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华中师范 教育心理学笔记概述6[大全]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1-78173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3 18:21: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华中师范 教育心理学笔记概述6[大全]

华中师范 教育心理学笔记概述六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6-11 15:47 共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3、态度的结构

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

2、区别:

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13人浏览[大] [中] [小]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瑞士)

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

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美国

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P162-165)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P179-182)

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四、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

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

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

三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

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

第二篇: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起源

Psyche和logos对心灵或灵魂的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behavior):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心理活动不能直接研究,只能通过行为加以间接地观察和测量。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 Ebbinhaus,1850-1909)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说它有一个“悠久的过去”,是因为人类对心理现象的探讨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了。说它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因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时间并不长。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至于运动心理学,其诞生时间更晚: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是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类的意识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内部刺激、自身和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如,梦境)。清醒状态下也有无意识现象,它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由意识调节的行为,经反复重复后可以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现象。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如,人际关系、团体动力与特征、个体社会化等)。

个体心理的内容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共同规律的研究。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个性心理:个人心理和精神面貌的总和;差异角度的研究。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中相对活跃的因素;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中相对稳定的成份;个体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

和性格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社会心理的内容

人际关系,人际互动,团体动力特征、群体印象个体社会化

从众、感染、社会性懈怠

运动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三大领域)

竞技运动领域 心理训练 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心理评定 体育教育领域 大众健身领域 健康

心理选材 掌握运动技能 体育锻炼动机

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有助于:(4个“有助于”)

运动员的选拔;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增进大众心理健康。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现象的实质问题,是当今科学上的3大难题之一(物质、生命、意识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整的答案。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并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各种观点和假说。如:远古时期的灵魂论,古代唯物主义(荀子:“形具而神生”),近代唯心主义(贝克莱:“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西方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拉美特里:“钟”;狄德罗:“会说话的机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实质的认识,是相对最为科学、合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脏说颅相、脑髓说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言语运动中枢。如:植物人

(二)人脑的结构与机能

1.人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分层排列,形态相似者聚成一定层次,由浅到深依次为: 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梭形细胞层。

皮层表面,有许多沟回,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同时,沟回又将大脑半球分成了几个叶。额叶、颞叶、顶叶、枕叶,都有相对集中的功能。

2.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神经结构,决定了其生理机能——反射。

(1)反射(reflex):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一定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

【反射研究的发展】

笛卡尔【法】反射;动物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谢灵顿【英】反射弧;反射是由骨髓实现。

谢切诺夫【俄】反射活动分为开始、中间、终末三个环节;心理现象发生在中间环节。巴甫洛夫【俄】:条件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一种反射。

条件反射

在有机体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变化的反射;

一定条件下无关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

在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的形成过程

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

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消退,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心理活动产生于反射活动的中间环节。

(3)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人脑机能的特殊性

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以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功能系统。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不仅有着与动物相同的第一信号系统,而且还有比动物更为发达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反映(reflection):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物质的普遍特性和规律。心理是反映,但并非所有的反映都是心理。只有当生物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阶段—动物,并且有了神经系统,它能揭示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才有心理现象产生。

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脑的发展,人类的心理随之发展和完善,使之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其心理活动成为反映的最高形式。

心理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完善。脱离社会生活,心理就无从发展,内容也十分贫乏。

心理现象也具有主观性,观念性,以及反映过程的个体差异性。

要点:心理现象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

①它所反映的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 ③它是通过各种外部活动表现出来的。②它是物质的脑的神经活动过程;

说它是主观的,是因为:

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定个人来进行的,这就必然受到他所积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他的个性的制约。

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流派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人们的意识采用实验室内省法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代表人物:詹姆斯

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多种情景、多种方法人如何适应环境

(三)格式塔心理学(the Gestalt)。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采用实验法环境决定论强化行为结果

(五)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早期经验引起的内心冲突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宣泄

(六)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西蒙

计算机科学认知加工过程口语报告法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二、心理学的谱系

(一)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

(二)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消费心理学(consumer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等等

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一)描述与测量“是什么” 信度、效度

(二)解释与说明“为什么” 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

(三)预测与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探讨关系:因果、相关

(二)确定研究对象被试、样本、总体抽样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变量:刺激变量、属性变量、反应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为参与观察(反应性观察)和非参与观察(非反应性观察)。

(二)调查法(survey method)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的方法。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的方法。

(三)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四)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实验变量(experimental variable):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与研究目的无关,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思考与测验

个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实质的观点是什么?

人脑的机能是什么?

心理现象发生在条件反射的哪个环节?

为什么说心理现象具有主客观二重性?

第三篇:心理学笔记

1、心理学科性质:边缘中间学科。皮层四叶:额顶枕颞

2、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心理行为的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

3、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4、心理学的实质:心里是人脑的技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系统就是大脑皮层的信号系)①第一信号:现实具体刺激物(如气味、颜色、声音)第一信号系统:现实具体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②第二信号:语言中词汇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严重词汇组成刺激所形成条件反射系统如“谈梅生津”。

6、感知觉的异同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整体反映。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区别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联系: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7、感知觉的种类:【感觉:外部感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知觉:①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的大小、形状)、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顺序性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速度反映)②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

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①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听味嗅肤觉适应感觉适应(无适应现象)②感觉对比(统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连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到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连觉最常见形式是有颜色引起(红色-兴奋蓝色-镇静④时间与感受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

9、知觉的特性及教学意义:【①知觉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甲乙优先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b、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c、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的更容易。教学启示:卡片、动画教学;突出重点、下划线;多媒体教学;对比衬托教学】【②知觉的整体性(对客观的各个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a、已有的知识经验;b、知识对象的特点(接近性:想接近的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相似性原则:客观对象具相似性特点时容易被当做整体来看;连续性法则 闭合性原则教学启示: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板书条理清楚,纲目分明;教学语言上层次分明,说话恰当。】【③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提示。教学启示: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丰富经验;用言语提示,颠簸挖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面恒常性)】

10、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辨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

11、记忆的种类:【A、按记忆的内容分: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以表象形式出现。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时头脑中出现的该事务的形象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作用是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②语词记忆以思想概念等为内容。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④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B、根据信息保持时间: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③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特点:信息保持时间长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关系:刺激→瞬时记忆(注意)消失→短时记忆(复述)遗忘→长时记忆

12、区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证明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所发生干扰作用。

13、遗忘规律组织复习:遗忘是对过去曾经实际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用无音节和节省法绘制出了不同时间间隔记忆节省图为遗忘曲线。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速度上先快后慢内容上先多后少。复习:①复习时间得当:时间隔循环复习。②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 分散集中复习;背诵方法看单纯阅读、将反复阅读尝试回忆结合;内容分配上看整体部分综合复习。③复习次数合宜:低度适度过度学习以150%比例最佳

14、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时空接近)相似联想(形式或性质相似)对比联想(相反特征)因果联想(因果联系)。

15、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间接概括反映。特征具有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和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

16、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活动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17、思维的过程:对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

18、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概念:①直观教学。直观形式:实物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正确运用变式。变式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③科学地下定义:准确精炼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水;④形成概念体系;将概念运用于实践。

19、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发现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识经验②定势由先前的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③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倾向④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动机强弱解决问题效率有着密切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⑤知识表征方式⑥个性特点⑦原型启发。

2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思维的逻辑性。

22: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做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心理过程

23、区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表解的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再造特点。条件:正确理解语言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格。】【创造想象:更具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立性。条件:社会实践的需要与创造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前提);丰富的表象储格(基础);积极的思维活动(关键);原型启发(起点)】

24:注意特征。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集中特征指向性选择对象活动范围集中性反映心理活动水平强度

2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单独存在,是心理活动的共同性,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其始终。

2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如绝对强度和相对强;);②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坚强的意志力。

28、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范围/广度,旨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深入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整体注意范围越大知觉者经验知觉者活动任务。②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保持在一定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的时间上广义则是保持在同一活动的时间上注意分散叫做分心。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上分量难度种类上的类别形式对活动的态度人积极性更重要。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对象顺利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关系活动性质。④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力新活动特点人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

2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排除消极作用。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自觉性和培养间接兴趣;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③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实践活动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30: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想联系,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想联系;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比较晚;从表现的形式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变化快,不稳定。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情感、情绪是人的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严格区分历史上统称为感情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对情绪有调控作用。】

31、区别心境、激情、应激:【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特征:强度小、持久性、弥漫性,区别于其他情绪状态的基本特征。原因是生活上重大事件、事业成败、工作上的顺利获挫折、自我感觉、气候的变化、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激情:一种爆发式、短暂的、强烈的情绪状态。特征:强度大、持续短、突发性、冲动性。原因是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及个人的修养程度。在激情状态下,人会出现意识狭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应激:在出乎意料之中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下可能会有惊慌失措或急中生智两种表现,中度紧张状态下,应激使人头脑清醒,急中生智;高度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惊慌失措。】

32、区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

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是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在理智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好奇心、求知欲等相联系的。美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3、意志行动的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4、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绪情感】

35、意志行动的过程: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制定行动计划。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客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36、区分三种不同的动机斗争:①双趋势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二者抉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择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③趋避式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躲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取舍。

37、区分意志的品质: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标准。①自觉性只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社会意义使自己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②果断性③自制性:指一个人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动品质相反任性怯弱。④坚持性:指一个人能百折不挠地贯彻决定并完成既定目标品质相反是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38、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到低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需要

40、动机产生的条件: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在环境则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目标。

4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可分为四种。①胆汁质典型特征:高兴奋性,低自制力。②多血质典型特征:高灵活性、低坚持性和稳定性③粘液质典型:高稳定性坚持性,低灵活性果断性优柔寡断。④抑郁质情感体验深刻,细腻而持久。

42、高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生理机制气质类型是高神经活动类型心理表现

4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性格主要由后天因素决定而气质由先天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气质比性格具有更强稳定性气质反映一个人自然实质主要指行为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质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反映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造的速度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使性格带上气质的色彩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其职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人具有生物社会性。】

44、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地位):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自觉性),独立有目的;表现人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自制性),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坚持性),有恒心坚忍不拔在紧急的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果断性),沉着稳定、③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概括想象方面性格特征,主动想象型幻想型现实型思维方面性格特征独立思考。④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特征,热情安宁冷;青学稳定性持久性特征忽冷忽热情绪稳定;主导心情特征乐观悲观。

4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①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其中表现出来②知识技能不等同与能力首先三者分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经验系统,能力→心理品质,技能→动作系统;其次三者在个体上不同步。

46、能力个体差异表现:①能力类型的差异质差别知觉活动分析综合型分析综合型记忆活动混合型视觉型思维与想象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②有能力发展水平差异量差别主要指智力水平高低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量差别少年早慧中年成才30-45岁人的智力发展最佳阶段大器晚成。

第四篇:笔记心理学

笔记心理学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 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 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 和。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 如醉如痴的程度。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字行也能说明问题。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 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从笔迹看心理 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 “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 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 20 年,他藏有 4 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 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 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笔划过重的人 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 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 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反之,字迹圆滑 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善于搞公关工作的人。凡是在字的上部书写得干净利落而又能紧紧护住下面的书写者,象征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好学,这些人是培养做领导者的好材料。凡是字体丰润、笔划搭配匀称,书写速度又较快者是个理解能力强、忠于职守的人

;而在字 的结构方面严谨、方正以及点划都能体现力度者是个记忆力强、办事认真的人;字体方圆、长短、大小错落有致者,其适应性及变通能力强,适宜做交际及公关工作。凡能模仿别人的笔迹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强,但又能独当一面;如果字迹书写得较小,运

笔轻重适度,阿拉伯数字写得很美而签字却显得比较拘谨者,是个内藏心机,喜怒不外露和 能沉着应付大事的人。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笔迹求异变形者,是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在字行间起伏不平的 书写者富于外交手段,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书写时越写越往上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而越写 越往下者则是个悲观主义者。字体大小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字体写得过大的人是举止随便、过于自信和做事比较草率的 人; 字体写得过小则是有观察力和会精打细算的人,字迹过于紧凑则具有吝啬和善于盘算的 性格。总之,上述理论从字的笔画轻重、匀称性,字迹的棱角或圆润,写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间架 结构,字体的形状、长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创造性,字行的高低,倾斜度等特点的排列 组合起来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预测未来和人生。笔迹与心理健康 从一个人字迹我们大致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比如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划都显得干净利 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我国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 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笔迹心理学家还认为笔迹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着显著的联系。他们通过分析字的力度与斜 度、字体与字结构、空格与空白、签名风格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书写者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笔迹家雅曼把笔迹学研究的成果分为七个大类: 《 《喵~~邵峰: shaofeng.renren.com QQ: 515702330 路过加好友哦。嘻嘻。申请必通过~哈~》 》

1、书写的压力反映了人精神和肉体的能量。

2、笔画结构方式代表了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3、书写的大小是自我意识的反映。

4、连笔程度反映了思维与行为的协调性。

5、字和字行的方向是人自主性及社会关系的反映。

6、书写速度与人理解力的快慢有关。

7、整篇文字的布局反映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占有方式。通过笔迹探索性格与心理健康,是一门尚年轻的学问,但它也是一项有趣而充满活动力的事 业,相信它在不远的将来,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讯息。笔迹与心迹 也许将来某一天,当你向求职单位递上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履历表时,却会被要求必须提供一 份手写的材料。别奇怪,因为专家要对你的笔迹进行分析,以便用人单位能更多地了解你

你的 性格和心理状况。中国古代就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的说法。但通过笔迹真能了解一个人吗?前不久,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一间教室里,我现场观看了笔迹心理学家徐庆元的演示: 一位女学员在黑板上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行大字和几个阿拉伯数字,徐 庆元观察片刻后说:她的书写速度快,线条流畅,笔触重,这三者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看出 这个人快人快语,单纯而不复杂,即便是坏事,也能用好的眼光去看,很难被污染;喜欢直 言,批评人比较严,属于刀子嘴,菩萨心…… 徐对着笔迹思忖了一会儿,又说: 她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像男性般独立;也能包容,有热心,爱帮忙,有慈悲心;她喜欢做亲自动手的工作、技师型的工作,比如医生;但她还有艺术方

面的才能,可能要通过业余发展起来……最后,似乎迟疑了一下,徐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文学 两个字。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被徐庆元分析的这个人,正是作家毕淑敏。了解她的人都知 道,她曾在西藏阿里当过军医。毕淑敏说,徐的分析还是很准确的。为什么从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来呢?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说,写字也是 一种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投射。我们知道,人的稳定型行为,比如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都表现出人的个性特征。就像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笔迹也不相同。美国心理学家爱维认为:手 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 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徐庆元从 14 岁起就开始研究笔迹了。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写字很慢,进了中学,因为 写字慢,考试时就很吃亏。后来为了把字写快,他练了一年字,结果发现自己的性格开朗了,外向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注意老师、同学的字和他们性格之间的关系,收集了很多笔迹 进行分析研究。在高考落榜后最苦闷、迷茫的时候,有个同学拿来一张字条,让他分析。他 看后告诉同学,写字的人正处在痛苦压抑之中,情绪十分沮丧绝望,正处于得不到解脱的精 神状态中。同学听后大吃一惊,告诉徐庆元,这个人因为失恋,前天喝敌敌畏自杀了,这张 字条是他自杀前一天写的。这件事给了徐庆元很大刺激和启发,成为他研究笔迹心理学的一个动力。他在研究中发现,书写线条不是视觉而是主动触觉控制的结果,书写时握笔的松紧和行笔的轻重快慢会因人而 异,笔迹线条是人在无意识活动的同时留下的无意识记录。从这里入手,徐庆元创造了通过

第五篇: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

动机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念和信念等心里倾向

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是行为习惯性的心理系统。

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心理的本质:(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2人的心理意识来自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实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基础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健康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其他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复杂都只不过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系统由亿万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

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脑皮层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语言中枢和联合区。

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正常人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叫语言优势半球;大脑右半球是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的功能系统,是非语言占优势的半球。音乐、美术和创造性活动主要是在右半球进行的。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选择性的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征。

注意对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1)注意的选择功能(2)注意的学习功能(3)注意的跟随和保持功能(4)注意的调控功能(5)内部注意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条件。

注意的外部表现:感官的趋向活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的变化。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它是有一定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怎样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1)无意注意的应用:①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②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③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④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2)有意注意: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四章 感觉、知觉、观察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应。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yu)限的关系

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说明感受性越低。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两种。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后像:暂时留下来的感觉印象。

社会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种类:(1)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再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能保持完整的认识。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根据已知的认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在感知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为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公正的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3)消除刻板印象(4)重视应用近因效应。

第五章 记忆

记忆: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食物的反应。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记忆的分类:(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3)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4)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5)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瞬时记忆: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2)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复述后,便可进入长时记忆。

(4)外显记忆:对过去记忆有意识的直接测试。(5)内隐记忆:对记忆无意识的间接测试

(6)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7)动作记忆:以作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8)情绪记忆: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2)对材料的理解(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5)主体的情绪状态

学习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当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

保持效果的影响因素:(1)学习的程度(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3)记忆内容的不同性(4)记忆后的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重现和反复记忆、多样化复习)

记忆的品质(用来衡量记忆的指标):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第六章 思维与创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①动作思维:伴随实际行动的思维活动。②形象思维: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③理论思维: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

(2)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①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中的思维方式。

(3)对外思维和内省思维

(4)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想象: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的新表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3)幻想:个人渴望的、指向外来的想象。

(4)妄想: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创造性思维: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新问题。(2)解决新问题: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然开朗阶段、检验假设阶段。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2)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良好思维的品质的标准:(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创性和判断性(3)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4)思维的目的性和可控性(5)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策略:(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性活动。(3)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4)运用发现是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7)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8)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9)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与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情绪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又有紧密的联系:(1)认识是产生情感和情绪的基础;(2)情感和情绪对认识也有影响。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和组织功能。

情绪的从在状态:(1)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调节:情境调节、认知调节、行为调节、注意转移、适度宣泄。

第八章 意志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联系,所以也把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人类独有的行动。

意志特征:(1)自觉目的性:①确定的行为目的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②行动目的必须符合社会准则。(2)行为调节和控制(3)克服困难

意志与认识、情感和动机的关系:(1)意识与认识的关系①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意识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②意志

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1)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他会消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2)由于意志具有组织和调节的功能,意志不止受感情的影响,反过来意志也影响感情。

意志与动机的关系:(1)动机是意志活动的激活者,有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2)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指向性作用(3)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

复杂的意志行动: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意志品质: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第九章 人格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每个人既有不同于他人的外在行为的特点,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够支配和影响这些行为的内在倾向。

人格的结构: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者三部分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生物性与社会性。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气质与实践:(1)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2)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①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②教育学生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

性格的概述: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①气质主要是先天性的更多的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是在人的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特征。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③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④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2)联系:①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③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的影响。

性格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1)人格与家庭教育(2)人格与学校教育(3)人格与社会教育(4)人格与自我教育A

人格测量:自陈法、投射测验法(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第十章 能力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元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智力、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智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创造力能推动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哈佛大学认知和教育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难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智力测验:比奈智力测验。

能力类型的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1)质的差异:有特殊能力差异和和能力类型差异(2)量的差异: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和智力发展(2)营养与智力发展(3)家庭教育与智力发展(4)学校教育与智力发展(5)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6)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7)中学生的智力特点

第十章需要

需要:人脑对心理或生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

泉。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独特性、周期性。

需要的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会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正在思想工作中重视满足学生的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局限性:(1)他只强调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自由、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没有提到社会现实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2)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和客观的测量指标,还有待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提东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资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远景的间接动机与近景的直接动机(3)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应的关系:(1)学习动机的水平对学习效果的影响。(2)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行动及活动的最佳水平应当高一点;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最好低一点

第十五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一种持续发展的积极地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正常,乐于并善于学习②悦纳、尊重自己并不断地塑造自己。③情绪欢乐、适宜。④乐于交往,善于交往。⑤性格健全,行为正常。⑥适应社会。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外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2)内在: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性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与关心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3)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尊重与理解的原则(5)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辅导性相结合的原则(6)活动性与保密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渗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华中师范 教育心理学笔记概述6[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