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用药范围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1-59294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2 21:44: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用药范围

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用药范围

西药部分:

一、脑血管病用药物:

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阿米三嗪萝巴新、巴曲酶(降纤酶)、倍他司汀、长春西汀、丹参酮ⅡA、丁苯酞、丁咯地尔、二氢麦角碱、法舒地尔、氟桂利嗪、葛根素、桂利嗪、桂哌齐特、己酮可可碱、尼麦角林、七叶皂苷、双氢麦角胺、依达拉奉、阿加曲班、谷红、脑苷肌肽。

二、循环系统药物:

1、强心药物:地高辛、毒毛花苷K、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米力农。

2、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奎尼丁、美西律、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丙吡胺、莫雷西嗪、托西溴苄铵。

3、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

4、钙拮抗药物:尼群地平、维拉帕米、硝苯地平、L-门冬氨酸氨氯地平、氨氯地平、贝尼地平、地尔硫卓、拉西地平、乐卡地平、尼卡地平、西尼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尼群洛尔。

5、β受体阻滞药物: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索他洛尔。

5、作用于α受体的药物:酚妥拉明、哌唑嗪、特拉唑嗪、阿呋唑嗪、多沙唑嗪、酚苄明、甲基多巴、可乐定、乌拉地尔、磷酸吡哆醛丁咯地尔。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咪达普利、培哚普利、西拉普利、复方卡托普利。

7、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物: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氯沙坦钾、替米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尼可地尔、奥美沙坦酯。

8、其他降压药: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复方利血平、利血平、硫酸镁、硝普钠、吲达帕胺、地巴唑、二氮嗪、肼屈嗪、米诺地尔。

9、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米多君、去氧肾上腺素、尤瑞克林。

10、调血脂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昔莫司、苯扎贝特、米诺贝特、吉非罗齐、普罗布考、烟酸肌醇酯、依折麦布。

11、其他药物:阿魏酸钠、阿魏酸哌嗪、川芎嗪、辅酶Q10、环磷腺苷、环轮宁、前列地尔、曲美他嗪、三磷酸腺苷、依那普利叶酸、丹参川芎嗪、三磷酸腺苷氯化镁、参芎葡萄糖。

三、利尿药物:

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氢氯噻嗪、氨苯蝶啶、螺内酯、阿米洛利。

四、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奥扎格雷、贝前列素、氯吡格雷、曲克芦丁、噻氯匹定、沙格雷酯、替罗非班、西洛他唑。

中成药部分:

一、回阳救逆剂:参附注射液、四逆汤。

二、益气复脉剂:参麦注射液、生脉饮(颗粒、胶囊)、生麦注射液、稳心颗粒(胶囊、片)、益气复脉颗粒(胶囊)。

三、祛瘀剂:

1、益气活血剂:参松养心胶囊、麝香保心丸、通心络胶囊(片)、血栓心脉宁胶囊、补心气口服液、参芍胶囊(片)、复龙胶囊(片)、脉络通颗粒(胶囊、片)、木丹颗粒、脑安颗粒(胶囊、片、滴丸)、脑脉泰胶囊、脑心通丸(胶囊、片)、诺迪康口服液、芪参胶囊、芪参益气滴丸、舒心口服液、消栓颗粒(肠溶胶囊)、心悦胶囊、养心氏片、益心丸(颗粒、胶囊)、益心舒丸(颗粒、胶囊、片)、愈心痛胶囊、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胶囊)、邓银脑通胶囊、舒脑欣滴丸。

2、行气活血剂:地奥心血康胶囊、复方丹参颗粒(胶囊、片)、速效救心丸、香丹注射液、血府逐瘀丸(胶囊、片)、丹七软胶囊、盾叶冠心宁片、复方丹参丸、冠脉宁胶囊(片)、冠心丹参颗粒(胶囊、片、滴丸)、冠心舒通胶囊、黄杨宁片、乐脉丸(颗粒、胶囊、片)、利脑心胶囊(片)、脑得生丸(颗粒、胶囊、片)、薯蓣皂苷口服制剂、心可舒丸(颗 粒、胶囊、片)、心脑宁胶囊、血府逐瘀颗粒(口服液)、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3、养血活血剂:丹参注射液、丹参合剂(颗粒、胶囊、片、滴丸、口服液)、丹参舒心胶囊、丹红注射液、丹七胶囊(片)、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川芎胶囊(片)、双丹颗粒(胶囊、片)、银丹心泰滴丸、丹参益心胶囊。

4、温阳活血剂:参桂胶囊、芪苈强心胶囊、欣荣胶囊。

5、滋阴活血剂:脉络宁注射液、脉络宁颗粒(口服液)、通塞脉颗粒(胶囊、片)。

6、补肾活血剂:丹鹿通督片、黄根片、培元通脑胶囊、心宝丸、心可宁胶囊、心元胶囊、正心泰颗粒、参仙升脉口服液。

7、化瘀宽胸剂: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片)、保利尔胶囊、葛兰心宁软胶囊、红花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宽胸气雾剂、脉平片、脑心清胶囊、麝香通心滴丸、速效心痛滴丸、心安胶囊、心脉通胶囊(片)、心脉宁胶囊(片)、银杏叶口服制剂、银杏叶注射制剂、愈风宁心丸(颗粒、胶囊、片、滴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参七心疏胶囊、舒心降脂片、舒心通脉胶囊、舒胸胶囊、彝心康胶囊。

8、化瘀通脉剂:灯盏花素片、三七皂苷注射液、丹灯通脑胶囊(片)、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制剂、冠心宁注射液、龙心素胶囊、脉管复康胶囊(片)、脉血康胶囊(片)、三七皂苷口服制剂、疏血通注射制剂、天丹通络胶囊(片)、豨红通络口服液、豨莶通栓丸(胶囊)、消栓通络颗粒(胶囊、片)、消栓再造丸、心达康胶囊(片)、心脑康胶囊(片)、心脑舒通胶囊(片)、银盏心脉滴丸、逐瘀通脉胶囊、血塞通软胶囊(滴丸、分散片)、丹灯通脑软胶囊、灯盏花颗粒、血必净注射液、益脉康片。

9、活血消肿剂:鳖甲煎丸、大黄庶虫丸(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活血通脉胶囊(片)、脑栓通胶囊、脑血康丸(颗粒、胶囊、片、滴丸、口服液)、消瘀康胶囊(片)、脑血疏口服液。

10、祛瘀化痰剂:丹萎片、滇白珠糖浆、醒脑再造丸(胶囊)、瓜萎皮注射液、冠心安滴丸。

四、治风剂:

1、疏散外风剂: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川芎茶调口服液、都梁软胶囊(滴丸)、活络丸、秦归活络口服液、祛风止痛丸(胶囊、片)、疏风活络丸(片)、通天口服液、头风痛丸(胶囊)、镇脑宁胶囊。

2、平肝熄风剂:牛黄降压丸(胶囊、片)、松龄血脉康胶囊、丹珍头痛胶囊、脉君安片、牛黄抱龙丸、强力定眩胶囊(片)、清肝降压胶囊、清脑降压颗粒(胶囊、片)、全天麻胶囊(片)、天菊脑安胶囊、天麻钩藤颗粒、消眩止晕片、珍菊降压片、壮骨关节胶囊、癫痫宁片。

3、平肝潜阳剂:安宫降压丸、复方罗布麻颗粒(片)、脑立清丸(胶囊、片)、平眩胶囊、山绿茶降压胶囊(片)、石龙清血颗粒、天智颗粒、青阳参片、晕痛定胶囊、稳压胶囊。

4、化痰熄风剂:半夏天麻丸、癫痫康胶囊、癫痫平片、化风丹、天黄猴枣散。

5、化瘀祛风剂:正天丸(胶囊)、丹膝颗粒、复方夏天无片、强力天麻杜仲丸(胶囊)、天麻素注射液、天舒胶囊(片)、头痛宁胶囊、肿痛安胶囊。

6、养血祛风剂:养血清脑丸(颗粒)、养血荣筋丸。

7、祛风通络剂:华佗再造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胶囊)、二十味沉香丸、骨龙胶囊、散风活络丸、麝香海马追风膏、天和追风膏、天麻丸(胶囊、片)、通络开痹片、小活络丸(片)、再造丸、中风回春丸(颗粒、胶囊、片)、祖师麻膏药、祖师麻片、祖师麻注射液。

五、化浊降脂剂:

血脂康胶囊、丹田降脂丸、丹香清脂颗粒、复方红曲口服制剂、荷丹胶囊(片)、化滞柔肝颗粒、降脂灵颗粒(胶囊、片)、降脂通脉胶囊、绞股蓝总苷颗粒(胶囊、片)、壳脂胶囊、蒲参胶囊、泰脂安胶囊、血滞通胶囊、脂康颗粒。

第二篇:妊娠高血压用药

妊娠高血压的治疗

一、定义及分类

妊娠高血压是指妊娠期血压≥140/90mmHg,或较妊娠前或妊娠早期(三月内)血压升高≥25/15mmHg。妊娠妇女高血压患病率各地报道不一,国外约5%~10%,我国曾报道为9.2%。对上海3所综合医院、5所妇产科专科医院10年间(1989-1998)的158 790例产妇的调查,妊娠高血压8852例,患病率5.57%;其中子痫114例,占1.29%。

目前有关妊娠高血压的分类不尽相同,国内分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指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其中:先兆子痫,又分为轻度先兆子痫:高血压、水肿并伴有蛋白尿;重度先兆子痫:血压≥160/110mmHg,蛋白尿≥3克/24小时,可伴有肝、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障碍,甚至心衰及肺水肿等重症。子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同时发生抽搐。妊娠高血压:仅有高血压,伴或不伴有水肿,但无蛋白尿。国外则分为: ①慢性高血压(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指发生在妊娠第20周之前或持续到产褥期后(分娩后6-8周)的高血压;②先兆子痫--子痫;③慢性高血压基础上并发先兆子痫;④妊娠期一过性高血压,常发生在妊娠后期,尤其近产褥期, 产后血压很快恢复正常。

慢性高血压一般经过良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发生先兆子痫或子痫。而各种原因引起的先兆子痫和子痫是妊娠高血压中导致产妇、胎儿或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先兆子痫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可伴有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异常,如同时发生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称为HELLP综合征(syndrome of haemolysis, elevated liver enzymes, low platelet count)。发展至严重阶段--子痫,则出现痉挛。而妊娠期一过性高血压多为轻、中度的高血压,这类病人以后多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

二、妊娠高血压发病机制

慢性高血压可为原发或继发原因,发病机制依其病因而不同。先兆子痫和子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胎盘、滋养叶细胞缺血或内皮、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而先兆子痫或子痫时高血压发生机制则主要为体内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I、儿茶酚胺、加压素、血栓素等)产生增加,而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环素等)绝对或相对减少;同时也可能与血管对这些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高有关。

三、妊娠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1、降压治疗时机 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要顾及孕产妇及胎儿或新生儿双方的安全。因此,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药物治疗的时机要权衡两者双方的利弊。由于伦理等多方面因素,迄今,妊娠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大规模、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不多。尽管一些权威机提供了的一些可用于妊娠高血压的药物,但大都是借鉴动物实验间接资料或不全面的临床资料。因此,妊娠高血压的降压用药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所以,临床医生应在治疗中严密观察,慎之又慎。

尽管认为慢性高血压以及妊娠期一过性高血压大都预后较好,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胎盘早期剥离、急性肾功衰竭、心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因此,对于何时开始进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当血压140-179/90-109mmHg时,一般不需降压药物治疗,而且即便降压治疗,也不能改善围产期的结果。而事实上,过早的降压治疗虽可以降低孕妇的并发症,但增加了围产期胎儿的危险性。有研究者主张当舒张压(DBP)≥100mmHg或收缩压(SBP)>170mmHg或低于这一水平但伴有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等,应开始药物降压始疗。

对于先兆子痫、子痫,一般主张DBP≥110mmHg应静脉降压治疗。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工作组则提出当DBP>105mmHg时开始应静脉降压。但无论血压水平如何,在妊娠早期(妊娠三个月内)使用降压药物对胎儿都有较大的风险。

2、用于妊娠高血压的口服降压药

(1)中枢性α阻滞剂:

甲基多巴(methyldopa)曾为妊娠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一些妊娠高血压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多以此药作为对照。迄今,已有几项临床试验证明在妊娠三个月后使用甲基多巴降压有效,并且经长期(长达7年)随访,孕妇及胎儿是安全的。甲基多巴在脑干转化为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及甲基肾上腺素,激动中枢突触后膜α2受体,降低外周交感张力,使血压下降。其优点是增加肾血流,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良的妊娠患者。

常用量0.25~0.5g/次,2-3次/日。主要不良反应鼻塞、口干、嗜睡,头晕、肝功能异常。

可乐定(clonidine)其作用机理与甲基多巴相似。有报道可乐定用于妊娠早期可能引起胎儿异常,但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在妊娠12周以后用可乐定治疗是安全的。该药降压作用较好,尤其与其它类降压药合用时具有协同作用。对糖脂代谢无不利影响。常用量37.5 ~75ug/次,每日2-4次,一般每日不超0.6mg,国外报道最大剂量为1.2mg/日。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便秘、体位性低血压、抑郁。

(2)兼有α1-β受体阻滞剂 :

拉贝洛尔(labetalol)是α1-受体竞争性阻滞剂,并具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作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拉贝洛尔的静脉用药已逐渐取代甲基多巴成为妊娠高血压重症的首选药物。但其口服制剂是否抑制胎儿生长,几个临床试验的结果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在妊娠中晚期使用对胎儿仍是比较安全。常用口服剂量50-150mg,2-3次/日,可用到最大剂量2400mg/日。副作用不多,眩晕可能与体位性低血压有关,大剂量时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个别报道对肝脏有毒性。

(3)周围α阻滞剂:

哌唑嗪(prazosin)选择性突触后α1阻滞剂,扩张阻力和容量血管。其优点是促进改善异常的血脂代谢,对血糖无不良影响。当首次给药时易出现“首剂现象” 即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所以,首剂0.5mg,睡前服,以后逐渐增加剂量,常用剂量2-5mg,2-3次/日。不良反应除“首剂现象”外,有头痛、头晕、口干等。

酚苄胺(phenoxybenzamine)较强效的α受体阻滞剂,能够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常用剂量 10mg/次,2-3次/日。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鼻塞、头痛、口干等。

两种药物虽然均可用于妊娠高血压,但病例有限,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还有待观察,现主要适用于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的患者。

(4)单纯血管扩张剂:

肼苯哒嗪(hydralazine)直接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及肾血流。静脉用药在国外作为妊娠重症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口服制剂主要用作二线药物,一般常与甲基多巴或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很少单独用药。常用剂量25-50mg/次,3次/日,可逐渐加量,最大剂量<200mg/日。该药易产生耐药性且不良反应多,主要有心悸、头痛、鼻塞,可诱发心绞痛及加重心衰;长期大量服用有狼疮样改变,故已不作为普通高血压的常规降压治疗。

(5)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而降压。临床试验中,阿替洛尔用于妊娠三个月内的高血压患者,可致胎儿宫内生长迟缓,但未见发生严重的胎儿畸形。继而经12个月的随访后,婴儿体重及其它副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对β受体阻滞剂中的其它药物,尚无妊娠早期治疗的资料。而在妊娠晚期应用美托洛尔, 氧烯洛尔, 吲哚洛尔,未见伴有胎儿异常。该类药物宜与甲基多巴或肼苯哒嗪联合应用。

阿替洛尔(atenolol)为长效、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12.5-100mg/日,分2次口服。应在妊娠12周以后用较为安全。

美托洛尔(metoprolol,倍他乐克)亦为12.5-100mg/日,分2次口服。

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肢端发冷。大剂量时对糖脂代谢有不利影响。由于抑制心肌收缩力,重度心衰忌用。尽管以上两种药均为心脏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但哮喘病人仍需慎用。

(6)钙离子拮抗剂(CCB):

有关在妊娠早期(三个月内)使用CCB是否增加胎儿畸形危险性,目前仍有

争议。一项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在妊娠三个月内使用硝苯地平(37例)、地尔硫卓(27例)和维拉帕米(76例)出现胎儿缺陷分别为5%、13.8%和1.3%。而在另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78例妊娠早期用硝苯地平或维拉帕米,未增加胎儿异常的危险性。一些对照研究中,妊娠12周后使用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依拉地平治疗均比较安全。但也有人认为CCB抑制宫缩,分娩是不宜使用。同时CCB降压作用强,尤其短效CCB,在与硫酸镁合用时,因为后者影响钙依赖的兴奋-收缩偶联,可产生协同的降压及心脏抑制,可能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不良反应主要有面红、心悸、头痛、踝部水肿,并抑制分娩。

(7)利尿剂:

对于利尿剂是否能用于妊娠高血压,争议很大。有临床试验发现妊娠早期使用利尿剂,可以影响胎儿生长、引起血小板减少及有个别婴儿死亡病例报道,这些可能与容量缩减有关。但也有临床试验并不支持这一结论。认为利尿剂,对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盐敏感型的“难治性”高血压及对单纯用扩血管药引起的钠水潴留有很好疗效。而且在妊娠晚期,噻嗪类利尿剂作为第二、三线药物是安全的,但袢利尿剂(噻呋米)应避免使用,因其对胚胎有毒性作用。总之,对于利尿剂的安全性问题尚无定论,至少妊娠早期禁用这类药药。在妊娠晚期,若有用利尿剂强指证,如心衰、肺水肿或盐敏感的难治型高血压,仍可慎用噻嗪类利尿剂,但应小剂量。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国外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妊娠早期使用ACEI,发生胎儿异常者占7%;在妊娠16周后用ACEI发生肾功能衰竭占15%,羊水过少者占14%。这些严重不良反应与ACEI影响胎儿发育(包括肾脏、肺发育不全)、抑制胎儿生长及其持续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导致肾小管功能不全有关。因此,妊娠期绝对禁用ACEI。

(9)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BR):ARB与ACEI作用机制相近,尽管目前没有在妊娠期使用这类药物的临床资料,但应被列为妊娠禁用的降压药物。

3、用于妊娠高血压重症的静脉降压药物:

(1)拉贝洛尔(labetalol)如前所述,该药在国内已作为妊娠高血压的首选静脉降

第三篇:高血压用药总结

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总结

2014级中医学(五年制)1班 黎咏麟 20140121062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5%--20%。

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常使用抗高血压药,又称为降压药,这是一类能降低血压、减轻靶器官损害、防止并发症出现的药物。合理地应用降压药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压,还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同时还能延缓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

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抗高血压的药物有利尿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RAS抑制药)、钙通道阻滞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等。上述各类一线用药都有其常用药,大致如下:

1、利尿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单用即有降压效果,并可增加其他降压药的作用。常用药为噻嗪类利尿药,其中以氢氯噻氢最为常用。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RAS抑制药):RAS分两类,一类存在于血液中,成为循环RAS;一类存在于心血管等组织中,称为组织RAS。常用来一直RAS药物有①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③肾素抑制药。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下图:

ACEI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ARB常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

3、钙通道阻滞药:可以选择性阻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缺乏足够的钙离子,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根据受体的选择性,可分为β受体,α受体。

其中β受体阻断药常用药物有普纳洛尔;α1受体阻断药常用药物有哌唑嗪。

下面,根据对《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_2014年修订版》的学习,对降压药的联合应用进行简单的叙述。

1、降压药联合组合方案如下,优先推荐以下6种组合方案。①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CEI; ②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RB; ③ACEI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④ARB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⑤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⑥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

2、联合用药时,初始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联合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治疗血压才能达标。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提出初始治疗用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的方案。建议血压水平<160/100mm Hg,或低危、部分中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单药治疗;对血压水平≥160/100mm Hg,或血压水平高于目标血压20/10mm Hg的高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治疗中血压未达标的,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他种类降压药。对部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视病情初始可用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高血压初始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

在原疗效不佳的时候,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危患者要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因此,熟练掌握联合用药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临床对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四篇:高血压用药教育(全)

老年高血压病人睡前忌服降压药。夜间睡眠状态时,血压最低。临睡前再补吃降压药,特别是老年人容易诱发缺血性中风。上午9~11时和下午3~5时血压最高。药物的作用一般是在服药后半小时出现,2~3个小时达到高峰。因此,上午7时和下午2时吃药较为合适。最好是固定在早晨起床之后。

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减肥、增加体力活动、避免紧张和焦虑、忌烟限酒等,能增强降压药物的效果,有效地控制血压。教育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烟,不饮酒,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等。在运动时应注意血压的监控,血压波动较大时切忌体育锻炼。患者应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少吃或不吃油炸和含糖量高的食品,饮食清淡,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及粗纤维食物,注意饮食搭配,保证营养需要,控制热量摄入。心前区疼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出现晕眩、头痛、肢体反应迟缓、口齿不清,要注意脑血管疾病。

多数人睡前不宜服降压药。忌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因其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

高血压用药的小结

1.β-受体阻滞剂:(2慎3可4不适)

适用: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心动过速(如更年期综合征,甲亢)

不适用:哮喘、慢阻肺、病窦综合征、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慎用:糖尿病、高脂血症。

2.利尿剂(3适3不适1注意)螺内酯*保钾利尿、吲达帕胺*钙拮抗、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

适用:高血容量、水肿、心衰。

不适用: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

注意:低钾。

3.钙拮抗剂(地平、维拉帕米、硫氮卓酮或叫地尔硫卓、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苯噻氮卓类、三苯哌嗪类适用: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

不适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不适用心收缩功能不全、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硝苯地平——不适用心动过速。

4.ACEI:普利

适用:合并心衰、各类高血压

不适用: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严重肾功能损害。

5.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

副作用小。

减少脑卒中。

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轻心脏重构。减少房颤及复发。

6.a受体阻滞剂*唑嗪类。哌唑嗪、盐酸特拉唑嗪、甲磺酸多沙唑嗪。

可以治疗前列腺肥大。

三药联用后效果不佳的顽固性高血压,加用a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用药:A、B、C、D。

A:ACEI、ARB、a受体阻滞剂。

B:β-受体阻滞剂

C:CCD双氢吡啶类为主。

D:噻嗪类利尿剂。

治疗方案:

I级高血压:非药物治疗3-6个月,运动、饮食、减肥、无效后才用药。

II级高血压:先用一种药,2-4周后无效加用另一种降压药,也可以直接二联用药。

III级高血压:应联合用药,尽快控制血压,2-3种联用。选择A+B或A+B+C或B+C+D。

顽固性高血压:三联用药+

a受体阻滞剂。加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病。

配伍禁忌:

洛尔类与维拉帕米。长期运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骤停。

END

第五篇: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五届全国药物治疗学学术年会于2011年8月1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就我国高血压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共同关心和关注高血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对话,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研究进展、常见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演讲,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临床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现整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平进教授的报告,供网友分享。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合理的方案,但仍有一些临床医师在运用高血压药物时存在误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了解不合理用药,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误区,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提高疾病控制率将大有裨益。

1、对降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了解不够

降压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合理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禁忌证掌握不足,对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考虑不足,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优势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恰当的个体化治疗。首先,临床应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结合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给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人

有证据表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低肾素性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及利尿剂降压效果相对较好。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有强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长效CCB;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心肌梗死后患者应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而不宜首选CCB。

心力衰竭

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较重者可将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CCB对心衰患者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二氢吡啶类CCB,可选用长效制剂。

合并糖尿病

首选ACEI或ARB。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其掩盖低血糖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伴有前列腺肥大,一般不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合并慢性肾病

高血压药物治疗 1 / 10

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明显肾功能受损者应用ACEI、ARB时,一定要复查肾功能,如果患者血肌酐短期升高到基础值的30%以上,要慎用或者停药。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m2或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则效果差,此时应选用袢利尿剂。

同时,临床必须牢记药物禁忌证,违反绝对禁忌证的不合理用药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痛风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会诱发或加重痛风;严重肾功能衰竭、高血钾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保钾利尿剂、ACEI或ARB会加重高钾血症;2~3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有可能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会诱发和加重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非二氢吡啶类CCB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会导致肾功能急剧减退;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起立时晕厥发作。

此外,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有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或经常运动的高血压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和α受体阻滞剂;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复方制剂的使用中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绝大部分固定复方制剂中含有噻嗪类利尿剂,痛风患者不宜应用;有消化性溃疡或抑郁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

为避免降压药物种类选择的不合理,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有低血钾的患者单独应用排钾利尿剂,心率快、心悸的患者应用二氢吡啶类CCB或α1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都是不合理的用药选择。大多数医师对上述降压药的禁忌证、不良反应会有所了解,但由于询问病史和查体不仔细,未进行肾功能、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此类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并不鲜见,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药物联合选用不当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再次强调:2级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的高位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就需要应用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HOT、UKPDS等研究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患者须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降压药。小剂量联合用药不仅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对降压起到协同作用,同时还可减少副作用,使剂量依赖性的不同类降压药物联合达到理想降压效果。

同类降压药物联合

同类降压药物的不同药品不宜联合应用,因其疗效无法互补,不良反应反而增加。临床上常见尼莫地平与其他CCB联合用药。尼莫地平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另一种扩张外周血管的CCB。这种组合显然是不推荐的。但利尿剂则另当别论,补钾和排钾利尿剂的联合是合适的。例如,小剂量氢氯噻嗪与阿米洛利的联合。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高血压药物治疗 2 / 10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素活性,而ACEI/ARB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因此认为两者合用无明显协同降压作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将这一组合列为不常规推荐类,即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种联合用药。但对于一些交感活性增强,高肾素型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仍可选用。

ACEI+ARB

曾经推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全面阻断,理论上可以带来更强的降压效果以及更好的双重RAAS阻断作用。但ONTARGET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双重RAAS阻断联合治疗方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获益,反而增加了肾脏事件的风险。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特殊需要(如大量蛋白尿的治疗),不应该选用ARB与ACEI的联合方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亦指出,这两类药物联合对于减少蛋白尿可能有益,但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

重复用药

患者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时,医患应充分沟通,使医师及时掌握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以避免不合理地加用其中的组分药物,造成重复用药。比如在使用含噻嗪类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基础上进一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因使用较大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认识不足

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美国始终保持较大销量,但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肾素抑制剂等新型降压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副作用,人们对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开始动摇。

受一些荟萃分析或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影响,不少医师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产生困惑,特别是针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充分地使用这两类药物已成为一争议焦点。其实,包括ALLHAT研究在内的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利尿剂在降压和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长期获益的效果,而且氢氯噻嗪与氯噻酮以及吲达帕胺之间存在明显不同,HYVET研究应用吲达帕胺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RAS阻断剂合用也会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如能合理选择药物、积极监测不良反应,以利尿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极大提高血压达标率。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之一。此外,噻嗪类利尿剂的费用较低,效益比较高,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使用小剂量利尿剂是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以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单药初始治疗方案,但如两药联用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考虑加用利尿剂治疗。

2006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共同发布了《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更新版(以下简称英国指南),提出了“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药物治疗 3 / 10 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并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虽然β受体阻滞剂循证医学证据结果不统一,各国指南也存在分歧,但一些临床试验中涉及阿替洛尔疗效不佳的结论不能简单类推至其他β受体阻滞剂。

2009年《b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认为,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以下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伴焦虑、紧张);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临床应选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

至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否可以联合使用,2010年修订版将这种组合列为次要推荐。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单独联合,以减少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选择。但在心衰等特殊情况下,这种组合还是适用的,但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剂量尽可能小,且注意血清钾变化,必要时加用ARB或ACEI三药联合以协同降压并减少副作用。

4、忽视血压参数变化

有效降压可以解释血压相关性心血管风险所带来的获益,但临床有时忽略了有潜在意义的其他血压测量指标,如血压的变异性、血压的昼夜节律、单纯夜间高血压及晨峰血压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血压在24小时内持续、稳定地达标才能有效地预防靶器官损害,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有些患者诉说早晨一次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仍出现午后及晨间血压未被控制现象,却忽略了其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物,当然不能控制一天的血压。还有一些患者白天血压并不高,表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充分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完善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或灵活调整服药时间。如果患者使用中短效降压药,每日须服药2~3次,每日单次给药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此外,高血压患者不宜在晚间或睡前服用降压药物的传统观点也应改变,特别是对于夜间高血压及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者,服药时间如何调整尚待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5、降压达标方式掌握不足

高血压患者往往追求快速控制血压,有时用药仅1周,血压虽有下降但尚未达标,患者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可能会在患者出诊时开具多种、大剂量降压药物,或在复诊时,根据患者主诉频繁换药或加药。事实上,平稳、和缓的降压才是血压管理的最佳方式,降压速度切勿操之过急。除非是某些高血压急症(血压突然升高伴严重的症状,或由于血压急剧地显著升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才需要快速降压。血压快速下降,可引发重要器官如心、肾、脑供血不足,甚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观察长效降压药物的最大疗效需要2~4周的时间,不能因为2~3天内血压无显著降低就否定药物的疗效。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在数周或2~3个月内使患者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 4 / 10

控制达标。对于DBP低于60 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SBP达标。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版提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为:①小剂量:初始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逐步增加剂量。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对于血压达标很重要;②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建议一天一次给药且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③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联合用药,对于血压≥160/100 mmHg或中危及以上的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治疗;④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在达到140/90 mmHg以下之后,进一步降低血压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疾病特征及降压方案的组成等。

6、忽略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因此,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时,临床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以及是否已有并发症的存在(如心肾功能不全等)。总之,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从多个途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不能只单纯考虑血压。此外,临床还应注意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食盐摄取量,增加高钾和高钙饮食,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和保持良好情绪等。

总之,高质量降压的原则不仅要降低外周血压(肱动脉压),更要降低整个动脉系统血压(包括中心动脉压);平稳降低24小时血压(包括晨峰血压,并注意血压变异);重视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降脂、降糖、降尿酸,戒烟酒等);同时优化地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药。

案例分析一:患者,女性,72岁,发现血压升高10年,有吸烟史,高脂血症,曾查出餐后2小时血糖9.2 mmol/L。

长期服用倍他乐克25 mg每日二次+氢氯噻嗪25 mg每日二次,血压150-170/80-90 mmHg波动。

颈动脉超声提示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6 mg。

分析:

①该患者有糖脂代谢异常,长期合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对糖脂代谢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该患者不适合采用这种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而且,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较差。

②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适合该患者的联合方案,CCB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好,且有证据表明,CCB能减缓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ACEI虽然对于老年低肾素性高血压降压效果较差,但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研究表明,ACEI同样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CCB+ACEI不能使该患者血压达标,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案例分析二:患者,男性,70岁,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药物治疗 5 / 10

处方:尼群地平10 mg,口服,每日三次;福辛普利10 mg,口服,每日一次;吲达帕胺2.5 mg,口服,每日一次。

三周后随访,血压140/76 mmHg,HR 82次/分;活动后气急。

分析:

①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再次建议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缓释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用于所有症状稳定的心衰患者。除非有禁忌证,该患者应该加用β受体阻滞剂。

②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对心衰患者并不适应,甚至相对禁忌,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时,可选用长效制剂,并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案例分析三:患者,男性,70岁,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0年、2型糖尿病6年,尿蛋白阴性,否认痛风史。

既往服用多联降压药,血压控制欠佳。

目前服用药物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每日两次;替米沙坦40 mg,每日一次;可乐定75 μg,每日三次。

血压仍在160~170/70~80 mmHg波动,且伴有双踝部水肿。

分析:

①ONTARGET研究显示,对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心血管益处并不优于单用ACEI或ARB,但不良反应的危险增加255%。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仅重度心力衰竭与蛋白尿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接受ACEI+ARB联合治疗。该患者没有必要同时应用这两类药物。

②糖尿病患者联用药物,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加用利尿剂治疗。为使该患者血压达标,须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诊治经过:调整治疗方案,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吲达帕胺)后,血压稳定在140~145/65~70 mmHg。

案例分析四:患者,女性,42岁,血压升高5年,波动于140~160/80~110 mmHg。

近2年服用珍菊降压片一粒,每日三次;吲达帕胺2.5 mg,口服,每日一次。

反复双下肢乏力半年,查血钾最低3.0 mmol/L。

分析:

高血压药物治疗 6 / 10

在复方降压药中,新型的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多是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我国传统的复方降压制剂中也大多含有利尿剂成分。如珍菊降压片每片含氢氯噻嗪5 mg。在使用复方制剂时,再加用利尿剂则会加重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诊治经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停用珍菊降压片。在服用吲达帕胺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每日一次,二周后患者血压降至140/85 mmHg,血钾3.8 mmol/L。

案例分析五:患者,男性,47岁,高血压6年。

长期服用卡托普利25 mg,每日两次;尼群地平10 mg,每日一次。每天上午测血压均在140/90 mmHg以下。

近期心超提示左室肥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小时平均血压为144/96 mmHg,夜间平均血压139/94 mmHg。昼夜节律小时,血压波动大,上午8~11点血压在115~135/70~85 mmHg之间,其他时间的血压(尤其是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均控制不佳。

分析:

①动态血压较之诊所血压的优势之一是能观察24小时的血压变化情况,发现隐蔽性高血压。该患者服用的药物均为中短效药物,每次到诊所就诊时均在降压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故诊所血压正常。但由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短,且服药次数不足,血压波动大,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控制不佳,造成了左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

②使用中短效降压药物,每日至少服药2~3次,血压控制可相对平稳。对于该患者应尽可能选用长效药物。

案例分析六:患者,男性,76岁,因胸痛2小时急诊就诊。

追问病史,患者长期未测血压。2天前,偶测血压210/110 mmHg,于当地医院就诊;

医师给予三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且剂量较大。

急诊当日患者感头晕不适,测血压110/60 mmHg,之后于排便时突发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大汗。120急救车上测血压66/40 mmHg,即刻查心电图及心肌蛋白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病情好转。

分析: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并不罕见。强烈警示临床医师降压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过快降压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案例分析七:患者,男性,56岁,高血压、2型糖尿病,有脑梗塞病史。

甘油三酯1.6 mmol/L,总胆固醇5.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 mmol/L。

高血压药物治疗 7 / 10

处方: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二甲双胍250 mg,每日三次;格列齐特80 mg,每日两次。血压、血糖控制均达标。

分析:

该患者合并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作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措施,还应考虑加用他汀类降脂药和阿司匹林。尽管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脂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因其同时伴有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进一步降至2.1 mmol/L以下。

高血压药物治疗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65岁,高血压十余年。

既往史:无慢性肾病史,无糖尿病史,无脑梗史,血脂不高。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压。

查体:心界不大,心尖部Ⅰ~Ⅱ级收缩期杂音,HR 92 bpm,齐,两肺未及啰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BP:145/90 mmHg。心超:左房增大,室间隔肥厚,轻度二尖瓣反流。

治疗第一阶段

患者于三年前开始服用珍菊降压片(非处方类降压药物,上海地区常用)一粒每日三次,由于当时血压控制不理想,伴心率较快,加用比索洛尔2.5 mg每日一次。一个月后患者出现严重脱发。考虑到该患者为女性,门诊查风湿结缔组织疾病方面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皮肤科未发现异常。查阅比索洛尔药物说明书未提到脱发不良反应,但文献有个案报道口服比索洛尔出现脱发,遂停用比索洛尔,改用倍他乐克25 mg每日两次,患者脱发症状得到控制,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 mmHg,HR:80 bpm。

治疗第二阶段

约一年后,患者出现严重抑郁表现,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门诊就诊,口服帕罗西汀未缓解,失眠症状严重。分析患者口服用药情况,珍菊降压片的主要成分是可乐定,可以引发抑郁症,倍他乐克也可以引起抑郁症状。为避免两药同时停药引起血压波动,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文献报道,考虑可乐定引起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拟定先停用珍菊降压片,加用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与倍他乐克联用。停珍菊降压片后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但血压出现“反跳”,收缩压波动于160~170 mmHg,甚至达到180 mmHg,出现头晕症状。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2周后血压仍然控制不良,收缩压维持在170 mmHg,再联合应用利尿剂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收缩压仍然在170 mmHg。考虑患者原复方制剂+倍他乐克就能良好控制血压,患者生活方式未改变,目前4药联合仍然无法控制,可能有其他原因。

可乐定的撤药综合征

珍菊降压片中主要降压成分是盐酸可乐定0.03 mg,氢氯噻嗪5 mg,芦丁20 mg。盐酸可乐定是α受体激动剂,直接激动下丘脑及延髓的中枢突触后膜α2受体,使抑制性神经元激动,减少中枢交感神经冲动传出,从而抑制外周交感神经活动。可乐定还激动外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α2受体,增强高血压药物治疗 8 / 10

其负反馈作用,减少末梢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外周血管和肾血管阻力,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倍他乐克属于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可合用,但盐酸可乐定日剂量超过1.2 mg或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时,突然停药后发生反跳性高血压的机会增多,增加可乐定的撤药综合征危象。因此,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后停药,应先在1~2周内逐步减量β受体阻断剂直至停用,再停可乐定,同时加用其他降压药物治疗。

此外,可乐定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的叠加作用,在治疗过程前应测定患者基础心率,并于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变化,以免心动过缓或其他意外发生。

临床处理

加用珍菊降压片1片每日三次,1周后停用氨氯地平,2周后停倍他乐克,之后两周再停用珍菊降压片并加用倍他乐克,联合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治疗,密切随访血压。患者血压逐渐得到控制,目前患者接受倍他乐克+缬沙坦联合降压治疗,效果良好,血压控制在120/70 mmHg,HR:70 bpm。

临床启示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都会关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但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少见甚至既往没有报道过的不良反应发生,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查阅文献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珍贵的信息。此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撤药后可能发生的撤药综合征也必须加以注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与糖尿病紧密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4倍,2型糖尿病又是高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2倍,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约75%的糖尿病患者血压高于130/80 mmHg,这部分患者是心血管死亡的高危人群。

ACEI/ARB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或基础用药

关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药物选择,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1年指南建议如下:①对于收缩压为130~139 mmHg或舒张压为80~89 mmHg的患者,单独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如果不能达标即开始药物治疗;②对于收缩压为140 mmHg或舒张压为90 mmHg的患者,建议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③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肥、饮食控制(低钠,适当高钾),适量饮酒,增加体力活动;④药物治疗推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ACEI或ARB),如果其中一种患者不耐受,可以换另一种;⑤为了血压达标可以加用利尿剂: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选择不同利尿剂:GFR(eGFR)≥30 ml/min/1.73 m2,加用噻嗪类利尿剂;GFR(eGFR)≤30 ml/min/1.73 m2,加用袢利尿剂;⑥提倡不同作用机制的2个和2个以上多药联合获得达标治疗;⑦应用ACEI 或ARB,或利尿剂时,应常规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美国高血压学会(ASH)的指南则推荐,对于血压>130/80 mmHg,eGFR≥50 ml/min/1.73 m2的糖尿病患者,当收缩压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以内,首选ARB或ACEI,滴定加量;2~3周复查,高血压药物治疗 9 / 10

如果血压未达标(130/80 mmHg),加噻嗪类利尿剂或钙拮抗剂(CCB);2~3周复查,如果血压仍未达标,考虑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已服用CCB,加用其他类CCB,如未服用扩血管的β受体阻滞剂,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4周复查,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咨询临床高血压专家。当收缩压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以上,首选ARB或ACEI+噻嗪类利尿剂或CCB,2~3周复查,如血压未达标,加用CCB或β受体阻滞剂,2~3周复查,如果血压仍未达标,考虑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已服用CCB,加用其他类CCB,如未服用扩血管的β受体阻滞剂,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4周复查,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咨询临床高血压专家。

高鑫教授强调,当联合应用三个以上降压药仍然不能使血压达标时,应该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要重视内分泌高血压的筛查,当临床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讨论诊疗方案。由此可知,各国指南一致推荐,将ACEI/ARB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或基础用药。这些建议的提出主要基于可靠的循证依据。分别与2005年和200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各种降压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发糖尿病风险的作用,其强度依次为ARB>ACEI>CCB>安慰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而且,RAS抑制剂较其他降压药物在保护肾脏和延缓肾病进展方便更有优势。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降至什么水平?

虽然国际上多个学术组织的指南中建议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须降至<130/80 mmHg,但是2009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提出,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时通常必须开始降压治疗。在正常高值血压范围开始降压治疗并未得到终点试验证据的支持,传统推荐的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值<130/80 mmHg也未得到终点试验证据的支持。根据现有的数据,对所有高血压患者,推荐将血压降至130-139/80-85 mmHg范围内并尽可能接近130/80 mmHg可能是审慎的。2011年ADA指南“糖尿病高血压/血压控制”一节中也强调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血压目标的重要性”。

有研究证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为达到最佳的心血管获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发生高血压早期、大脑自动调节功能足以抵消灌注压下降的影响时开始强化降压治疗。对于合并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个体化,以使血压的下降和脑局部血流速度(CBFV)的维持达到平衡状态,达到“最佳”血压优于“血压越低越好”。对此,ADA2011年指南指出:对于个体患者,根据其对治疗的反应、治疗耐受性和个体特征,制定较<130/80 mmHg更严格或更宽松的收缩压目标值可能是合理的。需要谨记,大多数分析提示,收缩压>140 mmHg时患者预后更差。

结语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治疗,进行药物选择时应全面考虑降压目标、代谢影响、心肾保护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高危/极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极高。临床应将积极筛查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的风险。

高血压药物治疗 10 / 10

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用药范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