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1-66372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9 15:50: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涪陵区石沱镇 林英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十分巨大,社会上存在着庞大资金供需,金融活动也逐步活跃,金融交易工具十分丰富,交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金融机构和体系也应需而生,金融立法逐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监管也逐步合理,我国基本上形成现代金融体系,但他还是一个刚形成不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体系,在当经这个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世界逐步一体化的金融活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促进具有中国的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出一个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之间关系到广大农村经济运行的状况,也之间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但是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的金融体系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的表现,进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的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新时代使命下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谐金融的定义也越来越广阔,但其本质和内涵始终围绕着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即金融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即金融能够很好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金融自身的和谐,即金融的各种要素结构,如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是完善的和多样化的,金融资源的配臵结构是平衡和优化的,金融活动中各类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兼顾和协调,广大社会公众

能够分享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第一个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是后两个和谐得以继续的本质保障;金融与社会的和谐是其他两个和谐的制度保障,也是和谐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金融和谐是经济金融运行的本质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推动力,是实现前两个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建设和谐金融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大力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避免制度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1、完善农村中小规模贷款机制

尽管我国已经推出了农村小额贷款机制,并建立了农村乡镇银行等小规模针对性金融机构,但是小额贷款的发放及机制的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运作的要求。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的丰富和资金的稀缺现象持续,农村个体或者小企业不断增多。农村市场上,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工业规模较小,农村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有待开发,所以,农村中小型企业在近期内将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对于在创业起步阶段和大规模投资阶段的农村个体及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规模并不大,只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规模贷款机制,提升农村乡镇银行的网点辐射,推动诚信机制和担保及技术扶持配套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体系必将快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及农村经济的优先发展。

2、理清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加速发展县域小型的商业金融机构

首先需要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县乡级机构。鉴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的脱钩现象,可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与其总行脱钩,将其改造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实现“双赢”。一来对促进农村中小额信贷的发展,二来卸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包袱”。具体改造的方式,可以与农信社合并,有条件的也可以改造为地方性商业银行。总之,要通过改造和改革来恢复这些机构的信贷功能,为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同时鼓

励新设农村中小型商业金融。在中央关于放开农村民间信贷政策的鼓励下,可考虑放宽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新设一批民营的、独资的、合伙的、外资的或集体的县域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银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小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满足农村中小额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三)注重发挥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农业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其自身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决定了农业在也是弱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外界的扶持。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金融的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及个体无法满足商业性贷款对抵押和担保条件的要求,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对抵押担保要求较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具体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资金难融问题,不能借鉴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简单的依靠商业金融机构,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性资金以及政策资金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在发展各种特色地区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全力发挥政府调节及政策支持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来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开发性金融机制和体系的建立,使开发性金融融入到 “县域经济 ”、“三农 ”和中小企业领域,更多地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项目的投资。

充分利用近阶段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战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纽带作用,促进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在广大农村的实施。政策性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刺激内需的政策资金很好的利用起来,做到合理、有效、公平和及时补充农村金融资金的不足,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也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

(四)缓解金融抑制现象,消除金融二元结构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要缓解金融抑制现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

金融改革步伐,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的供求、头寸、收益和风险因素自行调节利率,有利于合理配臵资源,能够引导资源的最优配臵,有助于提高整个存款金融部门的资金运行效率,并能够填补资金的供需缺口,缩小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通过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推动我国金融的深化和广化,进而促进城市金融向农村的延伸和发展,最后带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我国一直以来的金融二元结构局面,缓解或者彻底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矛盾,彻底改变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局面,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金融二元结构的消除不仅需要金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经济发展做基础以及政策制度的扶持。

(五)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本轮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无止境深化造成的,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让人们明白了: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作为趋利的金融业,在现有领域遭受挫折后必然寻找新的获利空间。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农村以及农业经济正好具备现代金融业进入的条件。基于此,金融危机后的金融业具备向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农村地区应该提前做好承接、引进和发展现代金融业的准备。

金融危机导致的农民工返乡潮也给农村金融的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主要表现在:①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后带回了先进的观念,他们用先进的思维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投资风险大大低于其他农民,这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具有金融知识和觉悟的人才返乡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具备推动作用,在农村金融推广方面将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③农民工返乡带回的大量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只要能够充分把握住以上各种因素的有利方面,化“危”为“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会全面有效运作起来。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都极大的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的优势无论在自身发展方式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而地域更辽阔的中西部丘陵和山区却依然停留在世界的边缘。由于差异化太大以及地域过于辽阔,区域中心极对边缘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拉动有限,区域产业链条无法向更远的地区延伸,以至于内地许多偏远地区被动隔离,经济发展方式失去变革的动力。尽管广大丘陵和山区在发展区域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规模、技术和观念跟不上,无法成为区域产业链条上的一点。在世界经济增长极中,我国是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体,部分地区发达,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并不能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根本的动力。

二、和谐金融体系要求区域金融体制的完善

1、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的衍生和金融监管的放松,而我国真正的金融体制发育和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起步较晚,发育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金融发展体制不完善,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缺少必要的金融发展体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够强,同时也无法将内外富余的资金利用起来,推动储蓄和投资的融合与转化,进而无法连接内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这种陈旧融资体系的弊端充分表现在灾后重建的间断缓慢的融资服务上;二是区域突围力量不强,当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呼声虽然日益强烈,但是金融国际化的步伐依然缓慢,使得我国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主导力无法发挥和显现,同时也弱化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金融无法实现区域突围,必然导致经济的区域联系不紧密,也必然丧失在大环境中转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机会。

2、社会保障及思维观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程度不高,局部性的区域不均衡,再加上人口多,基数大等因素,我国作为全球区域经济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使得人们在收于不确定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心里。由于特大自然灾害和金融风暴的突袭,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的人们在忙于自救的时候根本无心顾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完善失去了中坚支柱。同时,各地方政府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时候结合了自身和当地实际,过多的追求总量而忽视质量,对创收较高的“三高一低”产业采取默许的态度;对出口采取以为鼓励的策略、在区域产业转移以承接上较少考虑环境和发展方式等社会和效率因素。大众观点认为:能挣总比不挣好,转变发展方式不能以降低发展速度为代价。

以上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的主要阻滞因素,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突破这个阻滞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突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主要经济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区域经济突破瓶颈实现历史飞跃,完成世纪目标的根本出路。要变革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而达到富民兴区的最终目的,必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明确的政策目标。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突破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建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指标评价战略体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更新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扬弃旧有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具体地说,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优化,必须树立以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的理念体系:

第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更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观念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也为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地震以及金融危机对产业和市场的极大破坏也告诫我们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方式就要将高技术和产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含量,提高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质量和效益,大大缩短工业化的时间,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型;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各产业的综合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一整套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核体系

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核要转向就业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环境保护的增强以及民主、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进步,这些都应纳入到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评之中;要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特别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态环境成本;必须冲破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树立新的以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价值观;同时还要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代价过大、资源消耗过高、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加剧破坏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全面降低发展的成本。

(二)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轨为前提,体制转轨是增

长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制度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演进的关键,就是进一步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一方面矫正被扭曲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经营管理体制等,另一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臵、制度变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制度,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过程中提出来的,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破坏了我国区域经济机构和进程,但是也推动了我国中东西部经济的重新组合与构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利用好这次机遇便能全面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

第二篇: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伊敏苏木党委政府在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旗委提出的建设旅游大旗战略,发展壮大苏木旅游事业,在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民族旅游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

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伊敏苏木为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伊敏苏木党委政府积极与旗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在2007年修通了“两伊”公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出行。为美化镇区,方便居民生产生活,2005年在红花尔基地区主街铺高了宽十米的水泥路,现开始铺设人行步道。

二、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伊敏苏木的旅游发展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也得益于其文化的发展。为提升伊敏苏木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先后组建了额鲁特蒙古族服饰队、鄂温克

猎民服饰队,同时挖掘额鲁特蒙古族民间舞蹈“沙瓦尔登”、“红柳情”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还积极开展牧民那达幕、钓鱼、摄影等各种文化活动,为提升伊敏苏木的知名度做出了努力。

三、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环境和卫生,促进了文明生产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卫生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的重要条件。为此伊敏苏木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爱国卫生教教育活动,加强了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文明生产。2008年伊敏苏木实现退耕还草60700亩,禁牧4万亩,季节性休牧60万亩,围栏草场12万亩,治理沙地1万亩。并配合红花尔基林业局开展森保工作,确保了辖区内无滥砍盗伐及捕杀、销售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为了改善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苏木政府每年支付20万元,清理红花尔基地区的生活垃圾,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促进了环境净化、美化、绿化进程。

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居、牧民收入

伊敏苏木依托秀丽山川的独特资源及浓郁的民风民俗,积极开发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旅游线路沿线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2007年旅游季节苏木境内五个旅游景点共接待游

客6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尤其是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作为伊敏苏木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在扩大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为红花尔基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为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提供了销售平台。红花尔基至海拉尔公路沿线的家庭式旅游点的兴起也为牧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草原旅游业已成为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

伊敏苏木人民政府

2008年8月15

第三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不断加快特色新侨乡建设步伐

--记耿马华侨管理区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事迹

耿马华侨管理区将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与开展创业致富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努力在服务群众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不断加快特色侨乡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抓宣传,重教育,干部思想有改变

管理区通过开展“四群”教育专题学习民主生活会和机关、社区干部学习会等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部集中学习、开展思想交流、充分征求意见,深刻学习领会了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充分理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内涵。深刻认识到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式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了做好新形式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维护团结稳定的需要,是实现管理区“十二五”目标任务及打造特色侨乡小镇远景规划的必然需要。

通过学习教育,机关党员干部把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放在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上,树立牢固的民本意识、奉献意识,坚持工作重心由机关移至基层,深入社区各居民小组。切实牢树群众观点,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解决-1-

好“代表谁”的问题;夯实群众工作,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把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创先争优充分结合,统一思想认识,认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政治,切实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加快致富步伐就是最好的创先争优。机关干部进组入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向群众作出 “六不”承诺:一是不搞形式主义,机关干部开展“四群”活动考勤由基层群众来打;二是扎实做好入户工作,实绩由群众来点评;三是不推诿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落实;四是不给挂钩群众增加负担,机关干部进组入户自带伙食,费用均自理;五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重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六是不让群众受气,坚决转变工作作风,用细心、耐心来感化群众。

二、抓制度,重管理,干部联户出实效

管理区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落实“五项制度”优化干部结对联户全覆盖工作,有效推动“四群”教育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开展,确保干部联户工作不走过场。一是实行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制;二是实行科级领导分片挂钩联系责任制。管理区科级领导在抓好重点联户同时,分片负责挂钩社区3至4个居民小组的联系工作;三是实行“四群”工作小组包组负责制。设立15个工作小组,将管委会机关与驻区事业单位的干部混合编组,指定组长明确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小组联户工作;四是实行干部重点联户制。明确干部联户对象及工作任务,严肃工作纪律,真心为群众送政策、理思路,助推产业发展,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五是实行“四群”联户工作报备制,强化日常管理。每名挂钩联系干部须在每周五上午将本周开展“三深入”工作情

况上报“四群”工作组,再由各组将本周工作开展情况汇总上报管理区“四群”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钩联系干部要切实做好联户工作的日常痕迹整理,撰写民情日记,年终每人须上交一篇民情工作调整报告。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机关干部共深入基层调研602人次,全区共召开民情恳谈会10场次,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28条,走访群众932户,记录民情日记125天,形成调研报告16篇,建立民情联系台帐2套,机关、驻区事业单位共109名干部与932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发放民情联系卡932张,实现民情联系农户全覆盖。

三、抓帮扶,重服务,干部作风有改进

在开展“创业致富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管理区以“强班子、推动发展有思路,强队伍、带领致富有本领,强帮扶、解决困难有项目,强管理、创业致富有保障”为主要内容,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的工作方针,把为民富民作为检验党建成效的根本标准,以“思想联谋定思路,责任联动增效能,实事联做保稳定,活动联办促和谐”为活动抓手,实现了“组织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群众致富”的工作目标。在干部与群众结对联系过程中,始终把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和帮带群众创业致富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党员亮身份、公开践承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推动共同创业致富作为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责任和评判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领导蹲点联系农户、部门挂钩联系农户、干部结对联系农户,与群众一道出主意,想办法,理思路,找门路,帮助他们转变发展观念,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群众发展愿望迫切、融资难的问题,帮助争取畜牧养殖、蔬菜大棚建设、微型企业项目扶持、青年创业无息贷款和惠农信贷共875万元。争取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308万元,帮助“4050”、非“4050”580人解决养老保险欠费问题。帮助51人争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人得到民政临时救助,649人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救济,59名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助,112名“两参”人员享受参战补助。

针对社区各居民小组普遍反映的行路难、停车难问题,争取将3个居民小组纳入整村推进范围,同时结合创先争优“三亮四进”活动,与县直各挂钩部门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共争取资金88万余元,水泥300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234人次,修建水泥硬板路面3120平方米,排水沟 480米,弹石路484米,铺设简易停车场3个,建垃圾池16个。通过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作风得到了转变,真正做到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四、抓产业,重项目,群众发展得实惠

群众要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管理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初步成效,提出了“1234”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巩固甘蔗主导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个后续产业,培育大棚蔬菜、食用菌、休闲娱乐三个新兴产业,建设“优质甘蔗原料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优质畜牧产品基地、优质蔬菜供给基地”四优基地,不断深化扩展“蔗(饲)、畜、沼、林”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打造集侨乡文化、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特色侨乡,实现了农业转型、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后续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管理区争取了蔬菜大棚建设

和500亩标准果园改造等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帮助群众加快家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2年共完成110个蔬菜大棚建设,发放项目扶持款60万元。成功引进云南省业邦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区肉牛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和带动群众发展肉牛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针对部分群众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管理区为4户群众争取了微型企业创业项目扶持款13万元,帮助群众争取创业项目12个,落实项目帮扶资金和青年创业贷款共133万元。2012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业生产总值4592.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5.6%。实现农民纯收入4312元,同比增长16.7%。

五、抓稳定,重民意,区域社会更和谐

在开展好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工作的基础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社区干部通过进组入户走“亲戚”,在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深入群众听群众的真话、感群众的所想、察群众的期盼、明群众的艰辛。注重收集民情民意,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向和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各种不稳定因素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并把大众合理的意见建议提供给党工委作为今后研究制定工作目标的决策依据,践行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先后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17人次,成功调解群众利益纠纷112起,有效化解了绿色通道替代种植、甘蔗砍运均衡、液态肥灌溉、土地调整等群众反映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顺民意化民怨聚民心,确保了管理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四篇: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名族团结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民族团结 促进和谐发展

系 部:机电工程系

班 级:普高11电子信息及应用电子 班主任:张红梅 班长:朱军 团支书:赵霞

二0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活动主题: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和谐 活动时间:2012年05月14日 活动地点: 2314教室

活动班级:普高11电子信息与 应用电子 参加人数:26 指导老师:张红梅 主持人 :朱军

活动背景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克服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活动目的

1、使全体学生认识到: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新中国成立62年的历史,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共同致力于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

2、使全体学生认识到:宪法和法律是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的基本保障。法律是打击暴力犯罪、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在社会主义法制的框架下,才能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民族团结才有坚实的基础,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才能不断巩固。

3、使全体学生认识到:“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各民族早已结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要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滋润各民族学生的心田,打牢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4、使全体学生认识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学院的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也进入到关键时期。为了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了完成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任务,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

5、使全体学生认识到: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带头人,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载体;是学校、教师开展工作的基层组织和得力助手;是班集体建设的有利保障和守护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也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礼让,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活动步骤: 一 开幕词

二 演讲《民族团结一家亲》 三 促进和谐发展的措施 四 小组讨论 五 小组讨论总结 六 班主任总结 七 课后反思

一、开幕词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

二、演讲《民族团结一家亲》

新疆历史的宏伟画卷中,曾一次次写下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积淀至今的这种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热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光芒。

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情感,集中反映了反哺之情和回报之心。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你才会为伟大的祖国奉献一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才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感恩与报恩紧密相连,有着因果关系。有感恩之心,才会有报恩之举;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将感恩化作充满爱意的行动。

感恩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伟大祖国关系的正确认识。

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随后在“中国特色”方面与时俱进的探索,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如果没有祖国大家庭内从中央到各兄弟省区对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支援,你绝对难以想象新疆漫长的历史长河会在这一时段激荡起这样一朵朵精彩的浪花,会有这样一种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

感恩的最高层次、至高境界是感恩伟大祖国。感恩是反映历史和现实要求的一种民族文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新疆经济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繁荣,新疆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坚实。

崛起的新疆,让世人刮目相看。有位西方学者甚至撰文评论说,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存在,中国将成为21世纪亚洲的重要因素„„

曾在新疆师范大学留学过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朋友说:“新疆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在这里了解到了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在令我惊奇。” 对啊、对于生长在新疆和田的我,我想我更有发言权。我们可以看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新疆在告别封闭的同时,也摆脱了贫穷、落后,走向进步,走向富裕,走向和谐稳定。近60年来,天山南北用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诠释着祖国大家庭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然趋势。

我们坚信,用一颗感恩的心报效伟大祖国,使爱国主义转化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行动,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新疆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构建和谐发展的措施

一是营造氛围促创建。进一步加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宣传教育力度,依托街道办事处、社区、楼院三级组织网络,书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板报,组织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制意识,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是创新机制促团结。在落实好组织协调、培训教育、表彰惩戒、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等工作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的平台作用,不断健全民族事务协商议事制度,加强汉族群众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共商民族事务,共议发展大计,进一步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维护稳定。

三是搞好服务促发展。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搞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扶持辖区清真餐饮、牛羊肉零售等民族服务行业,不断壮大民族经济规模,提升民族产业档次。四是扶贫帮困促和谐。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群众集中居住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积极帮助下岗失业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再就业,定期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救助、慰问活动,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小组讨论

一.民族团结的意义? 二.民族团结的优势?

三.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五、小组讨论总结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中华民族关系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工作的主题,为中华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把“和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顺应少数民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六、班主任总结

今天我参加你们的活动后和你们一样触很深,我更相信这次主题班会后无论是民族同学还是汉族同学,我们都会更理解对方,我们班再不会出现下课时,汉族同学和民族同学各聚一堆的场景了,因为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更加坚信各民族是一家人,只有各民族之间彼此团结,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共同繁荣昌盛,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脚步才会更强、更快、更有力!

七、课后反思

同学们反响积极,都能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大家一致表示,作为大学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活动,只有民族团结了,才可以和谐发展;同时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知识,成为国家靠得住,用得着的人才,报效祖国。

班主任签字

及应用电子

2012.05.14普高11电子信息

第五篇:加强经济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经济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顺外村加强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顺外村地处南昌市东郊,是青山湖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方圆面积约5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050户,5300多人。近年来,村党委和村委会紧紧围绕有关政策,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和完善村级经济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标准,规范运作,大力推进“村务财务民主化、经营管理制度化、处事议事规范化、工作决策科学化、社区环境法制化”建设,村级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并举,实行民主理财

在村级经济管理方面,我村坚持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并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理财;二是坚持“年初有预算,开支有存根,审批有程序,年终有决算,结果要公开”的理财原则;三是对帐目设置、帐目表建立、收支范围和金额进行了规范,做到日清月结,形成了“周、月、季、年”的财务报表体系。做到帐表、帐物、帐款、帐证、帐帐“五相符”,并将收支往来帐目按季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四是对于涉及“三资”管理的重大决策,首先要由村两委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然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按照规定报相关部门审批,并且在决策实施前和实施后,还要向村民公开,以确保广大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集体“三资”,无论变动与否,每月都要在公开栏内公开一次,以接受本村群众和上级单位的监督检查。五是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接待制度,明确了接待方式,实行对口接待,以村食堂接待为主,原则上在食堂接待,在食堂接待时,实际接待开支比规定的接待标准普遍偏低。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近下班或下班时间有需要接待的情况,食堂工作人员下班或没能及时准备,需要到饭店接待的,经请示主要领导方可到饭店接待。现行接待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接待滥签单铺张浪费的现象,节约了村级接待费用。六是成立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明确规定了村主任、会计和出纳的职责,坚持一支笔审批,村里的一切开支,2000元以内由村主任负责审批,超出标准由村党委、村委会集体决定,特别支出则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七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5名懂财务、坚持原则、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员、群众代表组成村务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参与审查,监督村务公开的落实情况和财务帐目及各项开支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对审查内容予以签名确认。

二、坚持苦练内功,实行村务管理企业化

村两委班子在经济管理中借鉴、移植正大集团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不断夯实村级内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章立制,实行村务管理企业化。严格劳动人事管理,实行竞争上岗,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科学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投资环节,制定了“提、审、决”的科学决策程序,认真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了投资效果,规避了投资风险;在筹资环节,认真分析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满足生产经营对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资金成本。

同时,我们制定了村党委一班人每天一早的碰头会制度(即晨会制度),村两委班子每月四次、每周一次的村务财务工作例会制度,第一周为工作研讨会,第二周为工作协调会,第三周为工作学习会,第四周为工作绩效会。会上由各个部门负责同志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由村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形成下一步的正确决策,从而保证了村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1997年重组班子至今历经十年,雷打不动,坚持不懈。从而,保证了村务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避免了决策失误。

此外,我村在总结经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工作方针,即“整体工作分工负责,分中有合动中联络,大事研究小事自揽,特殊情况临机专断”,明确干部职责,使其自加压力,激发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被上级领导概括为“九块一桶论”的“桶式”管理方式,我们将全村工作细分成内部企业管理、外部企业管理、物业管理、计划生育、治安保卫、环境卫生、财务管理、清理债权债务、办公室工作九大块,各位村干部分工负责,权职明确,然而这九块“木板”要组成一个盛水不漏的“木桶”,全面推进顺外村的各项工作,又须协调配合,才能彰显整体功能。

虽然我村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区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村级经济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完善创新村级经济管理的工作思路,为建设和谐、实力、繁荣、文明的新顺外而努力奋斗。

顺外村

2009年6月30日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