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答题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21-46932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6 03:35: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答题

1、以下那一项是视觉器官对周围物体远近、深浅、高低三维空间位置的分辨感知能力? A;同时视

B;融合视

C;主导视

D;立体视、充足的睡眠可消除视疲劳,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小时?

A;7

B;8

C;9

D;10 3、几岁至几岁是近视眼的快速突增期?

A;3~6岁 B;7~9岁 C;10~13岁 D;16~18岁、视力低下,98%为(?)所引起。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散光眼 D;老视眼

5、理想的眼屈光生长发育规律是从出生时的远视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到(?)时完成眼的正视化。

A;7岁 B;8岁 C;9岁 D;12岁

6、视力正常的标准为(?)。

A;远视力≥1.0 B;远、近视力均≥1.0 C;看得清楚远近目标且能分辨色彩 D;中心视力、周围视力和立体视力均正常

7、孩子出生时一般都是远视眼,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迅速增长,(?)度数逐渐减少,逐步向正视眼发展。

A;远视 B;近视 C;斜视 D;散光、近视眼视力碍障主要表现在(?)。

A;近距离物像清晰,远距离物像模糊 B;远距离物像清晰,近距离物像模糊。C;远、近物像都不清楚 D;远、近物像都清晰、不良的视觉环境和视觉行为会引起眼轴(?),造成近视眼。

A;异常增长 B;发育迟缓C;发育停滞 D;发育过短 10、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视眼的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

A;30% B;50% C;75% D;95%

11、视力健康管理的工作核心就是通过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动态管理全面促进学生视力健康。

A;健康评估 B;康复训练 C;综合干预 D;光学矫治、如果孩子的(?)消耗过快,那么将来发生近视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A;近视储备 B;远视储备 C;远视力 D;近视力、通过(B)检测,可找出近视发生与发展的“症结”。

A;散瞳验光检测

B;眼生物与生理功能检测

C;动态屈光检测 D;静态屈光检测

14、教室照明应配备有灯罩的40 W荧光灯(C)盏以上,且灯管应垂直于黑板。A;6 B;8 C;9 D;6~9

15、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其规律是沿着(A)的方向变化,呈不可逆走势。

A;远视→近视→正视 B;近视→正视→远视

C;远视→正视→近视 D;正视→远视→近视

17、中小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必须从为孩子建立一份完整的《视力健康档案》入手,坚持从(A)、用眼行为、用眼环境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 A;视力健康状况

B;远视力

C;近视力

D;用眼时间

18、学校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应围绕“(A)、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动态管理”各环节展开。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健康管理 D;健康评价

19、根据《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要求,开灯时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应 ≥(C)勒[克斯]。A;100 B;200 C;300 D;400、视觉功能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是指(A)。

A;同时视

B;融合视

C;立体视 D立体视

判断题

1、没有好的视力,就不会有好的视觉。(A)

A正确

B错误

2、双眼中只要有一只眼睛远视力达到了1.0,就不是视力低下。(B)

A;正确

B;错误

3、激光手术可治愈近视眼。(B)

A;正确

B;错误

4、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缓解调节过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近视度数加深。(A)

A;正确

B;错误

5、有理想远视储备的孩子,将来发生近视的风险相对较低。(A)

A;正确

B;错误、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可通过科学检测分析进行预警。(A)

A正确

B错误

7、要解决好中小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必须依靠传统的“查病-治病”方法,把近视当成“疾病”来处理。(B)A;正确

B;错误

8、没有同时视功能,则必有一只眼睛的功能受到抑制,成为废用性弱视,进而成为外斜视。(B)

A;正确 B;错误、如果12岁前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将来发生近视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A)

A;正确

B;错误

10、同样是1.0视力的7岁孩子,他们的眼屈光状态不尽相同,可能是正视,也可能是近视,还可能是远视。(A)

A;正确

B;错误

11、对于远视力≥1.0,但眼屈光发育走势已偏离正常轨道的孩子,如不主动进行干预,将来就会发展成为近视眼。(A)A;正确 B;错误、眼肌灵活性差、耐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近视。(A)

A;正确 B;错误、排查假性近视首先要进行散瞳验光。(A)A;正确

B;错误

14、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眼屈光变化的敏感期,绝大部分学生近视眼都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发展的。(A)

A;正确

B;错误、已近视且度数较高的孩子如果不及时配镜矫正视力,会加速近视发展。(A正确 B错误

A)

第二篇:答题

第一轮

1、中国象棋的双方各有几种棋子(七种)将、士、象、马、车、卒、炮

2、鱼有耳朵

3、蒲公英靠什么传播种子(风力)

4、王昭君的墓在什么地方(内蒙呼和浩特)

5、总角之交是指(儿时、少年之交、发小)

6、太湖在什么地方(江苏省南部)

7、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8、镜泊po湖在那(黑龙江牡丹江市)

9、隔着门缝看到的人(和正常人一样大)

10、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盆地)

第二轮

1、乌鱼是鱼类

2、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维生素C)

3、(红茶)属于发酵茶

发酵茶是比较不伤胃的,可以调节人体的血脂、血糖、加速人体消化,所以胃不好的人但想喝茶来减肥瘦身的,可以多喝发酵茶,例如红茶、乌龙、普洱等。

4、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安徽)

5、草莓上的疙瘩是(草莓籽)

6、骆驼有(双层)眼睫毛

古代被人尊奉为火神的是(祝融)又叫黎,善于用火,保存火种,钻木取火。

第一轮

1、香槟酒是葡萄酒

2、斗牛士用红布斗牛,牛冲过来是因为(布的抖动使牛兴奋)

3、中山装的创始人(孙中山)

4、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5、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楚国)

6、关闭当前文档CTRL+W

7、正规围棋的棋盘大小是(19×19)

8、黑啤酒的香气是什么香(麦芽香)

9、“送”的笔画顺序,是先写走之,还是先写关,先写关后写走之

10、“陈”的笔画顺序,是先写竖,还是先写3,正确的是先写3

第二轮

1、养老保险要缴纳最低要多少年?(15)

2、医疗保险是缴纳多少年?25年

3、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未随车携带身份证的,交警可依法扣留机动车。(错误)

4、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经大修后可以上路行驶(错误)

5、润滑油由 基础油 和 添加剂 两部分组成

6、润滑油分为

工用

润滑油和

车用

润滑油两大类

第三篇:答题

一.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正确答案序号)

1、()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按国家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的要求,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本领。A、教学评价能力 B、教育科研能力 C、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D课堂教学能力

2、()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备条件

A、教学研究B、教学反思C、教学探讨D、教学研修

3、()是教师职业的“第一书体”,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A、钢笔字B、粉笔字C、毛笔字D、艺术字

4、教学媒体主要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两大类。

A、多媒体教学 B、常规教学媒体C、计算机教学设备D、现代教学媒体

5。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A、教学规律B、教学水平C、教学质量D、教学改革

6、()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论文的精髓,也是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A、正文B、导言C、结论D、大纲

7、写好教育调查报告的首要一步是()。

A、制定大纲B、设定方向C、充足的经费D、选好课题

8、()是教师为执行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

A、教案B、大纲C、计划D、课题

9、组织和建设(),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A、学校B、班集体C、兴趣小组D、研究小组

10、要做到公平,班主任首先要善于(),决不能凭经验论断。A、开会探讨B、综合调研C、调查研究D、偏听偏信 11、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和交往的目的在于()。A、课程计划B、提高教学经验C、教育学生D、课题研究

12、()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

A、自信心B、同理心C、同情心D、以上都正确

13、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A、可信度B、同情度C、接纳度D、重视度

14、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离不开()。

A、语言表达B、行为动作C、沟通交流D、言行举止

15、()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综合教育的重要途径。A、科学实验B、课外活动C、兴趣小组D、野外活动

16、教师在做家访时应该()。

A、直接上门家访B、家访时间越长越好C、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D、在学生家里东转西瞧,参观学生的家庭环境

17、()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A、教师B、学生C、家长D、学校

18、教育和课程实际上是以()为核心和基础的。

A、学生的发展和成长B、知识的传授和学习C、知识的传递和传播D、文化的传递和发展

19、()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A、提高教学成绩B、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C、带好班级,教育好学生D、关心差生和鼓励优等生

20、()是班主任必须建立的一个基本信念,也是班主任必须做的工作。A、关心所有学生B、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C、鼓励优等生D、转化后进生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对的,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教师通用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等多个方面。

A、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B、创新性思维与实践的能力C、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D、问题解决与研究的能力

2、粉笔字书写的主要特点是()。A、快速性B、直观性C、美观性D、规范性

3、根据现代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将现代教学媒体划分为()。A、电声类媒体B、电视类媒体C、计算机类媒体D、光学投影类媒体

4、课题选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需要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5、教育计划的写作要求是()。

A、要掌握制定计划的客观依据,从实际出发,讲求科学性B、要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C、计划应定的明确彻底D、实施步骤应切合实际,完成时限要留有余地,积极稳妥。

6、班主任的教育艺术主要有()等。

A、善于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B、善于把竞争机制引入班集体C、善于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D、善于在班里设置讨论和寓教于乐

7、家访主要方式有()。A、谈心式B、相助式C、沟通式D、信访

8、老师对学生的()等领域的同理,是决定师生之间建立良性沟通关系的首要条件。

A、感受B、价值观C、行为表现D、情绪

9、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包含了()等方面的内涵。

A、对学生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B、对学生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C、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不轻易下判断D、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我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良性成长持积极的态度。

10、教师与学生交谈成功的关键在于()。

A、提前通知,有所准备B、热情迎候,营造平等气氛C、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交谈D、分清场合,入情入理

11、以下有关试卷讲评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讲评的目的在于教与学双方通过讲评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B、讲评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C、试卷讲评要及时,要保护学生积极性D、试卷评讲用语要巧妙,评讲时要面面俱到

12、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是()。

A、地位和报酬B、利益C、教师自身的安全性D、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13、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需要加强()等的培养。

A、教师评价学生行为能力B、交往沟通能力C、使学生自我发展能力D、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14、班主任的“三心”是指()。A、核心B、爱心C、细心D、耐心

15、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热爱,要有()。A、使命感B、无私奉献的精神C、光荣感D、责任心

第四篇:答题

一、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②动力条件:大风频繁③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具体表现在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二、荒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基础设施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4.严重影响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 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3)解决生活能源问题(4)发展节水农业(5)植树种草,防风固沙(6)设置草沙障

湿 地

一、湿地的成因

①气候:多雨、蒸发弱②地形:平缓、低洼、排水不畅。③土质、土层:冻土层或透水性差。(或多滩涂)④水文、水系:河网密布、经常发生凌汛、河流泛滥。

二、湿地的作用

1、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调蓄洪水④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②提供矿物资源。③航运。

3、社会效益①旅游观光。②教育与科研价值。

三、湿地资源问题

数量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四、湿地资源的保护

①退田还湿地;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③防治水污染;④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⑥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一、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①位置②气候③地形④水文水系⑤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①工农业、②人口、城市③经济基础等

二、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的经验的启示是什么?

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

一、评价区域优势资源开发的条件:资源的丰富程度与优劣、市场开发前景、交通状况、水资源状况、资金、技术等

二、分析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市场地位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

三、分析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四、德国鲁尔区兴起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比较近

3、充沛的水源

4、便利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五、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

六、德国鲁尔区整治措施:

1、调整整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七、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八、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目前山西每年外运煤炭约5亿吨。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

①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②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九、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处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十、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1)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开采成本;

(2)加强煤炭的深加工和转换,变成电能、煤气、液化产品等,增强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

(3)加强煤炭为原料的其他化工产品开发,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区域农业发展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1地形:高原、山地、平原地形多样,利于农业多种经营2气候:雨热同季(但有半干旱地区)热量条件满足一年一熟的要求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高有冻土和沼泽

4、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西部有牧草分布

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国家政策的支持

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1平原:商品粮基地2山区:林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3牧区:畜牧业基地

四、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黑土流失、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草地退化、比重下降、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

对策:

1、加强黑土培肥,防止黑土流失

2、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4、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5、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良种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区域发展条件思路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需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和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背景、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度、生产协作关系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1、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出现问题原因: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腹地小、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旅游地理答题模版

一、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方法:

①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低)、历史文化价值高(低)、非凡性强(弱)。

②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③考虑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2、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3、景区旅游环境承载能力

4、基础设施和地区接待能力

5、客源市场条件

其他:政策条件、服务质量、治安等(获取信息)

三、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利:①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弊:①带来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四、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出现问题解决的措施:1立法和政策2建立保护区3排污处理4加强环境保护教育5对环境破坏的禁止6保护规划

自然灾害答题模版

一、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防治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同。2.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3.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4.实施自然灾害保险制度5.针对各种灾害具体的工程措施

但也应注意,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如:洪涝灾害——恢复植被 ;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环境保护答题思路

一、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④滥砍乱伐森林。⑤草场退化。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⑦湖泊萎缩。⑧湿地减少。⑨滑坡、泥石流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大(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生态意识淡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的经济模式,损害环境为代价);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三、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分析问题:

要从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方面展开,即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

例如:生态持续发展: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果园菜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地热温泉、农产品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社会持续发展: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

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河流的治理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下面我们从成因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三个方面分析。②人为原因:主角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分析。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3、举例:以长江为例

①自然原因:A、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B、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C、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第五篇:网上答题

辽宁省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辑:sie 来源:baidu发布日期:2011/11/18 13:11:20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业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做好《规划纲要》与计划的衔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工作,认真检查督促落实,妥善解决执行中的问题,为实现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突破,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7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4.8亿元,年均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43亿元,年均增长30.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实现了不低于振兴以来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优势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势头强劲。

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辽西北“三年见成效”目标基本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占比超过4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东北四省区等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红沿河核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实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哈大、沈丹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沈阳地铁一号线投入运营,1443公里滨海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全线贯通并成功输水。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辽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0.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接近1∶1。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6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农村安全水源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1.4%和9.3%。

总体来看,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