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21-110902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9 02:52: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课本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两对矛盾中“一定要适合”的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还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三.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五.科技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拉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强烈。新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四十年代。它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生产方式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包括科学实践。(这部分抄网上的)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第二篇:实事求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事求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于实事求是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而实事求是也表现出非凡的意义和理论指导性。

在新中国建立后,人们对毛泽东怀有极大的个人崇拜。极左思潮的年代里“大跃进”使得人民生活遇到极大困难,动辄就背毛泽东语录使人们忽视科学发展的规律,而文革的发生更是将整个社会推向极端的疯狂。这些都是忽略了实事求是之后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实事求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建立上,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非常巨大的。

首先,实事求是在政府和公益组织公信力的建立方面是根本依据,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如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已成为不争事实,虽然同毛泽东时代强烈的个人崇拜形成鲜明对比,但是社会稳定依然取决于公民对于政府的信赖程度。由于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急剧下降;由于腐败现象的不断发生,民众对于政府愈发不信任;由于法制的不完善,人民对于政府管理的信心不足。这些对于整个社会的信任风气的建立是极其有害的,如果人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他人,不相信自己,又何谈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无论是公益机构或是政府部门,都应当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实事求是地向民众汇报工作规划,实行程度等等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首先想着如何隐瞒,这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是幼稚而拙劣的做法。只有这样,上访才不会那么困难,不会官商勾结,不会以贪污腐败为荣。实事求是才能建立真正健康的社会风气,使得整个社会向积极向上的方向进步。

其次,实事求是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现在的社会中,扶起跌倒的老人这本身是毫无争议的事情,却在一次次善心遭到讹诈时,整个社会的信心都丧失。同时,小悦悦的死又让人不禁质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让人们对一个弱小生命的消失如此冷漠。可是如果没有人利用人们的善良去讹诈金钱,而是真实地讲出事情发生的经过,就不会让每个人都活得战战兢兢。当有人跌倒的时候所有人都去扶,那么欺骗也不会得逞。因此,建立精神文明的基础是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那么信任,尊重的建立会变得简单易行。

第三,实事求是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来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大跃进即是不遵守实事求是,私自夸大生产力,而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浮夸的状态,这对于人民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损害。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的划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确立,基本都遵从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正视发展的困难和优势,使得这一系列的措施基本都达到了预先设置的目标。与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再把劳动与个人的精神进步联系紧密而使得一个时代进步的任务都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科学发展,稳健发展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可以试想如果依然不切实际地制定目标政策,就不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会让大锅饭解散而产生按劳分配,大大激发社会生产力,更不会达到如今的物质生活状况。实事求是使得人们能够正确看待现状,脚踏实地,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四,如今信息的飞速增长,实事求是在媒体报道中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引导了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据实报道才不致激发更多社会矛盾的出现。

之前同仁医院医生被砍事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可以说是媒体长期对于医患关系的不实报道而导致累积的社会矛盾的爆发。在此事件之前,媒体曾报道有幼儿去A医院检查,医生说治疗费要花十余万元,后来到B医院只花了8毛钱就看好了病。这无疑成为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的医院乱收费的有力佐证。这篇报道又使多少人认为医生都天良丧尽。可事件后续是,此幼儿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住院,而A医院所做的诊断是正确的,B医院只是一时缓解,拖下去会有更大的危险。这里的后续报道并没有遭到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媒体报道始终是站在医生的对立面去博取大众的共鸣,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报道会把大众对医生的误解放大化盲目化,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而又有多少人因为社会对于医生的误解放弃了这个行业,医疗资源的稀缺使得医患矛盾更加激烈。此时实事求是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应当深入了解事件的始末做出客观的报道,而不是为了眼前的一时讨巧将整个社会引入一种矛盾激烈的氛围之中。

同样,国外反华分子经常采用一些不实报道误导民众,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愤慨,这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立十分有害,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常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实事求是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所应坚持的,这更是一种作为人看待事物最最基本的方法和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才不会使自己盲目地被误导被欺骗,而拥有真正的对事物的看法。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实事求是是需要极大勇气而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的,在因言获罪的时代,在文革十年中,有多少人能坦然地说自己从未说过违背内心的话,又有多少人为了保全性命而将其他人置于危险之处。当人民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实事求是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是畸形而危险的。实事求是必须在健康而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才能长久存在,同样,它也会促进整个社会环境的成熟稳定。因而,如果把人民信仰建立在个人崇拜上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基本路线。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探求科学、真理、理想的路上践行实事求是;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根本;在经济建设、制度完善方面把实事求是作为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首先做一个不说假话的人,再做严谨求实的学问,为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一点力量。

第三篇:如何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文化建设唯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不断地突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不同时间、不同文本的论述,显现出的一个在逻辑上一致的重要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变革社会存在,尤其是变革现实的物质基础;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不过,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也产生了一种像历史唯心论一样偏离了唯物史观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意识仅仅是被社会存在决定的附属物。这种观点虽然距离唯物史观要近一些,但是,当它被用来指导社会发展时,常常会使人们产生对社会发展的简单化看法,忽视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因素,尤其是忽视作为社会意识组成部分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原本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的社会出现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甚至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几种社会发展理论的共同缺陷

二战以来,社会发展理论专家在追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的原因时,形成了三种解释框架:殖民论、依附论、种族论。殖民论把发展中国家不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宗主国长期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依附论的解释框架是,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仍然不发展的原因,是因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结构体系,处于结构中心的是少数富国,绝大多发展中国家则处在结构的边缘。边缘的穷国受到中心的富国的欺压,那些富国压低世界市场上的基本商品的价格,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其跨国公司靠损害穷国利益而赚取额外利润。因此,落后国家要发展,关键在于脱离这个中心——边缘结构体系,走自己独立的发展之路。按照种族论的解释框架,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不同种族之所以会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在于这个社会中存在对这些种群的种族歧视。

应该承认,上述三个方面的确是造成一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但是,当我们把不发展的原因全部归结为上述三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从民族国家自身,尤其忽视从民族国家自身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上去反省的时候,不但会形成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而且无论历史事实还是客观逻辑都在提醒我们,上述观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从历史事实来看,二战之后有一大批民族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上的民族独立,但是当我们回顾二战以来的社会发展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期间发展得最快的国家还是那些原宗主国,以至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殖民论在解释历史事实上的不完

备性,使人们再度去寻找不发展的原因。于是人们开始转向依附论。依附论带来的结果是,不少国家开始脱离国际分工体系,关起门来搞建设。事实说明这种自绝于世界文明大道的发展模式,不可能享受到国际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带来的好处,只会使自己离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逻辑上来说,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是内因。宗主国的掠夺、中心国的剥削、种族歧视这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在一个社会内部。世界近代来的强国无不是经过内部变革或在外力的压迫下进行内部变革而发展起来的。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有过殖民地的历史,它们能挤入世界强国之列,并保持不竭发展动力,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内部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创新。此外,殖民论、依附论、种族论还仅仅是从社会存在这个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忽略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意识,尤其是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社会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

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上来解释不发展,曾经是社会科学界的主流。在西方社会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马克斯·韦伯。二战之后对社会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过研究的社会发展理论专家也不在少数。但是,人们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常常被一些历史现象所迷惑。尤其当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实施正确的内部经济、政治变革而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活力时,一些对真实、持久的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的深层的文化价值因素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曾经使不少人,尤其是亚洲人骄傲地宣称,21世纪将是东亚的世纪,并由此引申出“亚洲文化价值观”优越论,甚至当“亚洲金融风暴”出乎人们的意料发生的时候,不少亚洲人还把这场金融领域的“雪崩”完全归咎于某个西方金融“大鳄”的恶意炒作和破坏,而较少反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谓“亚洲文化价值观”对于形成这场危机的作用。看来反省自己文化中的弱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从哲学上来分析,原因在于我们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总体上把握住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客观真理,我们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配套推进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客观规律,即使出现暂时的、局部的背离,也能很快重返这条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过,在社会总体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深入反思。一百多年来,在追求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曾两次从文化的层面来揭示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并对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作过深刻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反思和批判。但是,由于这两次文化反思都只是在少数知识精英中进行,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至今民族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思想仍然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但要反省和批判落后的文化观念,更离不开先进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的引导和支撑。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这样写到:“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1]对马克斯·韦伯的这段话我们有三点评论:第一,仅从文化层面认识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仅从文化层面认识社会发展,把文化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文化问题的解决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解决,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第二,认为只有基督教文化精神才能引导出现代社会,进而把其它类型的文化精神(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完全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偏见;第三点,也是本文要肯定的一点,就是马克斯·韦伯看到了文化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的作用,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适应这一改革创举的要求。我们看到,这一举措的提出和实施,不但引发了微观经济领域的革命,而且也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等政治领域的变革提上了日程。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精神的变革,并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的培育滞后于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呈现出混乱和空白。培育引导社会发展的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紧迫性正日益显现出来。

强调文化精神的培育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要颠倒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次文化反省,都存在这种倾向。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西体中用”论还是“中体西用”论,都犯了与马克斯·韦伯相同的错误:把文化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的层次,把中国文化的出路等同于中国社会的出路;而且在拔高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同时,对不同文化类型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强调文化精神的培育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不是如马克斯·韦伯要求的那样,用基督教文化精神或别的宗教文化精神引导中国社会发展,引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只能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之所在。

第四篇: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调查报告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调查报告调查人员:

一调查目的:

了解什么是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

小学及初中同学,大学同学,网友等等。

三调查内容:

1,、科学技术的概念。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对科学技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议。

四调查方式:

网络调查。

五调查时间:

202_年10月23——24日

六调查结果:

1、科学技术的概念:

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科学技术的乘法表达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①科学技术可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起到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②科技技术具有变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作用。

③科学技术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④科学技术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⑤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⑵.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

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

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

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②消极作用

第一,现代科技使得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力量得到了高度放大,以至于实验室里的一次错误就可以产生一场大浩劫,带来只有上个世纪的核战争狂人才能想象得到的严重破坏。事实上剑桥大学教授马丁·芮斯(Martin J.Rees)曾以一千美元打赌,在202_年之前就会有一场生物恐怖攻击或者生物意外导致一百万人丧生。芮斯的估计未必很准确,但是科学实验以及相关的设施、材料可能是危险的来源,这应该是无疑的。

第二,科学研究活动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投入,如果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一

味加大对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就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例如,连当今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也嫌超级超导对撞机过于昂贵,不得不将已经开工,并投入了巨资的工程下马,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对科学研究进行某种干预和控制的典型案例。

第三,如核技术可以用于原子能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被人利用,造成原子弹

发动战争,残害人类。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在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精美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即使是现代医学,在增进人类健康、益寿延年的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已经成了严重的全球问题。

⑶建议

要避免和尽量减少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当然要依靠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依靠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

必须明确科学实验的负面影响,加强社会的监管。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七调查体会

①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②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③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④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第五篇: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颈部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积极的存在具有历史性,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将归于消失。

阶级斗争: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阶级斗争包括经济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三种基本形式。政治斗争是高级形式,暴力革命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客观的、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中表现,阶级斗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历史的,变化的。

阶级分析方法: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1、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3、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同时要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革命史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3、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及革命阶级本身。

4、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改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科技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现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2、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着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新主义历史观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史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的。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3、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有:(ACD)A 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 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

C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A 两者相互并存相互制约

B 两者相互决定

C 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反作用于后者

D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4、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D)A 生产工具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D)A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体现了:(D)A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B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起作用的内在关系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7、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A)

A 基本经济制度

B 生产方式

C 基本经济体制

D 基本经济结构

8、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D)A 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 社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 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 经济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

9、上层建筑是指:(D)A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 C 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0、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C)A 生产方式和国际制度的统一体

B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 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D)A 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 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D)A 文明发展程度

B 生产关系

C 价值观念的进步

D 生产力

1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 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 剩余产品的出现

D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14、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所围绕的轴心是:(B)A 政治权力

B 经济利益

C 思想统治

D 社会地位

15、社会革命的根源是:(C)A 社会阶级关系的紧张化

B 社会利益矛盾的突出化

C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 社会贫富悬殊化

1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A)A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阶级关系缓和 C 解决社会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D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关系更替

17、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C)A 生产力

B 社会基本矛盾

C 科技革命

D 劳动

1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B)A 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B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C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理

D 以人为本的原理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