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勤俭时评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21-90661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1 19:0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勤俭时评

两会时评:节俭,坚守现在进行时

没有鲜花、气球,没有横幅、地毯,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宴请、物品;减少会外活动,集中精力开会„„连日来,我省“两会”吹来阵阵节俭之风,代表委员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回应、坚决贯彻中央八条规定和省委省政府改进作风21条规定、省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通知的有关规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公款浪费,奢侈之风,群众深恶痛绝。此顽症,败坏社会风气;此“痼疾”,污染政治空气。浪费之风不仅挥霍了公款和公共资源,也在损害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公务消费,折射干部奢俭取舍。刹住此风,须干部带头。

勤俭节约,知易行难,特别是在日子正在变得殷实的今天去“吃苦”,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少数干部此前形成的超标吃喝惯性和“法不责众”的破格例行招待,之所以稍不留神就成“惯例”,不仅因为我们现在比过去富有了,更因为我们勤俭持家的弦绷得不那么紧了。

节俭是党的传家宝,无论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万万丢不得。尤其是我们青海还相对落后,不少群众生活还不富裕,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如果与勤俭节约背道而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懈怠、迷茫和消沉,《报告》描绘的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就有可能因此落空,令人向往的“青海梦”便有可能破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别“不知不觉、浪费无数”的过去,需要干部的道德心、责任心和意志力,需要纪检机关、舆论媒体和全社会的严格监督。同时,需要更细、更严、更实的制度以及对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执行。

干部厉行节俭,群众始终在期盼,始终在评判。会风的转变是党风政风转变的一个鲜明体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保持、延续这样一个好的开端。岁末年初,会多、活动多;春节临近,礼多、应酬多,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两会”新风为契机,做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务实开会、简朴过节的排头兵,促使“两会”节俭之风渐成机关和社会良好风尚,让节俭之风没有过去时、将来时,永远只有现在进行时。(作者:郝 炜)

舌尖上的剩宴丢了政德良知

本报特约评论员金明岩

公款大吃大喝也许构不成腐败立案,但每一次都造成了民心的丧失。这样的损失,也许比那些立案的腐败更严重。试问,还有什么比失民心更严重的腐败么?

国人好客,摆宴必盛,盛后则“剩”,虽花的是自己的辛苦钱,为了不给人抠门印象也得咬牙浪费一把。一些官员尤其好“剩”,花的不是自己的银子,更加不心痛,吃好喝好还得“剩”好,排场要讲足,阔气要比足,面子要充足。只可惜了那白花花的银子,好端端的菜肴。直看得老百姓流泪,一根烟一斤油,一顿饭一头牛,浪费起来没个数,这到底造的是谁的孽?

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心民意的共振,在一些官员那里会怎样?情况未必乐观。最近严禁公款大吃大喝风紧,不少地方的“下有对策”花样繁多。在外面宴请扎眼,就转战内部餐厅,其装修之精、标准之高有的堪比五星饭店。甚至有些地方连风头都不避,如江西一贫困县的村委乔迁,也大宴宾客,数十桌宴席真是壮观。

官字两张嘴,一张能吹一张能吃,殊非虚言。这种吃喝风不只一次刹过,但最终都流产,根本原因恐怕还在思想上。你去问大小官员,十个有九个可能会说吃点喝点不算什么。你去问监督者,吃喝算不算腐败,恐怕他很难回答你。无论吃喝面临多少诡辩和不以为然,一年公款吃喝下来的天文数字可都是纳税人的钱,那得有多少人辛劳才能创造出来,那省下来又能养活多少人,能让多少人脱贫。然而,这种直观的想法,顶多只是公众的一厢情愿,鲜有官员会这么想。

公款大吃大喝在事实上的大行其道与监管乏力的尴尬处境,带来的就只有一个恶果——百姓失望。公款大吃大喝也许构不成腐败立案,但每一次都造成了民心的丧失。大吃大喝得把党风污了,把干部形象毁了,把民心丢了,这样的损失,也许比那些立案的腐败更严重。试问,还有什么比失民心更严重的腐败么?为官者,不为公款大吃大喝心痛,说到底是缺失了政德,丢弃了良知。只有丢失了这两样东西,才可能会置民心于不顾。

民心不可失。对贪污要严惩,对大吃大喝的、铺张浪费的、奢华享乐的也要严惩。这种严,不仅在宣示上,更在制度设计与实际行动上。设若严定公务用餐标准,全部信息公开,引入社会监督,看谁还敢大吃大喝?没有严厉的手段,辞严也会不严,义正也会失义。

人民日报:反对浪费从领导干部做起

连日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讨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有效刹住浪费之风,树立节俭新风。

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何屡禁不止?这与一些领导干部的奢靡习气不无关系。一些人不是想着怎么为百姓干实事,而是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图享受,把各项规定抛诸脑后。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浪费陋习一级一级传染下去,必然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使得一些地方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觥筹交错何其铺张。正如俗话所说,房檐下的冰溜子——根子在上头。

铺张浪费的背后,存在的观念误区更须警惕。一些人以为,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吃点、喝点、玩点、用点,不过是“牛身上拔根毛”。殊不知,推杯换盏之间,喝坏了党风政风;高楼华宇之中,日益疏远了群众。浪费之风不仅挥霍了公款和公共资源,也在损害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首先要求各级干部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把勤俭节约作为政德标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要超标配置,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政风简,民风淳,这对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积极作用。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的国家越发展,党员干部就越要艰苦创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的公务消费,正是映照奢与俭的明镜。当前,正值各地两会召开,又值春节临近,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务实开会、简朴过节。人民群众在期盼,更在评判。

人民网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能止于道德批评

日前,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2_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个数字大得吓人。今后,您在请客吃饭、联络感情的时候,请多留份心,尽量少让“舌尖上的浪费”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这种是对食物的亵渎。老祖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

“舌尖上的浪费”一般发生在哪些群体身上?既有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一项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不同的群体,浪费食物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普通百姓则认为,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需要动真格。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我花我自己的钱,我浪费关你鸟事?”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你虽然花的是自己的钱,但浪费的是社会资源。对这种浪费食物现象,就不能止于道德批评,还应该引入惩罚机制。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要拿公权开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费,不仅糟蹋了公共财政,还会起到恶劣的负面效应,助推浪费食物现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连公职人员都没有底线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众俭省节约?如果公职人员浪费公帑,又如何取信于民?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又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中的浪费?还是制度不够严厉。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如果都照此严惩,还有公职人员敢浪费吗?

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有人建议吃不了兜着走,其实,与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开始就少点些菜?而对于一些公权浪费,“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演变成了“舌尖上的腐败”,那就真得让相关公职人员“吃不了兜着走”,依法依规处理。

陈德铭:制止餐饮浪费是餐饮业不容推卸社会责任

中新网1月28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月28日上午,商务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全国餐饮行业开展“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活动进行工作部署。会上,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大力支持餐饮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宣传文明用餐,提倡科学合理消费。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代表分别发出行业倡议,倡导在餐饮行业和饭店行业树立文明、健康、科学、节俭的风尚。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德铭指出,制止餐饮浪费,是餐饮行业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可能会为某些餐饮企业带来一时的畸形繁荣,但绝不是长远之计。只有始终坚持面向大众为主,依托理性消费,中国餐饮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德铭强调,餐饮行业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重点要加强文明用餐合理消费的宣传引导,建立餐饮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提供便利节俭用餐的餐饮服务,建立节俭用餐激励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推广先进典型。广大餐饮企业要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大众化餐饮服务体系。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把包括早餐工

程、社区快餐和单位团餐在内的大众餐饮作为餐饮行业发展的重点来抓,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服务,提高餐饮行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邵琪伟要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旅游饭店要做厉行节约、优质服务的表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动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引导消费者养成文明消费意识。旅游饭店业不仅要与“舌尖上的浪费”作斗争,同时要为“舌尖上的健康”作贡献。各级旅游部门要通过狠抓厉行勤俭节约各项措施的落实,从现在做起,从实际出发,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预算和经费管理,坚决杜绝各种浪费现象。(中新网财经频道)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反浪费”是政治任务

“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体现了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我们党狠刹不良歪风、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铺张浪费绝非小事,不仅因为它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良传统文化,还在于它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目前,我国各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其中,公款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更需要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

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各地区各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任由铺张浪费等不良之风蔓延,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要从严治党、取信于民,必须把“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作为坚持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作为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从而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把“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既要让人们看到立见成效的变化,更要研究长期有效的机制。一方面,作为转作风重要内容,“反浪费”等不得慢不得,必须从现在抓起、从两会和春节抓起,让人民群众看到新气象新风尚。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阵风一呼隆,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约束和惩戒措施,把根治公款浪费“顽疾”作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让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坚决反对任何浪费行为,从每一个时间节点抓起,从每一个具体事务抓起,狠抓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以良好的党风政风,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华媒谈公款浪费:“三公”公开不应只有总账而无明细

中新网1月23日电 美国侨报23日刊发署名钟海之的时评文章《从八项规定到三不允许》,文章指出,对于习李新政而言,向关乎执政党命脉的转作风入手正当其时。而从“八项规定”到近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内参批示杜绝“公款浪费”,再到22日习近平在中纪委讲话强调“反对浪费”,如果说“八项规定”是总体部署,那么“反对浪费”则是逐个击破之一举,中共新领导层显然已展开了转作风更具体的行动。

文章摘编如下:

1995年,赵本山在大陆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中,对餐饮浪费、公款吃喝等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17年过去了,官员的陋习依然如旧。

而当习李“八项规定”出炉月余,星级酒店在文山会海之际接到政府退单,人们正在喟叹转作风初显成效时,新华社指,公款宴请转战内部豪华餐厅随之而生,一些酒店里政府单位的party也并未绝迹。官员故旧的“舌尖上的腐败”让人愤懑。

“剩宴”是浪费陋习,公款“剩宴”更是可耻的腐败。尤其是,为后者而打了水漂的公款,正是来自普通民众所缴的税,其中自然也有贫困人口的“贡献”。

公款吃喝本就是件“吸贫养富”的事。因为是公款,所以点菜时大手大脚,下级接待上级时更是怎么奢侈怎么来;因为是公款,所以整桌整桌的饭菜倒掉也不心疼。正如赵本山当年小品里的剧情:乡村小学连窗玻璃也装不起,上级官员却大摆宴席,吃不了“就倒了呗”。

不是只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才叫腐败,滥用公款同样也是腐败。对于习李新政而言,向关乎执政党命脉的转作风入手正当其时。而从“八项规定”到近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内参批示杜绝“公款浪费”,再到22日习近平在中纪委讲话强调“反对浪费”,如果说“八项规定”是总体部署,那么“反对浪费”则是逐个击破之一举,中共新领导层显然已展开了转作风更具体的行动。

但在“三把火”烧的风声正紧之时,新政到了基层,仍遭遇顶风犯案,面临的局面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仍是“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习近平对此号令“三个绝不允许”洞悉其恶。就公款浪费而言,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是可以入刑的重罪,官员尚且“前腐后继”,更何况是不能入刑的公款消费?

曾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出台反浪费法。立法严惩,重典治乱,杜绝公款浪费,就需要震慑之威。同时,更应加强束缚与监督。已经实施的“三公”应纵深展开,不应有总账而无明细,让政府的各项支出,具体到举杯投箸,具体到一餐一饭,如此,“三公浪费”岂能逃脱法眼?岂能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问题,从高层到基层莫不如是。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先拿公权开刀

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

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

相比于过去,我们的条件确实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摆阔气、讲排场、比奢华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们绝不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狠刹浪费之风,首先要从整治公款浪费开始。因为打的是公务旗号,这种“不揣腰包”的公款浪费,相比于贪污受贿,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同样是恶劣的行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今天,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国力还远未达到富裕、我们的发展还在艰难爬坡,更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党才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原载1月22日《人民日报》)

港媒:遏止铺张浪费之风从管住“三公”开始

中新网1月24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刊文指出,今年开年,诸多暴殄天物的铺张浪费现象频见报端,在浪费表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公款消费风气之盛、公务人员铺张之奢、公众节约意识之寡,遏止浪费须从管住这“三公”开始。

在遏制公款消费方面,“十八大”后,中央提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严禁公款送礼等“六项禁令”,在各地掀起反腐与节俭风。为打击公款消费,相关部门出台多项规定,有些要求公务接待必须使用公务卡,有些则公布详细的餐饮标准,目前已初显成效。未来能否进一步巩固初战成果,关键在于相关部门从严治理能否持之以恒。

在公务人员管理方面,重点在于严控“中式饭局”。所谓“中式饭局”,指的是座中一般有“主”和“主人”、“客”及“说客”。上座的“主”多是公务人员,买单的“主人”却是企业老板或形形色色的“朋友”。要规范公务人员的此类行为,就要规范他们手中的权力。把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里,饭桌上寻租获益的空间就会压缩,浪费必然相应减少。

第三“公”是公众,即每个公民自身。去餐馆点菜是适量还是铺张、打不打包,看是小事,但关乎的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能不能够传承。

在近日总书记出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批示后,重庆立即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重庆官员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批示精神,狠剎铺张浪费之风,坚决杜绝浪费现象,坚决禁止公款大吃大喝,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勤俭节约措施。

孙政才指出,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批示,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决心,体现了中央关心群众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树立好形象,培养好作风,引领好风气。

习近平要求厉行节约批示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记者隋笑飞、赵仁伟、李铮、许晓青)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习近平是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的。批示指出,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

中共中央办公厅1月20日发出通知指出,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批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央关心群众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

从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从高原边陲到江南水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批示引起强烈反响。各地各部门迅速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讨论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深入领会批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广大党员干部表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从现在抓起,从“两会”和春节抓起,继续认真、坚决地抓好中央各项规定要求的落实,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刚刚闭幕的北京市“两会”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落实节俭办会,会场内外没有了横幅、花坛等装饰,代表委员们的餐饮也简单了许多。“总书记批示精神和中央政治局规定对基层来说太及时了,为基层干部减轻了很多负担。”北京市门头沟区区长王洪钟告诉记者,以往,每到年底,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和会议,今年则清静了很多,“干部少了迎来送往,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干工作,这种风气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在上海,不少机关单位取消了联谊性质的招待宴请。对此,正在参加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举双手赞成”。一位列席上海“两会”的市级机关干部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今年春节前是最清静的,终于有时间回家吃饭了”。据悉,上海市纪委、市监察局将组织力量,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辽宁、云南、贵州、陕西、广东等地的党员干部表示,总书记提出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在1月22日开始的辽宁省“两会”上,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律驻会吃自助餐,严禁到会外吃请。“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热热乎乎。”辽宁省人大代表、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形象地形容如今当地公务接待的做法。他说,丹东党政机关将以约束公务接待为突破口,进一步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人民日报: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

“清风起松海,正气贯重山”。好的风气是社会发展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扬善扶正。党的十八大强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带头制定和严格执行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发出了改进作风的动员令,迈出了转作风、正党风的有力步伐。这是对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积极回应,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党风正则政风民风正

党风一头挑着政风,一头挑着民风。党风决定政风、民风。我们党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今天已经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的大党,各级政府官员大多都是党员。在一定意义上,党风就是政风,直接决定政风,政风正不正,实际上反映着党风的状况。而党风、政风,在百姓眼里就是“官风”,“官风正则民风淳”,民风则透视和折射党风、政风。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党风,有什么样的党风,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政风、民风。

古人言,“治国先治吏”。我们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历史上来看,这也反映了党风、政风与民风的关系和规律。北宋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曾感慨“举国奢靡、全民腐败”,叹息“变成法易,变世风难”,他的变法正是触动了上层地主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终至失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各级官员们贪腐成风,大发国难财,结果迅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优势。甚至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反观我们党执政的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同志曾描绘“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

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个“十没有”,就是良好党风、良好政风和良好民风的统一体,生动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边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新风尚新气象。而这一时期从延安访问归来的陈嘉庚先生,谈到边区的为政清廉与国民党统治区的贪污腐败,恰成鲜明对照,他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得天下者,共产党也!”来到延安的中外记者和美军考察组则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国家的“两个世界”,感叹“他们不是一般的中国人,他们是新中国的人”。可见,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关系人心向背,马虎不得!

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严峻挑战。现实表明,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败坏社会风气的问题,许多与某些党员干部作风不正有很大关系。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要解决当前官场上的不良习气,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归根到底要从整治党风入手。正人须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搞好了党风,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也才更有说服力、更有效。

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

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要从多方面去带,但最关键的是要从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带,这不仅是党风的核心问题,也是政风、民风的核心问题。十八大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强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表明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之要,也是党的基本经验所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只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苏联后期,党内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特权腐败盛行,严重败坏了苏共的党风,使党群关系遭到严重破坏,逐步形成一个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并最终为人民群众所抛弃,导致亡党亡国,教训极为深刻。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贯穿党的作风建设各个方面。在我们党长期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核心。

理论联系实际,就要联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利益;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批评。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作风建设具体内容中,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主线。比如,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进学风文风,就必须真正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教条主义、照抄照搬必然为群众所反感;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就必须真正坚持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心中牵挂群众,直接面对群众,也就不会沉溺于精神空虚、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

衡量党风状况,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证明,一切好的作风必定都是建立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的。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脱离群众造成的。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出了问题,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他优良作风无从谈起。

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

优良党风不仅事关党的形象,更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老百姓不仅要看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做,也就是看你的实际状态和作风怎么样。作风出凝聚力战斗力、出号召力感染力,决定着党员和人民群众是不是拥护你、跟着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要从严治党,改进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美的“中国梦”,也是一项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我们党自身建设好,切实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良好的党风,才能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严峻挑战,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改进作风,关键是领导带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各级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出头露面的机会多,曝光率高,一言一行人民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起,才是抓住了要害。如果“上面害病、下面吃药”,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基层干部和群众不会服气,不会支持,改进作风就可能成为一阵风。党中央强调抓作

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彰显了我们党的坚强决心和郑重承诺,展示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巨大勇气和魄力,为全党做出了表率。

改进作风,重在制度保障落实。加强作风建设,不能停留于一般原则号召,必须有具体措施。这就需要建章立制,用“硬杠杠”来衡量,以标准细则来保障,使转作风、正党风落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虚情假意,不搞形式主义,不要作秀演戏。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认真查找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管用的改进办法,建立健全转作风、正党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讲实话、干实事提供制度激励,为敢作为、勇担当提供制度支撑,为言必信、行必果提供制度约束。

改进作风,根本的在依靠群众。“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改进作风,不能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要发扬民主、开门整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让群众来检验、来评价。当前,对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对党政工作进行评议和社会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应当给予鼓励并积极引导,这既是改进党风政风的实招硬招,也是赢得人心的好举措。牢牢抓住作风建设,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我们党就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就能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胜利的强大力量。

刺眼的中国式“剩宴”何时才能休止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铺张浪费场面却格外“刺眼”。据估算,目前光酒店或家庭浪费,就造成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粮食流失。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当今中国,很难见到‘饿死鬼’,但随处可见剩宴,甚至和朋友一起吃饭,将盘子里的饭菜吃个精光都很没面子。

咱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老百姓,有时和几个朋友吃饭,不管我买单,还是朋友买单,总之,大鱼大肉使劲要,事实上,随着人类追求营养平衡,再加之大家平日饮食都很丰盛,所以大鱼大肉未必就是上等菜。但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宴请一定要拼价钱。

我是一枚吃货,偶尔受邀去五星级酒店,实话说,服务一流,饭菜昂贵,却感觉不到味美,个人觉得,真不是我对饭菜欣赏水平有限,确实是物超所值,为此,会直言不讳的说花这么多钱,吃这么难吃的饭菜,何必呢?朋友会反驳我:哥吃的不是饭,是环境,ok。遇到这样的主,我只能灰心一笑。

对于一些因工作忙,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的上班族来说,午餐是个大问题,点一个菜,吃一份米,刚刚好,但却营养单一;点两个菜,又吃不完,也只能浪费。为此,中国缺少的不是‘大盘子’饭店,而是‘小盘子’菜馆,因为饭店老板在血拼每天的营业额,中国的食客也只能无奈接受。换句话说,很多食客都属于被浪费,饭店老板才是粮食浪费的罪魁祸首。

如今,很多味美价廉的小吃已经销声匿迹,大家常见的麻辣烫、面皮。担担面也已经好几块钱一碗,对于手艺好的一些小吃店老板,生意是如火如荼,但是对于生意差的那些老板,坚持不了几个月就打道回府,甚至很多的馒头店都关门停业了,以至于现在一点大一个馒头都五毛至一块钱不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所做的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当一些小吃生意难以维系养家活口时,让他们贴钱继续,那是他们傻。

为此,现在下馆子对于一些收入微薄的人来说,都有些伤不起,但凡下馆子,肯定会形成必然的浪费。

中国式剩宴除饭店老板在提高饭菜的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盘子的容量之余,也与老百姓对粮食的不珍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朋友聚餐或宴请时,比的不是是否饭菜合胃口,而是在比吃饭的环境、菜的数量和肉类的多少,因为很多人并不觉得浪费饭菜是值得内疚的事,似乎摆谱比浪费更重要。

试问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浪费着粮食?是不是每次掏腰包请客的时候很喜欢打肿脸充胖子?

面对中国式剩宴,我的建议如下:

一、官也好、民也罢,饭菜的最根本还是吃的舒心,所以点菜的时候最好从实际出发,从大家的食量出发,而不是从面子出发。

二、建议饭店老板能够将盛菜的盘子换小,价格降低,花样增多,别只顾自己追求营业额,让更多的食客被动浪费。

三、每个人都应该有‘浪费粮食可耻’的认知,从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开始,真正做到珍惜每一粒粮食。

四、加大对公款宴请的监督。

陈光标吃剩饭倒了谁的胃口? 陈光标带了一帮自家兄弟,跑酒店里吃人家的剩饭剩菜。标哥说,以后单位里的食堂,不打算开伙了,都去酒店里吃剩菜。

按现在酒店每天倒掉的泔水总量,全南京的剩菜剩饭,陈光标一家公司的员工肯定吃不完。如果这算个投资项目,标哥赚定了。

但如你所知,陈光标带领员工吃人剩饭,显然无意抠门。作为国内首个高调宣布死后裸捐的企业家,陈光标刺到了中国慈善事业管理漏洞的同时,也顺带着捅到了很多富人的钱包。

陈光标在骂声、争议声中一意孤行,一秀到底,这次吃人家的剩菜剩饭,则让许多人,找到了可以堂而皇之地骂他一句“倒人胃口”的机会。这两天,在钱江晚报官方微博关于这条新闻的数十万转发或跟帖中,稍作留意,就能看到许多名家大腕,对陈光标吃人剩饭所作的不屑状,呕吐状。

即便人们知道陈光标吃剩饭仍然是行为艺术,但这副吃相,确实夸张到了令常人难以接受的程度。难以接受,是反观自己得出的感受。从卫生层面看,下不了筷子。从面子角度看,丢不起这脸。

照片上,人家吃得忍俊不禁,标哥吃得一本正经。这就是陈光标的异人之处。陈光标任何一次一本正经的作秀,别人看到的是戏中的显摆,戏中的沽名钓誉。而他自己,却在内心充满着对现实的批判。

在吃剩饭这件事上,陈光标本意,显然不是想做个榜样人物,号召人人都去酒店找剩饭吃。一来,都去吃,酒店里没那么多剩菜剩饭;二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下得了箸的心理素质。标哥想必也没吃人剩饭的嗜好。就像他高调炫捐一样,陈光标用几近自贱的形式,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很多人对于不满的现实,或愤世骂人,或煽情批判,但大多停留在嘴上功夫,或者纸上功夫。陈光标的骂功,却表现在行为艺术上。是地道的不带一个脏字。他与前者的区别在于,他用高调炫捐,替代了骂骂咧咧的不信任;他用一罐空气,替代了怨怨艾艾的不满意;他用一盘剩菜,替代了叽叽歪歪的不平衡。

陈光标的行为艺术,如果改为嘴上的骂声,纸上的批判,或许反而不会招来太多的讥议。吃剩饭这事,陈光标批判奢侈浪费的含义,远胜于裹腹充饥的目的。否则,标哥可以遣人到酒店候着,打包带回来吃。但那不叫批判,叫乞讨。

陈光标带人吃剩饭时,员工吃得直翻眼珠,标哥吃得入情入戏。你知道别人戳过筷子的剩菜不卫生,陈光标也知道。陈光标每一次作贱式的高调,都是想极致地彰显某种对现实的批判。如果将他批判现实时表现出来的行为艺术方式,用榜样的标准去衡量,那一定是会错了陈光标真正的用意。

陈光标高调炫捐,人说炫富。那些炫餐的将钱财倒进了垃圾桶,人们能司空见惯般地去包容,却包容不了陈光标劝诫浪费时吃人剩饭。有钱的人嘲讽陈光标倒了他们的胃口,其实许多人不是倒在生理上,而是倒在心理上。他们心里有自己的一本财富账。倒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实在没有在陈光标面前表现清高的必要。我们做不到像他那样,他也没要求我们那样去做。嘲弄一个悯贫讽奢的吃剩饭者,不如去责难那些如土挥金的炫餐者。如果我们都因陈光标吃剩饭而心存善意,而倒了些暴殄天物的胃口,倒也中了标哥的下怀,不枉他那些艰难下咽的剩餐。

陈光标吃剩饭”即使作秀也应叫好

1月25日晚,陈光标率领其公司40名员工来到南京街头一饭店吃剩饭、剩菜。在出发前,陈光标不仅给员工开了“动员大会”,还给每个员工发了一双筷子,并强调:“说百遍不如做一遍”。陈光标表示,从明天开始其公司食堂不烧晚饭,鼓励员工走上街头饭店吃剩饭、剩菜,希望能够以点带面,让更多人节约粮食和水电。(中新网 1月27日)

陈光标吃剩饭,此事一经爆出,舆论一片哗然,和以往一样陈光标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中国的公益人士中,陈光标绝对是一个另类,他每次的公益行动都是那么得高调特别。之前有开飞机抓小偷、送现金扶贫、为环保砸车、登《纽

约时报》宣示钓鱼岛主权等等。此次吃剩饭,也正是响应政府近日倡导的勤俭节约政策。

有很多人质疑陈光标是在作秀,目的是树立自己的形象,倡导节俭完全没有必要去吃剩饭。笔者认为,陈光标是否在作秀并不重要,即使高调吃剩饭是在作秀,那也应该为其叫好。起码他真正为节俭去做了,并且开创了有钱人吃剩饭的先河,给那些动辄一顿上万的公款吃喝或商务招待一记响亮的耳光。

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不管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小康社会,这都应该是提倡的社会风尚。有人说“提倡节俭对GDP不利”,从表面的数据看确实是这样的,但那并不是“绿色GDP”,如果要按目前流行的“绿色GDP”去统计,呈现出的数据会很难看。事实上,只要社会资源能够有效配置,提倡节俭根本影响不了GDP,反而对GDP的优化有帮助。

“陈光标吃剩饭”带来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深思,提倡节俭主要针对的就应该是公款吃喝和富豪浪费。公款吃喝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对其规范理所当然,“光盘”行动用在这里尤其具有实效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富豪们奢侈的生活频频被曝光,对他们的这种逆社会风尚的行为,我们往往只能无奈地抱怨,“钱是人家的爱怎么花咱管不着”。用制度从消费终端上提倡按人定量、卖半份菜、“光盘”等节俭行为,可以对富人的这种奢侈浪费形成一定的制约,引导社会理性消费,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陈光标那么有钱,都能够放下身段去吃剩饭,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公款吃喝的公务人员为什么不能?那些同样有钱的富商巨贾为什么不能?这就是陈光标吃剩饭带给我们的,应该为其“高调节俭”叫好。

社评:反对浪费是场意义深远的社会改良

习近平近日作出批示,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约之风已由中国最高层推动,逐渐吹向社会。它的最终效果将是这一轮官员改变作风成效的重要试金石。

反对浪费在中国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中央从这里做突破改革官风,应当说下手处选得很准,很得人心。一旦有成绩,社会很容易看到,它所带来的激励力量亦将非常宝贵。

反对浪费隔一个时期就应狠抓一次,这是因为生成浪费的社会条件不断翻新,对它们的铲除也必须与时俱进。浪费有着一定的世界性,但各国浪费最集中的领域不同,比如美国人用电浪费严重,普遍开高排量汽车。而中国人的浪费首先表现在酒席上,中国每年倒掉的饭菜据说可以够2亿人正常吃1年。

中国官场的酒席文化应当说是社会同一种浪费的推波助澜者。而酒席浪费又是普遍浪费风的缩影。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埋了太多这样的种子。经济繁荣和官场风气不正都可以像洒过的雨水那样,让它们破土发芽。

浪费风盛行的具体原因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政府和机构的预算制漏洞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争预算时的越多越好和花预算时的不花白不花心态总是能不断扩大浪费的空间。这使这种现代管理方式总是在节约的问题上被打折扣。

反对浪费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现实情况又总是千差万别,这些差别也总是给突破统一规定制造没完没了的借口和机会,这使得浪费是有着很强的反弹力。

中国是人情社会,人情往往比制度更好用,更有针对性,“礼多人不怪”被广泛信奉。围绕人情的浪费常被看成是“必须的”,这些认识都是浪费盛行的重要文化负资产。

中国人浪费已经不仅表现在酒席,中国人现在追求住大房子,开好车,有点学美国人的那一套,这些都是浪费习气升级的征兆。中国的建筑浪费已经很严重,到处都有闲置的房子和各种公共设施,已有建筑不到使用年限就被推倒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反对浪费的涉及面非常广,需要推力的坚持不懈和不断更新。但社会的关注焦点又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一个问题上,因而怎样把集中的推力变成持久的力量就成了关键。

无论有多难,反对浪费都是中国的长久大计。这不仅关系党风政风,关系国家政治的健康度。此外它是中国人口多资源少对我们的战略倒逼,是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大文化前提。一个缺少节约自觉和约束的中国不可能走向发达社会,而只能在“暴发户”的阶段折腾。

反对浪费因此既是改变官员作风的重要一役,也很可能成为中国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改良运动。能把节约同高速发展结合得浑然一体,将会改变中国人对财富和荣誉等人生核心概念的理解,会为中国下一步的现代化冲锋做一次扎实的思想准备。

对官员的节约,必须有更加精细的制度设计,有严厉的奖惩措施。为让节约风向全社会劲吹,除了抓官员,还要力推从名人做起,培育与奢靡对立的新社会时尚以及新的价值取向。

这次反对浪费是在互联网时代打响的,它的实施将处于前所未有的全民监督之下,相互影响的声势制造也必将是强有力的。我们真心祝愿它会促成中国社会在转型期间的一次始自官方、遍及全民的风气及文化转变

第二篇:勤俭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历史上最智慧的人之一——诸葛亮在晚年时在《诫子书》中用来告诫儿子。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传承不息。可见几千年前这已是中国人所尊崇的美德,道理,而今天——21世纪的中国又如何呢?

近来我们一直在谈俭以养德的话题,但节俭的习惯早有记载:“具膳餐饭,适口充肠。”大意是说生活提倡节俭,饭菜只要求合口味能吃饱。中华文化从古到今几千年的传承中也不乏此类的劝诫,溯其根源,节俭是中华文化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对于一个人健康地生活有重要的意义。节俭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美好的品德。而节俭对于一个国家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勤俭节约是现实的需要,并不是生活水平高了就不用勤俭了。节俭的生活不仅有利于家业兴旺,还有助于陪养人的道德情操。其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机会做到勤俭——比如说简单的一张纸,很多人都忘记注意它“干净”的反面,尤其是一些旧文件,打印一些不重要的资料时完全可以利用其背面。有调查称,我国每生产一吨纸就要消耗七棵树、一立方米的水;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约2700吨纸、27万吨水。只要多数企业都能接受双面复印,将大大节约纸资源。而对于学生来说,作业本的背面完全可以当草稿本来用;对于热爱书法的人,在旧报纸上练字也是很好的节约用纸的方式。没有人会想到自己一点点的改变会意味着什么,但当这种微乎其微的数目乘以像中国人口那样庞大的数字时,往往就变成了一种近乎灾难性的毁灭。更让人担忧的的是,我们丝毫不会为自己点滴的陋习感到深深的羞愧。长此以往,这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很难扭转的问题。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喊着号召“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口号,却不得不面对浪费愈发严重这个问题。从餐桌上的十物到自己所用的生活用品,浪费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我校食堂一楼到二楼的楼梯中间写着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标语,我们真正实践在生活中了吗?节俭,既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又是人们所推崇的,是够我们适用一生的美德。宋孝宗等等的先例已经证明,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节俭习惯的推动,那么我们何不从自身做起呢?只愿我们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提升道德,为节俭这一太阳之下金字塔根基的建设注入一份新鲜的力量。

天水一中 高二(20)班 吴子游

第三篇:时评

最美妈妈伟大的不止“母爱”(7.15)

7月2日13时30分,杭州滨江区白金海岸小区,一个两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31岁的女士吴菊萍奋不顾身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随后女童被送往医院抢救。而她的行为也让网友震撼,称“最美妈妈”徒手托出了“生命奇迹”。

吴菊萍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人们在传播和张扬她的事迹时,总不忘记要提到她是一个7个月大孩子的母亲,并由此而推论出,她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去救那个坠楼小孩子。我认为,这种解释,不足以展示她行为大伟大,如果仅仅是循着一个母亲本能的话,她可能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尚在哺乳期的孩子,为了那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她也会先考虑自身安危,如果她当时牢记的是自己的孩子,她一定不会伸出手去,迎接危险甚至是死亡。

但事实上,在救人的那一刹那,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也没有想到严重的后果会引发对自家孩子的影响,她忘记了一切可怕的前景,毫不迟疑地向从高处坠下的孩子伸出了救援之手。

因此,以母爱的本能来解释,至少是勉强而不确切的。假如说母爱是人性的话,她那种“将别家的孩子当成自家的孩子,并在关键的时候忘记自己孩子的安危与福利”的行为,是神性的———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得到的。

当人人都在感叹当代人身上人性在减弱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无疑是欣慰而激动的。吴菊萍救的不仅是那个掉下楼的妞妞的生命,也救了人们对人间还存在忘我的大爱的希望。这种希望,足以支持更多更美好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而我们所在的世界,会因为这些好事,而变得美丽起来。

高校校长不应将网络语言作为“噱头”(7.19)

7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同时毕业。毕业典礼上,两所高校校长的讲话更是成为亮点,他们都用了当下流行的网络语,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大呼过瘾。(据《法制晚报》)

北大清华,作为中国两所举足轻重的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为学子们发表的演讲,应该是一堂难忘的最后一课,即便不会严重到要影响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子们的一生,也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演讲,其思想的含量,肯定要大过语言,而众人将讲话的“亮点”,归结于用了网络流行语,认为这样的话语方式,幽默而亲切。这样的评价,显然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长在毕业典礼上讲网络语,不应该是亮点。而校长们用语言这个工具,向学生们传播了什么样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才更关键。

近段时间以来,面临毕业典礼,媒体和网上,不断流传出各大学校长们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并提出亮点来。我们没完全看到讲话的全部内容,但从总结的“牛语”中不难看出其刻意的网络特征十分明显,而学生们在传播这些演讲中,都有一种受宠若惊式的心态——因为校长们用了网络语言,这样,就显得既年轻,又时尚,而且更亲民了。在这里,网络语言,成为年轻与有活力的象征。

网络语言,多数是年轻人在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拒绝使用年轻人们的语言方式,这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也是值得认同的。但是当我看到许多大学的毕业典礼如某卫视的什么总动员一样,充满着“给力”与“浮云”,“神马”与“伤不起”时,感觉的不是亲切,而是一种大雅向流俗谄媚的自我矮化。我相信,有几千年文化史的国度,找几个不低俗但还亲切的词语,应该是不难的。学养深厚的大学校长们,不必去牙牙学语地将孩子们玩儿时的语言学得琅琅上口,以表示他们之间的无间隔。但愿校长们和老师们,不要在所谓的时尚面前,失了基本的定见与自信,从而保持住学术的基本尊严。

大家都很忙(7.21)

最近,有网友爆料,称常州某高校,14名教授竟“悬浮”空中为学子拍毕业照留念。悬浮空中拍照?还真是新鲜,究竟怎么“悬浮”拍,为何要这样拍?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学校承认照片确实PS的,由于学校有200多毕业班,老师每个班都拍没时间。像这样PS照片的,这所大学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前几日还有PS县委领导视察照片的。

只是拍了一个班的毕业照,然后把老师在前排就坐的那一部分像是流水生产线一样PS到剩下所有班级的毕业照当中去。200多个毕业班只是个借口,就算学校有200多个毕业班,也不可能每个老师都去教授200个班级。这所谓的忙,很多时候都是借口,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觉得和这些学生们合不合影都没什么关系。于是,干脆PS了事,这意思就好像我们买些塑料花摆客厅一样,又好看,又不用浇水打理。

我们习惯了一个快餐化的社会,我们习惯了流水线一样的作业,我们也习惯了流水线一样的生活。但是我们忽略了许多东西,是需要亲自去做的,在流水线、快餐化的社会环境当中,作为思想、知识乐园的大学本来应该保持自己的淡定,对自己的学生也应该像是手工打造限量版名车一样,去仔细雕琢。但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多都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人才,适应大众社会,却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出贡献。“悬浮”式毕业照,也只是大学教育现在日益明显的弊端的一种不经意间流露而已。

现在还只是把14位老师的照片给PS到毕业照上去而已。当有一天我们我们都习惯了这样去做,连学生也图省事,都拿出自己的个人照片交给电脑高手去PS,到时候拿在手里会是一张怎么样的毕业照呢?在这样一种心理、生活习惯下,我们的大学又能交出一份什么样的教育答卷?

被代表的党(8.2)芜湖国能电力第五分公司强迫员工交“份子钱“,记者前去采访,没想到遇到如此一霸气领导,安全专员刘来福直接扬言:”反对我就是反对党!” “反对我,就是反对党。”领导果真霸气外漏。刘专员不是第一个。前边有“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等等之类雷人话语,刘专员的“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也只是给官员雷人语录增加了些生动的实例而已。

这些话之所以顺嘴而出,恰恰反映出这些官员的思想出了问题,认为是权力至上,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自己还浑然不觉,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雷人语录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映照出了某些官员的内心现实。而这种很真实的来自基层的原生态语录,会让我们许多人觉得沉重无比。

就像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要尊重父母一样,权力是民众赋予的,权力需要尊重民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官员权力的大小不是民众决定的,而是上级官员决定的;所以,作为权力的具体实施者,一些领导干部慢慢失去了这样一种对民众的尊重和敬畏。言由心生。现在是一些官员顺嘴创造了这些雷人语录,而更多的官员嘴上虽然没说,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心里不这样想。管住他们的嘴,不如管住他们的心,把权力置于阳光下运作,对这些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才是消灭这些雷人语录的根本手段。

政府为超女拉票为哪般

连日来,一张共青团云南省保山市委标明特急的文件要求“全市广大青少年发送短信支持段林希”的图片在网上流传。而此前,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短信形式向全市民众发出号召大家投票支持来自保山的“快乐女声”选手段林希。一时间,民众对此热议纷纷。

一位本地藉的快女参赛,地方市政府不仅以短信的形式倡议广告市民为其投票,而共青团保山市委标明特急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市广大青少年发送短信支持段林希”。其理由是参赛选手段林希宣传了保山,推介了保山,也是保山市青年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选秀节目,一个选手的参赛,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行为应该说起来与地方政府没有丝毫的关系。毕竟她的前途宽广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实力来决定的;而即便参赛选手能够得以摘取快女桂冠,地方政府也丝毫得不到半丝便宜。但今天作为保山藉选手段林希在参赛之后,保山市政府缘何会显得如此热心,动用公权为其拉票呢?在今天一个与官方丝毫没有联系的选秀节目,令参赛选手所在地的地方市政府大力吹捧,以宣扬和推介本地作为拉票幌子时,是否值得可信呢?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保山政府在其它民生问题上是否也会诚如今天拉票一事如此倾听民生民意呢?对于作为官方机构介入娱乐选秀节目中时,其用意到底是公还是为私?几位官员都以对外宣传保山为幌子作为拉票的理由,但实质上段林希之母为保山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即便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也难掩世人对这种拉票行为的种种质疑,那么拉票的合理性也几乎不能成立。毕竟作为个人选秀的行为在政府机构介入之下,显然僭越了它行使权力的范围,有为个人私利擅用公权的嫌疑。如此之下,又焉能以推介保山、宣扬保山的理由为这种选票的行为做出合理解说呢?

月饼税,一个新税种?(8.28)近日,媒体报道称,据北京市地税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各公司中秋节所发放的月饼,在缴税范围内,需将月饼的市场价值加入到员工的工资内,然后按照工资标准的个税进行扣除。除月饼外,单位所发的大部分福利都需缴税,如果有公司违规没有缴税,若有人举报,会进行相应处罚。

只能佩服税务局细致的工作精神,连中秋节单位发个月饼,也能按照排查漏税的工作思路,给你纳入缴税范围。我们未必爱吃月饼,每年的中秋月饼放到发霉的也大有人在。月饼这玩意儿,更多的是一个过节的意思,没有这月饼,中秋节看着就少点很重要的东西。单位给职工发月饼,也不是为了给职工解馋,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对职工生活的关心。但是中秋佳节,我们拿起一块儿单位发的月饼尝尝,想到这还在工资里扣着税,估计这月饼味儿也会立马变得怪怪的。

该缴税的要缴税。但是物价在上涨,CPI在上升,税务局要是连中秋节发个月饼这点事情也要征税,不仅仅是实打实地在金钱上打击了这些最普通的靠工资生活的普通人民群众,更是在心理上给他们平添了一股对生活的莫名烦躁情绪。有一位网友说得好:“月饼税更像是在趁着歌厅里疯狂的音乐调戏着社会,相比带给社会普通公众的那种负面情绪,这些月饼税靠着蚊子腿上剔肥肉增加上来的那些财政收入,真是得不偿失。”

收税本来无可厚非,但不要只整天琢磨着怎么去出台个新税种,而全然不顾整个社会的情绪。而且,这次月饼税的征缴范围,从字面理解上来看也只限于“各公司”,那么收入相对比较好过和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就不在此次征缴范围之内。同样发个月饼,有人就得交税,有人就可以免费去吃,这在社会细节上也是一种人为造成的新的不公。

202_年的中秋节,单位发个月饼也要缴税。套用一句流行语,这真让我们hold不住。

第四篇:时评

辱母杀人案:对司法失去信任才是最可怕的

平静的周末,被一则出离愤怒的新闻打破了。

事情很简单:202_年4月14日,一位22岁的男子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其中,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却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杜志浩,是11名催债人的领头者。除了辱骂,他还脱下于欢的鞋子,捂在苏银霞的脸上。他还脱下裤子,当着于欢的面,把自己的生殖器往苏银霞脸上蹭„„

路过的工人看到了这一幕,选择报警,警察来到后说“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随即离开。看到警察离开,情绪激动的于欢站起来往外冲,被杜志浩等人拦下。暴力上演,一死三伤。

202_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舆论

舆论的哗然,估计是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没有想到的。

“虽然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说这些话不合适,但是我还是想说:暗中被刺死的杜某死有余辜,他已经丧失了起码的人性,说于欢为民除害也不为过!法官在判案时,除了坚持法律之外,也应当注意防止判决与大多数人心中的底线正义相违背。本案中的母子实在令人同情,法律不应如此冰冷!”

写下这话的,是某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他的观点,代表了网上的众多舆论。

不少人看完新闻后的第一反应,也是“只能去杀人”。相比这种无奈的表达,一名网民在读完新闻后,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当他的鸡鸡蹭到你母亲脸上时,你会不会怒起杀凶?》。

这是一种很容易想象的同理心,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男子,在被催债人员非法拘禁控制的情形下,在目睹母亲被极端方式猥亵侮辱,而警方又没有干预制止就离开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身处其中,手头碰巧有把水果刀,你会怎么做?

群情激昂的背后,透露的不止是对于欢个人生死的挂怀,也是大众情绪的一种焦虑和不安。因为没有公权力的保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于欢一样的屈辱。

“我想过,如果我是于欢,当法律不能保护我和家人,使我和家人又遭遇到极端的羞辱或侵害的情况下,我会如同他一样,甚至会更坚决,捅死那些狗日的,绝不宽恕。”一名网友写下了这样直白的话,并得到了数以万计的点赞。

法院的判决,更是触怒了网民。

很多人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法官,“法官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母亲„„”更多人则在反思,“如果法律不能让人民感到安全,那么这法律就是用来羞辱人民的。” 司法

是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是本案最大的法律争议。

法院认为,于欢面对众多讨债人长时间纠缠,不能正确处理冲突,持尖刀捅刺多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害人存在过错,且于欢能如实供述,对其判处无期徒刑。

为何不认定正当防卫,法院的解释是,虽然当时于欢人身自由受限,也遭到对方侮辱和辱骂,但对方未有人使用工具,在派出所已经出警的情况下,被告人于欢及其母亲的生命健康权被侵犯的危险性较小,“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是法律上的专门表达,理论上称“防卫正当时”,通俗解释就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因为只有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才存在实施防卫措施的必要性。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而进行所谓的防卫,就成立“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属于“于防卫不适时”,不具有正当性。

面对法院的判决,有学者发现了一个吊诡的细节,法院既然认定于欢的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即是“非法拘禁”的违法犯罪行为,该行为是典型的持续犯,从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开始到解除这种限制为止,整个期间都属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这相当于承认了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某种程度上也属情理之中。一方面,于欢的行为造成了一死三伤,存在法律上认定的社会危害性,且影响重大;另一方面,杜志浩的行为,没有造成于欢和苏银霞的人身危险,即没有“防卫的紧迫性”。

不过,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服众。

在大众的认知中,这种不法伤害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杜志浩们限制了于欢和母亲的人身自由,辱骂,抽耳光,向他们播放黄色录像,用男性生殖器当着儿子的肆意凌辱母亲。这不但是对生命健康权的剥夺,更是对人格尊严的挑衅。

于是,民众支持于欢拿起水果刀,特别是在警察介入无果后„„ 警察

警察的身影,在本案中一闪而过,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重要转折点,成为压死于欢的“最后一根稻草”。

监控显示,22时13分,一辆警车抵达非法拘禁现场——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民警下车进入办公楼。

多名现场人员证实,民警进入接待室后,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

4分钟后,部分人员送民警走出办公楼,有人回去。看到三名民警要走,于欢的姑姑于秀荣拉住一名女警,并试图拦住警车。她回忆说,“警察这时候走了,他娘俩只有死路一条。我站在车前说,他娘俩要死了咋办,你们要走就把我轧死。”

对此,警方给的说法是,他们是询问情况后到院内进一步了解情况。(但未解释,为何屋里关着人,他们要先到院里了解情况)

无论如何,警察的出现,并没有解除于欢母子被有黑社会性质的催债团伙非法拘禁的事实。实际言行,甚至有偏袒和放纵的嫌疑,这也成为舆论和专家认定警方不作为的重要依据。

警察的毫无作为,让杜志浩们看上去肆无忌惮,原来连警察也奈何不了他们。或许,正是这个草率至极的处置行为,让于欢陷入绝望,也更加气愤。

案件显示,于欢杀人的时机,恰恰是在经受了母亲的奇耻大辱、警察丢下一句话离开之后的几分钟内。无疑,警察的过错,或者警察的过失,成为了杀人导火线之一。

甚至有人提出,讨债的人非法拘禁,本身就是违法的,警察不闻不问,也就是渎职,检察院应当立即立案。上诉

于欢已提出上诉。其上诉代理人、律师殷清利表示,已经在2月24日,赶在上诉期的最后一天提起上诉。

上诉理由指出,在遭遇涉黑团伙令人发指的侮辱、警察出警后人身自由仍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于欢的被迫还击至少属于防卫过当。同时,于欢听从民警要求交出刀具并归案、在讯问中如实供述等行为,应当认定为自首。

代理律师的理由得到不少同行的赞同。一方面,杜志浩等人的非法拘禁事实是成立的,一审法院已经确认。另一方面,警察有限的执法方式,并没有达到制止“非法拘禁”的效果,于欢及其母亲的人身危险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救济无望的被告人情绪失控,以暴力制止侵害,符合“不得不为”的正当防卫要求,只不过“超过必要限度”。

实际上,一审判决的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苏银霞被催债,是因为陷入了高利贷陷阱。她向杜志浩的雇佣者吴学占借款135万元,约定月利息10%。截止到202_年4月,她共还款184万元,并将一套140平米价值70万的房子抵债,最后17万欠款,实在还不起了。从法律上来说,10%的月息已超出国家规定的合法年息36%上限;吴学占从苏银霞手里获取的绝大部分本息,属于严重的非法所得。

其次,在中国传统的情理社会,精神侮辱带来的“防卫的紧迫性”,其实不亚于生命健康权。要明白,杜志浩的行径是突破人伦底线的侮辱。手段之卑劣,性质之恶劣,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严重挑战了公众的道德认知。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母亲。

再次,长期以来大众对警方表现的失望,一并裹挟到了本案中。当于欢把求援的希望放到警方身上时,他们内心是期待警方帮助他们脱困的,哪怕是暂时的。但是,警察既没有带走杜志浩们调查,又没有将于欢母子解困,其处置缺陷和实际后果,与于欢杀人间是否构成因果联系,一审法院选择性地忽略了。

最后,就“正当防卫”的立法精神来看,目的是要鼓励公民采取必要措施与不法侵害作斗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弥补公力救济之不足。但是,如果司法实践中,将“防卫的紧迫性”标准定义过高的话,很容易消解公民对抗违法行为的勇气,这与正当防卫的立法初衷背道而驰。

更何况,这是一个自我的防卫,也是一个为母亲的防卫。

安提戈捏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未来

二审怎么判?我们不便揣测。

因为,审判独立的原则,无论如何都值得尊重。

一种观点认为,在民意汹涌的舆论压力下,二审极有可能改判。说不定,此刻相关法院就在加班加点,研究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

我们不赞同舆论干预司法。但是当刑事个案生成为社会公共事件时,它所带来的讨论,无疑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甚至关乎我们对法治未来走向的信心。在被刷屏的一天里,有关于欢刺杀辱母者的上亿条评论,是国人对法治高度关切的一个生动注脚。

面对22岁的于欢,以及本案中自然正义与法律正义可能存在的落差,我们只想说,司法,不仅关乎纸面规则的落地,还关乎规则背后的价值诉求,更关乎人心所向,伦理人情。否则,于欢承担的,就不止是杜志浩带来的羞辱。

【时评】文明社会,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至亲?

纵有情被天下,更待法网众生”

网上流传一则段子:一名医学院的女生被渣男劈腿,男的拉着新欢天天在女生面前高调炫秀,女生终于爆发。在食堂与男生发生激烈争执后,女生拿餐刀捅了男生二十多刀,刀刀避开重要器官,男生痛苦万分,但因为确实都不是什么要害部位,所以仍被判定为轻伤。该女生的光荣事迹也成为年年解剖课必讲内容。“医学院的妹子不要惹”,“知识就是力量”„„段子归段子,遭遇矛盾冲突动辄采取极端手法自然不可取。伤人伤己,哪怕刀刀避开重要器官,医药费估计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何况自己也有了“前科”。一时冲动,奋不顾身,同时也自毁前程。

恋爱是件小事,人当学会理智。一言不合就刺人,实在是冲动可笑。

可当杀人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维护至亲之人的尊严之时,谁又能指责22岁的年轻人是一时冲动呢?

据“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书全文交代:母亲苏银霞开公司借高利贷,还钱不出,遭遇暴力讨债。母子二人被讨债者关在房间里,饱受欺辱。警察劝阻无效,儿子于欢情急之下抓起桌上的水果刀刺向讨债者,以致1人死亡。

面对来势汹汹,下劣至极的地痞流氓,那么长时间隐忍不发,也许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理智,也许是“识时务者”的胆怯和害怕,但最终还是拿了刀杀了人。可设身处地想一想,但凡是个正常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受辱,又该如何克制隐忍?

别无他法,哪怕犯法。哪怕把牢底坐穿,为了母亲,也要拼命。

辱母杀人案的判决,于欢的命运,被写在了“无期徒刑”的结果中。媒体哗然,民意沸腾。

判决暂未生效,一切皆有可能。

“司法要给人伦留空间。”“给公民战胜邪恶的法律正义。”“不能以法律的名义逼公民做窝囊废。”„„我们的媒体异口同声,一边倒地偏向了这个22岁的年轻人。“换成是我,我也这么做。”“不是正当防卫也是情有可原。”“民心所向,必须重视。”网友们评论纷纷。

可见大众还是寄希望于我们的司法机关,期待着相关机构给出满意的答复。

与此同时,对我们而言,最现实的思考莫过于:文明社会,当遭遇不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至亲?

早在1917年,毛主席就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响亮口号,对当代人们而言,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卑劣的地痞、流氓,武力是必须,也是无奈之举。所以,体魄需野蛮。而身处文明社会,凡事讲理讲制度。不是谁打架厉害,谁的 大谁赢。所以,精神要文明。

知识才是力量,智力优势才是最大的优势。比如学习中医用于家人和同学的急救和缓解急病,学习法律知识帮着父母签订合同而不至于掉入有心人恶意的陷阱。

“扶起老人之后,老大爷说我撞他,前来的民警说让我证明不是我撞的人。我告诉他们,中国法律规定的是原告举证,现在是大爷主张说我撞人,所以应该是由大爷证明我撞了人而不是我来证明我没撞人。”某网友在谈到“知识的作用”这个话题时说起自己是如何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据理力争,然后让自己顺利脱身。文明社会,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至亲?

精神要文明,能动口的绝不动手。

大脑要充实,关键时刻能保持冷静。在大家无所适从的时候做出正确对应措施,面对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不会只知逞强好斗。

体魄要野蛮,面对不文明的对手,光靠好好说话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挺起胸脯亮出拳头绝不怯弱退后。

202_届时事热点评论16篇(任务驱动作文精品参考)

功能介绍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功能介绍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关注原创,分享阅读,诗意教学,让写作成为乐趣,让语文回归本真,贮满诗意。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

毋庸置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

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消除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上周末,广东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发声,言辞极为严厉地愤然回应了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段名为《火灾拍摄者残忍42秒》的视频,拍摄于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场火灾。当时火灾中的罹难者趴在着火房间的窗台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视频的拍摄者却对此袖手旁观,反而无动于衷地稳稳拍下了这残忍的42秒,视频中呼救的男子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听闻这样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不为之寒心,但类似的事件在近期却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人们就震惊于为何在酒店这样封闭且管理严格的空间里,居然会出现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没人阻拦的咄咄怪事。更有网友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社会实验,以模拟街头绑架儿童试探路人反应——结果竟然在9次测试中没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时间如此集中爆发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冷漠呈蔓延之势,而且不少当事人还自觉理所当然。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复杂因素,但国家和社会对于见义勇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当前,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条例还难以做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帮了人却要自己承担损失,甚至帮了人反倒要被人讹诈,于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泪”越频现报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对全社会都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国家力量的介入,一个社会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事实上是更为根本的。人们之间解困济厄的守望相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暖暖的温情,而且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生活纽带。反之,对于他人困境的漠不关心,总有一天也会应验在自己身上,这种人们社会关系之间的支离破碎,将慢慢腐蚀社会道德的基础,进而引发大量我们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正如花都火灾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吁要对见义勇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认为囿于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社会的道德感和安全感会为此产生危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此类的呼吁显然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为见义勇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将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规定为人们的法律义务固然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但为见义勇为提供组织、人员、资金、荣誉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却并不过分。

为见义勇为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是为引领社会风气做出示范。我们常常讲要“惩恶扬善”,其实“惩恶”与“扬善”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备受排挤,那么各种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就必然会乘虚而入,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增加。消除社会冷漠,法律不应缺位。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

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有分析报告指出,202_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2_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个社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未来越来越多“4—2—1”的家庭结构下,面对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利益矛盾的增大,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声音更小。因此,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抚养比的问题,更关乎年轻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问题。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

第五篇:简短时评

新华网广州3月2日电 1日,武警广州支队四大队副政治教导员郑益龙途经珠江西堤码头时成功解救一名落水青年后,因体力不支被水流冲走。截至目前,各方仍在积极搜救郑益龙。

1日下午,陈永标夫妇和朋友吴志平来到珠江西堤码头游玩。当吴志平为陈永标夫妇拍照时,陈永标在后退时不慎被铁链绊腿掉进珠江。

危急时刻,途经此处的郑益龙疾速赶来,脱衣跳入江中,奋力托起陈永标往岸边游。由于江水湍急,加之陈永标不会游泳,在水里乱抓乱拍,郑益龙只好用右手托起他,另一只手猛力划向岸边。

这时,吴志平丢下一个救生圈,郑益龙把陈永标托到救生圈上。岸上群众用绳索将陈永标拉上岸,而郑益龙却因体力不支被水流冲走。

岸上群众一边呼喊救援,一边拨打电话报警。陈永标很快被送到医院抢救,目前已无生命危险。广州警方调遣蛙人随即对郑益龙展开紧急搜救。

在此次救人中也有一曲不和谐的插曲。曾有路人尝试用衣服绑成一条绳子将武警就上来,因不够向江边的城管求助,希望可以借他的衣服,但城管却表示怕弄脏衣服不肯借。当时帮衣服的路人说,真的就差那一件就可以了。

评论:郑益龙英勇救人的事迹,值得人们赞赏。他不理会自己身上的伤,义无反顾地跳下江中救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拯救了别人的生命。但路边的城管路人向他求助只是向他借一件衣服,他却认为这种行为只会弄脏他的衣服,根本没想到江里的武警正体力透支,在水中挣扎,是那么无情那么自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现在这位武警仍在打捞,希望他可以被找到,得到人们的尊敬。

勤俭时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