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博弈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于博弈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
基于博弈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突显,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术界能否健康发展,同时也是研究生培养建设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现今日渐严重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已有博弈论相关知识与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现状相结合,以研究生、学校及用人单位为博弈局中人进行了建模博弈分析,提出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博弈分析;局中人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并且日趋严重。研究生学术道德越轨行为对学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阻碍了我国学术进步的步伐,给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利用博弈论对研究生、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进行建模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概述
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学术道德的定义为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过程中主体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的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人的道德,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可以定义为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由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因此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成绩主要以其所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由于学业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导致在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不端的现象,也更容易出现忽略学术道德的情况。研究生学术问题之所以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因为部分研究生并没有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术道德失范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的严重性。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博弈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即一些人、团队或者机构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的行为或策略范围内选择相应方案,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本文以罗伯特?奥曼教授对博弈的定义为理论基础,即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博弈论由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博弈论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可以说,博弈论研究即针对博弈行为中博弈双方是否存在最合理方案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任何一个博弈均至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局中人、策略及局中人可能得到的赢利。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并不是由单一的局中人造成的,而是涉及纷繁复杂的局中人,因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主体为研究生本身、学校、用人单位、学术期刊等。在研究生和学校、用人单位及学术期刊之间的博弈中,各类局中人的得失分别表现如下:研究生是否能够顺利获得学位毕业,学校是否能够维持教学水平,用人单位是否能够招聘到理想人才,学术期刊是否能够收录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由于博弈中的各类局中人均需针对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因此在策略制定过程中,不道德现象难免发生。
(二)研究生与学校间的博弈
目前,学界主要以高校的科研水平作为学校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研究生的发文量、发文质量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及自身科研水平的评价。因此,学校基于自身和研究生的考虑,都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学校必须找出一个在保证论文发表量的前提下,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方案。针对该问题建模如下。
1.模型假设
以研究生及学校性质和关系为基础,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条件下,可以先做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这个博弈过程只包括两个局中人,即研究生和学校。研究生只有两种策略,要么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要么不诚信(学术道德失范)。学校针对研究生的行为也有两种策略,要么检测(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进行严格规范),要么不检测(放任研究生学术道德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题)。
假设2:整个博弈过程是以完全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所有的博弈局中人为设定为完全理性经济人,同时其他局中人的策略被看作是给定的,研究生及学校的决策并不影响博弈中的其他局中人,研究生和学校在做决策时完全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决定。每次博弈都是独立的。
假设3:研究生发表论文所付出成本与学校的名声学术收益一致(且与研究生所得学术收益也一致,建模时不考虑)。
假设4:存在学校处分,如学校制定相关规则对学术道德不规范者进行惩罚,研究生如果学术不端,它将得到一定惩罚。
假设5:研究生、学校双方在做出决策之前对彼此的行为互不知晓,即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同时进行的。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根据前文提到的模型假设及现实情况,可以将研究生、学校博弈看作是一次完全信息下的混合策略博弈,这个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现在,假设研究生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从两种纯策略选择一种作为他的实际行动,学校同样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自己的纯策略是检测或不检测。假设a表示研究生发表论文给学校带来的收益,c表示学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F表示学校检测出研究生学术道德不规范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且与“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断进行处分后,研究生改过给学校所带来的收益”一致)。p为学校选择进行检测的概率,(1-p)为学校不进行检测的概率。q为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1-q)为研究生选择诚信的概率。双方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见表1。
双方的混合策略分别为
学校:σ1=(A,B;p,1-p)
研究生:σ2=(C,D;q,1-q)
已知研究生不诚信的概率为q,则学校如果进行检测,学校的收益E1=(a-c+F)*q +(a-c)*(1-q),学校如果不进行检测,学校收益 E2= a(1-q)。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已知学校检测概率为p,则研究生如果诚信,则研究生的收益E3=-a,研究生如果不诚信,则研究生的收益E4=(-a-F)*p。
由上可得,研究生的总收益函数为U1(p,q)=q*(a+F)*[a/(a+F)-p]-a。
学校总收益为U2(p,q)=p*(a+F)*[q-c/(a+F)]+(1-q)*a
研究生的目标是U1越大越好,因为学校的混合策略已经设定为(p,1-p),所以研究生的最佳反应函数是
q=R1(p)
=1 当0
q=R2(q)
=1 当c/(a+F) 现在可以做出研究生与学校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图,如图1所示。在以q为纵轴、p为横轴的直角坐标系中,把研究生和学校的最佳反应函数都画出来,两个反应函数重合的地方就是这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由此,得出了研究生与学校混合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点NE,它是p=a/(a+F),q=c/(a+F),即纳什均衡是学校以p=a/(a+F)的概率选择检测,研究生以q=c/(a+F)的概率选择不诚信。 可以看到,局中人的策略都是对方相关函数,F越大,即当研究生选择不诚信时,学校对它的惩罚越大。研究生了解到这个信息,就可以认为研究生要选择不诚信的几率就会变小,从而学术道德问题现象就会有所改善。另外,降低学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的成本c也可以降低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概率,从而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 (三)研究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博弈 对于现今的用人单位而言,由于人才的良莠不齐,用人单位把人才的教育水平作为一个信号,用来帮助他们挑选更有才能、更有追求和更能干的职员,并且认为具有一定学术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能够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研究生为了符合用人单位这一要求,纷纷走入捷径,促使了学术道德问题的不断严重化。用人单位与研究生之间也存在着以下博弈:如果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通过学术不端等行为实现的,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意味着他们的实际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工作中也会导致不能合理完成工作的道德风险。在这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学校的立场一致,即应当尽量避免学术道德问题的发生。由上述分析可知,用人单位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与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类似。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在整个博弈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博弈。总体来讲,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利益趋于一致。学校渴求将研究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服务的高水准人才,而用人单位则渴求能招聘到拥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需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道德问题的控制方面做出努力,从而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净化研究生学术风气。 三、学术道德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 研究生们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到尊重科学事实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个人所处的科研领域有所作为,学有所用。另外,研究生们也应该提升个人学术研究的独创性、批判性、质疑性,坚持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平等、学术民主,强调求真致用、学术积累、学术创新,从而促进个人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学校监管力度,保证信息公开、对称 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大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及降低学校进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道德不端现象的发生,让研究生逐步自觉形成自我创新科研的意识。另外,学校应保证研究生每次发表论文的公开性,并且经过学校审核才能进行投稿。同时,学校针对研究生学术科研的评价不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论文数量上,也应该注重论文的质量。 (三)用人单位加强招聘审核 用人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今学术界的风气,加强自身对应聘者学术成果的了解及筛选,以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用人单位也可以加大对不诚信应聘者的处罚程度,如签订诚信协议,一旦发现应聘者情况不属实,则可以索取一定的赔偿。此外,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应该仅仅以文凭、证书、论文等为指标,应当考虑研究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利益一致性,因此两者需要不断加强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的监控力度,从而减少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研究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就业信息,减缓了其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研究生的科研压力。 四、结语 通过利用博弈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可知,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这不仅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我国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策略,整顿学术出版界风气、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及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本文利用博弈论知识,以一个新的视角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模型尚存在不完善之处,笔者将在日后不断修正。 参考文献: [1]刘健,杨惠敬,高艳,于静.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1(03).[2]费小燕.基于博弈论的网络团购研究[J].当代经济,2011(07).[3]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2).[4]杨公安.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5]汤清,付阳.C2C电子商务中的博弈论分析[J].特区经济,2006(06).[6]徐菁,徐立勋.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J].时代经贸,2006(S2).(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目录 前言........................................................................................................................1 第1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下滑的原因及其危害...............................................2 2.1 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2 2.2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3 2.2.1 妨碍学术发展和引发社会道德危机.........................................3 2.2.2 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 第2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及遏制学术道德不端的措施...............4 3.1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4 3.1.1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复兴之梦.............................4 3.1.2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需要.........................4 3.2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5 3.2.1 用科学精神引领高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5 3.2.2 强化道德自律,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6 3.2.3 帮助研究生养成自觉恪守学术规范的行为习惯.....................6 结束语....................................................................................................................7 前言 十五年前,在我国本科生都是稀缺人才,如今,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乐观的一方面也显现出来了,研究生中出现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深感担忧和不安。其形式主要表现:轻则一稿多投、虚假署名、参考文献引用不实事求是等;重则篡改、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其原因有内外2个方面,既有研究生个体自律的原因,也有社会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但实质反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诚信问题;这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学术研究的质量。 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研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生中出现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文中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影响因素、相关对策等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强调学术不端行为根本上反映的是个人道德品质和诚信问题,要端正研究生学术风气,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除了良好科研学术环境的构建,还有赖于研究生加强自我学术和道德修养,做到严于律己。 国内外对研究生进行的学术道德教育现状如何?成效如何?有没有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通过何种途径去改进?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些问题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分二部分:第一章,学术道德不端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的种种表现,并从研究生竞争压力、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学术不端的原因加以讲述。第二章,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遏制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的对策思路。提出了加强研究生价值观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第1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下滑的原因及其危害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形中给纯洁的象牙塔带来了学术道德上的巨大挑战。导致我国学术失范、学术不端问题不断显现,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各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经验可以得知,仅仅通过学术共同体自治和学者自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术道德下滑行为,还需要以法律手段来作为预防和减少其发生的有力武器。 研究生处于学术起跑线和科技金字塔的底端,学术界、科技界要想有一个明媚的未来就必须从这些“准学术人”开始,找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还科学研究事业一片蓝天。 1.1 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作为“准学术人”的研究生多数没有直接进行科研工作,不同于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处于科研工作的边缘环节,对学术诚信的危害认识不够,思想活跃但尚不成熟,喜欢接触新生事物,对电脑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较为依赖,需要遵守教育制度约束,同时要面对就业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等。 (一)急功近利。部分研究生情绪浮躁、耐不住寂寞、自律性差,想要趁早出名,急于捞取学术资本,为将来考博或是就业积累材料。从外界来看是受到身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自律的角度看是研究生自身道德水准的丧失。部分研究生在考研时的动机就是为了换个身份、提高学历、换个专业或者缓解就业压力。其读研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为了能够提高学历,将来能够找个更好的工作。 (二)就业压力。由于近年来研究生逐年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研究生找工作已经不再有很强的优势,这就迫使部分研究生不得不多发写论文、多弄出些科研成果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添砖加瓦,积累素材。 (三)监督机制。高校、科研院所本身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学术诚信规章设置缺失,对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不够重视,疏于管理,惩治力度不够,相关的学术管理条例建设不明确、粗糙、界定模糊,使得研究生无章可循。 1.2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 高校学术腐败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学术腐败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贬损了学术的崇高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1.2.1 妨碍学术发展和引发国外对我们的不信任危机 学术活动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也是学者发挥自身才能造福社会的崇高的精神活动,是极其严肃和神圣的事业。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理解和说明,达到对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提示,而今一些所谓的学者,丧失了学术道德,其学术活动目的不再是为追求真理,而已成为学者追求虚名利禄的工具。 在一些外国学者眼里,他们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研究生是高分低能,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在读研期间并没有好好珍惜研究机会,而把时间浪费在如何通过不当手段获取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他们的看法反映了我国研究生生教育事业的部分现状。 1.2.2 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科研、学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学术道德出了问题,人才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就会被破坏,科研人才就会大量流失,有限的科研经费被浪费,科研水平难以提高,其危害性将会是致命的,会让本来就落后的科研、学术更难以有起色。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3“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2002年,中国经济的成长竞争力在全世界的排名是第38位。到了2003年,中国的排名降到了第44位,排在波兰之前,南非和斯洛伐克之后。而在此期间,台湾的科技竞争力则从1992年的世界第19位猛升为2000年的第10位。可见强化学术道德也是维护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和适应国际间人才竞争的需要。 第2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及遏制学术道德不 端的措施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 2.1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 学校尤其是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学生是天子骄子,高校教师更是众人之楷模,所以他们的学术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社会公平、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等等。 2.1.1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复兴之梦 首先,大学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直接对象,实施学术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学术道德品质。学术道德教育的结果,必然会提升他们的学术道德素质,大学教师是实施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者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大学师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提高,会使大学形成厚重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学术文化品位。 其次,一名社会主义的新型学术人才,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为学术事业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而学术道德对提高人们对科学事业的认识,树立为学术奋斗的理想,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术品德和作风,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道德是促进学术工作者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培养造就新型学术人才的切实途径,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2.1.2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需要 中国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关键。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实施学术道德教育,既有助于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学术道德素质,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在高等学校倡导并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技 创新、遵守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给予诚实学者公正的待遇,牢固学者恪守学术道德的信心,维护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从而保证学术赖以发展进步的创新机制,有力的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让学术腐败污染学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学术新苗,培育科技人才,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学术进步和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2.2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了加强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学术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2.2.1 用科学精神引领高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高端的科学技术,但更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无知;没有科学的人格,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灾难之中。现在不少人习惯于把科学纳入实用知识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科学规范的实证标准、逻辑论证、求真态度,既是技术的又是道德的,它所昭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人性最为珍视、最为基础的方向。科学与道德之间有着一致性和融通性,科学的工具价值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科学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有利于减轻人类的贫困、痛苦和灾难,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之善,不仅如此,它还为人类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除了具有工具价值之外,作为一种观念或精神文化,还有其目的性和精神性的价值。科学就是一种精神成果,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的结果体现着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成果的客观属性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多种需求,具有永恒的学术价值,在人类精神文明中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2.2.2 强化道德自律,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 我们知道,名和利作为社会客观存在物,本身不具有道德判断上的意义,但是名和利一旦与人们谋取它的思想行为结合起来,名利就开始成为一个道德范畴,具有了道德的价值。名利是人的客观需要,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的社会性,他在对“名”和“利”的追求中还存在着一个“当”与“不当”的问题。道德不只是肯定奉献,同时也承认获得,通过社会允许的途径而获得的东西都属于道德的肯定范畴。道德的自力原则要求学者名利的获得应与他们在学术创造中的付出相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学者通过自身辛勤诚实的劳动和贡献得到与之相符的名利是理所当然和令人尊敬的:反之,一个学者如果在学术工作中以破坏学术规范为代价,不择手段地陷入追名逐利之苦则是不正当的可耻行为。知识分子也是人,他要有相应的物质给养才能生存,因而对于他们靠着文化知识而谋生,不应有任何异议,但是知识分子对文化知识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文化知识就其本质存在来说是为了把人引向高度的文明,这个质的规定性要求从事精神生产的入必须首先走向文明,也就是说他不能仅仅把知识当作食利的手段,还要把它当作目的本身来对待。所谓“目的本身”即承认文化知识作为真理认识的神圣性、纯洁性、不可动摇性。当对世俗利益的谋求不以损害知识为代价时,我们可以保持两者共存;当利益的谋取有辱知识的尊严时,我们首先要捍卫知识的圣洁。 2.2.3 帮助研究生养成自觉恪守学术规范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训练,是他们在学术研究中不违反学术道德的基础,也是建构学术规范的最低保障。这些学术规范训练应该包括如何读书,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引用材料,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讨论问题,什么叫合理借鉴与引用,什么是技术不当构成抄袭剽窃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的学会并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运用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想要做学问的学生必须打实这一入门功夫,功夫不过硬就必将影响今后的学术行为。 结束语 回顾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数人都相信科学是诚实的事业,科研工作者是天生诚实的人,甚至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还普遍认为,捏造和剽窃是因为某些研究者精神异常才发生的极少数事件,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没有关系。但是随着科学从业者逐渐增多,科学工作者群体中间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大量学术不端行为开始出现。从被贝尔实验室除名的“物理奇才”舍恩,到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从德国的科学精英赫尔曼和布拉赫,到“自主创新的造假先锋”上海交大教授陈进,各种科研不端安全提醒我们,科学的庭院里照样会长出欺世盗名的杂草。根据2005年5月9日出版的英语《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社会科学家实施不端科学行为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千名美国科学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在过去三年中有过不端科研行为。 作为研究生,要从严要求自己,坚决杜绝学术弄假。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学习态度,不弄虚作 2.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博取众长 3.确定学习目标,培养良好学术道德 4.坚决抵制并揭发学术不端行为 刘辉(1959年5月31日—),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学院院长助理。曾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后作为清华大学海外引进人才回国工作。2006年因在简历中弄虚作假,被清华大学撤销职务。 缘起 2005年11月23日,方舟子在其建立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发表了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该文认为刘辉利用其姓名缩写“Liu H”同一位名为“刘宏(Liu H)”两者姓名缩写一致的巧合,将刘宏的论文记入自己名下,通过诈骗的手段获得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的职位。 该文发表之后,又相继有网友对其简历进行了追查,亦发现了不少的伪造情况。 其采用的主要手段有:伪造相关论文发表纪录:其获得庆应义塾大学医科博士的论文无法被查询到;编造所获奖项:刘辉在简历中宣称于于1991年获得日本外科学会青年外科医师成就奖,经查证日本外科医学会并无该奖项;变相提高自己与别人合作发表论文的贡献:将名字位于刘辉后面的论文作者统统去除,从而造成自己是通讯作者的假象;杜撰莫须有的个人经历:如其号称曾于波士顿总医院任外科访问教授,经查证,该医院并不存在。其在美国获得的一系列称号和头衔(教授、中心主任、外科医师)也被严重质疑。刘辉回应:在新语丝上发表的质疑文章发表之后,《北京青年报》首先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刘辉也通过《北青》对新语丝进行了回应,称:出现此种情况是由于在整理个人相关资料的时,帮助其整理个人资料的图书管理员误操作所致,并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对相关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清华大学的反应:清华大学在刘辉的网上简历被曝光之后,其官方网站([1])下的医学院首先进行了关闭,就此事,学校官方对外界并无交待,而是在内部进行了相关的整风运动,于1月6日下发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学术思想道德的教育。 结局:该事件经过将近两个多月的沉寂之后,3月23日,清华大学对外界公布了对该事件的最终的处理决定:鉴于刘辉通过在简历中弄虚作假而谋取职位的情况,清华大学决定撤销刘辉的职务,解除合同。以下是该决定全文: 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关于对刘辉的处理决定: 刘辉,男,1959年5月31日生,自2004年6月起在我校医学院任教。经查证,刘辉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属学术不端行为。根据《清华大学教职工处分暂行规定》、《清华大学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经2005~2006学第12次校务会议(2006年3月10日)讨论通过,决定撤销刘辉清华大学教授职务,解除与刘辉的聘任合同。 事后反响[编辑] 在对外界公布了对刘辉的处理决定之后,海内外各大媒体纷纷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新民晚报》、《北京晨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明报》、海外《自然》《科学》等都进行了报道。清华大学对于刘辉的处理决定也得到了方舟子等学术打假者的称赞。关于该事件一个有趣的花絮是,刘辉所冒用的论文的作者刘宏,正是方舟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 学术造假已成中国“学术之癌”,国家每年花大量的科学研究投入,结果制造了大量的“垃圾论文”,真正的科技创新却是严重不足。 如今的造假者不再满足于用假成果骗得科研经费,或者名誉了,像刘辉之流还用它登堂入室,爬到领导的高位。 刘辉被处以“极刑”可谓“罪有应得”,清华大学“清理门户”行动可谓果断。可是,如果细细品咂刘辉的造假被揭露的过程,我们仍会对一些细节感到不解。 据相关报道,刘辉东窗事发,是一位网友向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举报,并经方舟子检索、查实而再向清华大学举报的。这就让人顿生疑窦:为什么清华大学就没有发现刘辉的学术造假行为? 方舟子并非是三头六臂的人物,他的学术打假也没有用什么高科技手段,就是在相关的网站检索,并对信息加以验证、判断而已。比如说对刘辉,他发现收入刘辉名下的一篇署名“LiuH”论文,其研究领域与刘辉不符,因此再深入查证,发现原来LiuH另有其人,刘辉是鱼目混珠,将人家的科研成果窃为已有。可见,方舟子的工作并没有花多少心血,刘辉的造假也并不高明。刘辉的造假手段并不高明,方舟子查证的过程也不复杂,清华大学在重用刘辉之前,或者在重用过程中,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要做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对刘辉来个“验明正身”呢?清大医学院事后还对媒体说“学院曾再三强调,要求每个教师要对个人网页进行认真校核、确 保准确无误。”看来,学院还是太相信教师的学术自律的能力,而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对他们的个人信息进行审查。 国内学术界学术造假泛滥成灾,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点——用人单位对待造假的暧昧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种丑陋现象的发生。有不少用人单位,出于种种原因——或怕担失察责任,或投鼠忌器怕丢面子,或怕拨出萝卜带出泥等等,对学术造假现象总是太过宽容,宽容到给人以包庇的感觉。有些造假行为即使被证实,用人单位也只是给一个什么小小的处分了事。像3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披露的石河子大学,对待一位被揭发的假教授事件就“一直对此保持低调”。 打击学术造假,固然需要多管齐下,但在中国现行的科研体制下,用人单位的能量不可低估。但如果国内的用人单位能够像韩国首尔大学一样对待黄禹锡造假一样,法不容情,将“偷吃禁果者”永远逐出“伊甸园”,相信国内学术造假的现象将会得到一定的扼制。希望科研单位都多花点时间做“门户清理”工作,别把工作交给方舟子一个人。 内部举报造假行为有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向方舟子举报刘辉的是他的一位同事,当时举报者在信中是匿名举报,因此方舟子就去自己查证。由于清华在211工程之后国家拨款相对比较多。因此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定了很多优惠条件。海外博士进入清华,待遇相当优厚。“所以在学校内部也会经常收到一些举报信件,说某人又学术剽窃了,或者谁的某章又抄谁的了,或者学历有什么问题了,但一般关注的对象都是从海外归来、花大价钱引进的人员。”该人士透露。 清华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5年前,由生物系一部分师资分流过去。一般来说,系里老师多为留洋回来的,因此“美国帮”、“英国帮”也分得比较清楚,相互之间学术上的争论亦较为激烈。人才引进中的“泡沫”据记者了解,当时刘辉是作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顶级专家和中青年骨干人才”而被引进的“器官移植外科专家”。 2001年10月清华医学院刚建不久,虽求贤若渴,但是当时的招聘标准还是和国际接轨的,即教授申请人须有理学博士和5年经验或医学博士以及10年临床经验。刘辉的简历很吻合清华的要求:日本医学博士,还有就是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10年的外科医师、副教授、研究中心主任经历。主要科研领域是消化外科、肝胆外科、移植外科、血管外科、人工脏器、移植免疫。学校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还是要务实一些,不能将条件定得太高,那是不切实际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求职者有意无意造假。清华大学引进人才的审核机制是存在的,至于审核机制是不是被严格遵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审查制度为何虚设据记者了解,一般大学在引进人才时,都会有一个审核委员会。 “比如我进入清华时,就经过了严格的审核,第一道审核首先是向院里人事部门提交简历和论文,他们先审查一遍;在这个基础之上,院务会议进行第二轮审核,审核完之后,最后要在清华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上再次审定才能通过。”该人士告诉记者,“这还是对进入清华的普通教师的审核过程。对于刘辉来说,他是一个教授,所以对他的审核应该是更加严格的。” 该人士介绍,“清华对于一个教授的进入,要专门召开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而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应该是该学科的权威人士。他们在进行审核之后,学校校长办公会议还要把关,最后交到人事部门形成完整的审核过程。这一系列手续下来之后,如果还没有审查出像刘辉这样的教授学术道德上有问题,那就有特殊性了。” 教育部严治学术腐败 2005 年12 月15 日,在刘辉论文事件之后,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副书记张再兴召开院系主管人事和科研的系副主任会议,要求年底前落实3件事:“检查所有教师上网的信息是否正确;要求各位教师将上网信息的内容制作一份文字稿件,由其本人签字确认无误后上交各院系备案;各院系指定专人负责教师网上信息的发布和更新。” “除了刘辉事件,我们以前也披露过很多起类似的事件。所以弊端不在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时候„求全、求大、求名气‟,而在于没有去核实那些„全、大、名气‟是不是真实可信的。”方舟子直言。 就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涉嫌学术造假,被校方撤销教授职务一事,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3月1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亦表示,治理学术腐败要从机制、体制上改革。他说,目前学术造假呈严重趋势。他表示,解决措施除了加强教育,还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有效改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的态度是始终坚决反对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并且采取许多措施来加以制约。“目前学风监督委员会的筹办和组建仍在继续。”他说。 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规范 第一条 为弘扬我校“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办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和规范化教育,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 提高研究生思想素质水平和学术研究质量,完善研究生评估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人„2002‟4号)和科技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的有关精神,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在我校就读的各类研究生以及涉及到参与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教师。 第三条 学术道德基本要求及相关责任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参与的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规定,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 (二)从事学术研究,撰写的著作、论文、设计、报告等应是本人理论探索、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的真实反映和系统总结。 (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包括观点、论据、调查资料、统计数据、方案和构架等),无论是何种载体(纸质或电子版),是否已发表,都必须注明出处;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 社会责任感,以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已任,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注重学术创新、坚持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严以律己,弘扬团结协作精神,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第四条 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他人作品,剽窃他人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包括论文成果、技术报告、软件程序和研究数据等);将本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论文中不加标明而据为已有;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署名。 (二)伪造、编造或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引用资料及调查结果。 (三)由他人代写或代替他人撰写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提供虚假论文发表证明,伪造导师或专家签名,编造学术经历,向研究资助人谎报研究结果,夸大成果价值等弄虚作假行为。 (四)发表学术论文一稿多投。 (五)发表学术论文时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基金项目。 (六)未经允许私自盗用、泄露、传播或贩卖本课题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资料、专用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 直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等处分。 第六条 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受理、鉴定与申诉 (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全校学术道德与纪律监督工作,研究生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任何人都有义务向学校有关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单位有责任为举报人和证人保密。 (三)学术道德违规鉴定。根据需要,可聘请相关学科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学术道德规范鉴定小组,具体负责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鉴定。鉴定过程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确保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得出调查结果之前不受损害。 (四)鉴定应在30日内作出书面事实认定报告、提出书面处理建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后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五)当事人如对处理结果有异议,可在收到通知后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诉。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之内进行复议并将结论通知当事人。申诉期间不停止处分或处理决定的执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无不关注着这一举世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共同构建了建设新中国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保障了我们学生各个方面的权益。并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把改革提上了议程,全面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确保人民的各项权利。着眼全部改革领域,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莫属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改革,我们作为科学研究学生感到光荣无比。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 诚实守信不仅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作为科学研究人员必备的一项素质。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无不要求我们用诚信的态度对待,而诚信课堂已经被渗透在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从接受教育开始我们就被时刻提醒,我们要诚信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诚信机会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最简单的基础。然而对于我们学生,我们被贯彻了一种思想:学术上的诚信和做人的诚信一样重要,几乎和做人一样会贯穿在我们整个求学生涯中。 从事科研工作的我们更要把这个标准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原则。这是最基础,最简单但却最重要的原则。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律建设是保障。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法制社会,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活动,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就要求立法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术立法,制定与我国学术研究形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人们有法可依。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还是严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的。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教人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许多学术精品,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确实存在着 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具体地说,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水平重复现象,粗制滥造现象,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此外,当前学术界道德失范的现象还有学术腐败现象:如学术杂志中的关系稿、人情稿等;科研人员的一稿多投现象等。 在我们周围中这种学术造假的情况也曾经发生过,前几天一个外校同学和我聊天,说起了学术造假的事情,他悄悄地告诉我我们学校有个副教授为了晋升职称,抄袭了一个外校研究生的论文,事情败露后,这个副教授收到了严厉的惩罚,取消了教师晋升的名额,并且不能再担当学校内部重要科研工作。对待结果当事人后悔不已,这种逞一时聪明的做法自然是领后果很难堪,不仅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而且让学校以及同学为他感到惋惜。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但是抱有欺骗态度的人却并没有因此减少。在科研领域中,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确实是一种对自身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知名度和获得名利的好途径,然而一些人却没有发扬科研人员踏踏实实辛勤奋斗的精神,却动了歪脑筋走上了歧途。只能说我们的诚信教育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对学术造假的后果还不够了解,对于这种侥幸心理还持有一定乐观态度,这些屡屡发生的学术造假行为还不够然我们引以为戒。 我认为作为一名研一新生,要做到恪守学术道德,主要是要做到诚信为学,自 觉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学术诚信更是学生应具 备的首要道德规范。一个道德上刁钻、投机、没有诚信的人,在做学问的时候迟 早会出问题。要加强学术诚信的建立,就要大力培养严肃的学术批评精神。每一 位同学也要欢迎一切客观的批评。这要具体体现在将来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同时督促自己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以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作为指导,以知识分子的修行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学术观,维护社会良心,守住道德底线,为未来的师弟师妹做出好榜样,争做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守护住学校一方净土。希望我们12级的研究生能够引导自觉用实际行动营造中大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用实际行动固守中大灿烂的学术之花和深厚的学术根基,用实际行动维护中大的学术尊严,塑造中大更加美好的明天目前,高校和知识界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认认真真和勤勤恳恳地做学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高校和学术界的主流,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必须以他们为榜样,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坚 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感谢学校给我们上的首堂课,通过这次学术道德教育的举行,一定会更好的推进我校学风建设,营造中大严谨求实的学风,维护校 园学术风清气正,将来一定会提高中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忠诚学术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秉承务实作风,崇尚学术道德。尊重科学事实,反对弄虚作假;坚守学术规范,抵制抄袭剽窃。以我实际行动,创造学术精品;以我优良学风,建设诚信校园。第二篇: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第三篇: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第四篇:西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
第五篇:学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