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2015招商引资决定成败的八大关键词(精选五篇)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21-62341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8 03:47: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5招商引资决定成败的八大关键词

2015招商引资决定成败的八大关键词!

关键词

一、转型升级:最严峻课题

198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到2014年,正好是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第30个年头,但对于所有产业园区的管理者来说,这个第30年都过得不太轻松,因为大家都要“转型升级”。

作为最早版本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很早之前就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4家,国家级保税区16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3家,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开发区16家,其他国家级开发区57家,省级开发区1170家。

一片繁荣背后却是迫切转型升级的严峻局面。在一些名字看上去高大上的“创意园区”,里面却没有创意产业;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而匆忙上马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园区招商难,甚至出现一些空城、鬼城。

如今和30年前相比已是沧海桑田。30年前是卖方市场、短缺经济,现在是买方市场、过剩经济,再加上人工成本优势不再,土地资源不能无限扩张,一些针对园区的优惠政策取消,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构建新结构的要求等,都意味着圈块地就等着资金进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2014年,各种各样的有关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论坛、讲座经常爆满,业内普遍认为,新型产业园区一定要高度市场化,要彻底摆脱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

不过最该转型升级的恐怕是园区管理者的意识,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永弟在走访一些产业园区时发现,部分都市型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园区甚至沦为“二房东”。这样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存在,开多少次讲座论坛,恐怕转型升级都难。关键词

二、园区新政:大棒多于胡萝卜

2014年可谓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政策年,尤其是下半年,相关部门相继颁出条文,土地、资金等园区行业立足之根本先后被触及。

先是有经济宪法之称的新《预算法》获通过,由此,工业园区、开发园区自设的部分平台公司将失去设立依据,受到的冲击最大。

9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实施,对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进行了规范,可谓“紧”字当头。

10月,《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颁布,也就是著名的43号文,由此,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具有同样性质的园区开发公司在剥离政府融资功能之后,将面临关闭、合并、转型等选择。同样在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给产业园区带来利好。

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变发展方式。

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方面规范了园区招商的路径。

随着相关细则的出台、各地方的落实,可以预见,部分产业园区或将感受到市场的寒意。而应对新的政策环境,如何抓住核心竞争力?完成自我升级和迭代?将成为摆在所有园区运营主体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三、集约用地:2014出政策,2015看行动

2014年,集约用地是产业园区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节约与集约,一字之差,含义甚远。通俗地讲,节约用地是省着用地,集约用地则是强调提高用地的投入产出强度。

不过,在中央的层面来看,节约集约用地才是将来产业园区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将节约与集约放在一起,又有了第三层含义:通过整合、臵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臵和利用效率。

集约用地之所以能在2014年被热议,最重要的原因是9月1日国土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的实施,明确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数据显示,2014年,国土部全年核减不合理用地6.46万亩,启动了580个城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开展了节约集约专项督查,清理出批而未供土地1300万亩和闲臵土地100万亩,且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国土部的统计,24个省(区、市)完成了省级职责整合任务。

而在新型城镇化土地供需矛盾背景下,国土部将在2015年全面实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工业地价,核减新增用地规模。这一系列的信号显示,2015年产业园区在用地方面都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地过日子了。

关键词

四、工业用地产权分割:争论中前行

进入2014年,随着国家对新增城市用地供应的逐渐收紧,部分城市相继出台新规,倡导工业用地集约节约使用,限制工业用地整体或分割转让。但也有部分城市反向行之,鼓励分割。

2月,青岛出新规,明确经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不改变孵化服务用途的前提下,其孵化器载体房层符合条件的可以分割转让(8月,青岛可以分割的工业用地扩大至中小企业产业园);3月,杭州出台政策,开发区(园区)标准厂房可以分幢、分层转让;7月佛山发文征求意见称,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的房层产权可以独立分割销售,但土地产权证仍为共用宗地。

而在中央层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态度。6月24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黄跃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建议允许工业用地厂房可分割转让。但是在8月2日,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业用地上的问题,我在去江浙一带调研的时候也发现了,但是呼声不够大,上面还没有形成重视。”

要不要允许工业用地产权分割?目前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标准厂房分割转让后可为其摊薄厂房购买成本,同时也能减轻产权所有者的转让压力,购买分割产权的企业拥有产权证后也方便出租转让。

但反对者认为,政府推出工业用地目的是聚集企业,但一些不专业的工业地产开发商把产业园区当成一个短平快的销售项目,分割得越小,出售给自然人、投资人的可能性就较大;还有专家认为,工业用地产权之争的背后是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当二者信息对称时,政府基于用途管制和差异化的考虑就会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共赢。关键词

五、PPP: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4年,当城投债越来越被摒弃的时候,PPP模式被很多人视为地方政府融资建设的救命稻草。PPP,是Public(公共)、Private(私人)和Partnership(关系)三个英文单词的简写,大致的意思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2014年是PPP在中国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2015年的PPP项目落地打响了发令枪,因此,“2015年中国将掀PPP热潮”的说法基本是业界的一致意见。

中央政策吹暖风,地方的行动也不慢,2014年8月份以来,重庆、江苏、安徽、福建、青海等地先后发布了首批PPP试点项目计划,各省计划投资额都在千亿级别上下。

但是,Public如何与Private“联姻”变成事实上的Partnership,却是让很多地方政府头疼的问题,社会资本参与PPP的合理回报率确定是难题,回报太低社会资本不愿参与,回报太高可能损害公众利益,政府方无法接受。

更何况,眼下就有一个PPP模式下Public与Private中途“散伙”的负面例子。据媒体2015年初报道,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赛后运营一年,合作双方“离婚”了。从招投标、建设到运营的全程,一系列不符合PPP合作模式精神和现行法律法规的做法,都给项目运营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PPP的路子虽然万众期待,但这条路怎么走还得慢慢探。这事有多难?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曾引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键词

六、智慧园区:谁出钱给园区安个“大脑”

2013年热了智慧城市,2014年火了智慧园区。

工信部2014年批准中关村软件园等9家园区为全国首批智慧软件园区试点单位;上海于2014年推出了首批12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与此同时,由亿达中国、天安数码、北科建、北京经开等市场化企业主导的园区,也纷纷试水智慧园区。

资料显示,当前中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的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为16%。

园区有了“智慧”能带来什么?按照专家的说法,智慧园区是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通信和感知定位等各种信息技术,使园区具备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和普适服务等智慧能力,从而能够为园区的高效治理、企业发展、产业聚集、经济活跃、绿色低碳、增值配套等提供坚实的支撑,并形成差异化、品牌化竞争优势。

前景美好,但过程难言顺利,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钱”。而从发展现状来看,整个智慧园区的建设周期少则3-5年,多则8-10年,所以智慧园区的雏形还没有出现。

有专家认为,地方城市的智慧园区建设需要顶层设计,要对产业园区重新定位,之后要考虑企业的产学研发需求,进而制定配套政策,进行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帮助产业园寻找产业资金,进行体系建设。

关键词

七、“触网”:是个技术活儿

智慧园区的建设需要时间和过程,但很多园区和产业地产企业已经迫不急待地“触网”了,互联网思维对产业园的影响改变了园区的面貌。云计算广场、数据中心、云商务中心等,都与大门匾上的“智慧园”交相呼应,一些未命名的“云”建筑还在火热建设中。

事实上,产业园与互联网思维的接触并不仅局限于科技园区,还有许多工业园、物流园、文化创意园等各产业聚集区都在紧锣密鼓的攀“网”,互联网思维这面大旗正迅速在产业地产上空升起。借助互联网思维,物流园区开始走向电商平台、工业园区开始提供大数据服务、科技园区更是打出智慧园区的口号。

但在众多产业园中,也不乏那些硬给自己贴上大数据、云平台标签,扣上智慧园区帽子的企业,仿佛不搭上这根网线,就比别的企业少了什么。亦如现在大街小巷的每个人都在说互联网思维一样,是一号话题,但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个?

不是在园区里安几台服务器就叫数据中心,更不是在园区里推出个一卡通就叫智慧城,很多园区目前还处在云平台服务的初级概念阶段,还在智慧园区的门口徘徊。触网,说来容易做来难,的确是个技术活。

有专家认为,园区需要跟巨型云计算企业合作,一方面引入云平台为运营企业服务,同时云平台上的企业也有意向落户园区,在园区培育下发展壮大,更多的应用云平台服务,最终形成生态产业圈。关键词

八、跨界:不仅是时髦

前几年文艺界流行反串,近几年又流行混搭,说到底都是形势变了,图新谋变。这种事情在2014年也经常发生在产业经济界,不过我们给它起了个更高大上的名字——跨界。

互联网时代几乎打乱了所有行业的界线,先是支付宝抢了银行的生意,后是“专车”抢了出租车的生意。产业地产似乎更聪明,主动和互联网套近乎。

联东U谷布局电商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条上的各种资源,把产业平台变成服务平台;市北高新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阿里巴巴“外贸服务市场”为平台,帮助园区的服务型企业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助力园区企业做大;万科也在东莞开发了其第一个产业园项目,并称要从开发商向运营商“跨界”。

媒体也成了园区“跨界”的对象,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正式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被外界视为该产业园与新闻国家队、电视湘军的一次跨区域、跨平台、跨界别融合“联姻”。

这几年日子不太好过的钢铁业也卷了进来,马钢与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互联网运营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华东地区最大信息产业园区——马钢信息产业园,并称此举开创全国首个“跨界合作、研产转化、产投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跨界,不仅是时髦,也许将会造就一批伟大的时代企业。

第二篇:就业面试----决定成败的“八大注意事项”

虽说应聘面试时,考官的认识和判断各有差异,但,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还是相同或趋向一致的!我经常参加招聘面试,作为招聘考官,有些感受,希望对我们的学子在就业面试和就业指导时能有启发!

第一:简洁明了的“自我介绍”----忌罗嗦雍长、无重点、自吹自擂;一般在1--2分钟内完成(约150-300字)将自己的经历、成就、特长,清晰表达,眼光、语速、音量自然,态度真诚。

第二:形象、仪表是重要的第一印象----表现出“阳光、整洁、利落、职业、素养”,男孩理个整齐的发型、最好打个领带;女孩将头发梳、扎整齐,施淡妆,衣装大方得体;忌:衣装、头发不整洁;腰间挂钥匙、手机、钱包等,挂怪异的项链、手链等,第三:不说前单位和老板、领导的不是----这会让人怀疑你的人品和性格!第四:不说“我不了解贵单位及本次招聘情况”----这会让人怀疑你的真正意愿和目标!

第五:不过于计较薪酬和假期----考官一般都比较反感第一次面试就讨论薪酬待遇,正规的单位都有薪酬度的,当准备录用你时,会与你谈!以为提高自己的薪酬要求就能提高身价是完全错误的!

第六:频繁跳槽的经历,只会带来坏印象----跳槽就像“离婚”一样,跳槽经历多了,特别是频繁跳槽、对自己的能力、纪律养成不利,也会带来坏印象,人家不敢用你!

第七:面试中切莫“答非所问”----集中精力,理解问题,简洁明了回答,给人以诚恳、诚实!切不可答非所问,对于回答不上来的,可真诚抱歉,转移回答相近的问题!

第八:切不可让父母或朋友陪同甚至帮腔----这会让人感觉你不自信或不能自立、没有独自担当能力

考官们普遍喜欢的是:有素养、阳光的、有激情、爱学习、憨厚诚恳的、遵守纪律、有团队意识、有奉献精神的!

第三篇:细节,决定成败(范文模版)

我有一个表哥在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当部门经理。去年下半年,本地一所高校的几个外贸专业毕业生来公司实习。实习结束时,请示总经理后,表哥把一个叫王明辉的同学留了下来。表哥为什么独独把他留下来呢?原来,这个小伙子几个特别的细节之处打动了表哥的心。正式实习的那一天,表哥向同学们介绍部门的成员和同学们的分工。其中老陈是公司的老业务员,年龄偏

大。其他同学都跟着员工喊他“老陈”,而小王一直很尊敬地称他“陈老师”。还有小王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无所事事,他主动见事做事,跟着同事跑银行和商检交单,到海关报验,即使在大热天乘公共汽车去也毫无怨言。他说:“我多跑一个地方,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接单的过程,也会让我熟悉这个工作的环节。出了差错,请示老师后,现场改正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有好几次,老陈接国际长途,小王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旁听”,细心地揣摩他如何同外商交谈。有时则悄悄地给老陈递一支笔,或续上水,或记录一些数据。这些细小之处,既给老陈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也表现出新人对“前辈”的尊重,表哥他们看在眼里,都对他产生好感。

小王刚一毕业,表哥就委托公司人事部为他办好了手续,从而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实习——毕业——求职的“三级跳”。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你的专业水准,突出你内在的素质。灿烂星河是因无数星星汇聚,伟业丰功也是由琐事小事积累,让我们不吝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细节,决定成败”来源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态度决定成败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我的讲座。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把态度列为第一篇?不久前在看到的一篇文章,说是美国军人说,现在的美国军队如果要和中国军队打仗,怕的不是中国军队的装备,而是毛泽东思想的武装,因为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做得非常好,能达到“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的效果。不禁想起几年前,有个叫米卢的外国人在执教国家

足球队时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曾经被广泛传诵,成为经典名言。又想起中学课本上一篇叫《曹刿论战》的古文。大意是说,军队出战时,一鼓作气,二鼓衰,三鼓竭。所以,鼓声响得要是时候,在一鼓响的时候,军队必须可以迅速作战,否则,等到二鼓三鼓时再出战,士气大为低落,打胜仗的机会就很小了。一鼓与三鼓,军队还是那支军队,装备还是那些装备,指挥官还是那个指挥官,军队的力量却已经迥然不同了。

中国大陆首富刘永行在韩国参观西杰集团的一家面粉厂,这家面粉厂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雇员只有66名。而在国内,同样规模有面粉厂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刘永行自己的日处理能力250吨的工厂,其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却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仅有韩国工厂的1/6。后来,刘永行通过深入了解到,这家企业曾经在内蒙古投资办过厂,当时的日处理能力是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而且当时的设备比现在的韩国工厂的设备要先进。同样的投资人,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中国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比如说某个人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就会做其它一些事情。而中国大部分的企业,还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就够了的想法。为什么生产效率会有10倍之差?刘永行由此还想到,这不是简单的相加的问题,不是说一个韩国人的效率是一个中国人的1.2倍,10个韩国人的效率就是就相当于12个中国人的效率,而应该是乘积关系,10个韩国人的工作效率,就等于1.2的10次方倍。刘永行认为,韩国人比中国人收入高好几倍,值。

态度是无形的,却比什么都重要。企业的态度决定企业的成败,员工的态度决定员工个人生涯的成败。这一点,也许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了。

一、努力工作等天收获更多

老板总是要求我们努力工作,我们总是希望老板多给我们工资和福利。在很多打工者的心中,这似乎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中也一定有很多人会这样认为,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多拿工资和福利。所以,当工资福利低于工作价值时,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明显降低。在座的各位,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想,我们不能去虚伪地否认,我们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多拿工资和福利。但是,我们要怎么样去做才能够多拿工资和福利呢?我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努力的工作。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多收获,就得多耕耘。也许会有人说,如果努力工作也不能获得多的福利和工资呢?我这样回答你:如果努力工作了,就有希望拿到多的工资和福利;如果不努力工作,这个希望就没有了;如果消极地对待工作,你就会连现有的工资和福利也拿不到。

其二,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我们都知道,干体力活的不如干脑力活的工资福利好,做文员的不如做管理的工资福利好。这是为什么?因为干脑力活的比干体力活的有知识,做管理的比做文员的有经验。我们要多拿工资,就必须通过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上更高的岗位。只有更高的岗位,才能有更高的工资,没有一家企业的店员比店长的工资高的。当岗位提升了,工作也肯定提升了。怎么去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我想,主要是从工作中学习和积累。还可以从工作以外学习和积累。工作中的学习和积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温故而知新”,即多干活就能达到熟而生巧。从工作以外学习和积累就是不要满足于只做职责内的工作,还要多帮帮其他同事或者做些份外的事,不要瞧不起其他人(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每个人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说明这个人是有立身之道的,生存就是硬道理),不要耻于下问,不要吝于投资于脑袋。

其三,拥有好的人脉关系。台湾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说:成功,就是30%的知识加上70%的人脉。怎么才能拥有人脉?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让自己身边的人杰出起来。自己身边的人杰出了,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们不需要你的帮助了,而且他们可以够条件帮助你了。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已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二是要恕人。恕人也就是要做到小时候老师讲得我们耳朵起茧的那句话:“宽以待人”。三是要善于自制。控制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工作中怎么建立人脉关系的基本要求。当建立了人脉关系以后,办起事来,就会方便很多,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能力提高了。能力提高了,当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工资和福利了。

关这三个条件的话题,在我的其它讲义中专门有一篇讲述。在这里就说这么多。言归正题。

现在,让我们从上面多拿工资和福利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进行反思。各位,我的结论是:在工作中我们能取得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工资和福利。二是知识和经验。三是人脉。而人脉和知识是取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我们如果只把眼睛盯在看得见的工资和福利上,并且因

此放弃人脉和知识,我们就会因小失大。

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彼得和杰克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有一天,彼得对杰克说:“老板对我很不重视。工资和福利几年来都没有增长,职位也没有上升。我想现在就离开单位,让老板知道,失去我,对他是一个损失。”杰克说:“你很恨老板吗?”彼得:“是的。”杰克说:“你现在离开,老板只是担搁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重新找一个人来代替你了。如果你每天多干一点活,让老板感觉到离不开你的时候再辞职,这样的报复不是更加有力吗?”于是,彼得就留了下来,并且一想到自己要努力工作以报复老板,工作起来就特别卖劲。一段时间后,彼得成了老板的助理。杰克这时候找到他:“你现在可以报复老板了!”彼德说:“谢谢你当时的反劝,现在老板已经很重视我了,工资福利增加了,职位上升了,我不想离开了。”

这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也许把它作为一个幽默一笑置之。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能忘记:不管你处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卖力工作。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所埋怨的就会不再存在,你所期望的就会很快实现。

二、努力工作的原始动力是为了自己

每一个打工者都清楚,要想得到老板的重视,就要让老板觉得你对他是负责的。对此,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行动:有人是老板在的时候努力工作,老板离开了就放手不干。有人充当老板的眼线,专门找别人的漏子。有人在扎扎实实地办事。对于第一种人,也许会短暂的获得老板的信任,但你必须时时刻刻防备老板的突击检查,也要时时刻刻防备第二种人的举报,只要有一次倏忽,你就前功尽弃,就会被老板扫地出门,连现有的位置都不保。对于第二种人,大多数老板是不会瞧得起你的,而且,所有的员工都会仇视你。老板需要你一天,你可以在这家企业生存一天,老板不需要你了,这家企业的大门口你都不敢经过了。只有第三种人,他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时间长了,他们获得了老板充分的信任。

为什么不同的打工者有不同的行动呢?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存在“不是为自己办事”的观念;二是存在“老板在赚取我们的价值”的观念。存在这两种想法的打工者,就是那种干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工作了,个人的环境和待遇却越来越差的人。而且,他们还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在感叹自己那么聪明,却比不上那些傻乎乎地干活的人。他们不能去想的就是:自己投入了多少?举个例子,你要从银行的提款机上取款,那么,你必须先存款。成君忆先生在《水煮三国》里说,如果你想收获一颗白菜,你种下的就不能是一颗狗尾草籽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不改变这两个观念的人,永远都很难有所成就。

2003年,《做人与处世》杂志社的编辑向我约稿。我写了几个现实人物的故事给他们,发在了重要的版面。后来,我又把这几篇文章贴到某网站上,赢得了很高的点击率,不少读者留贴:“很受感动”、“很受鼓舞”、“很受启发”、“很好”……。下面,我简要的概述其中的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

一个河南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去深圳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和两个陌生人一起替人搬家。那两个人是互相之间熟悉人,工作互相配合,他和他们不熟悉,只好一个人干。凭着一般勤快劲,他干的活居然比那两个人都不少。活干完了,老板看着剩下的不要的家具对他们说,哪些你们有用就拿去吧。那两个人便丢下活去抢占老板不要的家具。他刚来,住的地方都没有,自然不用去抢占那些家具,于是继续帮老板整理已经搬上去的家具,虽然这些不是已经不是他的事了。但他认为,家具的摆放和一些包装怎么去掉,他会比老板做得好一点。那两个人拿了工钱走了,老板把他留了下来,送他到自己的企业去学习技术。后来,他成了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在回忆这件事时,他说:“当你认认真真地替别人干活时,总有一双眼睛会在看着你。”我把他的故事归纳为一个职场法则:替老板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替老板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原始动力。

当我们把老板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去经营,我们才会很努力地投入,很负责地去做,我们才能够发现工作中的细节,正确地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论时间怎么变换,永远在老板心中保持“负责”、“忠于职守”的地位。也只有这样,老板才会重用我们,最起码在关键的时刻,老板想到的必然会是我们。这就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获得赏识和重用的机遇,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三、努力工作的原则就是“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少要求一点”

首先,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是我在《做人与处世》杂志上讲过的故事。

讲的同样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家子弟来到城里打工。在一家搬运公司,他因为憨厚,老是被别的搬运工欺辱,以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没人愿意干的活,一定是他上。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任劳任怨的他被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半年内从搬运工先后升为计数、填单。在他成为计数工和填单工时,有些老工人对他说,你要尽快向老板提出加工资,因为你的上任的工资是600多元钱一个月,而他这个时候的工资只有300多元钱。他觉得,300多元钱一个人,是他应该满足的现状,而且他是老板从这么多人中间破格提升的,比起那些比他先来而且还在做苦力的同事来说,他应该感谢老板。因此,他工作起来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半年后,公司出纳携款跑了,他被老板提升为出纳,工资也从300多元直升至1100多元。而在这家搬家公司工作了5年的老员工,工资也只有700多元。我把他在这家搬运公司的经历提炼成一个职场法则:永远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少要求一点。而他的经历,正如陈安之所说的: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即将得到更多。后来,他觉得做在搬运行业没有多大发展前途,进了一家超级市场。他继续发挥着自己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精神,一个言语不通、文化低下的农村青年,在所在的部门里,几乎替所有的同事做了超过30%以的工作量。然而,正是因为帮别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摸索出了怎么让干活才能更有效率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两个月满的时候,来了个外国经理,他熟练的工作技巧和有条不紊地工作秩序,使他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迅速得到了提升。这种提升,一般人至少需要两年。我把他的这个故事也提炼成一个职场法则: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这个故事如此简单,但它的道理却很深刻,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的理解是:不要计较工作上的得与失,多做事就多学了东西;也不要去跟同事比较,自己多干活了没有多得工资与福利并不要紧,因为我们在帮助同事做事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得到了同事、领导甚至旁人的欣赏与肯定。也许这些欣赏与肯定并不能马上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它会越积越多,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像瀑布一样,赐给我们的人生最壮观的画幅。

第五篇:信念决定成败

信念决定成败

小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呢?原本,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没有贫贱与贵福之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道路上便出现了飞黄腾达、失意落魄与平平而过。同样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何结果却如此迥异呢?

当自己一天天长大,才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从信念开始的。大多数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医学上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给100个得了同样疾病的人同一种药,然后告诉他们,这药是可以治愈他们的特效药。有40%的病人治愈了,只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药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反之,一旦病人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那他们的病情将很快会恶化,只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救了。当停止并放弃尝试的时候,自己面临的就只是失败,如果相信自己不会失败,也不能失败的时候,就只能去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有这样一个小品,一位催眠大师从观众中选了几个人来做催眠,大师要其中的一个观众在桌子上躺下,他催眠了这个人。然后告诉他,现在他的身体坚硬如一块钢板,大师搬来两张椅子,分别放在这个观众的头和脚部,以支撑他的身体,然后把桌子搬开,这个观众的身体又由两张椅子来支撑头和脚,但竟然能保持着平躺在桌子上的姿势,他的身体真的如同钢板一样坚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催眠大师坚信他能做到,相信能做到就做的到。反之,想着自己做不到结果就真的做不到。

没有人想失败,然而事实上,真正失败的人是他从未好好地尝试过,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倘若他真去试过,他就会不断汲取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行动会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里,你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你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也就是说信念决定了你想要什么,得到什么。早在19世纪,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简单地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改变自己的生命。这足以证明人的信念是无穷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因而,不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有了信念才会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失意落魄、平平而过。朋友,快快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吧!因为信念能决定你的成败“只要你想要就一定能得到”。

2015招商引资决定成败的八大关键词(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