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我国产品近年来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21-45951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0 21:47: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国产品近年来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产品近年来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愈强,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倾向也随之愈强,反倾销就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的贸易保障制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几近白热化、各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间的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显得更加激烈。中国来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次数居于世界首位,这对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反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以寻求对策来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关键词:中国 反倾销 调查 原因

一、倾销和反倾销

倾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商及产业带来损害。反倾销则是指一国(进口国)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反倾销措施包括临时措施、价格承诺和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是最主要的是一种反倾销措施,它是在反倾销调查当局在最终裁定中作出肯定性的倾销和损害存在的结论时所征收的税项。

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规定,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对中国反倾销现状分析

《反倾销协议》 本意是为了防止部分国家滥用自由贸易原则而对他国造成损害。但是,有些国家却利用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制止他国产品进入本国,阻碍自由贸易。外国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而受到反倾销调查的产品种类也集中,而且影响较为恶劣,具体表现为:

1. 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发展中国家也在增加

发达国家或地区中以欧盟与美国为主,其中以欧盟发起的对华的反倾销调查最多,美国居于第二位。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在增多,如印度后来者居上,频频对华发动反倾销调查。

2、反倾销税率极高,涉及金额巨大,影响恶劣

部分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税率制定得极高,并且呈逐步上升的赵势,例如,1988年欧盟对中国彩色电视杨进行反倾销立案起到1998年底做出最终反倾销税期间,其税率从15.39%到26.6%直至最后的44.6%。由于高额的税率,中国的彩色电视机失去竞争优势并最终退出了欧洲市场。再有,2004年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中国的木制百虽窗帘和帘板征收120%的临时反倾销税。

3、受到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是合资企业

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并形成了大量的合资企业,由于具有外资背景的优势,合资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在中国进行出口的企业大多都是三资企业有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获得进出口的自营权的18万家企业中,三资企业就占了17万多家。”所以,受到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是合资企业,由于企业得不到利润,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会减弱,有可能造成外资外流,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从反倾销的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 年到2009 年,世界范围内共发起3 865 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自1979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一个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的增加,我国已经连续15 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1995 年~2009 年国外对华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情况如图1 和图2 所示。

图1 1995~2009 年国际反倾销调查案件统计

图1 显示从1995~2009 年的15 年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达3 865 起,其中2009 年最高,达到437 起;1995 年最低,为157 起。而我国遭遇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也高达746 起,从1995 年的20 起,到2009 年的75 起逐年增长。

图2 1995~2009 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数占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比率

图2 反映了国外对华反倾销数占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图显示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占其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由1995 年的12.73%上升到2008 年的35.1%,增长了22.37%。如此快的增长趋势,不仅说明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运动的主要目标国,也使我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对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图3 对华反倾销立案 与措施的前11名国家

图三从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发起国家来看,尽管早期来说发达国家是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但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数量呈大幅度的上升,现已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

三、我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分析

我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业,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国际经贸形势所迫。

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他们(包括美国)为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另一方面,由于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生效,要求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各国为抵消这一谈判结果对本国工业的冲击,纷纷采用反倾销这一便利而有效的措施。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出口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保持对较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宝2贸易的顺差,自然成了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

第二,制度差异引起歧视。

国际上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社会方义中国怀有偏见,往往给予“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机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负责任。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这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即一家企业遭受反倾销起诉,全国同类出口产品同为被告,这显有失公正合理。虽然欧盟于1998年4月改变了对华反倾销政策,名誉上称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但实际上还是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但实际上还是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对我国仍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采用“参照国”等不合理做法。

第三,价值竞争激烈。

我国产品本身就具有低成本的价格竞争优势,再加上出口秩序的混乱,出口企业削价竞销,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对进口国企业构成一定的威胁。

第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半成品等,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第五,国际营销谋略不足。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制定总体营销和自己品牌占略,单纯依赖 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对非价格竞争手段重视不够。一方面,一些出口企业由于急于成交,报价较低,易使进口方造成“价廉质劣”的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不重视口味、款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往往使一些“好货”卖不出“好价钱”;再一方面,一些企业未能根据国际市场和进口车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第六,法律应诉不力。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反倾销应诉机制,存在着应诉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应诉意识淡薄等问题。国外对华反倾销案调查后,许多企业因多种顾虑往往不愿应诉。我国反倾销诉讼的被动与消极做法,给那些指我国倾销的国家造成了易于成功的错觉,其结果不仅助长了有些国家肆意对华倾销的气焰,还丧失了多年开避的市场。

结论

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人们主要把目光放在了如何应对他国对华的反倾销,对反倾销的认识也主要集中于负面影响,这是片面的。中国也应学会利用《反倾销协议》来维护本国企业和经济的利益,防止外国企业通过倾销行为来占领中国市场,保护中国企业的发展,同时,中国可以利用反倾销对外国对华的恶意反倾销起到震慑的作用,中国企业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中国应该力求在遵守现有的《反倾销协议》,并尽最大努力联合所有可能的力量完善现行的规则,使其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宋丽娜《中国频频招致反倾销诉讼原因新论》,《国际商务财会》,2007年7月号 [2]姜爱丽等《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 [3]姜作利《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 卷第4 期,2010 年8 月 [5] 余敏友.我国贸易摩擦的形势、原因和对策——以反倾销案件为中心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7(1): 1−14.[6] 卢佩娜, 王莹.外国诉我国倾销问题研究

第二篇:我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

题目: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 选题的目的: 通过分析其频繁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除此之外,也由我国频遭反倾销的现状对我国自身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探讨,旨在减小国际对华反倾销,以及因反倾销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增强我国的贸易保护力度,以促进我国经济更高速增长。

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全球反倾销的行动中,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最主要的反倾销对象,根据WTO的统计数据。到2011年6月为止,全球共发起反倾销调查3922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为825起,中国出口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频率大大高于一般国家,这使得我国每年至少损失100-200亿美元的出口。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和企业该如何减轻或避免其损害,发挥出更好的优势,探讨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篇: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及措施

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及措施

一、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因为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而伤痕累累,损失惨重。中国遭受到国外反倾销的产品不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从小到蜡烛、光盘大到钢材都是被外国进行反倾销的对象,而且还遭到国外多个国家的反倾销起诉,例如美国、欧盟、印度尼西亚都对中国的钢铁材料提起了反倾销诉讼;另外中国产品遭受的反倾销税是比较高的,都显著高于WTO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指控案件有增无减,已经沦为反倾销调查与制裁的“重灾区”,其严峻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遭受反倾销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反倾销产品的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业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反倾销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

2.遭受反倾销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自1979年我国出口产品首次遭遇反倾销以来,次数不断增多,截止2003年底已达618起,在这600多起案件中,70年代仅2起,80年代平均6起,90年代平均30起,基本上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从1994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被反倾销投诉的国家。

3.反倾销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

在8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中,没有一件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来,涉案金额日渐增大,超过1亿美元金额的案件已达15起,如1994年的鞋类案达3亿多美元,1995年的旅行箱包案达6亿多美元,且有急剧增长的趋势。

4.反倾销征税税率逐年攀升

由于对华反倾销歧视,国外可随意确定中方倾销幅度,且不断增大,例如美国80年代对我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平均幅度为90%,而90年代平均幅度上升将近130%,又比如1993年12月墨西哥甚至对我国出口的鞋类征收了高达1105%的反倾销税率,这些反倾销税率,已远远超过了可能存在的倾销幅度,如此高的反倾销税,迫使我国有的商品完全丧失了国外市场

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同时,外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件也迅速增加,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出口贸易面临严重威胁,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

二、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新世纪,我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联合,积极应对, 反倾销应诉工作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依法开展:

1.对政府来说,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的协调和市场调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利益

2建立和完善反倾销机制.3.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转变出口策略——以价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 4对企业来说发挥优势正视不足.首先端正意识,转变经营观念,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本着应诉收益的原则,积极应诉.5.加速市场化,实现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6.对行业协会来说,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及其职能。

7.完善预警机制

第四篇:关于近年来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研究报告

关于近年来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研究报告

1.调查时间:2012年4月29日上午

2.调查地点:定淮门菜市场以及本校附近几大超市 3.调查内容:部分蔬菜的价格 4.调查对象:消费者以及售菜商 5.调查方式:询问、采访

《摘要》:近期,全国市场菜价新一波涨势引起广泛关注。这一轮菜价上涨虽有极端气候导致蔬菜供应短缺的偶发性因素,但纵观近年走势,我国蔬菜价格已经步入持续上升通道,其涨幅既超过粮价涨幅,也超过CPI涨幅,甚至超过GDP增幅。这其中,有诸多深层次原因。

一、近距离调查研究

在4月29日上午我们组小组成员共同参加了此次调查。首先我们来到了距离我们学校比较近的定淮门菜市场,当我们走进里面时,发现买菜的消费者有很多,我们分别询问了一些摊主,问他们一些蔬菜的价格。当我们问及黄瓜、西红柿的价格时,令我们吃了一惊,我们感觉蔬菜价格的确很高。接着我们小组又前往金润发超市进行调查询问,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我们随机询问了一些消费者对蔬菜价格的看法。他们说:“蔬菜价格就算再怎么涨,他们也还是要消费的,因为蔬菜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而当我们问及一些摊主为什么蔬菜价格只涨不跌时,他们说种植蔬菜的成本提高了,并且还要上缴一些摊位税,不提高蔬菜的销售价格,他们无法盈利。从此次调查访问中我们得出:尽管蔬菜价格一直在涨,但购买蔬菜的消费者却没有因此而减少。

二、近年来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近期,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比较稳定,但受进货成本升高以及近期气温下降等因素影响,过半蔬菜价格齐涨,其中花菜、生菜涨幅最大,10天内涨了80%,从2012年2月下旬开始,全国蔬菜价格整体上涨,与2月20日相比,3月15日,21种监测蔬菜全国日平均价格涨幅接近7%,分品种看,近八成监测的蔬菜价格上涨,其中大白菜、大葱、芹菜价格上涨尤为明显。

1.分析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源是供求矛盾加剧。梁铭宣分析,造成这种矛盾加剧,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的时间段属于“青黄不接”的尴尬之期,大棚蔬菜及冬储菜逐渐退市,而受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蔬菜生长周期延长,露地菜和大棚菜上市时间推迟,与此同时,持续的阴雨天气也影响了蔬菜产量,造成当前供给偏紧的情况,而随着年后,学校陆续开学,各大公司也开始重新驶入正常运营阶段,市场需求量出现回升,因而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缺口。我们知道,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稳定,每年夏天降雨量较多,导致一些蔬菜种子在未发芽之前就已烂掉,而冬季种植一些反季节性蔬菜,种植成本较高,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2.其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造成蔬菜价格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去年下半年,农产品曾出现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这致使大量农户损失惨重,严重的打击了果蔬农民种植相关农产品的积极性,因此不少农户改种其他作物,并且出现种植“跟风”的情况,这使部分蔬菜种植面积减少,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正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脱节”情况。对于这一情况,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我国农产品“过山车”情况加剧,从根本上看,是我国农作物种植在整体上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这种价格波动周期的缩短,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农户种植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以引导,将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有效调动起来,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实现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据新华社电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1月15日,肉类价格上涨;蔬菜、食用油、水产品价格以涨为主;禽蛋、水果价格微幅波动;成品粮、奶类价格稳定。监测的21种蔬菜中,17种价格上涨,4种价格持平。监测数据显示,11月中旬以来,全国菜价整体呈季节性上涨走势,部分品种价格涨势较为明显。与2011年11月14日相比,2012年1月15日,监测的21种蔬菜平均价格上涨38.1%。分品种来看,17种蔬菜价格上涨,其中四季豆、黄瓜、茄子、菜椒、尖椒、苦瓜等品种价格涨幅在50%以上,大白菜、胡萝卜、大蒜、生姜价格略有下降。

3.受连续低温以及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市场蔬菜和鸡蛋价格再次走高。“一般情况下,快到过春节的时候,菜价就会涨,再加上这几天连续低温,蔬菜生长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菜价涨幅较大。

菜篮子、米袋子,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也就成为物价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据国家发改委介绍,蔬菜价格在过去十年涨了两到三倍,成为助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遏制蔬菜价格的上涨,减少流通环节是关键。而农场与超市的直接合作是重要手段之一。蔬菜价格上涨也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虽然,国家统计局对今年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权重进行了调整,但是食品在其中的比重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蔬菜在食品价格中又占据三分之一,以此类推蔬菜对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影响很大。

4.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背后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城镇化进程。当城市周边的土地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建设交通设施和开发房地产,蔬菜种植面积便不断减少。蔬菜种植被转移到了城市远郊和农区,蔬菜的流通环节增多,成本增加。劳动力、土地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燃料,柴油汽油价格涨得比较多,在蔬菜的运输环节也要反映出来。

5.蔬菜丰收后,菜价偏低,有些蔬菜甚至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农民种菜的比较收益下降,种菜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而今年的蔬菜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减少。电力、化肥、农药等涨价,使种菜的投入增加,成本上升,有些农民怕种菜赔钱,压缩了种植面积,致使蔬菜的产量和上市量较去年减少,价格随之攀升。

6.生产成本增加。蔬菜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农资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运输销售成本。这三个成本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问卷显示,在蔬菜的种植过程当中,种植户工资支出增加了20%~40%的占了43.1%,增加了0~20%的占32.3%,也有18.5%的工资支出增加了40%~60%。后期蔬菜销售的附加费也呈现一个上升趋势,装卸费,市场管理,包装费,过路费支出的增加是其中主要的因素。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在这些农资因素当中,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最为明显,其次是温室资料,然后才是种子价格。原油价格的上涨。原油和蔬菜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蔬菜的运输费用的上涨上。在所有的问卷客户当中,近62%的蔬菜生产商表示,他们的产品是销往外地市场,其中有77.6%的采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所以随着原油价格上涨,花费在蔬菜运输上的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而且涨幅基本都达到20%~40%之间,也有部分在0~20%之间,还有小部分难储存,难运输的蔬菜品种,运输费用增加了40%~60%。

7.蔬菜产品结构发生的变化。居民消费档次的提高使得蔬菜产品结构发生变化,这也是蔬菜价格上扬的因素。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加大了高档蔬菜的经营,直接抬高了蔬菜价格。总之,在影响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上,参与者们都认为:气候因素,原油上涨,和成本增加是主要因素,接下来分别是农资价格,CPI指数带来的联动效应以及高档蔬菜的影响。

三、蔬菜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1.蔬菜价格上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1】物价连续上涨,特别是食品类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农民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蔬菜价格上涨使低收入农民生活负担加重,低收入农户增收幅度较小,与其他农户收入差距拉大,蔬菜价格上涨虽然对农民增收普遍有所帮助,但由于家庭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各异,蔬菜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小于其他农户。由此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低收入农户入不敷出。由于低收入农户居住地生存条件较差,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以从事农耕作为主,老弱病残居多,缺乏有效的增收途径。物价上涨,增加了他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导致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从而给他们贫穷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见,物价上涨总体上给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是负面影响。

【3】低收入农户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蔬菜价格上涨,使低收入农户的生活开支增加,在有限的花费中,他们不得不减少消费数量,基本生活也显得捉襟见肘。刚性消费的满足是低收入农户生活的底线,是维持他们生存的基础,物价上涨,会使他们减少这些生存性消费的数量,这反映出物价上涨已经影响到低收入农户的基本生活。2.一方面,蔬菜价格上涨,消费者却没有因此而减少,会使菜农加大蔬菜的种植面积,这样给商家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从整体上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价格迅速上涨,给消费者造成购买的压力。但蔬菜价格上涨,也同时可以促进菜农们改进生产技术,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益。

四、政府应对蔬菜价格上涨的对策

市场菜价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原因,市场原因,历史原因,但归根到底是生产不足和流通管理力度不够。因此要解决菜价过高的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生产和市场两个方面着手,统一规划布局,出台优惠政策,建设菜篮子基地,从根本上解决菜源问题,并应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保证市场稳定。

【1】加强价格监测工作,及时发布价格信息。建立健全价格监测网络,进一步扩大监测的品种范围,重点加强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猪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对价格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科学预测,及时准确地为政府和上级部门提供市场价格动态,形成发现问题早、报告情况快、分析原因透彻、判断形势准确的预测预警机制。

【2】落实惠农政策规定,减轻群众生产负担。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落实对农资生产企业在税收、运输、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化肥生产企业价格补贴,维持化肥正常生产,确保农资供给。

【3】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把菜农培训与“阳光工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蔬菜生产技术,学习立体栽培、无土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化水平。

【4】强化市场经营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农资市场秩序,针对假冒伪劣农资坑农问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制假售假坑农害农事件,避免菜农反复投入,确保菜农利益不受分割。规范蔬菜市场经营秩序,依靠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整顿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哄抬菜价、短斤缺两、垄断经营、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规范、稳定的市场秩序。认真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整顿农资价格秩序,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篇:浅析当前我国易遭反倾销调查的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当前我国易遭反倾销调查的成因

作者:吕 红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8期

[摘要]文章通过倾销和反倾销概念的论述,说明我国目前易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概况,并指出其易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包括:(1)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WTO遏制非关税措施的使用与各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相伴而行;(3)不少企业消极应对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反倾销的发生;(4)商品结构不合理;(5)国际营销战略观念不到位;(6)新兴大国与既定规则的碰撞。

[关健词]反倾销;消极应对;商品结构;国际营销战略

[作者简介]吕红,南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南阳,473004

[中图分类号] F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8-0001-0002WTO对倾销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产品经过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出口国正常贸易中旨在用于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低于该产品的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家,该产品就被确定为倾销。”的确,倾销本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在客观上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一定的威胁和损害。因此,WTO及其前身GATT都制定并完善反倾销协议,各国也制定自己的反倾销法规,对倾销行为进行打击,以维护公平的贸易秩序。但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对本国进行贸易保护,使发展中国家正常贸易遭到限制和伤害。

世贸组织早前发布的反倾销统计报告显示,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自1979年欧盟首次对原产于我国的糖精和闹钟发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到2006底,我国的出口商品共遭遇反倾销调查600余件,共涉及到钢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以及煤矿化工、原料性产品、半成品等200多类产品。2007年全球新立案的反倾销调查虽呈下降趋势,但我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头号目标国;而且反倾销发起国涵盖了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到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韩国、印度、土耳其、印尼、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乌克兰、特立尼达、多巴哥等发展中国家。美国、欧盟、印度和澳大利亚是对华提起案件较多的国家或地区。

目前这种严峻的反倾销形势与我国的贸易大国身份不配,与我们追求贸易强国的目标相悖。那是什么原因呢?

一、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近年来,虽然欧美等国家已逐渐改变过去对我国所有企业实行统一反倾销税率的做法,而且欧盟也于1998年7月修改反倾销原则,将我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划去,并且规定如果我国企业符合“市场经济5项标准”,可获得市场经济待遇。但在反倾销案件的实际处理中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了十分苛刻的歧视性政策。例如,对中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即一家企业遭受反倾销起诉,全国同类产品同为被告。还有,欧美国家往往采用所谓“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的正常值作为衡量我国商品是否构成倾销的依据;同时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常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国的第三国,如韩国、法国甚至美国这些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的国家,来确定正常价格,导致正常价格一直处于过高状态,无端扩大了产品的倾销幅度。这为我国产品易遭反倾销调查定下了基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遗憾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等到目前为止仍不承认。虽然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三个发达国家承认,但这三国在30个发达国家中仍排名靠后。

二、WTO遏制非关税措施的使用与各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相伴而行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和对各成员国约束力的增强,各国的关税水平逐步降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措施已经受到严格约束,使用也大大减少。这种情况下,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用于保护国内产业的反倾销手段的使用频率势必大大提高。反倾销已经成为WTO成员用以保护本国产业,抵制不公平竞争行为的最主要手段。过去只有少数西方国家立有国内反倾销法,但现在反倾销立法已经普遍化、全球化,使得反倾销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各国纷纷以反倾销为法律武器抵制不公平贸易,维护国内产业市场。更有甚者,有时达到滥用的程度。这都易使反倾销变成这些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

三、不少企业消极应对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反倾销的发生

反倾销和合理应诉本都是世贸组织赋予一个国家和企业的一项合法权利,但我国许多企业面对对方反倾销往往不应诉或应诉不力,其结果则意味着默认外国的指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不愿意或无能力支付打“洋官司”的巨额费用,转而出口他国,以保住眼前利益;(2)缺乏反倾销的专业人才,使一些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后不知道怎么应诉或者应诉错误走弯路;(3)企业缺乏应诉意识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外对我们一些产品实行反倾销,我们本来可以积极应诉并有可能胜诉,但一些企业不愿意打这样的官司,那就只能听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时间长了,人家就觉得中国企业好“欺”,动不动就向我国的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4)由于有关国家长期以来在反倾销裁定中采用“替代国”和“统一税率”等歧视性做法,使企业的应诉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认为胜诉的可能性极小;(5)国内各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出口商之间信息不灵或存在“搭便车”的思想,不能联手参加应诉,缺乏整体合力;(6)我国企业不应诉就是主动放弃了法律上对反倾销案件的知情权和申诉权,从而就降低起诉者的成本,并诱使国际间的竞争对手对我国企业实施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连锁反应。

四、商品结构不合理

数量众多的企业分散经营,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加之行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出口管理不够规范,最终导致反倾销案件的发生。例如,苹果汁在早几年出口效益较好,各地纷纷设厂,结果由于大量出口使国外市场迅速饱和,最后在美国发生反倾销案件。还有,我国越来越多行业的产品与进口国的相似产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但由于我国产品具有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于是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提起反倾销申请,希望借助这种手段将我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这种与国外当地产业产生的竞争冲突,将客观上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五、国际营销战略观念不到位

一是“薄利多销”的低价格竞争。即以低价作为进入市场的方法,将开拓国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低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上。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同行竞相压价,以低价求胜,通过销售量的扩大来获利,这就给进口国留下了“低价倾销”的印象。这种做法不仅使我国产品质量受到质疑,而且使我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指控。二是对非价格竞争手段重视不够。由于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了解,不注意口味、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往往出现“一流”质量“三流”价钱的现象。三是缺乏宏观调控,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一些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加大了对我国遭受反倾销的概率。

六、新兴大国与既定规则的碰撞

加入WTO以后,是我国贸易大发展的时期,从最初贸易量排在全球第二十几位,到现在单出口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相冲突。首先,我国加入WTO后,客观上成为国际经济事务中一个正常的参与者,原来游离于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之外,现在加入了本身是规则制定者和实施者的WTO,容易受到其他国家从规则角度引发的纠纷,因此遭受反倾销调查也是必然。其次,在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贸易顺差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再次,过去12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渐发展为以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结构占据主导地位,贸易结构的升级必然导致利益冲突者的类型和国家增多。因为我国的升级必然要挤占原有利益既得者的市场份额,必然与原有国际经济秩序既得利益者产生矛盾。

我国产品近年来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