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浅议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问题及对策——以珠三角地区保险机构为视角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21-101175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7 12:30: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议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问题及对策——以珠三角地区保险机构为视角

浅议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珠三角地区保险机构为视角

摘要:客户身份识别是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最前端,决定着反洗钱监控系统操作中可疑交易监测的成效及操作人员可疑交易分析的质量。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开放性及毗邻港澳的地沿性特点突出,导致保险业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机制上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增加了反洗钱执行机构的履职难度,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保险业: 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

一、客户身份识别概要

客户身份识别,也称“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s,KYC)或者“客户尽职调查”(customers due diligence,CCD),是指金融企业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了解和关注客户的职业情况或经营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以及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实际受益人等。客户身份识别机制主要包括识别的法律要求、识别的情形、识别的主要措施、资料及交易记录的保存及风险等级划分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客户的身份识别,金融机构可以:

(一)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防止犯罪资金渗透至金融交易

(二)及时发现和科学判断涉嫌违法犯罪的可疑交易。

(三)保证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执法机关调查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提供必要信息。

二、当前珠三角地区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涉港澳台客户的身份识别存在技术障碍。由于地缘因素,珠三角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涉港澳台及涉外客户的保单业务数量不断攀升,在客户身份识别上面临的操作障碍也越发增多。港澳居民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该证由公安部委托香港、澳门中国旅行社受理通行证申请,并授权广东省公安厅审批、签发,而现行的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只是专门针对我国居民身份信息核查而开发的,无法对涉外金融业务(含涉港澳台业务)客户身份进行识别。一旦投保意愿产生,保险机构由于工作指导相对分散,并缺乏有效的计算机系统支持,在客户身份识别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地给客户造成不便,或触及监管底线,甚至在投保过程中出现法律风险。

第二,银保渠道客户身份识别信息采集质量相对差。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银代渠道的保险业务发展迅猛,但在银代渠道路的投保单中,只有触及对投保人生存调查及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核保措施规定的保单,保险机构才会主动采集投保人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的其他保单,保险机构通常由银行代为采集客户身份识别资料,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此类投保单上比如身份证有效期,国籍等相关信息漏填的比较多,职业类别的信息的真实性也相对较差。银行对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客户沟通培训主要为如何营销产品,挽留客户,很少涉及客户身份识别内容,保险机构的渠道管理人员同样欠缺客户身份识别意识和工作技巧。银行采集客户身份基本信息主要依靠客户主动提供,客户通常不愿意如实提供职业信息,银行出于对便捷服务的考虑,也不会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辅助性证明文件。在禁止保险公司进行银行驻点营销后,由于缺乏对银行柜员的监管,银行柜员出于录单方便,甚至出现同一代理销售网点的所有客户的职业项目填写几乎完全一致的问题。

第三,各保险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口径不统一,反洗钱相关信息无法共享。就笔者分别从事过的银行业及保险业的反洗钱工作而言,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开展相对缓慢,部分保险业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银行业的划分标准内容相对充实,口径相对统一,参考因素多,可操作性强,保险业金融机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较为简单且口径不统一,内容稍显单薄,对于持续的监控和管理缺乏详细的操作。如中国人寿只是依据是否被洗钱抽取程序抽取、是否发生了可疑交易将客户划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对客户风险等级调整的措施没有作具体规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则按评定指标的高低,将客户分为高风险客户、中风险客户、低风险客户三个等级。新华人寿则将公司客户分为不可接受客户、特殊级风险客户、普通级风险客户和一般客户四个等级并对客户风险等级的调整作了具体规定。由于保险机构的划分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了监管部门对客户风险等级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洗钱黑名单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进而对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客户洗钱风险预警平台造成影响。

三、珠三角地区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完善措施

第一,因地制宜出台与时俱进的措施,多方合作,逐步过渡到往来内地通行证网上可查。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是由广东省公安厅审批、签发的,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公安厅的合作,在现有业务系统基础上增设查询功能并开放给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使用,通过互联网核实往来内地的港澳台人士的身份信息。而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实现互联网核查的过度期间,监管当局应对保险机构涉外保单业务(含涉港澳台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给出更明确的窗口指导,将散于各类指导性文件中关于涉外(含涉港澳台)保单的客户身份识别的规定予以归整,并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与时俱进的措施,以期指导涉外保单业务(含涉港澳台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例如,由于香港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好,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产妇选择到香港生育的现象十分普遍,人寿保险中这些(涉港)小孩作为保险标的或受益人的保单业务也逐年增长,对此类业务的识别,反洗钱系统应该将小孩出生证上父母的资料作为辅助性的识别因素。第二,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明确代理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中的义务。监管机构应在归纳分析国内外最新的洗钱案例及相关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定期组织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负责反洗钱操作的人员进行提升培训。从而保持金融行业整个反洗钱队伍及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先进性,清除信息共享障碍,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传播的滞后性而进行洗钱活动。保险机构应该加强代理渠道的客户经理及银行柜员对客户身份识别内容的培训,提升其客户身份识别的意识和工作技巧。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制定完整规范的识别细则。与此同时,保险机构应该将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进一步明确到委托代理合同中去,明确提出代理银行对客户职业、联系方式、地址、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的证据佐证和核实义务。例如:对触及一定标准以及投保人为“个体”、“杂货商”、“无业”、“公务员”等模糊、敏感职业的保单业务,要求代理机构协助采集投保人的收入证明,完税凭证等辅助性资料;对对于个别客户的严重不配合行为,代理银行应坚决不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并将相关信息反映给保险机构,必要时将其作为可疑行为报送人民银行。这有利于营造反洗钱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社会公众支持反洗钱工作。

第三,通过监管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行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并在落实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实行行业内反洗钱信息共享。客户风险等级管理,既是保险机构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有效防范客户利用投保行为进行洗钱活动的有效途径,又是保险机构贯彻“风险为本”的原则要求。统一的风险划分标准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客户洗钱风险预警平台的必然选择。监管部门应该按照投保人的特点或投保目的,并结合业务、行业、地域、背景(是否为本国或外国政要)等因素制定统一的定量或定性指标,要求各保险机构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对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作相应调整,要求保险公司对被列入高风险类别的客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对于被列入中等风险类别的客户,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审核,更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分析其投保目的,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是否有变化。划分标准统一后,在落实信息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行业内客户风险等级信息共享,将黑名单管理系统与各保险机构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链接,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客户洗钱风险预警平台,进而降低识别成本,提高识别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指南[M].人民出版社,202_. [2]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粤港澳新一轮经济融合下的金融合作思考[J].南方金融,202_,(3)

[3] 刘吉恩.洗钱罪及其立法完善[J].法学,202_,(4):39

[4] 王洪斌.关于我国反洗钱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时代经贸,202_,(5)[5]刘金章.保险学教程[M].中国金融出版社,202_.

第二篇:浅议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最前端,决定着反洗钱监控系统操作中可疑交易监测的成效及操作人员可疑交易分析的质量。由于港澳台地区的地沿性特点突出,导致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机制上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增加了反洗钱执行机构的履职难度,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

一、客户身份识别概要

客户身份识别,也称“了解你的客户”或者“客户尽职调查”,是指金融企业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了解和关注客户的职业情况或经营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以及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实际受益人等。客户身份识别机制主要包括识别的法律要求、识别的情形、识别的主要措施、资料及交易记录的保存及风险等级划分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客户的身份识别,金融机构可以:

(一)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防止犯罪资金渗透至金融交易

(二)及时发现和科学判断涉嫌违法犯罪的可疑交易。

(三)保证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执法机关调查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提供必要信息。

二、当前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涉港澳台客户的身份识别存在技术障碍。由于地缘因素,珠三角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涉港澳台及涉外客户的保单业务数量不断攀升,在客户身份识别上面临的操作障碍也越发增多。港澳居民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该证由公安部委托香港、澳门中国旅行社受理通行证申请,并授权广东省公安厅审批、签发,而现行的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只是专门针对我国居民身份信息核查而开发的,无法对涉外金融业务(含涉港澳台业务)客户身份进行识别。一旦投保意愿产生,保险机构由于工作指导相对分散,并缺乏有效的计算机系统支持,在客户身份识别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地给客户造成不便,或触及监管底线,甚至在投保过程中出现法律风险。

第二,银保渠道客户身份识别信息采集质量相对差。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银代渠道的保险业务发展迅猛,但在银代渠道路的投保单中,只有触及对投保人生存调查及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核保措施规定的保单,保险机构才会主动采集投保人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的其他保单,保险机构通常由银行代为采集客户身份识别资料,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此类投保单上比如身份证有效期,国籍等相关信息漏填的比较多,职业类别的信息的真实性也相对较差。银行对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客户沟通培训主要为如何营销产品,挽留客户,很少涉及客户身份识别内容,保险机构的渠道管理人员同样欠缺客户身份识别意识和工作技巧。银行采集客户身份基本信息主要依靠客户主动提供,客户通常不愿意如实提供职业信息,银行出于对便捷服务的考虑,也不会要求客

户提供相关辅助性证明文件。在禁止保险公司进行银行驻点营销后,由于缺乏对银行柜员的监管,银行柜员出于录单方便,甚至出现同一代理销售网点的所有客户的职业项目填写几乎完全一致的问题。

第三,各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口径不统一,反洗钱相关信息无法共享。部分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银行业的划分标准内容相对充实,口径相对统一,参考因素多,可操作性强,金融机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较为简单且口径不统一,内容稍显单薄,对于持续的监控和管理缺乏详细的操作。由于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了监管部门对客户风险等级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洗钱黑名单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进而对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客户洗钱风险预警平台造成影响。

三、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完善措施

第一,因地制宜出台与时俱进的措施,多方合作,逐步过渡到往来内地通行证网上可查。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是由广东省公安厅审批、签发的,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公安厅的合作,在现有业务系统基础上增设查询功能并开放给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使用,通过互联网核实往来内地的港澳台人士的身份信息。而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实现互联网核查的过度期间,监管当局应对保险机构涉外保单业务(含涉港澳台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给出更明确的窗口指导,将散于各类指导性文件中关于涉外(含涉港澳台)保单的客户身份识

别的规定予以归整,并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与时俱进的措施,以期指导涉外保单业务(含涉港澳台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例如,由于香港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好,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产妇选择到香港生育的现象十分普遍,人寿保险中这些(涉港)小孩作为保险标的或受益人的保单业务也逐年增长,对此类业务的识别,反洗钱系统应该将小孩出生证上父母的资料作为辅助性的识别因素。

第二,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明确代理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中的义务。监管机构应在归纳分析国内外最新的洗钱案例及相关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定期组织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负责反洗钱操作的人员进行提升培训。从而保持金融行业整个反洗钱队伍及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先进性,清除信息共享障碍,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传播的滞后性而进行洗钱活动。保险机构应该加强代理渠道的客户经理及银行柜员对客户身份识别内容的培训,提升其客户身份识别的意识和工作技巧。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制定完整规范的识别细则。与此同时,保险机构应该将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进一步明确到委托代理合同中去,明确提出代理银行对客户职业、联系方式、地址、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的证据佐证和核实义务。例如:对触及一定标准以及投保人为“个体”、“杂货商”、“无业”、“公务员”等模糊、敏感职业的保单业务,要求代理机构协助采集投保人的收入证明,完税凭证等辅助性资料;对对于

个别客户的严重不配合行为,代理银行应坚决不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并将相关信息反映给保险机构,必要时将其作为可疑行为报送人民银行。这有利于营造反洗钱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社会公众支持反洗钱工作。

第三,通过监管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行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并在落实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实行行业内反洗钱信息共享。客户风险等级管理,既是保险机构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有效防范客户利用投保行为进行洗钱活动的有效途径,又是保险机构贯彻“风险为本”的原则要求。统一的风险划分标准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客户洗钱风险预警平台的必然选择。监管部门应该按照投保人的特点或投保目的,并结合业务、行业、地域、背景(是否为本国或外国政要)等因素制定统一的定量或定性指标,要求各保险机构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对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作相应调整,要求保险公司对被列入高风险类别的客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对于被列入中等风险类别的客户,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审核,更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分析其投保目的,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是否有变化。划分标准统一后,在落实信息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行业内客户风险等级信息共享,将黑名单管理系统与各保险机构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链接,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客户洗钱风险预警平台,进而降低识别成本,提高识别质量。

恒丰银行西安分行夏天

202_年6月4日

第三篇:邮政储蓄银行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通化地区为例

邮政储蓄银行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通化地区为例

摘要:邮政储蓄银行自成立以来,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金融机构中占居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其成立较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通化地区的调查发现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存在综合业务能力低、信贷市场份额小、经营风险高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09(202_)02-0051-0

3邮政储蓄银行自成立以来,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经过艰苦努力,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逐步开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金融机构中占居了一席之地。

但是由于其成立较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通化地区的调查发现,受人员素质、贷款利率水平、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存在综合业务能力低、信贷市场份额小、经营风险http:///高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不利于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而且会阻碍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的稳健运行。

一、通化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通化地区已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6家分支机构,共有直属网点12个,开办了储蓄存款、对公存款、汇兑结算、贷款、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发工资、代发农民各项直补等业务。截至202_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90056万元,约占当地存款市场份额的12.29%;各项贷款余额48811万元,仅占当地贷款市场份额的1.46%。

二、通化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开业初期,邮政储蓄银行机关及网点人员配备不齐,职工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多数职工缺少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工作力不从心。虽然近一年多来通过招聘大学生,人员总数、学历水平、年龄结构都有所变化,但是老员工的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现有的发展节奏。

第四篇: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题 目

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目 录

摘要················································(1)关键词··············································(2)一. 宜兴中小企业发展现况···························(2)二. 企业融资难题简析·······························(4)结论················································(8)参考文献············································(9)

【摘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苏南地区一直是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中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一极。尤以其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对中国整体经济格局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位于苏南地区的宜兴市更是苏南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中小企业起步早,密集地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工业区及其市郊的谢桥科创园,国务院批准的环保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萎靡,受此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减产 甚至停产。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压力大,融资环境又是极端恶劣,其原因不光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缺陷也有金融机构和政府的掣肘。

【关键词】苏南 中小企业 融资

中小企业在宜兴县域经济中的占比达74.2%(截止至202_年4月,所指占比为GDP占比)。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其对宜兴市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地方税务增收有着重要贡献。

一.宜兴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据宜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_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3201个,比202_年末(202_年是宜兴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9847个,增长73.7%;产业活动单位25276个,增加10750个,增长74.0%;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9991个。

202_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20262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7.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1108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53.4%;批发业3485个,占16.8%;零售业1837个,占8.8%。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326053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0.5%。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26646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1%;建筑业28841人,占5.4%;批发业25671人,占4.8%。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37.49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2.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02_.90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4.18亿元,占4.4%;批发业219.21亿元,占3.9%。

11月15日,浦发银行联合新华社在上海共同发布“新华-浦发长三角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报告”。总体来看,苏南地区中小微企业运行状况较上一年好转,总体景气指数为114.50,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苏南中小微企业运行状况有所好转,整体情况良好。不过,从各个分项指标来看,融资和成本问题仍然困扰该地区中小企业。反映2012年中小微企业运行状况的客观景气指数93.59。从苏南地区中小微企业分类景气指数来看,生产景气指数、盈利景 气指数、订货景气指数、雇佣景气指数和投资景气指数均高于景气临界值100。其中:生产景气指数最高,达161.12,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其次,是盈利景气指数、订货景气指数和雇佣景气指数,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分别为137.88、131.90和120.81;投资景气指数相对较低,为111.32,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而融资景气指数和成本景气指数均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分别仅为72.32和66.14。上述分类景气指数说明2013年苏南中小微企业总体运行向好趋势显著,但中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成本上升的状况。不过,从反映2013年和2014年中小微企业运行预期的主观景气指数达114.5点。显示苏南中小微企业对2014年总体运行情况持很乐观。对2013年长三角中小微企业总体运行状况持“乐观”态度的占样本量的55.67%,而有60.96%的中小微企业对2014年总体运行状况表示“乐观”。其中:订货景气指数和生产景气指数,都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分别为170.9和163.24,生产和销售都十分乐观,相比2012年73.41的订货景气指数大为改观;雇佣景气指数,投资景气指数和盈利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中小微企业预期雇佣人数和投资盈利能力会大为改观,雇佣和投资景气指数上升十分明显,特别是雇佣景气指数,上升了近30点由“微景气”转为“较为景气”。融资景气指数和成本景气指数景气度相对较低,分别只有83.12和76.71,成本景气指数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融资景气指数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说明中小微企业对解决成本上升和融资困难问题仍然没有持乐观态度,但2013、2014年的成本和融资景气指数比2012年好很多,均上升了20多点。

二.企业融资难题简析

尽管中小企业县域经济中分量如此之重,但是其进一步发展却受困于无法获取充足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个中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中小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很高。一旦资金链条断裂或脆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沉重打击。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初始资本投入不足的特征。企业创立时的初始资本投入,主要取决于发起人的资本力量和所 规划的事业规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适于从事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服务业等对规模要求不高的生产经营,因而其初始资本不会很大。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多为地方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又大量涌现出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变得多样化,有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地方财力的分散性、乡镇财力的有限性、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所吸引外商投资的结构特征,都决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创办之初的资本投入是不够充足的,即资本金不足。

2.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依靠创新成长、依靠指导成长阶段,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因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资本周转效率较低;在存货管理和债权债务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随意性较强;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不具备大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能力;不注重吸收外源投资,而将运营资金盲目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重视利润而忽视现金流量的管理,消费过高而导致积累不够。这些问题导致了财务管理的乏力,进而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3.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不高,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小,地区分布不均衡。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江苏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显示,202_年末在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5,454个,占13.35%。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9.70%,小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占10.31%。在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中,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占63.15%、25.01%和11.84%,企业科技活动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制造设备情况反映企业的工程化能力。根据202_年浙江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结果显示,57.8%的企业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6%的企业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6%的企业装备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从这个指标看,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在了全国的前 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加强。就学历水平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以202_我国全部中小工业企业,共计273,263家为样本进行了评估,并发表了《202_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本次调查在考察中小企业员工素质问题时,调查了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时间平均仅为11.89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员工比例占了全部企业员工总数的3/4,其中初中及以下员工比例为31.61%,高中教育水平员工比例为44.43%,大专为14.84%,本科为8.15%,研究生以上为0.97%。上述状况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当然,中小企业员工素质的这种构成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不需要多高的劳动技能,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则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4.由于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趋于“两极分化”。在我国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出于对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的考虑,加之众多商业银行之间又没有严格的市场定位,它们在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上都十分谨慎,最易受到宏观调控、压缩贷款规模的影响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产生的效应必然是现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聚集,即便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活动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产品有销路、企业有效益、资信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的争夺对象,大家纷纷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和“黄金客户”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加大其授信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甚至压低利率竞相争贷。而这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相对充裕,对贷款的需求反而不大,有的甚至于不需要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一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状况并不十分好的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银行对贷款责任人的追究很重,而激励机制却不够。目前,银行对从事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很重,一笔贷款的失误即使不是信贷员的责任,也可能使其终身受到牵连,而他们的报酬却与大家差不多,基本上与贷款本息的回收无关。少量的奖金与其责任相比,无论如何都是不相称的。因此,本来很吃香的工作,现在有些人却不愿意去做,普遍存有恐贷、惧贷心理。一些信贷员反倒愿意从事党政工团、后勤等相对不用负 很大责任的工作。银行抵押条件过于苛刻,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成本高,审批权限受限。银行虽然实行抵押担保制度,但落实起来却很困难,贷款手续繁杂,尤其是抵押手续,使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或不愿贷款。

(1)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抵押物用于贷款抵押的难度较大,拥有较大规模厂房和先进设备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2)抵押物的折扣率高。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

(3)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5.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完善。作为一个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完善。首先,专门的信用法规尚未出台。与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但尚未有专门的规范信用活动的法规,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其次,虽然202_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法对于融资问题仅仅规定了20个条文,且都是概括性的规定,并且尚未出台有关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另外,对于民间融资,该法也只有几个抽象性的条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6.资本市场不完善,进入门槛过高。虽然,我国已于202_年5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国家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在政策上限制企业股权融资的门槛。《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要符合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只有很少部分能越过这个门槛。主板市场的上市规则中一般有“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而高科技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使得技术升级换代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时间短,无法达到上述条件。按照目前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企业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公司 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而中小高科技企业一般都处于创业期,生产规模偏小,无法满足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东不得少于5人,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数相对较少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东南沿海的许多家族式的私营企业)。

7.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少,担保能力与担保需求矛盾突出。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担保机构普遍存在资本实力不足、业务规模偏小、主营业务亏损、自身信用不足问题。据调查,目前国内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担保机构有1,756家,占总数的47.24%;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776家,占总数的47.78%。也就是说,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下的占担保机构总量的95%。以国有存量资产为主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易变现,担保资金严重不足,影响担保公司的信用度,银行很难接受,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

8.担保体系构成不健全。虽然目前担保体系的构成已变得多样化,但有些落后的地方仅仅有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而没有内生于市场的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有的地方省级再担保机构至今还没有成立,少了一道风险防线;各地担保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业务合作、分散风险的机制,担保业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

结论:

苏南地区中小企业目前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虽然政府及各级金融机构已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困于融资渠道单一,并不能切实地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从表面上看是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发展不成熟,缺乏自护发展能力所导致的。实质却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空缺和落后。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必须先从己身出发,改善财务管理,提升诚信信誉,以增强银 行的贷款信心。同时银行也应该采取措施改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融资平台和渠道。政府方面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体制,强化促进这些融资方式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形成坚强后盾做出示范带头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宜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_年3月25日

2. 金丽红,辛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分析与制度创新,上海金融,202_年4月第四版

3. 肖远企,为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融资环境,中国金融,202_年第十八版 4. 周小川,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融资的关系,中国金融,202_年第16版

第五篇:以A公司为例浅析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A公司为例浅析中小企业员工培训 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竞争逐渐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增强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员工培训,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其知识技能水平与市场发展新动态保持同步。但我国很多企业员工培训效果不佳,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A公司为例,分析A公司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对策,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及A公司员工培训现状

1、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影响逐年加深,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能较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使得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但中小企业在物力、财力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同时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人力资源作为最具创造力的资源,对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渐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但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先天不足,他们很难直接寻找到最适合企业的员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中小企业可能会接受有潜力的人作为次优选项进入企业,并通过必要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改进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企业引进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A公司员工培训现状

A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光电探测与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小企业,现有员工100人,具有芯片制造、电路设计、后部封装、系统装调及例行试验等全套设备及生产线。因为A公司产品研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特性,A公司必须保持一支稳定的高技术研发团队和高技能技术工人队伍。虽然A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但由于A公司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随着人员的流失,这些技术经验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A公司目前的员工培训比较单一,多以内部培训为主。每年初培训专员综合各部门领导意见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时组织员工到会议室,由公司资深专家以课堂学习的方式讲授经验和教授技能,教授完成后由参加学习的员工填写一份培训记录,培训就算完成。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培训正确的认识

1.1、中小企业短视的培训观念

A公司的老板缺乏对培训长期的战略眼光,对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很多时候,只要他听说某某公司因为做了什么培训,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他就会让人力资源部也组织一次那样的培训,短期内如果培训效果不明显,就又会对该培训产生怀疑,接着又取消该培训。当企业遇到问题时,A公司的老板就会要求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培训来解决问题,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问题能否通过培训解决。

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不能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员工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收益,使得企业员工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这样员工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员工培训无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工作。

1.2、中小企业培训投入不足

A公司的培训基本是内部培训,老板不愿意为培训多花一分钱,在培训上力求“不花钱,办好事”,所以A公司基本不会让员工参加外部培训。老板对培训考核优秀的员工没有过任何奖励,对内部培训老师也没有给过任何费用。员工参与培训不积极,培训老师讲课也不积极,如此恶性循环导致A公司的培训执行异常困难。

中小企业经营者常常视员工培训为多余的成本,对培训投入不够。中小企业因为自身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没有大企业那样对人才的吸

引力,难以给员工职业安全感,所以较难从外部招聘到高素质人才。不少中小企业经营者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只愿意招揽工作经验丰富的成熟员工,不重视年轻力量的培养,不愿意在培养人才上投资,不愿多给员工培训。

2、缺乏全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A公司的管理层对员工培训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培训哪些人都是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没有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需求分析,随意性很大,所以制定的培训计划跟企业不匹配。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了解员工真正缺乏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不了解培训对员工以后的工作有哪些帮助,所以培训难以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如果做的不好就会导致管理人员对企业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使培训工作难以形成有效的系统,就将导致培训人员选择不明确、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培训方法选择错误等系统性问题。

3、培训方式单一

例如,A公司的培训人员在具体实施培训时往往不是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而是采取最简单、最直接的课堂学习,仅是简单的把人员集中到会议室,找一个阅历较深的管理人员或者熟练技工给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再简单做下培训记录,培训就算完成了。

中小企业的培训执行时常常采取这种填鸭式的传统培训方式,使员工感到厌烦,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忽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没有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这都是企业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4、轻视培训评估及培训激励

例如,A公司培训结束后仅有一个口头的采访,询问员工对培训是否满意,也不深究员工不满意的原因。培训做完后,培训记录立即存档,完全没有培训评估、跟踪反馈的环节。对于培训后表现优秀的员工也没有任何奖励措施。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评估的投入不够、测评方法单

一、内容不全面,多数的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评,没有深入到受训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的改变、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企业无法了解培训的最终效果,不利于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不便于开展更进一步的培训工

作。有很多中小企业虽然重视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众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了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绩效,但是缺少对应的激励措施,员工感觉不到培训的益处,这对培训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三、强化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结合A公司案例,分析中小企业在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改进提出下列对策。1.培训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培训工作一定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从近期目标、中长期目标对公司的发展战略保障程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必须符合企业实际,能够解决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服务。培训工作主要着眼于企业现实绩效改进或未来所需的人才储备。系统的培训规划要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有清晰的认识,对各部门发展重点或某一层级发展计划有明确方向,对各岗位人员所需知识技能结构或岗位未来可预见的演变有合理预计,找出不足之处加以培训改善。2.加大培训的投入

中小企业应理解员工培训是一种投资手段,要把对培训的投入当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资力度。不要为了一时节省成本而忽略员工培训。也许不组织员工培训可以省下部分资金,但员工在使用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过程中,因操作不熟练造成的低效率、次品和废品,已经为培训的不得力付了钱,甚至更多。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必要培训使他们对高效的管理技术陌生,决策技能不强,视野和判断狭隘,因此造成的错误决策,其损失远比组织员工培训要多得多。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把钱用到实处。

3.做好全面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的首要工作,如果该项工作不规范、不细致,会导致培训计划难以制定,使培训工作难以成为完整的系统,影响整体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应从企业层面、职位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分析,企业层的培训需求分析要通过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自身资源、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企业人员计划、技术更新等因素的分析,准确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确定具体培训内容;职务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要对某一职务的任职要求和业绩指标进行评价,由

此得出该职务现任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所拥有的技能与员工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之间的差距,根据差距制定培训计划;个人层面的分析根据不同员工的工作性质结合员工的知识技能明确培训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培训需求分析还需要结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未来员工晋升所需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中小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之前做好准确详实培训需求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培训, 做到有的放矢能够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

4.选择科学的培训方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培训方法和技术的革新成为员工培训的重点。企业在员工培训中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课堂上课、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企业需要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目的的不同,结合培训方式的适用范围,充分地与培训师沟通,灵活地选择、确定培训方式。知识性强的课程宜采用集中授课、普通讲座、研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操作性强的培训应多采用模拟练习、师傅带徒弟等模式。根据现代人时间零散的特点,通过互联网络在线学习已成为很多中小企业培训时的优先选项,网络培训具有传统其他培训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没有培训地点限制,时间分配更自由,培训内容选择范围更广更丰富,能极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5.全员参与、持续培训

员工培训需全员参加,通过培训来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要使培训工作得到各方面各部门,尤其是普通员工的大力支持。企业培训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乃至普通员工理解、信服和支持培训工作。全员参与是在保证员工适当休息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设计培训内容,努力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其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员工认可培训是他们提升自我的途径。只有在员工的思想上进行了疏导,才能让员工从根本上接受培训,积极参加培训。

中小企业还需认识到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有的培训项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培训则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反映到员工工作绩效或企业经济效益上来,尤其是管理人员和员工观念的培训更是如此。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员培训的长期性和培训性,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员

工培训态度,坚持员工培训的长期性和连续性。6.加强培训评估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将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某一培训项目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分析受训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提高是否真正来自培训本身,考量培训的效益,找出培训的不足,归纳出经验与教训。企业可从四个方面来评估培训的效果,即学员反应、学习成果、工作行为和经营业绩。

反应层面的评估就是主要考察学员受训后的对培训内容、主题、教材、环境、后勤服务等的满意程度。学习层面的评估需了解受训者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工作行为的评估需衡量受训者培训后在工作行为上的变化,它比上述反应和学习层次上的评估更复杂更难操作。在这一层次的评估中,首先对受训员工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做出判断,然后分析这种变化是否因培训而来以及由培训导致的变化程度有多大。评估变量包括工作态度、行为的规范性、操作的熟练程度等。为了保证评估的准确性,一般是在受训员工返回工作岗位3-6个月后才进行。经营业绩的评估主要衡量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即培训后带来的组织相关产出的变化。该项评估属于综合评价,具体可以通过事故率、产品合格率、产量、销售量、成本、利润、离职率等指标来进行测定。

7、完善员工培训激励

完善员工培训激励机制能调动全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效预防优秀员工在接受培训后跳槽离开。中小企业需对参加培训并取得较好培训效果的员工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奖励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比如:给通过培训,工作绩效明显改善的员工给予加薪;建立专项培训奖励基金,对员工在参加培训以及培训技术、技能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奖励;在员工晋升时,优先考虑那些积极参加培训并取得成果的员工;评选学习明星、技术能手、创新能手等精神激励的形式。此外,还可以选派参加带有旅游性质的培训班、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或学位培训并报销学费,外出考察等。所有这些办法都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精神上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参加培训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企业应真正重视起员工培训,目前中小企业员工培训还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在现有培训基础上加以改进。从领导层开始至上而下肯定培训的重要性,从企业战略出发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科学的培训方法,加强培训评估,强调培训激励性,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让员工以较强的工作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力 陈岳:《中国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中外企业家》,202_年第12期; 2.何伟,《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报》,202_年9月,第6卷第3期; 3.刘丽君:《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现代交际》,202_年08期; 4.张梦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_; 5.王丽静:《北京市中小企业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2_年第11期。

浅议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问题及对策——以珠三角地区保险机构为视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