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浅谈如何处理好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三个关系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1-109679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9 00:57: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如何处理好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三个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如何处理好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三个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三个关系

摘要:国有林区既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也是国家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由于国有林区特殊的生态价值和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林区经济的特殊发展定位。即保护好森林资源成为林业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经济转型成为林区发展最现实的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成为职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基于此,发展以林下资源承包经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既能够有效兼顾生态、产业、民生需求,又可实现国家得资源、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三方共赢,是加快推动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但与此同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三个关系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

林下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现象,有助于减轻林业产业的压力,优化环境。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目前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循环农业的理念是林下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林下经济产生的前提,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林下经济已成为我国继循环农业后主要农业经济发展现象之一。

国有林区是落实国家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构建现代林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和培育现代化建设木材资源的重要职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国有林区还是集体林区,要实现由传统的林木经济向多元复合型经济转型,将现有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无疑是最现实、最直接的选择。但从实践看,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集体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而国有林区推行的林下资源承包是在保持林权国家所有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赋予林区职工林下资源经营管理权。由于承包人身份和经营权限不同,国有林区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林业生产与发展林下经济的关系。集体林区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承包区域内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由农民自行组织实施;国有林区林下资源承包职工只是获得林下资源经营管理权,没有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所有林业生产必须由基层林场组织实施,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产生中幼林抚育、补植补造等林业生产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矛盾。因此,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统筹兼顾林业生产经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年限,制定《林业生产经营与林下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林业生产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要根据实际出台优惠政策,使承包户能够优先参与林业生产经营,尽可能使承包户在自己承包地块内实现统筹综合经营。同时建立健全补偿机制,设立林下经济发展投入评估机构,当林业生产经营与林下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经过评估后予以合理补偿,消除承包户的后顾之忧。

2、处理好资源管护与发展林下经济的关系。伊春国有林区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的重任,保护好、培育好森林资源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与集体林区相比,伊春林区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责任更加重大、管护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必须妥善处理与资源管护之间的关系,努力探寻“管护”与“经营”之间契合点,实现资源管护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承包地块分配上,尽可能将承包地块落实到管护员的管护区域内,客观上形成承包者与管护员责权利的一致性。在管护责任落实上,明确规定管护员对管护区域的生态安全责任,特别是严防不法分子借口发展林下经济毁林开垦,改变林地用途。在经营收益获取上,可使承包者享受管护费与承包收入双重收益,调动职工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并从有利于长远投资出发,比照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明确承包经营期限不低于30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加大林区瞭望塔、管护站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兼顾林下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管护与发展需求。

3、处理好承包职工与其他群众的利益分配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向本集体内所有农户,而国有林区资源属国家所有,林管局代表国家行使资源监督、管理与经营职能,这就决定了国有林区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只能面向本企业职工,唯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林业职工主动参与管护与科学经营的职责,实现森林资源管育与林下经济发展双赢。由于承包人身份限制,林区群众特别是处于林农交错地带的农民,以及外地流入人员将无法通过林下资源采集或种养获取利益,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解决这一矛盾,确保林下经济在和谐氛围中长期顺利发展。根据林区资源分布,适当划出部分资源富集区作为公共采集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林场职工以外群众的增收需求,缓解利益冲突。鼓励和引导林下资源承包户成立合作社,吸纳林业以外群众参与林下种植、养殖,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可解决资金、技术等投入难题,又可使大家共同受益。重点扶持发展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将“蛋糕”做大,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就业份额,使林业以外群众不再将目光盯在有限的资源采集上,与林业职工一道共同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增加收入,加快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有效加快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建设,形成生态保护良好格局。深入发展林下经济,要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致富增收,是为了林业资源的有序利用,是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

总之,林下经济产业只要站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战略高度,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道路,必将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出路,成为林区再创业的坚强基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探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2_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 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2_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2_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 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 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 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 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 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 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广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 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 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 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杨馥宁,周水金.江西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2_(04).[2] 蒋叔介,张启俊.分类经营管理 发展森林旅游[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02).

第三篇: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位和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快速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处理好特色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项目。同时必须明确,特色经济并非资源经济。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仅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并非是深具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因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特色化的资源工业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支柱产业与细胞产业的关系。“大”与“小”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大”是支柱,“小”是细胞。抓“大”可培育支柱企业、龙头企业、优势行业;抓“小”能激发活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一个地方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抓“大”而不抓“小”,是不会统筹全局的表现;抓“小”而不抓“大”,是不会抓主要矛盾的表现;要“打鱼不漏虾,大小一起抓”。大企业是强县的支撑,是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

小企业是富民的根本,对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大”“小”两手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的配比关系。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找准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真正将这些企业培育成规模效益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要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人人都去找门路,县、乡、村、户一起上,发展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各显其能。但是,要搞好规划,节约土地,不能走“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的老路子。当前,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拘泥于一种发展模式,既搞高新技术产业,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搞工业,又搞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富民目标。

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优势。要在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项目建设尤其是如此,从立项、论证、审批到建设、投产,需要3年、5年甚至至10年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一届又一届班子搞好接力赛。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放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杜绝“贪大求洋”和“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短期行为。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甘为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干那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要坚决杜绝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决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

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和一时繁荣;要坚决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等短期行为,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发展的质量。一方面,要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探索和推行种养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工业化,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三农”,把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县域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和谐共进。在具体发展实践中,一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运作、良性互动。一是逐步加快县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创造条件构建城乡一

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企业安心经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能源的开采,而缺少高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浪费资源,更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我们自身要培养人才,要结合资源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管理水平突出的本土人才。这样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给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就业空间和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对特殊行业的稀有和短缺人才,要勇于花大钱招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走在时代的前列。

处理好政府创造环境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关系。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而作为依法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各级政府,其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要着力培养一支合格的公务员队伍和一批决策能力强、有前瞻力的优秀干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只有做到政府关系企业、企业依法办事,县域经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第四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杨 庆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五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发言稿《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1)(2)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浅谈如何处理好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三个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