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5篇模版]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21-111016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0 01:59: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

万罡华

202_年4月27日

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意向,也引起民众的强烈共鸣。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途中,有很多的社会矛盾,只有提出矛盾,一个个解决矛盾,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众多,本文只做简要概述,抛砖引玉,归纳几个重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让大家评判。

1、未获得改革红利的大多数民众与官僚资本利益集团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目前来讲是很高的,国民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可惜,全国的人均收入,在国际上排在第几呢?有资料显示,排在第120多位。如果剔除高收入者,广大的普通民众的实际收入排名也许是世界倒数第几了。这就很明显暴露出一个问题,改革三十几年了,广大民众的实际收入非但没有随着GDP增长而增长,反而降低了。因此可以肯定,广大平民百姓并没有获得实际的改革红利。

党政官员在经济利益第一链条上就因受贿,获得了一定比例的暗收入。土地出让,市政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商人不行贿,绝对拿不到项目。大多 数公开招投标活动都存在暗箱操作行为。而且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规避了法律。这批受益官员,其富裕程度无法估量。大到什么级别的官员,下到村干部,凡掌握实 权的,极少数意志坚强顶得住的干部很少或者不获利之外,其他的几乎无一幸免。而那些极少数意志坚定的清廉、有良知的官员,往往会被看成另类,或不入圈子而 不被重用甚至排挤掉。这个官僚体系已经形成巨大的网络,并形成一个阶级。这些贪官,一方面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压榨平民,不放过任何捞钱机会,用钱去行贿 上级,以图获得更高的官位,或者购置房产,或通过子女亲属兴办企业,或挥霍显摆,或者移居国外;另一方面,阳奉阴违对抗中央,互为勾结,狼狈为奸。平民百 姓对这股势力,对这个阶层的官员已经恨之入骨,随时都会有爆发对抗的群体事件可能。

还 有就是一些官员后代以及亲属们,利用其社会资源,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甚至有很多的民办投资项目,官员们也要打招呼,写条子,以其在其中 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凡有权利的部门,设置门槛,收受钱财,就连医保,社保,低保,其政府管理部门,从主管领导到具体办事员,也不放过通过各种隐秘手段或钻 政策的空子,捞取国家支付给个人资金中的不义之财,中饱私囊。比如,社保规定的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也有人通过关系,将不符合规定的人群,以高出数万元 的代价,办理了正常的退休手续;一些不该享受低保 的,就以数千元代价,相当多不符合规定的甚至是非常富裕的人员获得了低保待遇。这可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呀。还有赈灾款、农民补助、农业项目补贴等国家拨付款项,这些官员也得雁过拔毛,截留一定比例款项。这是一个共产党干部下得了手做的事么?其黑心程度令人发 指。

不难看出,整个官僚体系,已经是无孔不入地在向民众榨钱,在向国家政策中捞钱。这样的官僚阶级,不引发民众对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的阶级矛盾几乎是不可能调和的。

国企的收入,民营业主的收入,小商小贩,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这里就不做分析。

2、日益觉醒的广大民众要求回归正统社会主义体制诉求与进一步推进改革将中国引向完全资本主义体制决策的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但实际上,大多数民众却未能得到实惠,甚至感觉到物质生活方面逐年减退,不是严厉的计划生 育政策限制人口增长,不用分担过多的子女的生活、住房、教育、医疗费用,民众的家庭似乎得到了实惠。可就是其经济收入增长速度比不上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 涨速度,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有日益减退的危机感。新的三座大山,将广大民众压得难以抬头。两极分化日趋扩大。民众感 觉到改革初期设定的目标越来越暗淡模糊,逐渐认为国家改革初衷是在欺骗国人,让新生的资产阶级、官僚阶级获得话语权,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改革前,尽管物 资相对贫乏,但各阶层相对平等,民众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社会丑恶现象很少,犯罪率极低,尤其是官员贪腐极少,黄、赌、毒、淫、黑,几近绝迹。社会文明程 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高的。

因而,要求回归正统社会主义的呼声空前高涨。认为,只有真正的社会主义体制,可以削减贫富差距,限制官僚体系贪腐成风。并且用共产党的章程和国家宪法来 对照现行社会体制,人们普遍认识到,其一,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体制和改造,明显违反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其二,“国退民进”的 体制改革完全违反了国家宪法。所谓的特色社会主义是蒙骗国人的歪理邪说。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易,劳动成果的分配,应该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而不是 完全照搬资本主义的体系来改造社会主义体制,劳动成果过分集中在少数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的手中。

而国家的所谓顶层设计者们,十几年来甚至更长时间一直强调说是改革到了关键时刻。现在又说是到了深水区。关键时刻也好,深水区也好,按国际目前意识形态 领域的划分,只有君主王朝体制的君主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就目前的改革前途,恢复君主王朝体制是 完全没有可能。面前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把中国引入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体制,一个是将中国改造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体制。

那么,要进行完全的资本主义体制改革,共产党的宗旨要彻底改变,共产党的章程要全面推翻,国家宪法要彻底颠覆。这样,全党和全国人民会举手通过么?

要不 就是通过所谓的顶层设计者们发出强行命令,把中国彻底改革为资本主义社会体制。这样的结果,广大民众是看得清楚的。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那么,要回归正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就要进行新的社会主义改造,限制资本家的发展,缩小资产阶级成长的土壤,实施国家计划体制下的商品生产,才有可能恢复到正统的社会主义体制。这样,这些新兴资本家会同意么?

不 过,特色社会主义,好像是第三条途径。可就是,其“特色”的概念很模糊。如果说“文革”的初衷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改造人们的思想,无可非议,可就是被人 利用,做过了头,要彻底否定。那么,改革的初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也是无可非议,可是,被谁利用了,做过了头呢?是肯定还是否定,那就由大 家来评说。

很明显,现在的所谓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的结构,百姓看得非常清楚,那简直就是官僚阶级、资本家、社会精英、社会名流的俱乐部。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非常矛盾的,其矛盾甚至是非常尖锐的。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毛泽东早就看到了只一点。即便是分田到户,毛泽东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和剖析。毛泽东热的再次升温,完全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明智的 企盼和夙愿。民众从内心是拥护共产党的,但是,如果共产党把美国的走狗经济学家当成国师,按这些设计者们的套路一步步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制度,问题就会非 常严重。

3、新兴的官僚阶级、资产阶级、买办集团与失落的平民之间阶级斗争的矛盾;

要资本家拿出自己的利益改善民生,那是痴人的梦想。

冰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提高了生产力,生活物质丰富了。掌握实权的党政官员经过权力寻租,获取了大量的灰色收入,其富有程度,是根据其 地位的高低,经手的建设项目规模大小以及其人的黑心程度,胆子大小来决定。民营业主,也在短短的时间内积攒了丰富的财富。已经形成一个阶级。

尽管顶层设计者们不承认这个阶级的存在,但是,这样的客观现实,是很难否认的。

毛泽东在建国前就提醒共产党干部,共产党坐了天下,绝不能做李自成。但是中国历史悠久,封建残余势力相当严重,党的干部队伍里滋生的腐败现象开始抬头。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荡涤封建余毒势力,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铲除封建残余,改造人们灵魂的深刻的革命。

因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其丰富,人们觉悟普遍很高,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不根除封建思想意识,提高 人们的高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即便是物质非常丰富了,那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目标。虽然,文化大革命被人利用,也搞得过了头,但是,文革 将会是人类社会达到一定文明程度时需要认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运动。如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坚持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或者五千年,到时候,生产力 高度发达,物质非常丰富,人们回过头来重温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可以肯定,其意义非同一般,任何资本主义的理论家思想家,绝对会对毛泽东发动的 文化大革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所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希望达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但是,资本家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资本家集团不可能也不会将自己拥有的个人财富去施舍普通的平民百姓,只有通过国家手段,进行二次分配,人们才有可能享受到尽可能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等方面的平等。

那 么,怎样才能实现相对平等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呢呢?国家顶层设计者们,不可能依靠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市场方式也根本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就是立法也难 以解决这一矛盾。即便是刹吃喝风,三十几年了,中央下了多少文件,也没能止住官员们的吃喝风。这么一个“小腐败”问题,中央政府都奈何不了,还指望在收入 分配上减少差距?新兴的官僚阶级、资产阶级、买办集团,他们会自觉将自己的财富拱手让出,分配给普通百姓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的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那么,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是摆在顶层设计者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民众在翘首以盼。

4、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文化自信与快速膨胀的现代资产阶级糜烂腐朽文化渗透的矛盾;

中 华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明文化。但是,近三十年来,国门打开了,好的文化没引进多少,黄、赌、毒、淫、黑,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尤其是无知官员,不良媒体,不良商家,不良演艺界,推波助澜,把个新建立只有二十几年,已经初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好端端的中国搞的乌烟瘴气,世风日下,不堪入目。

就三十多年,从官僚体系来看,很多官员已经到了恬不知耻、丧心病狂的地步。从小小的村干部到中央高官,贪腐者甚多。整个社会风气已经回到了清末年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几千年官僚腐败的现象,集中在这三十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社会层面来看,其社会道德沦丧,人的信仰缺失,精神萎靡,拜金主义横行,哪有半点社会主义社会的气象?完全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甚至有些远远超过资本主义社会。

各地政府,美其名曰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为名,大兴庙堂。在农村,却搜刮民财,大建耶稣教堂。黄片泛滥,黄网成灾,等等。

尽管中央作出加强文化建设的决议,但是,一个日本的苍井空,就可以将中央经过长时间酝酿、召开专门大会,非常严肃庄重地讨论通过的决议撕个粉碎;一个韩国鸟叔,就可以在中国掀起一场风暴,比中央的决策影响大得多;一个很少知晓圣诞老人为何人的国度,每年的12月24日,却有无数的商家,年轻学子,热闹非凡地迎接什么平安夜,去疯狂度过狂欢夜。这难道不是外国的文化在中国大地张扬、渗透,去影响我们的后代,影响我们的未来?

只不过三十几年,中国几千年的丑恶现象却高度集中表现出来。中华民族文化虽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是这样下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有可能慢慢被毁掉,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奢侈淫靡的丑恶文化。中华文明文化的没落和消失,将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灾难。

5、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围堵中国与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矛盾; 西 方列强,几百年来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欺凌中国。美国二战时期打败日本后的战略决策,就已经瞄上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部署了牵制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朝 鲜战争就是其战略中的一步棋。后来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很大程度是从资源、货币、地缘等多方位针对中国的战略围堵所实施的谋略。美国的野 心就是独霸全世界,中国,是美国实现独霸世界方略的最大的障碍。中国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会危及美国独霸世界野心的实践。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 旦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总量,货币总量,都是构成危及美国利益的最有力的威胁。

近几年,中国周边的那几个美国的“小兄弟”国家,不断以海域,疆域为由,骚扰中国,分散中国搞经济建设的精力。

为 什么是在近几年集中表现的呢?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排名第二,只要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排名世界第一,那是肯定的。美国甘心排名第二 么?一个世界霸主,经济总量不如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就要大打折扣;如果在货币总量,科技水平等方面,中国居于首位,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是一落千 丈。美国的政治家们乃至美国的民众的失落感会是什么样呢?大家也会很清楚。所以,美国要不惜代价,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强大了么?危机到美国了么?还早得很!

就经济总量来说,近几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的构成,是什么呢?高地价,高房价占据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还有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政府楼台馆所建设、大面积连片的所谓经济开发区的圈地建设、部分地矿资源、廉价商品等,这些就是推高中国GDP的 主要政绩。这些东西,除了可以让敌人多费些导弹之外,有多少真正的硬实力与美国以及西方列强抗衡呢?虽说,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地域面积小,人 口不足一亿,欧共体自身矛盾重重,中国一站起来不久,就将其甩在后面了。但是科技术领域,除了航空航天,军事技术有几个可圈可点的高科技之外,其他方面 呢?教育,高科技,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工业,农业,军事等,有多少可以值得

在美国佬面前显摆的硬家伙拿得出手呢?就连一个小小的弹丸小 国日本,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

要实现中国复兴强盛的梦想,可非寻常。这个矛盾的激发,引发局部战争乃至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

第二篇: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分析

改革开放虽然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阶层的分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产生了阶层分化中的社会焦虑现象,人民的不安全感比改革开放前大得多。

当前公民的心理焦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公平感。这是对阶层分化在起点、规则和结果各方面不平等现象的自然反映。二是相对剥夺感。由于阶层分化受到行业、部门、单位界限的限制,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社会地位的流动,往往不是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而是取决于行业、部门、单位的性质。有一个好单位,就拥有了别人怎样努力也无法获取的种种利益。体制外的人以及缺乏单位优势的人尽管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地位获得改善,但与那些坐享其成的人相比,总是存在一种相对剥夺感。三是受挫感。一些社会地位相对下降或社会地位一直很低的人,在心理失落中,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改变现实的挫折感。四是危机感。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在市场经济和阶层分化的大潮面前,产生了朝不保夕、前途暗淡的危机感。这些社会焦虑问题极大地抑制阶层分化本身可能产生的社会激励效应,使人们丧失激励自我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甚至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情绪。

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对各阶层间的矛盾处理不好,也会产生对抗性矛盾,产生许多消极的问题,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各阶层之间的具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分化的格局下,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迫切地想表达并实现其利益诉求。各种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围绕利益的争夺就不可避免,阶层间甚至还会出现利益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有时还很激烈,发展为重大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对近年来发生的阶层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的阶层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矛盾有三种: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

(1)贫富矛盾

贫富矛盾,主要是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尤其是其中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巨额财富的成员)、掌握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私营企业主以及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富裕阶层成员与社会其他低收入阶层成员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严重。中国的收入鸿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虽然各研究机构测试出的基尼系数结果不尽相同,低的在0.43左右,高的在202_年甚至达到0.5(这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_》),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并且呈上升的态势。中国收入鸿沟表现在多方面: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分化严重,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化严重,最高收入行业与一般行业收入差距明显。

如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成员手中,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而只能是畸形化的发展,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的紧张。即便是这样,却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就一定会激化或爆发,但是,如果结构紧张的客观环境导致很多人或社会公众将贫富差别归因于“社会不公”,即形成“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社会矛盾自然会频繁发生,社会就会越加不稳定、越加动荡,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倾覆的可能性。在当前社会中,“宝马撞人案”、“拆迁事件”等等,都是“公正失衡”舆论环境下,由贫富矛盾引起的。

(2)劳资矛盾

劳资矛盾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劳资矛盾实质是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了工人(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的部分成员等)与私营企业主及经理人员阶层之间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争议的易发和多发,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定有序的一大隐患。

近年来,劳资矛盾呈现“高位运行”趋势。由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职工利益诉求与现行分配制度矛盾加剧、劳动监察不够全面到位,202_年至202_年的11年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约35%,而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由13.5万件上升至60.3万件,不仅如此,劳资冲突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重大的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并且劳资矛盾引发的冲突事件攀升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如:202_年11月4日,外资企业百事中国瓶装厂员工因担心公司易主后自己的权益问题而发生大规模罢工事件,停工潮遍布重庆、成都、福州等10多个省份;202_年1月3日下午,武汉富士康150名员工因不满转岗计划登上楼顶,意图集体跳楼自杀等等。回顾发达国家曾经发生的工运风潮,环视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的劳资冲突困境,众多教训和经验告诉中国,应对劳资矛盾,既要审慎决策,更要积极而作为。

(3)干群矛盾

干群矛盾主要指党政干部(主要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党政干部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冲突,干群关系紧张,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造成干群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近些年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部分成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等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而且政府及相关部门乱收费、司法不公正(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执法行为粗暴、被征地拆迁人员得不到合理补偿、下岗失业人员得不到妥善安置等侵害普通群众权益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出现给党政干部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严重伤害了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感情。这一切导致因干群矛盾引发的群体上访和群体突发事件的增多。

当下中国,“搞定”这个词汇已经成了大多数人心中处理问题的第一选择,“搞定”一词的潜在含义就是依靠“关系”来颠倒黑白。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当正义通过正规途径无法得到伸张时,那么暴力就成了表达公正的重要途径。当法律、道德成为“关系”的附庸,没有“关系”的人就会抓狂,而抓狂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于是一有风吹草动,不稳定的“情绪”就会演化成社会飓风。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改革和发展中,党政干部和普通群众所得的利益悬殊太大。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社会组织资源最多,他们属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享有很多特权和利益。202_年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各社会阶层对近十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69.84%的人认为国家干部是近年来收益最多的群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还是很尖锐的,之所以没有像西方那样频繁爆发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能忍的吃苦耐劳的民族,人民群众刻意压制了自己的不满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一个导火索。虽然,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社会主义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存在矛盾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它的存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其实并不难解决,因为它是非对抗性的。中国政府应该在矛盾冲突尚未扩大化之前积极地正视、分析、解决矛盾,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以保证社会的相对和谐,否则群体性社会矛盾冲突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社会学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规模很小,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很难保持稳定,甚至会发生社会动荡;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资源分配差距比较小,它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和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坚实力量。

从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展现状来看,阶层分化尚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社会阶层结构处在不断变动与重组过程中,但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该缩小的阶层并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层的规模过小,而像农业劳动者这样的构成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规模还过大,因而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对阶层分化进行合理引导,解决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以保证社会阶层分化向有利于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阶层结构的方向有序展开。

第三篇:当前农信社改革面临的六大矛盾及建议

当前农信社改革面临的六大矛盾及建议

近两年来,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农信社改革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行业管理与法人治理的矛盾

一是省联社管理手段有限但责任无限。银监会和省政府对省联社的要求很高,只要农信社出了问

题,省联社都要承担责任。但受分级法人体制的制约,省联社管理权利有限,在贷款审批、违规责任人处理等一系列工作上不能放手管理。无限的责任与有限的职权,使省联社处于想管不敢管,不管又无法承担责任的两难境地,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二是对农信社法人治理要求高但股东综合素质低。农信社现有股东中大部分是农民,且人数众多,股金分散,他们入股一来是出于对农信社过去支持的感激,二来是为了方便贷款,他们入股并不是为了投资,并受知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农信社经营管理并不关心,农信社实际上还是由理事长、主任等经营层内部控制,使得农信社法人治理难以得到真正落实。要解决法人治理问题,必须引进有能力的大的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彻底改善现有股东结构,而这却是任何一家小法人农信社都无力接纳的。

三是要求农信社抗风险能力强但小法人抗风险能力弱。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资本规模,提高农信社抗风险能力。从我省统一法人工作实际看,很多县级联社尽管已经开业,但由于规模依然偏小,抗风险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提高,单一法人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很弱,很容易重蹈以往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覆辙。

建议:取消小法人,推进大法人。为了提高农信社的风险防控能力,应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组建新的统一法人机构。

二、监管的统一性与农信社业务经营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在对农信社监管问题上,监管部门很多指标采用对其他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来要求农信社,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如:把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权重确定为100%,对农信社资本压力很大。农业大县湖北省监利县联社截止202_年6月底,小额农贷余额5.6亿元,占贷款余额的82%,其中202_年新增小额农贷4.1亿元,按资本充足率8%标准,据此需补充资本金0.32亿元,资本压力很大。小额农贷是农信社支农的最好方式,深受政府和农民的欢迎,但为达到监管要求,农信社只有减少小额农贷投入,这样又会影响农信社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又如:在资本约束上,采用“对最大一户贷款的余额不超过农信社资本总额10”的比例进行约束,使得一些资本数额较小的信用联社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贷款需要,从而使农信社黄金客户流失。

建议:银监部门宜对农信社实施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制定监管标准应在三个方面有所区别:一是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有别;二是城市机构与农村机构有别;三是“三农”业务与其他商业性业务有别。

三、国家支持与行业歧视之间的矛盾

国家启动农信社改革以来,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了很大支持,各地、各部门陆续取消了一些歧视农信社的政策,目的是为农信社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扶持农信社尽快化解包袱,加快发展。但不少行业和部门还有很多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比如:不能存放烟草系统存款和住房公积金,不准代收移动通讯公司电话费,不准开办准贷记卡等,制约了农信社业务的开展。一些单位愿意与农信社发生业务往来,但迫于上级规定,不敢往来。

建议:国务院、银监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取消各类对农信社的歧视性政策,严禁再出台歧视性政策,放宽办理各类金融业务的限制,使农信社能与其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

四、行业统筹与各自为政之间的矛盾

农信社要提高竞争力,加快发展,必须实行行业统筹,加强交流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但目前尽管省内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农信社仍处于孤立状态,大家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在交流合作上反而比改革前更少了,在网络开发、业务创新、制度规范等方面出现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因标准不统一给今后交流合作造成障碍。与其他银行相比,农信社网络覆盖面小、业务创新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在竞争中已处于弱势,若任由目前的状况延续,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建议:银监会组织各地农信社加强业务和技术层面的交流合作,统一开发网络系统,制定业务操作规范,开展业务创新,节约人力物力,迅速提高农信社竞争实力,缩小与其他银行的差距。

五、中西部省份农信社历史包袱重与对农信社要求高之间的矛盾

国务院和省政府对农信社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要求五至十年内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等等。中西部省份的农信社虽然获得了国家的部分支持,但由于历

史包袱重,达到上述目标的困难很大。如:湖北省农信社在央行票据置换后,历年亏损和不良贷款数额仍然很大,而且由于全省农信社在202_年末上报报表中少反映不良贷款数额,导致少拿央行票据16.47亿元,在三峡库坝区搬迁过程中遭受资金财产损失2.13亿元也未得到补偿。地方财力有限,农信社经营效益刚刚好转,庞大的历史包袱难以消化,既影响了农信

社改革和发展,又制约了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

建议:国家对农信社采取进一步扶持政策,实事求是地对少拿的央行票据进行调查和补充发行,对农信社承担的政策性损失,采取票据置换方式或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全额补偿。

六、小额农贷风险大与补偿小的矛盾

小额农贷是目前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小额农贷营销成本高,没有任何担保,而且也没有任何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一切风险全部由农信社承担,使农信社在小额农贷上的收益和风险很不对称。长此以往,农信社小额农贷业务将难以为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又会重新抬头。

建议:建立小额农贷保险制度。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或由实力强、功能全的保险机构代理),为农信社小额农贷提供保险业务。农户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可按一定的比例购买贷款保险,当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时,由保险公司赔付,以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同时,积极推动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创新合适的保险品种,分摊农信社部分风险,实现农户、农信社、保险机构三赢,构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当前农信社改革面临的六大矛盾及建议

近两年来,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农信社改革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行业管理与法人治理的矛盾

一是省联社管理手段有限但责任无限。银监会和省政府对省联社的要求很高,只要农信社出了问题,省联社都要承担责任。但受分级法人体制的制约,省联社管理权利有限,在贷款审批、违规责任人处理等一系列工作上不能放手管理。无限的责任与有限的职权,使省联社处于想管不敢管,不管又无法承担责任的两难境地,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二是对农信社法人治理要求高但股东综合素质低。农信社现有股东中大部分是农民,且人数众多,股金分散,他们入股一来是出于对农信社过去支持的感激,二来是为了方便贷款,他们入股并不是为了投资,并受知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农信社经营管理并不关心,农信社实际上还是由理事长、主任等经营层内部控制,使得农信社法人治理难以得到真正落实。要解决法人治理问题,必须引进有能力的大的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彻底改善现有股东结构,而这却是任何一家小法人农信社都无力接纳的。

三是要求农信社抗风险能力强但小法人抗风险能力弱。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资本规模,提高农信社抗风险能力。从我省统一法人工作实际看,很多县级联社尽管已经开业,但由于规模依然偏小,抗风险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提高,单一法人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很弱,很容易重蹈以往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覆辙。

建议:取消小法人,推进大法人。为了提高农信社的风险防控能力,应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组建新的统一法人机构。

二、监管的统一性与农信社业务经营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又如:在资本约束上,采用“对最大一户贷款的余额不超过农信社资本总额10%”的比例进行约束,使得一些资本数额较小的信用联社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贷款需要,从而使农信社黄金客户流失。

建议:银监部门宜对农信社实施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制定监管标准应在三个方面有所区别:一是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有别;二是城市机构与农村机构有别;三是“三农”业务与其他商业性业务有别。

三、国家支持与行业歧视之间的矛盾

国家启动农信社改革以来,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了很大支持,各地、各部门陆续取消了一些歧视农信社的政策,目的是为农信社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扶持农信社尽快化解包袱,加快发展。但不少行业和部门还有很多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比如:不能存放烟草系统存款和住房公积金,不准代收移动通讯公司电话费,不准开办准贷记卡等,制约了农信社业务的开展。一些单位愿意与农信社发生业务往来,但迫于上级规定,不敢往来。

建议:国务院、银监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取消各类对农信社的歧视性政策,严禁再出台歧视性政策,放宽办理各类金融业务的限制,使农信社能与其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

四、行业统筹与各自为政之间的矛盾

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农信社要提高竞争力,加快发展,必须实行行业统筹,加强交流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但目前尽管省内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农信社仍处于孤立状态,大家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在交流合作上反而比改革前更少了,在网络开发、业务创新、制度规范等方面出现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因标准不统一给今后交流合作造成障碍。与其他银行相比,农信社网络覆盖面小、业务创新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在竞争中已处于弱势,若任由目前的状况延续,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建议:银监会组织各地农信社加强业务和技术层面的交流合作,统一开发网络系统,制定业务操作规范,开展业务创新,节约人力物力,迅速提高农信社竞争实力,缩小与其他银行的差距。

五、中西部省份农信社历史包袱重与对农信社要求高之间的矛盾

国务院和省政府对农信社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要求五至十年内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等等。中西部省份的农信社虽然获得了国家的部分支持,但由于历史包袱重,达到上述目标的困难很大。如:湖北省农信社在央行票据置换后,历年亏损和不良贷款数额仍然很大,而且由于全省农信社在202_年末

建议:国家对农信社采取进一步扶持政策,实事求是地对少拿的央行票据进行调查和补充发行,对农信社承担的政策性损失,采取票据置换方式或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全额补偿。

六、小额农贷风险大与补偿小的矛盾

小额农贷是目前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小额农贷营销成本高,没有任何担保,而且也没有任何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一切风险全部由农信社承担,使农信社在小额农贷上的收益和风险很不对称。长此以往,农信社小额农贷业务将难以为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又会重新抬头。

建议:建立小额农贷保险制度。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或由实力强、功能全的保险机构代理),为农信社小额农贷提供保险业务。农户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可按一定的比例购买贷款保险,当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时,由保险公司赔付,以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同时,积极推动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创新合适的保险品种,分摊农信社部分风险,实现农户、农信社、保险机构三赢,构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里力之间的矛盾”,但是,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社会物质文化财富有了巨量增长,然而,不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却仍未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并非如此。基于此,有人提出该矛盾应为“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但仅仅通过增加公共品显然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公共品的短缺低效只是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却不是根本所在。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再分配方面的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明确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即未来社会,将会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按劳分配思想。但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工资微薄,甚至往往那些夙兴夜寐的人所得到的财富远远小于某些占据大量资本的人,尽管他们很勤劳,肯干,能吃苦,却仍旧要遭受不体面的命运。这显然有悖于按劳分配的思想。

张培花认为中国社会处于“国富民穷”的状态之中。所谓“国富”即国企因为政府政策的倾向,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本和资源,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财富分配机制向政府倾斜严重,国家财政能力巨大;同时政府拥有土地、矿产、国有企业资产等具有巨大增值能力的资源,税收更是政府巨大的经济来源。“民穷”则是指,私人领域居民的财富迅速向占人口比例较小的富人集中,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拥有的财富量则严重偏低;财政支出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支出的比例比发达国家低了近三十个百分点。

郑功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分配领域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很低,财富在向少数人、向政府、向城市、向发达地区集中。二是贫富差距过大,行业差距过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太大,城乡差距太的、地区差距太大。三是分配秩序不规范,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存在一个“灰色地带”甚至“黑色地带”,这种严重失范的现象会损害财富的合理分配。

这两位学者很好的阐述了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矛盾。两者均直击该矛盾的关键,即不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严重影响我国的财富分配。由此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因为,财富分配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公众心理等多方面。

第一,它会导致我国储蓄率过高,投资过热,且大部分储蓄属于政府,投资方向也相对单一,从而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第二,它使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经济增长被迫严重依赖国外的消费和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困难重重,不易调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第三,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利用占有的财富和房产资源,营造出房产投资火热的假象,使得房价不断攀升,增加了房产行业的虚假成分,一旦泡沫破碎,很容易导致房产行业的崩塌。当然,这种分配的矛盾将伤害到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还在社会各个群体间种下不和的金苹果。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的矛盾。这种分配的矛盾导致今天的局面,即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再落后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中国应着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使分配制度更合理。这才是根本所在。

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