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21-79928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6 18:24: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一、环境管理类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3、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4、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环境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环境问题:

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7、环境管理:

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8、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9、污染治理:

就是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所有能够影响环境质量的各项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制定最佳的处理措施,以达到控制区域性环境质量、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10、环保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一般认为,除政府的环保行为和企业的环保责任行为外,其他所有环保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

11、环境执法: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行政执法是指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依职权适用法律手段对环境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环境行政行为,并进行其它环境监督管理的活动。

1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主要是指以下5个阶段,7项具体工作:1)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保护预审;2)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3)初步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4)施工阶段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的检查;5)竣工阶段对建设项目试生产的批准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3、建设项目试生产:

建设项目试生产批准主要是依据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检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中环保措施及其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保证“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1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实行的一项法定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的方法和制度。

16、环评分类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为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报告书是指项目实施对环境有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重大影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是指项目实施对环境影响有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是指项目实施对环境有极小的影响,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17、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报告表应清楚如实的体现的内容有: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等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评价适用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分析;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等。

18、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报告书应清楚如实的体现的内容有:总则;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臵、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

19、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环评审批原则: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环评报告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产业政策相符性;区域规划相容性;厂址选择可行性;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环境风险;公众参与。

21、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的原则。

22、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臵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臵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

23、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工作程序: 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有资质的环评单位依据技术导则规范逐项进行分析,给出结论。

24、工程分析:

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

2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定量地揭示与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26、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称为环境系统。

27、规划环评编制范围: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统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统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8、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如排入洁净大气和水体内的化学毒物、病毒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9、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如一次污染物SO2在空气中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等二次污染物。

30、环保“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创立的预防和控制新污染的环境管理制度,核心内容是在一切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1、“两高一资”企业

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企业。

3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即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确立为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

34、环境风险评价:

是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35、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要素,在其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受到外来污染影响下形成的化学元素组分的正常含量。又称环境本底值。

36、环境自净:

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降低和消除的现象。

37、环境灾害: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其中气象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酸雨、干旱、霜冻、雪灾、沙尘暴、风暴潮、海水入侵。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

38、政府环境审计

政府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39、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根据环评技术导则,应对项目实施影响范围内的地面水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水文调查、水质调查、污染源调查、现状水质评价等。

40、生态补偿

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41、清洁能源:

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2、环境敏感区: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环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场等重要生态系统。

(3)社会关注区:指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4)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者已经接近标准限值的地区。

4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44、绿色GDP:

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45、“新五小”企业: 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二、水处理类

1、BO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的暗处培养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形式表示。其单位ppm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为了使检测资料有可比性,一般规定一个时间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在一定温度下用水样培养微生物,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消耗情况,一般采用五天时间,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记做BOD5。数值越大证明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越多,因此污染也越严重。

2、COD 化学需氧量(COD或CODcr)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这些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但一般水及废水中无机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相对不大,而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的,因此,COD可作为有机物质相对含量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水中的有机物在被环境分解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殆尽,水里的厌氧菌就会投入工作,从而导致水体发臭和环境恶化。因此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

3、SS 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

4、TN 总氮,简称为TN,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总氮的定义是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测定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地表水中氮、磷物质超标时,微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出现富营养化状态。

5、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6、TP 总磷,是污水中常测的一种污染物。水中的含磷化合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正磷酸盐、缩聚磷酸盐、有机磷。将水中各种形态的磷通过消解转化为正磷酸盐,测得的数据为总磷。

7、色度

所谓色度是指含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物质或胶状物质所呈现的类黄色乃至黄褐色的程度。溶液状态的物质所产生的颜色称为“真色”;由悬浮物质产生的颜色称为“假色”。水的色度具体意义是表示有色水于清水之间的一个倍数关系。例如该污水的色度是10,就表示把该污水稀释10倍,其透明度才能达到清水的透明度。

8、TDS TDS值代表了水中溶解物杂质含量,TDS值越大,说明水中的杂质含量大,所以对生活饮用水作出这个规定;而饮用纯净水因为经过粗滤→精滤→去离子净化(离子交换、反渗透、蒸馏及其他加工方法)等工艺处理,溶解物杂质含量很少,所以不作要求,取而代之的限量指标是:电导率和pH等。

9、原水

Raw water取自天然水体或蓄水水体,如河流、湖泊、池塘或地下蓄水层等,用作供水水源的水;或者指流入水处理厂的第一个处理单元的水。水厂用以调节供水网水压的蓄水池中的水不是原水。原水的水质因水源不同而异。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饮用水(天然水经净化处理所得的水)。

10、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亦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一般分成三类:农业用化学品(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和工业过程及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11、总需氧量(TOD):指有机物完全被氧化的需氧量;

12、总有机碳(TOC):表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

13、悬浮物(SS):通过过滤法测定的,滤后在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砂,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水中的固体污染物。

14、溶解氧(DO):是指溶解在生活污水或其他液体中的分子氧的量。

15、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水中的有机物始终是造成水体污染最严重的污染物,它是水变质、变黑、发臭的主要罪魁祸首。一般用生物处理方法是除去水中有机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BOD含量较高的有机废水,采用生物处理的办法更为适宜。

16、油类污染物:油类污染物主要来自含油废水,当水体含油量达0.01 m/L可使鱼肉带有一种特殊的油腻气味而不能食用。水体中的油量稍多时,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破坏了正常的充氧条件,导致水体缺氧;油膜还能附着于鱼鳃上,使鱼类窒息而死。

17、生物污染物:是指废水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生活污水、制革废水、医院废水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炭疽菌、病毒及寄生性虫卵等。

18、营养物质污染:是指N、P、K等营养物质引起的污染。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的有机物和化肥用量的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N、P、K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叫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19、重金属污染: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45种。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钻、镍、锡等。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汞、镉、铬等。由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

20、水域功能分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1、反硝化

Denitrification,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NO3-),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污水硝化—反硝化脱氮处理是一种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污水微生物脱氮处理方法。此法分为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22、曝气 aeration,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换言之,它是促进气体与液体之间物质交换的一种手段。它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用,如混合和搅拌。曝气类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鼓风曝气,一类是机械曝气。鼓风曝气是采用曝气鼓风机,曝气器,扩散板或扩散管在水中引入气泡的曝气方式。

23、脱盐

脱盐就是将“化学盐”脱除的方法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脱盐的方法有电渗析和反渗透法及新近重新热火起来的正向渗透等。

24、反渗透(RO)

反渗透又称逆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对膜一侧的料液施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它的渗透压时,溶剂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作反向渗透。从而在膜的低压侧得到透过的溶剂,即渗透液;高压侧得到浓缩的溶液,即浓缩液。若用反渗透处理海水,在膜的低压侧得到淡水,在高压侧得到卤水。反渗透技术通常用于海水、苦咸水的淡水;水的软化处理;废水处理以及食品、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的提纯、浓缩、分离等方面。净水器按过滤技术拉分,可以分为反渗透净水器和超滤净水器,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过滤膜上。

25、正渗透

正渗透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脱盐和水净化技术。正渗透是相对于反渗透而提出的。技术原理是:在一层膜的两边放置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因为水的特性,水分子会自然穿过这层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与反渗透相比,正渗透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耗低,不需外界的压力即可实现分离过程;材料本身亲水,可以有效防止膜污染;回收率高,零排放,无污染。

26、超滤

超滤又称超过滤,用于截留水中胶体大小的颗粒,而水和低分子量溶质则允许透过膜。超滤起源于1748年,Schmidt用棉花胶膜或璐膜分滤溶液,当施加一定压力时,溶液(水)透过膜,而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则被截留下来,其过滤精度远远超过滤纸,于是他提出超滤一语,1896年,Martin制出了第一张人工超滤膜,其20世纪60年代,分子量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超滤的开始,70年代和80年代是高速发展期,90年代以后开始趋于成熟。我国对该项技术研究较晚,70年代尚处于研究期限,80年代末,才进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阶段。

27、膜技术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膜技术作为新型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物料分离和水处理,其中水处理领域对膜产品的需求量最大。以饮用水为例,自从人们发现自来水含有三卤甲烷、农药、洗涤剂以及自来水管、水塔的二次污染后,就开始用反渗透膜制备纯净水。但是由于纯净水制作成本较高,而且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把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剔除掉了。于是,人们又用纯膜装置生产出具有矿泉水和纯净水两者优点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可直接生饮的过滤水。超滤膜技术既可除去水中病菌、病毒、热源、胶体、等有害物质,又可透析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已广泛应用于牛奶脱脂、果汁浓缩、黄酒纯化、白酒陈化、啤酒除菌、味精提纯、蔗糠脱色、氨基酸浓缩、酱油除菌等生产中,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医疗针剂水、输液水、洗瓶水、外科手术洗洁水的制备。因其克服了蒸馏水中含有细菌尸体的缺点,且具有生物活性,所以更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而备受医学界推崇。

28、活性炭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是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的无定形碳。活性炭主成分除了碳以外还有氧、氢等元素。活性炭在结构上由于微晶碳是不规则排列,在交叉连接之间有细孔,在活化时会产生碳组织缺陷,因此它是一种多孔碳,堆积密度低,比表面积大。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级出水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和某些无机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属。活性炭吸附是城市污水高级处理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处理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活性炭吸附法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出现了臭氧-活性炭法、混凝-吸附活性炭法、Habberer工艺、活性炭-硅藻土法等,使活性炭的吸附周期明显延长,用量减少,处理效果和范围大幅度提高。

29、格栅

格栅grating。一种截留废水中粗大污物的预处理设施。是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制成的金属框架,斜置在废水流经的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进口处,用以截阻大块的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以免堵塞水泵和沉淀池的排泥管。截留效果取决于缝隙宽度和水的性质。

机械格栅是污水处理厂中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一—预处理的主要设备,对后道工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栅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整个水处理实施的运行。人工格栅一般用于小型污水处理站,构造简单,劳动强度大。机械格栅一般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这类格栅构造较复杂,自动化程度较高。

30、初沉池

初沉池可除去废水中的可沉物和漂浮物。废水经初沉后,约可去除可沉物、油脂和漂浮物的50%、BOD的20%,按去除单位质量BOD或固体物计算,初沉池是经济上最为节省的净化步骤,对于生活污水和悬浮物较高的工业污水均易采用初沉池预处理。前道工序如格栅井或沉砂池的运行状况可直接影响初沉池的运行。若前道工序运行不好会加重初沉池的负荷,并降低去除效果。

31、二沉池

即二次沉淀池(secondarysettlingtank)。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进行泥水分离外,还进行污泥浓缩,由于水量、水质的变化,还要暂时储存污泥。

32、RO浓水

废水经RO(反渗透)处理后,分清水和浓水两部分,浓水这部分可生化性低,COD含量较高,色度大。RO浓水是反渗透装置的排放水,原水中的杂质在其中得到了浓缩,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外使用较多的浓水处置方法有:地面排放(海洋、潮水),深井注射,喷灌以及废水处理装置和蒸发塘等。在上述方法中,废水处理装置较适合我国现实情况。

33、污水生化处理

污水生化处理属于二级处理,以去除不可沉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要目的,其工艺构成多种多样,可分成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沟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等多种处理方法。日前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都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的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气体产物(CO2)、液体产物(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固体产物(微生物群体或称生物污泥);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

34、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5、AB法

AB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AB法在一般情况下,对于BOD的去除率可达90%~95%,COD的去除率可达80%~90%。缺点为污泥产率高,A段产生的污泥量较大,约占整个处理系统污泥产量的80%左右,且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高,这给污泥的最终稳定化处置带来了较大压力。AB法工艺适合于污水浓度高、具有污泥消化等后续处理设施的大中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对于有脱氮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不宜采用。

36、SBR法

即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简称SBR法。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尤其适用于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场合。近年来(SBR)处理养猪场废水越来越受到关注,该工艺相对比于其他工艺简单、剩余污泥处置麻烦少、节约投资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耐有机负荷和毒物负荷冲击,运行方式灵活,由于是静止沉淀,因此出水效果好、厌(缺)氧和好氧过程交替发生、泥龄短、活性高,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37、A/O法

A/O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A就是厌氧段,主要用于脱氮除磷;O就是好氧段,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它除了可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外,还可同时去除氮、磷,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及难降解废水,在好氧段前设置水解酸化段,可显著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A/O法脱氮工艺流程简单,勿需外加碳源与后曝气池,以原污水为碳源,建设和运行费用较低。

38、土地处理法

土地法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以土壤作为介质的净化污水的方法,将一二级处理出水用于农田、牧场或林木灌溉,或将原污水经土壤渗滤后回注于地下水等处理技术的总称。该法需严格做好系统的防渗水工程,避免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污水回灌时注意污水水质,以免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污水停留时间。

39、MBR法

MBR------膜生物反应器。近些年新兴的污水处理工艺,使用中空纤维膜和活性污泥法结合,替代二沉池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浊度低,相当於污水的过滤膜。MBR法是新兴的膜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结合。膜生物反应器根据生物处理的工艺要求,建有两个生物反应区(池),其中一个为好氧区(硝化池),另一个为缺氧区(反硝化池)。膜组件浸没于好氧区中,两区之间通过潜水推进器来循环混合液。污水先进入缺氧区,在此将大分子量长链有机物分解为易生化的小分子有机物,然后污水进入好氧区进行有机物生物降解,同时进行生物硝化反应,并通过回流到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完成脱氮功能,缺氧区中置有潜水搅拌器,达到混合的作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是由缺氧池、好氧曝气、膜分离池、化学清洗及反洗系统组成的。

40、三级处理

污水处理一般来说包含以下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它通过机械处理,如格栅、沉淀或气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块、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二级处理是生物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转化为污泥。三级处理是对水的深度处理,现在的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投入实际应用的并不多。它将经过二级处理的水进行脱氮、脱磷处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渗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余污染物,并用臭氧或氯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然后将处理水送入中水道,作为冲洗厕所、喷洒街道、浇灌绿化带、工业用水、防火等水源。

41、水处理剂 水处理剂指用于水处理的化学药剂。通常指用于污水处理的化学药剂。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轻工、日化、纺织、印染、建筑、冶金、机械、医药卫生、交通、城乡环保等行业,以达到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源污染的目的。包括冷却水和锅炉水的处理、海水淡化、膜分离、生物处理、絮凝和离子交换等技术所需的药剂。如缓蚀剂、阻垢分散剂、杀菌灭藻剂、絮凝剂、离子交换树脂、净化剂、清洗剂、预膜剂等。

三、大气环境类

1、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通过分析、平衡给出结论。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SO2,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NOX,NO2,CO,O3,Pb,B[a]P(苯并[a]芘),F。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一级:不影响;二级:不伤害;三级:不中毒。

4、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5、空气污染指数(API)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6、颗粒物:

大气中或气流中极细微的固体颗粒物。它是一项综合指标,用以表示气流中具有不同化学组成的细微固体颗粒物的浓度。

7、总悬浮颗粒物:

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

8、可吸入颗粒物(PM10):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9、细颗粒物(PM2.5):

大气中粒径小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气溶胶)。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四、固体废弃物类

1、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日常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固体、半固体(泥状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

2、危险固体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清洁生产: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和风险。4、3R原则:即通过对固体废物实施减少产生(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策略实现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及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5、3C原则:避免产生(clean)、综合利用(cycle)、妥善处置(control)。

6、全过程管理: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综合利用、贮存、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每一个环节都将其作为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

7、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被法律、行政法规视作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8、城市生活垃圾: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旅馆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

9、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不同的物化或生化技术,将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贮存、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另一种形态结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包括破碎、分选、压实等。固体废物处置是指对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属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包括对自然界及人身健康危害性极大的危险废物),采取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而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故也称为最终处置技术。

10、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固体废物和无机固体废物;按污染特性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工矿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物。按形态可分为固态、半固态和容器中的液态或气态。

1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对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任意露天堆放,必将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

对大气环境: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对水环境: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污染地面水;并随渗滤液渗透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能造成更大的水体污染。

12、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方法有那些: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压实、破碎、分选、脱水

13、主要分选技术及原理:

固体废物的分选就是将固体废物中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物或不利于后续处理工艺要求的组分采用适当技术分离出来的过程。

人工分选:主要回收纸张、玻璃、塑料、橡胶等物品。筛分: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粒物料分离的过程。(该分离过程可看做是物料分层和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组成的。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重力分选: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颗粒间密度差异,在运动介质中利用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使颗粒群产生松散分层和迁移分离,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

摇床分选:使固体废物颗粒在倾斜床面的不对称往复运动和薄层斜面水流的综合作用下按密度差异在床面上呈扇形分布而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

磁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物质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磁场中进行分选的一种处理方法。电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的一种方法。

14、主要脱水设备及适用范围。真空过滤机:适用于各种污泥的脱水; 板框过滤机:各种污泥的脱水;

滚压带式压滤机:不适于粘性较大的污泥脱水; 离心脱水机:不适于含沙量高的污泥; 造粒脱水机:用于含油污泥的脱水。

15、浮选:浮选是根据不同物质被水润湿程度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离的过程。

正浮选:将有用物质浮入泡沫产物,无用物质留在料浆中; 反浮选:将无用物质浮入泡沫产物,有用物质留在料浆中。

16、固化:在危险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不可流动固体或形成紧密固体的过程。结构完整的整块密实固体,方便运输。

17、稳定化: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的物质的过程。

18、包容化:用稳定剂/固化剂凝聚,将有毒物质或危险废物颗粒包容或覆盖的过程。

19、人工密封屏障:利用人为的工程措施将废物封闭,使废物渗滤液尽量少地突破密封屏障;密封效果取决于密封材料品质、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保证。

20、土地填埋是将固体废物按一定要求置进填埋场内。

21、堆肥化定义: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茵、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叫做堆肥化。

22、热解在英文中使用“pyrolysis”一词.在工业上也称为干馏。它是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加热,使之分解为:①以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低分子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可燃性气体;②在常温下为液态的包括乙酸、丙酮、甲醇等化合物在内的燃料油;③纯碳与玻璃、金属、土砂等混合形成的炭黑的化学分解过程。

23、污泥脱水:脱除污泥中的毛细结合水和表面吸附水——减量化——为了有效而经济地进行污泥干燥、焚烧及进一步处置。

24、热处理: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废物组成和结构,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焚化、热解、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

25、厌氧消化:也称厌氧发酵,指在厌氧状态下利用微生物使固体废物中有机物转变为CH4和CO2的过程。

五、相关标准规范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应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废气和污泥中污染物的控制项目和标准值。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泥的控制一律执行本标准。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和医院污水,应达到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关行业的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的相应规定限值及地方总量控制的要求。居民小区和工业企业内独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也按本标准执行。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本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6、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 本标准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规定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项目、限值、监测方法和实施监督。本标准选择的污染物共92项,其中无机污染物14项,挥发性有机物24项,半挥发性有机物47项,其他污染物7项。本标准适用于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本标准为暂行标准,待国家有关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实施后,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7、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设计与施工、填埋废物的入场条件、运行、封场、后期维护与管理的污染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和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本标准的部分规定也适用于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运行。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废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本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8、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 本标准规定了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水泥窑的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废物特性要求、运行技术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生产的水泥产品污染物控制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

9、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 本标准对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涉及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填埋物入场条件、填埋场选址、设计、施工、运行、封场及监测等方面作了规定。

10、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中样品的采集和检测,以及检测结果的判断等过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中的固体废物包括固态、半固态废物和液态废物(排入水体的废水除外)。本标准适用于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不适用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应急鉴别。

1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 651—2013 本标准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与采选过程中,排土场、露天采场、尾矿库、矿区专用道路、矿山工业场地、沉陷区、矸石场、矿山污染场地等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指导性技术要求。

第二篇:PS常见名词解释

名词释义:

位图:又称栅格图,是使用像素阵列来表示的图像。

矢量图:计算机图形学中用点、直线或者多边形等基于数学方程的几何图元表示图像。它的特点是放大后图像不会失真,和分辨率无关,文件占用空间较小,适用于图形设计、文字设计和一些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

选区:被选择的区域,它定义了图片中的可编辑区域,可以更改、拷贝或删除选区边框内的像素,但无法接触选区边框外的区域,直到取消选择选区为止。

图层:应用在图像编辑软件上概念。图层就像一层层相叠,但彼此独立的的透明底片。在一个图层上绘制及编辑的物件,并不会影响另一个图层上的物件。

通道:用于描述图像中颜色数据的构造。黑白灰度图像具有一个通道,RGB 图像具有三个通道,CMYK 图像具有四个通道。

路径:使用贝赛尔曲线所构成的一段闭合或者开放的曲线段。

蒙板:将不同灰度色值转化为不同的透明度,并作用到它所在的图层,使图层不同部位透明度产生相应的变化。黑色为完全透明,白色为完全不透明。

滤镜:用于相机镜头作为调色、添加效果之用,在Photoshop中指用于制造特殊效果的工具统称

色相: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

饱和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

对比度:画面黑与白的比值,也就是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比值越大,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就越多,从而色彩表现越丰富。

色彩空间:对一种颜色进行编码的方法,也指一个技术系统能够产生的颜色的总和。RGB:红(Red)、绿(Green)、蓝(Blub)CMYK: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黑色(Black)HSB:色相(Hues),饱和度(Saturation),亮度(Brightness)Lab:照度(L),洋红色至绿色的范围(a),从黄色至蓝色的范围(b)

海报、传单、展架、进站画面尺寸

界面

菜单栏、工作区、工具箱、选项栏、属性调板 打开文件(多种方式)显示方式F 抓手工具 space 储存、储存为、恢复

复位调板位置窗口-工作区-复位基本功能 设定快捷键

恢复预设:启动时Ctrl+Shift+Alt

图像菜单

图像大小、画布大小 调整

亮度/对比度、色阶、曲线、色相/饱和度、色彩平衡、黑白、反相

历史记录面板 撤销Ctrl+z 记录步数的设置编辑-首选项-性能 快照

选区

选框工具:

内外操作不同(内:移动外:新建)添加选区(Shift)、减少选区(Alt)、交叉(Shift+Alt)羽化:平滑的过渡

样式:正常固定比例固定大小

中心选择:ALT 选区冻结:空格规则:shift 先松开鼠标 Ctrl点图层图标调出选区

套索工具: 抗锯齿 多边形套索

磁性套索根据图像边缘与背景的对比度选择 宽度(减小)、对比度(降低)、频率(节点数多少)

魔棒:

容差值允许误差范围 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

取消选区Ctrl+D

自由变换Ctrl+T 中心点:旋转中心 在自由变化与变形间切换 Alt 中心点固定缩放 Ctrl+Alt斜切 Ctrl 扭曲变形 Ctrl+Alt+Shift透视

编辑-变换水平翻转、垂直翻转

选择菜单

反向Crtl+Shift+I 确定选区后的修改:调整-变换选区(与自由变换Ctrl+T的不同)修改-边界(描边)、平滑、扩展、收缩 选择相似(不连续)与扩大选取(连续)

图层

图层分类:图像图层、背景层、填充图层、调整图层

图层面板

图层混合模式、不透明度、图层保护

新建图层 颜色、模式

复制建立(Alt拖动图层)、抓图层拖入新建图标 图层-新建-通过剪切/拷贝图层

图层的保护功能

锁定透明、锁定像素、锁定移动、全部锁定

图层的对齐和分布 链接图层(共同移动)对齐、分布

图层排序:拖拽移动

快捷选择图层右键

图层合并

合并图层、合并可见层、向下合并(以下层命名)、合并所有层

填充图层、调整图层(详见下次)

创建图层组 图层蒙版 黑色(隐藏)、白色(保留)链接(图层移动时一同移动)使用笔刷硬度尺寸便于突出细节 渐变覆盖上次 操作对象(黑框)

删除蒙版有提示应用保留半透明信息(详见下次)

图层样式 双击图层调出(详见下次)

裁剪工具

遮蔽颜色、不透明度

裁切区域删除、隐藏(不选透视、不在背景层)透视

切片工具:用于分割图像

切片选择工具:用于选择图像

常用工具 拾色器

前景色、背景色

HSB:色调亮度(纵)饱和度(横)RGB:红绿蓝

LAB:亮度绿-红蓝-黄转换中间量 CMYK:感叹号 Web:方体

颜色库:专用色

颜色调板:快速调整颜色 滑块、色谱、Web安全曲线

恢复默认(D)交换前景色与背景色(X)

吸管工具 取样大小

颜色取样器:多颜色选取(最多4个)清除(或Alt或移出屏幕)

信息面板 标尺工具

画笔工具

模式(与图层相似)、不透明度、流量、喷枪 画笔预设、画笔面板(详见下次)

铅笔工具

自动抹除(起点在前使用背、起点在背使用前、其余使用前)

历史记录画笔

历史记录艺术画笔

模式、区域、容差、笔刷大小

橡皮擦工具

擦除到背景色(锁定透明像素)、擦除到无色 模式

擦除到历史记录

背景橡皮擦只擦除背景色 alt取样保护前景色

魔术橡皮擦

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消除锯齿

渐变工具

鼠标控制:方向、大小

渐变类型、模式(与图层相似)、反向、仿色(更柔和、细腻)渐变编辑器(自定义渐变)

效果滑动条(下:色标点上:透明度)中间点控制渐变过程与幅度 添加新标记点、alt复制、删除

油漆桶

模式、不透明度、容差、消除锯齿、连续、所有图层 图案编辑-定义图案

仿制图章工具 图像取样:alt键点击 面板与画笔相似

对齐、样本(取样图层)

图案图章

定义新图案样式 印象派效果

修复画笔工具

Alt取样(在附近采样)涂抹边缘柔和 图案修复方式

污点修复画笔工具

修补工具大面积使用 类似修复画笔工具 选区移动

修补方式源目标 配合减淡工具高光

颜色替换工具

模式、取样模式(一次、连续、背景)、容差、硬度

减淡工具(增强亮度)、加深工具(减小亮度)范围、曝光度、喷枪工具

海绵工具:调整色彩饱和度 模式(饱和、降低饱和)

模糊工具(降低相邻像素的对比度)、锐化工具(增加对比度)模式、强度、作用于所有图层

涂抹工具:色素挤压

对所有图层取样、手指绘画(使用前景色)

钢笔工具 锚点、路径

Alt+钢笔转换点工具 自由钢笔工具

曲线拟合越大则锚点越少 钢笔压力配合绘图板 磁性的类似磁性套索工具

路径选择工具、直接选择工具

文字工具

字体、字号、消除锯齿方式、对齐、颜色、变形

点文本与段落文本 点文本:不会自动换行 段落文本:会自动换行

Alt点击建立、拖拽建立(配合Shift与space)缩放文本框(不影响字号)

Ctrl 影响字号 右下角十字表示溢出 图层-文字转换

字符面板

字体行距缩放比例间距字符间距微调基线偏移颜色样式

文字转换

栅格化转为图片不能编辑但能加滤镜

图层-文字-转化为路径(依然文字)转化为形状(化为矢量图形)

路径文字

创建路径插入文字

直接选择工具改变插入点移到下方

注释工具

计数工具

红眼工具

滤镜 滤镜库

液化:可进行局部扭曲创作 褶皱工具(缩小)、膨胀工具(放大)Alt 相反效果 重建工具模式 冻结蒙版 解冻蒙版

显示网格储存供以后使用

实例 磨皮

照片颜色调整

人脸更换(编辑-变换-水平翻转)

第三篇:印刷部分常见名词解释

印刷部分常见名词解释

词语 含义

出血 印刷品设计制作和印刷过程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即制作时需要保留,但最终成品要被裁切掉的部分,称为出血

成品尺寸 指最终印刷完毕(或者装订完毕),裁切后的尺寸大小,也称为净尺寸

主页 如果一个出版物中许多页面都有相同的元素(如页眉和页脚等),要是逐一插入这些元素到每一页中将非常麻烦。使用主页可以将主页上的元素快速显示到其所应用的所有页面上

样式 将字体、字号、行距、制表符和缩排等组合在一起,使它能最快且最容易地改变文本的格式

预检 打印文档或将文档提交给客户之前,可以对此文档进行品质检查。预检是此过程的行业标准术语。预检程序会警告可能影响文档或书籍不能正确成像的问题,例如,缺失文件或字体。它还提供了有关文档或书籍的帮助信息,例如,使用的链接、显示字体的第一个页面和打印设置

分辨率 分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图像扫描输入、编辑和分色输出都与分辨率有关。分辨率是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技术参数。

分辨率的种类很多,其含义也各不相同。本书分辨率主要是指图像分辨率。图像分辨率表达了图像中存储的信息量。这种分辨率有多种衡量方法,典型的是以每英寸的像素数(PPI,Pixels Per Inch)来衡量。由于数字图像的像素是一系列“小点”,故PPI也被写成DPI(Dots Per Inch),这种写法被广泛采用

黑色底 在排版软件中,设置底色为黑色,称为黑色底

黑色图 背景为黑颜色的图

四色黑 在设置颜色时,K=100,CMY也取大于0的数值时,称为四色黑。例如,C=30、M=50、Y=

25、K=100

满铺 在设定背景颜色时,背景颜色铺满整个页面

菲林 也称为胶片。一套彩色的胶印版至少包括4张菲林片,分别代表C、M、Y、K四个颜色

过背 由于印刷时墨量过大,纸张在堆放时容易发生相互蹭脏的情况

丝网印刷 也称孔版印刷,是使用誊写版、镂空版、丝网版等印版的印刷方式,大多采用直接印刷。丝网印刷的成品,印刷油墨特别浓厚,有隆起的效果,用放大镜观察时,隐约可见有规律的网纹

网点 网点是印刷工艺中表现图像阶调与颜色的最基本单元,印刷品中所有连续调和半色调图像都是通过网点来表现的(续表)

词语 含义

数码打样 指以数字出版印刷系统为基础,在出版印刷生产过程中按照出版印刷生产标准与规范处理好页面图文信息,直接输出彩色样稿的新型打样技术

拼版 拼版是在印刷前,将各单独的页面拼接成符合印刷机大小、符合装订要求的一个较大的印版

电分 电分即电子分色。在传统意义上,利用电子分色机将图像分为C、M、Y、K独立的四色,通常称为电分

像素 像素是组成点阵图像的基本元素,也是点阵图像构成的最小单位,像素越多,图像呈现越细腻、自然,但图像也会越大

中性灰 RGB等值会产生灰色,这个灰色称为中性灰(不包括黑白两色)

灰平衡 与中性灰的概念相似,理论的CMY等值产生灰色或者黑色,但由于油墨的纯度因素,CMY按不同比例混合才能产生灰色,这称为灰平衡

抠像 很多人称抠像为去背,就是去除背景的意思

专色 专色是指一种预先混合好的特定彩色油墨(或叫特殊的预混油墨)。用来替代或补充印刷色(CMYK)油墨。如明亮的橙色、绿色、荧光色、金属金银色油墨等,或者可以是烫金版、凹凸版等,还可以作为局部光油版等。它不是靠CMYK四色混合出来的,每种专色在付印时要求专用的印版(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付专色胶片,印刷时为专色单独晒版),专色意味着准确的颜色

陷印 也称为补漏白,是一种专业的印刷技术,用来弥补色版之间因套印不准引起的缺陷

裁切线 印在纸张周边用于指示裁切部位的线条

套印 两色以上印刷时,各分色版图文能达到和保持位置准确的套合套印不准 在套色印刷过程中,印迹重叠的误差

糊版 由于印版图文部分溢墨,造成承印物上的印迹不清晰,属胶印印品故障

P(page)指印刷品的页数,与尺寸无关

单色 指CMYK四种印刷颜色中的其中一种颜色

UV 紫外线固化油墨是在紫外线(Ultraviolet)光波的照射下发生交联反应,能够瞬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油墨,故又称“UV”油墨

PS版 “PS版”是英文“Presensitized Plat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预涂感光版,PS版分为“光聚合型”和“光分解型”两种。光聚合型用阴图原版晒版,图文部分的重氮感光膜见光硬化,留在版上,非图文部分的重氮感光膜见不到光,不硬化,被显影液溶解除去。光分解型用阳图原版晒版,非图文部分的重氮化合物见光分解,被显影液溶解除去,留在版上的仍然是没有见光的重氮化合物

后期工艺部分常见名词解释

词语 含义

覆膜 以透明(半透明)塑料薄膜通过热压覆贴到印刷品表面,起到保护及增加光泽的作用,一般有光(亮)膜和哑膜

(续表)

词语 含义

上光 也称过油或者叫上光油,在印刷品表面涂上(或喷、印)一层无色透明涂料,干后起保护及增加印刷品光泽的作用,这一加工过程叫做上光。一般书籍封面、插图、挂历、商标装璜等印刷品的表面要进行上光处理

烫金 以金属箔或颜料箔,通过热压,转移到印刷品或其他物品表面上的加工工艺,叫做烫箔,俗称烫金,其目的是增进装饰效果

凹凸版 将印刷品的局部做凸出纸面或者凹陷的感觉,通常叫击凸、压凹,都要制作凹凸模

锯口 在与书背的垂直方向用锯片在书背上锯切成一定深度、宽度和间隔的沟槽,以利于胶粘剂对书页粘连

折缝线 印刷书页在折页加工时的折叠线

铣背 用铣刀或锯刀将书心后背铣开或铣成沟槽状,便于胶液渗透的一道工序

刀花 切口出现凹凸不平的刀痕

岗线 手工分本后,书背纸宽于书心厚度的部分。或包本后,封皮在书背与封面或封底的连接处凸起呈楞线

白页 因印刷事故,使书页的一面或两面未印上印迹

折页 将印张按照页码顺序折叠成书刊开本大小书帖的工作流程

配页 将书帖或多张散印书页按照页码的顺序配集成书的工作过程

勒口平装书的封面前口边大于书心前口边宽约20~30mm,再将封面沿书心前口切边向里折齐的一种装帧形式

压痕 利用钢线,通过压印,在纸片上压出痕迹或留下拱弯的槽痕

环衬 连接书心和封皮的衬纸

毛本 三面未切光的书心 光本 三面切光的书心

平锁 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心,且纱线在各书帖间排列成行的锁线方式

交叉锁 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心,且纱线在各书帖间相互错开的锁线方式

包角 在书封壳的前口两角上包一层皮革或织品

书槽 又称书沟或沟槽,指精装书套合后,封面和封底与书脊连接部分压进去的沟槽

针距 锁线订(或缝纫订)中,同一书帖(或同一订口)上相邻两个针位的距离

针数 锁线订(或缝纫订)中,书册订缝的针眼数

假脊 精装的一种。书心没有起脊,但通过对书壳的特殊装饰加工,使整本书的外观像起脊的精装书

包边 书壳表面材料的四边沿书壳纸板边回折并包粘在纸板的部分

烫金口 在书籍、簿册、卡片的切口上,用金色材料和特制工具滚烫着色的工艺

印后加工常用术语

词语 含义

书帖 将印张按号码排列顺序,折成一叠多张页

(续表)

词语 含义

订口 指书刊应订联部分的位置

前口 也称口子,指与订口折缝边相对的阅读翻阅边

天头 书刊正文最上面一行字到书页上边沿处的空白

地脚 书刊正文最下面一行字到书页下边沿处的空白

书背 也称后背,指书帖配册后需粘连(或订连)的平齐部分。精装书背有圆背和方背之分

扉页 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即筒子页)称为扉衬页

开本 开本是书刊装订成册的幅面

封皮 也称封面、外封、皮子、书封等(精装称书壳),封皮是包在书芯外面的,有保护书芯和装饰书籍的作用

破口 书芯裁切后书页的切口出现破损

粘口 书帖粘联零散书页时在书帖上涂胶的部分。通常以最后一折的折缝线为基准线,按一定的宽度在书帖边涂胶

小页 书帖中小于裁切尺寸的书页

缩帖 其任意一边缩进书芯中的书帖

插页 书刊中由于图表版面的安排,需在书芯内插入的一张或多张页

套帖 将一个书帖按页码的顺序依次套在另一个书帖的面(或里面),成为一本书刊的书芯,再将封面套在书芯最外面的一种配页方法

护封 套在封面或书封壳外的包封纸,常用于讲究的书籍和经典著作

热熔胶 加热熔融施胶,在室温下迅速固化的粘胶剂

冷胶 施胶时不需加热的粘胶剂

书腰 也称中腰。封一和封四所夹的中间位置

中径 指书封壳内的封二和封三两块纸板之间的距离

中缝 指中径纸板与书壳纸板之间的两个空隙

圆背 精装的一种,书背制作成一定弧度的圆弧面

方背 精装的一种,书背平直且与封面封底垂直

堵头布 贴在精装书芯背脊天头与地脚两端的特制物

筒子纸 粘成筒状的牛皮衬纸。分别与书芯的书背和书壳粘联,以加固大开本、厚本精装书的书背

第四篇:教育学中常见名词解释

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f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5

12.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8.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1.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3.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24.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2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6.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

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27.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52.严格要求与并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情况和接受考查。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并重和信赖结28.特朗普制: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5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最好的发展。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54.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发展。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29.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作用。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55.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和相互关系。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30.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的、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目的的要求发展。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56.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3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57.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平、能力发展的评价。58.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32.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法。3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59.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34.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60.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61.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35.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对学生组成部分。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62.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编制度量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36.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37.效度: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38.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63.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度。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39.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须遵循的要求。够区分的程序,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64.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生的能力。健教育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40.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65.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能力水平的测验。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41.客观性测验:以评分客观而得名。它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完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与能力水平的测验。66.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42.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43.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是普通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成部分。5P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67.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44.教学媒体:是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具。它主要分两类:一是印刷媒体,又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称书本媒体,包括教科讲义、习题集、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实验实习指南、学习指导书等等。另一68.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是电教媒体,又称非书媒体、媒体,包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括幻灯教材、录音教材、电影教材等。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45.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作风与传统。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69.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46.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班性的活动。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70.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71.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47.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和崇尚的群体。48.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72.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须遵循的要求。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49.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73.教师的义务:就是教师依法应尽的责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任。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74.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字处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50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现、权范围及5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相互关系等。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常见名词解释

金砖五国

金砖国家(BRICS),也被称为金砖五国,代指全球五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其人口和国土面积在全球占有重要份额,并且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五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合起来是BRICS,发音类似英文的“砖块”(brick)一词,故称金砖国家。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高盛公司,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这个词是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会议在首尔举行,南非在此次会议上申请加入“金砖四国”。2010年12月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即将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

吸收南非加入合作机制,也使“金砖四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同南部非洲各国的经贸关系。很多南非公司在南部非洲国家设有分公司,地缘接近;风俗相通,它们在这些相对不发达国家投资具有信息快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如果四国投资和贸易能通过南非中转,回报率将显著提高。除经济领域以外,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有利于五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改革、减贫等重大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协调立场,更好地建设一个公平、平衡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十国集团

20国集团或者廿国集团,由八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十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廿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为40亿。中国经济网专门开设了“G20财经要闻精萃”专栏,每日报道G20各国财经要闻。

20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取代之前的八国首脑会议或20国集团财长会议。

20国集团自成立至今,其主要活动为“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20国集团没有常设的秘书处和工作人员。因此,由当年主席国设立临时秘书处来协调集团工作和组织会议。

2010年06月27日至28日,第13次会议,加拿大多伦多。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第14次会议,韩国首尔。

2011年02月18日至19日,第15次会议,法国巴黎。2011年11月03日至04日,第16次会议,法国戛纳。

2012年06月17日至19日,第17次会议,墨西哥洛斯卡沃斯。2013年04月18日至19日,第18次会议,美国华盛顿召开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 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97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国峰会”)。

第36届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 加拿大 斯蒂芬·哈珀 狄尔赫斯特度假村 主题“复苏与新开始”

第37届 2011年5月26日至27日 法国 尼古拉·萨科齐 多维尔

第38届 2012年5月18日至19日 美国 贝拉克·奥巴马 戴维营

第39届 2013年 英国 戴维·卡梅伦 北爱尔兰厄恩湖

第40届 2014年 俄罗斯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上合组织(SCO),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自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观察员: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对话伙伴:斯里兰卡、白俄罗斯和土耳其;参会客人:土库曼斯坦、独联体和东盟。当地时间2012年8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议会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条约。

博鳌亚洲论坛

“博鳌(áo)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截止2013年为止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博鳌亚洲论坛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论坛第一任秘书长是辛格,第二任秘书长是张祥,第三任秘书长是龙永图,现任论坛秘书长是周文重。第一任理事长是拉莫斯,第二任理事长是福田康夫,现任理事长是赵允哲。

博鳌亚洲论坛由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及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于1998年(戊寅年)发起。从2002年开始,论坛每年定期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年会。博鳌镇地处海南省琼海市,是“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博鳌之“鳌”取“鳖”义,泛指鱼类。以鳖指代鱼类,使用的修饰格是借代,借体是鳖,本体是鱼,借部分代整体。概而言之,“博鳌”的含义是鱼类丰(多)硕(大,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鱼多鱼肥”的意思)。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华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2012年9月5日,APEC第24届部长级会议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幕。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华台北、泰国、美国、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2007年,各国领导人对重新吸纳新成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在新成员须满足的标准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于是决定将暂停扩容的期限延长3年。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太平洋岛国论坛

1971年8月5~7日,斐济、萨摩亚、汤加、瑙鲁、库克群岛和澳大利亚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召开南太平洋7方会议,正式成立“南太平洋论坛”,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2000年10月,正式改称“太平洋岛国论坛”。

太平洋岛国论坛,原名“南太平洋论坛”,1971年8月5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成立,2000年10月,“南太平洋论坛”正式改称为“太平洋岛国论坛”。2012年8月27~31日第43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系列会议在库克群岛举行。

钓鱼岛

钓鱼岛是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

1972年美国撤离琉球时,将钓鱼岛“行政管辖权”混合琉球“交给”日本,而中国一直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因此,钓鱼岛争议也由然而生,目前双方处于对峙状态。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民间团体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2012年9月11日,中央电视台首播钓鱼岛天气预报。2012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学者发现1895年日政府就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黄岩岛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国三沙市管辖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辖,2012年设立三沙市后,归三沙市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黄岩岛以东是幽深的马尼拉海沟,这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目前黄岩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2013年1月21日,菲律宾外交部长表示中国船只将永远停留在黄岩岛,中国无意从黄岩岛周边海域撤出船只,并且承认黄岩岛已经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菲船已不能进驻。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于2002年11月4日在金边签署的政治文件。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各国领导人出席了签字仪式。这一宣言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中国主权权益,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求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

欧洲联盟(欧盟)

欧洲联盟(英文:European Union;法文:Union europãenne),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发展而来的,初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后为28个)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欧盟的盟旗是蓝色底上的十二星旗,不是因为欧盟一开始只有12个国家,代表了欧盟的开端,而是这个十二星旗代表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十二星冠,寓意圣母玛利亚将永远保佑欧洲联盟。欧盟28国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World Bank)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开始营业。凡是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首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成立的详细背景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章。世界银行集团目前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银行家推动的美国联邦货币储备委员会也在此地。世界银行仅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世界银行集团"则包括IBRD、IDA及三个其它机构,即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这五个机构分别侧重于不同的发展领域,但都运用其各自的比较优势,协力实现其共同的最终目标,即减轻贫困。

世界银行的工作经常受到非政府组织和学者的严厉批评,有时世界银行自己内部的审查也对其某些决定质疑。往往世界银行被指责为美国或西方国家施行有利于它们自己的经济政策的执行者,此外往往过快、不正确地、按错误的顺序引入的或在不适合的环境下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反而造成破坏。世界银行的真正掌控者是世界银行巨头,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追逐利润,现在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今天世界银行的主要帮助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建设教育、农业和工业设施。它向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同时世界银行向受贷国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减少贪污或建立民主等。

世界银行(WBG)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一道,成为国际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Olympic Games ào lín pǐ kâ yùn dîng huì)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

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它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体现,这样的传播在奥运会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是为了加强阿拉伯国家联合与合作而建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简称阿拉伯联盟或阿盟。1945年3月,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也门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条约》,宣告联盟成立。到1993年共有22个成员国。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维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协调彼此的活动。阿拉伯国家联盟2011年11月27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外长会议后决定,立即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并于11月中旬中止了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

独岛

独岛是位于北纬37°14′12″,东经131°51′51″的2个岛屿和礁岩群,韩国称独岛(朝鲜语:독도,罗马字:Dokdo或Tokdo),日本称竹岛(平假名:たけしま,罗马字:Takeshima),国际上称利扬库尔岩(英语:Liancourt Islands,法语:Rochers de Liancourt)。据西方有关日本海考察探险史籍记载,1849年,法国捕鲸船“利扬库尔”号曾来此查勘,他们据船名将此岛命名为利扬库尔岩。现今英国出版的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泰晤士地图集》,仍将该岛标以这一法语名称——利扬库尔岩。2012年8月1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登上日韩争议岛屿独岛。2013年5月23日,日本学者等组成的一行3人集会抵达独岛,他们在岛上高呼“独岛是韩国的领土”,这也是日本人首次在独岛发出这样的呼喊。

辽宁号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2号舰“瓦良格号”。19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率为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并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使用。

战略伙伴关系

战略伙伴关系最早在冷战后俄美签订的《俄美伙伴和友好关系宪章》里提出,最终这种寄希望于西方的愿望落空,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力量上升,提出恢复大国战略。

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提出与中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7年4月,江泽民访俄,中俄双方发表《关于多极世界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从而带动新的三角关系。

1997年10月,克林顿政府时期确立的对华全面接触政策,使得“中美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同法国、英国建立起全面伙伴关系,同东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关系,与日本建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与中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和韩国也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上半年印巴次大陆的核竞赛,使中国与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21世纪

2003年5月底 胡锦涛主席首次出访,即选择俄罗斯,充实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树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2003年6月初 胡锦涛主席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小布什总统在致力于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取得重要共识。

2003年6月下旬,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确立发展中印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2003年10月31日,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会晤。此前双方均发表对对方的政策文件,这是中国首次就一个地区发表政策文件。

两会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1949年成立第一届全国政协,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而全国“两会”形成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两会标志作报告。

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再次完全同步。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而自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英译 是 NPC 和 CPPCC。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人大议事规则的写法则是“第一季度”。之所以选择在3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解释说,原因之一,是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而春节一般不是1月,便是2月。会期,也是自1998年起相对固定,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2天左右。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已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双方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确定了两会事务性协商的议题,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就加强能源、资源之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并同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两岸新闻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则商定了海协与海基会各层级负责人的定时会谈与机制。其他两项协议则由两会付诸实施。

“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谈判进程,也促进了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但这样的大好局面后来遭到了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的蓄意破坏。1995年李登辉借私人访美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毒化两岸关系,两会协商被迫停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是1968年7月1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共11款。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该条约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1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6个。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前苏联等59个国家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根据规定,该条约有效期为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