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21-88518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4 18:40: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铜陵市新兴服务业的

调查与建议

一、新兴服务业的科学涵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新兴服务业的涵义

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按其属性划分,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本文里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指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物流、信息、中介、社区、会展等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服务领域。

(二)新兴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和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铜陵市来说,它的作用十分突出: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铜陵经济和社会的科学、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有利于促进财政状况的改善。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有利于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丰富和拓展铜陵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铜陵市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一)铜陵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铜陵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逐步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202_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其中交通仓储邮政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五大主要行业分别比202_年同期增长14.9%、9.0%、11.7%、11.9%、9.8%。202_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首次超过40亿大关,达到43.53亿元,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房地产、旅游、金融、信息等四大行业已成为铜陵服务业的重要支柱。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四大行业已成为铜陵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房地产业:202_——202_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99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房地产开发带动房地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202_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4.6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房地产业已成为新兴服务业中的一个亮点。

信息服务业:202_年,全市完成通信业务收入21.56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市移动电话总数达到14万户,有线电视户达7万户,互联网用户达5万户。作为全国数字电视33个试点城市之一,数字电视开通一年来,用户已发展到1万户。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信息服务业机构520多个,从业人员达5500多人。

旅游业:202_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860人次,同比增长34.08%;旅游创汇268万美元,同比增长28.85%;接待国内旅游者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37%;旅游总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27.93%.金融保险业:202_年实现增加值达7.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7%。

---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铜陵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铜陵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

文化教育:202_年增加值突破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各类文化演出开始兴起,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人数逐年攀升。

医疗卫生:截至202_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增加至107个;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出现了3家民办医院,各类民办诊所、药店、保健中心数量有较大增长;社区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涵盖人口90%左右,基本建立起了覆盖至社区的医疗卫生网络。中介服务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280多个,从业人员达3200多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02_人,业务范围覆盖了法律咨询、代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地产评估、房产中介、土地测绘等众多领域,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消费需求。

社区服务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317个,社区服务网点17143个,从业人员达5.3万人,其中社区工作者1422人,服务网点服务人员5.2万人,社区服务志愿者近10万人,服务领域包括家政、婚丧、卫生保健、文化健身、养老托老、残疾人康复、修理、物业管理、职业介绍等服务呈逐步完善趋势,基本能满足各类群众的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十〃五”以来,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宣高速全面动工,铜九铁路开工建设,港口码头改造已经铺开,铁、公、水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日渐增强,我市在皖中南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初步显现。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随着服务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和业态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2_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 13.3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 31.8 %,服务业不仅吸收了大部分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从一产、二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服务业对地方税收收入也作出了突出贡献,202_年本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

(二)铜陵市新兴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服务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工业相比有差距被拉大的趋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基本停留在40%以下,占地区GDP比重一直不超过38%。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业立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有“一强盖百丑”倾向,缺乏工业与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认为铜陵区域小,城市人口少,发展服务业的潜力不大,并且割裂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有机联系,就服务业谈服务业,存在“因为二产太强,所以三产才弱”的错误观点,始终未能将发展新兴服务业放到应有的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二是传统观念约束,创新意识不强。表现在对传统的服务业局限于小打小闹的认识,对社会分工不断涌现的新兴业态敏感性不强。以旅游业发展为例,由于长期习惯于资源工业的开发和生产,人们不但不了解不研究铜陵丰厚的旅游文化和资源,反而以工业项目的功利性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人说铜陵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条件。导致目前上千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贱踏,有的整个环境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旅游项目的实施。

三是新兴服务业发育不足。202_年,我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较其他业态稍好,但其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也只有28.4%,而交通运输、仓储、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0%,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几乎空白。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臵成本,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的平衡发展。四是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我市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陈旧,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拉动,在未来服务业市场发展中缺乏竞争力。

五是市场化程度偏低,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一方面很多领域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互通合作的市场机制,导致资本投入过高,效益低下,推诿扯皮严重。交通、电信、社会公共事业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对外资及其它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形成屏障,制约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六是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失血现象严重。在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律师、专利以及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制约和影响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为铜陵新兴服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东向发展战略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构架,为铜陵新兴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安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省有关政策的扶持,将为铜陵新兴服务业提供巨大商机,增添了发展动力;三是铜陵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的服务市场,必须提升中心城市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集聚作用,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四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筑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构筑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平台,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型态的根本转变。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国际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资本向中国大陆特别是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对技术、管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将成为国际投资中最积极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准入过渡期行将结束,服务业将面临激烈地国际竞争。在不断冲击国内市场的外资面前,我市服务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纷纷将新兴服务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合作、城市联动此起彼伏;长三角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如火如荼,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安徽沿江城市群如芜湖、马鞍山、安庆、巢湖、黄山、宣州、贵池等,也纷纷加快步伐,高起点地发展新兴服务业,争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夺先机。这些都对我市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自身发展上,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出现了增速趋缓、比重下降的态势。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和铜陵重大项目所积蓄能量的释放,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相比,202_年—202_年我市服务业增长均速为9.5%,明显低于工业16%的均速增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2_年的37、1%下降到31、8%。面对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和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增强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发展机遇,突破体制瓶颈,加快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铜陵新兴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战略

(一)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皖中南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的战略举措,着力打造新兴服务业的区域平台,重点培育各类新兴业态,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推动铜陵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战略目标

力争到202_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幅20%以上,增速略高于工业发展速度或基本持平,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逐步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兴服务业体系;到202_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50%左右,把铜陵建成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三)基本原则:

---一个方向。融入“长三角”,面向皖中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量,构筑幅射力。

---双管齐下。既要优化提升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力合一。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四化带动。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城市化提升服务业档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政策和法制化优化服务业环境。

(四)基本战略和空间勾画: 到202_年建成四个中心、四大板块特色功能区 四个中心:

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努力将铜陵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港口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转运中心;以整合发展旅游、会展经济为契机,构建区域性旅游和商贸流通中心;以打造“数字铜陵”为核心,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

四大特色功能板块:

一是形成旅游功能板块:要形成以环天井湖和开发区东湖为中心的大众休闲区,大通特色旅游度假区,凤凰山、金榔、老洲生态旅游区,大城山民俗旅游区,市内工矿和商务休闲区,大士阁、清凉山省际佛教旅游区等。

二是培育综合服务功能板块:以现代商务活动为特征,着力提升长江路-淮河路核心商业区地位;以“一线、四点”为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东大门,重点把芜铜路打造成“第二条长江路”(围绕芜铜路32公里横跨四大工业区这条轴线,分别开发钟鸣至铜南公路口、顺安、西湖、市经济开发区这四个城市综合组团),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新兴商业区;以市科技大楼为核心东西扩展,构建北京路科技信息服务区;以港口码头和长江旅游观光功能为特色,整合建设滨江路商贸流通休闲服务区;创建新火车站、建设路综合服务区。

三是建设物流板块功能板块:(去年已有专题调研意见)四是组建生产性服务功能板块: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综合代理、进出口咨询、产品信息及产品研发、组合配售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服务区;以科技孵化基地为依托,集聚智力、技术、信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服务区;以社区为基础,借助社会力量,扶持设计、咨询、广告、法律、后勤等生产性服务的专业服务区。

四、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内外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铜陵自身优势发展新兴服务业,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1、以景点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①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城市旅游精品

---深入推进天井湖保护性开发的“明珠工程”建设,把天井湖地区打造成铜陵的“城市客厅”;

---积极打造大通的特色旅游,重展当年“小上海”的繁荣,恢复建设具有徽派风格的“江南八景”,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滨江浴场、水上娱乐场、高尔夫球场等项目设施,把大通建成融古今风格为一体的“铜陵后花园”;

---依托铜陵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扩建大士阁和钟鸣清凉寺的景点建设,重塑“九华头天门”精品;

---深度开发中华白鳍豚繁殖中心生态资源,建设集科教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基地;

---开发顺安城山明初“山大王”民俗文化景点,打响“铜陵天池”的观光品牌;

---开发天门山生态和十里长冲“古栈道”景点;---开发四湖一体的“天目湖”景点;

---重整金榔和凤凰山生态旅游文化景点板块;---塑造凤凰山万亩牡丹的特色旅游品牌;---完善东湖旅游景点设施建设;---加大老洲太阳岛万亩沙滩景点建设;

---创新以铜为特色的工业旅游系列项目。深度开发金牛洞为代表的古铜都采选景点,挖掘铜官山铜矿闭坑资源开发工矿旅游。利用现有市区铁路开发特色城市观光旅游;

---打造永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②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铜陵具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大士阁、清凉寺构筑的佛教文化,以大通“江南八景”为基石的徽派文化,以铜工业为地方特色的铜文化,以“城山大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金榔、凤凰山、老洲、天目湖等自然生态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为铜陵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五大文化”基石。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铜陵发展旅游业必须依托这些条件拓展思路,才能构架出具有铜陵特色的旅游发展架构。

目前启动的《铜陵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参考这些因素进行完善。从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包装、到设计宣传,都应突出历史文化的特色,才能打响中国生态山水铜都品牌。才能凸显出提升中国铜陵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③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延伸旅游产品的产业链 发展旅游业,要依靠市场要素的动力。政府及其部门从现在起,应着力于政策的研究和引导,着力于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于旅游产品的引导性推动。如:铜陵的历史文化产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水产品等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应作为旅游产业产品延伸开发。

④加大旅游开放力度,实现体制创新

发展铜陵旅游业,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大力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打破区域和部门的限制,引入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改革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机制,举行铜陵旅游的专项主题招商活动,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

---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放开景点开发的限制性规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架好旅游团组通道和特色板块,力争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打好基础。

---加快旅游人才开发和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人才的捆绑式开发。

---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健全旅游咨询、游客投诉、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功能。

---加大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旅游项目是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的“绿色效益”工程,要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性的高度,确立“为旅游项目让路”的指导思想,坚决整改和取缔已建或在建的重污染、耗资源的项目,下决心搬迁整治影响旅游项目的水泥企业,还铜陵一片碧水蓝天。

---要以“旅游无边界”的工作思路,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增强以铜陵为中心的旅游业集聚度和向周边的辐射力,构建铜都中转旅游经济圈。

2、以青铜博览会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

中国(铜陵)青铜博览会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知名品牌,是铜陵发展会展业的重要载体。根据皖中南中心城市定位,发展铜陵会展经济要注重打好基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

一是要整合会展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新体育场馆建设与会展功能的配套;会议中心、星级宾馆布局与会展活动的利用;专、特、新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与会展的互动共赢;文艺演出中心与会展设施的共建等。

二是会展要启动政府与市场的两个资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扶持会展企业发展,活跃会展经济市场。

三是要加强国内和区域城市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开放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行业和民间各类组织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民族的、传统的、民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活动形式,都应给予积极的支持。

3、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步伐,确立皖中南中心城市的地位(略:去年已有专题调研意见)

4、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直接反映城市功能水平和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窗口。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体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服务便捷、市场运作”的原则: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铜陵社区服务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政府应从管理体制入手理顺关系。首先是“放权简政”,支持在街道设立社区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区域内社区服务业的规划布点、审批管理和监督检查。各执法单位要放权到社区,由社区一个口子对上负责对下管理,除刑事犯罪外,取消对社区以下单位的各种检查。同时,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条条需要向社区延伸服务的机构,都应无条件地给街道和社区以支持;凡属于市场行为在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营性项目,政府应制定特优政策给予扶持。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是社区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又是组织者和策划者。各级政府首先应把有思想、有事业心的年轻干部配备到街道和社区一线,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

---社区布局要合理,资源要素配臵要科学,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生活。一般社区均应构建“一个中心、五大服务体系”。即:配臵现代化的通信传呼指挥系统,为居民提供最快捷的服务,建立覆盖全社区的“呼叫网络信息中心”;建立和完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公益服务和商务服务”体系。

——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吸引各种经济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社区服务业;在社区服务业不同领域中,培育2—3家品牌企业。

——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商业服务等目前相对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

5、努力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要引导铜陵金融机构站在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高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面向“长三角”,创新铜陵金融板块或金融组团。吸引在沪的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及国内外投资担保机构向铜陵延伸,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的覆盖皖中南区域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形成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的中心市场。

---高水准规划和发展铜陵金融集聚区,引进5-8家重要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提升长江路、淮河路金融区块功能,形成我市特色鲜明的金融区块。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拓展居民个人信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符合居民消费投资取向的金融品种。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鼓励和扶持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和盘活民间资本。积极整顿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推进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银行卡业务的全国性结算。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速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对已有相对分散、规模小的担保公司进行重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培植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积极开拓新型险种;开发商业信贷保险和个人信贷保险。

---加快培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到铜陵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从事同业资金和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经纪公司,发展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顾问公司等专业金融中介。

---以“信息铜陵”建设为切入点,完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建设。

6、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是整合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的扛杆,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铜陵中介服务业基本处于无序、快速发展的状态,亟待进行引导和规范。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专业化为系统,以社区管理为主体,引导规范铜陵的中介服务市场,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运行体制。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担了部分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要政企分开,属于行业自律性的机构要列属到行业协会或商会进行管理。公益性社会中介机构等事业单位也必须退出市场,以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平竞争原则。

---大力发展工程咨询、科研、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中介机构,加快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创设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中介机构。

---重点扶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管理理念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会计、房地产、科技中介机构向集团化的综合方向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要扩大行业协会(商会)的覆盖面,统一行业协会(商会)的审批和主管部门,取消多头管理的现状,切实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7、大力培育和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铜陵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重整基础资源,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新信息服务内容,构建与皖中南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体系。

---鼓励和开放媒体信息市场,创建以电子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城市。发展以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数字出版、网络远程医疗服务咨询、远程教育培训等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融、旅游、证劵、房地产等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之间互联互通的“一网式”服务。

---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共享信息平台。经营、管理全市所有管道网络线路的公共设施,推进广播、电视、通讯“三网相融”的网络间共享信息交换平台;打破条块束缚,组建同城管道网络建设公司,负责统一规划、建设。

---降低信息业服务门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息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培育电信、邮政市场,创新便民服务项目;完善信息产业投资发展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会计、咨询、评估、调查、策划等信息中介组织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

四、关于加快发展铜陵市新兴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一)要建立“市区联手,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

鉴于新兴服务业涉及面广、工作领域宽、联系部门多。建议成立铜陵市新兴服务业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下设办公室、规划处、协调处、法规处、宣传处等日常办事机构(人员可由有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全市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定期通报、分析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统筹协调、解决新兴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在市场准入上要实现体制性突破

要改变服务业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坚决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彻底改革。坚决破除金融、保险、电讯、运输(铁路)、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领域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尚未完全放开的行业,要根据“法无禁止则通行”的原则,严格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非公共卫生、基础研究与非基础研究的情况,放开市场准入、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铜陵市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尽快出台相关产业引导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

(三)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各类资源向新兴服务业集聚

根据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建设铜陵市新兴服务业四个中心和四大板块的总体要求,加快制定全市新兴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尽快研究落实“十一〃五”期间铜陵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和应对措施,放手鼓励、引导各类资源向新兴服务业集聚,推动新兴服务业健康发展。

目前铜陵城市总体规划由三大组团构成,在主城区与东、南两个组团之间存在着商业断裂带。根据东向发展战略和马芜铜宣“第一方阵”战略地位的确立,建议把芜铜路列为新兴商业区进行重点规划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芜铜路横跨市经济开发区、狮子山西湖工业园区、顺安金山工业园区和铜陵县金桥工业园“四大工业区”。整条路基础条件最好,不仅是我市最长的一条路,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也将是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区域。

(四)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政策性突破

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引导和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资质审查、办证办照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快捷便利的服务;加大传统服务业改制、改造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进行投资,允许、鼓励和支持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经营权有限期转让、政府特许经营权作资入股、特许经营执照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五)加快引进培养,构筑新兴服务业人才队伍

坚持服务业人才“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高级人才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领域特点,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加快新兴服务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增设我市紧缺的服务业专业,强化新兴服务业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岗位职业培训,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建立培训机构,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实行岗位技能竞赛;设立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破格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举办服务业论坛、服务业人才沙龙会等各种有效活动,组织服务业管理人员赴国内外观摩、考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服务业发展优良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下大力气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减少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清理、调整涉及新兴服务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新政策、新法规,改变和根除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司法保护力度,不允许任何单位和组织以任何理由干扰和影响新兴服务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七)改进和完善调查统计体系,建立发展新兴服务业目标考核制度。

加强服务业调查统计工作,积极探索和研究针对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社区、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统计方法,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数据统计、分析、评估等工作体系;强化对周边地区新兴服务业发展态势的研究和预测,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新兴服务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目标考核制度,加大对各区、县和经济主管部门发展新兴服务业工作业绩的考核力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材料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确定为发展主题,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作为建设科技南开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扶植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开发科技服务产品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建设科技南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聚集科技人才,促进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政协科技委对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区,充分利用整合我区科教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科技服务业特色和服务品牌,推进科技服务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全面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科技服务机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_年,培育一批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产品品牌;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科技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科技服务业的格局,建立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科技服务业成为我区人才的最集中产业高地,科技服务业对区财政贡献率显著提高,形成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市场服务相互结合、科技服务业与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以科贸街四大品牌专业卖场和7个专业科技卖场为基础,配套发展高、中、低端写字楼,建设创业孵化器 万平方米,进驻企业 家,年总营业额超过150亿元,实现税收 万元。提升卖场及专业卖场计算机服务业的附加值,形成科技卖场、商务办公、综合科技服务等配套服务。

2、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以软件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业,鼓励支持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人才培训外包基地,支持征信系统、认证中心建设,吸引知名信用服务企业到南开区经营发展。重点支持有特色的信息安全、企业管理、生物识别、电子商务、数字认证等软件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推动软件企业的重组联合,鼓励软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

3、培育研究与发展科技产业。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建成2~3个设施一流、国内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2~3个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化、共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重点扶植5~6个区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提升骨干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

4、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中介市场和科技会展服务。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培育,优化科技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环境,成立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开区科技传播中心等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综合性科技信息库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提高我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资助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服务,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积极为科技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支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对整个行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会展服务业,以天津科技广场、天津科技城重大项目为重点,提升我区科技会展功能。

5、促进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支持鼓励各科研院所开展专业科技服务,建设我区科技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扩大专业科技服务领域和范围,使我区成为天津市重要的专业科技服务中心。

二、主要政策和措施

1、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立足我区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制定科技服务业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将科技服务业列入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和落实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专项发展规划,重新规划和整合科技园区。

2、打造科技中介服务商务区。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

3、增加科技服务业建设投入。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津党发[202_]26号文件),增加对科技服务业建设的投入,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传播中心、现代服务业基础支撑平台、光电子专业孵化器、车轮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4、制定相关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从事相关专业研究,为科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区从事科技服务业。二是协调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加强从业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材料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确定为发展主题,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作为建设科技南开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扶植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开发科技服务产品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建设科技南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聚集科技人才,促进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政协科技委对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区,充分利用整合我区科教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科技服务业特色和服务品牌,推进科技服务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全面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科技服务机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_年,培育一批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产品品牌;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科技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科技服务业的格局,建立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科技服务业成为我区人才的最集中产业高地,科技服务业对区财政贡献率显著提高,形成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市场服务相互结合、科技服务业与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以科贸街四大品牌专业卖场和7个专业科技卖场为基础,配套发展高、中、低端写字楼,建设创业孵化器 万平方米,进驻企业 家,年总营业额超过150亿元,实现税收 万元。提升卖场及专业卖场计算机服务业的附加值,形成科技卖场、商务办公、综合科技服务等配套服务。

2、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以软件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业,鼓励支持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人才培训外包基地,支持征信系统、认证中心建设,吸引知名信用服务企业到南开区经营发展。重点支持有特色的信息安全、企业管理、生物识别、电子商务、数字认证等软件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推动软件企业的重组联合,鼓励软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

3、培育研究与发展科技产业。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建成2~3个设施一流、国内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2~3个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化、共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重点扶植5~6个区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提升骨干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

4、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中介市场和科技会展服务。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培育,优化科技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环境,成立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开区科技传播中心等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综合性科技信息库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提高我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资助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服务,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积极为科技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支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对整个行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会展服务业,以天津科技广场、天津科技城重大项目为重点,提升我区科技会展功能。

5、促进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支持鼓励各科研院所开展专业科技服务,建设我区科技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扩大专业科技服务领域和范围,使我区成为天津市重要的专业科技服务中心。

二、主要政策和措施

1、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立足我区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制定科技服务业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将科技服务业列入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和落实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专项发展规划,重新规划和整合科技园区。

2、打造科技中介服务商务区。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

3、增加科技服务业建设投入。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津党发[XX]26号文件),增加对科技服务业建设的投入,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传播中心、现代服务业基础支撑平台、光电子专业孵化器、车轮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4、制定相关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从事相关专业研究,为科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区从事科技服务业。二是协调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保护和行为监督,使科技服务的智力劳动在市场经营中得到社会承认,获得劳动报酬。三是对建设专业科技孵化器、专业科技园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三、加强领导,深化改革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成立南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全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出促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解决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科技服务业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区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部门要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推动全区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2、鼓励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改革和创新科技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在加强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的同时,完善科技中介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科技社会团体业务职能,发挥科技社会团体服务功能。提高科技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3、建立科技服务人才和科技服务管理干部的培养机制,着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服务、社会参与的人才开发新机制以及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调整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建立科技服务业管理干部的培养机制,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

4、健全统计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制度,保持统计对象的完整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增加反映科技服务业发展质量、速度、效益的统计指标,编制科技服务业季报和年报,建立上下衔接的统计网络,使统计数据真实地反映南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实行科技服务业统计信息发布、重大信息披露制度,实行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为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篇: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会议精神,按照区领导的指示要求,结合本街道工作实际,从财政、税收、规划、补助、奖励、人才、制度、考核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好规划实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街道有关科室应制订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实施情况跟踪评估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并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更好的发挥综合规划、政策制订、统筹协调、督查落实、考核考评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三、在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方面,应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一律不设前置性审批事项。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要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四、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对区政府上级部门提出的传统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旅游、文体卫生、节能环保、社区服务等领域,以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学经济、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在行业准入、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五、扶持总部经济发展。重点培育传统优势民营本土总部、开放型经济跨境经营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总部、现代服务业高端总部。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总部经济,扶持发展总部企业和总部基地。并根据街道下辖地区的特点,在经济政策上鼓励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服务机构。

六、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应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符合服务业重点领域、且列入省、市、区级重点工程建设和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项目,在土地指标上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区级重点项目,积极申报省、市级服务业重大项目。此外,应积极搭建金融机构和服务业企业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服务业银企融资对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基地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支持。

七、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扎实推进服务业用水(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各有关部门应制定服务业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执行时间表,确保政策尽快全覆盖。

八、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建设用地总量。对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价格优惠的供地方式。

九、加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服务业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企业,应支持其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对

于规模较小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支持其通过项目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申报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十、加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今年我辖区内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税收政策,并广泛的做好了房屋契税宣传活动;开展了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化平台。在辖区内主要干道,设立宣传点。此外,应继续细化营业税差额征税具体政策规定,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的惠及面,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营业税差额征税操作程序,简化办税手续。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以上一年实交地方税收为基数,每年上交的地方税收增速超过一定比重的,应予以奖励;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对其新增加的房产和用地给予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十一、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对于服务业企业聘用的高层次归国人员、全球高端创新创业团队,按照相应的政策进行奖励和扶持。对服务业企业聘用的国内外领军人物,参照引进高层次归国人员、全球创新创业团队的相应政策进行奖励和扶持。对规模较大或创新能力较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服务业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不受学历、资历、任职资格等限制,破格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对经资格认定的留学回国人员,可根据其学历、资历,直接申请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完善和规范服务业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服务业职业资格准入机制、注册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按规定申请为非营利组织,享受相关政策。

十二、完善统计监测分析。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开展统计

方法研究,建立健全行业统计体系,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我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服务业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完善服务业和重点联系企业运行监测分析。

十三、强化服务业考核。鼓励各地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营业税收入增长快的单位应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科学调整考核内容,增加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考核,增设重点服务业主管部门定量发展目标,加强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分析指导作用。

十四、认真完成用能重点单位节能减排任务,促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三级网络,督促社区单位完成节能任务,开展绿色招商,确保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引进,定期检查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社区大型公共建筑能源运行监督,对大型商场、宾馆、办公楼等试行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发展垃圾综合集成处理系统,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和供热,发展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五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高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服务业。支持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会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支持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适时申请开展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业务。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试点。支持郑州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探索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市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