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1-26582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12:36: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四节 知识点测试

一、单选题

1、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A)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A.2小时内 B.6小时内 C.24小时内 D.12小时内

2、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A)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当天

3、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B)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2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4、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向(C)报告,并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A.相关医疗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B.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5、发现(A)鼠疫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例及以上 B.2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6、发现(D)霍乱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A.5例及以上 B.2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1例及以上

7、发现(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2例及以上 B.1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8、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B)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10例及以上 C.20例及以上 D.15例及以上 9、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A)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10例及以上 C.20例及以上 D.15例及以上 10、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B)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2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11、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A)甲肝/戊肝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2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12、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C)伤寒或副伤寒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5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5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13、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D)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15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14、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C)风疹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10例及以上 D.15例及以上 15、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A)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2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16、1周内,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B)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有1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5例及以上 B.5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17、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B)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0例及以上 B.30例及以上 C.20例及以上 D.50例及以上 18、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B)感染性腹泻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0例及以上 B.20例及以上 C.30例及以上 D.15例及以上 19、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A)猩红热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0例及以上 B.5例及以上 C.15例及以上 D.3例及以上 20、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B)水痘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10例及以上 C.15例及以上 D.20例及以上

2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C)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5例及以上 B.2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10例及以上

22、一次食物中毒人数(B)或死亡1人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20人及以上 B.30人及以上 C.50人及以上 D.100人及以上

23、下列事件中属于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A)

A.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有扩散趋势 B.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C.霍乱一周内发病30例以上

D.一次性发生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24、某市X镇发生1例霍乱病例,该事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级别属于(D)

A.Ⅰ级 B.未分级 C.Ⅲ级 D.Ⅳ级

25、某市报告1例手足口重症病例,该事件级别为(D)A.Ⅰ级 B.Ⅱ级 C.Ⅳ级 D.未分级

26、X县5年来从未报告过狂犬病病例,今年突然报告一例狂犬病病例,请问此事件信息级别为(D)

A.Ⅰ级 B.Ⅱ级 C.Ⅳ级 D.未分级

27、某省疾控中心标本运输车途径我省X市,丢失鼠疫菌株,请问此事件级别为?(A)

A.Ⅰ级 B.Ⅱ级 C.Ⅳ级 D.未分级

28、发生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中毒人数8人,其中一人死亡,事件级别为(C)

A.Ⅰ级 B.未分级 C.Ⅲ级 D.Ⅳ级

29、下列事件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A)

A.张某吃了不洁食物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某工厂发生的苯中毒事件 D.某医院的放射源丢失事件 30、某村村民因乔迁新居,在家宴请亲朋好友,因误将酒精当做白酒添加给客人饮用,导致15人发病,4人死亡,该事件属于以下哪一类事件(B)

A.职业中毒事件 B.食物中毒事件 C.其它中毒事件 D.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31、以上事件应属于哪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

A.Ⅰ级 B.未分级 C.Ⅲ级 D.Ⅳ级

32、某乡村3名茶农近期相继发病,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前都上山采茶,其中1例已死亡,经县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该事件属于以下哪类事件(A)

A.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B.职业中毒事件 C.其它中毒事件 D.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33、某乡村3人近期相继发病并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中1例已死亡,经县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病因,这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属于哪级事件(C)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中,事件波及人数是指(B)

A.事件发生单位(如学校、工地)人数 B.传染源可能感染的人数 C.事件发生县区的人口数 D.事件发生乡镇的人口数

35、某地发生了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直报网上报告的事件名称,下列哪个符合要求(C)

A.光明学校麻疹疫情 B.一起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汉水县光明小学麻疹暴发疫情 D.汉水县麻疹暴发疫情

36、某小学发生了20多例流行性感冒病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网上报告一起未分级事件,随着病例的增多达到30例,事件达到了一般事件的级别,如何在网上将事件级别由未分级订正为一般(B)

A.在初始报告卡上直接订正 B.新建进展报告卡上填写一般级别

C.在结案报告卡上订正 D.病例数超过标准自动订正

37、某地报告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初始报告卡填报告人数为30例,后又发现病例5例,此时进展报告卡上报告病例数应填写病例数是(B)

A.35例

B.5例

C.30例

D.0例

38、某地报告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初始报告卡上波及人数是200人,几天后病例增多,波及人数又增加了100人,进展报告卡上波及人数应填写(C)

A.200人

B.100人

C.300人

D.0人

39、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及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分为几级(C)

A.五级

B.三级

C.四级

D.两级

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中联系电话填写(B)的联系电话。

A.网络报告人 B.事件报告人 C.首发病例 D.单位

41、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是(A)

A.事件中第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B.事件中最先发现病例的发病时间 C.接到事件报告的时间 D.达到级别形成事件的时间

42、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是(A)

A.事件中第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到末例病例发病时间的时间段 B.接到事件报告的时间到事件结案之间的时间段 C.达到事件级别的时间到事件结案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

D.事件中第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到末例病例发病后最长潜伏期结束

43、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在多长时间内进行评估报告(C)A.确认事件终止后5天内 B.确认事件终止后1周内 C.确认事件终止后2 周内 D.确认事件终止后3周内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案后,哪级能修订报告信息(A)A.国家级 B.省级及以上 C.市级及以上 D.县级及以上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中,事件类型只要为传染病,都要与疾病监测系统中传染病个案进行连通,关联方式有哪些(C)

A.疾病监测系统与事件相关的个案关联,归并个案 B.在突发系统中新增个案 C.以上两种方式均可 D.以上两种方式均错

46、某县级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报告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病例35例,死亡1例,这起事件定为哪级,需要谁审核(B)

A.Ⅳ级 市级疾控机构审核 B.Ⅲ级 市级疾控机构审核

C.Ⅲ级 市、省级疾控机构审核 D.Ⅳ级 县级疾控机构报告默认审核

47、某县级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报告了一起疑似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疑似病例1例,这起事件定为哪级,需要谁审核(A)

A.Ⅱ级 省级疾控机构审核 B.Ⅲ级 市级疾控机构审核

C.Ⅱ级 市、省级疾控机构审核 D.Ⅱ级 县级疾控机构报告默认审核

48、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中,不具有的职责是(D)A.组织实施免疫规划 B.开展健康教育、咨询 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D.疫区的宣布

49、(A)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医疗机构 C.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各级政府

50、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A)决定,并向国务院报告。

A.人民政府 B.卫生行政部门 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以上都可以

51、对于初步判定为疑似事件的预警信息,县级疾控机构在调查结束后(C)小时内,登录预警系统,填报现场调查表。

A.2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5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在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在2小时内向(B)报告

A.属地卫生行政部门 B.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属地人民政府 D.上级医疗机构

5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警提示由(A)发布

A.当地人民政府 B.当地气象部门 C.当地卫生部门 D.当地疾控机构

54、哪些单位可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部门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情况及其隐患?(A)

A.任何单位和个人 B.气象部门 C.卫生医疗机构 D.卫生监督机构

55、某乡村村民,用天然气炉取暖,装有烟囱伸到窗外,由于房屋较为密闭,导致有3人一氧化碳中毒,全部死亡,此起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属于哪一级(D)

A.Ⅰ级 B.未分级 C.Ⅲ级 D.Ⅳ级

56、因冬季寒冷,某母女二人在家中生火取暖后感头痛、头昏、四肢乏力、恶心,昏倒在地,家人发现后立送入医院抢救治愈,此起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属于哪一级(B)

A.Ⅰ级 B.未分级 C.Ⅲ级 D.Ⅳ级

57、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突发事件直报网上报告时,选择以下哪一类(A)

A.环境因素事件 B.职业中毒事件 C.其它中毒事件 D.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58、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由(A)发布:

A.各级气象部门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D.各级疾控机构

59、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由(A)发布

A.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发布 B.气象行政主管机构 C.卫生行政部门 D.当地疾控机构 60、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是(A)

A.当日 B.次日 C.3日内 D.1周内 61、高温中暑事件的最高预警级别是(A)

A.一级预警(红色预警)B.二级预警(橙色预警)C.三级预警(黄色预警)D.四级预警(蓝色预警)62、每年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报告启动和终止时间是(A)

A.6月1日和9月30日 B.5月1日和10月31日 C.5月1日和9月30日 D.6月1日和10月31日

二、多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ABCD)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D.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要坚持的原则是(ABC)

A.属地管理 B.分级负责 C.及时准确 D.简单方便

3、下列哪些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ABCD)

A.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卫生监督机构 C.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 D.其他专业防治机构

4、下列哪些情形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ABC)A.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B.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C.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D.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5、下列哪些情形可定级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ABC)A.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B.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C.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D.某县一周内报告100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6、下列哪些情形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ABD)

A.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B.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C.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D.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7、炭疽报告病例处于下列哪种情况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ABCD)。

A.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

B.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以上皮肤炭疽病例。

C.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以上肠炭疽病例。

D.发生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8、某地1名疑似霍乱病例离开报告地区时,该地疾控机构应采取以下哪些措施(ABC)A.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B.立即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病例的相关信息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通报。

D.登报、网上寻找

9、根据突发事件发展过程,在直报网上需填写以下哪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ABC)

A.初次报告 B.进程报告 C.结案报告 D.流调报告

10、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其中事件发生时间填写(AB)

A.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 B.事件中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C.接到事件报告的时间 D.达到级别形成事件的时间

11、突发系统与疾病监测系统之间的传染病报告卡是怎样双向连通的(AB)

A.突发系统中增加的传染病个案,系统自动推送到疾病监测系统

B.疾病监测系统中与某突发事件相关的个案,通过人为归并,关联到事件中 C.疾病监测系统中与某突发事件相关的个案,系统自动推送到突发系统中 D.突发系统中增加的传染病个案,通过人为归并,与疾病监测系统关联

1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要符合哪些条件(ABC)

A.突非职业性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危害源得到有效控制 B.新发中毒患者出现连续3天达不到事件分级标准的 C.多数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或无恶化的可能 D.领导同意终止

1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原因包括:(ABC)

A.炭火取暖 B.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C.汽车尾气中毒 D.煤气生产

14、预警信息可初步判定为疑似事件的条件有哪些(ABD)

A.通过三间分布分析,提示病例可能有空间、时间和(或)人群聚集性 B.当地罕见、少见病种、单病例预警的特殊病种 C.报告了3例不同乡镇的水痘病例 D.疫情有扩散趋势

15、下列哪些传染病是单病例预警病种(ABD)

A.手足口重症病例 B.不明原因肺炎 C.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D.白喉

16、下列哪些病种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ABD)

A.甲型肝炎 B.疟疾 C.急性感染血吸虫病 D.流行性感冒

17、预警信息的分析有下列哪些方面(ABCD)

A.地区分布 B.时间分布

C.人群分布 D.当地少见、罕见病种

18、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预警工作职责包括:(ABCD)

A.确保预警值班手机畅通

B.负责预警信号的查看和相关信息的分析、核实与事件的初步判断,并填写《异常信息报告卡》

C.负责疑似事件的现场调查、处置,填报现场调查表和现场调查报告 D.负责预警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总结上报传染病预警工作

19、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响应终止主要参考依据为(ABC)

A.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持续3天低于预警所需等级以下

B.预测在短期内预报级别不会明显上升

C.大部分中暑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发中暑病例数明显下降。D.气象部门确定终止

20、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单位包括(ABCD):

A.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B.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

21、高温中暑病例包括哪些?(ABCD)

A.轻症中暑 B.热射病 C.热衰竭 D.热痉挛

22、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职责包括:(ABCD)A.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B.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C.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D.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23、下列哪些是学校的肺结核病例的密切接触者(AB)

A.同班师生 B.同宿舍同学 C.同年级同学 D.全校师生

24、符合下述哪些肺结核病情条件的学生必须休学(ABCD)

A.菌阳性肺结核患者 B.X线胸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患者

C.有空洞的菌阴肺结核患者 D.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

25、学校出现下列哪种肺结核病例情况,可考虑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BC)

A.学校某一班级发生1例肺结核病例

B.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 C.学校发生肺结核死亡病例 D.学校职工患实验室确诊肺结核

三、填空题

1、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3、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 技术指导。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 卫生行政部门 组织实施。

7、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 日 进行进程报告。

8、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可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0、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

1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事件发生时间填写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1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15、学校和托幼机构应该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16、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液化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可以致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以参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17、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单位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8、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责任报告主体是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19、每年6月1日,各地卫生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终止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

20、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21、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达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就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22、对学校通过健康体检.晨检等途径发现的结核病疑似病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四、判断题

1、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正确答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正确答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

5、对于涉及3人及以上人员伤亡的事件,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在接到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基本情况。(×)

正确答案:对于涉及10人及以上人员伤亡的事件,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在接到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基本情况。

6、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人数20人,为Ⅳ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报告要体现“完整和准确”。(×)正确答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报告要体现“快”。

8、日常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国内外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项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正确答案:专题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国内外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项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不应包括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正确答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组织实施。(×)正确答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利用网络系统及时组织、开展连续、不间断、系统、完整、规范地收集、分析、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潜在因素和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应急控制处理措施的现场应急监测和影响因素动态信息资料,建立完善预警机制,为早期发现、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信息保障,为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控制措施及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预警内容:

(一)监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监测; 常规疫情监测(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

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含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监测); 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 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 药店抗生素用药监测报告;

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

(二)预警

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及发展趋势; 社会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 最佳控制措施的选择和可行性;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 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

二、工作流程与步骤

(一)监测 ①制定监测计划

②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 ③组织培训、统一监测方法

④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建立与完善规范运行机制)

⑤定期检查与督导 ⑥总结反馈

(二)预警

①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

②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 ③选择分析预测方法;

④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分析结果;

⑤总结与上报预测预警;

⑥进行预测预警的预报。

三、预警级别 预警分为四级,即Ⅰ级(一般事件、蓝色预警)、Ⅱ级、(较大事件、黄色预警)、(重大事件、橙色预警)、Ⅳ级(特别重大事件、红色预警)。

二、预警响应

Ⅰ级预警由疾控中心成立事件处理小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采样、病例诊断等处理。必要时可以请求县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技术援助。同时取得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

Ⅱ级预警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事件处理小组,指导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采样、病例诊断等处理。根据事件性质,必要时可以请求市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技术援助;同时将事件报告县政府,取得政府的支持,进行多部门的协调。

Ⅲ级预警由县政府成立事件处理小组,全面指挥事件的处理,由县政府指挥各部门联合行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Ⅳ级预警由县政府报请市政府,对事件进行全面的指挥协调,处理事件。

三、预警信息的发布

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发布由县政府授权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发布事件信息。

第三篇: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定稿)

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

一.总则 1 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校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校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安全校园暴力类突发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食物中毒等事故,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灾难事故等。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在街道内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台风、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学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4.2 分级负责。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各部门要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

1.4.3 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好信息收集和深层次研究,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突发公共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造成社会秩序失控和混乱。

1.4.4 部门联动,协同应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按照学校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部门联动、协同应对的处置工作格局。

1.4.5 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分不可结”的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1.4.6 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领导、制度、组织、物质、经费保障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强化保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1.5 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划定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事件的紧迫程度、形成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的趋势等由高到低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

1.6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6.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处、总务处、教务处、等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情况,协调、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镇政府和市教育局请示报告。

1.6.2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要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工作情况,提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并报领导小组;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导检查各部门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情况;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1.6.3 应急处置工作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应急处置工作组。

(1)社会安全校园暴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工作组主要职责是: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学校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研究确定事件性质、类型和级别,下达应急处置任务;及时前往事发地现场指挥。(2)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德育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办公室、教务处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工作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各部门建立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预防和监测预警机制;开展防范火灾、交通、建筑物垮塌等事故的应急模拟演练;对各部门防范和处理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工作进行督查、指导;收集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信息,适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提出有关对策和措施;对特大灾难事故,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参与和指导应急处置,参加安抚慰问和事故调查工作;对师生伤亡情况进行统计。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卫生室、食堂、等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室。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在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负责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收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适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情况,提出学校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措施;指导和组织各部门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紧急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促各地根据事件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财务科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部办公室、后勤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财务科。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在市教育局和镇政府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门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根据灾害情况,认真分析对学校所产生的影响,及时作出决策;深入现场协调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1.7 预防和预警机制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加强常规数据检测和信息收集,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1.7.1 信息报告(1)信息报告原则

A.迅速: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和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不得延报。

B.准确:信息内容客观翔实,不得漏报、瞒报、谎报。C.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D.学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后,要立即向当地公安等部门报告。(2)信息报送机制 A.紧急电话报告系统 电话或手机及时报当地街道办、镇政府和教育局、张浦派出所,同时按紧急报警按钮。

B.紧急文件报送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电报告后,学校应当立即以书面形式报上级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和领导要求开展工作。重要信息根据当地领导意见,报告市委、市政府。

(3)应急信息主要内容

A.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

B.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c.事发学校、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 D.学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反应; E.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F.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1.7.2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坚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统一发文、严格把关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

1.8 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1.8.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发生后,学校小组立即启动本预案,指导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报当地政府和市教育局。

1.8.2 较大事件(Ⅲ级):

较大事件(Ⅲ级)发生后,各类工作组立即开展处置工作。学校领导小组随时掌握情况,必要时启动本预案。

1.9 应急保障 1.9.1 信息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送渠道,确保信息传送渠道安全畅通。

1.9.2 物资保障

学校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储备,保证物资、器材完好、可用。1.9.3 资金保障

学校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要严格保证应对学校内部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

1.9.4 人员保障 学校应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备队,预备队主要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

1.9.5 培训演练保障

学校应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2.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2.1 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2.1.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聚集事件失控,引发地区、行业性连锁反应,已形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群体事件;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级对待的事件。

2.1.2 重大事件(Ⅱ级):聚集事件失控,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瘫痪;以及视情需要作为Ⅱ级对待的事件。

2.1.3 较大事件(Ⅲ级):单个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引发在校内局部聚集,一次或累计聚集人数不足30人,但已形成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引发学校停课、教师或学生家长集聚上访影响稳定的事件;以及视情需要作为Ⅲ级对待的事件。

2.1.4 一般事件(Ⅳ级):事件处于单个事件状态,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并引起聚集,群体性事件呈萌芽状态。单个突发事件已引起师生广泛关注,出现少数过激言论和行为,呈现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苗头性信息;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V级对待的事件。

要根据事件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 应急响应

2.2.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的处置

若事件已超出事发学校范围,在事态扩大、依靠学校力量无法平息的情况下,或突然发生重大针对师生的暴力事件,学校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领导小组立即启动预案,组成工作小组,成立现场指挥部,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及时阻止事态的扩大,并将处置情况报当地政府和市教育局。

2.2.2 重大事件(Ⅱ级)的处置

若事件已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立即启动预案,立即报告,组成工作小组,及时化解矛盾,有效处置,防止事态扩大。严格门卫管理,防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对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学校党政领导、班主任要深入班级、面对面做好学生的教育疏导工作。2.2.3 较大事件(Ⅲ级)的处置

事件发生后,处于局部状态时,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立即研究确定启动工作预案,并立即报告。根据事件引发原因,通知与事件直接有关的部门负责人和学校主管领导到场。对原因清楚、能够立即处理的问题,依法、及时、妥善加以处理;对原因不详、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调查处理的,做好解释工作,讲清道理,化解矛盾。

2.2.4 一般事件(Ⅳ级)的处置

加强校园巡查和监控,发现不稳定因素苗头时,及时进行处理。领导要立即赶到现场,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苗头和问题。

2.3 善后与恢复

学校在后期处置工作中的重点,是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合理要求,安抚和平定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

3.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3.1 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3.1.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学校人员和财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害,对教学秩序产生特别重大影响的事故灾害。

3.1.2 重大事件(Ⅱ级):学校人员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害,对教学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灾害。

3.1.3 较大事件(Ⅲ级):对学校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事故灾害。

3.1.4 一般事件(Ⅳ级):对个体造成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故灾害。

3.2 应急处置措施

灾难事故发生后,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开展工作。

3.2.1 火灾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突发火灾事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消防119指挥中心(室)报警,向上级部门报告。在消防队伍到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组织救人和灭火抢救工作。

(2)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

(3)抢救伤病员,立即向医疗急救部门报告求援,配合医疗机构妥善安置伤病员。

(4)解决好师生等受灾人员安置问题。(5)及时采取人员疏散、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等必要措施,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3.2.2 房屋、围墙、厕所倒塌等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发生房屋、围墙、厕所等建筑物倒塌的安全事故,应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2)迅速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有效措施,并密切关注连带建筑物的安全状况,消除继发性危害。

(3)在有关方面帮助下及时组织解救受困人员,抢救伤病员。3.2.3 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排查拥挤踩踏事故隐患,避免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2)学校楼梯间发生拥挤踩踏事故,要迅速开展现场疏导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医疗急救部门报告求援,向上级部门报告。

(3)学校应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控制局势,制止拥挤,做好人员疏导疏散工作;组织人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妥善安置伤病员,同时请求当地政府支援帮助。

(4)迅速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3.2.4 校园爆炸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发生爆炸事故后,要组织力量开展抢救工作,并立即向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2)学校要在爆炸现场及时设置隔离带,封锁和保护现场,疏散人员,控制好现场治安事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检查并消除继发性危险,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3)如果发现肇事者和直接责任人,应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

(4)认真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搜寻物证、排查险情、防止继发性爆炸等工作。3.2.5 学校恶性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发生恶性交通事故,遇有师生死亡、受伤等情况,立即组织抢救,及时向医疗急救部门求助,向公安交警部门报告,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2)保护好事故现场,有效控制肇事人,寻找证人。(3)学校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及时查明事故情况。3.2.6 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举办的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必须按有关规定做好安全保卫措施。(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遇有师生死亡、受伤等情况,立即求助医院抢救伤病员。

(3)活动组织者和安全工作负责人要稳定现场秩序,根据室内、室外不同情况组织师生有序疏散逃生,尽力避免继发性伤害。

(4)组织力量疏导、抢救伤病员,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争取支援帮助,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3.2.7 外出组织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工具和设施。

(2)完善通讯体系,做好定期通讯联络工作,定期清点人员,及时沟通信息。(3)事件发生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积极开展必要的救助和自救工作。

(4)学校领导首先判断事件的性质,权衡事件的轻重,协调好学校和事故一线两方面工作,积极开展救助。

(5)积极争取事故发生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帮助。3.2.8 后勤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1)学校要做好食堂等重点场所的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对重点场所和关键部位要加强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各种服务设施安全运行,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发生跑水、断电、燃气泄露等重大事故紧急情况时,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要立即赶到现场,组织人员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抢修和抢救,必要时请求当地有关专业部门支持,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3)对学生的饮水必须有完备的安全保护设施,一旦发生污染事件要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现场保护,并联系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疫、化验和处理。

3.2.9 校园周边突发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积极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演化和扩大;

(2)及时向师生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3.2.10 学校突发事故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1)发生灾难事故,学校要及时向师生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2)学校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积极抢救伤病员,减少人员伤亡。(3)灾难事故发生后,学校要考虑和妥善处理可能引发的继发性伤害问题,防止事态扩大和演化。(4)对建筑物等采取断水、断电等应急处理措施的,要权衡利弊,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受灾受困人员因照明、饮水需要和因跑水、漏电可能引发继发性伤害的矛盾。

3.3 善后与恢复

直接应急处置和救助活动结束后,工作重点应马上从应急处置转向补救和善后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到:

(1)做好事故中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工作,对死亡人员进行人道主义抚恤和补偿或赔偿,对受害者家属进行慰问,对有各种保险的伤亡人员要帮助联系保险公司赔付。

(2)及时查明事故原因,严格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稳定校园秩序。

(3)全面检查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查安全管理漏洞,对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4)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鉴,对因玩忽职守、渎职等原因而导致事故发生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故案件侦破调查工作。4.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4.1 事件确认

(1)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艾滋病、肺结核、出血热、乙肝等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发生在学校内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4.2 信息报告与信息发布 4.2.1 信息报告 A.初次报告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中心(CDC)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初次报告。

B.进程报告

学校必须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有关部门。C.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当地政府和市教育行政部门,(3)报告内容

A.初次报告内容:

必报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伤害的人数。选报内容: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等。B.进程报告内容:

事件控制情况、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等。

C.结案报告内容:

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4.2.2 信息发布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4.3 应急反应

4.3.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学校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做出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后,现场教职员工应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和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A.联系当地医疗部门对患病或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B.追回已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中毒物品。

C.封存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和物品;切断可疑水源。

D.与中毒人员家属或学生家长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安抚工作。E.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可疑中毒食品、物品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隔离措施;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F.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应急措施;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支持和帮助。

G.在学校适当范围内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5.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5.1 事件确认

对学校的人员和财产造成较大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

5.2 应急处置措施 5.2.1 应急反应(1)预报后的应急反应

根据有关规定,在政府发布自然灾害预报后,学校即可宣布进入预备应急期,必要时组织避灾疏散,积极做好救援、抢救和医疗救助等应急准备工作;(2)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力以赴,组织进行人员抢救工作。并及时报告损失和伤亡情况。如遇突发地震灾害,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组织学生有序逃生和救援,并做好安抚工作,稳定情绪。采取必要的卫生救助。并及时报告情况。

本预案由学校制定并负责解释。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黑松驿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黑松驿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根据《武威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古浪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开展连续、不间断、系统、完整、规范地收集、分析、报告突发公共事件潜在因素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应急控制处理措施的现场应急监测和影响因素动态信息资料,建立完善预警机制,为早期发现、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信息保障,为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对策、控制措施及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预警内容:

(一)监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监测;

2.常规疫情监测(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

3.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4.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含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监测);

5.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

6.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

7.药店抗生素用药监测报告;

8.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

(二)预警

1.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

2.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

3.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及发展趋势;

4.社会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5.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

6.最佳控制措施的选择和可行性;

7.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

8.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

二、工作流程与步骤

(一)监测

1.制定监测计划

2.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

3.组织培训、统一监测方法

4.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建立与完善规范运行机制)

5.定期检查与督导

6.总结反馈

(二)预警

1.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

2.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

3.选择分析预测方法;

4.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分析结果;

5.总结与上报预测预警;

6.进行预测预警的预报。

三、预警级别

预警分为四级,即Ⅰ级(一般事件、蓝色预警)、Ⅱ级、(较大事件、黄色预警)、(重大事件、橙色预警)、Ⅳ级(特别重大事件、红色预警)。

四、预警响应

Ⅰ级预警由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事件处理小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采样、病例诊断等处理。必要时可以请求市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技术援助。同时取得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

Ⅱ级预警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事件处理小组,指导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采样、病例诊断等处理。根据事件性质,必要时可以请求省卫生厅派省专家组给予技术援助;同时将事件报告市政府,取得政府的支持,进行多部门的协调。

Ⅲ级预警由市政府成立事件处理小组,全面指挥事件处理,由市政府指挥各部门联合行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Ⅳ级预警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对事件进行全面的指挥协调,处理事件。

五、预警信息的发布

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发布由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发布事件信息。

第五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二、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校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三、学校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加强晨检。并按规定填写报告卡和登记簿,记录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四、建立报告第一责任,指在第一时间内第一发现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或者校长报告信息。

五、学校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报告。

六、任何人不得任意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七、所有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八、必要时在电话报告后1小时内呈上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发映事故发生全程概况,人数病情状况等,并经学校责任人签名和学校盖章。

XX镇一中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疫情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