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21-49525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30 09:43: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第三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四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管理C082班杨思睿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十一九天长假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08年10月

二、调查地点:天津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塘沽区)

三、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

四、调查内容:天津滨海新区的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

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

五、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按经济的发展来说

1994年建区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服务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一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新区迅速崛起。2006年,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标志,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下是滨海新区自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新区生产总值为112.36亿元,占全市比重20.9%;经过9年高速增长,到2002年实现生产总值862.45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0.1%,提前1年实现“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也标志着天津“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提前1年全面实现。2007年,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364.08亿元,占全市比重已达46.8%。14年来,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20.6%,高于全市同期10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2)、新区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12.9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282.83亿元,年均递增27.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15.2%,增加到2007年的59.8%,年均提升3.2个百分点。14年来,滨海新区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和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18.65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63.6%;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产值规模占新区比重超过1/3。

(3)、开发区和保税区比翼齐飞。1994年以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8.9%,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始终保持领先,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开发区之一;天津港保税区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保税仓库和物流分拨功能,生产总值以年均42.5%的速度迅猛增长,国际物流通道和进出口基地的作用日益突出。2007年,开发区和保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39.40亿元和289.45亿元,合计占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4)、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1994-2007年,滨海新区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累计达451.44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为61.4%;外贸出口总额累计1169.37亿美元,占全市的61.4%。作为天津对外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始终坚持高水平集约化发展,引进和启动了一批项目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集聚效果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项目,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7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74.4%。14年来,丰田汽车、三星手机、飞思卡尔芯片、LG化工、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中

新生态城等大型项目相继落户滨海新区。在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对外开放门户。

2、按人民的生活消费状况来说虽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是滨海新区人民生活消费状况的数据:

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45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29元,增长33.9倍,年均递增13.0%;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1%,按国际标准划分处于温饱阶段;1997年下降到46.7%,比全国目标提前3年达到小康水平;2001年继续下降到37%,步入比较富裕阶段;2007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30年间下降22.8个百分点。

70年代末,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老四件”为主,消费水平在百元能级;80年代,以电视机、电风扇、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等“新六件”为代表,消费水平提高到千元能级;90年代,以空调器、影碟机、电脑等成为消费潮流,消费水平上升到万元能级;进入新世纪,通讯设备、家庭设备用品不断更新换代,旅游休闲消费成为时尚,汽车、住房成为新的消费重点,消费水平提高到十万元能级。从三十年前的吃饱到十年前的吃好,在到现在的精神消费,新区人已向小资生活靠拢,从二十年前的中式家常菜到现在的法式铁板烧、日式料理、韩国烧烤,从十年前的kfc到现在的starbucks,从李宁到耐克,新区人都走在时尚的前列,以前的人会说这是浪费钱财、浪费时间,可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应该叫做享受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适当的放松,是新区人更好工作的保证。

六、调查结果

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见证了天津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

程。展望明天,滨海新区带动整个天津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