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及对策分析(合集)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21-63698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5 09:36: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及对策分析

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

及对策分析

安徽省社科院乡镇研究所近日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研究指出,目前安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现代农业发展不足、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缺少特色产业支撑和县域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使当前新农村建设陷入难有实质突破的僵局。吕连生等专家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政府主导作用,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安徽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农村的耕作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再加上农村与农业相配套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真正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又受到资金、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度的严重制约,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二是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农民主体地位很难发挥。虽然2006年安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很多地方尚未完全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于村庄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只做表面文章。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分散,对农村集体经济支持不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平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地方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政府和农民的缺位造成点上发展快、面上行动滞后的不均衡态势。新农村建设所选的示范点多数是条件较好、难度较小、比较容易见成效的村组,而原有环境复杂、条件差、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空心村”并没有动。

三是投资体制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基层地方政府财力极为有限,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撑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投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是缺少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得好的地方,大多数是靠发展主导产业,走产业支撑的路子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吕连生等人在省内的部分县市调查时发现,很多地方特色并不明显,大多数示范村还没有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没有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基至还没有确定村庄建设风格。很多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取得,单靠农民外出务工,很难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县域资源整合十分困难。2006年,国家和省、市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可是现在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源,由于来自不同部门,很难加以整合,不能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难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现有的支农资金每笔都带有“帽子”,指定用途,且比较分散,县域整合时不仅涉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利益调整,还涉及资金用途的改变,很难符合国家的资金使用政策,这就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吕连生、储昭斌等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难题,遵循经济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建设规划,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债务。在村镇规划上,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山形地势出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力求形式多样,体现特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加大村庄规划的编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村镇规划编制的步伐。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运行机制。吕连生等人认为,安徽农业不强,最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没有真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当前来看,应从三个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大力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提高耕地的内在质量;二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加快推广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新型技术;三是健全现代农业运行机制。积极引导有序流转,在坚持土地家庭经营制的前提下,使种地农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把围绕农产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来抓,还要重视建立合作金融和保险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如市场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等。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三是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要通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通过参加新农村建设,转变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农村面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干部引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在强化干部引导的同时,注重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重点要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四是更高层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之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

一是从更高层次上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从来源上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捆绑各种项目资金,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可以形成建设资金的巨大合力,最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力。这方面需要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当前重点要建立起多元的投入机制。首先,逐步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加快构建以农村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社区金融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探索建立村镇银行,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再次,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农业项目带动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回乡创业,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

三是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起整合财政资金的管理机制。其目的是做好对新农村建设各方面投入资金的管理,做到合理、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省级政府要做好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方面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让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到有章有序地建设与管理。其次,建立起农业投入风险防范和救助机制。就资金投入方面而言,为减少投入风险,可以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救助机制。

第二篇: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的内容、重心都在不断发生转移和变化,特别是党中央在出台如税收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新型合作医疗等各种惠农富民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依据、工作对象、工作要求和社会环境,带来了系列新情况。直面农村基层组织和工作现状仍然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与问题。其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党委“龙头”难举。一是整体功能弱化。乡镇作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其机构改革进展缓慢,绝大部分地方乡镇虽分流了部分干部,但机构不但未精简,反而有增加,涉农站所下放名实不符,“七所八站”依旧条块分割、职责不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尤其是乡镇调控功能弱化,党委 “龙头”作用难发挥。二是财政运转困难。一方面乡镇负债重,据调查,全县 %以上乡镇有不同程度负债,有的负债额度比较大。每到年终,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常常关手机、换卡号躲债。对党的建设缺乏应有的经费投入,农村党建硬件和软件建设不到位,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难保障,甚至仍有少数村没有活动场所,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活动阵地破旧不堪。另一方面,很多乡镇领导为保运转而到处“找钱”,缺乏应有的精力抓农村党建工作。三是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乡镇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多,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镇党委抓党建的工作重心、方式方法都面临着新的转变。很多乡 镇认为财政税收、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工作是硬任务,考评分值重,搞不好就被“一票否决”,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而党的建设是软任务,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缺乏对农村党建应有的重视,导致乡镇党建投入精力不多,财力不足,落实不够,大多乡镇党委成员不熟悉党建工作,积极主动抓党的建设的少。

2、村党支部“堡垒”难筑。一是班子配备难齐全、难得力。随着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实行村委会直选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多,受农村宗族势力和选民素质影响,一些村存在干部“选不出、稳不住、不得力”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县尚有8个村党支部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支部书记,去年底“两委”换届后,全县已有 位村干部辞职外出务工,位村干部因经常不在岗而受诫免。二是工作方式难改进、难提高。部分村支书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抓好支部建设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抓工作用老老套套,不善于团结“两委”班子,不善于做新时期群众工作,不能形成核心。三是自身活力难激发、难提高。一方面,村党支部缺乏增加自身活力的经济基础。空壳村、负债村多。据调查,全县有 %的村没有固定集体收入,村平负债 万元,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落实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另一方面,大批青壮年外出,“两委”后备干部不足,后继乏人。村干部队伍缺乏新的血液补充,年龄老化,活力不足。据统计,1999年底,村“两委”换届后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为 岁,2002年为 岁,2005年为 岁。四是激励机制难探索、难推行。由于经济基础和体制等原因,目前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从政治上讲,在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的权限在省级,县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缺乏政策依据,难操作,录为事业干部又不符合乡镇人员机构精简的要求。从经济上看,村干部是不脱离生产的干部,大部分时间在村里工作,客观上制约了家庭经营,而目前村干部年报酬大多在4000元左右,有的还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一些村干部自已能力强,多年埋头在村里工作,不但影响了家庭生产,反而为集体垫付了几万元上缴款与支出。再者,从退职后看,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村集体负债多,村干部在职未参加社保,部分参加养老保险的保额低,每月只能领取60元养老金,且领完10年期满。对正常退离职的村干部均没有落实补 贴,且列为农村“三老”门槛较高,月补贴低,也不足60元月,无法实现老有所养。由于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想头,退职后无保障,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3、党员队伍“先锋”难成。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尽人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自身素质不适农需,影响作用发挥。主要表现为“四化”倾向:年龄老化。全县60岁以上的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 %,35岁以下的仅占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些年发展党员工作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抓发展党员工作不力,自身凝聚力不强,农村发展党员难度加大,后备力量不足。据统计,我县近三年来发展农民党员 人,其中2004年发展151人,2005年发展136人,2006年发展149人,达不到大村年发展2—3人,小村年发展1—2人要求。这种现象在我市其它县(区)也不同程度存在。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党员拉帮结派,搞宗族、宗派活动;有的党员思想道德庸俗,经常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参与赌博、嫖娼等违法乱纪行为;有的党员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据调查,我县2003年以来,全县有 名党员被处以留党察看以上处分。能力水平退化。有的党员干部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没有号召力、带动力和亲和力。据统计,今年我县39个新农村试点村中有党员252人,其中作用发挥较好的114人,被推选为理事会成员的79人,不足 %,被推选为会长的20人。有 名党员因为年迈体弱、能力缺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发挥作用。双带能力弱化。由于一些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素质不足,难以担任起引领村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的重任。这一情况在近年开展“三培两带”、实施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工程后虽略有改善,但全县农村党员 人,其中家庭经营搞得好、能带头致富的 人,能带领村民致富的 人,双带党员不足 %。

二是组织设臵不适农民,影响作用发挥。随着农村改革深入,青壮年党员的大量流动以及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原有的按行政村设臵党支部,按自然村编组党员的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员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其一,外 出流动党员多,出现管理真空。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大多正月出岁未归,有的夏收中途回,难以纳入流入地管理,常常出现两边管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三不”党员。其二,不同类型党员多,出现管理失常。由于农村党员年龄、技能差距较大,特别是老党员多,这些党员没按特长和功能进行编组,不分身份和特长,均按自然村进行编组,不能因人而宜,发挥每位党员应有的作用。往往出现对这些老党员关爱不够、管理失常。其三,双带致富党员散,出现管理失效。由于很多地方未建立跨乡村地域界限的协会党支部和联合体党小组,没按产业、行业建立专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双带”党员致富技术、信息不能互用共享,难以形成整体效应。

三是活动方式不适农时,影响作用发挥。当前,农村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常常仍是进行“三会一课”,其活动方式,教育培训没有紧密结合农事、农时,缺乏吸引力与针对性,实效性差。一些村党组织一年开不了两个党员大会,少数党组织以经费紧张为由很少开展组织活动,至使出现“党员会荒”现象。

4、长效机制“效力”难久。一是领导责任难落到实处。少数领导抓农村党建“在位不到位”,对党建工作认识模糊,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一些乡镇领导认为目前乡镇体制不顺畅,财税任务、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抓党建工作。部分包村部门有厌倦情绪,帮扶资金逐年减少,甚至把帮扶工作当作包袱。二是有效机制难坚持。农村党建工作自开展以来,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三级联创”、“学教活动”、“三民”班子、“三培两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等。但是,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有些好的措施、载体不能一以贯之,往往是检查一结束活动就停止,有些制度常常只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掉在地上”,或坚持不够,或流于形式,抓落实有一定缺陷。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针对以上问题,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村党建 4 工作任务重、范围广,头绪多。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力促农村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创新工作理念,不断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1、创新思路,牢固树立富民党建的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农村党建工作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党的建设。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六个结合”,即把农村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劳务经济、农业产业化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其次,要做大做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实现党员、村民共富共进。要丰富联合体内涵,不断加强在生产领域中联合体的组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探索组建新农村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易风移俗等共进联合体,推进农村和谐发展。再次,要不断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要打破原来按行政村和党员居住地设臵党组织的传统方式,在行业、产业协会中设臵党支部,在联合体中建立党小组,促进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双带”作用的发挥。第三,要探索协会党支部和行政村党支部“二合一”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 “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目标。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在外出务工地点相对接近、党员相对集中的务工地组建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通过流动党支部延伸管理职能,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2、围绕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要通过组建一批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扶持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一批非农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签订一批农产品销售订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深入开展农村“三培两带”、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六进村入户”(政策法规、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医疗卫生、先进文化、结对帮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富民工程,着力把广大党员干部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致富党员的带领、带头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制定帮带政策,落实帮带措施,确定帮带责任,明确帮带时限,要 深入开展帮带活动,切实形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3、强化功能,不断增强乡镇党委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重视和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增强党委“统”的功能和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要转变乡镇职能,切实搞好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要改善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增强乡镇财政实力,加大乡镇对农村党建工作的的投入力度。

(二)适应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要求,加强民主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围绕“管理民主”,创新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把好“选人用人关”,选配好乡村党组织书记。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民主意识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要改进选人方式,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村委会成员“自荐海选”,配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管理民主。其次,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关键,建立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议事规则,以党内民主带动和影响基层民主。第三,要抓好制度建设。注重把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和落实基层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不断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2、围绕“乡风文明”,创新教育方式,努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群体。首先要着力提高党员素质,扎实地抓好党员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荣辱观,成为学习贯彻党的政策的带头人、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科技兴农的领头雁、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遵纪守法 的先行队依此来示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知荣辱、守法纪、学科技、破旧俗、树新风。其次,要切实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按大村年发展2-3人、小村年发展1-2人。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青年中培养发展党员。要特别注意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培养发展党员,特别注意把党员推选为理事会成员,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要明确党员发展工作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县实行重点管理,并对村书记进行诫免,限期整改。再次,要大力培育新农民。要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农民培训工程;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户”、“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适应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要求,转变领导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能力

“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基层组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实施好、推动好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整治、建设新村镇中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服务本领,展示新形象,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

1、要从转变领导职责入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税费改革后,急切要求乡、村组织和干部转变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工作任务界定。乡村干部要结合乡、村职能转变,把工作思路由抓生产向抓市场转变,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着手,主动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要针对村镇建设规划滞后,卫生脏、乱、差的现状,把村容整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抓好,作为转变基层组织领导方式的重要载体抓实。一方面,要帮助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并把村级阵地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同步实施,解决好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村容整治力度,积极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村庄。真正使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场所,教育农民群众的阵地和展示基层组织新形象的途径。

2、从转变工作方式入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一是坚持制度管理。一方面,要加强乡村组织和村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乡镇党委议事规则、村级工作规程和村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两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修订和完善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我管理制度,增强基层组织和农村工作的规范性。二是坚持教育引导。在工作实践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经常主动深入到群众中间,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处理各种矛盾。要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坚持示范带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教育干部用民主的、示范的、法律的手段开展工作,促进领导方式由行政命令向示范引导转变。要探索乡镇干部“政绩公示”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促进干部工作方式的转变。

(四)适应农村党建 “三级联创”要求,健全长效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建长抓常新的新途径

农村党的建设要坚持以“三级联创”为主线,抓创新增活力,抓规范强基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1、强化工作责任,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村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以更多的感情、更多的精力,思考、部署和督促农村党建工作。要切实落实好县委书记“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具体责任人”和帮扶单位“连带责任人”职责,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2、丰富创评内涵,切实提高创评实效。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创评实效。一是在乡镇要深入开展“三民”班子创建活动,二是在村级要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三培两带”、阵地建设列为创评内容,提高村级整体水平。三是在县直部门开展“三为三创”活动,以创建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环境、优质服务的部门为目标,在全县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为发展做贡献,争创一流业绩;为基层强服务,争创一流形象;为群众办实事,争创一流作风”活动,打造基层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四是在村落社区开展 “三好一优三有”(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优质服务,有办公房、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创建活动,争创村(居)民满意的社区。通过丰富创评内涵,创新创建载体,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3、强化激励约束,努力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实行重奖重用重罚。对每年评选出的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典型,除进行隆重表彰外,予以重奖。对争创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负责人,符合条件的,予以及时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的视情况分别予以诫勉、限期整改和组织调整。积极探索从村(居)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或乡镇事业干部新途径。二是建立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方面村干部报酬应进行统筹,核定基数,进行核定,按月打卡发放,确保足额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村干部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退职补贴制度。要适当降低老干部门槛,提高老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使村干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4、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农村党建整体水平。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实行有关领导挂点,组织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共建,安排专人联络的工作机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通过以点带面的办法,带动面上工作的整体推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不断把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引向深入

2006-12-21 9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新农村建设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村的劳动力也在大量流失,且在不断的扩大。目前,我县在家的农民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生产能力低下,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群众普遍担心,一方面,农村年轻人都到外打工,不想回家种田,下一代长大后肯定也不会在家务农,十年、二十年后农村怎么办?另一方面,在家的农村青年农业知识、技能匮乏,现代农业生产也正面临“有人无田种”现象,今后新农村建设到底谁来做。

二、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农民“随遇而安、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加之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配合不够,甚至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利益而反对,导致一些非常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为防止农村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秸杆还田,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对自己并无多大好处,仍然是我行我素采取就地焚烧,经常出现“田田冒烟,路人咳嗽”的现象,不仅污染了农村的环境,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三、地方财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县是一个丘陵小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较低,2005年我县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仅2846万元,只能基本维持干部的工资。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县采取建设补助、部门帮扶、小额贷款及向上争取项目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捆投入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十分有限。近两年,我县多方筹集资金133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仅靠我县政府投入和部门筹集的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些项目无法实施,严重影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短时间内更无法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文化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对时下出现的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文化现象,为了更好的应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凸现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问题,要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努力开拓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发展 条件 对策

2006年8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丧事上跳起脱衣舞”节目,讲述了我市东海县温泉镇农户在办丧事的时候聘请草台班子跳起脱衣舞;2006年11月9日,河南省固始县段集乡传统的庙会日脱衣舞、赌博“大行其道”;2006年11月28日海南省三亚市某地粗俗、淫秽的脱衣舞表演连续演出几个月的时间;2007年3月11日河南省南乐县仓颉陵庙会上,在祭拜造字圣人仓颉的圣洁之处竟然出现8家表演“脱衣舞”的“草台班子”…… 这些众多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现象在我市农村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时有发生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这说明先进文化忽视的地方,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必然会趁虚而入。但是把这些现象的出现仅仅归结于“农村文化贫困”①是明显不够的,这当中更多的是引人深思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诸多有关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的凸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但是,在看到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②。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目前,在我市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也仍普遍存在。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我市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

二是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与相对集中的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在广褒的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边缘性、流动性增加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因而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我市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引发了众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都要求基层文化部门“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清道夫”责任,全面清除“文化垃圾”③,引导农村文化市场走上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道路。

三是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农村中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而那些年轻的在外打工者其实都已渐渐适应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馆站对他们来说正在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工作改变内容,以适应顺应服务对象的变化。

四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在农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造成原有的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严重瘫痪。在我市不少地方,乡镇电影放映队纷纷解散,机器设备闲置生锈,农民常年看不到电影。而每年由市、区政府组织的文化“三下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是来了就走,缺乏连续性,缺乏扎根性,因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在一些地方,农民在农闲时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以至赌博成风。“民间文艺的潜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如果健康的东西占领不了市场,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自然就会来占领。”山西省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说④。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全社会绝大多数的目光共同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村文化,这就为我市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天时:

“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市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利: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目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心东移、一体两翼”新的发展战略规划,总的目标是建成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目前,连云港已融入新一轮大开发、大投入、大开放、大建设高潮中,而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品位的象征,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主动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抓住这一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不断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3、人和:

农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农民。广褒的农村大地,既是文化生长发育的地方,也是文化发扬繁衍的土壤。目前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中滞后甚至滑坡现象仍然存在。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在新浦区文化局举办的“和谐文化”农村行——07年4月20日宁海乡新北村活动现场,上千名农民群众不辞劳苦赶远路前来观看演出,这不正说明农民对文化是多么的渴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新农村文化,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先进文化是支持人类社会建设活动良性运作的“软件”,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工程。政策是文化繁荣条件,经济是文化发展基础,艺人是文化生产骨干,群众是文化建设主角。我市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陈规陋习仍然存在,这些现状决定了全面整体推进文化建设的条件和动力不足。从我市的实际看,发展农村文化应从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入手、施力。

一、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而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政府部门注重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扶持。

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动力。作为文化工作的主管者,基层文化站长是战斗在生活、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作最亲密接触的人,他们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据了解,我市目前大部分的基层文化站长都是身兼数职,因而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配齐配强专职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经济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一些县乡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瘫痪。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统一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部分地区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物质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根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脱离现存的物质条件谈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沦为空谈。各级政府应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省、市文化部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苏北地区的物质扶持,结合省级达标文化站建设为其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挖掘艺术根源,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创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生产习俗等特征,展示着当地的形象,对其挖掘、改造和利用,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作为文艺创作的主力军,目前我市许多文艺创作者大多注重打造代表性精品,而忽视了对我市范围内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农村题材的文化作品的萎缩。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让下架子、沉下心去、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改造、加工和矫正,创新其表现形式、创新工作思路,重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和灵魂,赋予农村乡土文化陶冶情操、育人滋心和促进社风的作用。

三、拓展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村文化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

文化发展是通过交流和融合,吸纳精华,排斥糟粕,获取营养,焕发生机的。村级文化室作为最基层的文化活动阵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抓住基层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不断完善其多功能文化室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不出门的文化服务。办科技文化阅览室,让那些稍具一点文化程度的农民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生产科技知识。设立阅报栏,农民可直接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就会被新鲜、文明的氛围所代替。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放映农技录像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既能让农民立竿见影地将学到的农业技术用于手中的农活,又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科学种田的人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村级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亿万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四、培植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基层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角作用

文化的生成、传播和交流都是由人在起根本性作用,人是文化符号的主要载体。人的素质决定文化发展水平,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事业的文明进步。应当承认,目前我市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置疑;但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观念保守陈旧落后。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挖掘和培育大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鼓励农民自娱自乐,参与文艺演出活动,这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0期《“脱衣舞”与农村文化》

②④节选取自《新华日报网》

③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2期《基层文化部要担起清除“文化垃圾”的职责》

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及对策分析(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