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
摘要: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农村教育又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积累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现象,而教育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农村教育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 社会学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教育问题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在有8亿人口的农村,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教育依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产物。
“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及身体健康管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资料,从中得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身安全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身边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自身保护能力差,易遭受他人的人身侵害。其次,儿童的自制能力差,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走上不法犯罪的道路。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解决其教育问题的基础。
(二)行为习惯问题
留守儿童自小缺乏良好的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其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这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果。
(三)心理问题
由于自身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祖父母的隔代教育,易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1、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沟通。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与祖父母辈有存在很大的代沟,有困难时不愿向不熟悉的人求助,造成其缺乏沟通能力,形成沟通障碍。
2、自卑、逆反心理严重。因为贫苦,以及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往往存在严重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冲撞老师及同学的事时有发生。
3、冷漠、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
(四)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管理以及和他人的正常沟通,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者并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其成绩普遍较差,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
(五)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祖辈的溺爱,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等不良品行,缺乏自我约束和上进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农村教育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首先,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使农村教育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同质性,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其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国家教育投入体制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因素。再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城乡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最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本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均等
首先,城乡差异造成教育机会的失衡。城乡的收入差距,导致城乡居民对收入的分配存在差异,农村居民投入到儿童教育中的费用明显少于城市居民的投入。另外,政府对农村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文化阶层差异也导致教育机会的极大反差。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的意识太低,农村父母对儿童的教育缺乏责任感。同时,留守儿童大部分交予祖父母辈看管教育,祖辈的文化水平相对更为低下,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争取到更好的教育机会。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也是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对其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其不能良好的接受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为心理环境的缺失和教育环境的缺失。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关爱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必需品”。但农村留守儿童却得不到这应有的“必需品”,他们成长在“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中,进行跨代交流,这往往使其不能正常的与家人进行沟通,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与心理依恋。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
(四)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在原因
(一)中已指出,城乡差距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是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城乡的差距同样也影响着农村文化的教育环境。因为贫富及心理差异,农村文化存在着“排外”的现象,抵制外部的先进文化,固守落后的思想观念。而应试教育的影响,又使农村的文化教育环境死板和保守。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五)社会的漠视、关注度不够
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出现了较长时间,但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所以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应运而生。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
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
1、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和投入机制。
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畅通农村教师选用渠道。
3、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4、调整农村教育的内容,重整教育目标。
(二)改善教育环境
改善教育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家长要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3、积极推行家访制度。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
4、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沟通。
5、代理家长制,让留守儿童真正体会父母的关爱。
6、提升教师自身修养,走进学生心灵,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三)开展“三个一”活动
“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而出现的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学校积极实施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的制度,给他们关怀,做他们成长的“监护人”。
2、社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应该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积极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3、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优秀的同学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四)政府和社会加强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关注度不够和社会的漠视。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认识到这一
问题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措施。
1、政府要协调安排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3、改革户籍制度,让留守儿童“走出去”。
4、大力发展壮大地方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5、行政执法部门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6、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的反思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人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政府,社会及相关研究者都进行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只对关于他们现状的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描述,然后提一些宏观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并没有进行相关论述,而且政府社会对其关注度并不够。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之间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呼吁全社会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带给这些心灵
脆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杨沛英主编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3、《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吴思娜主编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论文
5、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6、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
7、也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 田赤光
第二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的探索 作者:何厚松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或经商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我校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因此,我校“留守儿童”较多,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求教师细心观察、耐心辅导、勤于收集。现总结如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对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项调查:我校有2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舅舅舅妈生活,他们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通过打电话,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品德、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都不了解,当然也无从管教。
从我校的“留守儿童”调查情况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习、思想品行、教育等方面,明显比其他孩子差。1.学习上,由于“留守儿童”是寄养在祖辈身边,他们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放任型,只要他开心高兴就行,属于重养轻教。和舅舅舅妈居住的,是想管但又怕严管,总是担心父母多心。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了,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
儿童”的年龄较小,在学习上自觉性、自控力差,造成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不理想。
2.思想品行。“留守儿童”在班集体中,说脏话、打架、不愿做劳动等情况比较突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少,情绪易激动。个别留守儿童以“武力解决问题”,轻则辱骂,重则出手打人。这样,使得他们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成了一个孤立的群体。他们不愿走出来,而关心他的人也走不进他们的内心,无法知道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只能放任不管。
3.心理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4.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索
近年来,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实施“二个一”工程。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周都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好记录。
2、建立“留守儿童”名单、留守儿童帮扶小组成员、帮扶措施、帮扶记录。“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但他们并不是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或几个班,因而增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掌握父母的外出动向以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同时,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2、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亲情意识淡薄。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不回来,一方面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缺乏,不但造成孩子与父母亲之间关系淡漠.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家长在外省打电话给她,每次她都以各种理由不接,让弟弟、奶奶和妈妈讲话。这位家长十分着急担心,女儿正处于青春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就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我。通过我的耐心询问,女孩最终说:“我也很想妈妈,不是不想和她说话,我怕自己听到她的声音会忍不住哭出来。”我听后说完心情很沉重。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的理会到,我们要做留守儿童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留守儿童”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孤单感,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3、在学习上。针对孩子回家没有人辅导作业,我就要求他们在学校里完成,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来辅导他们的作业;课堂上,尽量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引导提问,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肯定
他们取得的成绩。对于班集体的事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参与到集体工作中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新,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4、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关爱留给儿童。“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美的语言。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农村一线的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我们不光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要在工作中仔细观察、耐心讲解,用爱和温暖去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愉快的生活和学习,健康的成长。
第三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林家坪镇中心校 刘海有
曾几何时,面向黄土背朝天农民,纷纷离开祖辈辛勤耕作的贫瘠土地,到外面世界去发家致富。而将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类学生的教育,也日益成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问题一: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父母外出赚钱,孩子的教育咋办呢?
现在不少村庄都是老弱病残看门照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淘金”。谁来监护、管理孩子,就成了首要问题。据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及管理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对隔辈子孙“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疼爱有加,管理出现死角。而且有些老人对孙辈儿也颇动脑子,无奈教育方法多是过去的一套,好心不得好报,不少孩子一听老人唠叨,就退避三舍,撒脚丫就走,半句也不想听。要不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你让朝东,我偏向西,你让撵兔,我偏赶鸡”,逆反心理让人哭笑不得。可怜这些老人,一提起孩子,只有无奈叹息。若把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则更是“深不得,浅不得”双方更是缺少感情沟通,其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死角的原因吧!
父母外出谋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对子女的管教问题却不可忽视。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吧!
问题二: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
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无论挣钱多少,对滞留在老家的子女普遍存在愧疚心理,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言稿
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关注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啊,而在面对这一状况,不应只看到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拉动农民收入提高的一面,还要看到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问题要切实提高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因为新农村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农村儿童的发展情况,如果他们从小就素质低下,长大之后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是不会有更大的贡献的。所以应从现在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要清楚知道他们的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起来啊。
大家如何看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实留守望儿童的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也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所以作为家人、老师、社会,都应给他们多些关心,既关注他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多些使他们觉得有家的温暖,使他们觉得他们也是可以得到别人的关心,这个是很重要的啊。而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这些都是需要值得我们多注意,也需要多关心的啊。只要使他们得到好的照顾、关心,他们才能健康的成长啊。
第五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报告
一、问题概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据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抽样显示,甘肃、江苏和陕西三省某5县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7.7%。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和比例还将增加和提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将更加突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从时间上看,由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逐渐增强,留守儿童的比例与年龄成正比关系。调查显示,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要低于初中,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比例要低于高年级。此外,从区域上看,由于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分布具有从城市一集镇一村庄递增的规律。比如涪陵区江东片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就只有18.7%,作为集镇的蔺市镇小学为38%,而在行政区域调整中被撤并的五马乡原所辖五马小学为44%。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涪陵区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26%的留守儿童“偶尔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
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
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渐上升。资料显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增至3:7。这七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且这个群体已占未成年犯罪的50%以上。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道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难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虽然中央和一些地方出台了不少的规定和办法,如:“一帮一”、“手拉手”、“特别关爱”、“结又才帮扶”、“共享蓝天”、“关爱行动”、“寄宿制工程”、“心理阳光工程”,“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四老”家长培训班等。但应该看到,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又必须依赖经济社会发展和突破体制障碍,所以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层关注多,基层措施少;专家呼吁多,部门落实少;局部活动多,整体受益少;短期工作开展多,长效机制跟进少。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欠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镇化,二是劳务输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按照要用城乡统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必然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劳务输出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西部流向东部,由乡村流向城市。很多地方政府将劳务经济作为本地区“第一经济”来发展,加剧了这一趋势。
(二)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两大顽症
教育意识薄弱,重养轻教。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淡薄。
(三)学校教育中有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策及建议
建议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三大重点工程
一要在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存在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要,很多学校还没有建成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即使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接纳能力也很有限。另外还有管理的人员和经费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第一,目前,要抓紧对2004年以来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在第一轮工程结束后,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第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第三,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第四,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缩小城乡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二要加速推进“共享蓝天”工程。“共享蓝天”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跟进乏力,尤其是在机构的设置和经费保障方面进展缓慢。为此建议:第一,加强督查和落实工作。第二,敦促尽快:成立专门机构。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增加编制、配备人员成立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协调机构。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测评体系,落实工作经费。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关的督查、激励、信息反馈机制和测评体系,落实工作经费,为开展“共享蓝天”大行动提供组织和财力保障。三要尽快完善“绿色通道”畅通工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在“留得住”上做文章外,还要在“流得畅”上想办法。根据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由接人地负责。
(二)完善推广三种经验
一要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因社会和家庭而产生,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长远离孩子时,学校更应该扮演孩子第二个“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义务。二要完善和推广“代理家长制”。“代理家长制”源于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其经验经过多家媒体宣传得以在重庆和全国推广。这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但是,此制度在推
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角色认定难,制度跟进难,责任落实难,长期坚持难。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代理家长制”:第一,建立准入机制。代理家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人愿意,二是家长认同。第二,建立跟踪评估机制。第三,建立退出、奖励机制。第四,建立综合代理模式。第五,尝试建立补助机制。
(三)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保障体系。二要抓住统筹发展契机,逐步拆除体制屏障,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三要明确家长监护职责,帮助家长优化选择,加固监护保障体系。(刘明华 李朝林 刘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