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书中还说到“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阅读了全书,觉得刘铁芳真是敢作敢为敢说,他可以拿魏书生来说事;他的教育思想极为深髓;他能从各个方面,用不同的事例来说教育„„书中好几个题目都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看了不是为之惊叹,就是思虑重重。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令我映象最深的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章节,它勾起了我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童年就像一块汉白玉,纯净无暇,不屑粉饰。记得我和邻家孩子一同上学,一路上我们哼着小曲儿:我去上学校,小鸟对我笑,早早早,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孩童时的活力如同中东取之不尽的石油,我们从不吝惜,唯恐挥散不尽。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二是与自然随意尽情地接触。说真的,那时电脑离我们好远,更别谈网络游戏了。但我们是那样沉醉在大汗淋漓中。那些是祖祖辈辈曾经的游戏,成了永不老去的快乐,可以说它们都是孩子们乐道的经典。
记忆最深的也许就是踢键子了,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飞扬的过去,一个,二个,三个„„。然后要数跳橡皮筋了。这橡皮筋也是自己一个个结起来的,有时嫌橡皮筋统一的颜色太单调,还会去买贵一些的彩色皮筋。校园里,只要一下课,便立即沸腾起来,几个人绷,几个人跳,往往绷的人心里都在诅咒跳的人赶快输掉,然后轮到自己跳。于是乎,最常用的技巧便是同玩的人讲话,开玩笑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真是百试不爽,这种冤假错案也无人可诉。说起跳法,细细研究许就可以立书成章了,比如马兰花啊,周扒皮啊,加减乘除啊„„,它们都有一个有趣活脱脱的故事,一边跳一边像儿歌似地念叨,有时跳到天都黑了还没决出胜负。
经典的游戏要数“跳房子”了。在地上画一幢高楼,每一层有不同的格数,所有有的用一只脚跳,有的用两只脚跳,跳之前得将一个小石块准确无误地扔进某一格,然后一圈跳回来将它捡起就算成功。平时放假在家,就约好邻居伙伴一起玩耍,去田间捉蝴蝶,扯野草,一起玩“拍电报”的游戏,白天几乎都不呆在家里;夏天到了,每天都盼望着傍晚早点来临,一起下河游泳(没有大人的陪伴)捞鱼虾„„那时的生活真的是无忧无虑,每当回想起来,就好象发生在昨天一样。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转变而一道发生着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兴趣培养、提高班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儿童一年四季都在忙于从知识树上采摘果子,并被不断告之这些果子对他们今后可能很重要,但他们自己却不能感受到这些采来的果子对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们当下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他们缺少了游戏的时间、失去了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失去了同伴间的合作和交往,学习生活单调乏味,童年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小时侯的我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和闲暇,尽管教育条件很差,但我却凭借此而享有了思维和情感自由徜徉的空间,这成了我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我们当今的教育让学生得到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却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幸福和欢乐,对于学校、读书,缺少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甚至有些厌恶的情绪,并且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一生都抹不去的阴影。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一个孩子如果没能拥有调皮快乐童年,将会是他人生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俄国诗人古米寥夫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读后有心跳的感觉:“道旁每一簇落满尘土的灌木丛/都在向我呼唤:/我要和你闹着玩,/围着我小心地走一圈,/你就会明白,我是个怎样的顽童!”“只有发狂似的秋风/喧嚣而过,才中止了我们的游戏,——/我的心儿跳得愈加幸福欢畅,/我确信我将快乐而死。”这就是孩子的心灵,孩子的世界。
无论是梧桐树还是灌木丛,都可以成为童年的游乐场,成为奏响校园生活欢乐音符的舞台。为孩子们创造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吧!让他们享受童年的乐趣,拥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接受人类文化的熏陶,获得心智的空明和敞亮,拥有健康向上的自我!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雷雨,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活老师,我们应该向它领教,向它探讨。”陈老先生卓尔不群的教育思想,仍然不失为今天教育改革中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不断地对儿童施与教育的同时,是应该和学生一道在树下歇息一下,想一想,我们究竟为什么教?能否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寻找一个更合理、更有意义的理由?那么,就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情形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将来成长为心理健康、体魄健壮、素质全面的国家栋梁之材。我替孩子们呼吁——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
第二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
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三篇:《 守望教育》读后感
穿越时空与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教师时常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四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没有对历史沉重的忧思,没有对现状迷茫的无奈,没有对未来憧憬的夸夸其谈,只有似点到为止但又意味深长的反思与感想,犹如一股清泉,犹如一丝清风。这是一个任何事物都向往短平快的年代,浮躁而喧嚣,教育难免也受到时代风潮的一点影响。本书通过对理想与现实边缘的比对,再而对“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存在的思考,引入到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探讨,结合教育经典的重温,最后归纳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总结过去的经验承前启后,最终引出“教育”与“教化”的反思,一种深刻的教育的人文情怀贯穿全书,容易让教育工作者自然地产生共鸣。
本书并非刻意围绕“教育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提高”、“教育是什么”等高屋建瓴的主题展开,可能相对于其他主题鲜明的教学著作,并不显得那么的前沿、深刻,它并未从宏观上提出教育的方向,资源如何分配,怎么学习其他地方或者其他理念的先进方式。或者说,相对于激进的改革来说,刘铁芳老师主张的是一种切身处地的体验,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正如书中所说的:“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本书第一辑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第5篇《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让我体会颇深。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是教师通过叙述其教学过程中发生过的真实情节,让自己对曾经的教育生活中发生过的细节进行研究并发掘其中意义的过程。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容易让教育工作者产生疲态,对现状感觉单调重复的乏味,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则表明其正处在低迷的状态。刘教授在书中阐述到,我们应在庸常化的教育生活中“闲暇出智慧”,寻找工作中找回闲暇的心灵空间,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提升状态。有人曾比喻教师好比原件,学生就是复印件,教育就是复印机。如果复印件上出现了污点,除了检查复印机外,还要检查一下原件是否出现了问题。教育叙事是教学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会受到教育工作者状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通过刘教授所说的“闲暇出智慧”,运用教育叙事,对自身的不足逐渐进行完善和改进,保持对日常工作的敏感和探索精神,促进自身和学生的成长。
刘铁芳老师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性地探讨了人性期待的问题,体现了全书一贯的人文情怀。他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性期待》中,对“人性向善”、何为“善”提出了疑问。通过反思的方式,从新的角度理解人性的善。如果我们固守传统上对“善”的理解,没有多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许对“善”那种先入为主的美好期待将成为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障碍,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就难以得到圆满的结果。事实上,人天生并无善恶之分,作为孩童甚至婴儿,其思想接近一片空白。正因为空白,才具有巨大的可塑性。现代教育不能将教育的基础及目标摆在单纯道德上的“善”,更应结合宏观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人们从小建立秩序和规范观念。只有通过秩序和规范观念,制订了合适的制度,社会结构才会趋于稳定,不再受到简单的道德因素和情绪所左右,才有利于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书中并未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守望者”,但阅毕全书却令人产生如此守望的冲动,实在是难能可贵,对于自身修养和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帮助。
蒙自第一小学
李 芳
2016年8月25日
第五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
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
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