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最后稿)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1-64026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7 03:36: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最后稿)

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研究制定全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旅游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做好本辖区的旅游规划、开发和发展工作,要对本辖区的旅游资源及文物在未开发利用前做好保护工作。发改部门要加强旅游业规划编制、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旅游发展资金的落实。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宣传、广电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化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文艺创作和演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立足自身实际和特色,依法做好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及地理标志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着力培育知名商标,推进商标兴旅步伐。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形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力。要同步建立旅游工作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旅游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进各项旅游工作任务落实。

中共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和《定西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定发„2010‟68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县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旅游名县,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准入门槛低、就业机会多、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也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境内红色旅

游资源丰富且享誉全国,主要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之一的“榜罗会议”革命遗址、文庙街小学毛泽东《七律〃长征》诗首次朗诵地、南园红军长征文娱晚会旧址、义岗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红军长征华家岭阻击战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华家岭生态林带、中林山生态林带和富含30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养颜”的“陇上神泉” 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有战国秦长城、古通渭寨、秦嘉徐淑公园等文化胜迹,也是明代工部尚书赵荣、明代开封知府王瓒、“陇右真儒”李南晖、为官清正的牛树梅等历史名人故里;有队伍庞大的书画创作人员和丰富的“通渭小曲”、“通渭皮影”、剪纸、草编、麦秆画、雕刻、春叶、遮面等文化艺术产品。其中“通渭小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渭皮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旅游业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前景。通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古代是川、陕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310国道横穿县境,通渭将融入到兰州、定西、天水等城市的两小时经济圈,发展旅游业具有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充足的客源市场。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旅游业的一系列政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社、从事旅游服务的民间艺术团体、旅游商品研发有贡献的旅游企业,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也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十三)积极争取实施旅游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以项目推动旅游业发展。发改部门对列入重点旅游建设的项目,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国土部门将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优先做好土地配置,涉及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可通过划拨、出让或租赁等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参照省重大项目用地的政策给予落实。对旅游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对照县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兑现奖励。

(十四)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积极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院校培训和竞赛交流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经常性的培训。充分发挥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和地方院校的师资优势,“十二五”期间,全县旅游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次)以上,培训要按景区、饭店、旅行社、导游和岗前培训方式分批次进行轮训。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库。按照引进急缺专业人才的有关政策,加强从旅游发达地区引进管理人才,从高等院校吸收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方法。通过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两大方式,逐步解决全县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旅游工作队伍。

(十五)加强领导,着力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游整体形象宣传、重点建设项目补助、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营销策划、旅游节庆活动、旅游商品研发、旅游目标任务考核奖励。

(十一)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旅游景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商资金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旅游宾馆、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项目,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服务功能。放宽旅游企业出资方式,简化旅游企业年检手续,支持旅游企业加盟连锁经营。A级景区、星级饭店使用的有线电视收视费按不高于实际安装终端数的50%收取;扶贫、人社、妇联等部门的小额信贷资金要侧重支持发展“农家乐”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

(十二)实行奖励补助政策。金融、税务等部门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对研发生产旅游商品(纪念品、食品)的重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扶持;对旅游商品(纪念品、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制开发取得突破性成效的,由县政府从科技应用研究与开发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鼓励饭店创星级、景区创A级活动和旅行社引进客源,对新获得国家三星级以上的旅游饭店、AA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县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其标准为,三星级饭店4万元,四星级饭店5万元,五星级饭店10万元;AAA级景区4万元,AAAA级景区5万元,AAAAA级景区10万元;对年接待3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和年引进1000人以上团体游客的旅行

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定西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当前我县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体系日趋健全,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强的产业支撑。全县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深化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工作措施,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总体要求

(四)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对外抓宣传,对内抓管理,着力打造“红色圣地游、陇中风情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四大旅游品牌和陇中风情书画采风基地,重点开发以“榜罗会议”遗址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和以温泉地热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发展以通渭书画、秦嘉徐淑公园为主的人文旅游,大力推进陇中风情旅游,努力把通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县。

(五)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力争

把“榜罗会议”遗址景区和温泉度假区打造成国家AAAA 级景区,并打造成年接待30万人的大景区;把秦嘉徐淑公园和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打造成国家AAA级景区,强化旅游宾馆饭店的软硬件建设,力争将温泉城度假宾馆和文化苑宾馆打造成国家四星级饭店,将政府招待所和温泉度假区酒店打造成国家三星级饭店。县内旅行社总数达到3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依托陇中风情特色,大力推进“农家乐乡村富民工程”,争创农家乐专业村2个,农家乐总数达到100户。旅游服务网点布局日趋合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旅游业三大指标(旅游人数、门票收入、旅游社会收入)每年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到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43亿元、年均增长15%,旅游收入占GDP的比率每年以0.4%的速度增长。

三、主要任务

(六)准确定位,着力打造通渭旅游品牌。我县“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属黄河上游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传统的农耕文化、古建筑、民居、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婚丧嫁娶、饮食、服饰和特有的农产品、梯田建设等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陇中风情。红军长征期间召开的“榜罗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陇上神泉”之美誉的温泉地热资源以其出水量大、水质优、水温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加之通渭书画氛围浓郁,习字作画之风盛行,书画产业日趋完善,已形成创作、装裱、市场等一条龙的体系,为此,县委、县政府立足

(九)加强管理,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升“A”、酒店增“星”、服务创“优”、导游增“量”、农家乐规模化经营等工作,努力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高效的旅游服务。积极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安全预警、事故报告、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偿、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旅游生产安全。建立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在主要旅游景区设立投诉点,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各类违规经营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旅游景点、饭店、农家乐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在全行业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发展旅游汽车公司、旅游商品、旅游演出和农家乐等旅游定点单位,完善旅游服务网络,坚持分类制定、逐步完善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评定和管理办法,从薄弱环节入手提高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深入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从A级以上景点、星级以上饭店开始,逐步实施环保景区、绿色饭店创建工程,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到“十二五”末,全县旅游行业节能减耗达到20%,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十)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县财政在年度预算中每年至少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项目贴息、旅

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强化安全和卫生管理,规范设置垃圾箱及各种标识牌、指示牌、全景图、导览图等设施,加强景点住宿、餐饮、购物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合理修建休闲娱乐设施,加强参与性、体验性强的项目建设,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增加旅游综合效益。正确处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提升景观质量。加快旅游厕所建设,A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服务区的厕所达到旅游星级标准,涉及旅游的各类经营场所的厕所对游客免费开放。

(八)加大宣传,着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坚持“全方位、立体式、走出去、请进来”的营销策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主要媒体和交通要道、机场车站、人口密集场所进行户外广告宣传,在公路沿线主要结合点设立景区标识牌。积极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邀请国内和周边地区的旅行社、新闻媒体来通渭考察踩线、宣传通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省内周边县区、景区、旅行社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拓、联手推介的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红色榜罗、温泉地热的优势,重点推介四川—迭部—宕昌—岷县—漳县—榜罗—通渭—会宁红色旅游线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咸阳、天水、兰州至通渭的旅游专线。更加完善秦嘉徐淑公园—温泉城—书画一条街—温泉度假区—红色榜罗;县城—中林山—华家岭林带—义岗四沿山烈士陵园—鹿鹿山森林公园—文庙街小学毛泽东《七律〃长征》诗首次朗诵地—南园红军长征文娱晚会旧址—温泉度假区旅游线路。

实际,准确定位旅游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红色圣地游、陇中风情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四大旅游品牌,通过全面开发与发展,努力把通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县。

红色圣地游要善于根据史实,策划举办各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趣味性活动,对传统资源进行现代化处理,采用科技手段再现当年场景,丰富红色旅游活动内容,让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其更有力地吸引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把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结合,有意识地策划一些专题节目和特色活动,使红色旅游景点“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展示其红色魅力和文化趣味。要以“榜罗会议”革命遗址、毛泽东《七律〃长征》诗首次朗诵地为重点,带动发展南园红军长征文娱晚会旧址、义岗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红军长征华家岭阻击战遗址、南屏山陇右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全面打造以红色榜罗为中心辐射四周的红色旅游线路,积极融入到四川—迭部—宕昌—岷县—漳县—通渭—兰州—高台;四川—宕昌—岷县—漳县—通渭—会宁—南梁—延安 的两条红色旅游线路,努力把通渭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全省的红色旅游中心。

陇中风情游要着重在挖掘民俗资源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通渭民俗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挖掘展示通渭传统的农耕文化、古建筑、四合院居民文化以及陇中特有的婚丧嫁娶和饮食文化等,结合秦嘉〃徐淑诗词文化,把南屏山、清凉山、鹿鹿山等民俗庙会办成文化旅游品牌节会,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书画艺术和民俗文化。着力打造战国秦长城遗址、古通渭寨等文

化胜迹以及华家岭风电等旅游亮点,积极挖掘培育地方风味菜肴,全面推广以小杂粮为主的搅团、馓饭、荞圈、煎饼、碳锅子等民俗饮食文化。积极组建和引导有实力的文艺演出队伍,推出一批以通渭小曲为代表的地方精品节目,在较大的旅游景点和星级饭店进行表演。AAA级以上旅游景点和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要组织专业演出队伍或培养自己的业余演出队伍,对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定期进行表演。积极扶持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以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为主的“农家乐”富民工程。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和“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通渭人家乡村特色旅游。积极开发剪纸、草编、麦秆画、雕刻、春叶、遮面等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同时,要加快通渭温泉南北两山、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南屏山公园等自然景区建设步伐,加大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打造以梯田为特色的黄土风情旅游。

书画采风游要打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牌,加快以秦嘉徐淑公园、书画城、文化苑及陇中民俗风情园为主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陇中风情书画采风基地,着力提高书画创作者和书画经营者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个体素养,增强团队精神。要抓点带面,注重社会公益性,包装推介一批重点领军人物,同步抓好书画普及工作。积极扶持书画、剪纸、草编等旅游商品的开发,鼓励旅游商品经销商在景区设立通渭地方特产及旅游工艺纪念品商店,统一标准,实行连锁经营,不断增加旅游购物在旅游消

费中的比例。同时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每年举办通渭旅游文化暨书画艺术节会,以旅游文化节会推动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温泉度假游要依托温泉地热特色资源,加快温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完善温泉度假区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水平规划温泉旅游区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完成温泉度假区、南特温泉开发公司、温泉城三大基地建设,将温泉开发建设成集观光旅游、水疗养生、休闲度假、餐饮娱乐、野外游憩和疗养康复、书画交流、中药养生、会议承办于一体的“陇上神泉”旅游度假胜地。打造辐射兰州、天水等地的旅游专线,将温泉度假游作为带动通渭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龙头着力宣传推介。

(七)强化配套,着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宜居”县城和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加大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建设连接主要景区的等级公路,力争完成榜罗红色旅游景点支线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完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际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尽快提升榜罗—温泉—鹿鹿山的旅游公路等级;建设陇中民俗风情园,加强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扶持发展一批旅游星级饭店、旅游购物和娱乐场所;大力改善景区游览环境,AAA级以上景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在AAA级以上景区、二星级以上饭店、旅行社和旅游定点商品购物中心链接通渭政府网站和电子触摸屏,构建覆盖全县主要景点、酒店、旅行社、大型超市、运输企业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旅游

第二篇:抚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抚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2007-05-10 10:46:00

【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打印该页】 【关闭本窗口】

一、明确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依托靠近南昌、毗邻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抓好临川温泉、金山寺、资溪大觉山、乐安流坑、南城麻姑山、南丰军峰山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以临川文化为主题,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四大品牌,将抚州建成沿海发达城市的休闲后花园,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经济目标上,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旅游接待人数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8.8亿元,到20l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

二、培育龙头,形成对接互动的旅游产业框架

(一)用临川文化统领全市旅游产业,完善中心城市旅游的聚集辐射功能

抚州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市旅游业发展中占居龙头地位,应当建成全市旅游经济辐射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和各县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用临川文化这一“芯片”为主线,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合、主题提炼、动态展示,突显我市旅游业自有的特色。在市内建设一座临川文化的展示地——集文化长廊、艺术园林、群雕、建筑、可参与的文化等景观的“临川才子园”。“临川才子园”要适应休闲旅游发展需求,突破纪念馆的传统模式,强化情感体验、参与互动功能,内容逐年更新。其次,把中心城区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建设,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来经营,形成城市是景,景是整座城的旅游与城市发展高层次结合互动的新格局。

(二)实施重点突破,完善全市旅游产品功能区域建设

要举全市之力,把有限的力量集中投向重点地区、重点景区、重点项目上。利用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品牌,通过国家级旅游品牌的集聚扩散和功能带动作用,拉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1、临川区以临川温泉和金山寺开发为突破口,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临川温泉是古代名泉,出水量大,区位优越,应该建成集洗浴康体、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温泉旅游度假区。金山寺始建于唐,几经兴衰。在开发目标上,建成以金山寺为主体的大金山寺宗教旅游城。使大金山寺成为我市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

2、南丰以打造旅游城市为突破口,带动休闲旅游的发展

南丰是唐宋八大家曾巩故里,是中国傩舞之乡、中国蜜桔之乡。重点要加快军峰山、傩舞、潭湖、车么岭、罗俚石蜜桔生态园、紫霄溪漂流和曾巩公园等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力争创评一个国家3A景区。

3、资溪以大觉山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大觉山建设资金投放和开发进度,重点抓好大峡谷漂流、太空步廊及上山索道、游步道、大觉山原始生态观光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华南虎野化放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大力开发新月畲族村的民族风情和美食文化;其次要抓好大觉山景区内外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抓紧资茶线的项目实施,确保旅客抵达景区道路畅通,为下半年对外接待游客作好准备;其三要完善马头山森林度假山庄、狮子山度假村、法水温泉和县城内宾馆饭店等休闲区域功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水平;准备大觉山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的工作,力争把资溪打造成我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撑点。

4、乐安以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带动古村旅游的发展

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为确保申报工作顺利进行,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搞好流坑古村与民居保护,恢复流坑古貌。坚决禁止在古村中乱搭乱建,改善古村脏乱差现象。提高县城和流坑等景区点的旅游接待能力,建成2—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加强景区导游队伍建设,至少培养20名具备国家颁发证书的导游员,从而整体提高导游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5、宜黄以重建曹山寺为突破口,带动宗教旅游的发展

佛教曹洞宗祖庭曹山寺作为宗教旅游的主脉,已由香港旭日集团捐资重建。目前,要重点抓好整体规划的创意设计,加快建设进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宗教道德教育基地和江西第一宗教旅游中心。

6、南城以塑造麻姑品牌为突破口,带动康体旅游的发展

麻姑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道、释、儒三教活动中心和避暑游览、养生健身的目的地,具备建成全国养生、健体休闲、度假和中国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及展示世界养生文化平台的条件。为此,要完善麻姑山总体规划,加快包括环山公路、自来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成麻姑山开发项目的设计制作;做好景区项目论证,开展麻姑山对外招商。

7、广昌以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为突破口,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毛泽东曾题写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光辉词章,至今保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址、旧居、纪念地等遗迹。在2005年全国开展“红色旅游主题年”活动和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之机,要借势兴旅。加紧对革备遗迹进行修复,完善县城通往各景区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与瑞金连成一个完整的苏区红色旅游线路。将广昌建成我市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

(三)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一是加快星级宾馆建设。在3年内,全市新增三星级以上宾馆不少于15家,新增四星级宾馆2家。同时,鼓励景区居民兴办“农家乐”旅游项目。二是抓紧建设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开展菜肴、厨艺比赛,开发特色菜谱。三是在市中心城区和重点旅游县建立和完善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中心,开发具有抚州特色的旅游商品,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购物要求。四是切实扶持旅游文化娱乐业、深度开发傩舞、孟戏、采茶戏、狮子舞、宜黄戏、海盐腔等古典艺术表演项目,使之成为展示抚州旅游风貌的亮点。

(四)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客源地旅游市场需求,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重点推出几条旅游线路。即:鹰潭市龙虎山——资溪大觉山——福建武夷山生态观光健身游;南昌——临川金山寺——宜黄曹山寺的宗教朝觐游;南昌——临川——乐安的才子文化游;南昌——南城麻姑山——南丰的农业生态康体游;南昌——南丰——广昌——瑞金红色传统教育游。着力开辟市区——南城麻姑山——南丰紫霄溪漂流;市区——宜黄曹山寺、谭伦景区、石巩寺和市区——乐安流坑等一日游、二日游短线旅游线路。

(五)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明确主题形象。应通过公开征集或课题招标等办法,集纳社会智慧,尽快确定。二是文化部门要加大对临川文化的研究,经常召开临川名人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持续性地扩大临川文化的影响力;组织拍摄关于王安石、陆象山、汤显祖、曾巩等临川才子代表人物的影视作品,提高临川才子之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每年都要制定旅游形象宣传计划,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开展抚州旅游形象宣传,抚州日报、抚州市电视台要开设旅游专版专栏,增加旅游广告。四是办好南丰蜜桔节、广昌莲花节等节庆活动,提升本市旅游知名度。五是市旅游局要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主动在重点客源地举办旅游促销会。六是要市工商、交管、城管部门要建设一批旅游广告牌,用于形象塑造和旅游引导。

三、强化领导,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旅游业发展

1、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关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经常听取旅游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将旅游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旅游,明确抓旅游就是抓综合、抓经济。要了解旅游业,掌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增强抓旅游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实和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力量,配强领导班子,东乡、崇仁、黎川、金溪四县尚未成立旅游局,要尽快成立起来,做到人员、经费、办公场所“三落实”。

2、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从2005年起,每年市本级财政安排适量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开发和国际国内旅游宣传促销。各县(区)每年亦应根据本县(区)旅游市场开发宣传工作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3、出台和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尽快出台《关于鼓励扶持旅游业发展优惠办法》,鼓励境内外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开发、兴办各种旅游企业和项目。所办企业和项目可享受市属权限范围内规费减免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好省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

4、大力扶持旅游骨干企业发展

市、县(区)政府可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作法,组建旅游集团或旅游开发公司,以此为龙头牵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鼓励市内旅游企业,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二)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旅游游规划

《抚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20)已于2001年委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编制完成,由于时间已过去几年,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完善。2005年底前,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本地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6月底前,完成各主要景区(点)建设规划,形成全市旅游业的三级规划科学体系。要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坚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开放引资,走旅游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投入严重不足。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抓好旅游项目招商的组织与协调。市直单位、县(区)政府要成立旅游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项目招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落实县(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人物,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在重大招商活动中都应有旅游项目推介,力争引进有实力、有旅游开发理念的大客商、大财团来我市进行旅游开发。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上给予优惠,享受工业项目的同等待遇;在用地指标上进行倾斜,重大旅游项目实行用地计划单列。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08〕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借助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总量偏小、资源分散、体制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个适宜”城市的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旅游业的大发展。积极实施“三大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经营体制,培育经营队伍;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项目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大胆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营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板块撬动原则。按旅游板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重组、优化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

3.文化带动原则。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为旅游项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资本运作原则。整合和盘活旅游资源,运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业融资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有效保护核心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的增幅,到“十一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3%,努力打造2个国家5a级、5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及东南亚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富华片区、长江怡景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积极整合中山温泉周边旅游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为主的复合型温泉度假地;重新规划建设南朗片区,整合翠亨村、纪念馆、中山城、翠亨宾馆、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文化融一体的观光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南区各类主题旅游资源,以詹园、文笔山大风车旅游世界、华侨文化旅游区为旅游节点,打造兼具生态休闲、人文艺术和古迹文化内涵的风景旅游景区;重组盘活富华酒店等国有资源,加快丰富各类住宿、美食、购物、娱乐等现代都市旅游元素,打造以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统筹协调长江片区内的高尔夫球会、怡景假日酒店、长江宾馆、浪漫水城、圣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的发展,打造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风景区;依托古香林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保护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打造集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胜地。

(二)推进国有旅游资源资本运作。加大统筹策划力度,通过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重组保值、发展增值、上市放量增值等三个步骤,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对国有旅游资产进行重组,实施债权清理和债务重组计划,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国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重组保值;逐步将重组后的国有增值资产及已选定的未来开发项目组合成新的独立或联合总资产包,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及其资金,开发建设首期合资合作项目并力争取得预期收益,实现发展增值;进一步在市场上融入二、三期的发展资金,加快旅游项目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然后按各投资项目所取得的预期更好业绩和效益,进行独立或统一包装分拆在国内、香港上市,实现放量增值。

(三)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手段,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明确与港澳珠的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共同区;加强与穗深的合作,建设珠三角休闲度假集聚区;发展与国际华人社区的合作,规划建设华人归国寻根优先区;深化与其他地区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与商务旅游特色区。整合包装高尔夫游、温泉水疗游、华侨文化游、美食游等线路,通过中港澳珠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向国际市场推广;整合包装伟人故里游、城市风光游、特色产业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包装灯饰等特色产业游,大力发展产业文化旅游。通过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开发,扩大旅游业的总体收益。

(四)拓展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继续办好菊花节、美食节、民俗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文化节、华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努力培育新的旅游节庆品牌。充分利用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性巡游或展览,做好延长步行街到纪念堂的规划和建设。配合办好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3·28”招商洽谈会等会展活动,拓宽旅游节庆活动渠道。

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提成奖励、优先配售股权等激励措施,搞活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点)经营权。

(二)完善非国有旅游企业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旅游市场(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鼓励旅游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以上饭店、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华餐饮名店等国家定级或国家、省授予质量等级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员工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团在本市过夜游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服务办和旅游局研究制定。

(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开发能够体现我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俗风情、特产资源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设计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各级政府适时启动一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优先采购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发展壮大。

五、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旅游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牵头和第一责任人作用,及时分析旅游发展态势,积极以新建项目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我市假日旅游,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的重大交通、安全、紧急救援和旅游投诉等有关事项。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财政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1.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做好旅游板块的规划研究,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旅游市场的开拓等。

2.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专项宣传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在中央电视台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山市进行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推介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持。把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建设,市财政的建设资金优先保证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规划局、建设局、旅游局负责编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市财政局统筹在每年的基建预算中确保有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三)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的职能,强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客源共享、线路整合、价格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督促、检查旅游重点单位落实有关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大型游乐设备监督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旅游车(船)驾驶员、大型游乐设备作业人员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五)大力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专业,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在全市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拓展澳门旅游业人才的培训市场,把中山建设成为澳门旅游和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六)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旅游局负责研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国资委负责研究《中山市国有旅游资源资产重组改革的实施细则》、《国有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市服务办负责研究《支持开发旅游商品的实施细则》。争取通过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五)优化旅游消费环境。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六)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位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旅游者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的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

(九)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

(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一)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二)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十三)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十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十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要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经济文化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就业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开发我市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石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突出我市矿冶文化、山水文化的旅游特色,打造“青铜故里·山水黄石”的城市旅游形象,推动全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市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建设重大突破,全面提升黄石旅游对外形象,壮大产业规模,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到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亿元;创建一批较高等级和较强吸引力、竞争力的星级饭店和旅游区,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做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造黄石旅游世遗品牌。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景区和旅游特色产品;坚持政策引导、优先扶持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区、开发区和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围绕全市旅游开发重点,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大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完善旅游规划评审制度,用规划总揽全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项目管理和规划的实施监督,杜绝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旅游项目建设中,严格进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办理环境影响评估手续,并按要求配套污染治理措施。城市和乡镇建设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增强景点景区的吸引力。以体现黄石青铜文化、矿冶文化、山水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加快四大旅游区建设步伐,使之尽快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以磁湖风景区为主体,以城市商业文化街区为依托,以东方山、西塞山、大众山、黄荆山为支撑,集中反映我市襟江怀湖、依山傍水的都市风光和城市文明,打造集城市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环磁湖都市旅游区;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主体,以大冶市中心城区为依托,以雷山、黄坪山、大王山、青龙山为支撑,打造“青铜故里”旅游品牌,建设大冶青铜文化旅游区;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旅游区为主体,以铁山城区为依托,以东方水库·熊家境度假村、黄金湖渔业休闲度假区为支撑,打造矿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旅游区;以仙岛湖生态度假旅游区为主体,以七峰山、半壁山、坡山、宝塔湖、网湖、富河为支撑,形成千岛生态度假、古民居古战场寻访、大坝观光、湿地观鸟、红色之旅等旅游产品为特色的阳新生态古民居旅游区。

(三)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精品线路。按照突出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加快青铜文化旅游线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旅游线路、环磁湖都市观光旅游线路、阳新·大冶红色岁月之旅线路和阳新生态古民居古战场寻访之旅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围绕精品线路开发,旅游行业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相关部门要抓好配套设施建设。

(四)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提升旅游品位为目标,加大对我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研究、整理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以青铜文化、矿冶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系列文化专项旅游。认真组织好具有黄石自身特点的各类节庆活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拉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景区知名度。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着力培植旅游业市场主体。鼓励各行各业兴办旅游产业,鼓励个体、民营经济和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业。加大旅游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境外、市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兴办旅游业。除国家明令禁止、未达到规划要求和环保标准以外,投资者的经营范围不受限制。对引进资金来我市投资兴办旅游业的有功单位和个人,按市已出台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予以奖励兑现。

(二)执行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凡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符合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旅游景区,新建四星级以上达标饭店,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生产或销售企业,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在旅游景区范围内按规划开发旅游项目的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在全额征收后,经批准并征得投资者同意,可将50%的土地出让金作价入股;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年租金前3年减半征收;以土地作为国家投资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入股后5年内国家股红利部分可以增大国家股形式,继续留给企业使用;

2、投资新办的旅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级、县(市)区和开发区财政部门实行先征后返,5年内全额返还,6-10年内减半返还。营业税地方留存部分按投资规模适当返还;

3、投资旅游业所发生的地方性规费按下限收取;

4、对星级饭店的用水、用气比照一般工业企业同等价格,逐年降低,五年到位。

(三)加大对发展旅游业的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宣传促销专项资金5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性投入500万元,并分别按5%的速度逐年递增。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应比照本政策,根据各自财政状况,安排适当规模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要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将旅游项目单列,重点解决通往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城建、交通等部门要紧紧围绕旅游重点项目,抓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开放式的大交通框架结构,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要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将旅游企业纳入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范围,每年为旅游企业安排一定规模的担保额度,为旅游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

(四)完善对旅游业发展的服务,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项目,确需审批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实行一站式审批。各级有关部门对旅游企业的各种收费要进行认真清理,废止不合理收费;应该收取的费用严格按下限收取;坚决制止向旅游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各种“吃拿卡要”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投资我市旅游业的业主子女入托、入学,由当地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在收取费用上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

(五)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工业、红色、商务、节庆、康体等新兴旅游产品,积极开发科考、探险、民居寻访、会展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要素市场体系的构建完善,形成以旅行社为龙头,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组成的旅游产业体系。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六大要素,不断挖掘旅游经济潜力,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我市加工制造业的优势,组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抓好体现黄石特色、反映黄石风情的青铜文物复制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用品的开发和生产,对现有的服装产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进行旅游标识包装,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应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海内外知名媒体,以专家论坛、学者撰文、影视制作、文学创作及参与国内外旅游交易活动等方式,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黄石旅游整体形象,提高黄石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以武汉城市圈及黄石周边地区为重点的国内市场和以港澳台、欧日韩为重点的境外客源市场。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预订服务、导游服务、购物服务等信息系统。

(七)坚持依法治旅,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行业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旅游执法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抓好旅游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旅游安全。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培养我市急需的旅游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平,为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四、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强化旅游发展意识,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区都要成立相应机构,要根据旅游发展的情况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确保有专人做旅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积极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要层层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责任体系,签订旅游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对发展快的县(市)区、开发区和获得“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称号的乡镇,市委、市政府将对其党政正职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最后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