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21-101007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6 00:59: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

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产业、企业等,尽管对竞争力的研究引起了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但是其复杂性使得相关研究很难形成一致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论。不过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而言,学术界有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学派的发展做个全面的论述。

一、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学派的发展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事企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理论有:

(一)产业组织理论

30年代,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产业被看作同质企业的集合,从而以进入壁垒等市场分析而不是企业内部因素差异来解释不同的市场位势、超额利润以及持续竞争优势。50年代,美国学者、芝加哥学派的阿尔钦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并非传统中的完全理性决策者,而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市场被看作是一种选择机制,并通过不同的生存进程,确保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继续生存。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大领域,其特点是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管理研究中。主要贡献是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主导战略,而企业价值链的差异以及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以及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代企业战略管理中颇为流行。

(二)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对企业内部成长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下,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他认为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增加导致了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需要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进行原有各部门以及新的各种专业职能的协调与整合,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将非公开知识转化为公开的正规知识的过程。同时,不只局限于企业范围内,还会发生在产业以及整个社会中。马歇尔建议应当把源于企业的“内部”经济问题和源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经济问题区别开来。这两类经济问题后来演变为后马歇尔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50年代,后马歇尔主义者安蒂斯•潘罗斯极大地发展了马歇尔“内部经济”的思想,使之更加深入和全面。潘罗斯《企业成长论》(1959)的研究集中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她认为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决策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进而可以将其程序化,形成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势。新知识的积累主要是内部化的结果,是一个将外部正规知识转化为内部非公开和非正规知识的过程,同时,企业成长并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企业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推广机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机制,也是潘罗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60年代,乔治•理查德森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所说的“外部”问题,提出了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论。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科斯的关于市场与企业等级之间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理查德森是一种能力专门化的内在成长论,也即通过专门从事依赖于同一种能力的活动,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积累专门能力,而单个企业更多的同质性活动专业化,使企业更依赖于市场和组织的关系协调。

这三位理论家共同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在8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盛行,并被企业理论家、产业经济学广泛使用,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虽然在研究的着眼点上有所区别,但它们的基本观点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

(三)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1982年,史蒂芬•里普曼和理查德•罗曼尔特的《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1984年,博格•沃纳菲尔特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有关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他认为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位势差异,仿制者的认知、时间和经济劣势,会形成资源位势障碍,从而使资源位势差异存在下去。从此,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企业理论的学术研究,形成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不同流派。

与企业内在成长论不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主要解释企业本身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否使企业产生持久的超额利润,或这些优势是否会因为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而消失,因此,它主要考察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起决定作用,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且不易被竞争者模仿或替代的企业将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之所以难模仿,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难以模仿的,或者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形成的原因是模糊的。这种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在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选择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也即是相机决策的产物,而不是战略管理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企业持续竞争力论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进化论及其对竞争的理解。马歇尔引入了“代理部门”的概念。与现代代理理论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不同,马歇尔用来定义一个产业中企业的年龄、规模等的平均化。根据马歇尔的分析,均衡代表一种成长力量与衰败力量相平衡的状态(马歇尔,1920)。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开始转入研究普遍适用的理想企业模式,进化论被主流经济学抛弃,只有少数学者仍然坚持进化论的动态竞争思想,但影响较小。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进化论才逐渐重新受到重视。阿尔钦在1950年发表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一文中,认为企业不是传统理论中的“完全的理性决策者”,相反,应视企业为“适应性制度安排”,且由市场力量决定其“形态”。他认为很难分清企业成功的原因,并把难以确认导致企业成功原因的情形称为“原因模糊”。这是由于经济活动中信息成本的存在,一个企业很难复制或仿制另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优势技术、市场知识、组织能力等等。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内部,并不易被仿效,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而企业由此获得的竞争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学者继续对企业持续竞争优质做出更深入的描述。与德姆赛茨相同,罗曼尔特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存在是因为在企业中,存在着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与能够导致企业成功的特殊资源密切相关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企业成功的“原因模糊”,这其中可能存在一种使产业中的企业获得比产业外的企业更高利润的均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产业外的企业无法有效进入产业侵吞产业内的利润。罗曼尔特(1984)运用“独立机制”来解释那引起限制企业间的收益差额走向均衡的现象。例如,经验基础上的企业家资源(潘罗斯,1959)、难于完全效仿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巴尼,1986),如产品声誉之类的难于仿制的无形资产(艾特米,1987)、成功企业用于解决新问题的经验等等(斯格迈克,1990)。

在以上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学术研究,形成了一些不同流派。对于企业竞争力则经济界和企业界具有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在对企业竞争力有了各种定义的基础上,不同理论发展出了一些相对独立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学派。目前比较主流的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都是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衍生而来。

(四)资源学派

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是目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论著基调的主流学派。自从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从此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该学派主要著作及代表人物有:《企业资源学说》(沃纳菲尔特,1984),《企业战略理论》(罗特尔曼,1984),《知识和能力作为战略资产》(温特,1987)《战略管理和经济学》(罗特尔曼、提斯,1991),《竞争优势的奠基石:一种资源观》(皮特瑞夫,1993)等等。在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的差异的假定下,该学派认为企业的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的资源。尽管同属于资源学派,但对于资源所包含内容的不同理解又形成了不同的资源观,以至于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潘汉尔德把企业竞争力描述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在这一定义中,协调与有机结合的学识是主要资源,能力与知识都被视为资源,能力与知识之间似乎并无太大的区别。美国学者巴尼也认为,企业的资源还有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能力与知识显然都被当作同一类事物。另外,还有一种资源观是将社会资本纳入其中,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收益。

(五)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以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Prahalad and G.Hamel,1990)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为标志,先后经过兰格路易斯、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福斯、提斯、皮萨诺、苏安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能力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是《企业核心能力》(哈默、普拉哈拉德,1990)、《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新规则》(斯多克、伊万斯,1992)、《核心能力概念:在能力基础的竞争中》(哈默、赫尼,1994)、《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提斯、皮萨诺、苏安,1997)。该学派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生产分工理论不同,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突出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该学派认为,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或者组织成员特有的集体技能和知识,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即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能力学派强调组织内部的技能和集体学习,以及对它们的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新战略的采取受到公司现有资源的约束。但在具体的竞争力理论方面,又可划分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另一种观点是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前者所说的“核心能力”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体,后者所指“整体能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换言之,两种“能力观”虽然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体现出的特有能力,但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而后者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

(六)市场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产业和竞争者分析技巧》,以及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两本专著中阐明了其竞争力理论。他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时采取相对低的价格,或者其不同寻常的效益用于补偿溢价而有余。波特还认为,构成企业环境的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者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分析正确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然而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供方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作用力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的观点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中每种竞争作用力又受到诸多的经济技术因素和特征的影响,例如进入威胁就受到规模经济、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性转换成本、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等因素的制约。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批评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家:(1)格瑞威(Greenway,1993)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会对波特将其分析框架称之为理论感到愤怒,因为他提出的模型既没有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来表达,也没有用规范的数学推导来证明,根本不能称其为理论。(2)瑞格曼(Rugman and D’Cruz,1993)、邓宁(Dunning,1993)等人认为,波特所提出的决定因素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各种观点的旧调重弹,因为他没有注明其模型中各个观点的出处,因此很难说他的模型和解释是其原创作品。但是史密斯(Smith,1993)认为,波特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建立一个解释模型本身就是其理论贡献。综合各方对波特理论的评价来看,波特理论的不足主要有:企业在波特的理论中犹如“黑匣子”,更偏重于企业外部分析,忽视了企业内部各种竞争力组成要素。在“价值链”分析时没有考虑核心能力问题。事实上企业的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某些环节。在方法上比较倾向于市场营销学和财务学,不太使用经济学和管理学工具。波特产业分析影响了大批企业战略家,但是理论向战略管理实践转换却非常困难,该理论在短期竞争优势的分析中更有使用价值。

(七)创新学派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ter)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的产生离不开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若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察觉新的竞争趋势,最先发明创新的企业可能因此改写彼此的竞争态势。新技术、客户新需求、新的产业环节、压低上游成本、政府法令规章的改变等都是造成竞争优势改变的因素。并且分五种情况进行阐述。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波特教授也很看重创新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时所扮演的角色。

(八)国际比较学派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这两个竞争力的权威评价机构阐发了自己的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这一学派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竞争力比较。

纵观不同时期企业竞争力理论各个学派,虽然基于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推演出不同的观点,但企业竞争力理论整体上的研究目标主要是从不同侧面的特性和动力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性、持久性和不断更新性。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形成阶段,不仅仅是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就一些基本概念还有待明确。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相互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保持竞争优势理论与企业内在成长理论还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发展

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界定;(2)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3)区域竞争力;(4)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来源;(5)企业竞争力的评价;(6)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在国内,由于日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对通过宏观经济因素的作用来加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比较重视,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国家,企业竞争力所受到的制度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强烈的。也有不少创造性的观点;但通过微观经济因素的作用来加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对通过微观经济因素的作用来加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且明显受国外竞争力理论学派的影响。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受波特为主的结构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对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产业分析为主,理论学者、企业管理实践家的研究重心,是分析企业所在的产业环境和五大竞争力量,并寻找合适的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的竞争战略。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哈默、普拉哈拉德“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影响,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由原来的只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报营销等“价值链”环节转向于关注企业内部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的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内在能力资源。这一时期可谓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根据中国企业现状的创新理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康容平和柯根斌针对西方战略学家哈默、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指出的企业核心能力三种局限性,即企业规模的局限、市场背景局限和行业局限,提出了一个包含核心能力在内的企业战略能力矩阵。滕光进、叶焕庭根据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强弱,将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有效地融合。提出了企业竞争力能力体系。他们主张企业的能力从作用强弱的角度可以分为核心竞争能力、补充竞争能力、一般性竞争能力二种竞争能力,每一类竞争能力还可以细分,这些竞争能力相互配合,构成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体系。这些理论观点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也有缺陷性。这些理论大多对以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资源来构建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很少;这些理论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企业竞争能力基本理论的阐述上,对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方法没有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始于202_年初。针对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在的某些局限性,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把注意力投向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并对企业内部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了研究,如方润生、李垣等在《企业关键资源有效配置的循环模式》,大力强调技术创新。但这些研究在国内还仅处于萌芽时期,和国外资源学派的观点一样,还存在许多局限性须进一步研究。

三、总结

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对竞争力可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所处的观察地位、角度和可以使用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如果不分条件的任意使用不同学科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从而使得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缺乏逻辑严密性和学术规范性。

以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到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渊源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发展出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市场结构学派、创新学派以及国际比较学派等,不同的学派之间相对独立又有联系,为企业竞争力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间从不存在竞争发展到现在的绝大多数产业内部的不完全竞争,企业竞争理论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在国内发展起来,并且理论的发展明显受到国外竞争力理论发展潮流的影响。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应用性目的是要揭示企业经营成败的原因,即发现企业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是探寻企业竞争优胜劣汰过程的某种规律性。同其他科学一样,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结论即可应用性是有条件的。因此当将企业竞争力应用到具体评价中的时候,必须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详细分析

第二篇: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

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觉得她是“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她的情敌吉娣都觉得她是“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剧内在因素。——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曾对渥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又是一个富于理性和教养的女人,她酷爱学习,知书明理,她经常埋首于字里行间,而忘记尘世间的一切。她对于文学和美学,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她的言谈,曾经使得书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列文敬佩不已,赞叹不已:“对!对!这才是女人,这才是女人!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第三篇: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凸显,使得企业竞争日益加剧,有的企业如昙花一现,在竞争中倒下,悄然逝去;有的却硬如磐石,坚不可摧,反而日益壮大,他们是如何提升自己,占领市场的呢,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回答,技术、人才、品牌或者是管理,但如果你再进一步追问他们,过了五十年后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是一样的吗?可能大部分的企业不能明确作答。这正如问一个人的核心特长是什么时,他们能随口说出一连串的东西,但你再问他们这项核心特长能保持多久时却很少人能回答出来。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性:

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小托马斯.沃森在他的《一个企业和它的信条》里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一个企业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差距经常可以归咎于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个组织是否完全调动了其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工作激情。它作了什么来让员工找到共同的事业?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变动时它是如何长期保持这一共同目标和方向感的呢?最后,我认为为了面对世界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企业要做好准备,调整除了这些信条以外的任何东西,但对这些信条则要终其一生地坚持?quot;”技术等因素对成功也起很大作用,但我认为,公司员工是如何坚决拥护和忠诚执行公司的基本信条要比它们都更重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IBM而言,小托马斯并不认为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而是他所说的”信条“。我认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并成为当今的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即是说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中国企业在入世后,很多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于是乎人力资本在一时间代替了技术,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殊不知,一个企业靠什么凝聚优秀人才,这个才是问题之根本。如果没有一套可以凝聚员工的价值观,最好的人才也不可能在企业停留,那还说什么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口口声声说 ”以人为本“,实际上却根本不尊重员工,纯粹是一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企业让我们怎么想像人才有可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核心竞争力必须符合六个标准,即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和变不了"只有符合这六个条件的因素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除了有一套可以凝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外,其它因素都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都可以转移,可以变动,但核心价值观却不行,正如你可以抢走一个人所有的一切,但抢不走他的精神一样。创造一种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观,并始终不移地信奉它,是一个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法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逻辑表现是

第一,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这种优势的持续性。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能力,它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对抗”能力。在资源稀缺、市场需求有限、企业异质和复杂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一般意义的竞争优势只能保证企业具有短期竞争力,而像“百年老店”这类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够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第二,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直接支撑,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在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更进一步,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部分被界定为核心能力。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看来,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

第三,组织学习是建立并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理论也认为,隐藏在核心竞争能力背后并决定核心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也表现为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获取并得以更新。

第四,企业家创新精神是组织学习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家创新决策建立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未来发展的预见基础上,从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家的创新决策同时实现了对已有的竞争优势来源的破坏。从总体动态上看,由于众多企业家创新决策的存在,已有的竞争优势源泉的不断被破坏、新的竞争优势源泉的不断出现,这意味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在不断发生变化。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工程。多年来,我一直担任职校的班主任工作,在从事德育教学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成功交织着酸甜苦辣。现就这几年的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做如下总结: 职校生相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文化、道德素质较低。对职校生的教育与管理要着眼于时代的特点去观察、分析、引导,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因此为有效的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在班主任用人制度上,可以采取个人申报和学校考核任命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做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个人工作业绩和教职工对其信任度决定是否聘任的原则,立足于选择那些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教育教学双面手组建成班主任队伍,真正实现“庸者下,能者上”班主任任用机制,可以使班主任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做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而且还会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向争做教育教学“双能型”教师的方向发展。(2)学校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物质方面,班主任津贴要按时发放,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要历年呈上升趋势,同时学生处在每个学期末对意外事故零、无退学、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班主任要进行奖励;精神方面,学校不仅要为班主任购买相关书籍、杂志,使班主任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并且在每年的评优、评先、评职称时一律优先考虑班主任。(3)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每学期,学校要通过下发学习资料、观看光碟、聘请专家辅导讲座,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4)建立例会制度。学校在每个星期要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全校班主任进行例会,及时对上周出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和指导,以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实效性。(5)建立“三评”机制。学校在每个学期末要通过学生处考评、学生民主测评、班主任之间互评的方式对班主任进行考核,以此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6)适时开展班主任基本功检测活动。学校应在每学年要组织开展班主任基本功检测活动,主要从班级学生自然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对班主任进行考核,以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基本能力。学生越来越难管理”是许多职校老师的切身体会。现今,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部分家长给了这唯一的孩子过多的宠爱与放纵,养成了他们目空一切的习惯,当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学校时,就势必给学校及班主任的管理带来麻烦。尤其是在职业学校,这里的学生大多对升学失去了信心,想学一门专业技能以便寻求出路,其中也不乏一些混日子的“问题学生”,所以管理起来就困难许多。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便使其走上人生的正轨呢?这里,笔者简单地谈几点看法: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各中职校规模不断壮大.然而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门槛低,许多在学习习惯、自律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差生”成为中职校的主要生源.差生的转化是各类中职学校十分重视的问题,笔者就在中职护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人性化管理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女生不良行为矫正中的具体措施.采用恰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能,促进差生转化,提升中职教育成果.并为各类职业学

第五篇:酒店是一个复杂的运营系统

酒店是一个复杂的运营系统,要确保酒店运作高效有序,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受制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除国际品牌及少数国内品牌酒店管理水平较高外,绝大多数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依然较低。由于目前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使得酒店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方面,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整体成本控制水平来看,通过控制经营成本来提高效益还有很大的潜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成本构成和特点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势在必行。

一、酒店成本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酒店的经营成本包涵了营业成本和费用(本文均引用此概念),与一般企业在核算科目上大体相同,包括一级科目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项,二级核算科目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设置,三级科目一般按部门设置。它不仅包括在酒店实体内部发生的成本,还包括上游成本和下游成本。酒店是个特殊的企业,其成本构成较为复杂。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就是酒店在直接为客人提供服务,包括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从酒店价值链角度来看,即价值活动中的基本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上、下游成本包括采购成本、技术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信息化成本等等。

二、酒店成本管理概述

酒店成本管理,就是对酒店成本进行的管理。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成本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是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不停的降低、降低再降低。成本管理关注是企业整体的效益和长远的发展。

成本管理在本质上并不是关注成本本身,而是要注意识别那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成本管理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其一、全局性。成本管理不仅关注部门成本,更关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长远效益,它实际上是一种价值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活动的任何方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将成本管理定义为对产品成本的管理,缩小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制了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也是对成本管理对象的片面理解。

其二、综合性。成本管理不仅关注财务信息,更需要利用非财务指标为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其

三、管理性。成本管理不仅是一项控制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需要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层面进行操作。

三、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

1.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核算控制体系。

酒店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然后以其带动和推动酒店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酒店行业的财务机构设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采购纳入财务部,财务部由会计核算、内部审核、收银、库房和采购五部分组成;另一种是将采购单独作为一个部门管理。笔者认为应该将采购纳入财务部,并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财务总监必须作为酒店的领导班子成员,其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总经理,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好处:

其一,财务总监可以直接协调酒店内外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和参与酒店的日常经营管理,统一进行控制和调动,这样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加速资金的周转,加强成本控制,充分发挥财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财务部直接管理库房及餐饮核算员,库房又分别设置食品库管员,饮料、烟酒库管员,物料用品库管员,要求他们对所分管的项目和业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样有利于对物品储存、使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其二,采购与库房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其优点有:

①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②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感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③采购直属财务部除了有利于财务部了解价格行情,及时监控、降低成本,还有利于避免采购、库房、财务相互扯皮情况的发生。

其三,收银归财务部管理,收银员不直接同顾客接触,而 要通过服务员这一“中间人”。这样比较规范,避免了收银 员、服务员出一些不必要的差错,同时也便于相互监督和控制餐饮收入与成本。

2.制定成本预算,建立完善的成本考核分析制度。

这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只有对酒店的每个成本项目下达具体的预算指标,并且按此严格考核,成本控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制 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完整性、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制定原则。预算要针对每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特点,在可控的范围内,给出相应的成本预算指标。例如x酒店,每年初由财务总监牵 头,财务部、各经营部门参与,采取“两上两下”的方式制定当年的各项成本费用预算及消耗定额,包括酒店总成本、采购成本、餐饮成本、现金流量预算和工程维修费预算以及办公费、差旅费、汽车费、业务招待费使用计划等,并且分摊到每个月,确定具体的责任人,逐级负责,层层落实。每月底召开成本分析会,由财务、劳资、质检三部门参加,对各经营部门当月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与成本预算差异较大的项目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以便对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

3.强化内部控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1)加大对采购成本的控制力度。

物料采购是酒店资金循环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一环,控制的好坏对酒店来说相当重要。首先应建立采购管理制度,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人、授权人的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采购的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例如x酒店在采购方面规定,采购申请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单必须经使用部门经理签字后报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在审核了该项物资是否急需购进、仓库中是否有存货、是否有代用品等内容后,如果认为确需购进,签字认可后,报总经理最后签发,各环节缺一不可。采购部根据批准过的采购单制定采购计划,向供应商询价、比价、议价,然后选择供应商,并把所选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采购单上,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单须附三个以上的供应商书面报价,以供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稽核。采购过程中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①采购单由经营部门或使用部门提出。采购部门负责实施。

②采购人员不得同时担任货物验收人员。

③付款审批人员及执行人员不能同时办理寻求供应商和索价业务。

④货物采购、存储、使用人员不能从事记账工作。

⑤审核付款人与付款人职务分离。

(2)加大对餐饮成本的控制力度。

餐饮成本是酒店最大的变动成本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对漕店来说最重要。餐饮成本控制不是无限制地降低餐饮成本率,而是要在保证餐饮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消耗,一般将餐饮成本率定在45%一48%之间。按惯例,餐饮部各餐厅菜单上的每一道菜肴,都必须有一份标准的成本核算单。制定标准成本核算单是一项工作量巨大又十分繁琐细致的工作,每一份菜肴的所有原料、辅助配料的分量、单价都必须一一核算并记录在案。这项工作由成本会计、餐饮核算员与厨师共同完成,最后得到的“标准菜单配方”是各个餐厅厨师日常操作的样板。有了成本控制目标,餐饮部经理作为主要责任人,就要经常到厨房进行检查,对厨师操作过程中的浪费及时指出,比如边角料是否充分利用,垃圾箱、下水道里有没有浪费的食物等。厨师更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对操作过程进行控制,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尽可能提高产出率、减少浪费。财务部设立专职的餐饮核算员,每日对餐饮成本进行核算、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情况,反馈信息。月底考核时,将当月的餐饮成本率与餐饮部经理、厨师长、采购部经理及餐饮核算员的工资挂钩。

(3)加大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力度。

能源消耗是酒店的又一项大的支出。如x酒店由于建店较早,设备相对落后又陈旧老化,能源消耗占到营业额的20%以上,远远高于同类酒店的能耗标准(10%)。这几年,为节约能源,x酒店专门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由财务总监与分管工程的副总牵头,加强对日常能源消耗的管理与控制。一是在餐饮部、洗衣房等能耗大的部门分别安装水表、电表,将责任落实到人,每月严格按照下达的消耗定额进行控制、考核。二是对整个酒店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找出能够节能的其他具体措施。例如:对洗衣房、餐饮部调整供气时间,实行集中、统一、定时、定点供气,减少锅炉燃烧时间;定时测量楼层温度,根据温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根据天气情况及季节变化调整酒店外的路灯、霓虹灯的开灯时间。凡此种种,一年预计可节约能源消耗10万余元。

(4)加大对设备的日常控制力度。

酒店的设备很多,如中央空调系统、锅炉、电梯、洗衣设备等等,设备的投资、改造及日常维修、保养是一项很大的支出,因此对设备的管理要建立一种“预防性维护”体系。

一是在投资购买设备时要考虑设备使用的长久、节能与方便,以避免日后为了节能对设备进行改造。比如x酒店。由于设备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经常还会发生故障,造成能源消耗量大、设备维修费高。这几年,x酒店先后采取了很多节能改造措施,例如:将6吨的大锅炉换成2吨的小锅炉,这样在不需要供暖和制冷时,就可以直接使用小锅炉烧热水和给餐饮厨房供气,避免“大马拉小车”;将溴化锂机组改成直燃机。酒店空调制冷时直接通过直燃机燃烧制冷,而不需要先通过锅炉燃烧产生蒸汽、蒸汽再通过溴化锂机组转换成冷气来制冷,仅这两项改造每年可节约天然气使用费约30万元;酒店使用获得国家专利的新技术。将空调冷却水循环泵50马力换成30马力,将冷冻水循环泵30马力换成18马力,这样一年也可节约电费8万余元。

二是要做好设备的日常养护,这样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避免由于设备出现故障而花费大笔维修费用和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是对酒店的各种日常维修要进行控制。酒店规定,各部门在修理时必须填写申请单,由部门经理签字后交工程部。工程部调度接到申请单后派专人进行修理,领什么料、领多少料必须经工程部经理签字确认。修理完后还要经使用部门经理对修理结果及用料情况进行签字确认,这样便可避免在维修过程中出现漏洞和浪费。

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