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课文中的爱情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1-95173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8 00:35: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文中的爱情

课文中的爱情

曾经眼神在乏味的书本中游离,为了学习而学习。穿梭在数篇课文之间,课文中的爱情,或平凡或悲壮,都有它自己迷幻的故事,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品味。

平凡·感动

再平凡的事物也有精彩的一面,再平凡的爱情也有令人感动的一面。汪曾祺的《故乡人》,刻画了两个平凡的夫妇,每天打渔的单调生活。他们的身影在水面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太阳落山,地平线有一种不敢逼视的美。如此的壮丽与如此平凡的人,似乎是永远不相关的。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他们有属于他们的一片七彩云朵。纵然平凡,但绝不平庸;纵然寂寞,但绝不寂寥。他们在平凡之中寻找快乐,譬如打渔的时候打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激动的扛回家中,放在残缺的木桌上。木桌上的一圈圈纵横交错的木纹,像掌心错杂的纹路,不仅见证了树木生长的艰辛与历史,也同时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平凡历史。

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他们共同生活了许久,是爱情维系着他们的存在,维系着那片七彩云朵。他和她,心若止水,他们不需要很多的鱼,他们不需要很多的钱,他们自给自足,感动着世界,感动着自己。他们的手在多年反复中变得伤痕累累,粗糙结茧。打渔人的生活在太阳的出落升降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虽然平凡,但足以使我感动。感动着他们的艰辛,感动着他们的平凡,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坎坷·伤痛

古代的爱情没有掺入今天的种种社会因素而显得异常的澄澈。读完杜甫《钗头凤》,心中的苦涩涌到胸口,难以呼吸。唐婉是他钟爱一生的人,却因为家庭,因为社会,两人不得不在命运的分叉路,挥泪告别。他们都明白,至此一别,再无相见之日。

他们未了结的夙愿轨道,在一天重合。

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他们在命运安排的一天见了面,满怀愁绪的眼神两两相对,相望却不能相爱。两人爱情路上所遇到的坎坷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杜甫怀着这般心情忍泪挥笔,刻下悲壮的《钗头凤》。唐婉的眼泪遮住了视线,朦胧中走向杜甫的笔迹,在旁边和了一首《钗头凤》。唐婉回到家中,心中绞痛,为了自己还未开始就完结的爱情。唐婉不久安静却不安然的逝去。为这场悲剧画上了一个沉重而充满伤痛的句号。

课文中的爱情,或是让我感动的无言,或是让我悲伤的不忍。正视物欲横流的现代,没有爱情能与它们平起平坐。

我将目光从书上收回,心中忽然明亮,仿佛一伸手,便可摘得整个星空的璀璨。

第二篇:简单课文中的不简单

简单课文中的不简单

徐定琪

一个语文教师,要把一篇复杂的课文教得简单了;又要把一篇简单的课文教得不简单。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寒雪日”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也为下文“咏雪”做好了铺垫。“内集”也不仅仅点明谢太傅家中关系的融洽和谐,同时也交代了人数之多。“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艺”一句中“儿女”就是人数多的一个印证。

“谢太傅讲论文艺”。“讲”是师讲生听;“论”则是师生各抒己见,有评论也有辩论。可见师之会教,生之会学。“俄倾”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交代,更表现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景而问,不受既定内容的束缚,更表现了谢太傅作为太傅的文学素养和教学的机智。“大雪纷纷何所似”一句是太傅的问,句中“纷纷”一词暗含有老师的引导在里面,重点是要求学生形容下大雪时纷纷扬扬的样子,可见师之会“导”。“兄子”的回答显然是不合要求的,是没有弄清楚谢太傅的要求的。我们看 “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中,“盐”的重量显然比雪花重,因此“撒盐空中”只有从天而降,从上往下落,再说“盐”是颗粒状,不是雪花的片状。此句只抓住了雪下时的色而忽视了雪下时的“形”。显然,这是用来做对比衬托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兄女”的回答,“未若”是比不上的意思,这里面有谢道韫细致的观察,更有谢道韫的自信。“因风起”可以是从空中往下落下,可以是从树上横着飞出来,也可以是从地面向上飞起来。认真一比较不难发现这一句明显就要好得多,既描其色,又绘其形。好一个“柳絮因风起”,从天到地,从地到天,惟余莽莽,雪花飘飘,漫天飞舞的“纷纷扬扬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画面感是如此的真实强烈。而从“谢太傅大笑乐”以及作者课后专门介绍谢道韫可知,谢太傅和作者对才女谢道韫的才华的充分肯定。

那么课文后作业为什么又说学生只要说的有理就可以呢?那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是在教学时又有多少老师真正弄明白这篇简单的课文中的这个问题了呢?这就叫做简单的课文教得不简单。

第三篇:学会在课文中吹泡泡

学会在课文里 “吹泡泡”

----谈人教版教科书“泡泡题”的运用

西周小学胡灵巧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导学不深入的情况,依据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在课文中进行“吹泡泡”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吹泡泡

前言:翻开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你会发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出现了许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泡泡题”,尤其是三、四年级,四册教材中共有精读课文83篇,其中有“泡泡题”的课文就占了70篇之多,可见其突出的导学特色。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将泡泡题作为一个思考题向学生提出而已,只要学生解答了,就置之不理了,其导学作用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肤浅的层面上。其实,对于学生阅读来讲,“学习伙伴” 是阅读的先行者,“泡泡题”是“学习伙伴”在学习课文时留下的阅读痕迹。其导学的深层意义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导学特色,可以分下面三个阶段,运用“泡泡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像“学习伙伴”那样在课本里 “吹泡泡”。

一、我让泡泡题“长大”了

泡泡题,意在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所以它往往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教师利用这些泡泡题指导学生完成 “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在课文泡泡题边上的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泡泡题的理解,再把自己写下的理解围成一个新泡泡,与课文泡泡题相互连接。按照新泡泡书写的位子不同,“泡泡题长大了”可以有三种“长”法,一是泡泡题长“高”了,新泡泡接在书中泡泡题的上、下位子;二是泡泡题长“长”了,新泡泡连在书中泡泡题的前、后;三是泡泡题长“胖”了,新泡泡围在书中泡泡题的四周。

课文中以下三类的泡泡题,都很适合开展这样的练习。

1、省略号泡泡题

泡泡题带有“„„”,留给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例第五册《孔子拜师》一课,在“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句子边有个泡泡:“从这句话我感受到„„”感受到什么呢?教师抓住“终于”一词,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鼓励学生在泡泡题边上加上新泡泡,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补充出来:我感受到孔子来到洛阳是多么艰辛啊!我感受到孔子求知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

2、问题类泡泡题

学习伙伴的话,其中不少都是以问的形式提出的。如第六册《燕子》一课,学习伙伴在“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句子边问道:“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孩子们想象着,兴奋地述说着自己多彩的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静静地综合同学们的理解,把它写在泡泡题的边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新泡泡。另外,这题的理解多元,可以让孩子一个理由围一个小泡泡,望着一串新泡泡,孩子们多骄傲多高兴呀。

3、“我发现”等类的泡泡题

有的泡泡题表面看去是有答案的,其实并未明确。例如第五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的第2自然段后有泡泡题:“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相反的词”是哪些呢?让学生找一找,写在新泡泡里: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起初,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围绕泡泡题学习课文,交流后再指导孩子写新泡泡。孩子们学会后,也可以让他们自学课文,直接做“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然后交流评价。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关注和亲近“泡泡题”。“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快乐的学习中,其实已经开始了“学会吹泡泡”的起步阶段。

二、泡泡题教我吹泡泡

如果说,“我让泡泡题长大了”是让学生感受“泡泡”的外在形式,那么“泡泡题教我吹泡泡”更侧重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投身实践。

1、一个一个学

一篇课文一般有一至三个泡泡题,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泡泡题,让学生照样子在课文的其它地方学吹泡泡。

第五册《给予树》一课,“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一句旁有这

样一个泡泡:“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呢?”教师引导:①阅读课文时,学习伙伴脑海中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多么会动脑筋啊。②他产生了问题,又是怎样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的呢?③请你也像学习伙伴那样,在课文里吹起“问题 泡泡”,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孩子们仔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看,他们吹的泡泡真好:“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妈妈为什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陌生的女孩指谁?如愿以偿的笑脸是什么意思?”

以上是质疑类的泡泡题,常用“为什么”、“哪儿”、“怎么”等词。除此之外,大致还有三类:理解类的泡泡题,常用“我明白”、“我知道”、“我读懂”、“我体会”等词;想像类的,常用“我好像看到了”、“我能想像”等词;赏析类的,常用感叹句,例如:这名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每一类的泡泡题,课文中都会反复出现,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学习“吹泡泡”,他们会明白:泡泡可以写自己学懂的内容,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想像或联想,还可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等。

2、一组一组比

不同课文中的泡泡题不是毫无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多篇课文中泡泡题的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探究发现。

例如:第八册教材中有这样一些泡泡题:

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

第6课《万年牢》: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 第13课《夜莺的歌声》: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

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

教师将这一组泡泡题集中比较,孩子们就会发现:4个泡泡题,相同点都是用“联系”的方法学习课文。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的,前3个泡泡分别从“课文内容与课题的联系”、“文中相同词语之间的联系”、“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联系”来启发思考。第4个泡泡题,则从前3个泡泡的“文中内容间的联系”拓展到“文章与生活的联系”,让课文走向了生活。比较了这些泡泡题渗透的学习方法后,在学习其它课文时,学生能灵活运用“联系”的方法“吹泡泡”,思

维与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三、我的泡泡多姿多彩

如果说,“泡泡题教我吹泡泡”是让学生迁移泡泡题的内容和方法学会“依样画葫”,那么“我的泡泡多姿多彩”则更侧重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主动性。除了精读课文外,略读课文、选学课文,是孩子们吹个性化泡泡的广阔天地。

1、同一内容“吹泡泡”

结合课堂教学,抓住课文的重点、精妙处等,它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一个标点,让学生同一内容自由 “吹泡泡”。这既给每个学生一个静静思考自读自悟的时间,又为多角度个性化解读文本创造了机会。例如:第八册14课《小英雄雨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吹泡泡”。“我明白了这村为什么叫芦花村了。”“我能想像出芦花飘飘悠悠飞舞的情景。”“雨来就生活在芦花村,村边就是还乡河,我觉得这一自然段与下文所写的雨来游泳本领强也有关系。”“这一段为什么要写雨来家乡的美丽景色呢?”„„这些泡泡,内容丰富,孩子们互相交流泡泡题的过程,既是指导学生吹“自己”的个性化泡泡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阅读的过程。

2、同一专题“吹泡泡”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专题式的吹泡泡。例如:第七册《猫》这篇课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读课文后,教师这样引导:细细地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眼前不仅会跳出猫来,而且还跳出‘养猫的人’来,好像看到了“人”与“猫” 和谐相处的情景。哪些句子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用“泡泡”描绘你透过文字看到的生动有趣的画面。每个孩子读着,品味着,想像着,描绘着,他们所选的句子不同,但他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爱猫,猫亲人”的画面。这一“吹泡泡”的练习,将读、悟、想像、写融为一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尤其是学生在人人参与中彰显的个性,是问答式讲授所不能达到的。

当孩子们能够在课文中吹起多姿多彩的泡泡的时候,文本中的“学习伙伴”——这位优秀的阅读先行者已经最好地完成了引领任务,因为他不仅引领孩子很好地学习文本,更重要的是他让一个个孩子成为像他一样会读、会思、会学的人。

第四篇:11册课文中的成语

11册课文中的成语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随:依从。欲:想要、希望。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格:格局。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年过花甲: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经常到梦中来。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立地顶天: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阳关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生机勃勃:生命力、活力旺盛的样子。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4罪魁祸首:罪恶行为或祸患的首要分子。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威风凛凛: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泣不成声:哭不出声来。形容十分悲痛。泣,小声哭。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

转瞬即逝:瞬,一眨眼,转眼;逝,消失。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兴味盎然”,指对某种事物兴趣很浓。溺爱娇宠:指过分娇惯宠爱自己的孩子。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第五篇: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一年级上册】 咏鹅(唐)骆宾王

鹅 鹅 鹅,曲项像天歌。白毛俘绿水,红掌拨清波。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王维

静夜思

(唐)李白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年级下册】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贺知章

春日

(宋)朱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年级上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秋思

(唐)张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年级下册】

牧童

(唐)吕岩,字洞宾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年级上册】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补充知识:《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是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乐》)之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六年级下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课文中的爱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