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以分析公司治理的本质为切入点引出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揭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运作机理,并阐明内部审计治理功能运行的基础,旨在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探寻内部审计在治理层面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治理机制
引言
近几年在国际上随着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事件的发生,内部审计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被提升到了公司治理的高度。特别是美国世通公司由内部审计牵出假账大案更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甚至公司治理主体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产生了新的认识。最近国外大量经验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公司业绩等方面可以产生积极的治理作用。而且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自1947年以来对内部审计定义(包括内部审计的范围、职责、服务对象等)的7次①调整中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尽管是因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而产生的,但其功能是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变革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将其推向了公司治理之层面,成为治理问题研究的新焦点。202_年IIA在《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报告中特别指出,健全的治理结构是由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大基石共同构 ① 1947年IIA在首次公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中提出内部审计的定义,随着内部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IIA先后于1957年、1971年、1978年、1990年、1993年、1999年通过修订《职责说明书》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不断拓展内部审计的内涵。
可见,公司治理实质上不是解决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问题,而是通过恰当的责权利配置,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形成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权力制衡,从而实现公司增值和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减少、遏止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行为和现象,降低代理成本与监督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效果和效益;②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设计并实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权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创造价值;③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实现公司的科学化决策,为公司长期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将内部审计置于公司治理框架中加以研究和探讨,并非偶然,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
1、同一性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两者均产生于同一基础,即两权分离而带来的代理行为。不同利益方之间不一致的目标函数在不对称信息及不完备契约的现实特性下不可避免会诱发委托—代理问题,于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的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就产生了在上层建立公司治理的需求。而内部审计的产生尽管要早于公司治理的提出,但其最先作为财产所有者为保证受托财产的完整、安全而对受托经营管理者所采取的监督手
论是指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由此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公司治理希望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平衡不对称信息来维系各利益方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以及促进相互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而内部审计的出现则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2、互动性
公司治理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为内部审计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而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中各利益方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又可以为公司治理层面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正确的信息支持,是治理机制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三、内部审计治理功能的运作机理
内部审计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显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密切关系在实务中日益得到加强,内部审计已经触及并参与治理层面的机制运作,逐渐成为公司治理中形成监督、激励和决策三大机制并促之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由此,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1、内部审计参与监督治理机制
近几年大量国内外陆续曝光的公司财务丑闻事件显示,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失效、相关权力得不到制约是公司内部治理失衡的重要因素。作为公司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在势,内部审计通过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评价等业务活动的开展对公司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与评价,动态关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主要问题,分析偏差并提出改进方法与建设性建议,为治理层面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四、内部审计治理功能的运行条件
面对治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实务被推向了公司治理层面,IIA为推动内部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致力于新的实务框架的研究。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为内部审计提出了属性标准,描述了开展内审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特点,指明了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实现的基础。
1、“内部审计活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应在章程中正式确定,这一确定应与《标准》保持一致,并须经董事会批准。”①该标准提出了保证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建议。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该建议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得到公司的权威认可,从而能为内审机构的正常工作提供较高的保障。
2、“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②该标准确立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客观的鉴定和评价,对内部审计业务的恰当开展是 ①②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000条标准。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100条标准。
审机构自然而然被强加了国家监督的职责,因此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会产生排斥感,使其得不到重视,内部审计缺乏内在建设的动力。显然,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逐步从推动内审建设的主导地位向引导、服务内审建设的角色转换,要侧重于通过外部制度基础方面的建设规范内部审计行业自律、通过推进国际相关学术、经验交流给予内部审计以理论和技术支持等等,逐渐培育企业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内审建设需求,使内审建设成为企业自觉的一种自身建设行为。
2、重组内审机构组织模式,实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其治理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普遍存在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最早作为财会部门内设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尽管这几年地位有所提高,但其机构设置多数还是平行或低于其他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里既有公司治理主体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的原因,更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而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相应治理环境的因素。考虑到我国目前不论从理论政策层面还是实务技术层面都在倡导和推广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想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视域有效发挥其治理功能,最理想的组织模式就是将内审机构置于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之下,同时在内审机构与公司管理层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
第二篇:从GE模式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从GE模式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202_-07-09
GE模式的先进性在于内审部门直接参与和服务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同时保持了与经营层的相对独立。这种机制保障了监督职能的独立和权威,有效优化了监督过程,从而产生治理效率的提升,即帕累托改进。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通过权力制衡和制约确保公司顺利运行,经理层以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如何减少伴随产生的代理成本,实现治理效率的提升,成为了委托人关心的焦点。委托人需要建立一种监控机制,保证受托责任得到有效履行,内部审计构成了这种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公司治理架构下的三种内审模式 以董事会(包括其下设审计委员会)为中心:董事会代表股东权利,委托代理层级较少,由其直接领导的内审部门能够获得较大权威和独立性。
以经营层为中心:内部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经营信息的真实性和经营效率效果,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升。当经营和监督职能发生潜在冲突时,这种模式对内部审计独立性有一定不利影响。
以监事会为中心:监事会与董事会、管理层相对独立,承担完全的监督职能,由其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有利于监督和经营职责的分离。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公司中,监事会由于不具有决策权,其监督职能发挥受到了一定局限。
根据实证数据统计,上交所上市公司中,80%以上的内审机构对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负责或报告工作。通用电气模式(GE)模式简析
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NYSE:GE),美国最大的产业公司之一,其内部审计拥有世界知名的成功经验,每年进行几千项财务、合规和流程优化审计,主要负责检查治理、流程、控制、财务报告的准确及合规。GE内部审计属于典型的董事会中心模式,其董事会下设审计、治理和公众事务、领导力发展和薪酬、科技、风险5个专业委员会,董事会将对特别风险的监督分别授权给委员会。
GE内部审计署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6名董事组成,负责监督内部审计的制度和流程,关注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措施,审阅和批准内部审计计划,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审计委员会同时负责监控出现的合规性问题和事项。
职能报告线:审计部门-首席审计官-审计委员会-董事会
借鉴与融合,优化内审模式
GE的内部审计模式,其先进性在内审部门直接参与和服务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同时保持了与经营层的相对独立,这种机制保障了监督职能的独立和权威,有效优化了监督过程,从而产生治理效率的提升,即帕累托改进。
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隶属模式和汇报路径普遍共存、探索和调整着。对于值得借鉴的标杆企业,我们在关注其内部审计隶属形式和汇报路径的同时,更应看到其内部审计模式在公司治理架构中作用的实质:有利于监督职能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有利于监督职责与经营职责分离,避免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潜在冲突,同时,提升内部审计在实现企业目标方面的价值。
第三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姓名:舒照广
学号:200980025
5班级:2010118
1引言...............................1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概述....................2企业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4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4
结束语...........................5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上市公司不断爆出财务丑闻,性质恶劣影响广泛的案例不胜枚举,“麦道夫丑闻— 给投资者留下212亿美元的现金损失”、“雷曼兄弟—500亿美元变相贷款”、“安然—股东损失740亿美元”、“南方保健—27亿美元的会计舞弊案”、“世界通讯—110亿美元的会计舞弊案”、“泰科公司 —高管偷窃1.2亿美元,虚报5亿多美元的收入”、“萨蒂扬 —10亿美元诈骗案”、“美国国际集团 —17亿美元错误记账”、“废品管理 — 19亿美元的虚假收入”、“房地美 —谎报盈利收入50亿”等事件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单纯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对比而言,国外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法规都比较完备的前提下尚存在这样严重的问题,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会计、审计、内部控制、财务立法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是十分令人堪忧的。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作假造假案件也层出不穷,从中国蓝田股份的财务欺诈案、四川长虹巨额应收账款欠款案到中航油巨额亏损到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近来爆料的酒鬼酒质检问题都时刻提醒着我们纯粹的制度控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了。因此,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需要寻找到更加有效合理的控制机制,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持续发展的的动力。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研究报告是企业内部控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1994年coso委员会又对其进行了增补,报告对大量关键概念进行了定义,其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202_年6月我国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在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报告的基础上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也划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部分。202_年又出台了相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为加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供行动指导。但无论是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还是我国的《企业内部
控制基本规范》都只是将企业文化划归到控制环境或者内部环境之中并没有被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独立因素。从目前经济形势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不断的增强。从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能否长久经营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著名管理大师泰勒曾指出:“在引进最好的制度之后,获得成功的程度同管理人员的能力、言行一致及职权受到的尊重成正比。”而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管理人员的言行和职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要依赖于好的实施环境才能一贯有效的运行。本文在国内专家学者已有的关于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方面研究著述的基础上综合衡量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希望能够阐释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企业在设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因素的影响,立足企业文化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概述
(1)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者给出了很多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定义,但从不同学者们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核心观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张水强在“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文中将企业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 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陈春花在“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给出的定义为“ 企业文化主要是一种观念形态, 它以企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 与企业的管理哲学、管理行为产生紧密的联系。” 俞雪花、周西有的“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中指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家、道德价值观、团体氛围等要素。吴国英、牟永红、雷卫中在“企业文化建设-心理契约的构建”定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是目前学界统一认可的,本文给出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综合企业家经营、管理、发展理念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长期稳定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表现在物质、制度层面的一种精神表现。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亚文化,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企业文化也并不是一天两天或是一月两个月就可以形成的,一个企业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从建立开始,有长远战略目标的企业家就会确定一种精神作为企业的企业精神或是作为企业的宗旨写入企业的章程之中,但这时的企业精神或思想还很难被称之为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一种精神,显然这时的企业还没有让企业精神稳定的表现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综上,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已经建立就存在的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
其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是建立在员工基础之上的,无论科技怎样发达也不可能存在没有人的企业,当然企业文化就必须是一种人的文化。202_ 年COSO 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指出: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他们的个人品性,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是
内部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应该以员工为主体,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根本,树立共同目标将企业文化的精髓灌注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让企业员工通过身体力行将企业文化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其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管理风格、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是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家崇尚民主精神则企业文化中必然倡导集体协商;如果企业家喜欢团队合作则一定热衷“狼性精神”;相反,如果企业家提倡个人决策则企业文化中权力集中的现象会比较严重。企业家作为企业这个团体的领头羊,企业文化多数会以初创企业家或者将企业发展壮大的某个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形成。另外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是企业文化长久存续的条件,一个企业家同其团队经过不断努力形成的企业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得不到所有员工的认同和遵守或者新领导人的经营风格了、理念完全改变也有可能导致企业文化的覆灭或是改变,当然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还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最后、企业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可以认为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企业文化必须通过相应的载体才能得以表现,最主要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其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企业文化的最主要体现。当然,企业文化还会通过企业的一些物质载体表现出来,比如企业建筑、装饰、宣传标语等一系列物质载体展现。另外,研究一个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制度安排也是了解其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人员、物质、制度等层次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表现。
(2)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广泛的莫过于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界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202_年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COSO 委员会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前者更加注重了企业中的人文因素,并指出: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 他们的个人品性, 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是内部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采取我国 202_年6月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制度要素的划分,基本上借鉴了coso委员会的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从以上资料的变化可以看出对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划分日渐科学合理,其中企业人文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文化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作用也
越来越显著,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财务丑闻的驱动下,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内部控制结构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企业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影响将从以下两个案例中得到完全体现,华为与富士康是我们所熟知的两家公司。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两家风格迥异,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但是正是这两家企业给了我们两种发人深思的企业文化形式。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华为公司有什么呢?连有限的资源都没有,但是我们的员工都很努力,拼命地创造资源。真正如国际歌所唱的,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是明天的主人。” “我认为内地的企业不景气,不仅仅是一个机制问题,关键是企业文化。能否把我们华为的文化推到内地去,救活中国内地的企业。当然有机制和管理方面、资金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一个企业文化问题,内地许多企业就没有企业文化。”为的“狼性”企业文化,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在华为的独特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尊重价值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企业文化资源,华为才一步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营小企业走向了世界500强。华为的内部控制结构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典型案例,正如任正非所说内地企业要实现突破关键是企业文化,只有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是突破我国企业制约瓶颈的有效途径。
再来看世界代工巨头富士康,富士康倡导的是军事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严明的纪律,硬朗的管理风格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202_年一系列的员工自杀事件后,这种纯军事化的企业文化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反思。企业终究还是企业,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这种把员工仅仅当成是换取经济效益的工具的企业文化是不能持久的。军队之所以可以这样管理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即——保家卫国,保护国家利益,而企业如果撇开员工利益单纯追求效益则最终会危及企业文化甚至是企业的生存。从富士康公司在事件之后的一系列调整可以看出任何企业撇开员工去谈公司治理或是去实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没有效果的,如果不改进企业文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无法有效实施。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企业文化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中的巨大作用,离开企业文化谈内部控制或者离开企业员工谈内部控制都将使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在没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都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某些文化的轨迹或文化的需求。内部制度既是企业文化的产物,又是企业文化的工具,企业文化与内部制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灵魂、李成云)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企业文化是一种自我管理文化,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以良好的自我管理为基础,因此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到:“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在基本规范中企业文化是内部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建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风险评估策略。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领导人的经营理念、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企业风险评估政策的选定和执行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
第三、企业文化控制活动有效执行的基础。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每一环节都严格按照控制制度的规定运行,控制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在一个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中,每个员工都会将自己融入到企业的活动中以实现企业和自身的利益,因而企业控制活动也就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第四、企业文化是有效的信息与沟通的前提。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信息高速传递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保证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足够有效的信息方能在与对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证信息传递的途径是加强沟通,无论是对内或是对外都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而要做到信息与沟通就必须建立起重视信息与沟通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树立信息经济意识,加强沟通效率减少沟通成本,建立企业信息系统。
第五、企业文化为内部监督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内部监督在加强职务分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重点要培养内部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员工主人意识,降低内部舞弊的可能性。
(二)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
企业文化通过意识观念的渗透和同化,内在地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反过来,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内部控制实质上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活动一般须经过授权、执行、审核、记录等程序来实现。内部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也是将员工的思维和行动统一为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资源,形成一种良性的企业文化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则是一种硬件装备,是企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如同电脑一样软硬件一样也不能缺,只有软硬件同时齐全且“配置”优良时才能保证电脑高效运行,因此企业必须软硬件同时抓,既要搞好企业文化又要配套升级相应内部控制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长期发展下去,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企业既要注重文化的培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又要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泉 隋 敏 控制结构+ 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
2、杨雅玲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3、张水强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4、俞雪花周西有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5、陈金娟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6、李云成 企业文化_内部控制的灵魂
7、陈春花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
8、高翠莲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内部控制
9、吴国英, 牟永红, 雷卫中企业文化建设中/ 心理契约的构建
10、杨艳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
第四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比较
1.公司治理的内容。公司治理可以细分为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本文根据整个公司治理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即本文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两个部分。具体而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2)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3)董事的组成与资格;(4)监事会的设立与作用;(5)薪酬制度及激励计划;(6)内部审计制度等。这些内部治理方面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约束和决策机制。从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产品市场。市场压力是大部分自由市场经济防止商业公司滥用它们的权利和长期维持经营的基本机制。公司治理都要依赖产品市场。规范和竞争的产品市场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经理人员管理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经理人员的作用。(2)经理市场。功能完善的经理市场能根据经理人员的前期表现对其人力资本估价,因而能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
(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又可以划分为股权市场的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的治理机制两部分。(4)并购市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活跃的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有独特的作用,适度的接管压力也是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购机制的发挥需要支付较大的社会成本和法律成本,而且需要发达的具有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5)市场中的独立审计评价机制。这主要靠市场中立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的客观、公正的评判和信息发布。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
2.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的,只有当这五大要素都存在且有效时,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1)控制环境。它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2)风险评估。单位为取得其目的而确认的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常风险来自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员工聘用、采用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企业改组、新会计方法的采用等。(3)控制活动。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职务分离等。(4)信息与沟通。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它可以确认和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以便适当归类、提供会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经济业务。(5)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设置、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机制,内部控制通常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它是建立在公司治理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又称为“会计控制系统”。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
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因为控制制度能否生效,取决于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取得适当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存在与有效传递,影响到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发挥。
3.结论。由此可见:(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存在显著区别。首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要素不同。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内部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内部控制主要由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两个层面以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其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同。公司治理是由两个线形结构即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组成。内部控制则是一个塔形结构,监督处于塔尖,控制环境处于塔基,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是塔身。再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内容更注重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包括权责划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的内容则更注重对企业内部具体经营及生产活动的管理。(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又存在一定联系。由二者的内容不难看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的。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有好的效果。其次,公司治理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前一个层次实际上是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容上有一些重合的地方.二、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虽然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数企业的前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国家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观念手段以及环境所限,仍然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现象,使多数公司只是挂了一个股份公司的牌子,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其它中小型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1.普遍存在股东大会虚设现象。股东大会是由公司全体股东组成的决定公司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行使出资人权力的合法机构。股份制企业的一切重大事项,如公司议程的变更,公司董事的任免,公司的解散与合并等,都必须经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有关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方案,如重大投资计划,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等,都必须由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各国法律法规一般都对股东大会的有关事项作出法律规定。我国公司法中也
明确规定了股东大会的职权,并规定了股东大会的形式、召集方式与次数等。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股东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愿意参加股东大会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常导致股东大会无法正常发挥功能。股东大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决定直接影响到董事会和监事会。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严格的权力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要形成决策、监督与执行之间相互制衡关系,保证治理公司的权力不被滥用。因此,各权力机构的人员一般不能交叉重叠。而我国股份制公司权力层次中存在严重的职位重叠现象,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担当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表现在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公司。这严重地影响了公司决策执行质量和市场经营风险分散原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并不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就一定会产生权力滥用。西方国家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情况也非常多,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我国的不同,公司制企业源于这些市场经济国家,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因而我国公司更应注意权利与责任的划分。
3.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在经理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理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市场,在国有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的产生基本上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进行,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常。再加上治理结构上的缺欠,造成了长期无法形成有效的经理市场并使经理们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市场约束。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科学规范,关系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公司内部治理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公司,尤其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公司,其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虚设,经营者行为得不到监控,并由此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健全。
2.由于公司外部治理缺乏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检查不力。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需要规范合理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作基础,否则公司很难自觉地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部规范的推动与监督。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我国也从1999年开始,对上市公司审计增加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但只提交报告,不作公开披露,这无形中减少了公司管理者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从客观上对其内部控制松弛现象起到了纵容作用。
根据对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公司制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因此在对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同时应更多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不仅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层面下,才能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对我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必须认识到我国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领域还比较欠缺,有待改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要想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放弃以往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严治理,集约经营,这首先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各项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
第五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定稿]
摘要: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关键因素。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公司治理有效性最终得以实现,必须构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目前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中,内部审计所担任的角色并未突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造步伐的加快,完善内部审计体制迫在眉睫。内部审计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一决策层和高级管倒会,应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监督、评价作用,为业务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关健词: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健全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就银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有的作用,谈一点看法。
一、握高对.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要性的认识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就是要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随着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股改上的改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银布予证券保险会议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杨心和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侧弋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中国工商铡于这次改革把完善公司治理作为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把建设现代金融企业作为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
“内控严密”是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重要目标。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更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中作用。
l、实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老滩士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现代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制。由此可见,搞好公司治理,把银行办成市场经济下充满活力、管理规范、内控严密、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企业迫在眉睫的客观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和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内部控制体系,也促动了金融企业管理层对银行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思考。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和揭露财务造假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确保公司治理有效性最终得以实现,应实施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加快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丛根本上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金融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轨道,就需要依靠地位相对超脱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达到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保护国家、企业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为加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提供保障。
2、内部审计具有不可替代性。内部审计扎根于部门、企业单位内部,贯穿于本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对本单位整过运行管理机制实施适时、有效监督,促进加强管
理、畅通政令、改善经营和提高效益发挥重要作用是外部监督机制无法替代的。首先,在审计的内容、目的和作用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很大的差别。政府审计对企业主要监督检查财务收支和经营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社会审计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内部审计除了对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及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外,更要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规性是否有效地执行进行审计;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和具体经营活动的审计上,外部审计侧重的是真实合法,而内部审计更侧重效益性。其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内部审计根据本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安排,其审计范围不受限制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外部审计的范围却是有限的;外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是,要受到时间、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且工竹具有阶段性,而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经常地、随时地和手郭卖不断地监督;另外,在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对资料信息占有的及时性和广泛程度上,内部审计均优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现代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3、对所属企业领导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决定,是从严治企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工商银行进一步加大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和责任稽核,并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对所属企业领导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4、内部审计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负有监督和评价的责任。根据国资委、财政部的要求,从2以又年起,中央企业要实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资产损失及减值、折旧方法、坏帐列销等会计处理业务有更大的自主权。新企业会计制度也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真实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实行不好,就有可能造成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因此,维护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审计有监督和评价的责任。
5、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也要求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如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虽然剥离了一部分不良资产,但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风险隐患较大;内控制度不健全,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制约,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水平,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所有这些迫切要求尽快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健全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任何一家企业有序高效运行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其重点就是内部审计。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国家审计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在202_年5月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国家机关、金融企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该规定从法律上确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因而,建立健全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升公司企业治理水平,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产生的客又见玫果。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不一样,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一单位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据此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应发挥好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发挥好监督和服务作用。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下,内部审汁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内部审计最主要的职能是发现和管理刊险,并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建议。因此内部审计要以风险为导向,从彭昔防弊,逐步向对银刁录经营效益、风险控制和保障统一法人经营目标的完成方向转变。即从真实性、合规性为主向乒脸性、业绍律毛审计为主转变。突出杨自业务和高风险环节,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准确分析、汁量和评价各业务、各岗位、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要对银行经营乒脸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和警示。要通过在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方面为银行提供帮助等工作,发挥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工作要将重心偏重于全业管理功能的发挥以及对经济效益实现程序的审查和评价。在银行经营的安全与发展上接男毛真正意义的保证,起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公司治理不断完善。
2、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内部审计要与时俱进,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实现审计重点由事后向业务全过程和内部评价转变。要积极组织实施事前、事中审计,把审计工作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变事中为事前防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夕脸,确保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以便更好地为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服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定期对其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总体评价,督促和监督各级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管理职能使决策层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其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内部审讨要调整传统的审计手段,探索新的审计手段,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实现审计方法由以现场审计为主向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转变,要充分利用银行的先进电子技术手段,广泛利用训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全面开展非现场审计。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精神和银行业审慎经营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非现场预瞥监测指标体系。要通过运用非现场审计风险监控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各级行经营管理的整体性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及时发现重大风险,及时规避风险。
3、发挥增值的作用。内部审计要借鉴国际现代商业银行的内审经验,采用逻辑性的审计方法和科学的抽样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瑙丈程的有效性,改善经营和增加组织的价值,从而帮助组织实现最终目标,提高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审计的内容要向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审计、经济责任审伟秘决策审计等方面 延伸。通过内部审计,使企业在资金、人员和财产等方面发挥最大效益,揭示出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源。同时利用审计所掌握的内部信息,为企业深化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决策服务。促进企业经济有效使用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领导履行的经济责任做出切实的评价,在风险性、业绩性审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发挥“参谋”作用。内部审计在职能上不再是单一的监督者,而是监督评价职能并重,“警察、参谋”角色同演,要逐步向评价职能和参谋角色倾斜。内部审计要成为银行决策层获取可靠信息的重要来源;要紧紧围绕本单位各项经济目标和领导关心的难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深人开展审计监督,将问题查深查透,大胆反映和揭露,提出具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审计意见和切实可行建议,消除群众的疑虑,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审计,使审计的时效性和预防性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要在完善公司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内审作用,必须加强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内部审计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要规范审计机构设置,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对董事会负责、独立运作的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三是要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要求,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强化和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内部审计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业务飞速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内部审计队伍。四是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避免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做到责任到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金融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成为金融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有力手段,是强化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中心环节,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金融企业内部审计要积极探索企业内部审计的新路子、新方法、为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和确保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