sohu com/20090306/n262636410 shtml/2009 03 06/2009 03 13.[12]丁晓玲.《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研究》 2010-3-9 [13]郭琪.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措施[J].大众科技报,2009 年11 月8 日第 B03 版

[14]刘月平.浅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J].新西部.2008 12期

第四篇: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

正文:

一、前言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措施建议。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分析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城市社区管理概述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参照西方社会学家的定义,我们将社区定义为: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化的区域性社会。在我国,社区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性。所谓中国特色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构具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且具有一定认同感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1]此外,学界还有多种解释:

根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解释,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中写到,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3] 雷洁琼(2001)指出城市社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4] 桂勇、崔之余(2001)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5] 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2001)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6]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7亿的城镇居民和2.6亿的流动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其中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都需要纳入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范围。[7]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8.7万城市社区,平均每个社区的居民人数已超过1万人。

同样,对于社区管理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也有多种认识和分析: 于显洋(2006)认为所谓“社区管理”,是指政府和社区组织依据相关的法律对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实施管理;[8] 郭学贤(2010)认为社区管理是以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由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内所有单位和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为;[9] 张兴杰(2007)认为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内的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而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

业进行的自我管理;[10]罗璐瑶(2011)认为城市社区的管理, 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 但这种管理,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 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 而是一种自我管理, 属自治型管理模式;[11] 顾建健、刘中起(2007)认为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居民、社区单位等,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12]陆云飞(2006)认为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过程;[13]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众说纷纭,但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社区管理

是城市中一项基层的管理,是为了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调控的自我管理模式。

2、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主体包括社区党政管理主体、社区自治管理主体和社区物业管理主体,其中社区党政管理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管理主体主要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党组织主要是社区党支部,它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街道办事处则是城市社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覆盖面最广的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则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业主利益的群众性自治组织。[14]至于物业管理公司的定义,汪大海和魏娜(2009)认为是指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按

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15]

3、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

社区管理的体制是社区管理是否有效和合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社区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在社区中管理各类组织的关系,其中核心问题是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以及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责任及权利分配,以及各类组织功能定位的问题。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为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需要,解决由此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而开展起来的。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处于附属地位,负责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实施社区发展规划。这一体制的基本架构是,党委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居民委员会主办,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建设。[16] 正如汪大海、魏娜总结的,城市社区管理的权责体系是各类社区管理组织间的权责的划分,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因此界定和确定社区内部各组织的职责和权力很迫切,若权责不相当会出现“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现象。[15]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17] 社区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对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满足社会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密切社区成员关系、发展社区经济、救助社区中弱势人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8]社区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自治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9]有学者指出,进行社区管理建设,有助于培育社区文明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桥梁纽带的作用。[20]

(三)城市社区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1、城市社区的管理方法

城市社区管理方法是一种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实物手段,一般我们对社区管理方法的定义大致趋同于张兴杰(2007)的观点:社区管理主体为了正确贯彻社区管理理念,依法履行社区管理职能,顺利实现社区管理目标和有效提高社区管理功用,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原则的指导下所采用的一系列管理与服务方式、手段、程序和步骤的总称。[10] 城市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方法主要有三个方向:城市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城市社区管理专业方法和城市社区信息化管理方法。娄成武、孙萍(2003)认为城市社区管理行政方法按性质来分类,可划分为定性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和定性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定性的社区管理方法有四大类方法,即行政指令方法、经济诱导方法、法律规制方法和心理行为方法。定量的社区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数学规划、随即理论、决策分析理论系统理论等。[21]朱眉华、文军(2006)指出城市社区管理专业方法有其特有的理论,即社区工作五阶段划分理论,这理论具体从五大方面来探讨具体的城市社区管理专业方法。这五方面具体指建立工作关系、收集与分析社区资料、制定社区发展计划、采取社区活动和评估社区项目。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有三大具体类型: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小区与家庭信息化。[22]

2、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在以上基础上,为了达到社区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的有机结合体即是社区管理模式。根据目前社区管理的现状,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差异出发,可将社区管理模式分为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社会导向型三种类型。

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核心,在现阶段主要是以城市区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在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区主体的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等进行管理,其实质是为强化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通过对政治、社会资源的控制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其社区管理范围一般为原街道行政区域;

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即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模式”。自1981年3月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深圳物业公司成立至今,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虽然这一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其结构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它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依托;

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可称为社区居民自治模式,主要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沈阳市社区体制创新——自治性模式为代表。

此外,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就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将城市社区管理分为“政府负责模式”、“居民自治模式”以及“政府与社区分工配合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政府负责模式强调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其行政系统而直接干预各种社区中的社会实践。居民自治模式主要强调更多地体现居民的意愿,发挥居民和社区组织的作用,将政府的干预降低到最低水平。而政府与社区分工配合模式则介于其间,强调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合作。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三种模式,即政府与社区组织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并完成社区管理的工作。[8]

三、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举例及相应对策

(一)问题举例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弊端。例如:王青(2010)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里指出: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 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 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 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23]方盛举(2005)直接提出: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自治

组织、驻地单位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能。[24]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可见,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问题。

2、城市社区管理工作非职业化

城市社区管理工作非职业化包含两方面,一是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二是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学者认普遍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低,正如陈晏(2010)在《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服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待业、失业人员以及家庭妇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他们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并不熟悉,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技能。[25]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主体主要还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而且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行政上的服务,例如开证明、开准生证、办理低保等,而对于居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基本上无法满足。[26]

3、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然而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陈洁(2011)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居民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时有个社区居委会。”[27]而学者何海兵(2007)则认为:“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 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28] 因此,公民意识淡薄,对社区的冷漠,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二)相应对策

1、推进体制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

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上,首先要做到“政社分离”,政府应推进体制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例如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性,减少政府对于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将居民委员会承担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另外,加强第三部门对社区的支持力度。[29]

2、吸收和培养高素质人员,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 在社区人员培养上,政府应加以引导,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除此之外,也可以吸收社区居民中高素质的人员参与到社区具体的公共事务中。政府对社区服务管理进行总体规划时, 应明确把握社区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做到制定的政策目标明确、科学合理;引进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理念和方法。[30]

3、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对于扩大社区居民参与、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居民群众通过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可以培育起社区公共文化,形成社区公共精神,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推进社区管理,进而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生活的乐园、心灵的港湾。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本位体制正逐渐冰释,社会保障的载体从单位过渡到了一个个微型的社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区管理也由此应运而生。城市社区管理的起点在社区,落脚点亦在社区,其最终受益群体仍是在社区,是在生活居住的亿万居民。因此,城市社区管理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起步晚,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但是只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谢建社:《社区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1。

[2]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64。

[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4] 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5] 桂勇,崔之余著《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载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1年第一期,38-42。

[6] 张明亮著《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推进》,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一期,1-3。

[7] 陈圣龙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社区起步》,载《学习月刊》,2011年8期。[8] 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10,216。[9] 郭学贤著《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0。[10] 张兴杰主编《社区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5,301。[11] 罗璐瑶著《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载《现代商贸工业》,2011(5)。[12] 顾建健,刘中起主编《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9-20。[13] 陆云飞著《城市社区管理及其问题与对策》,载《社区建设》,2006,(8)。[14] 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63。

[15] 汪大海,魏娜主编《社区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2。[16] 潘小娟著《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65。[17] 徐雪梅著《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探论》,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2)。[18] 陶铁胜主编《社区管理概论》,三联书店,2000。

[19] 张立荣 ,李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与改革探索》,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0] 金竹心著《社区建设的能力、作用和策略》,载《社会》,2001(1)。[21] 娄成武,孙萍主编《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0-232。[22] 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物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117。[23] 王青著《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管理学刊》,2010,23(2)。[24] 方盛举著《对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载《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5,18(2)。

[25] 陈晏著《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

[26] 李春玲著《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城市探索》,2011(3)。[27] 陈洁著《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4)。

[28] 何海兵著《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2)。

[29] 马军涛,周剑著《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

[30] 郑杭生、谢建杜著《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制度的创新》,载《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8)—走向更讲创新的社会:社区建设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

第五篇:战略管理经典文献(推荐)

1.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2.An appreciation of industrial dynamics产业动态升值

3.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公司多元化

4.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

5.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动态能力基于资源观的基石

9.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 1991公司十多年的1991年以后的资源基础观

10.Three Responses to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studying strategizing 三个反应方法研究策略的挑战

1.Arriving at the high-growth firm

2.Corporate Strategyan interview

2.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d-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资源基础理论和五个学派的历史比较 3.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y-maling in organization theory,comparative analysis ,research directions

4.An examin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oncept —— past,present and future 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概念,过去、现在和未来

5.An incremenatal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

6.Assessing core intangible resources

7.Building Your Company's Vision

8.Cognitive change, strateg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newal

9.Comparative Strategy Process Research-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比较战略过程研究——方法论的方法

10.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1.Competing On Resources逻辑与哲学思考

3.Crafting Strategy

4.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公司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5.First-Mover Advantages

6.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 从竞争优势到企业战略

7.Industrial ecology as a strategic instrument for sustainability

8.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9.Strategic intent战略目的10.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战略制定的影响

6.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7.Time—The Next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8.Using Game Theory To Shape Strategy博弈论塑造战略

9.Strategic intent

10.What Is Strategy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