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画出心里的阳光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21-76677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4 15:26: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画出心里的阳光

画出心里的阳光

泰戈尔有一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爱如此,艺术也应当如此。最好的艺术教育,就应该像阳光一样,洒满孩子心灵的每个角落,同时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包括拒绝学习的自由。

其实,如果艺术之光真的像阳光一样温暖洒落,谁会拒绝它的照耀呢?艺术家是少数人的职业,但享受艺术之美却是每一个人的天赋和权利。

孩子的画,是他那小小心灵中的一面镜子,心中有快乐,画上的就是阳光鲜花;心中有忧伤,画上的就是乌云沉沉;而如果真是持久的不开心,或者画画的时候感受到外来的束缚和压力,那么,他也许就会拒绝拿起画笔。

这是我在回顾自家两个孩子的艺术培养之路后,总结出的一点心得。学琴:第一段“从艺之路”

我家老大的小名叫悠悠,四岁之前,我??基本上没有给他报过班,就任其自然地让他悠然成长着。大概是四岁半的时候,受幼儿园小朋友妈妈的影响,悠悠开始跟一位钢琴老师学琴,从“小汤一”开始学起,几个月后便放弃了――这段“学艺生涯”,应该是孩子成长之路上的第一段不愉快的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让钢琴课中途夭折的原因,除了当时我正在申请的访问学者提前成行,不得不离开北京外,主要还是我这个妈妈的“较真儿”和“强迫症”:像很多学琴孩子一样,悠悠也是从“小汤一”开始学的,虽然我一直跟老师说,我们不追求考级,只要学会、有兴趣就行,但老师依然是按照考级的方式一步一步教,每次上课后也是留作业,要求练手法。

我这个认真的妈妈就开始陪练,先是软硬兼施地让他坐到钢琴前,这个过程已经耗费掉了我的很多耐心,同时也让孩子的小嘴巴开始撅起来了。练的过程中,一段曲子要弹好多遍,孩子往往是第一二遍磕磕巴巴,第三四遍有点感觉,之后便是时好时坏全看心情――通常此时他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涣散,小屁股也坐不住了。而我则固执地认为,既然你前面已经弹顺了,怎么这遍又开始乱弹?明明是不认真!终于,恼怒的洪水冲破了耐心的最后一道堤坝,妈妈发飙娃大哭,家里一片鸡飞狗跳……

也许正是这种最初的痛苦回忆,让悠悠至今不肯再开始学琴,家里的钢琴大部分时间放在墙边蒙尘。涂鸦:让情绪在纸上自然流淌

有了学琴的失败体验,在悠悠学画画的问题上,我便格外地慎重。

作者和孩子们在一起

悠悠的涂鸦期,记得好像是从他两三岁的时候开始的。在他那时的大作上,车是永恒的经典题材,大车小车方车圆车,永不言倦地出现在他的几乎每一幅“作品”中。通常是先画上车,然后在后面画上马路、标牌什么的,当然也不排除一辆又一辆的车水马龙。有时高兴了,他还会把画的车剪下来贴到家里的镜子或墙面上。

看得出,他很享受这个画车的过程――男孩爱车,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今天的男性,基本上都是祖先中较强悍的那一类人的后裔,攻击性和掌控欲已经随着基因成为他们个性中的一部分。而车,无疑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实现他们控制欲和强大感的一个工具。

回头想来,悠悠,包括现在他弟弟大壮对于车的钟爱,完全是一种藏在骨子里的天性使然。而画车,也只是这种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

画其所爱,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状态。而且,思绪的表达,激情的释放,这不正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动力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涂鸦和艺术家创作在本质上真的是相通的。

对于悠悠早期这种自发的画车激情,我们的原则是“不干预”,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事,小孩儿玩呗。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剪剪贴贴,对他的手眼配合和线条控制都挺有好处。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几次老师带着大家画画,他拿回来的作品都很有点意思。记得有一次是画了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头小毛驴――真是奇怪的构思,他自己起名是《公主和驴》,我觉得标题有点不太高雅,就启发他:“你的意思是不是《驴皮公主》?或者,《美女和野兽》?”小家伙毫不上套:“不是,就是《公主和驴》。”

好吧,不高雅就不高雅吧,好在画面还不错,线条挺流畅,构图比例也挺好。这张画被我收藏起来,成为他早期的经典之一。停笔:沉默的蔓延

悠悠五岁多的时候,我申请下来去美国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由此开启了为期两年多的域外生活。与我开始设想的不同,这两年的生活,对悠悠来说,似乎压力要大于欢乐:环境陌生,语言不通,几乎没有朋友,爸爸也不在身边……这种种纠缠在一起,让他这个温和的小男生变得有点内向,从以前的小话痨,开始变得惜言如金。

语言的沉默似乎有着某种蔓延性,不知不觉间,他画画的时候越来越少了。等我从各种杂事里分出神来,发现这一点并试着劝他重新开始画时,他已经不愿意听了。

一个小孩,如果开始不听妈妈的话,通常都是因为他不开心。这也是我后来才总结出来的。

不画画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两三年,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家艺术培训学校,因为惊叹于孩子们画作中那天真恣肆的想象力,还有稚拙却生动的表现手法,于是决定给悠悠在那里报了名。幸运的是,因为提前有过考察,所以找的老师是这个学校里比较有经验、性格也比较温和的一位,后来发现,老师真的很重要。

快乐的兄弟俩

刚开始去班里的时候,悠悠的画,比起班上其他小朋友,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这个班里的很多小孩都是从四五岁一直学画的,老师引得路子正,底子也打得好。表现在画面上,他们对色彩的感觉、对线条的控制真的很棒。相比较而言,悠悠开始的几幅画,真有点像天鹅群中的丑小鸭了。好在老师有耐心,一点一点指导他,半年多下来,小家伙还真是画出几幅我们很喜欢的作品。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点没有怨言――要知道作为一名“日理万机”的三年级小学生,他对课外班是很抵触的,就连曾经最爱的乐高课都不上了。对画画,能这样一直坚持下来,每次去上课还都情绪平稳,看来可能是真爱了。

作为妈妈,我对他“作品”的关注,与其说是看他画得多好,不如说看画面是不是快乐。起初,悠悠不太喜欢用色彩,即使用,也是很闷很浑浊的颜色,比如褐色、黑色;慢慢地,?_始有一些比较亮的色彩,比如宝蓝、浅红、明黄,而且线条也开始显得随意了。前些天,他在学校的美术课上画了一幅,拿回来给我看,画面正中是一只极胖的马,肥圆的身子短粗的腿,有点“泥人张”的感觉,马被涂成明黄色,上面还有淡蓝色的花纹,马背上是一个方头方脑的骑士,正迎战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方头小人儿。

我问悠悠,骑士脑袋画得这么方,是不是因为穿着铠甲?答曰:“不是,这是‘我的世界’里的人。”(诸位看官,“我的世界”是一款电脑游戏,悠悠正沉迷其中……)

好吧,从画车,到画电脑游戏,悠悠的自由创作,倒是一直坚持着“我手写我心”的道路……

阳光下的自由:艺术本来的样子

悠悠小时候没报过美术班,现在看来,这可能倒也不全是坏事。证据是现在我家的二宝大壮:去年,借着悠悠学画的机会,我给3岁的他也在同一所美术培训机构里报了个亲子班。可是上了一段时间课之后,我懊恼地发现,孩子的画画热情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开始拒绝画画。后来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发现还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一种压力:本来画画对他来说就是随意涂抹,就是拿着笔在纸上画车轱辘,可是突然间,需要他去观察一个他不感兴趣的火烈鸟、企鹅,然后在纸上把它们画出来。妈妈又在旁边有点着急,总是抓着他的小手让他画――这个过程不开心,所以,不画了……

大壮是一个比较乐天、甚至有点滑稽的小孩,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都对他比较宠爱,一起小心翼翼地保护他小小心灵中的那份自信甚至自恋――有的时候,我似乎能感觉到,他的内在,有一个小暖阳般的内核,这个内核是如此欢乐饱满,一个微笑、一次拥抱,都可能触动出一串火花儿。

这样一个孩子,如果爱画画,他的画面应该是阳光灿烂的吧?不过,即使他现在不想画也不要紧,对于做父母的我们来说,这样一个小太阳般温暖快乐的孩子,拿一百个梵高也不换的。

我特别同意的一个观点是,在孩子的艺术启蒙之路上,一定最大限度地避免功利与压力――前者主要来自于家长,后者则由家长投射到孩子心里,破坏他们对一件事的天然喜爱。始自于功利、伴随着压力的学习,可能会取得成就,但过程注定不愉快,而且结局也往往不尽人意。多少孩子钢琴十级之后,发誓终身不碰钢琴,这样的学琴之路,到底意义何在呢?

孩子有才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让孩子学习才艺的目的,也不外是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有更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乐忧思,有更多的渠道让灵性流淌,从而滋养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上天给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艺术,有的人是科学,有的人是文学。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这个问题上,最应该关心的,也许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那个上天埋在他小小心灵中的独特密码,帮助他找到对某件事的浓厚兴趣。

因为,在他们将要到达的未来,基于天赋的深切爱好,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

记得悠悠小的时候,我曾要求他每天背唐诗,他开始的时候还配合,后来开始拒绝。我跟他说:“悠悠,爸爸妈妈之所以让你背唐诗,是想给你一些你走到哪儿都不会丢掉的东西。以后你长大了,爸爸妈妈不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但我们希望这些好诗一直陪着你。这是我们能给你的最好的宝藏。”

直到现在,敲下这些话的时候,我还是热泪盈眶――的确,我知道无论我再爱他们,也无法呵护他们一生。未来,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面对生活的荒漠或者心灵的荒漠呢?而那些美好的东西,一首诗,一段音乐,一幅画作,都会在困境里给他们温暖的安慰和清澈的滋养。

心中有了对天堂的企慕,走到哪里,都不会落入地狱。我们这些于车水马龙中奔波在送娃学艺之路上的爸爸妈妈们,其实真正想给孩子的,只是一扇窗子,让阳光和花香一起,充满他们的小小心灵。

第二篇:《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手心里的阳光》是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一辑的书还有《构筑合宜的大脑》、《构筑理想的课堂》《在农历的天空》、《一声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共读共写共生活》。图书是从学校的阅览室借来的,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感受很深。这是一种多么理想化了的境界呀,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读书的诗意生活。特别是《手心里的阳光》这是一套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

读写绘项目用书。我们小书房了倡导的是读绘本等各种书籍,其实在阅读之后如果能通过长时间的绘画、写作训练的话一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只是这样的话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也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尝试着让朗朗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可是他有抵触情绪也许孩子还是太小了。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持之以恒也许会有进步的。整本书给孩子一个很好的阅读指导,提倡晨颂午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学校了晨颂午读几乎变成了装饰。这是由于部分老师的短视只是提倡看考试的课文,还是没有真正的做到网新教育的理念,太过功利了。看来还是真的需要家长做校外的补充。昨天给朗朗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在楼下堂屋里,一边读一边做各种姿势,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挺有意思的。后来睡到床上了他想画画可是太晚了就没有同意。时间太少了。

第三篇: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

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

作为一名教师,怀着一颗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困生是我一贯的做法。随时一句鼓励,随时一声赞赏,随时一张奖状,都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学、乐学是关键。学生最大的幸福是获得老师、同学的赞赏;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听老师的话、成绩好。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是我们教师搞好教学的关键。

常有人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你教育好你的学生。经过这三十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深信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去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带着爱的目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甜滋滋的。

我们班有几个学困生,我经常和他们面带笑容交谈,问一些生活情况,问哪里不会,并且鼓励他们,不会就问老师,老师会乐意为你讲解。他们都说:“以前,我们怕老师,作业不会做,老师会责骂我们,罚我们抄十遍。现在,你教我们,我们不怕你,因为您把我们不会的教会了,我们能完成作业。”我还注意学困生脑子反应慢一些,布置作业只是别人的一半。所以他们每天和其他同学一样快乐,心里充满阳光,学习就不难了。

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师:任何一个孩子1 在他们的心灵中,都期盼老师给予他们爱,哪怕是不经意的一眼和一笑,都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千万不能歧视学困生,用言语打击,体罚,罚抄作业等,这样只能让他们越来越差。产生厌学心里。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朋友之间的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爱的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孩子的工作。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所以教师对孩子的爱,首先,表现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不服管教、屡教不改、调皮、爱惹事、学困生等这类型的学生。

我们班有一个叫马宝龙的男孩,他成绩很差,每科成绩只有二、三十分,语文老师把他调到后排,认为学困生放到后面不作重点教学。可是,经过几次提问、做作业、板演、谈话。我发现,原来马宝龙是近视眼,坐在后面看不到黑板,从此我把他调到前面第一排,成绩直线上升。有的数学题目做不出来,是因为字不认识。以前几年老师就没有发现,主要对学困生不重视,不关心。所以,孩子需要老师的关爱。现在马宝龙,只要我让他和几个学困生板演,他都第一个做好,而且完全正确,我立刻在班级表扬一番,我看出他心里充满喜悦。

作为老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沐浴爱的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多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乐善好学,孩子有问题,就需要老师细心去观察了解,给予关爱,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其实能够使孩子们成为可塑之才,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发现孩子的优势,站在孩子成长和鼓励孩子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让孩子无拘无束地与老师沟通,找出孩子不足的原因,用点滴的爱去帮助孩子。

爱是老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方式,适用于部分学生。但在我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中,“励”字用的几率更多些。“励”可解读为:鼓励、勉励、激励、奖励、磨砺等。

所谓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师要更多的运用“换位思考”去对待学生,去欣赏他们,鼓励他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他们,用更多的鼓励性的语言去滋润他们渴望雨露的心田。那么怎样实施鼓励式教育法呢?

首先,我来说一则简短的故事:

本学期开学转来一个女学生叫冯欣茹,校长让我给她检测一下成绩。看外表,一双水淋淋的大眼会说话似的,可是,试卷做完才知道,成绩很差,考48分。后来,我常对她说:冯欣茹,你的眼睛这么聪明,成绩不好,我没有想到,你只要勤学好问,成绩一定会好的。你哪里不好,就问我和同学。她照我的话去做了,后来常举手要求板演,每次都第一个完成,且非常正确,我立即表扬她。现在,她在班级交作业都是第一个,我每次都说:“怎么快呀!”于是,我特地写了一张奖状给她:冯欣茹同学进步特快!我看出她,心里无比喜悦。在班里又鼓励其他同学:只要你听老师的话,认真学,进步快,老师就发奖状。

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一节公开课,她提问一个孩子:“八减五等于几呢?孩子回答等于二,这位老师没有说回答错了,她这样说:回答很好,就差一点点。”这就是鼓励。有人这样说,鼓励——赞赏,是教育成功的桥梁。教师对儿童真诚无私的鼓励,赞赏是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培养师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成功的桥梁,是教师工作的最高艺术。

赞赏使学生情绪饱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良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教师的赞赏对优秀学生是途中加油,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因为后进生的缺点比较突出,易为人所发现,但他们的优点长处却易被人忽视。而正是这种习惯的偏见,使差生的长处和优点,漫漫的消失殆尽。所以教师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长处,真诚无私的给予赞赏,大胆地给予肯定,会令他们在教师的赞赏中感受到一视同仁的温暖,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这样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动力是无穷尽的。

通过不断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展示他们的闪光点,我逐渐发现他们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鼓励和赞赏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前苏联教育学家索络维契克指出:“童年时代受人喜欢的孩子,从小就觉得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受人喜爱,于是他也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成名副其实而造就自己,成为有自信心的人。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训斥他们“你是个笨蛋、窝囊废、懒鬼„„于是他们也就真的养成了这恶劣的品质”。因此,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和社会公正的评价。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如果在一开始或者必要时给学生自信和鼓励,无疑会使他们在愉悦满足中不断强化提升自己。

夏树杨和王大举是我们班两位不爱表现的学生,两位学生品行端正,可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做事总是力不从心,老师平时也难以关注到他们。但我总想把两位学生的潜能挖出来。在今年的五月,学校举行了“阳光少年实践教育活动”,在当天的结营仪式上,我建议教官选他们俩为小队长,代替大家完成最后的任务,开始他们有些犹豫,在我和教官的鼓励下,他们终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整个活动中,他们的能力被释放出来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在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两个孩子变化很大,愿意积极的参加学校的活动,能帮助老师分担一些事情了,特别是夏树杨以前学习积极性不高,孩子学习本身很好,于是我建议他多参加数学竞赛,孩子听进去了,现在提起数学,便信心满满,现在还是我们班数学学习的标兵呢!看到他们在我的鼓励下,渐渐变得自信勇敢积极,我想这也许是做教师最幸福的事吧!

赞赏和鼓励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对学生真诚的赞赏本身就会有对学生尊重的爱悯,关心学生的细微进步,一视同仁,不记小怨,这样的热情和品格本身就是一种感染力。就是对学生一种身体力行的一种表率,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师对学生真诚无私地赞赏和尊重,更会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尊敬,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在我的教育方式中,还有奖励,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奖励一支笔,一本练习本,一张奖状,一本课外读物,树立“各科学习标兵”,给予全班通报表扬„„以及“激励”的教育方式,主要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步的学生,鼓励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鼓励对儿童是一剂良药,儿童是需要鼓励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最后,我呼吁广大教师,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们心里充满明媚的阳光!

第四篇: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当你白首回眸时仍然是那样清晰。

女孩雨桐,长得秀丽俊俏。在外婆的精心呵护下,对外婆产生了依赖。这天,外婆病了,邻居兼同桌、好友张兰逸带她到医院看望外婆,外婆说,她想喝一喝雨桐亲手熬的鸡汤。雨桐急匆匆的跑回家,可是回到医院,却发现外婆拔针自杀了。雨桐的世界垮了,十几年相依为命的外婆离去,雨桐除了哭泣,不知道该做什么。外婆走了,她扔下孤零零的雨桐顺着针管上了天堂。她这一抽,不但把自己给抽走了,把雨桐的心也抽走了。雨桐被迫离开了这美丽的古藤柳镇,离开了最好的朋友兰逸、离开了最亲近的外婆。

搭上了火车,来到了妈妈爸爸的家。妹妹不在,住院了。雨桐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若即若离。几天后,妹妹雨林出院了。第一次见面,姐妹就发生了冲突。爸爸妈妈将爱几乎都倾注到了雨林的身上。第二天上学,雨桐认识了班主任苏老师,和热情活泼的邹文亚、庞亮,她的生活又充满了阳光。

后来,由于不习惯一家人的生活,雨桐毅然搬了出去,雨桐找到了一个工作,冒充已经死去的大学教授姜运的女儿“冰冰”,因为害怕奶奶伤心过度。果然,奶奶不伤心了,可是,雨桐却想不到奶奶早就知道了。她送给奶奶一束水仙,在奶奶临死时,嘴里一直喊着“水仙”,而不是“冰冰”。但是由于雨桐有事,奶奶很遗憾没有见到“水仙”。

班上的庞亮对雨桐有着朦朦胧胧的好感,多次邀请她赴会、送她礼物,班长卓雅对雨桐一直不怀好意。邹文亚的爸爸生前告诉雨桐什么是手心里的阳光,伸手到阳光下,总是温暖和阴影相伴。后来邹文亚出了一本书——《手心里的阳光》。以后的日子里,生活就像阳光下的手,总是幸福和痛苦相随,慢慢的,雨桐长大了!

妈妈告诉雨桐要学会去爱,外婆告诉孙女不要去恨。手心里的阳光总会让你温暖、感动。是的,真是的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的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

第五篇: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篇一: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著名作家黄春华的作品——《手心里的阳光》,讲述了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的雨桐,因奶奶的去世被迫投靠远在兰亭的父母。在处理周围人的爱这些关系的时候,雨桐深感苦恼,直到母亲也去世了。

雨桐经历了她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父母离异,失去父母的爱,足以让一个孩子悲痛欲绝。可是雨桐,却拿出了平常人少有的勇气,离开父母,独自一人生活在兰亭。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办到的事情,孤独、寂寞、痛苦时时刻刻伴随着雨桐。上帝有时是公平的,有时又是公平的;有时是仁慈的,有时却不是仁慈的。有一种人,近在咫尺,却心在天涯。她如果是过客,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她如果是朋友,我们可以背道而驰;她如果是妈妈,我们又将怎样?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得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

我们永远站在青春的帏幕背后,轻轻撩起垂落的一角,对你诉说着不变的故事——我们、你们和他们,共同拥有着那份薄如白纸的青春,恰似夏日的枝头不能停止的歌唱。扑面而来的美丽,稍纵即逝的忧伤,笑脸在掌声中绽放,泪水在心痛中消逝……

读了《手心里的阳光》,让我明白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别人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痛苦什么也不是,就是痛苦,从痛苦里读出什么,才是财富。

篇二: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手心里的阳光》是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一辑的书还有《构筑合宜的大脑》、《构筑理想的课堂》《在农历的天空》、《一声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共读共写共生活》。图书是从学校的阅览室借来的,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感受很深。这是一种多么理想化了的境界呀,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读书的诗意生活。特别是《手心里的阳光》这是一套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读写绘项目用书。我们小书房了倡导的是读绘本等各种书籍,其实在阅读之后如果能通过长时间的绘画、写作训练的话一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只是这样的话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也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尝试着让朗朗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可是他有抵触情绪也许孩子还是太小了。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持之以恒也许会有进步的。整本书给孩子一个很好的阅读指导,提倡晨颂午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学校了晨颂午读几乎变成了装饰。这是由于部分老师的短视只是提倡看考试的课文,还是没有真正的做到新教育的理念,太过功利了。看来还是真的需要家长做校外的补充。昨天给朗朗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在楼下堂屋里,一边读一边做各种姿势,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挺有意思的。后来睡到床上了他想画画可是太晚了就没有同意。时间太少了。

篇三: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手心里的阳光》。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雨桐的悲惨经历。雨桐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她的爸爸妈妈都到别的城市工作去了,丢下她和外婆在一个小镇子上居住。

有一天,雨桐的外婆病了,到医院检查了一下,是绝症——癌症。雨桐得知后,非常伤心,但是她必须学会坚强面对。来到病房,雨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突然外婆说要喝雨桐做的汤,于是雨桐回家做汤。当她赶到医院后,悲剧发生了,她的外婆过世了,她只能默默地将外婆“送”入“天堂”……

多么感人的故事,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要一个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是成年人也无法接受的。当她想到外婆的双眼已经闭上,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她的心痛如刀绞一样。我自叹,唉,为什么人们总是推动了才懂得珍惜。雨桐此时她能做的只有将外婆的骨灰埋好,然后去找她的爸爸妈妈。

到了爸爸妈妈那里,又因和妹妹相处得不太融洽,只好自己委屈一下,去宾馆住宿。一个接着一个“巨浪”打在前头,雨桐就像一叶小舟,辟风斩浪。接下来她的命运又遭到许多打击。一天,雨桐接到一份e-mail,是爸爸发过来的——妈妈也是癌症!天啊,雨桐这时真的不想活下去了,而外婆的遗愿就是雨桐好好活下去。所以她只有用外婆最后的嘱托来让自己坚强地活下去。不久,妈妈也去世了。没到一个月爸爸又找到了他的伴侣。雨桐不再犹豫,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了。

这个故事,其实和生活中的好多情况也是挺相像的,我们只有在经过不断的磨练与“致使”的打击手,才能知道生命如此可贵。还有我们不能也一定不要再犯一个天大的错误,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篇四: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简单朴素的包装,让人耳目一新;大方的字迹,组成了六个虚幻又附有诗意的大字:“手心里的阳光”。一本并不显眼的书却有着不凡的内容。

女孩雨桐,自幼与外婆生活在内地。父母通过努力拼搏在一个名叫“兰亭”的地方过上富裕的生活,却几乎不与女儿联系。雨桐与父母之间有着深层的隔阂。外婆去世后,雨桐被迫来到兰亭,种种难堪与尴尬不断发生。最难过的是,父母有了另外一个女儿,而且对她百般疼爱。在融理来自父母、妹妹、同学这些关系时,雨桐深感苦恼,并勇敢寻找,直到揭开谜底……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雨桐最好的朋友的爸爸是个瞎子,雨桐去看望她爸爸时,她爸爸让雨桐把手伸到阳光底下,并精确地划出了阳光和阴影的分界线。她爸爸对雨桐说:“这其实并不难,你觉得难,是因为你的眼睛抢走了阳光,你习惯用眼睛感受阳光,对不对?但我不一样,我一伸开手掌,阳光就在我的手心里。你把阳光握在手心里,就能感觉到它的脉搏,不信你闭上眼睛试试?”雨桐闭上眼睛却感觉不到。“当然,因为你能看见阳光,所以感觉不到,但在我这里,阳光不仅有心跳,还有气味呢!阳光有时候是清香的,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有时候也会发出霉味,就像蛋糕长毛了。

当然,这些比喻都不太准确,真正的味道只能用心感觉,一说出口,就走味了。”

这段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我都会用不同的身份去读,读出的道理和感觉也不一样。我们都有眼睛,阳光对我们来说太不珍贵了,所以,我们的手心里感觉不到阳光。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得到的多,你失去的也多。他虽然失去了看见阳光的能力,却得到了感受阳光的能力。

着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外婆和妈妈其实都在教给我同一件事——外婆说不要去恨;妈妈说要学会去爱。

我的经历也和雨桐差不多,从小是被外婆带大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忙,每天晚上很晚才回来,回来后又写稿,第二天早上很早就又走了,还经常出差,所以很少能见到她。我每天都和外婆待在一起,别的小朋友摔跤了、受委屈了或者被表扬了,张开嘴第一句话肯定是:“妈妈!”而我的第一句话肯定是:“外婆!”外婆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但是外婆总是一遍一遍的给我讲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虽然是很简单的,但却让我受用一生。我第一次笑、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考一百分、第一次……都是外婆陪我经历的。我长大了,外婆眼角的皱纹却越来越多;我长大了,外婆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多;我长大了,外婆却离我而去;我长大了,外婆却……几年里我的生命里只有外婆。

有一种人,近在咫尺,却心在天涯。她(他)如果是过客,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她(他)如果是朋友,我们可以分道扬镳;她如果是妈妈,他如果是爸爸,我们又将怎样?

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的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

篇五: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沁凉如水的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天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了黄春华之<<手心里的阳光>>,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莫名的忧伤和仇恨。为女孩雨桐的命运感到忧伤,仇恨这歧视贫穷的世道,难道贫穷也是一种过错?

女孩雨桐,自幼与外婆生活在内地。父母通过努力拼搏在一个名叫兰亭的地方过上丰腴的生活,却几乎不与女儿联系。雨桐与父母之间有着深层的隔阂,她认为自己被抛弃,被忽视。外婆去世后,雨桐被迫来到兰亭,种种难堪与尴尬不断发生。最难过的是,父母有了另一个女儿,并且对她百般疼爱。在融入家庭,校园和兰亭这个过程中,在处理来自父母,妹妹,同学之间朦胧青涩的爱这些关系时,雨桐深感苦恼,并勇敢找寻,直到揭开谜底。。。

雨桐,这个悲剧的化身,经历了这个年龄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父母离异,失去父母的爱,足以让一个孩子悲痛欲绝。可是雨桐,却拿出了平常人少有的勇气,化悲愤为力量,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在兰亭这个竞争强烈,人海茫茫又繁荣昌盛的城市中打拼。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办到的事情。孤独,寂寞,痛苦伴随着雨桐,时时刻刻。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阳光就在每个人的手心里,只要你肯握住,就会感到温暖。上帝是仁慈的,他努力让每个人感到幸福。然而,上帝又不是公平的,仁慈的,他让富有的人歧视贫穷;让弱小的孩子感到自卑,失去母爱,他让母亲近在咫尺,却心在天涯。

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得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

画出心里的阳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