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学论文选题大全
社会保障学论文选题1.社会福利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
2.“福利国家”评论
3.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源 5.当前中国人的福利观念及分析 6.中国的社会政策模式
7.中国现行社会政策的内容范围 8.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观 10.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1.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12.中国古代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和措施 13.国家社会保险理论溯源
14.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15.养老金领取资格调整的政策建议 16.养老金保值增值之我见 17.农村老年妇女的供养问题
18.养老机构中配置社工专业人员的必要性
19.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对
策研究
2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增值与风险防范 22.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23.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24.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及其比较 25.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 26.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27.当前医保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28.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9.养老保险制度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30.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3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考 32.外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3.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34.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思
考
35.关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36.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37.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思考 38.中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39.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思考 59.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过度增长的探讨 40.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4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42.对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度的分析 43.中国城镇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 44.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思考
45.试析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若干关系 46.对养老保险智利模式的评述 47.当前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中的问题与对策
48.养老保险向基金制转轨的问题 49.社会保障中关于政府作用的分析 50.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 51.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52.养老保险的费率研究 53.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5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 55.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和对策 56.失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57.多层次社会保险体制的建立 58.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分析
60.城市低保福利依赖与反依赖研究 6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评析。62.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63.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
题。
64.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65.中国养老模式探讨
6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原
则。
67.论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68.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69.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评价。70.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主要模式。71.论家庭与社会保障
72.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构想
73.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研究
74.福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中国的政策选
择
75.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
76.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77.关于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78.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评估
92.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居民满意度研
究
93.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79.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
80.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81.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社会救助工作思考 82.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8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84.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
85.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86.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 87.跨统筹地区就医问题研究 88.失业保险问题研究
89.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模式 90.中国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照顾需求研究
91.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研究——
企业的公益效率
94.非官非民、亦官亦民——中国非营利
组织的”官民二重
第二篇: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学专业论文参考选题(teniu推荐)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的本质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
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
中西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社会工作的源流
社会工作的制度背景
政府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工程中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港台社会工作发展史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与背景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理论的发展
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异同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的程序
个案工作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个案工作员的素养要求
社会个案工作的价值理念及其在社会个案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个案工作关系分析
试析社会个案工作的沟通技巧
社会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小组工作的实施场合论小组工作技巧
社区资源与社区发展
社区经济与社区发展
社区工作的理念
自愿者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政策与社区发展
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社会工作的策略
社区工作在中国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
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社区组织
社会福利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
“福利国家”评论
我国政府工作中的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源
当前中国人的福利观念及分析
中国的社会政策模式
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政策决策模式
中国现行社会政策的内容范围
论中国现行社会政策的存在形式
试分析中国现行社会政策中对家庭地位的界定
中国青少年政策的表现
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观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古代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和措施
国家社会保险理论溯源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养老金领取资格调整的政策建议
养老金保值增值之我见
农村老年妇女的供养问题
养老机构中配置社工专业人员的必要性
城市老年人的孤独问题
老年婚姻障碍研究
老人社区照顾模式研究
老人服务机构中的精神辅导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心理咨询思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现状和成因
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现状和成因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成因与对策
女童失学原因与社会救助
三、社会工作教育
国外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的应用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求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实习研究
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实习模式
四、其他
当代都市家庭的发展趋势
都市社区功能研究
都市贫富分化研究
当代中国都市职业阶层研究
中国现代化研究
“单位制”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考察
北京聚居区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各地城市社区建设概况及问题研究
有关“社区”概念的讨论
本世纪我国社区研究的脉络
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增值与风险防范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及其比较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当前医保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考
外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关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思考
中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思考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对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度的分析
中国城镇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思考
试析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若干关系
对养老保险智利模式的评述
当前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中的问题与对策
养老保险向基金制转轨的问题
社会保障中关于政府作用的分析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养老保险的费率研究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和对策
失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多层次社会保险体制的建立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分析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过度增长的探讨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模式
中国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照顾需求研究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研究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研究——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评估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存续的讨论——基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居民满意度研究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打工子弟城市适应干预项目效果评估
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影响当代青年择偶观的社会因素研究
青年“闪婚”现象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就业性别歧视探析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经济全球化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跳板还是扎根:大学生村官的去留选择
农民市民化中的角色转换
乡村里的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群体性事件”中反映的中国社会运动特点
公共领域视角下的网络政治
网络社会运动
中学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导向
教育与阶层固化
中国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研究
当代女大学生如何看待美丽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念调查研究
从女大学生就业看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
高校农村女大学生现代化过程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追求调查研究
中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待中西节日的态度分析
从当代大学生的节日观看文化传统的变迁
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研究
兰州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
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大学生打工现状及其社会问题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
社会权力的来源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影响力与社会秩序研究
网络民意与公共领域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新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
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社会认同与社会秩序研究
社会诚信缺失与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研究
文化认同与社区秩序研究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状况研究
城市社区居民组织发展状况研究
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城市社区发展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新时期公民意识状况研究
当代青年志愿精神研究
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
第三篇:社会保障论文
浅析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达9400多万人,而且这一势头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农民工流离于城乡之间,形成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在为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并未完全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遇到各种风险时,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占城市劳动者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却被排除在这一制度之外,这不但侵害了农民工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农民工劳动保障的权益维护己成为近几年我国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针对现阶段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现象,应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养老保险 以土地换社保 分类分层管理 和谐社会
在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上,“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同时还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大量进城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时进城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日益增强,各省市为了规范市场、保护弱势群体,都逐步地在为农民工争取《劳动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其中很多地方已经着手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寻求对策。实践中,我国当前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农民工的人数非常有限,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实现一般需要地方立法,以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倡导。有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率先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形成了上海和广东两个模式。上海模式最大特点是设专门机构管理,农民工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只做养老补贴。农民工连续缴主费满1年可获得1份老年补贴凭证。广东模式是将农民工直接纳入现行城市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两种模式因地制宜,有力地保证了当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但这两种模式也都各自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上海模式的养老补贴待遇偏低,其额度现为本人实际缴费基数的74%,难以有效防范老年风险,广东模式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费率高、转移困难等制度设计也不尽合理。研究相应对策,探索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来看,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发展缓慢,主要体现为“一低—高”现象且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从参保到退保,亿万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面前表现出的无奈与矛盾,为中国年轻而庞大的社会保障体制出了—道难题。然而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a、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调查表明每4位农民工中每年大约会有l位转换打工地区,由于国家尚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就意味着农民工即使在辗转各地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晚年却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因此,少数参保的农民工在离开打工城市时也纷纷选择退保。
b、农民工工资较低、经济拮据。工资低、收入少,使得农民工“望保兴叹”。大量农民工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劳动,从而工资收入大大低于流入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维持城市生活己捉襟见肘,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90%以上农民工根本就没能力购买社会养老保险。
c、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据广州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有所了解的不到 20%,即使是这部分人也普遍感到社会养老保险离他们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当调查中要求农民工在“企业为自己每月增发100元工资”和“企业为自己每月多缴纳200元社会养老保险费”中进行选择时,7396的农民工选择了增发100元工资。可见农民工普遍怀有“天边的凤凰不如到手的麻雀”以及入袋为安的短视心理,从而在主观上忽视社会养老保险。
2、一些企业拒绝为农民工办理参保
企业经营者认为,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企业负担,往往违反规定不予参保。近年来,农民工退保率不断升高,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如果农民工“退保”,可以得到个人帐户中的11%作为一次性给付,而剩下的15%并不退还给企业,而是变成社会统筹基金。因此,企业干脆拒绝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也是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一个原因。
3、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低一高”现象的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现有的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工的回流反映出他们在城市处于漂泊状态,其身在城市而户口在农村,他们随时可以回乡务农,伴随着回乡的是拒绝参保或退保,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一低一高”现象。
4、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一低一高”现象的另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土地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其生产功能;二是土地作为不动产的财富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除了上述两种功能外,还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为此,当农民工所在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时,他们不愿冒失去工作的风险而提出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当农民工失去城市工作的时候,承包的土地可以作为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退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因此而减弱。
5、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
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不能激起农民工的兴趣,关键是现行制度与农民工特点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势必使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困难。
b、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的有关规定也给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相对于农民工的低收入来说,较高的费率也造成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低下。
c、累计缴费15年的门槛难以逾越。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由于农民工普遍从事的工作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常常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城市里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实际缴费年限很难达到15年,所谓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
1、出台有关强制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把农民工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必须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同时,还应出台相关限制或取消农民工退保的政策。当农民工离开参保地返乡时,本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帐户,保留其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其户籍所在地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帐户余额及对应的基础性养老金权益和基金转移至本人户籍所在地。到时仍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将个人帐户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能够突破户籍制度障碍,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理所当然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3、以土地换社保
对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并根据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和收益,折算为一定年限的个人帐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平稳过渡。对土地使用权置换出的保障资金,直接进入农民工的个人帐户,增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积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4、合理设计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a、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区分开,寻找出一条有别于二者的适合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1)将在正规部门就业、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其待遇。(2)对签订短期合同的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①社会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建社会统筹,帐户权益可累积计算,便于跨地区转移,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情况。②兼顾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采取与城市职工有别的,与他们的低缴费年限桕应的“低年限低保障”的低保政策。③合理调整费率和缴费基数,但也注意不能太低,因为会因收益少而降低农民工参保的热情。
b、未来建立全国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全国按统一的政策搞社会养老保险,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办理随身流动养老保险卡,卡号可以为其身份证号码。对于农民工来说,只需随身携带一张如银行卡般的保险卡,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其个人账户都跟随他一起流动。
5、加大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唤醒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也要教育雇主明确对农民工的保险责任。只有农民工自己觉醒了,雇主的责任明确了,加上国家的积
极扶持与引导,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四、结论
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低—高”现象,除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外,还可以尝试改革户籍制度和采取“以土地换社保”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完成向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
第四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结课论文
姓名:李庆磊
学号:
专业:2009489046 09统计学
我国农村发展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由于人口老龄化、家庭的小型化等因素使农村传统的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大大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面临极大挑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土地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口老龄化
(一)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体系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削弱和瓦解,而现代养老体制并没有在农村确立。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生儿养老,天经地义。但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这种天经地义的事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活成本在不断上升,人口在流动,土地在流失,个体自主性在不断增强,老人权威在不断下降,寿命在延长,家庭小型化在加快等等,使得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早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占了总农村人口比重的5%,高于城市的4.54%,202_年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已经上升到7.35%。而且因为我国并未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尽管目前农村8%-10%的人口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但目前能从中收益的老年人口比例极低。
与此同时,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甚至携家带口外出,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一些小孩。虽然外出务工可以赚钱,可以增强农名家庭的养老能力,但是由于大部分农名非农业就业并不是很稳定,生活成本比较高,因此,对增强农村养老能力的作用不是很大,相反由于很多青壮年外出,老年人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养老,“务农和尽量延迟劳动年限是大多数农村老人维持自己生活的主要方式。
而且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严峻性和严酷性:不少老人过着凄惨的生活,行动不便,没人照顾,生病没钱,得不到资助,孤独寂寞,由此也引发了老年人自杀率的上升。如果说农名是个弱势阶层,那么老年农民则是这个弱势阶层里的最弱势群体。
(二)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试点,此后一段时期,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开展,截止到202_ 年底,全国有近2 000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54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基金300多亿元,已有200万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的特点。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不仅会加剧城乡差距,也会酿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202_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决定,202_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用以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从202_年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试点工作正在逐步进展和扩大。
(三)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及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逐渐弱化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村社会和家庭的生产生活完全是围绕着土地来运作,土地对农村家庭的养老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土地养老的模式在很多地方难以为继。
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祖祖辈辈想要拥有土地的夙愿,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在充当农业家庭经营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也成为农民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依托,形成了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农村保障体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时难以建立的条件下,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是由土地来承担的,土地具有极重要的生活保障功能。但现行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也构建了城乡二元的保障格局:农民有土地保障,工人有企业保障。城乡二元的保障格局使得农民的身份长期以来难以改变,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其向城镇的流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非农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成为非农劳动力,原有的土地保障逐渐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种弱化首先表现在土地保障的“虚化,问题,土地保障的“虚化”即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降低,从而对农民生活保障的实际能力逐步下降的现象。土地保
障的“虚化,’现象在一家一户耕种小块土地、劳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表现得较为突出。对于农民来说,要使土地具有养老保障功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人均占有土地比较多,二是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而且随着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将越来越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在市场化和加入WTO后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早已成为薄利行业。在一些地区,农民种粮得不偿失,由此而引发严重的抛荒现象。直到近几年农民享受到种粮补贴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仅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因此,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担负起农民养老的重任。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农民的必要补偿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支援国家的各项建设,被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得到的补偿很低;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产品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国家始终通过剪刀差控制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在很多关键时期,农民的竭尽全力保障了全国农产品的需要,为全国上下渡过难关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继续为我国的建设做贡献。然而,失去土地保障、水平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都给农村的养老保障带来更深一层的考验。相比于国家对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和,农村养老保险却显得微不足道,在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领域,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有失公平的。为了城乡和谐发展,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应该加紧健全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体系。一直以来农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国家是时候做出补偿了。
(3)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需要
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而且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老龄化速度在未来的30年间将持续加速,根据预测,202_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将上升到17.93%,比城镇的比率高出4.8个百分点,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先老未富”,甚至是“先老还穷”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较少,人口老龄化的负担相对较小,而中国农村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很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整个欧洲各国老年人口之总和。因此,为了迎接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老有所养,就有必要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4)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在不断扩大。196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2∶1,1978年为2.4∶1,到了1994年就达到2.87∶1,202_进一步上升到2.9∶1,202_年则为3.45∶1。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而我国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差别也很大,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2_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近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已达90%以上,而农村只有2.4%。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羁绊。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公平,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
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已经初步构筑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群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农民不论亦工、亦农、亦商都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逐步在农村建立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郭秀亮、范作雄:《浅探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东南学术》1997年第1期。
2林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_。3安然.: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第五篇:论文选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期末论文选题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联性和趋同性研究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探析
3.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方法
4.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分析
5.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6.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
7.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
8.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
9.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与主要任务
10.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的影响
11.试论在行政单位会计基础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1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13.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1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
15.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
16.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17.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政改革政策浅析
18.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19.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透明度的问题探讨
20.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难点问题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