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社会心理学03,02,01,99,96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21-111338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2 22:49: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03,02,01,99,96

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

202_年社会心理学

一单选

1、先入为主是强调()的作用。

A第一印象B自利偏差C主观性D近因效应

2、在三度理论中,()信息是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同。A区别性B一致性C特异性D一贯性

3、()需要不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之列 A成就B安全C生理D自我实现

4、贾尼斯认为,恐惧越高,所产生的态度改变()A越大B不变C越小D不一定

5、鲁软斯于()年用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A1908 B1967 C1957 D1976

6、()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注意人际关系因素

A社会促进研究B团体规范研究C霍桑研究D凝聚力研究

7、探讨领导模式与团体活动效率的两项典型研究是由()完成的。

A勒温和费德勒B勒温和费斯廷格C莫里诺和费德勒D莫里诺和费斯廷格

8、崔普利特最早研究了()研究

A社会抑制B社会懈怠C团体思维D社会促进

9、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支之一()是由格林伯于1982年提出的 A公平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社会影响理论D强化理论

10、奥斯本设计的问题解决的技巧被称为()A社会促进B团体动力学C团体极化D震脑术 二填空题

11、团体凝聚力包含所有的()与()力量,这两方面的力量对凝聚力的大小起着决定作用。

12、生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术,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13、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14、自我揭露可以是()性的,也可以是()性的。

15、信息传播者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专业程度,()和()

16、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17、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包括强化原则,()原则和()原则

1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四大类,即观察法,(),()和档案研究法

19、(),()和动机转换是动机的三个特征 2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21、团体内沟通的典型特点是(),()和沟通网络

22、健康的应激模型告诉我们,应激刺激依赖于()和主体自身的()

23、热情,冷淡是阿希关于印象形成实验中的中心特征,(),()则是边缘特征

24、自我揭露的作用包括(),自我澄清,(),社会控制和促进关系的发展

25、社会心理学中的团体是指由(),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间有面对面的接触或()的可能性。三名词解释

26、物理痕迹研究

27、内部动机

28、社会抑制作用

29、社会角色 30、晕轮效应 四简答题

31、麦克比认为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32、一个人的经验对认知他人有什么影响?

33、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哪些? 五论述题

34、什么是从众?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35、什么叫主场效应?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02_年社会心理学

一单选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B班杜拉C马斯洛D迪纳

2、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用()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B本能C模仿D强化

3、()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动力 A需要B动机C兴趣D情感

4、()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特性 A观念性B能动生C意识性D整体性

5、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春期D壮年期

6、()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有关态度的最流行的定义 A奥尔波特B克雷奇C纽科姆D费里德曼

7、()成分是态度的基础

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D社会

8、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因素现论,是美国学者()于1959年提出的 A藉茨伯格B谢利夫C柯尔伯格D马斯洛

9、团体极化现象指在参与团体讨论之后,成员的冒险性比讨论前会()A更小B一样C更高或更低D难以确定

10、()是指一个人经常使用,但却与他人共有的空间 A主要领域B初级领域C公共领域D次要领域 二填空

1、按照作用范围可把动机分为()和()

2、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友谊,()和()的需要

3、现在的人们对心理科学性质的看法认为它属于()学科或()学科

4、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在()的归因理论和特金森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5、认知他人表情的线索有(),()和言语表情

6、关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二种,一是(),二是()

7、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认同和()三个阶段

8、霍桑研究第一次把工业中的()问题提到首要地位,成为当代()的理论基础

9、探讨不同领导方式下团体活动效率的典型研究有两个,一是()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忍气吞声权变模型研究

10、影响从众的团体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团体一致性和()三判断

1、挫折只发生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

2、SSP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3、凯利认为,特异性是指行动者对期它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则特异性低

4、定势在对人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的时候,作为尤为明显

5、拥挤的感觉总是和人们所处的空间大小有关

6、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只与个体的心理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

7、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8、协商比威胁更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

9、个体积极性的激发主要取决于目标效价,与期望概率无关

10、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除了有生理的原因之外,主要由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 四名词解释

1、归因

2、印象形成

3、社会性寂寞

4、社会支持

5、社会传染 五简答

1、学习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

2、什么是社会刻板印象?它的基础有哪些?

3、克罗特是如何解释团体冒险现象的? 六论述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它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

202_年社会心理学 一判断

1、PSP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简称

2、现时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边缘学科

3、社会心理现象是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人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4、个体社会化不存在重建的问题

5、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人是我们对自己评价的参照点

6、挫折论认为挫折会导致侵犯行为,并且总是指向挫折制造者

7、个人知觉比社会认知的范围更广

8、社会心理学家把个体在团体中比自己独自情况下工作软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9、变性人是指在生理上属于某一性别,但在信念上却认为自己属于另一性别的人

10、拥挤的感觉总是和人们所处的空间大小有关,它容易发生在人们觉得被束缚的时候 二单选

1、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基础 A普通B生理C发展D动物

2、下列不属于个体社会化机制的是()A认同B依从C强化D内化

3、动机()是动机的第一个特征 A清晰度B转换C强度D稳定性

4、()是阿希关于印象形成实验中的中心特征 A热情B文雅C陪明D果断

5、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

A自我知觉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对应推论理论D三度理论

6、()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A行为B偏见C认知D情感

7、社会测量法是由()提出的测量团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 A莫里诺B阿伦森C沃尔斯特D拉皮尔

8、有关服从的经典研究是由()做的

A卡尔斯密斯B谢里夫C米尔格拉姆D费里德曼

9、()曾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A罗森塔尔B皮格马利翁C凯莱斯D鲁钦斯

10、个人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A赫蒂格B费里德曼C爱德华霍尔D舒摩 三填空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3、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4、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5、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困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6、说服模型由(),目标对象,()及结果四个部分组成

7、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二是()

8、矩阵分析,()和()是社会测量结果的三种分析形式

9、应激刺激可分为(),精神性的和()的三大类

10、伊格利认为性别差异在顺从方面出现时,主要是受忍气吞声影响,而非女性具有顺从的()四名词解释

1、物理痕迹研究

2、再社会化

3、侵犯行为

4、社会促进

5、差异交往理论 五简答

1、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人们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2、如何增进心理健康?

3、为什么球队在自己的主场表现较好? 六论述

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间意义是什么?

2、试述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1999年(下)高教自考社会心理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们的____________程度越高,其亲和要求越多。

2.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3.根据威尔逊的定义,社会生物学是有关“一切社会行为的____________的系统研究”。

4.社会化过程中____________发展的八阶段说是埃里克森在50年代末提出的。

5.在集团认知中,共识的达成是____________发生的前提。

6.感情是由情绪与____________构成的。

7.自1924年奥尔波特将____________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之后,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8.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德国的____________。

9.在集团目标活动中,某个人对集团活动和其他成员给予影响的过程,称作____________。

10.社会心理同动物心理、个体心理不同,它既隐藏于个体内心世界又同时表现于____________生活之中。

11.1946年,著名社会学家____________出版了自成一体的两卷本的《社会心理学》一书。

12.目标是____________的指向物和目的。

13.大众心理主要形态之一是以大众传播内容所形成的心理现象为存在形成的流言、舆论____________。

14.社会知觉的选择性特点,最早在有关____________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15.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一书中把____________称为情境和个体之间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属于()

A. 流言 B. 舆论 C. 风俗 D. 时尚

2.中国传统社会,素以()为公认的、正常的行为标准

A. 信

B. 礼 C. 义 D. 仁

3.文化与人格研究早期采取的理论形态是人格的()

A. 生物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文化决定论 D. 文化相对论

4.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人有三种类型的情绪反应,即恐惧、愤怒和()

A. 焦虑 B. 悲痛 C. 爱 D. 恨

5.在集团的构成要素中,集团()在当代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A. 目标 B. 成员 C. 文化 D. 物质条件

6.提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感受”的心理学家是()

A. 奥尔波特 B. 麦独孤 C. 詹姆士 D. 布朗

7.在70-80年代中,港台社会心理学界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A. 人格 B. 移植式 C. 本土 D. 应用

8.感情对于行为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

A. 动力作用 B. 信号作用 C. 纽带作用 D. 定向作用

9.社会比较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 B. 费斯汀格 C. 辛格 D. 沙赫特

10.动机首先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

A. 直接原因 B. 间接原因 C. 信息因素 D. 情境因素

11.费斯迁格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是()

A. 认知均衡理论 B. 认知和谐理论 C. 心理免疫理论 D. 认知不协调理论

12.麦独孤与勒朋不同,他从()的内部寻找构成人的本质的心理力量

A. 个人 B. 群众 C. 集体 D. 社会

13.人们在与他人接触时不知不觉间接受其影响而发生态度变化,或者因受他人有意将意见、感情、动作表示于人的影响而改变态度。这属于F·奥尔波特据说的态度转变4阶段中()

A. 接触 B. 暗示与提示

C. 模仿 D. 创造

14.人格的形成通过()实现

A. 社会化 B. 情绪调节 C. 营养

D. 遗传

15.C·库利对W·詹姆士“社会我”的发展,主要在于他提出了()概念

A.“物质我” B.“自然我” C.“镜中我”D.“精神我”

16.存在时间较短而又对人有明显刺激作用的新颖现象,这种时尚属于()

A. 时狂 B. 时髦 C. 新潮 D. 阵热

17.()年,中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

A. 1986 B. 1981 C. 1972 D. 1978

18.1983年出版的《试论社会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

A. 潘光旦 B. 吴江霖 C. 梁漱溟 D. 潘菽

19.刻板印象的存在说明社会印象具有()的特点

A. 间接性 B. 惯性 C. 综合性 D. 固执性

20.维纳提出的归因理论叫做()

A. 三维理论 B. 恒常原则说 C. 成败归因说 D. 对应推论理论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奖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5分)

1.纽卡姆的对人认知理论(P,O,X)认为,争取态度平衡的主要方法是()()()()()

A. 减少对O的喜欢程度 B. 降低与X的关系程度

C. 降低X的重要性 D. 改变自己的态度 E. 改变关于O对X的态度的知觉

2.W·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阐述了一些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问题,包括()()()()()

A. 同一性 B. 对象化 C. 社会我 D.习惯

E. 本能

3.英国的威谦·麦独孤认为,本能包括()()()()()等方面

A. 主我 B. 认知 C. 本我 D. 意向 E. 客我4.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包括()()()()()

A. 直接性 B. 间接性 C. 媒介性 D. 综合性 E. 固执性

5.自他关系可能导致对人认知的()()()()()倾向

A. 类似性 B. 理想化 C. 刻板化 D. 场独立 E. 场依存

6.群众情绪的主要特点有()()()()()等

A. 感染

B. 同情 C. 紧张 D. 暗示 E. 松驰

7.由荣格提出来的概念有()()()()()

A. 集体无意识 B. 社会无意识 C. 情结 D. 潜意识 E. 社会过滤器

8.影响利他动机的客观因素包括()()()()()

A. 复杂心境因素 B. 自然环境因素

C. 责任扩散因素 D. 社会关系因素 E. 社会信息因素

9.下列哪此学者属于以心理学为出发点的社会心理学家()()()()()

A. F·奥尔波特 B. 布劳 C. 乔治·米德

D. 罗斯 E. 麦独孤

10.影响态度表现的心理因素(态度特征因素和行为因素)有()()()()()

A. 态度三种成份之间的一致性

B. 态度的强度

C. 态度的具体性 D. 行为的多样性 E. 行为的持续性

11.中国人前期社会化冲突表现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 现代设施的落后 B. 家庭教育的失误 C. 教育经费的缺乏

D.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E. 多元文化的冲突

12.群体心理一经为其成员所共有,就体现了大家心目中共有的()()()()()等心境和心态

A. 刺激 B. 选择 C. 评价 D. 酬赏 E. 情感

13.下面哪些著作揭示了“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

A.《心灵、自我与社会》 B.《中镇》

C.《美国士兵》 D.《杨基城》 E.《两性社会学》

14.舆论形式基本包括()()()()()

A. 问题性舆论 B. 显在性舆论 C. 突发性舆论

D. 强制性舆论 E. 潜在性舆论

15.庄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一书中,将中国人的民族性放在()()()()()三个维度上去考察

A. 对待金钱 B. 对待人生C. 对待事物 D. 对待宇宙 E. 对待科学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影响成就动机的客观因素。

2.简答社会结构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3.简述自我意识的主要特征。

4.简述勒朋的“群众心理”说。

5.简述流言及其传播的条件。

6.简要指出现代科技在哪几方面对社会心理学形成挑战。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利用社会心理的预告作用为现代化服务?

2.试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举例说明。

社会心理学试题(1996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_______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的两大基础与支柱。2_______和_______的问题。3_______动机和_______动机。4_______因和_______因。5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阶段。6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7_______和_______爱情。8_______和_______规范。9_______现象对从众现象进行了研究。10_______与_______。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倾向性。

()3

4()

5()6

()7

()8

(9()10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______提出的。

A

B

C

D))2______年被认为是社会心理的开始。

A1936

B1908

C1895

D1912 31972年对______效应进行了研究。

A

B

C

D 4______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A

B

C

D 5______研究了威胁对解决冲突的影响。

A

B

C

D 6______。

A

B

C

D 7______做的。

A

B

C

D

8______理论认为每个人既能受遵从行为的影响,又能受违规行为的影响。

A

B

C

D 9______是指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

A

B

C

D 10______提出的。

A

B

C

D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 2 3 4 5

五、简答案(每小题8分,共24分)1? 2?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3?

六、论述题(16分)

试述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电影《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自传改编的。讲述的是天宝·葛兰汀从四岁起被诊断为自闭症,她拒绝说话,拒绝与人接触,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可面对妈妈一遍遍的言传口授,葛兰汀经常视若无睹,她似乎自成世界,所有的人都被隔离在外,为此,妈妈常常苦不堪言。幸运的是,葛兰汀遇到了卡洛克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力排众异收留了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启发式的教育与引导。葛兰汀也在这段生活中受益匪浅,逐渐地努力克服了重重障碍,最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完满毕业。

我们似乎难以置信,一个事业辉煌的动物科学家,当年却举止笨拙,缺乏社

交能力,或者正是这点也让她在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道主义屠宰场设计师,直言不讳的自闭症作家。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夸张的表情,让我觉得可能有些做作,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是我们对自闭症缺少了解,对自闭症患者缺少关注与关怀。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

1、社交障碍方面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与教育有一定关系,有些也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关爱不够,感到孤独寂寞。很显然,天宝·葛兰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闭症患者,从小缺乏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所以看上去木讷、呆板,她恐惧于肢体接触,以至于在四岁之后,其母亲就无法在拥抱自己的女儿,而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也使她从小就遭受同龄人的嘲笑,而自闭症患者恰恰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害怕人群,害怕人际沟通,着也加剧了她与周围世界的疏离。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发现她有着令人惊叹的视觉思维之后,不断内心引导其人生步伐,“人生是一扇门,每一扇门打开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决心打开它。”也正是这句话,引导着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向成功。

在葛兰汀艰辛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人际沟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初期,由于和父母关系的疏离,缺乏交流沟通,渐渐患上了自闭症。之后有偶遇自闭和青春期的叛逆,让她与周围的人日益疏远,她渴望拥抱的感觉,却害怕肢体接触,在牧场里,她发现了一种安抚牛用的“挤压器”,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拥抱的感觉。这正是她人际沟通缺失造成的。第一个走进她的世界,与她简历亲密关系的人就是她的老师卡洛克教授,她从卡洛克那里得到指导、尊重、关爱,在她面前,天宝可以自由发挥她在视觉思维方面的特长,有更多的自我展露的机会,于是渐渐地对卡洛克产生了依恋的亲密关系。这也为天宝今后走出自闭症的阴影做了良好的开端。

由于语言交流障碍、缺乏够用技巧,天宝在人际沟通方面的摸索前进更多的是非言语沟通,夸张的表情和出格的举止,都是她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她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是无奈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太深,而她又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天宝缺少尊重。于是,她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或贬低,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定的,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投之以肯定和支持,如天宝对卡洛克教授,反之,则对其予以疏离。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卡洛克为天宝打开了一扇门,迈出了第一

步,之后越走越远,渐渐地走出自闭的樊笼,走向成功。

在如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不断加强,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了,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归根到底都是与人打交道,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皓首穷经,我们却必须走出去,在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性格日益成熟,展露自我,使自己的才敢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意认同。曾经也一度彷徨,从大山深处走进小县城,从未走出过县城的我直接走进嘉兴这样的中型城市,性格偏内向,排斥人际交往,害怕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的漩涡中,劳神费力。终于有一天,当我勇敢地打开那扇门,才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张网,无论你乐意也好,抗拒也罢,你从一出生就已经纠缠其中了,越抗拒,越挣扎,反而缠的越紧,陷得越深。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既然无法抗拒,那就想办法好好享受吧!

人际沟通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体验,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打开那扇门,用于走出第一步,你总会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原创]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富熹,1992)。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及对有关信息线索的分析加工而进行的。社会认知的独立研究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末,以弗拉维尔(J.H.Flavell,1968)的研究为标志,到80年代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社会认知的探讨还很少。但是,史地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史地中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研究中,确立了这样两个重点研究的问题:第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二,中学生社会认知的特点,主要涉及观点采择能力、对权威的认知、对暴力与冲突的认知、对友谊与和平的认知、对社会群体的认知等等.有关社会认知的培养问题将在后面章节阐述。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弄清影响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创设更好地达成史地学科社会性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国内在历史、地理观念与社会性教育方面,因为过去时代的种种影响,至今依然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使 1 观念教育目标的达成趋于简单化与表面化,因此,影响因素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认知者自身、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1、认知者自身的心理特点。指认知者已有的经验、需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时蓉华,1998)。首先,个体的原有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如初中生看见一位新教师走进教室,他们中的不少人会依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来对照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判断教师的性格与行为。从而,确定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因此,教师的教育从他走进教师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其次,个体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其评价社会关系、社会事物。一个对教师从内心十分尊敬,把教师的价值判断看的十分重要的学生,会直接运用教师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人或事,同时,如果让他摆脱教师的观点或价值判断,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他却会因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的束缚,产生思维障碍。第三,影响认知活动的另一种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教师如果创设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讨论。第四,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如光环作用:教师一般都相信成绩好的同学能力也一定很强,可能会忽视对一些能力并不强的学生的技能指导。这种将一个人赋予了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后,进而将其它许多积极特征也赋予他的心理现象,称之为光环作用。又如: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在课 堂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会因为一直认为对方有与自己相同的特点,所以,当对方与自己意见完全不同并产生争论时,不免会影响对问题

本身的客观评价。

2、认知对象因素。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影响认知者的认知过程。如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对学生的观念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满清官员的身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评价,即使这位官员有过出色的作为,有些学生在评价时,仍然以谴责的态度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如各类地理教具、历史图册等等。

3、认知情境因素。在社会认知中,个体对认知情境的理解也会转移到认知对象上,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在一张清代末年的照片上,有几个清朝装束的官员坐在官衙里,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就有曾在西方留学、学贯东西,并且思想激进的严复,这就是背景因素在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背景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设置,改变或者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从众行为的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二是缺乏责任感。一个人只要与大众联系在一起,他的行为和活动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与行动相应的责任就不必由自己一个人负责。因此,从众行为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逃避自己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舆论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培养高成就动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cClelland)是社会动机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为后人研究成就动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简而言之,成就动机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积极的发展,社会的高度发展,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的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个体的抱负水平有密切联系,我们通常会把成功成就作为分子,抱负作为分母来衡量一个有追求的,有上进心的心理健康水平。

既然知道高成就动机与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必然关联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注重他的培养?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我们需要从童年期开始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儿童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他们的行为都将社会话。如果每个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高成就的学习动机,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将来成为有利社会的,能够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匹配一个高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 4 如何与成长计划相结合,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面与大家详细探讨,下面谈谈培养儿童成就动机的注意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就小孩的成就感培养,大多受其父母以及家人的影响比较深。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指导、劝告式引导可以使儿童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而过度的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为儿童的成长阶段是人一生当中二个非常关键期的第一个,从小就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儿童成年后自我实现的基础。

2、成就的社会氛围。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30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高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成功的书籍和内容。家长给孩子选好的学校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有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3、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小孩,随着身心的不断发育,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功。“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成就状况等因素有 5 密切关系。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我,去发觉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力量。过高的社会动机要有与之匹配的事业或者学业成就,否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动机还包括亲和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等。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育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等,就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综观当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呈多样化的个体差异,现代性挑战、社会转型、社会畸形的教育观、成功观与“城市马太效应”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素质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注重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学理透视“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或希望成功,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或希望成功;二是避免或害怕失败,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景,远离预料到的失败结果。[1]伯纳德伟纳认为成就动机是人要求 6 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有三重含义:一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二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倾向......1自我防卫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指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不让它出现在意识中;(2)否认(denial),指在心理上不承认已发生的事实;(3)投射(projection),指将自己不为社会接纳的欲念加在他人头上;(4)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扭曲,给出合理的解释,如“酸葡萄心理”;(5)转移(displacement),指需要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而转移目标,以间接的方式加以满足;(6)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指行为上的表现恰与内心隐藏的欲望相反,如我们骂有的人为“伪君子”,就是指这种反向作用的行为表现;(7)补偿(compensation),指发展个人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已有的缺陷;(8)升华(sublimation),指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防卫机制虽然是由个人的自我在使用,却是潜意识的,个人并不觉知,并且大多数防卫机制是偏离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因此,如果过分地使用防卫机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3非正式团体的交往方式

1、满足成员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组织成员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工作本身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从正式组织中获 得的。正式组织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运行的,组织成员在其中形成的主要是各种职责、层级关系。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塑造下,他们的 心理需要、感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员工之间的这种非工作关系、自发关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空白得以弥补。需要的满足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从而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群体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组织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组织凝聚力以及组织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组织内部良好的人群关系,其建立与维持,或改变员工态度等,都有赖于组织信息的传递。组织通过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递。正式途径的传递是主要途径,但方式过于单调,具有强制色彩,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弊病,不易被成员认可,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相对于正式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正式传递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而 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 8 作。非正式组织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愿帮助别人的行为。其次,行为性质的亲社会性,即主体的行为是社会大力提倡、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亲社会性是助人行为的关键前提,不具有亲社会性的助人行为不属于助人行为,如罪犯帮助同伙诈骗、盗窃等。第三,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主体行为的结果使他人获得了帮助、缓解或摆脱了困境。助人行为根据是否需要得到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无偿助人行为与低层次的有偿助人行为。无偿助人行为是不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任何个人回报的行为,甚至还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助人行为人不期待对自己有任何回报,但不排除期待受助人对社会的回报。例如,人们资助困难儿童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一个不幸者从着火的汽车里拉出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有偿助人行为是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所回报(包括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的行为。比如,拾到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但要求对方给予合理的补偿或回报等。对于这些出于个人目的帮助他人或要求对方有所回报,只要在社会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助人行为,虽没有无偿助人行为高尚,但因其对受助人有利、并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有偿助人行为仍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对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助人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3?。该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首先是注意到事件并

正确地解释(知觉有需要帮忙)。倘若没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或是未将事件解释为有人需要帮助,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第二阶段是确定个人的责任。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不会发生。第三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助人者在决定是否需要帮助别人时,一般会权衡成本(如时间、金钱、人力、罪恶感等)与收益(如预期回报、好名声、节税、积功德等)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则会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反之,则不然。第四阶段是确定个人能力与行为方式。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确定自己有无能力助人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是直接行动还是对外求援)。有时候,旁观者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他人需要帮助,认为自己

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并不表现积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主观助人动机。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观助人动机受社会规范学习和互惠规范影响为主,其次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以及移情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大学生主观陈述时首选助人动机为满足精神愉悦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时,遇上了一个难题: 要不要教我们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一直教育我们:

看见小偷偷东西,要勇敢的提醒被窃的阿姨;看见跌倒的老人,要上去扶助;看见别人丢失的钱包,要等待失主交还给人,或着直接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别人问路,要耐心指路,如果顺路,就主动为别人引路。。

可是,当我们长大了,也想如此教育年轻一代的时候,却发现:

如果去制止偷窃,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小偷伤害?

君不见,江西九江许俊谷景为制止罪犯偷窃电动车,挺身而上,被6名歹徒围殴杀害。英魂逝去,徒留妻儿悲痛欲绝,满面泪水;

如果去扶助老人,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老人家属冤枉,百口莫辩? 君不见,轰动一时的彭宇案,南京小伙彭宇上前救助下车跌倒受重伤的老人,却被老人认定为撞倒自己的人,被索赔13万!法院一审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多大的无妄之灾呀!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案件被澄清,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但无论如何,使人们对救助老人多了一重阴影!

如果捡到钱包,交给失主或警察,有没有可能说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动过钱包? 君不见,57岁的淮安农妇周翠兰至今说不清为什么自己拾金不昧的钱数,与失主所说钱数,就是对不上?自己做了好事,却被周围人莫名议论,冤枉梗在心头,一直郁郁难欢!

如果给迷路的陌生人引路,孩子会不会有安全危险?

君不见,榆林市镇川镇的一起绑架小学生案,罪犯就是以问路为借口,引孩子靠近,将孩子强行抱上汽车绑架!衡阳市女孩谭某被4个男子以带路为由,骗上汽车,遭遇强奸绑架!

桩桩件件,现实如斯,爸爸妈妈们该何去何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你要远离一切是非!看见受伤的老人,不许上前,躲得远远的哦!

那么,谁家没有老人,谁不会变老!难道我们能够眼见着自家的老人,遇上病困或跌倒的时候,也没有人敢于上前救助吗?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看见小偷,不许多事,不许干预!

那么,如果正急需一笔钱救人,却被小偷偷窃!您会不会大骂人心不古,世风不正,为什么车上这么多人看见,没有一个仗义提醒的!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路上看见钱,绝对不许做什么拾金不昧!要视而不见!

那么,拾金不昧,就真的因此成为“绝世”美德。无论是道德审判,还是法律救赎,都只能是事后的亡羊补牢,我们的孩子和广大公众只会日渐消极,这个社会也会因之变得缺失道德是非。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人问路,不答不理不靠近。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自己的老人分不清城市相似的楼宇,也迷失了回家的路途,那么又该怎么办?那时,我们还能大骂世风日下,现代人铁石心肠吗? 我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朋友,当企业因董事会要求被迫停业时,他极尽全力,为每个员工争取到了一定的回偿,但是对于加班费等一些杂费实在没有能力,再也无法从法人手里要到了,而少数不懂法规不明道理的员工,不去找握有资金权利的法人,反而指责早已离开,并无资金掌握权的老总朋友,而令其委屈难过。是不是当初不应该为他们争取呢?争取了倒反。。?

如果人人都被现实地教育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被现实地教育了!那么,所有的助人行为,都将会因怕惹麻烦而取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冰冷;我们的世界,将多么的苍白无力;我们的心灵,将何等地挣扎。我们又将怎么面对,纯洁孩子的质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那位跌倒的奶奶?

当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有资格,强求他人?责骂他人?

不,绝对不能再继续这种状态了。

一直打心底里最为尊敬的特蕾莎修女说: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

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那么,爸爸妈妈们要问了,我们知道了,为了我们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坚持,崇尚美德,弘扬正义!

那么,如何做了好事,不会招惹麻烦?如何做了好事,还能保护自己和孩子平安无事?

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学习“科学”地做好事,学习理性地教导孩子,既要坚持正义纯真的心灵,也要学习聪明智慧的救人技巧。

助人为乐而不招惹麻烦和危险的技巧,其实非常简单。对我们自己和孩子都有用。

1、帮助伤者

先邀请多人一同上前,快速保护,围住伤者。然后坚决果断拨打专业救助机构110和120.自己直接施救,招惹麻烦是一说,主要还是我们都没有医学常识,有些急性病或骨折病人根本不能胡乱搬动、颠簸或背着跑步前行。

如果不具备邀请多人上前的条件,需大喊旁人见证,请目击证人留下电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2、拾金不昧 如果路遇一叠钱或钱包,请立即大大方方地邀请旁人,共同见证,一起交给警察或相关失物认领机构。尽可能不要自己独立处理。当然,如果只是一张钱币,就无所谓单独不单独了。

3、制止偷窃

看见偷窃行为,可以撞一下失主或故意踩一下她的脚,或着在失主身边故意大声给朋友打电话,引起失主警惕即可。一般失主警醒了,小偷就很难再下手。

4、看见偷车人或行凶歹徒 看见行凶或偷车的歹徒,如果自己同行人很多,可以上前制止。如果不是,请立即到隐秘处拨打110,将歹徒地点和特征叙述清晰,即便警察来时,歹徒已经跑了,警察也可以根据罪犯特征实施抓捕。

5、陌生人问路

坚持决不上问路人的车,远离问路车辆,大声回答即可,又帮助了可能需要帮助的人,也因为很大的声音,可引起周围很多人注意,使自己没有危险的可能。

重点是教育我们的孩子,遇见骑摩托或开汽车的问路人,一定保持1米距离,大声回答即可。千万不能上陌生人的车,即便是几个小伙伴一起也不行。

也许有人说,这样多么怯懦,多么不勇敢。

但是,鲁迅说过,要善做壕堑战。智慧的人,掩护好自己,同时,也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顾双方实力差异,贸然一人斗敌,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使这个世界痛

失一位正义的勇士之外,根本制止不了罪恶。(特警、刑警、武警、会功夫的人除外)许诸赤膊上阵,纵有匹夫之勇,也难敌万箭齐发,也决不适合鼓励的。朋友们,不要因为做好事曾经遭遇挫折和委屈就停下来,为了我们的孩子生存的世界能够美好,不要放弃任何善良、勇敢的努力。不要放弃做好事,做好人。学习“壕堑战”,保护自己,战胜邪恶。

真挚祝福这个世界,心底正直,仗义而行的朋友越来越多,祝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最后,提醒所有曾经和未来有可能接受别人帮助的朋友,了解是非原曲,懂得感恩,不要寒了帮助我们的人的心呵!筱丹写于12月17日

特雷莎箴言: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

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一)心灵驿站

傅毅琳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有3个领域,分别是个体过程、人际过程、群体过程,研究层面分别是社会、个人、人际。研究方法有两大类: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自我概念中,华人的社会取向正是华人的真实写照,关系、权威、家庭、他人取向。实验表明他们的确有个人取向自尊与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且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较高,同时也有个人取向自我提升与社会取向自我提升的现象。

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向读者阐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例如:生物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角色理论。社会认知是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社会认知对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社会认知与寂寞、与焦虑、与生理疾病都有关联,负性情绪导致人们紧张,进而心脏病诱发、免疫系统受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因此我们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好心态好心情。

偏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尤为常见,它会对我们的知觉、自身和他人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自证预言现象与刻板印象、歧视之间均有关联。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白人大学生面试几名求职者,这些求职者中,有白人、黑人。当大学生与黑人面谈时,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不自在与缺乏兴趣,且结束谈话也比面试白人时更快,为弄清这些行为如何影响黑人求职者,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控制面试者的行为,使他们行为与第一次实验中面试者对白人或黑人求职者的方式一样,但第二次实验中会是白人求职者,对面谈进行录像,并让不同的人对求职者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那些受到以第一次面试黑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和被以第一次面试白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相比,前者被认为比较紧张且缺乏实力。因此,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会让人产生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当然,消除偏见的方法也有很大,主要可以通过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因为受教育越多的人偏见越少,人们的偏见更多的来源于自己的无知与狭隘,此外,对立团体的直接接触也可以减少他们间存在的偏见,比如,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

合作学习的典范是“拼图教室”这一实验,拼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团体参与过程成功地打破了内团体对外团体排斥的观念,促进了对同一团体的认识,没有人被排除在团体之外,合作学习鼓励了同情心的发展。我觉得这好比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性质,尽管后期发生了解放战争,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严峻的形势下,两党最终还是签订“双十协定”,携手抗击敌人。这样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曾经的偏见。

大家常聊的人际吸引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内容,人际吸引有两种原因:一是人本生来就有的亲和动机,二是为了克服寂寞。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个人特质(包括第一印象、个人能力、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亲密关系的维持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这种关系的维持有以下几种重要条件构成:平等、归因、沟通、嫉妒。

总结一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3种特点: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交往法则:一个人离我越近,我就对他越好);二是讲人情(礼尚往来);三是强调人际信任(寡言之人没有出路)。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二)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老麦

大家都叫他吴大,那么我入乡随俗,从个众,也这么称呼他套个近乎,尽管他根本不认识我。

我很佩服吴大的勇气,居然敢讲《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如此宏大的场面,小生我是hold不住的,而且还再三犹豫,才报名来听,但好久都不敢加入那个读书的小群,生怕露出什么马脚。就好像城管明示暗示了我两次,让我讲《大江大海》,今天我在这里索性表个态,这本书对小生来说场面也过于宏大,所以不敢讲。说得好听,是我谦卑,说得真实,实在是自知浅薄。而且,要讲此类书,须花很多时间准备,小生太忙,实在无暇顾及。

有没有觉得跑题了?看我怎么拉它回来。其实,说到时间,本来小生打算多花点时间好好写一篇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可是近日突觉杂事太多,心中焦躁,于是力不从心。故而,小生想到了自我服务偏见,是不是因为我太在意“陌生人”的看法了呢?事实上,至多也只会有20%的人会注意到我的粗制滥造吧?好啊,这下我茅塞顿开了,既然如此,糊弄一篇也是不打紧的,于是非常抱歉,您如果看到这里,想要转台,小生虽然脸红,但也只好恭送。话说,这是不是又是自我服务偏见在作祟,导致自己可以大言不惭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文字呢?

也许是吧。然而,不管是不是,按照吴大的说法,I agreed.实际上,这也是我的说法,虽然还未到40,但是已经扎扎实实的在奔四了,而这在不惑之前,开始涉足心理学,真是印证了从物理学到神学的那条轨迹,我想,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大略就是这个轨迹,就算是没有达到神学的彼岸,其实在内心,我猜测(因为得知了自我服务偏见之后,不得不把“我坚信”修改成“我猜测”),也一定有神的存在。

回想年少的时候,哪怕是10年前年轻的时候,对心理学,我是毫无感觉的,不过我告诉自己,那是因为还没有到时间,时间到了,再去看那些东西,也许效果更好。果然,在开始奔四的过程中,一切水到渠成的,心理学走进了我的世界,就好像那些40好几接近天命的长兄都陶醉在哲学与禅学中一样。说到这里,我倒是想对吴大说一句,你那层捅不破的神学薄纸,不用着急,不用多想,只需再走些年岁,它便不捅自破。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或者说,奇妙只是自己感知的,其实不过如此,走过了,自然也就发生了,接纳了,温柔了,安静了。尤其是当我们学悉了心理学相关书籍之后,()更能够懂得自己和他人了,而即使没有看过书,也可能会在社会这个学校中,自我修行了。

当然,这样的修行,并不代表狭义的与世无争。讲座过程中,有同学提问,大概意思是,知道这些,对我们的人生、社会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再加上一个我对她的问题的理解,会不会因此看破尘世,变得消极?我的答案是,很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是负面的。因为我可能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即便我仍然高昂着高尚的头颅,但是仍然抹不去那些现实在我脑海中留下的痕迹。于是,我们可能会迷茫、甚至迷失。但请相信,再一次引用我朋友那句名言,不惑之前,是最惑的,只要走过这段路,至少,你会agreed.所以,这之后,你尽管心里与世无争,但是你会平静的去争;这之后,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你会变得温柔,就算当时你气急败坏,义愤填膺,甚至满怀正义,你仍然会明白,不至于完全是黑暗;这之后,恰恰也是因为你了解到这些,你可能会通过一些行动去提供帮助、去避免危险,我是说,去让你的周围变得更好……总之,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积极的意义,而且,带着一丝信仰。

当然,仍旧有可能,你仍然平凡,甚至,被世界抛弃。这个时候,请不要与自己的平凡为敌,因为,再说一句我的名言,谁都不比谁更高尚,哪怕是万念俱灰,我不得不说,你会认同,从而明白,并不是完全的黑暗。

这里打断一下,说说“谁都不比谁更高尚”.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人们并没有我们以为的善良,我是说,那种比较纯粹的善良;或者说,哦,原来是是这样的;再或者,哦,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些曾经你所鞭笞的,如果你也身处其中,你会不会也变成自己所鞭笞的对象呢?你不要说,我一定不会,我猜测,好吧,本来我想说我肯定的,你大概不会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尚。因为并不是你所看见的就是真相,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然而我们可能看不见,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没有经历,所以,“谁都不比谁更高尚”.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大江大海》,其中有很多我们不曾听闻的角度,和“事实”.假如,你是国军的一员,假如,你是一个日本兵,(其实,很多时候,是历史选择让你这样,你根本无权选择或是最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成为国军,成为侵略者),你敢说,你会比他们都要高尚吗?当然,但是,你也不要忘了,有些时候,这也绝不是你丑恶的理由。所以,在我们没有陷入那些境地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避免;而假如我们不幸陷入了,我们也要找到好的办法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一起走出来。总之,我们不能不假思索简单的以为我们所知的就是真相,甚至因此采取不恰当的行动。

所以(果然是力不从心了,打算草草结尾了),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开始思考,开始实践,其实每天,你都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着书中所说的各种的各种,面对他们,把这些融入自己,我坚信,你会变得更加温柔,同时更加强悍。

最后,假如非要我说说MBA生涯中最好的一门课,那么,我只能忍痛选择张新安老师的那门心理学的选修课,上过那门课,吴大的这次讲座听起来,可以看得更深,想得更远。可是有没有好亏的感觉?花那么多钱,挑了这门课做第一?没办法,我们总是要长大的,而内心的成长,比技能的成长更重要。所以,我很幸运,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刚好遇到这个学科,但我想,其实是因为我们必然会幸运的,或者说,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三)选择学科时,我就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最近有幸拜读了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感触颇多。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我认为认真学习研究《社会心理学》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大有帮助。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帮助毕业后的我们踏上社会指明道路来说意义重大。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不由的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如:《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等等。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儿,我想起每个小孩从小就学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最后,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研读《社会心理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社会心理学03,02,01,99,9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