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中如何说教材
说课中如何说教材?
1、说基本情况——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材的x年级第x册第x课,属于xxxx类型课。
2、说本课的地位及作用——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与以后要学的知识关系。如:《绿色和紫色的画》这一课,是根据学习间色《橙色的画》的基础上所要学的三间色中两个间色《绿色和紫色的画》课,并为以后学习复色及色彩造型打基础的课,是一节承前启后的课。
3、说文——要写课题及内容文字(具体分为:说一说,看一看;思考与讨论;艺术实践;评一评)的编写意图(如:略)。
4、说图——把教材中的图分为几个组说编写意图。如:《有趣的蛋壳造型》第一组图为教师范作主要意图为初步接触蛋壳造型艺术及组成部分、所用的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创作手法等。第二组图为公鸡的制作方法。编者意图是通过这个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蛋壳造型(包括做底座)的方法。第三组图为学生作品。编者意图是通过同龄人的作品欣赏让学生产生信心,并让学生明白同一件蛋壳(或用其它圆形材料),更换服饰、道具、就能变成不同形象的蛋壳造型,还能做出有创意的蛋壳艺术造型。
5、基于以上的分析,这节课的目标是。。(写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点是。。难点是。。
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室
李千植
第二篇:说课标、说教材、说专题(精选)
三说一演讲材料
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内容研说
水泉教管中心旱平川小学 罗富琴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与各位同仁交流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识字、写字内容的相关知识点。
语文是字词句篇,语文是听说读写,学好语文,就拥有了一条走向知识海洋的绿色通道。而识字、写字又是一切之基石,重中之重。今天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课标 课程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在总目标下又有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来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各个学段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第一册主要集中识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第二册就不集中识字而是把识字分别安排在单元课文里。课文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儿歌、古诗形式,易于朗读;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并力求使每次写的字有一定规律。
从第三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到了中年级,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单独编写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教材,使用写字教材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
2、编写体例
1--2年级强调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增加认字量是为了提早阅读。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3—4年级依然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以便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5—6年级识字都随课文安排,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3、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我分学段来阐述。从学习兴趣上来说:
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识字量
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先减少2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技能掌握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写字
第一学段: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各个学段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超
市里、大街上、游乐场……处处是课堂。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外识字情况,鼓励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多种形式强化巩固。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随时处理。课内外相结合,力求识用相结合。
3、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4、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会写的字要关注字本身的结构,尤其要指出特殊字的偏旁,为学生正确使用字典,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说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这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中要利用课程资源,使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但教材只是载体,要根据识字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利用班级图书角,增加阅读量,鼓励相互借阅,资源共享。还要利用课件,教学光盘内容,以及电视、网络中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只要用心观察,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在学校、小区、街头、公园等等都为学生学习、积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都是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结语
语文是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绚丽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踏过一片海,用广博的知识激起片片微澜;采过一丛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来缕缕清香。
第三篇: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七年级下册中具体体现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七章三角形,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七年级下册中体现在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八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做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它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在整个初中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说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⑴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本册教材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下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再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说理。
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这册教材包括: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七章:三角形;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点
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树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二)、能力点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对已获得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如有序数对用排座位说明,点与坐标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位置当做坐标原点,其他学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第一、善于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第二、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错误资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作为教师,我们应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第四篇:说课标说教材
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标,说教材材料
苇莲苏学区中心校:贾晓光
2012年8月 今年本校的七年级数学课程有我担任,为了更好的理解教材,用好教材。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研说: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说教材的整体轮廓及能力培养
本册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和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具体分配如下
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
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一)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整式的加减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也能为今后学好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打好基础;图形认识初步中所学习的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如何把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以及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应用等也都是整个“空间与几何“领域的基础。
(二)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整册教科书中体现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一元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在本册书中,而且在后面其他各册书也都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科书内容及学习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的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出负数,接着引进数轴、想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作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在本章,有理数加法和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和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本章的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学生能认识到运算法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重要的是用法则进行运算,并运用有理数运算解决问题。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在本章引言中,教科书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本章的合并同类项是重点也是难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整式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要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同类项的概念,会辨别同类项,准确地掌握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字母和字母指数);其次,要明确合并同类项的含义是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并成一项,经过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项数会减少,这样多项式就得到简化;最后要使学生明确“合并”是指同类项的系数的相加,把得到的结果作为新的系数,要保持同类项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对于本章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而对一元一次 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到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再探究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若干个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通过引言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俯瞰图和4.1节开始的实物照片入手,展示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和将要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接着,教科书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长方形物体入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几何体、平面、直线、点等概念以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过程,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并进一步从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点、线、面、体,并初步引入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知识。本章的内容是以后学习的主要基础,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发展空间观念,一些主要的概念、性质等式本章的重点内容,虽然许多的概念之前有初步的了解,但比较分散,现在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另外对图形的表示和画图、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等,都需要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可以结合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和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概念、性质。这些不仅是学好本章的关键,对于学好以后各章也是很主要的。
(二)、能力培养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几何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如有序数对用排座位说明,点与坐标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位置当做坐标原点,其他学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第一、善于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第二、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错误资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作为教师,我们应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本册教材知识结构:
苇莲苏学区中心校:贾晓光
第五篇:说课标 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
兴农中学乌当校区
胡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初中学数学,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初中数学中具体体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五章三角形,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七年级主要中体现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八年级上册的第八章“数据的代表”做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它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在整个初中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数学理解”,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说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⑴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本册教材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还有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再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说理。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数学理解”“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联系拓广”三个层次,根据层次不同,对学生要求也不同,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一)知识点如:统计 他包括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二)、能力点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
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
我的演讲完毕,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