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践行科学发展观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严重心理问题 【摘要】求助者:劳教人员姚某,202_年2月得知母亲患胃癌去世的消息,三个多月来,求助者自卑自责、极少与其他学员讲话,习艺劳动中损坏生产工具四次,注意力不集中,加工宝石产品合格率只达8-12%,晚上难以入睡等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的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观念,指导求助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经过5次门诊咨询,通过多方面评估及咨询前后的SCL-90、SAS、SDS两次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显示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模式,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调节,效果较好。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求助者解除了情绪困扰,改变了不合理信念,达到了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劳教人员姚某,未婚,初中文化,吸毒型,一进宫,202_年12月入所,202_年2月转入常规教育,下队后积极参加学习,劳动,获减期28天,202_年4月晋升为半开放式管理级别。
二、求助者自述
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
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个人陈述:8岁时父母亲离异,是母亲抚养自己长大。四年前,我开始吸毒,花光了母亲买断工龄的钱5万元。从小就记得母亲有胃病,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患胃癌去世的消息,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对我的关爱历历在目,是我吸毒而花光了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无钱治病,母亲死时我也没能给她送终,我对不起母亲,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从我吸毒这几年来,母亲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我想戒毒,戒毒后多挣钱让母亲过点好日子,可现在母亲不在了,我连尽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只要看到别的学员接见,我就会想起母亲来看我的情景,我就心慌,紧张,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劳动时也老是出错,因损坏劳动工具还被惩罚。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痛苦、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有时还头痛,觉得自己是活不出去了,同组的学员、老乡和大队干部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想是心理出问题了,所以前来咨询。(在大队民警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大队民警补充资料
求助者姚某,性格内向,做事认真,202_年1月到我大队改造以来,遵守纪律,劳动积极,学习认真,共获减期32天。202_年2月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姚某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和劳动;4月中旬以来姚某表现更为突出,整天无精打采,晚上两三点钟查班时,常发现他在过道上走来走去,难以入睡,行为失常;在习艺劳动中不按操作规程劳动,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低,还损坏生产工具四次,大队民警、民管会成员、班组长找他谈过多次,效果不大,现在不能正常参加日常的教育学习和习艺劳动。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消瘦、憔悴,一直低着头,目光有些呆滞,不能正视别人的目光;求助者身体健康,未发现患有其他疾病,性格内向,最近很少与其他学员交往,大队民警评价他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极少主动参加大队组织的文娱活动。自从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无家族精神病史。心理测验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人际关系敏感2.5、焦虑3.2、抑郁2.4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
四、评估与诊断
本案例资料来源可靠,情况属实。
(一)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自责、紧张、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与学员交往少,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改造活动,习艺劳动效率明显下降。
4、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意识水平降低,心理自控力下降,自信心估计过低,社会交往降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3、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
有现实意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5、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男性,28岁,有三年的吸毒史。
2、社会原因:(1)父母离异,处于单亲家庭,儿童、少年期间缺乏父爱,(2)有三年的吸毒史,(3)社会交往少,(4)母亲的病逝形成较强烈的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的认知:自己因吸毒花光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死亡,对不起母亲。(2)错误评价:我是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活不出去了。3)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自卑自责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4)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六、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
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可以排除神经症。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姚某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责等不适情绪,改善睡眠。
2、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四)咨询方法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简要地说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
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求助者说:“我不吸毒而用母亲的钱,母亲就不会患胃癌去世”。
2、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制定它的好坏一样。如求助者:“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如:我活不出去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一次 202_年5月11日
1、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3)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
询目标(4)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2、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3、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向大队民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求助者的异常表现情况;本着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该求助者逻辑思维清晰,领悟力较强,咨询师直接对其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使他陷入情绪困扰状态。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三次 202_年5月18日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这一信念。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找出的这一不合理信念。分析:母亲生病是疾病发生的必然结果,这是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因吸毒导致母亲无钱治病而产生的后悔情绪是适当的、合理的;若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不会去世,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一个有罪的人,这是不合理的观念,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和绝对化的要求。使求助者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产生自罪自责,焦虑不安等不适情绪及头痛失眠心慌等躯体症状,求助者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自己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她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思维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症状。咨询师为了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并要求姚某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作为家庭作业给求助者回队完成。202_年5月25日
1、目的: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2、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尤其是自罪自责心理明显减轻,但还是为母亲生病去世而遗憾惋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咨询师针对这一不合理的信念,告诉求助者这属于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这是对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4、家庭作业:(1)要求姚某回忆自己吸毒前母亲患胃病的往事,分析是否自己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自己吸毒与母亲生病去世的直接联系。
(2)要求姚某以自己吸毒的经历为基础,分析毒品的对个人、家庭、社会有那些危害。202_年6月1日
1、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1)会谈(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选录咨询过程中的对话(求助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求:母亲从小对我很好,自己舍不得吃、穿,都要给我最好 的关爱,而我却去吸毒,花光了母亲的钱,母亲无钱治病去世了,对母亲来说我没有资格做她的儿子,我对不起母亲,我有罪,母亲生病我没有照顾她一天,现在想尽点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我真没用。
咨:作为一个女人要将儿子抚养长大,确实不容易,可以看出你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求:嗯!(点头)
咨: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是否应该将儿女抚养长大? 求:嗯……,是的(点头)。
咨:你能说说判断母子关系的标准是什么吗? 求:嗯……,是血源关系。
咨:你血管里流的是母亲的血,不管你如何评价自己,你都是母亲的儿子,是这样吗? 求:(点头)
咨:你母亲得了胃癌,这与你吸毒用光了家里的钱有多大关系呢?
求:我也看过相关的书籍,癌症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期诊断也很困难,也可能在我被送劳教之初就形成癌症了,这好像确实与有钱无钱没有多大关系。
咨:既然受目前医疗水平的限制,癌症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母亲的生病与你个人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你又凭什么说你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呢?(指出求助者的主观臆
断)
求:嗯……好像是的,可是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咨:你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你有证据吗?你相信有钱就能让癌症患者生存下去吗?
求:嗯……我也没有什么证据。我也宁愿相信母亲在我吸毒之前就患有癌症,但我毕竟因吸毒而用光了家里的钱,让母亲无钱治病啊!
咨: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你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很不错,你能说说你目前处在什么环境,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吗?
求:我很后悔自己怎么去吸毒,我来劳教戒毒也是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能戒毒,好好的生活,她来这里接见一次就讲我一次,我明白了,我应该振作起来,好好改造,不应该这样。
咨:好极了,你能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以后应该怎样做,真不容易,那你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吗?活不出去吗?
求:这……,我好像自信多了,就为母亲最后一次来接见时叮嘱我好好改造,以后成一个家,好好生活的“遗言”,我也要努力改造,出去后彻底远离毒品,让母亲在九泉之下高高兴兴。
咨: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了用
理性思维取代自我责备的思维。
4、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答如下具体问题:(1)找一找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合理信念;(2)这个信念是否正确;(3)找出使自己得出这个信念是错误的结论的证据;(4)能否通过自己的辩解,改变一些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看法。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一次 202_年6月15日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2)学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拥有较现实的、较理性的、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3、过程: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感觉生活还是很有希望的,已经正常参加学习、劳动一周了。为了进一步帮助求助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观念,继续探索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使求助者学习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人际关系敏感 1.7、焦虑1.8、抑郁1.8。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2分,标准分5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抑郁等不适情绪明显好转,自罪自责消失,无头痛、无失眠、进食情况正常。
(二)大队民警的反应:与学员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习、劳动、日常生活规范能达到大队要求。
(三)社会功能状态:人际关系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规范,改造态度端正。
(四)咨询前后二次心理测验结果比较:症状明显减轻。
(五)咨询师的评价: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改变了求助者不合理信念,解除了情绪困扰,求助者已恢复正常的改造生活;求助者通过咨询,能够进行自我探索,学会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进行辩论,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第二篇: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一、一般资料
劳教人员李明樟,32岁,未婚,高中文化,抚州市乐安县人。因盗窃被劳动教养一年,2进宫。
二、该学员入所后表现: 经常
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个人陈述:8岁时父母亲离异,是母亲抚养自己长大。四年前,我开始吸毒,花光了母亲买断工龄的钱5万元。从小就记得母亲有胃病,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患胃癌去世的消息,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对我的关爱历历在目,是我吸毒而花光了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无钱治病,母亲死时我也没能给她送终,我对不起母亲,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从我吸毒这几年来,母亲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我想戒毒,戒毒后多挣钱让母亲过点好日子,可现在母亲不在了,我连尽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只要看到别的学员接见,我就会想起母亲来看我的情景,我就心慌,紧张,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劳动时也老是出错,因损坏劳动工具还被惩罚。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痛苦、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有时还头痛,觉得自己是活不出去了,同组的学员、老乡和大队干部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想是心理出问题了,所以前来咨询。(在大队民警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求助者姚某,性格内向,做事认真,202_年1月到我大队改造以来,遵守纪律,劳动积极,学习认真,共获减期32天。202_年2月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姚某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和劳动;4月中旬以来姚某表现更为突出,整天无精打采,晚上两三点钟查班时,常发现他在过道上走来走去,难以入睡,行为失常;在习艺劳动中不按操作规程劳动,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低,还损坏生产工具四次,大队民警、民管会成员、班组长找他谈过多次,效果不大,现在不能正常参加日常的教育学习和习艺劳动。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消瘦、憔悴,一直低着头,目光有些呆滞,不能正视别人的目光;求助者身体健康,未发现患有其他疾病,性格内向,最近很少与其他学员交往,大队民警评价他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极少主动参加大队组织的文娱活动。自从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无家族精神病史。心理测验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人际关系敏感2.5、焦虑3.2、抑郁2.4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
四、评估与诊断
本案例资料来源可靠,情况属实。
(一)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自责、紧张、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与学员交往少,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改造活动,习艺劳动效率明显下降。
4、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意识水平降低,心理自控力下降,自信心估计过低,社会交往降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3、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
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5、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男性,28岁,有三年的吸毒史。
2、社会原因:(1)父母离异,处于单亲家庭,儿童、少年期间缺乏父爱,(2)有三年的吸毒史,(3)社会交往少,(4)母亲的病逝形成较强烈的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的认知:自己因吸毒花光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死亡,对不起母亲。(2)错误评价:我是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活不出去了。3)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自卑自责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4)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六、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可以排除神经症。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姚某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责等不适情绪,改善睡眠。
2、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四)咨询方法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简要地说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
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求助者说:“我不吸毒而用母亲的钱,母亲就不会患胃癌去世”。
2、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制定它的好坏一样。如求助者:“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如:我活不出去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一次 202_年5月11日
1、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3)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4)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2、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3、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向大队民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求助者的异常表现情况;本着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
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该求助者逻辑思维清晰,领悟力较强,咨询师直接对其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使他陷入情绪困扰状态。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三次 202_年5月18日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这一信念。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找出的这一不合理信念。分析:母亲生病是疾病发生的必然结果,这是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因吸毒导致母亲无钱治病而产生的后悔情绪是适当的、合理的;若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不会去世,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一个有罪的人,这是不合理的观念,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和绝对化的要求。使求助者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产生自罪自责,焦虑不安等不适情绪及头痛失眠心慌等躯体症状,求助者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自己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她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思维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症状。咨询师为了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并要求姚某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作为家庭作业给求助者回队完成。202_年5月25日
1、目的: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2、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尤其是自罪自责心理明显减轻,但还是为母亲生病去世而遗憾惋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咨询师针对这一不合理的信念,告诉求助者这属于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这是对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4、家庭作业:(1)要求姚某回忆自己吸毒前母亲患胃病的往事,分析是否自己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自己吸毒与母亲生病去世的直接联系。
(2)要求姚某以自己吸毒的经历为基础,分析毒品的对个人、家庭、社会有那些危害。202_年6月1日
1、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1)会谈(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选录咨询过程中的对话(求助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求:母亲从小对我很好,自己舍不得吃、穿,都要给我最好的关爱,而我却去吸毒,花光了母亲的钱,母亲无钱治病去世了,对母亲来说我没有资格做她的儿子,我对不起母亲,我有罪,母亲生病我没有照顾她一天,现在想尽点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我真没用。
咨:作为一个女人要将儿子抚养长大,确实不容易,可以看出你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求:嗯!(点头)
咨: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是否应该将儿女抚养长大? 求:嗯„„,是的(点头)。
咨:你能说说判断母子关系的标准是什么吗? 求:嗯„„,是血源关系。
咨:你血管里流的是母亲的血,不管你如何评价自己,你都是母亲的儿子,是这样吗?
求:(点头)
咨:你母亲得了胃癌,这与你吸毒用光了家里的钱有多大关系呢? 求:我也看过相关的书籍,癌症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期诊断也很困难,也可能在我被送劳教之初就形成癌症了,这好像确实与有钱无钱没有多大关系。
咨:既然受目前医疗水平的限制,癌症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母亲的生病与你个人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你又凭什么说你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呢?(指出求助者的主观臆断)
求:嗯„„好像是的,可是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咨:你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你有证据吗?你相信有钱就能让癌症患者生存下去吗?
求:嗯„„我也没有什么证据。我也宁愿相信母亲在我吸毒之前就患有癌症,但我毕竟因吸毒而用光了家里的钱,让母亲无钱治病啊!咨: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你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很不错,你能说说你目前处在什么环境,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吗? 求:我很后悔自己怎么去吸毒,我来劳教戒毒也是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能戒毒,好好的生活,她来这里接见一次就讲我一次,我明白了,我应该振作起来,好好改造,不应该这样。
咨:好极了,你能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以后应该怎样做,真不容易,那你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吗?活不出去吗?
求:这„„,我好像自信多了,就为母亲最后一次来接见时叮嘱我好好改造,以后成一个家,好好生活的“遗言”,我也要努力改造,出
去后彻底远离毒品,让母亲在九泉之下高高兴兴。
咨: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了用理性思维取代自我责备的思维。
4、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答如下具体问题:(1)找一找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合理信念;(2)这个信念是否正确;(3)找出使自己得出这个信念是错误的结论的证据;(4)能否通过自己的辩解,改变一些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看法。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一次 202_年6月15日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2)学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拥有较现实的、较理性的、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3、过程: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感觉生活还是很有希望的,已经正常参加学习、劳动一周了。为了进一步帮助求助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观念,继续探索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使求助者学习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人际关系敏感 1.7、焦虑1.8、抑郁1.8。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2分,标准分5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抑郁等不适情绪明显好转,自罪自责消失,无头痛、无失眠、进食情况正常。
(二)大队民警的反应:与学员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习、劳动、日常生活规范能达到大队要求。
(三)社会功能状态:人际关系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规范,改造态度端正。
(四)咨询前后二次心理测验结果比较:症状明显减轻。
(五)咨询师的评价: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改变了求助者不合理信念,解除了情绪困扰,求助者已恢复正常的改造生活;求助者通过咨询,能够进行自我探索,学会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进行辩论,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第三篇: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案例分析
论文题目: 一例男性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姓
名: 韩一飞
身份证号: ***957
所在省市: 云南开远
所在单位:云南省小龙潭监狱第三分监狱
0
一例男性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报告
云南省小龙潭监狱第三分监狱 韩一飞
【摘要】摘要:本案例报告是针对一名严重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因为认为自己母亲的病逝是由自己的犯罪而导致,从而产生了焦虑、烦躁、睡眠差等症状,最近三个多月以来,求助者自卑自责、极少与其他服刑人员讲话,生产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服装加工产品返工率达15%-20%。为了帮助其解决情绪困扰和错误的认知,制定了详实的咨询方案,在咨询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了五次咨询,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严重心理问题、焦虑、抑郁 1.一般资料 1.1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沙某,男,27岁,汉族,初中学历,未婚,云南建水人,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现在云南省小龙潭监狱服刑。
1.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从小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均以务农为生,八岁时父母离异。自己为家中独子,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打架,母亲对其的管教也比较严,但是该求助者经常是阳奉阴违,不听管教。初中毕业以后,长期在家务农,但经常与村里一些无业游民喝酒,时常打架闹事,并逐渐沾染上毒瘾。202_年与同村四名毒友到边境购买毒品,在昆明火车站被查获,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在看守所时,其母亲因肺癌去世,直到三个月前求助者才得知此事后,一直认为母亲是被自己犯罪一事刺激,而生病去世,因此一直怀有较深内疚感。入监后,寡言少语,一提及其母亲和犯罪一事,表现出较焦躁情绪。虽然身强体壮,但生产经常不能完成任务,返工率较高,时常找借口调整号室或岗位。
1.3精神状态
求助者衣着整齐,情绪低落,低垂着头,一副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一直玩弄手指。思维逻辑条理清晰,自知力正常,但一谈及其母亲和其犯罪的事情时就表现出较为焦躁、痛苦。
1.4身体状态
求助者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入监体检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1.5社会功能
只与少数几个罪犯有来往,时常找借口提出换号室和岗位要求。虽然能正常参加劳动改造,但劳动任务经常无法完成,返工率较高。
1.6心理测验
(1)通过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疾病 其他 1.8 1.4 2.5 2.4 3.3 2.0 1.4 2.1 1.6 1.5 从测试的数据显示,该求助者呈现阳性的症状的因子项目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其中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较为突出。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2求助者主诉和个人陈述
2.1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2.2个人陈述:8岁时父母亲离异,是母亲抚养自己长大。三年前,我开始吸毒,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从小就记得母亲有肺部和呼吸道不是很好,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患肺癌去世的消息,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对我的关爱历历在目,是我吸毒而花光了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无钱治病,最后还因为运毒被判了那么重的罪,母亲死时我也没能给她送终,我对不起母亲,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也不会受到刺激,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从我吸毒这几年来,母亲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现在母亲不在了,我连尽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只要看到别的服刑人员接见,我就会想起母亲来看我的情景,我就心慌,紧张,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劳动时也老是出错,因返工率较高还被惩罚。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痛苦、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有时还头痛,觉得自己是活不出去了,同组的服刑人员、老乡和警官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怕这样下去会跟监区李某一样变成神经病,所以前来咨询。
2.3求助者管理警官的反映
求助者沙某,性格内向,做事认真,202_年1月到我监区改造以来,遵守纪律,劳动积极,学习认真。202_年2月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沙某整 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和劳动;4月中旬以来沙某表现更为突出,整天无精打采,晚上两三点钟巡查时,常发现他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行为失常;在习艺劳动中不按操作规程劳动,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低,监区负责生产的警官找他谈过多次,效果不大,现在不能正常参加日常的教育学习和习艺劳动。
2.4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消瘦、憔悴,一直低着头,目光有些呆滞,不能正视别人的目光;求助者身体健康,未发现患有其他疾病,性格内向,最近很少与其他学员交往,监区警官评价他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极少主动参加监区组织的文娱活动。自从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无家族精神病史。
2.5求助者周围罪犯的反映
求助者近段时间以来,晚上睡不着,总是唉声叹气的,有的时候还会用拳头击打墙壁和床板,很少和同改交流,大家也不太敢去招惹他。
3评估与诊断
本案例资料来源可靠,情况属实。
3.1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自责、紧张、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与同改交往少,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改造活动,习艺劳动效率明显下降。
(4)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意识水平降低,心理自控力下降,自信心估计过低,社会交往降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3.2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 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3)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5)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4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男性,27岁,有三年的吸毒史。
1父母离异,处于单亲家庭,儿童、少年期间缺乏父爱,(2)社会原因:○2有三年的吸毒史,○3社会交往少,○4母亲的病逝形成较强烈的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
1错误的认知:自己因吸毒花光母亲(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
2错的钱,外加自己犯罪入狱刺激到了母亲,导致母亲死亡,对不起母亲。○3情绪方面的原因:受误评价:我是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活不出去了。○
4在行为模式上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自卑自责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5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可以排除神经症。
6制定咨询方案(1)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沙某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1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责等不适情绪,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2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改善睡眠。○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4)咨询方法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简要地说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求助者说:“我不吸毒而用母亲的钱,不刺激到母亲,母亲就不会患肺癌去世”。
2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制定它的好坏一样。如求助者:“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如:我活不出去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7咨询过程:
7.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一次 202_年5月11日
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3)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4)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向监区民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求助者 的异常表现情况;本着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该求助者逻辑思维清晰,领悟力较强,咨询师直接对其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使他陷入情绪困扰状态。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
7.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三次 202_年5月18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不去犯罪,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这一信念。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找出的这一不合理信念。分析:母亲生病是疾病发生的必然结果,这是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因吸毒导致母亲无钱治病而产生的后悔情绪是适当的、合理的;若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不会去世,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一个有罪的人,这是不合理的观念,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和绝对化的要求。使求助者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产生自罪自责,焦虑不安等不适情绪及头痛失眠心慌等躯体症状,求助者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自己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她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思维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症状。咨询师为了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并要求沙某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作为家庭作业给求助者回监区完成。
202_年5月25日
目的: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尤其是自罪自责心理明显减轻,但还是为母亲生病去世而遗憾惋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咨询师针对这一不合理的信念,告诉求助者这属于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这是对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家庭作业:(1)要求沙某回忆自己吸毒前母亲患肺病的往事,分析是否自己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自己吸毒与母亲生病去世的直接联系。
(2)要求沙某以自己吸毒的经历为基础,分析毒品的对个人、家庭、社会有那些危害。
202_年6月1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方法:(1)会谈(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选录咨询过程中的对话(求助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求:母亲从小对我很好,自己舍不得吃、穿,都要给我最好的关爱,而我却去吸毒,花光了母亲的钱,母亲无钱治病去世了,对母亲来说我没有资格做她的儿子,我对不起母亲,我有罪,母亲生病我没有照顾她一天,现在想尽点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我真没用。
咨:作为一个女人要将儿子抚养长大,确实不容易,可以看出你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求:嗯!(点头)
咨: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是否应该将儿女抚养长大? 求:嗯„„,是的(点头)。
咨:你能说说判断母子关系的标准是什么吗? 求:嗯„„,是血源关系。
咨:你血管里流的是母亲的血,不管你如何评价自己,你都是母亲的儿子,是这样吗?
求:(点头)
咨:你母亲得了肺癌,这与你吸毒用光了家里的钱有多大关系呢? 求:我也看过相关的书籍,癌症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期诊断也很困 难,也可能在我被送看守所之初就形成癌症了,这好像确实与有钱无钱没有多大关系。
咨:既然受目前医疗水平的限制,癌症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母亲的生病与你个人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你又凭什么说你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呢?(指出求助者的主观臆断)
求:嗯„„好像是的,可是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咨:你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你有证据吗?你相信有钱就能让癌症患者生存下去吗?
求:嗯„„我也没有什么证据。我也宁愿相信母亲在我吸毒之前就患有癌症,但我毕竟因吸毒而用光了家里的钱,让母亲无钱治病啊!
咨: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你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很不错,你能说说你目前处在什么环境,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吗?
求:我很后悔自己怎么去吸毒,我现在在监狱服刑也是为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赎罪,戒除毒瘾,改掉不良习惯,以后好好的生活,母亲来这里接见一次就讲我一次,我明白了,我应该振作起来,好好改造,不应该这样。
咨:好极了,你能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以后应该怎样做,真不容易,那你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吗?活不出去吗?
求:这„„,我好像自信多了,就为母亲最后一次来接见时叮嘱我好好改造,以后成一个家,好好生活的“遗言”,我也要努力改造,出去后彻底远离毒品,让母亲在九泉之下高高兴兴。
咨: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了用理性思维取代自我责备的思维。
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答如下具体问题:(1)找一找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合理信念;(2)这个信念是否正确;(3)找出使自己得出这个信念是错误的结论的证据;(4)能否通过自己的辩解,改变一些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看法。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一次 202_年6月15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2)学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拥有较现实的、较理性的、较 宽容的人生哲学。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过程: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感觉生活还是很有希望的,已经正常参加学习、劳动一周了。为了进一步帮助求助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观念,继续探索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使求助者学习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人际关系敏感 1.7、焦虑1.8、抑郁1.8。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2分,标准分5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8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抑郁等不适情绪明显好转,自罪自责消失,无头痛、无失眠、进食情况正常。
(二)监区民警的反应:与学员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习、劳动、日常生活规范能达到监区要求。
(三)社会功能状态:人际关系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规范,改造态度端正。
(四)咨询前后二次心理测验结果比较:症状明显减轻。
(五)咨询师的评价: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改变了求助者不合理信念,解除了情绪困扰,求助者已恢复正常的改造生活;求助者通过咨询,能够进行自我探索,学会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进行辩论,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①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2_: 121.②郭念锋.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③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④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2_.⑤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2_.9
第四篇:心理咨询个案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刘欢
性别:女
年龄:11岁
年级:四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刘欢,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时回来做饭外,她几乎是一个独处,父母只是匆匆的回来吃完饭,就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朋友,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刘欢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的配合下。
通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五.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刘欢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虽然,刘欢的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______邓碧芳 基本情况介绍:
陈炳洁,男,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性格外向,脾气暴躁。主要问题概述:
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背景资料:
陈炳洁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无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咬同学的手„,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我还了解到陈炳洁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初步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炳洁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辅导策略和实施:
(一)父母的配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陈炳洁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炳洁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的陈炳洁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陈炳洁的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陈炳洁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陈炳洁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可以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陈炳洁,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一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陈炳洁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陈炳洁的转变可真大啊!” ——对“缺乏母爱”问题男生的个案研究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是八十年代所播放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中的一段。片中作者通过父母离异,小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而反映出“母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诚然,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997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有37人,这些子女90%都判给父亲。在37名学生中,学习差的有15人,表现差的有11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孩子就有9人。看来,“缺少母爱”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笔者通过对一名“缺乏母爱”男生的教育,特提一点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自然情况:姓名:张文;性别:男;年龄:14岁;年级:小学六年级。
2、家庭背景:父母双方因感情不和在该生出生不久就已离婚。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整天游手好闲,因偷窃多次入监,现在劳教所服刑。为此,该学生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父亲也没有尽到引导和教育的义务,与爷爷相依为命。
3、具体调查报告:
(1)特征分析:该生脸色蜡黄,身材瘦小,智力一般,言语表达含糊,说话语无伦次。
(2)教师报告:该生自一年级就经常随意拿同学的东西,嘴很谗,二年级时曾到一户开小店的人家偷窃被发现后被爷爷痛打了一顿。晚上很少睡觉,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很少完成作业,成绩特差,考试时常作弊。喜欢欺负班中的女同学,爱搞恶作剧,经常把蟾蜍、蚯蚓等小动物拿到教室里吓女同学。
五、六年级时,路上经常拦女同学,甚至有抱女同学的现象,女生都很怕他。检讨书、保证书写过多次,经常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无济于事。
(3)自己表述:很想妈妈,如果长大后有钱就把妈妈接回来。爷爷不太管他,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很少。想好好读书,但没有兴趣,由于老师经常批评,更觉得读书没劲。
(4)同学反映:男生:“他成绩差,会偷东西,又不注意个人卫生,身上很脏,有一股说不出的异味,不喜欢跟他一起玩。”女生:“他很淫心,看不来,老师拿他没办法,只有经常罚站。”(5)爷爷自述:“我把他养大已经不容易了,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也没办法。”
(6)邻居反映:这个孩子够可怜的,从小妈妈就不要他了,老爸又不管,现在又坐牢。身上穿得大多是别人给的。但他不大听话,手不大干净,喜欢偷别人家里的东西,偷水果是经常的事,有时连种在地里的菜都拿,爷爷也不管。这里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只有靠你们来管了。
二、跟踪调查呈现现象分析
1、好动
该生好动,课堂上不是用脚在地上划来划去,就是拿着东西不停玩弄,课间经常跑到楼下操场上玩耍,常常是上课铃响后才不急不躁回教室喊“报告”,问其原因则是“上厕所”。体育活动课上更是肆无忌惮,不听从老师的安排是常事,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经常把他编在自己身边一组,否则很容易找不到他的踪影。
2、注意力不集中
该生存在“注意缺陷障碍”不能长久注意一件事,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或眼睛盯着一处定神,有时连老师叫他都不知道,等到全班哄堂大笑时,他才缓过神来。因此经常出现需要背诵的课文不能及时的背诵,作业拖拉不写。有时语数老师会同时找他补作业。该生语文、数学、常识三科均不及格。
3、行为不良
该生行为不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搞恶作剧,如把胶水涂在其他同学的凳子上;朝别人身上吐口水;把纸撕碎从三楼撒下去;将毛毛虫用纸包好放在女生的铅笔盒里欺负女生;给同学起绰号;课间跑去偷偷的拔掉别人自行车上的气门芯,然后栽赃嫁祸别人;在自家门口放擦炮,故意扔到人堆里和车底下惊吓别人„„
(2)言行散漫,有时说话很粗野,好管闲事,上课喜欢搭老师话,风言风语。经常说谎,卫生习惯不良,喜欢随地吐痰,而且从三楼往下吐,吃零食的袋子随手乱丢,教室的抽屉里塞得满满的垃圾。
(3)懒惰成性,每天到学校来除了玩之外,一般不干别的事。早操不认真做,胡乱的比画两下;作业不写,练习不做,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练习题,他还是懒的动笔,老师实在逼急了胡乱画两笔,老师一走立刻扔到一边。
三、问题成因分析
张文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母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不思学习。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与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究竟原因:
(一)心理因素
问题一: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当父亲进入监狱后,该生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问题二: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又经常无意或有意听到他人背后甚至是当面议论他。使他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不公平,致使他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问题三:心理偏位,放任对抗。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于是他就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慰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搞恶作剧,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问题四:情绪不稳,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孩子中的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张文同学也存在着很多直观性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时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培育人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残缺不全型家庭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
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
张文的不良行为的形成正是与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缺乏“母爱”的关照是他形成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在他的日记中和与他的多次谈话中,都提到了“做梦都想到妈妈来到他身边”的感人话语。他总说:“等他长大后,要拼命赚钱,把妈妈接到家里来。”张文自三岁起,由于父亲的作风问题而导致父母间感情发生了危机直至离婚,母亲抛弃了他随他人而去,到现在他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由于得不到母亲呵护和关爱,使他天真幼稚的心灵逐渐变得自卑、冷淡、抑郁、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父亲“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个性影响,是张文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具邻居反映,他父亲自小就有一种不良的坏习惯:读书逃学,偷东西,只要是坏事基本上都沾得上边。为此,没有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在家里由于不思上进、好吃懒做,又加上爷爷对其父听之任之,不加以管教,最终因偷窃曾多次入狱。虽入狱不久又放回来,但他不以“前车之鉴”作为教训,老毛病重犯,现步入高墙,遗憾终身。缺少父亲正面引导的张文同学,在父亲坏习惯的影响和“熏陶”下,幼小的心灵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明事理的他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偷、懒、稿恶作剧等不良行为。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有时不声不响地竟然做出连老师都意想不到的事:抱女生、把垃圾倒到楼梯下。几次问他,他总是这样回答:“好玩。”这种变异的心理是他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家庭特殊环境的产物。
(3)爷爷在教育上的“无可奈何”是张文不良行为形成的关键。在父亲入狱、妈妈离家出走、奶奶不在人世的前提下,爷爷担当起抚养的重任。但爷爷年岁已高,在教育上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访谈中,他的爷爷总这样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保证孙子不挨饿、不受冻就行了。加上他的爷爷又是个一目不识丁的“老顽固”,老师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还说:“我也没办法。”在平常的教育中,当该生出现问题后,不是不理不睬,就是痛打一顿。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了教育的效果,反而使张文在心灵上更加显得无助、放任。随着张文年龄的增长,所犯的错误日渐增加的时候,由于爷爷教育方式的单一化、简单化,从而使他的爷爷面对“孙子兵法”的确显得无可奈何了。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1)缺乏恒久的师爱。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张文同学不但学习差,品德也差。基于这样的状况,不管在哪个班级,老师都直摇头,总这样认为:只要他不要犯事就行了,对于学习,我们也不在指望了。因此,他常常在冷漠心理气氛、保守心理气氛的锻压下生存,“母爱”、“父爱”加上“师爱”的缺乏使他处在深刻的焦虑与彷徨游离的境地,由于“爱” 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直接驱使着他与老师“对着干”。正如张文所说:“我是多余的,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读书没意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学生来说,谁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关注。正由于教师对他的冷淡,使他养成了一种孤僻、傲慢的情绪,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2)缺乏真诚的宽容。马卡连柯说得好:“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更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也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少一点训斥,多一点鼓励。每次与张文谈话,他总是低着头,根本不敢正眼看我一眼,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这样一种想法:老师都是一样的,这次又要挨骂了。
四、辅导对策
有这样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他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用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信任与尊重,才能把自己变成小小的钥匙,进入人的心中。是啊,只有心灵的沟通,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则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学生更是一门深远又富有哲理的艺术。要教育好一个学生(特别是品行不良学生)是多么地不容易!在教育中不但要赋予情感,还得有一颗细腻的心。针对张文同学我实施了以下辅导:
(1)寻求需求点。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点合理的教育方法,少讽刺、挖苦,用赤诚的爱心感化和引导他,使他增强自信。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说:“除了教师和医生职业之外,未必有其他职业需要有如此多的热忱——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2)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张文也不例外,当他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张文虽然性情怪异,但也喜欢在老师面前做些好事,意在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对于点点滴滴,我都耐心地注意收集。在每次谈话中,我都把他所做的好事讲给他听,并从中进行引导。使他懂得做好事与做坏事的本质区别,懂得做人的价值所在。同时,笔者也有意识地创造在学校中闪光的机会,如:晚自修下课后为学校关灯、帮老师倒垃圾„„第二天在晨会上及时地进行表扬,让所有的老师、学生都知道他所做的一切,让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他也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上进心。当老师、学生对他的看法有了改变后,成功的喜悦终于激起了他的自信心。
(3)克服挫折点。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为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由于张文的特殊个性,造成了他成了一只“孤雁”,同学们对他不理不睬,尽管大家对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还存在一道心理防线,还存在着一道理解上的隔阂。要想解除这道理解上的障碍也并非是件易事。为此,我亲自担当起他的“大朋友”,一有空余时间就找他谈心,关心他的在校生活,以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
(4)产生共鸣点。所谓共鸣点是指孩子之间在思想情感、行为处境等方面的共同点。单亲家庭孩子的处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为却又不尽相同,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起伏较大,性格、行为异常,学习被动,习惯极差,缺乏自信等。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除了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因势利导,唤起他们的自信。比如用卓别林、洗星海等有关单亲家庭子女为人类做贡献的事例,引发这类孩子的思想转化,使他们引起共振,产生共鸣,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执著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张文这样的家庭,在教育上肯定是很落后的,要想改变他现在的品性,除了教师因势利导,借助一些事例之外,还得做好其爷爷的思想工作。笔者曾走访其家中不少于10次,重在指导其爷爷以赞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少数落孩子的不足,少怨恨家庭的不幸。对于孩子做错的事,要心平气和地对他讲道理,少打骂,也不要灌输不好的思想。在他感受到学校、家庭温暖的同时,扬起他学做人的风帆。
(5)探求切合点。要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光靠一时的冲动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的,这需要抓反复、反复抓。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随时向自己敲响警钟。古代教育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心理学家也这样告诉我们:感觉到自身有缺点的人,总爱向任何一个愿意听讲者谈论自己的缺点,而当你谈论自己的过失时,听讲者就会形成对你的印象,以后他就会照你提供的谈话素材看待你。在与张文后面的交谈中,笔者总不忘先让他大胆地谈谈最近所表现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他的现状进行辅导。经过这样的反反复复,他的不良行为果真收敛的不少。在每次见面时,他除了主动打招呼问好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现在我不偷了,偷东西是倒霉的。
五、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一年来张文同学在各个方面出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上来了,据班主任反映:原来三门都不及格到现在数学已能考及格,语文也有了明显地进步。课堂上能够做到专心听课了,2、思想好了,在学校里经常看见他主动的去擦黑板,倒垃圾桶,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中,他通过自己捡废纸、捡塑料瓶辛苦赚来的钱主动捐了10元。
3、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现在他的衣着整洁了许多,不再惹是生非了,能够比较和睦的与班级同学相处,大部分男生也愿意与他在一起玩了。
4、在家听话了,他的爷爷再次与我交流时告之,现在他回家后除了能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之外,还能够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思考
由于该生即将毕业,非常遗憾不能对他进行跟综辅导了,但给我留下了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和思考。
(1)转化离异家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对于像张文这样在特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学校中很有,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对他的教育都花费了笔者很大的精力,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学生呢?俗话说:一百个不同的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心。因此,光靠
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发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2)在教育过程中,多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更显得重要。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对于问题学生,不但从中了解到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自身的差异性,而且,还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效。
(3)心理档案的建立对及时了解和掌握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至关重要。但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还需要引导。
总体来说,本个案辅导算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较为明显。给笔者的启示是:转化“问题”学生要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优化“问题”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协同各个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完善认知结构,培养一代新人。
范某,女,1993年7月14日生于湖北省沙洋县一个个体经营者家庭中,范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很疼爱她的,但是由于父母都是理发师,每天只能在自家的理发店内忙碌着,无暇多过问女儿的学习,庆幸的是范还不是很厌学,也没有什么劣迹。
据范的父母讲,她有些贪玩,不是对学习有那种如饥似渴的渴望。但是也能完成几年来是学业。她现在读六年级,父母只希望她能现在打好基础,顺利考上这里比较不错的初中,其他的也就不要求的很高了。
在我对其进行辅导课程以来,发现她是一个性格偏向与内向,不太爱说话,不愿意接近陌生人,心中有一种对陌生事物的抵触心理。在做练习题时,我发现她很粗心,马虎,不注意细节,接受暗示能力还可以,只是因为她对某一科目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的不同,而程度不同。
在给她分别辅导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时,我发现她的语文成绩还可以,而且课外知识积累也还可以,感兴趣程度也比较好,但是对于数学,她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其他课外的知识就很不情愿的接受,很不感兴趣,这科也是其父母最为担心的一科,英语就更没有什么兴趣,并且英语水平也比较差。
依其父母的意见及我对其弱项的观察,决定对其数学项目加强辅导补习。可是这一举动遭到了她很强烈的反应。起初,她只是消极抵触,到后来就变得非常明显,例如说她没什么好补的。并在其父母面前哭泣,坐在地上以示反抗。我就其学习兴趣,自己意见等几个方面与她谈心,但是出于她心中的抵制感,她不愿一下子告诉我心中话,我想她会愿意接近我的。
在与其父母交谈得知,她对做一些手工制作很感兴趣,其父母起初较为反对,但是后来也就不反对了,我对其父母讲这是一件好事,希望他们能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并经常赞扬她,让她培养自己健康的业余爱好。我相信,一个喜欢手工制作的小姑娘,她的心也一定会变得很细致!
张小飞,男,三(1)班学生.他是我这次“青年志愿者义务家教”的辅导对象.和他接触已经有一个多月拉,应该说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次有点让我冷心!当我风尘仆仆的赶到他家时,正值8:30分,他却没起床!他父母早已不在家了,他姐是汉江中学高一的学生,见我到他家,连忙叫他起床,小飞却迟迟未动,嘴角还不耐烦的发出“哎呀”!他姐心安理得的听着单放机,把我晾在一边,我显的特别的不在自在,企图和他姐聊聊,知道更多关于小飞的情况,当我刚说完:“小飞似乎不怎么喜欢学习,拖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他就坐不住啦.他特别喜欢玩”他姐的一句话似乎提醒了我,以前.我总认为,既然是“义务家教”,核心就应该放在家教上面,只要我认真给他备课,结合以前家教的经验,他的成绩多多少少会有提高,但每个星期六家教做完后,我总感慨万千,同时也发现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还不起来哦,老师都来了”.他姐的一句话把我拉回了现实,我心理很清楚,他不愿意学习,企图用赖床的方式来拖延时间,从我进屋到现在已经有20分钟了,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加上他爸妈都不在家,他姐也拿他没办法,我走进他的房间,没有训斥他,而是用特别温和的语气对他说:“小飞,怎么还不起来呢?时间不早啦!” 于是我就做在他床边和他聊天,一聊到周六问他做什么去,他一骨碌爬起来,非常有成就的对我说“我昨天抓了一条鱼,好大,我们美美的吃了一顿!”然后对我没完没了的讲述他抓鱼的经过,一点也没有学习的意思.待他做完洗漱工作,吃完了早餐,我问他,有没有做完上次布置的作业,“我没写完”俨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我告诉他,如果他上次作业写完的话,今天我可以带他去玩是,他后悔的不得了.一说到玩,他立马来了兴趣,你让他做什么都行.同时,我也陷入了沉思,总不能每次用玩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把?!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长到三年级他的成绩一直不怎么好,他明显缺乏一种学习热情.那么,什么是学习热情么?它是指调动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意志品质,即养成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分析小飞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与他的家庭因素.因为我到他家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现在,我就见过他爸一次,他妈妈从不过问他的成绩,在一个没有家长期待的环境里,小飞养成了爱玩的毛病.纵然在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20分钟,但是他每次的这20分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为他的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提高成绩就更难了.了解了他的这些情况,我立刻用以下的方法去帮助他矫正.(1)改变对他的评价方式,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提高也要及时肯定,并且当着他爸爸妈妈的面,有利于他自信心的恢复.(2)有意识地让他做些集中注意力的体育活动.每次做完活动,我就让他口述整个过程或写成日记,效果还不错.(3)充满感情,降低要求,每次给他布置作业尽量避免题海战术,做到少而精.同时,对他父母,我也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1)切忌在他学习时忙这忙那,在他身边晃来晃去,这样很容易使他分散注意力,如果不能保证将家务事放下来,看点书抱,至少应该保证把他放在安静的地方学习.(2)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此养成他自己处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的成就感.当小飞的父母听我说完这些后,表示愿意。
第五篇:心理咨询个案
陈昌春个案 一、一般资料:
陈某,男,初中文化程度,无固定职业,前几年在我所劳教过,202_年因吸毒被决定强制戒毒两年个年,入所前主要生活来源于母亲供养,偶尔也做小买卖,未婚。
咨询者身体健康,未患过重病,家庭无精神病遗传史,责任民警反映该学员是“刺头”,不服管理教育,谁说和谁对着干,我行我素,所谓的“道理”还一大堆,责任民警建议其心理咨询,经所医务室体检该学员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该学员目光冷漠,言语不多,间或流露出自卑。
与周围人相处不好,情绪经常处于不安、焦虑当中,自述对他人特别是警察不信任,提到个别民警时,有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主要临床资料
来访者主诉:你们民警都一个样,互相包庇,探我的虚实,告诉你,他(指带班民警)已经不是一两次”更新”我了,我又不是傻子,前几年“劳教”那会儿就在他手底下,逃跑被抓回来后就开始“更新”我,晚上让我拿着抹布擦楼道,到“点”也不让我睡觉。今年,我被劳动教养来所后又分在他的中队,他又继续不断的找我麻烦,开饭时找个茬就让我围着操场跑步;发防暑药时,到我时就说没药了;分活给我分最累最脏的,完不成就开始处罚我;别的学员打架,我好心劝,结果还被挨打,他们(民警)不仅不调查事实,反而关我禁闭…,我清楚的很,那个民警就是在找我的茬,我心理正常的很,根本没有病,我觉得他也就是手中握有那么点权利,要不,他比我也好不到哪里去。
来访者陈述:我家襄樊市,偶尔做个小买卖,202_年因吸毒被劳教3个年,其间,在习艺劳动时,我乘民警不注意逃跑,那位带班的民警在后面追我,但没追上,我被守在汽车站的民警抓获,抓回后他们就开始“更新”我,尤其是那位带班的民警,没完没了地“更新”我,连着3晚上不让我睡觉,楼道的地全让我一人用抹布擦;开饭的时候找我茬,让我围着操场跑,说:“你不是能跑吗!让你跑个够”。
上星期四,在生产车间劳动时,一中队的王某和吐某打架,我去拉架,王某在带班民警的眼皮子底下打我,我最后也还手了,王某的眼睛被打青了,我的前门牙也被打掉了,带班民警不说王某,却拿电警棍打我,指名收拾的就是我,骂我家人和父母,我不服和带班民警争,他们却称我不服管理,关我禁闭。我想不通,这样的人也能当警察?
昨天,他(带班民警)进行日讲评时当着全部学员的面训我,骂我家人,骂的很难听,劳教所又不是他家的,而且其他民警都装做没看见,这样的人配穿那身警服吗?
了解情况:该来访者在12岁时其生父去世,2年后母亲改嫁他人,与继父关系紧张,继父带有一男孩,比他小,经常欺负他,他受了很多委屈,可妈妈让他忍,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早早辍学,体力活全他干,吃的拣弟弟剩的,穿的是百家衣,还动不动就挨继父的拳脚,这些伤心事不仅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而且让他对他人有极强的防范心理和敌视心理,他将一切归结于继父和母亲改嫁,尤其是继父,和他总是对着干。
三、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分析与诊断
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在谈话过程中情绪激动,全身肌肉紧绷,说话时表情严肃,叙述清晰,流畅,记性极好,仿佛一切过往事件都印在脑子里似的。
根据对他临床资料的收集,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其有精神病。来访者的症状:固执己见,自我觉察力较差,不能从多角度看问题,易钻牛角尖。由此诊断为偏执心理。其反应比较强,反应内容有些泛化。
理由:
1、症状表现:认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特坚持自己的感觉,对他人的解释无法入脑,不愿接受心理咨询。
2、社会人际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排除器质性障碍,排除活性物质导致的心理障碍,排除精神疾病障碍。
分析原因:
1、生理因素:男性,29岁的莽撞青年。
2、心理因素:由于受家庭及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个人行为固执,吸毒后不愿意接受生活的改变模式,坚持认为人恶。
3、个性因素:性格较内向。
4、社会因素: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就缺乏安全感,和继父的关系紧张,经常对着干,仿佛如此才能争取到地位,这种观点一直还在延续。
根据以上评估及诊断,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帮助咨询者宣泄情绪,接受事实;
2、帮助咨询者找原因,打开心结;
3、完善咨询者的个性,学会自我觉察,容忍他人的不足,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咨询方案与过程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这种疗法旨在通过合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咨询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困顿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困顿。本案例咨询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劳教场所适应问题,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他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引起的,比如,咨询者可能存在:“母亲不应该改嫁,继父都不好,民警就是在更新我,民警都不好”,等一些“绝对化观念”,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和对生活挫折“反应过分强烈”,强化了他的固执观念。因此,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咨询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咨询者减少或消除焦虑情绪困扰及行为障碍。
2、“角色扮演”法
进行扮演继父的角色和自己对话活动,换位思考,感受对方的心理滋味,改变他“自我为中心”的一些不合理观念。
3、“提问扰动”法。咨询者只要根据提问去想就可以,提问不为得到消息,而是要改变咨询者的内心直觉,让其接纳多种思维。把压抑的东西重新活化。压抑的东西被活化,看事物的眼光就会改变。心智变得丰富,坏的感觉就会变弱,慢慢产生其他积极的感觉。
与来访者的第一次咨询:4月2日
目的是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咨询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部分对话摘录:
咨询师:说说你和继父的关系好吗? 陈某:不想提他……,我恨他。咨询师:你为什么恨他?
陈某:他对我不好,对我妈也不好,我就是他们家的长工。咨询师:举个例子好吗?
陈某:我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百家衣,地里的农活全靠我给他干,可我连小学都没上完。
咨询师:那你现在穿的衣服是谁买的? 陈某:上次接见时我妈给我买的。咨询师:继父给你妈钱吗? 陈某:给,但给的不多。咨询师:你对他好吗?
陈某:他对我那样,我不报复他就算他走运了……
结果:来访者坚持认为继父对自己不好,偶尔关心他,认为是母亲的缘故,是别有用心,认为是自己和继父争斗、争取的“战斗果实”。在咨询交谈中发现他对带班民警更新他的细小末节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诉说流利,说明已在他脑海中形成定识。
与来访者的第二次咨询:4月11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和确认他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帮助他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改变他固执的观念。
利用“空椅子角色扮演法”不间断的扮演自己和继父的对话,争吵,甚至打架,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时而暴跳如雷,时而哭诉自己的不幸,时而怨恨继父没有尽到抚养“义务”,时而沉默不语…,最后,在反复的角色扮演中来访者对继父的固执看法有所松动,对继父的行为有主动向好的看法,说明达到了角色扮演咨询的目的,但在与带班民警的角色扮演中失败,在角色对话中来访者充满了负性的情绪,无法继续下去,反而勾起了带班民警对他边角余料的“更新”记忆,使咨询陷入了困境。
与来访者的第三次咨询:4月20日
目的:尝试利用李子勋老师的“提问扰动”法。帮助他修正或放弃对带班民警固有的观念,纠正偏执人格。
部分“提问扰动”过程摘录:
陈某:我知道你是所里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心理咨询帮不了我。咨询师:为什么?
陈某:你们民警都一个样,互相包庇,探我的虚实,告诉你,他(指带班民警)已经不是一两次更新我了,我又不是傻子,前几年我“劳教”那会儿就在他的手底下,逃跑被抓回来后就开始“更新”我,晚上不让我睡觉,让我拿着抹布擦楼道。今年,劳教后又在他手底下,还在“更新”我,开饭时找一点理由就让我围着操场跑步;发防暑药时,抡到我就说没药了;分活分最累最脏的,完不成还“更新”我…。
他讲的很快,就像背下来了一样,说明他已经重复讲述多次,内心对此民警及其行为已形成固有认识。所以,我的提问扰动不能只问他已经结构好的那部分,还要让他想一想才能回答,这样他回答时就必须重新结构内在信息。
咨询师:“更新”这个词语换一种说法叫什么? 陈某:就是警示性教育。咨询师:那么什么是警示性教育?
陈某:就是违反场所规定后,按规定要受到禁闭、延长教期等处罚。咨询师:你们大队有逃跑过被抓回来的学员吗? 陈某:有!
咨询师:他们的处境都和你一样吗?
(我的提问给他产生了一个扰动,他愣了一会才回答我,显然他在思考)。陈某:他们…,他们也被“更新”过。咨询师:那他们都和你现在的境况一样吗?(我在找他们之间的差异)陈某:不太一样。咨询师:为什么?
(他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他会想自己为什么和他们不一样,或者在思考怎么样回答我,这又是一个扰动了)
陈某:他们也许觉得“更新”很正常。咨询师:他们现在的境况如何?
陈某:表面上看安心服教,…….但是他们肯定也有不服气。咨询师:你从他们的行为中能否学到一些东西? 陈某:…
这些提问都不是他能准备好的,我这样提问的目的,就是让他思考,让他眼睛慢慢打开,看到多种可能性。接下来咨询了两次,他波动而暴躁的情绪平缓了,我想应该是产生了干扰的力量。他一定会蓦然发现,还有些人不为这些事情痛苦,也没有受到影响。
其实,人都一样,内心有能量,心理咨询师只是起到推动的作用,把他有序的逻辑变成无序,让自组织发生。原来他是做一个理性的选择,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只是因为心理咨询师提问干扰了他,他乱了。在乱中慢慢又走到新的有序,这个有序让他的问题渐渐消失了。
结果:这次咨询谈话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改变了咨询者的内心直觉,内心某些东西重新被活化。打开了心结,慢慢产生其他积极的感觉。从一周的行为来看,尽管还有些不“自然”,但已经能正常配合民警的管教和习艺劳动安排了。
我还给来访者留了咨询作业:你想为改变你现有的这种境况做些什么并实践吗?
与来访者第四次咨询:4月28日
目的:利用“提问扰动、引导自我觉察”法。引导来访者“回头看”一周来自己发生的变化及结果,纠正偏执心理。强化正果,巩固咨询效果并结束咨询。
部分过程摘录:
咨询师:上周给你留的作业思考的如何?付诸实施了吗?
艾某:这几天那些事一直在我脑子里过,以前对继父确实有些过分,有些事情故意针对他,继父碍于母亲的面子也在忍,我从没找过自己的原因,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怎么那么钻牛角尖呢!
咨询师:那对带班民警的事情怎么看?
陈某:通过和您的几次交谈,我觉得自己确实有些没“开窍”,觉得自己想事情没大多数人那么开明,是有些偏激,在作业期间我多次尝试换位进行思考,现在我认识到自己首先要“先做好自己,再要求别人”,今后我会主动向民警汇报思想,服从管理,我觉得带班民警对我的态度要好些了。
咨询师:带班民警有变化了? 陈某:有些
咨询师:你有变化吗? 咨询者:有的。咨询师:有什么感想?
咨询者:我觉得现在心理豁亮多了,以前老是想不通,还有跟人交流的少,跟我这么长时间交流和听我说话的,您是第一个,很感谢您,现在觉得自己轻松多了,和别人也愿意交流了。咨询师:看到你的变化,我很高兴,你是个有自知、善良的人,愿你今后的生活愉快!
结果:在上次的基础上,通过再次提问扰动、引导,基本上解决了艾某的偏执心里问题,他心结解开,得到了成长,为今后与人沟通及建立信任关系奠定了基础。
五、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的自我评估:
“我想我知道该如何做了,我以后会多学点东西,有事一定会向您请教的”。
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跟踪观察,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艾某改善了人际关系,说明他固执的心理基本消除,服从管理了,对教育活动也能积极参与了,学员反映他没那么“横”了,也没那么犟了,对那位带班民警的态度也得到了修正,能积极参与自我矫治和习艺劳动,为强化他的正性情绪,巩固咨询效果,所里还给他调换了大队。
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