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21-58120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6 15:23: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 要]《矛盾论》第一次系统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详细的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等,为我国革命建设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社会各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如何顺利巧妙的解决这些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研读《矛盾论》,从书中提炼出解决现有矛盾的基本思维和处理办法。

[关键词]矛盾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一)思想环境分析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到《矛盾论》写作完成,党内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左倾”错误思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被拒绝。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的头脑和心脏,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由此,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第一次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占据了主体地位。在党内占据时间最长,给党的各项事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王明在工作部署中坚持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坚决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无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思路,其结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惨败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

(二)地理环境分析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红军队伍在陕北胜利会师。一九三五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于一九三七年开始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是主力军,属于正面战场,而共产党位于抗战大后方,绝佳的地理位置给毛泽东同志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阅读马列专著。

二、《矛盾论》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矛盾论》的理论基础

为了能够学习更多马列主义书籍,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利用工作之便饱览群书。在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曾被人机讽“狭溢的经验主义者”,这大大刺激了追求理论修养的毛泽东。因此,发奋阅读马列主义著作是毛泽东极端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共产党位于大后方的第二战场,给毛泽东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列宁的《唯物论和经验批判主义》、《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等书。这些书给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古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丰富了《矛盾论》的内容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始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后经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深入研究,宋朝时的周敦颐、程颐、程颢不断发展,于南宋朱熹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达到最高成就。毛泽东是秉持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

一方面,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毛泽东吸取了古代文化“相反相成”的观点,用它来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指出对立面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他对传统哲学进行补充,赋予其新的含义。毛泽东的新陈代谢规律与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循环论思想,与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显然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是,毛泽东克服了老子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和相对主义世界观,同时又从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角度,更新了“新故相除”的理论内涵,用事物内部新旧因素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三、《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日趋复杂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分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也就是对抗性矛盾,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即非对抗性矛盾。

目前我国存在敌我矛盾较之前的更为复杂。就国外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上、科技上、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极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活动。在国内,虽然不存在两个对立阶级实体之间的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的某些表现还存在着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党和人民同贪官污吏之间的斗争,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内同国内外散布腐败的矛盾斗争。对于我国存在的对抗性矛盾,应该采用专政的办法去解决,而不能心慈手软采用了说教的方式,必须用法律武器去裁决这些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事情。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的各方面同样存在着复杂多样的非对抗相矛盾。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将触及深层矛盾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绝大部分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和平的方法、说服教育等方法妥善加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在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性;同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性。因此,我们需要在解决矛盾中善于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解决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2]《邓小平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作者简介:崔警花(1994―),女,汉,河南,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兼职于重庆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资政中心,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矛盾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党的领导集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应对和处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我们要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科学运用矛盾观点来思考和审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并探讨运用矛盾分析法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矛盾分析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和谐的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各方面矛盾的融合,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各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从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矛盾分析方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方法论方面的启示。

一、矛盾观点及矛盾分析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观点主要有: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矛盾的同一性又被称作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统一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条件;二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由此达彼的桥梁,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1]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用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虽然普遍存在,但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不相同。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二)矛盾分析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3]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任何现实存在着的客观事物、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在新旧矛盾的更替解决中发展进步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其特殊性。矛盾分析法首先要求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其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做到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同一;第三,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是矛盾的不平衡性,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既要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又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看到主要矛盾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相结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也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是矛盾双方依存于同一个统一体中,借助矛盾的斗争性打破旧的统一体,形成新的统一体,推动着社会向着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内涵,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方法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既能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矛盾及矛盾分析法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矛盾,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集中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每对关系内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马克思批评蒲鲁东曾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爬上体系的顶峰,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虽然也有讲到自然界的和谐,但不是指向不同主体间的和谐,它不是指向人类社会的一种状态,其主旨在于反对自然界斗争的绝对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一)矛盾观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协调好各种矛盾的关系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我国具有一般社会主义的共性,但又具有中国自己的国情,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要具有中国特色,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每个新阶段也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诸多矛盾存在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首先认识到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矛盾,处理好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效能,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二)矛盾分析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树立矛盾的观点,做到全面又有重点。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内发展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矛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要围绕着这个主要矛盾。用矛盾分析法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善于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又要做到具体问问题具体分析,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而不同”的相对稳定状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勇于揭露矛盾,还要有重点,具体分析每一个矛盾的特殊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5]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其变革从来就不是同步的,一般而言,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导致了社会制度合理化的速度、规模与效果无法完全与社会分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相吻合,从而使矛盾、冲突总是能够寻找到一定的存在空间。因此,和谐绝不是对矛盾的消解与消失,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和谐也就理解为矛盾、冲突被约束在一定限度内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没有任何矛盾,就是稳定不变的理想状态,那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中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中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矛盾和出现的各种新矛盾,不断实现社会和谐。

2、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善于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相对稳定又充满生机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当然,同一性不是能够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物质上的贫富差别、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现状,都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运用矛盾分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6]打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是在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检验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果的唯一标准。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在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性;同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事物的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具体的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7]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解决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坚持一系列的“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等,促进社会全方面、多领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又不能忽略支流,盾的哲学基础之上。“矛盾的发展要求解决矛盾,只有矛盾的解决才能通过改造体系把整个体系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上。”[8]历史赋予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和谐的经济发展、和谐的文化价值,更是一种和谐的指导方法。我们必须重视解读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将矛盾分析法融入或建构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从而促进社会矛盾的合理有效解决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推进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2 :160.[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4]赵智奎.马克思的范畴学说与辩证逻辑方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2):50.[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6]夏东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0:127.[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3.

第三篇: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墨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卢继英

摘 要: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社会各种矛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当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其合理观念和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关 键 词:尚贤 尚同 节用 兼爱 非攻 和谐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意识形态、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的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对当时一个新的社会架构的形成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当代社会国家内部的治理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社会诸多矛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该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一翼,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主张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尚贤、尚同、节用、兼爱和非攻。

(一)尚贤

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 社会的稳定,墨子在《墨子·尚贤》中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号,“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尚贤·中》)。

尚贤论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和治理社会。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以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可以看出,这与孔子所主张的“举贤才”,但又肯定“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有所区别,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二)尚同

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在墨子看来,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人们就会各行其事,而且还会互相攻击﹑互相争斗,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变这种混乱状态,就必须实行“尚同”举措,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的统一。

首先,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墨子尚同主张的最基本涵义,他指出:“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尚贤·中》)。其强调自下而上的统一,下级要学习上级的善行,以上级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

其次,统一政策法令也是其尚同的基本涵义,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为了统一政策法令,《墨经》在对赏誉,罚罪作出界定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国家的管理系统)之时’同乎!”(《尚同·中》)。比较清楚地提出了以法治国与以法德治国相结合的观点。

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就是上情下达,相互沟通信息。其论述包括“上为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古有圣王,唯能以尚同为正,是故上下通情”(《尚同·中》)等。

(三)节用

节用”是墨子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墨子深刻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来说明节用对国家发展、政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墨子告诫人们,在生产中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能供给民用即可,反对奢侈浪费。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节用》)依据这样的原则,国家就会因节俭而兴盛发达,天下百姓也会因节俭而生活得更好。如果国家“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去其无用之费”,那么节约的财富“足以倍之”,可见节俭在增强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墨子又从衣、食、住、行、丧葬诸方面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节用”的具体要求。

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四)兼爱

墨家思想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兼相爱,交相利”贯穿于墨家思想的始终,是墨学的核心,在 《兼爱》篇中对“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专门论述,而且在 《经上下》、《法仪》、《天志》、《大取》、《小取》、《修身》、《尚贤》各篇中,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更进一步论述,得出结论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人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所以“仁人之事者,务必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而兴利除害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就是要“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平等的爱代替有差别的爱,爱无差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即“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兼爱·中》),“有爱而无利,乃客之言也”(《大取》),“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墨子所言之利并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天下之公利。

(五)非攻

墨子时代,诸侯国家之间攻伐兼并战争兴起,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与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是相背离的,所以墨子专门撰写了《非攻》篇予以反对,并反复强调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得不偿失。

在《非攻》篇中,墨子历数攻伐战争之危害。他指出:“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十万”,连年战争,以至于“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而被迫参与攻伐的大国百姓,在千里征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者“不可胜数”,在战争中“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这种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巨大的灾难。墨子得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的结论。

面对各诸侯国攻伐战争的兴起,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墨子既主张“非攻”,从道义上予以反对和制止,又非常强调“救守”,以实际行动进行“征诛”,积极防御,保卫自己的家园。他说:“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非攻下》),“城者,所以自守也”(《七患》),“入守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明确指出要把为了侵略的“攻伐”之战与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

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已经获得很大发展,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诸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危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种社会背景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墨家思想的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和精神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深入研究和发掘墨家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我们在利用墨家思想来强化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借鉴合理、有效的措施,吸收和灵活运用其积极的思想。

(一)“尚贤”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的高度概括。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根本目标首先就应是建设一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人才队伍。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文化素质何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以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尚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尚同思想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人民以及地方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即思想政见不能与天子相异,且强调君主的绝对领导地位,即“上之所是,亦必所非,亦必非之”。这种思想当然有一定的专制主义味道,但是,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面对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当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增强地方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地方的职能和权限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获得加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地方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何利益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与中央、与人民争利的现象。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出现了严重地方保护主义,这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建立起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资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最优化配置,重复建设加剧,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加剧,同时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进一步强调地方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从思想根源上分析就是缺少长期观念和全局观念,一切以我为中心,以局部的 利益为中心,以牺牲整体利益来谋取局部的短期利益。首先,要继续强调全局观念,以全国利益最大化为取向。不允许为了地方暂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地方政府的利益与中央政府不一致时,地方利益要服从中央利益。中央政府在尊重地方经济民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强调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制度的服从,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市场经济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其次,要加大地方政府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是一种短期的局部利益,不可能持久。

(三)“节用”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丰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大幅度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继续不顾环境、不计代价、不顾长远利益,竭泽而渔、竭矿而采,将会很快耗尽自然资源,对环境的造成更大破坏,这将会影响国家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何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全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构建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四)“兼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墨子的 “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纷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等“不相爱”现象提出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新的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活动还没有纳入法制的轨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并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 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诚信、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合,使之达到平和、协调、全面,避免社会发展中出现失衡、片面、无序和对立的现象。这也就是墨家思想中“兼爱”的要求,即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相互关爱,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地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使这四个基本关系长期稳定地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1、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又将放废物排放于自然界;另一方面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状态,才能取得社会的健康发展。

2、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妥善、协调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首先,我们要通过立法和法规,建立社会公平环境,为每一个公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要倡导社会的互助、协作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

3、建立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终极目标。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的社会道德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还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心理特征,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使自身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和享有社会和谐。

(五)“非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各国之间只有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才能推进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同时,中国已经融入到世界中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运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状况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世界的和谐相处来作支撑。为了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也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非攻”的思想,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与政策。

目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相互协调,反对诉诸武力来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设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尊重各国发展的多样性。支持世界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结语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墨家思想也有其消极和不足的一面,例如,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强烈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动放弃了以武器的批判来改造世界、赢得自身解放的途径与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从而使“兼相爱,交相利”的这种体现着小生产者政治经济利益的构想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可能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所以“不相爱”,除了“人的本性自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政治的、阶级的利益关系所致。同时,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墨家思想,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分析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研究整理和科学继承墨学思想精华的同时,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特别是关于“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脉相承的的思想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和解读,赋予其时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耿立卿,王思义,墨子的和谐观及其现实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2] 施炎平,“尚义和谐”理想的追求——析墨家和谐观的特色和价值,探索与争鸣 2008年 11期。[3] 孙波,论墨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 03期。[4] 高海深,魏重斌,墨子兼爱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启示,理论导刊,2006年06期。[5] 吕建中,陈雪平,和谐社会主义——通向共产主义的科学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09月。[6] 徐华,温旭琼,和谐社会 和谐中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06月。

第四篇: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墨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卢继英

摘 要: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社会各种矛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当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其合理观念和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关 键 词:尚贤 尚同 节用 兼爱 非攻 和谐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意识形态、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的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对当时一个新的社会架构的形成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当代社会国家内部的治理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社会诸多矛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该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一翼,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主张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尚贤、尚同、节用、兼爱和非攻。

(一)尚贤

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 社会的稳定,墨子在《墨子·尚贤》中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号,“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尚贤·中》)。

尚贤论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和治理社会。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以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可以看出,这与孔子所主张的“举贤才”,但又肯定“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有所区别,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二)尚同

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在墨子看来,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人们就会各行其事,而且还会互相攻击﹑互相争斗,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变这种混乱状态,就必须实行“尚同”举措,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的统一。

首先,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墨子尚同主张的最基本涵义,他指出:“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尚贤·中》)。其强调自下而上的统一,下级要学习上级的善行,以上级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

其次,统一政策法令也是其尚同的基本涵义,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为了统一政策法令,《墨经》在对赏誉,罚罪作出界定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国家的管理系统)之时’同乎!”(《尚同·中》)。比较清楚地提出了以法治国与以法德治国相结合的观点。

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就是上情下达,相互沟通信息。其论述包括“上为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古有圣王,唯能以尚同为正,是故上下通情”(《尚同·中》)等。

(三)节用

节用”是墨子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墨子深刻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来说明节用对国家发展、政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墨子告诫人们,在生产中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能供给民用即可,反对奢侈浪费。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节用》)依据这样的原则,国家就会因节俭而兴盛发达,天下百姓也会因节俭而生活得更好。如果国家“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去其无用之费”,那么节约的财富“足以倍之”,可见节俭在增强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墨子又从衣、食、住、行、丧葬诸方面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节用”的具体要求。

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四)兼爱

墨家思想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兼相爱,交相利”贯穿于墨家思想的始终,是墨学的核心,在 《兼爱》篇中对“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专门论述,而且在 《经上下》、《法仪》、《天志》、《大取》、《小取》、《修身》、《尚贤》各篇中,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更进一步论述,得出结论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人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所以“仁人之事者,务必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而兴利除害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就是要“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平等的爱代替有差别的爱,爱无差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即“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兼爱·中》),“有爱而无利,乃客之言也”(《大取》),“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墨子所言之利并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天下之公利。

(五)非攻

墨子时代,诸侯国家之间攻伐兼并战争兴起,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与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是相背离的,所以墨子专门撰写了《非攻》篇予以反对,并反复强调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得不偿失。

在《非攻》篇中,墨子历数攻伐战争之危害。他指出:“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十万”,连年战争,以至于“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而被迫参与攻伐的大国百姓,在千里征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者“不可胜数”,在战争中“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这种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巨大的灾难。墨子得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的结论。

面对各诸侯国攻伐战争的兴起,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墨子既主张“非攻”,从道义上予以反对和制止,又非常强调“救守”,以实际行动进行“征诛”,积极防御,保卫自己的家园。他说:“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非攻下》),“城者,所以自守也”(《七患》),“入守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明确指出要把为了侵略的“攻伐”之战与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

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已经获得很大发展,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诸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危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种社会背景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墨家思想的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和精神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深入研究和发掘墨家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我们在利用墨家思想来强化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借鉴合理、有效的措施,吸收和灵活运用其积极的思想。

(一)“尚贤”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的高度概括。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根本目标首先就应是建设一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人才队伍。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文化素质何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以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尚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尚同思想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人民以及地方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即思想政见不能与天子相异,且强调君主的绝对领导地位,即“上之所是,亦必所非,亦必非之”。这种思想当然有一定的专制主义味道,但是,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面对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当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增强地方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地方的职能和权限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获得加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地方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何利益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与中央、与人民争利的现象。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出现了严重地方保护主义,这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建立起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资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最优化配置,重复建设加剧,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加剧,同时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进一步强调地方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从思想根源上分析就是缺少长期观念和全局观念,一切以我为中心,以局部的 利益为中心,以牺牲整体利益来谋取局部的短期利益。首先,要继续强调全局观念,以全国利益最大化为取向。不允许为了地方暂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地方政府的利益与中央政府不一致时,地方利益要服从中央利益。中央政府在尊重地方经济民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强调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制度的服从,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市场经济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其次,要加大地方政府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是一种短期的局部利益,不可能持久。

(三)“节用”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丰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大幅度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继续不顾环境、不计代价、不顾长远利益,竭泽而渔、竭矿而采,将会很快耗尽自然资源,对环境的造成更大破坏,这将会影响国家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何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全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构建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四)“兼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墨子的 “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纷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等“不相爱”现象提出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新的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活动还没有纳入法制的轨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并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 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诚信、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合,使之达到平和、协调、全面,避免社会发展中出现失衡、片面、无序和对立的现象。这也就是墨家思想中“兼爱”的要求,即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相互关爱,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地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使这四个基本关系长期稳定地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1、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又将放废物排放于自然界;另一方面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状态,才能取得社会的健康发展。

2、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妥善、协调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首先,我们要通过立法和法规,建立社会公平环境,为每一个公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要倡导社会的互助、协作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

3、建立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终极目标。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的社会道德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还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心理特征,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使自身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和享有社会和谐。

(五)“非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各国之间只有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才能推进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同时,中国已经融入到世界中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运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状况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世界的和谐相处来作支撑。为了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也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非攻”的思想,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与政策。

目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相互协调,反对诉诸武力来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设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尊重各国发展的多样性。支持世界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结语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墨家思想也有其消极和不足的一面,例如,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强烈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动放弃了以武器的批判来改造世界、赢得自身解放的途径与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从而使“兼相爱,交相利”的这种体现着小生产者政治经济利益的构想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可能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所以“不相爱”,除了“人的本性自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政治的、阶级的利益关系所致。同时,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墨家思想,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分析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研究整理和科学继承墨学思想精华的同时,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特别是关于“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脉相承的的思想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和解读,赋予其时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全球化学品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21世纪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面对总体环境日益恶化,人均资源日益匮乏的不利局面,如何应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成为重中之重,然而绿色化学化工科学与技术正是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科学与技术,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化工科学和技术,此方法是对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很好的体现。虽然我国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石油化工仍然是污染大户,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废水排放量位居第一,废气排放量接近全国废气排放总量的10%,烟尘、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也位居前列。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势在必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矿产丰富,但因人口众多,从人均资源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并不占比较优势。我国人多地少,急剧增加的人口只会增加环境的负荷,加剧资源、能源的枯竭,加剧资源的供需矛盾。事实上,某些传统的产业及一些地方正低效地耗费着国家资源,一方面产生严重的环境损害,另一方面会导致资源的短缺。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协调、有利于人类世代发展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勇于承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目标,推动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我国很多化工企业已深切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只有企业在实现自身生产的同时,绷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弦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建设美好的家园。

《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