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校园文化建设正式论文稿范文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21-51582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0 09:43: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正式论文稿范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师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方面,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作为农村小学的我校在重建学校新文化上作了以下探讨:

一、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从领导作风建设入手,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

其次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

第三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结合岱岳区开展的“上课好、读书好、作业好、写字好、做操好、唱歌好、画画好、待人好、卫生好、小制作好”这“十好”教育活动,在全校开展了“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弘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

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学校少先队组织指导少先队成员每天定时检查各班纪律、卫生、学习等各项活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效果显著,使我校的学习氛围不断浓厚。

二、建设洁净优雅的环境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洁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

首先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如我们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涂鸦墙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涂鸦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其次,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的设计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学校操场四周,喷绘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画像、标语等„„

其次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1、校园净化。学校教室、办公室、寝室等严格做到每周一大扫,每天两小扫。对师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教育。使确保校园整洁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和心理需要。

2、校园美化。坚持每周教室美化评比,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装扮自己的教室,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活动,各办公室老师自己动手美化办公室,发挥现有资源的最高效益。

3、校园绿化。在原有基础上,我校已通过绿化专业人员的指导,对校园绿化进行了规划,校园变绿,呈现勃勃生机。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首先我校建立健全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成立了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工作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一日常规检查队、红领巾文明监督队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加强常规管理,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

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第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力求每位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精神,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三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

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改变学生是“听众”、“观众”的角色,把学生定位于班级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老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指导者,是学生的“益友”、合作伙伴。老师摆脱以前那种师道尊严清高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经常和学生一起跳绳、做游

戏,一起讨论问题,过问他们的生活小事,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等。以真挚的情感和至诚的爱,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杜绝以前“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的畸形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其次,老师还注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一个应有的地位,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经常指导开展诸如“学雷锋”互助活动、“一帮一、一对红”学习小组活动等,让学生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学生生活在爱与被爱之间,时刻能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在这个集体中学习能催人奋进,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同时,班级的集体凝聚力也随之形成。

第三,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并在各种创

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校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如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迎国庆诗歌、书画比赛、元旦游园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五一书画比赛等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乒乓球擂台赛、科技作品展评、校园艺术周等学校传统活动;此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小组、美术小组、科技制作小组、学科小组、舞蹈队、篮球队、中长跑队等„„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能在无形中统慑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在我们看来,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品牌就是特色。

“让校园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这就是我们黄前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的追求。

第二篇:开心果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稿

浅析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

幼儿园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章和精神气氛等,它决定着幼儿园的精神面貌,是凝聚和激励全园教职工的精神力量,是幼儿园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内驱力。

幼儿园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决定着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升华。目前,我园正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大改造,我们要努力把幼儿园打造成孩子们真正成长的绿色乐园。让孩子们在一片宁静优美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自古以来,我们都注重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幼儿园进行环境改造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疏密合理,道路平坦整洁,园内各种电话线、电线等统一规划,活动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同时,也要优化校园形象标识,对于园内各种提示牌、宣传栏都进行美化,使之能充分体现我园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与课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以及内容丰富、材料充足的活动区,使幼儿在玩中求发展。另外,我们还要保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墙壁和每一个角落都要充分利用,作为向幼儿传递信息、制造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处。宽阔的走廊墙壁上,更是可以装饰幼儿喜欢的卡通动漫形象,这样不仅仅是丰富了幼儿的视觉感受,更能很好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二、制度文化建设

幼儿园制度文化是指幼儿园的园纪园规、行为约束等,既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园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始终为幼儿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使他们都能快乐的生活和成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一种规范,同时也是职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制度的制定对幼儿园能否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建立正常的秩序,提高管理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新理念。自觉摒弃过去的外控式管理,要倡导符合时下发展的自主式管理。在贯彻执行各种制度的过程中,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外部规范逐步转化为内部自觉责任意识,并积极开展创新工作。

我们要依照幼儿的特点制造符合幼儿发展的规章制度,不同特点的幼儿要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如不按照教师要求来的幼儿,可以询问其原因,并允许其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任意活动。在学习上,教师应做到,不强求幼儿一定要学什么,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幼儿想学什么,教师都应支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教师应对其做相应的指导,引导幼儿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应全身心地关爱幼儿,决不能体罚幼儿,即使幼儿犯错,教师也应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幼儿,始终要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环境下健康的生活和成长。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每个教师不同的风格和发展要求,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要充分体现人与科学相融的管理思想,让规章制度成为大家都自觉遵守的制度,注重激发教

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的自控能力。

幼儿园应加大教学调研力度,制定相应的互动听课的制度。园领导应积极组织互动听课,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互相吸取经验,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从而达到互相取长补短,并能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精神文化是抽象的,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每一个人前进。幼儿园精神文化是指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它是一所幼儿园本质的、个性的、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在生活节奏、物质文化逐渐膨胀的今天,教师们更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幼儿园应从师德、精神面貌、团队精神几方面来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要以幼儿园为基础,塑造良好的形象,要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教育职工随时随地自觉维护幼儿园声誉,积极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幼儿园的稳定快步发展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要以德育人,以德为先,作为老师,我们要重师德。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不是普通人,我们是教师,面对家长和幼儿的各种疑问,我们都要耐心、真诚的去解答和沟通,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位家长和幼儿,尊重互敬。我们要以爱为基础,以爱心换放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爱是最强大的武器,我们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爱护幼儿园的每一个小精灵,生活上悉心照顾,学习上耐心辅导,相信我们的坚持,我们的爱心会换得家长们的一份放心。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团队精神无疑是最重要的,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尽管我们在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任务,但只要我们的目标相同,大家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而做到精诚团结,这样的话不管什么困难都不会难倒我们。

三是加强精神文化的学习。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幼儿园应倡导教职工自觉学习精神文化,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并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追求卓越。加强精神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完善教师对幼儿园的理解,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精神文化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文化建设不只是为了树立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幼儿园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幼儿园的竞争力。我们要将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认真贯彻到教育工作中来,营造“文化育人”的气氛,使幼儿和教师由行为的规范和调整,发展到意识中来,通过意识的改变来达到实质上的改变。慢慢的养成习惯,并逐渐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与自然的一种行为,最终凝聚成一种文化的力量,促进幼儿、教师以及整个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总之,幼儿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幼儿园的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一个幼儿园都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付诸实践,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使幼儿园更上一个档次,能接受更多的挑战。

长沙县福临镇开心果幼儿园

2012.9.25

第三篇:论校园文化建设

论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者:姚文忠(教授)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需求与疑虑

为什么要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此,陶行知有一个精辟的说明:“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i]在陶行知那里,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而这个文化需要教育去创生。可见,教育自身必须是一种类型的文化,教育还应该发展和创新文化;教育对于文化的创造,正是教育力的根据。

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这个意思,这句话蕴涵的意思可能有:第一,说明人文进步的动力。这人文世界是发展来的,“化”就是天下的改造。第二,说明“人文—化”即社会进步的规律。天下积累着人文因素,也就是以文化天下。积累一步一步地加深着文明程度,等等。胡塞尔等人研究“格调”一类的文明现象,认为格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文化又因为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而产生和形成。这聚集着的生活,重复体现为某种特有的固定模式、习俗和价值倾向等,渐渐地培植起了阶层,从而生长出阶层的格调。比如,中产阶级的格调,军人的作风,官僚主义的形式和因循,学校应有的书香气„„都是“化成”的。

由于对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特别是由于行业包装的需要,近年来流行着一个口号,叫“打造”企业、机关和学校的文化。无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行为怎样,打造者都希望这文化迅速地生长出来,成为手段。又有人担心,高速产生的文化属于“没有文化的文化”,这“更加可怕”。于是,我们面前出现了关于文化建设的需求和疑虑,恐怕与解读文化的取向和社会功利行为有关。有人反驳地问:“教育就是文化及其传承,学校能够没有文化吗?”,这太过自视甚高,属于无知。这个认识与资质的文野高下有关,不过,只要不自我封闭、不是不思进取就好。

二、校园文化的意义

按陶行知的见解,学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处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化。教育的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文化最属基本,主要指潜移默化,陶冶磨砺,往往在无意识中养成。教学也有文化的功用,这靠教师的功夫和用心;在一些情况下,教学活动可能是非文化和反文化的。文化对于人和学生的意义主要在形成性格、风格、格调、品行、操守、举止、态度、境界、品位、胸襟、抱负、坦荡、仪态,能够改善气质,等。文化在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有些重要表现,这可以作为参照,提供给判断者以说明文化发育的程度:第一,文化的影响应该在人的意识上产生积累意义的变化,如心领神会,体悟渗透,这种状态靠机械诵读形成不起来。背书也可以“化”人,使他们成为书呆子。但是,这就不是我们追求的文化了。第二,文化要影响人的心绪和情感,使之更高尚,更细微,更豁达,更敞亮,更有韵味„„。除非遭遇重大变故,这高贵的情绪必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用例子容易说明问题:学校讲究寝室文化,淡雅宁静,陈设宜人,张挂意深,书有层次,一瞥可以见修养。有一种人,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在他们的寝室里,电脑、书籍应有尽有,但是,整齐清洁全无,衣服鞋袜乱扔,污言秽语漫天,起居进出无序;向别人介绍自己,口吐狂言,论及室友,损人为乐而已。作报告的人中,也存在文化的分野:能够娓娓道来,行云流水,不离主题,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开合有度,把握分寸,这是学者风范。不能阐述,不知道应该阐述和如何阐述,反映文化的不济;言不及义,东拉西扯,吹嘘自己,则属张狂浅薄。最近,常常谈及大学生和硕博等,有生活而不能讨,这可能是文化倾向不适应或者能力不足。新的课程改革偏重外来教

育现象和手段,忽视本土构成,左右不适,失在定力不够,一味求新求奇。

有人以教化区别文化,前者偏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就是传道,让人懂得道理。文化更在对于性格和气质的熏陶养成,与掌握知识时自己的心得体悟相关,与日常所受的习染和积淀有关。

有没有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建设文化也应该从这四方面着手:第一是取向。文化一定是高追求的结果,是能够青史流芳的事物。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境界和品位,建设文化的人必须自省。第二是程序[ii]。文化反映在思想行为中,得体得宜就是基本的文化素养,怎样才能为社会采取,必定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考验。第三是变异,推陈出新才能够进步,也就是“化”。是否有文化肯定与能否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关,创造无大小粗细先后,但这趋向是必须保有的。第四是积累,文化在于丰富和坚实,必能给人以厚重感和贯穿力。学习是文化的重要标识,善于学习的人,善于选择学习方向的人最能积累,也具文化。

“阵有阵容,校有校容”,“以校舍论,宜如何构造,才能使它合乎卫生、美术、经济、教育的原理„„”[iii],这些都包含着价值、程式、出新和渐蓄。在陶行知的时代,他的学校必然不可能追求校园和设施的富丽堂皇,豪华高档,但是,也要追求文化意义,可见,其关于文化的见解与贫富没有多大关系。“在陋巷„„不改其乐”的人文化深沉。

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内上努力。

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设。精神文化指学校成员内心世界的品质和水平。权衡精神世界有无文化修养首先要注意价值取向。具有公益服务精神的学校拥有高洁的本质,而不择手段和不顾质量去捞取经济利益的学校已经被玷污;具有爱满天下品质的学校肯定和谐向上,而津津乐道于个别学生的成绩而对其他学生较多放弃的学校难有优良的校风;善待学生和熟知学生的教师为后进指示了前方的道路,并培植着智慧和勇力,而平庸和低趣味的教师却可能耽误学生一生„„精神世界的内容丰富,程度可能悬殊,也可能只有细微的差别,色彩更有不同,其文化意义绝对难以历数,很能吸引研究者。

行为文化反映精神状态,受到训练的影响,是一组便于观察的特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交谊礼节,衣着打扮,风度气质,清洁整齐,情绪神态都传达着学校的文明修养。行为有细节,行为反映习俗的积淀和影响,行为是教养的标志,行为是精神和心态的写照,行为更关乎人际和影响,都可以在教育上找到答案。优良行为的养成可能使学生出入于社会,受人尊敬而自信,可以影响他们的群属并成为和谐可心的所在。培养行为,也在于积累素质使达于精神,如果行为成为自觉,学校文化会出现新的境界。

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程序、规矩和手续,属于维系学校生活的依据和准则,应该为相关者所信守。制度应当经过变革逐渐完善而存留下来,是特别能够反映学校文化水平及其厚重感的财富。制度的缔造积累了代代学人的认知、经验和技巧,而且已经贯穿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有些制度虽然刚刚形成,也必然不能粗制滥造,亦反映着文化底蕴、学识功底以及态度。良好的制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拥有成为好学生、好少年和好公民的意识基础,是特别要紧的教育,对于营造好社区也是一种助力。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称,是可看可听可触摩的实在,现在这段时间,学校热中打造的大都属于这一方面,比如,美化、绿化、净化、香化、无障碍化、便捷化、分区化和高功能,等等。重点学校的大门可以花数以十万计的资金去重建;重点学校的设施可以应有尽有,成为奢侈社会。然而,我们必须提倡办“省钱的、平民的教育”,追求一种质朴、雅致、安全和方便的物质环境。在教育上,过犹不及,不可使学生忘记了大千世界存在的艰苦和贫困,所以,在校园的物质文化上,要力求实用、简便、深刻,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决不可奢

侈浪费。

构建学校的文化蓝图,从这样四个方面去考虑应该比较充分而清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文”属于外在,而“化”追求内蕴。有了外在,怎样使之成为内蕴的素质,是另外一桩事,其中必然有一个过程,否则不能为“化”。

三、文化的影响必须假以时日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沧海难为水”,都认为需要磨针和穿石的工夫。读书不必多,但是,理解和体悟则非短期可以成就;认识沧海的性格,也决非倏忽间就能够完成。陶行知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于“古之成大事业者,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深有感触,说是年年要“细细的将这几句念念。”[iv]可见境界需要时间才能“化”成,境界就是文化。实质上,所谓文化是一种多方面的、渐进的浸润和展开。在认识上说,在于达到体认的程度;从情感上说能够臻于依恋;从意志上说可以慎其独,从信仰上说需要做到“力从心不逾矩”。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文化影响的时间特征,把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既要说服,又要感化;既要塑造,又要矫治;既知道,更要实践。“怀疑与信仰,都是应生活需要而来的,都是在教学做合一上面发现的”,[v]通俗地说,文化是“干”出来的,不实践,不经过较长期的磨砺就没有文化。

在学校,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一学一练而获得;但是,德育的期待,人格的培育,气度的养成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文化的时间特征非常明显。有时,在谈到学校文化的功能时主要指它的德育意义,尤其包括着内心世界修炼方面的德育意义,即有人说的大德育方面的意义。然而,文化对于智育、美育、体育的意义也不能忽视。研修“三十六计”意在掌握谋略,这就是发展智慧文化的运用本领;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习惯就发展着个人体育文化的根基;学习美术能够积累审美经验和养成审美情趣,而研修、养成和学习都需要时日。学校布置和陈设于学生之外的一切因素,包括精神的、行为的、制度的、物质的,可以简单地称为“文”,它们影响于人的心灵就是“化”。教师也处于“文”的地位,是文的代表和楷模。师生朝夕相处,影响方式多样、灵活和经常,浓妆淡抹、直白隐喻,皆可以产生终身印象。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研究怎样去“化”:一方面要建设校园文化,一方面还要发挥好既有校园的文化作用。不考虑后者,前者可能仅仅是一种摆设,一种形式。

文化建设有四个方向,就是承续文脉,优化文思,养成文质,造就文成。历史较长的学校应该注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延续文脉。珍惜并利用这种传统,使能凝聚人心,启示来者,形成经过检验的价值标准。做人做事都要讲究方法方式,重视科学优美的程序行为,培养和锻炼品质和作风,使学校中人文质彬彬,气度非凡。在人的所有文明品质中,特别要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果善于深刻而广泛的思考,稳定而灵活地运用,这样的文思才最为珍贵。继而,学校和师生不断求取成就,积聚真实业绩,练就真才实学,达于出类拔萃,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够叫做达到目标,并臻于完美。

校园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是一种悠长文化,是一种浸润文化,是一种内蓄文化。朝着这样的方向培植学校,必定能够担当素质教育的大任。

------------------

注释:

[i]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59页

[ii]郭湛,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新华文摘,2005,19.第33页

[iii]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第356页

[iv]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第374~375页

[v]陶行知全集.第1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第314页

第四篇: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报告(正式)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工 作 报 告

旺苍县黄洋将军希望学校 课题组

我校承研的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于2012年3月立项(课题批准文号:川教函【2012】422号文件),2012年9月开题,开题以来,在省教科所、市教科所、县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依照实施方案,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彰显学校个性和办学特色最鲜明的名片,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构成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适应了学生精神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古今中外,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良好校风,不仅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催化有潜在能力人才的迅速成长。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形成一种感染气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逐渐形成与校园

文化精神合拍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人格魅力。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立德树人”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培养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渗透在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学之中,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民族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伟大中国梦的生命基础。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将继承和弘扬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融入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课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点,也是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建设富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2、开发革命老区闲置的红色文化资源,重建师生精神家园的需要 旺苍地处川北山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滞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木门会议旧址、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造币厂、310多条石刻标语(碑廊)、百丈关、黄猫垭等红军战斗遗址,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红色印迹,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在旺苍的光辉历程;旺苍红军城史迹陈列馆共陈列图片、文件280多件;妇女独立师、巴山游击队、红色童子团、水兵连,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缔造了多个新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广昭”、“陕南”、“西渡嘉陵江”三大战役,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可惜的是这些资源长期被闲置,未能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里得到有效的利用。随着

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得不到提升与运用,就有被时代遗忘的危险。如果我们把这些红色资源引入学校,加以提升与运用,使之成为教育资源,让那些经过战争洗礼才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与发扬,就为培养复兴中华民族的“四有”新人提供了保证。

3、传承将军精神,培育红色未来的需要

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37位将军曾经莅临我校参加黄洋将军希望学校落成典礼,原二炮政委隋永举上将在落成典礼上即兴演讲,语惊四座。235位将军题词作画,为学校留下弥足珍贵的墨宝。为感恩将军,弘扬将军精神,教育学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学校建造了将军艺术墙、希望图书室、将军书画陈列室、将军艺术长廊。一篇篇散发着墨香的将军诗词、散文作品,字里行间处处都蕴含了将军的报国、为民、英武、勇猛、勤学、创新、坚毅、雄强、忠义、仁信等思想和精神,体现了当代军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生死毫不退却,面对事业不断向前的精神。这些思想与精神必将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学校所特有的育人观、价值观、发展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让学生在欣赏将军墨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将军精神的感染与鼓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4、打造具有红色特色的“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重要意义。深化文化制度改

革,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一些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衰落;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乱,诚信缺失;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国家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见危不救、道德冷漠。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价值准则,是个人的生命之魂。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在不断升华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遵循知识传授规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人的成长选择最佳育人环境和手段的行为。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向师生灌输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标准,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校园有了文化的滋润,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有了校园精神的升华,有了阳光的挥洒,就能孕育师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从而培育出理想远大、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校园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播、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塑学校形象、铸学校灵魂,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学校的创造力、软实力和竞争力。

二、课题研究内涵

红色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红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红色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传承和发扬革命理想、集体主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群众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

红色校园文化,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坚定地树立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宏伟理想,努力做一个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优秀学生。它代表着学校的一种软实力,是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和积淀,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师生精神面貌的整体反映。它对师生的行为导向,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构建新形势下的红色校园文化体系,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德育研究、使办学方面更加明确、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生素质明显提升、内涵发展有新突破、办学绩效有新提高,把学校办成文化高品味、教师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巴蜀名校。

(二)通过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用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将军精神铸就教师之魂和未来学生之魂,使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材开发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文明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三)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育人资源的途径、方法及措施,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

(四)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以红色文化和优良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将军精神为灵魂的校园文化体系。使红色文化和优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将军精神得以弘扬,学校办学理念得到更新,学校的办学品位得以提升。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改革实践活动,研究“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寻找优化红色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达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结合。

2、案例研究法

研究“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发展的典型性,对个别学生、某一年级、某一群体、某些特殊文化现象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提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本质。

3、经验总结法

对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重视实践及经验的多样性,认真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课题可行性论证与课题开题启动,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重点、目标,完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4年12月)

第一阶段(2012年7月――2013年10月):探寻红色文化之根,发掘红色文化、将军文化资源,研究红色文化、将军文化作品,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可行性、价值性;研究红色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理论依据、整体设计思路、实施方案等;编写校本课程,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召开课题研究小结会。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之功,塑学生之形、教师之形、学校之形,铸师生之魂,学校之魂。研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班级文化、课程文化等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成效影响等;研究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等隐性文化和环境建设显性文化有机统一的策略;研究红色文化力和将军精神力对师生的成长影响力。

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整理研究资料,梳理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发表研究论文,申请结题鉴定,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

3、成果推广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进一步梳理研究成果,形成特色

(2)召开课题结题鉴定会,聘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推广(3)开展课题的后续深化研究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齐抓共管。学校聘请了以周林、青春为组长,王锡安、马德安、熊顺华为成员的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母鑫华为组长,尹翠林为副组长,侯爱民、刘文波、李长城、李海、詹大春、张荣华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和领导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由母鑫华任组长,尹翠林任副组长,李海、李长城、侯爱民、詹大春、蒋文明、李益、强丽萍、赵海蓉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负责和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任务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各年级、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确定具体研究目标和任务,以研究方案为指南,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并将红色文化建设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之间自主开展合作交流,定期收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建章立制,扎实开展过程研究。为确保课题研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制定并完善学校的《课题研究制度》、《主研人员职责》、《参研教师培训制度》、《课题成果申报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用制度去规范研究活动过程,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3、提升理论修养,强化专业引领。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领导小组一是请课题指导小组专家莅临学校作专题讲座,指导课题研究;二是举办专题培训会,由主研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参研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研究的质量;四是引导教师个人自学与反思培养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建立校园研究网站,及时通报研究过程、研究热点、阶段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引导课题研究方向。

4、开展主题活动,强化研究实效。常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开展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教学案列分析会、主题班团会观摩活动、创新实践交流会、优

秀课例评选等主题研讨活动,为参研教师创设学习交流平台,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课题的成果效应

(一)研究成果

1、更新校园文化理念,突出红色文化主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川陕苏区的前期首府通江及主要战斗区巴中、南江和后期首府旺苍等地的红军遗址、陈列馆、碑林及当地党史办、县志办,收集整理川陕革命老区的资料,并结合本地红色资源,更新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提出了以“信念、理念、坚强、奋斗”为内核,以当代将军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忠勇仁信”为核心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旨,提炼出了具有红色文脉的办学理念。以“挫折使人坚强,苦难磨砺成长,红色铸就信念,拼搏成就人生”为红色文化的方向,以“挫折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活动主题,以打造红色人文特色为核心,精心设计制作校徽、校旗、校歌。并让师生理解内涵,校歌人人会唱,提出了“红色文脉、书香校园、儒雅教师、涵养学生”的办学愿景。

2、优化了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以悬挂肖像格言,举办专题图片展览,打造红色景观文化,用好校外德育基地,打造独特的班级文化,建立“红色之声”广播站等为载体,从环境建设入手,注重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积极添加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元素,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文化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文化之魂,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内时刻处处都能受到影响,得到净化、升华,收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3、构建起以“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体系

通过走访原川陕苏区的前期首府通江和后期首府旺苍的各处红军遗址及陈列馆,并到县文联、县党史办、县博物馆查阅资料,收录整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传记、名言警句、歌曲等编写红色校本教材。教

材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诵读激情,陶冶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将军精神,提炼出独特的办学新理念,对“信念、理念、坚强、奋斗”教育的解读,提炼出具有红色文脉的理念文化和精神文化.(2)编写了科学、规范,能指导红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标准

(3)开发出了以“红土魂”为主线的系列校本教材

(4)传承红色文脉,创新红色文化

4、丰富校园活动形式,突出红色文化主题

我们对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扎实推进,使红色校园文化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

(1)活动主题序列化

(2)活动时间常态化

5、以红色文化为底蕴,重塑了师生形象,提高了德育的实效,铸造学校灵魂

(1)教师行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塑造教师育人的新形象。(2)加大了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塑造学生精神形象。(3)强化养成教育,塑造学生行为形象。

(4)以红色理念、环境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改变学校形象,铸造学校灵魂。

(二)成果效应

1、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格调高雅、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辐射功能”,并赋予学校以清新的活力机制,促使学校朝着办学目标健康发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精心规划,逐项建设,不断充实,在校内营造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红色育人文化氛围。

2、红色校园文化培育出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顶多就是一个时段的标本永远不可能成长,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的塑造、红色精神的熏陶,培育出健康的师魂、生魂、校魂,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1)形成了“自主、和谐、文明、进取”的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我校积极采取立“校训”、唱“校歌”、挂“校徽”、创办《黄洋将军希望学校校报》、办校刊《红土·绿叶》等形式,既增强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珍惜学校集体荣誉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丰富和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班风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建设优良的校风,必须从班风抓起。通过抓班集体建设,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严明班纪班规,教育学生模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纪律管理,消除了学生中抽烟、打牌等不良行为,杜绝了学生校园内外打架斗殴行为,培养了良好的班风、校风。同时加强学校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通过校史展览、校友返校报告、校庆纪念活动等形式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校风。

(2)形成了“敬业、严谨、博学、善导”的教风。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工作作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水平,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师德教育,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生观,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培养教师良好的生活作风,切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备课能取百家之长,凝精华于

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能积极参加教学大练兵、优质课评比、观摩优质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新课堂;教育科研浓郁,教师能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实验、教研活动、学术探讨、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如今,我校教师爱岗敬业,能教能研,课堂教学效益高。在作业批改方面,全批全改,书写整洁,有作业批改记录,批语切实加强了针对性,有切实的鼓励性的批语。加强爱心教育,爱生如子,师生情深,坚决消除轻视差生的现象。近五年来,尹翠林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唐玉蓉老师被评为广元市感动校园“十佳”教师;蒋文明被评为广元市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母鑫华被评为广元市农村学校优秀校长。康敏、胡江、王菊华、许咏、尹翠林、詹大春获中考质量单科奖;2010年—2015年中考质量连续获得县中考质量一等奖。

(3)形成了“好学、合作、探究、创新”的学风。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勤奋笃学、孜孜以求、奋发向上。在班级中,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学生人人不厌学、不逃学、不辍学,个个爱学、乐学、会学。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科学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形式生动活泼,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创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生礼仪”,形成了“好学、合作、探究、创新”的学风。

3、红色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红色校园文化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内聚红色文化精髓,外显将军精神气质。红色校园文化特色属性内化生成学生的自我属性,铸就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文明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学生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和奋发向上 的精神。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调查显示,有90%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85%的学生课余喜欢选读自然科学书籍,有95%的学生崇尚英雄。中小学学生合格率,优秀率均位居全县前五位。2013级学生中考勇夺全市第二名,2015级学生中考再次勇夺全县第一名。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课余文化生活已开始向高雅文化转移。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喜欢读武侠、言情小说,80%以上的学生已读过《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红岩》等小说,对真假、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明显提高,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学校已没有市场。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兴趣高涨,初中生的文化活动已向辩论赛、征文等高品位的理性方向发展。柳曼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少年;王怡、杨迈、何庆被评为旺苍县“十佳”少年。近三年学生有187人次在县艺术节和科技节上获奖。

4、创建红色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深化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红色资源”为主线,以“将军精神”为灵魂,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活动文化为载体,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将军精神,校园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形成红色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在这片红色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实现自我塑造,我校的办学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3年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故乡栏目组以《心中流淌的西溪》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4年课题研究成果再次被广元市电视台以《花开在眼前》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并获得了广元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先后有市内外20余所学校到校内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2012年、2013年、2015年我校都获县中考质量一等奖。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被授予“广元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广元市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广元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广元市教学研究示范学校”、“广元市文明单位”、“旺苍县学科教研组建设先进学校”、“旺苍县普通高中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旺苍县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广元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旺苍县名学校”。

(执笔人:尹翠林)2015年9月

第五篇: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精神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次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展开,深入每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建设既体现高校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三)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

[2]化活动之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

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

(一)硬件方面

1、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2、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

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校园文化的表现是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不已,良莠相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生活形式,表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同。崇高与卑劣,高雅与庸俗,常常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于某些环境也表现出国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校园文化建设正式论文稿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