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适合打印)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1-22886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8 07:35: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适合打印)

歪歪---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4: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弗兰克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答: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妒忌心比较强,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发生在只存在小差距的人与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案例5: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

歪歪---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小刚改掉这个坏毛病?

答:(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向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提问。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案例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3: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

歪歪---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案例4: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

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答:(答案要点)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5: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答:学生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从观念的层面上讲,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从制度层面上说,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确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案例6: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只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遇到这种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应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因为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实现共同进步。

案例7:开学的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假如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假如我是邹老师,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和言教,还要善于身教和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

歪歪---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和感化学生。

案例8: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材料中的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了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4: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弗兰克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答: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妒忌心比较强,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发生在只存在小差距的人与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案例5: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小刚改掉这个坏毛病?

答:(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向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提问。

案例6: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7: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8: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9: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弗兰克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答: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妒忌心比较强,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发生在只存在小差距的人与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案例10: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小刚改掉这个坏毛病?

答:(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向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提问。

案例11: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1、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休息,当小二班的别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位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觉,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对所有的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睡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3、李晓辉怎么了?

李晓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到:“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晓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以上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利用所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4、张明是某市一中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打架,每次打架过后,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向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老师和家长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可两个学期下来,张明的打架次数虽然有所减少,可还是时不时地犯打架的毛病。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为难。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张明、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建议。

5、李老师经过一定的学习,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先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各种学习方法,比如如何划重点、如何加深理解、如何复习和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等。然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什么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 1 / 7 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3: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2 / 7 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 3 / 7 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案例7: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8: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9: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 7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10: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 7 案例1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1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 6 / 7 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

/ 7

第五篇: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9、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10、全班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一个人独居;她动作迟缓;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她感情内向;好哭、胆小;她很听话;从没违犯纪律。判断该生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12、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用注意的有关原理解释)

13、“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状态它应该属于那一类?

14、请分析以下现象的原因:A、闭着眼睛倾听更清晰;B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C、.调产生温暖的感觉;绿色产生清凉的感觉。

15、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用知觉的原理解释。

16、小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过;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

17、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正确。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正确?

18、瓦特由壶盖被开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医院眼科医生受汽车驾驶盘的启发;研制了人工角膜。以上发明是不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19、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这时教师让某个胆大的学生先作示范;胆小的学生看到该动作他人能做;胆子也大起来;认为自己也能做;也大胆做起来。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儿院做过研究;发现留在孤儿院的儿童智力发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领养的儿童智商发展快;平均智商达到80;特别是年龄很小时被领养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可达到100。分析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电影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为什么?

22、我们刚进入冬天的时候觉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赘;过一个月就不觉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觉得它很温暖;夏天觉得很清凉;其实温度没有变;这是为什么?

23、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这是为什么?

1、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5、回答要点:①从众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虚荣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娱乐消遣心理等等。

6、回答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7、回答要点:(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8、回答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回答要点:(1)辕马狂奔属于条件反射;(2)是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的。

10、回答要点:虽然同听一位教师的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不会一样。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每个人的个体经历、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11、回答要点:此同学为抑郁质气质类型。教育过程中应发展其认真、心细等特点;克服其迟缓、好哭等特点;培养其胆大、机敏、灵活、勇敢等特点。

12、答案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太安静的环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答案要点:是有意后注意状态;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状态上是无意注意的轻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确;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14、答案要点:感觉的相互作用。

15、答案要点:知觉选择的对象和背景区别越小越能区分;越相似越难区分。

16、答案要点:过度学习的原理解释;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可以要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了。

17、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

18、答案要点:原型启发

19、答案要点: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获得的行为。

20、答案要点:环境教育和爱的作用

21、答案要点:知觉的恒常性

22、答案要点: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23、答案要点:技能学习的迁移性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适合打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