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解读
解读十八大报告 教育部分
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现摘录如下,供党员同志学习: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解读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教育的阐述,很值得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和品味。这里,通过十七大、十八大两份报告中有关教育阐述的对比,来看一看十八大对教育的关注有哪些新变化。
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
第二,教育优先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
第三,教育要求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
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
第四,教育改革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十七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
第五,教育公平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
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
第六,教师队伍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十八大报告中教育部分的理解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通过报纸学习了胡锦涛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体会如下: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做教师首先做人师,又做经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既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员。唯此,人生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和实践十八大精神。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键在党,民族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在实际工
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尤其作为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以后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立足本职岗位,作出更多业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解读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 2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教育的阐述,很值得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和品味。这里,通过十七大、十八大两份报告中有关教育阐述的对比,来看一看十八大对教育的关注有哪些新变化。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十七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第六,教师队伍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第三篇:解读十八大报告
【关键词:指导思想】
张巨成:“科学发展观”
作为指导思想有四大动因
十八大首次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能够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4条原因,首先从指导思想的源流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另外从理论内容来看,更加成熟,更有理性,更有智慧,不仅包括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而且还包括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践证明,最近十年,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分不开的。从政治认同来看,科学发展观基本的思想观点已深入人心,获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发展方向】
罗文:夺取新胜利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报告首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未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途径和操作指南,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根本性、原则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我们无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都要牢牢把握最大国情、牢牢立足最大实际,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报告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共同构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宏伟目标】
陈路:云南要与全国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环节,可以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发展基础。另外,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奋发有为。国家既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继续走在前列。云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按中央统一部署,结合云南省情实际,总结云南发展成功经验,分析云南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制约因素,创新改革开放模式,弘扬云南精神,依靠各民族干部群众,抓住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增进云南人民的福祉。
【关键词:兴国之要】
施本植: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与人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除了经济总量和人均反差大之外,我国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难以持续等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兴国之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改变传统的依靠透支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跃升。
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以创新力强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通过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通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还要通过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巧实力”,善用巧实力巧妙地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三力”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强国建设目标。
【关键词:发展之路】
崔运武:政治体制改革须植根于
国家数千年的发展史和现实条件
国内外曾对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发展模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虽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赞同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举世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归根结底是因为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确立和政治运行,都是一个国家既有的历史民族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表明,政治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革鲜有通过所谓的理性的顶层设计而成功的案例,更何况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
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应如何前行?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报告紧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主轴,确定了七个方面的具体的工作,还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目标,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既是对党以往推动的各项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国内外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路径、方法等方面的各种争论,凝聚了共识,团结了力量,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文化建设】
李炎:提升云南民族文化整体实力
任重道远
党在文化建设中的务实精神,体现了需要正视文化建设的基础、现状,正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差距,正视文化竞争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只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踏实进取,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的态度。
十八大报告中强化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得以激发,文化强国建设才有希望。
近十年来,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文化产业都还存在巨大差距。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是国家强国建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云南省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多年来,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大省和强省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一些值得总结和推广的云南经验。但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难。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更新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提升云南民族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任重道远。
【关键词:和平统一】
刘稚:民本理念释放最大善意与
诚意
党的十八大报告展示出中央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坚强决心和宏图大略,是指导我们今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对已顺利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
正如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巩固和发展港澳与祖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对此,十八大报告给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回答,那就是坚持一个宗
旨,处理好三对关系。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与港澳同胞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对尚未回归祖国的台湾地区工作的大政方针。首先,报告明确了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路径,即要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才能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这是对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确表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次,“九二共识”首度写进党的报告,并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这段表述堪称是对台工作思路的亮点,其意义在于将两岸政治关系乃至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政治性议题提高到“高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广阔前景的前瞻性战略思考。
另外,对台工作中的民本理念也更为鲜明。报告中关于“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阐述就是民本理念在对台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对台湾同胞释放出最大善意与诚意,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关键词:和平发展】
杨福泉:桥头堡建设应不断弘扬
云南魅力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云南当前积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工作而论,也是在为推进中国的国际合作,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多方面合作而进行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八大报告的这一主张基于对如下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即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过安宁和谐的日子,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报告中还提出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睿智的世界眼光。
我们要充分挖掘云南的国际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广泛开拓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展开具有云南特色的各种国际交流。云南以其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人文社会科学魅力,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形象增光添彩,使世界感受到一个多元一体、和谐共存、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云南在多年来致力于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强省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绩,也证明了云南可以在中国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中扮演独到的、人无我有的重要角色。如果云南在建设面向西南的桥头堡的进程中不断挖掘云南潜力、云南特色,弘扬云南魅力,无疑会为我国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
杨宇明:云南要加速自然保护区
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立成篇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云南要紧紧抓住国家和云南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堡”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和加快“森林云南”建设,实施“青山绿水”计划,建西南生态屏障,创兴林富民大业。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热点地区,分布有占全国62.9%的高等植物、58.2%的脊椎动物及67.15%的珍稀物种资源,云南还是一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4%以上的多山省份,且处于长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等六大江大河的上游或源头,其生态体系建设对维护本省、国家及国际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云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按照十八大“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要求,云南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森林资源利用主要依靠木材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发利用林下多种资源及森林的其他功能等。
另外,按照十八大报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云南省还要加快保护地建设发展,加速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同时,要改变观念、创新发展,不断推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新举措,加大对退化和脆弱生态区(如高原湖泊面山、退化湿地等)植被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从立法、执法、政策和监管等环节上,维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各种关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国防军队建设】
赵利峰:信息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
发展方向
十八大报告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还站在历史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宏观战略思路和总体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其根本着力点是提高“打赢能力”。
另外,报告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向和道路,解决走什么路、怎样走的问题。报告特别强调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牢固军魂这一重大问题。始终围绕主题和主线,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
【关键词 民生问题】
欧黎明:云南解决民生问题力求
新突破
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强调了两方面的重点,一是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另一方面是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深化和拓展。这就要求着重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十八大报告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的建设,实现社会建设的制度化及可持续性,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真正成为“不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因为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的良性循环制度系统。
【关键词:科学发展】
吴家骥:科学发展
体现执政党忧患自觉与时代自觉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阐述,耳目一新之处在于,从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到执政党的价值标准,从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到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等,处处都体现着执政党的忧患自觉与时代自觉。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表明,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可以又好又快,如果背离了科学发展观,那么就会面临诸多的挫折。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全党和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为中国社会未来真正又好又快发展,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都是人民利益至上的科学体现。尤其是提出的科学发展等一系列设想,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等,更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政策主张,更加紧密地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原标题:云南本土12位专家集中解读十八大报告)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2013年02月06日 09:48:57
来源: 新华网 7【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积极稳妥地解决好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用体制来推动,用体制来促进,用体制来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第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法治化。公众参与就是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法治保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和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导就是要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就是要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覆盖全民。可持续就是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等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第三,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政社分开就是各级政府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办好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责明确就是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依法自治就是要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在加强源头治理方面,要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在加强动态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在加强应急处置方面,要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之,必须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升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
一、两个“五位一体”: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两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八项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四“五个方面”: “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