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宗镜录》菩提心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1-58552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8 22:15: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宗镜录》菩提心

《宗镜录》菩提心

如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问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故。菩提心者。犹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生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精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提心者。如白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故。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含爱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物故。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菩提心者。则为授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菩提心者。如净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三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乃至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直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海中有宝。名曰海藏。普现海中庄严事。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普能显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阎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宝。余无及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阎浮檀金亦复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宝。余无及者。乃至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获如是胜功德法。如上略录。华严大教一百二十门。赞发此心功德广大无边。然经中虽引诸希奇珍宝譬况。皆是世间有限之物。以比妙。将浅况深。宁齐出世无尽之珍。岂等佛法难思之旨。故知世出世间。天下之贵无过心宝。如师子奋迅。威猛最雄。象王蹴蹋。势力无等。所以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白言。世尊。我闻菩萨所有三昧。名曰宝住。若有菩萨得是三昧。一切法宝。诸功德法。自然而得。佛告紧那罗王言。若有菩萨欲令佛宝种性不断。法宝种性僧宝种性不绝者。修集生起八十种宝。所谓不忘一切智宝之心。乃至观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宝心。入甘露门故观一切法无生。宝心得无生法忍故。见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焰如影如响如水月。宝心不住诸见故。观因缘法。宝心离断常见故。离诸边见垢秽。宝心离于二故。入无二法门。宝心觉一道故。离一切行。宝心至正位故。正观法位。宝心一切法平等故。集助一切菩提法。宝心觉了一切佛法故。乃至喻如大海为众法主集一切宝。一切众宝皆悉来归。于是海中出生诸宝。如是紧那罗王。菩萨得是宝住三昧。为诸一切众生之主。集一切宝。一切法宝皆悉归趣。是以祖师云。一切宝中心宝为上。故知一切法宝皆归宗镜中。无有法财珍宝而不积聚。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以何因缘名以三昧为宝积耶。佛告文殊师利。譬如大摩尼宝善磨莹已安置净处。随彼地方出诸珍宝不可穷尽。如是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观于东方。见无量阿僧祇世界现在诸佛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是。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现见是诸如来住此三昧为众说法。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不见一法。然非法界。释曰。宝积三昧者。即一切众生心是。无量功德聚犹如世间宝积。若能住此一心宝积三昧有何功德宝而不知。故能见十方佛宝普照无余。所以云不见一法然非法界。是以万类之中唯心为贵。如金翅鸟。命终之后骨肉散尽。唯有心在。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以为明珠。转轮王得以为如意珠。然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幻身虽灭真心不坏。如经云。如劫烧火不烧虚空。又祖师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若能了此常住真心。即同获于如意珠宝。若得之者。广济于法界。用之者。普润于十方。以此诸大乘经中十方诸佛同共赞扬此菩提心。况如无际虚空。未言少分。若下位浅智焉敢言之。故先德释涅槃教义云。种种名目只是一心法。此法即是佛师。诸菩萨母。诸佛菩萨辩不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二乘百盲焉能舞手者哉。此论开发信入功德无边。若但见闻设不信乐。尚种善根。无空过者。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法。具足善法故知若见若闻若信不信。皆得究竟无上善根。以见圆觉之佛普门之法故。以觉圆故无有缺减。以法普故自然具足。岂非究竟耶。所以华严初发心功德品颂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十方国土诸众生。皆悉施安无量劫。劝持五戒及十善。四禅四等诸定处。复于多劫施安乐。令断诸惑成罗汉。彼诸福聚虽无量。不与发心功德比。又教亿众成缘觉。获无诤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提心。算数譬喻无能及。一念能过尘数刹。如是经于无量劫。此诸刹数尚可量。发心功德不可知。又颂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宗镜录卷第四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若谈心佛唯唱性宗者。则举一摄诸。不论余义。今何背已述教迷宗答。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从上禀承无不指示。如忠国师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勤真实付属。岂局已见生上慢心。

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如云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免随言语之所转。不逐境界之所流。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祖师云。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又歌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是知颜貌虽童耄。见性未曾亏。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昧。则是现今生灭中。指出不生灭性。方知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珠。贫女室中金。是如来藏中物。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一向外求不能内省。功多劫违背己灵。空滞行门失本真性。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若随物观。局大小之所在。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见性即成如来。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徇物即为凡庶。向真空。现六趣之狴牢。变易在人一性无异。迷悟由己万法不迁。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末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若六七二识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计度随念分别。即念念常生减。亦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已上经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断见。有此方便。分别生灭不生灭二性。若不执断常见性之人。则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无有生灭。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又不空亦不生。空亦不生。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如论偈云。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但随心现毕竟无生。如首楞严经云。佛言。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如上所说。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相易辩。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了。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恐取相背心情求意解。故有是说。若融会而论。则随缘体妙即相恒真。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以六根利故。强自建立。而为缘对。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文殊简出现证可知。观音入门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释曰。

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证圣方有斯事。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二通真实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而不观后。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不齐。唯耳根圆通无碍。听响之际。任隔碍而远近俱闻。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故高城和尚歌云。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非增。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坏缘生之耳根。圆具一灵之妙性。三常真实者。音声性动静者。动静是音声之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若无声时号无闻。非实闻无性。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又非唯闻性无生。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楞严疏钞云。如谷中无声。无声即无响。法界中皆无声。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无妄想。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如枯木。即本无声。皆缘执故。诸大菩萨不以音声听法。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情消执丧。万法本虚。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缯陈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心虽含声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故知无法不心。无心不法。如是明达。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故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由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罗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罗罗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消。佛又问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又顷罗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铺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消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或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镜为石木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春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楞严疏云。击钟以辩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辩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声。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即无。而闻性不灭。以性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嗔。以迷本闻故。随声流转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如今以声为闻。背心

第二篇: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个内加行的修法是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做起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自私心已经串习得太久太久,这个习气对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极其浓厚的。积重难返,想立即将其铲除,自然绝非易事。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们为什么那么自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不为他人着想,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 起了比较强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会大功告成,没有那么麻烦,没有那么困难。很多修法都是有诀窍的,掌握诀窍以后,就不那么难了。如果没有诀窍,让 你当机立断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无论有多大的难度,我们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无论修净土宗、禅宗等大乘显宗,或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比如念佛人希望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也要取决于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认为轮回很苦,不愿意轮转其中,要到极乐世界去享受,他往生的目地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这就已经南辕北辙了。因为修净土法门,也需要四个条件,其中的菩提心已经荡然无存,又怎么能够往生呢?

禅宗讲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什么?其实,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转法轮度众生。如果没有考虑度化众生,仅仅为了脱自己的生死,希望能够大彻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里的禅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为基础,密宗当然也需要。没有菩提心,所作所为的因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真正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就会不讲任何条件地付出一切。菩萨的要求就是这样:自你发心学大乘佛法以后,就不允许为自己打算。

有人会反问,我们现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无条件地付出。那么,自己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办,这毫无疑问。对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无不是最佳的例证。所以现在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发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无论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体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体——这六个字上面,并没有大乘小乘的差别,如何来区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产、健康、长寿等而念此观音心咒,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间法;

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没有求世间法,而是求解脱;不但是求解脱,而且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那么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佛法;

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那就是密法。

这样,六字真言便有了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个层次的差别。六字真言就是这六个音节,其上并没有这些分别,念出来的是同样的发音,但是由于动机、目的的不同,就导致各种差别显现于其上。

同样的,在佛像前供一盏灯,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若不看动机,便说不清楚。如前所讲,若是为了得到健康长寿等而供灯、烧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脱没有 任何关系,纯粹是世间法;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就是小乘法;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那就是密法。

在一盏灯的灯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样不能区分。如果是以菩提心供养阿罗汉,就是大乘法;如果发的是世间的心(健 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即使供养密宗的普贤王如来等,还是世间法。所以,法本无高下,关键在于发心,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也有着天壤之别。这相当 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许多人曾听闻过密法,接受过灌顶,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禅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当你去接受灌顶时,是出于好奇心?还是觉得 接受灌顶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你一心不乱地祈祷阿弥陀佛,为的 是什么呢?还有,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修禅人,你的目的又是什么?请大家都回头反省一下。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那么,无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或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则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实际上没有。灌顶肯定 是大乘的灌顶,但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发心,便不能成其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顶并不存在,世间法中也没有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绝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菩提心,便不可能修大乘法。

刚才讲了供一盏灯,诵一句咒,是怎样区分大小乘、世间和出世间法的。以前我也有一个这方面的开示,讲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其中也提到过这些。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这些问题说明,没有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须要发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的话,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 会对母亲提出,我送你去医院的话,以后你要怎样怎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做无条件。菩萨也就是无条件地付 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慈悲心,也就是无条 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你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做无缘的慈悲,也 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只要想学大乘 法,即使步履艰辛,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先讲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广修慈悲心,那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样,希望更简 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你们大多是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加以修习,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现阶段,四无量心我们都要修。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做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需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便可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观想他们坐在自己的左边。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是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出贪嗔心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我一直都是如此,但这样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左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须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在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 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是它使我们前世的父母亲友们无法回忆过去。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做仇人?什么叫做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 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地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 其重要。

之后,便开始对右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左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 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 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决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因为现在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现在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

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象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用了一双异常狭隘的眼光,去看了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便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心,因为我有了这样的错误认识,所以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条,不是臆造的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在这样轮转再轮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投生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现世的冤亲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同样,彼此也都做过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忆而已。

大家应该思索,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教条?如果你认定这是教条,就请你拿出证据来推翻。可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根本 无法推翻它。相反,却会有越来越多极具说服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所以,这些都不是教条,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实。

虽然是事实,为什么以前我们却从未察觉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远瞩、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这样迷茫。现在依靠佛的教育,终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冤亲等都是不一定的事实。

这既是理论,也是修法。观察以后,一定能有所体会。若不相信,你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去思维,我敢保证会有感受的。那时,你就会确确实实 感觉到亲怨就是不一定的,虽然片面的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意识到错误,你就会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无量心的修法。

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它有临时和究竟的两种结果,我们万万不能停留在临时的结果上,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有什么样的危险呢?当你这样修了一段 时间,体会比较深时,会对仇人没有特殊的嗔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对亲人也同样没有亲切感,也不愿意去利益他,亲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平等,虽然这是修法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但最终我们要超越它。如果你停顿在这里的话,就成了我们前进的一个障碍,这叫做无记的舍心。无记的舍心就是不善不恶 的平等心,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要逾越这种无记的平等心。

但是无记的平等心并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设法把片面的贪心嗔心降下来,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没有了粗大的贪和嗔,然后,我们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 维:这些众生虽然对我们有利有害,但对于有害的这一部分,我们应不记前嫌,而只强调众生对我们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无量心的修法中所讲的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进行思维。这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这才是四无量心的舍心。舍心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这非常重要。舍心修好以后,我们可以 转入慈心的修法。

(二)慈无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念头叫做慈心。慈心修法也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观察。

现在不用观想两排人,只须观想一个对境:现世的母亲。她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就观想成什么样,如果她现已不在人世,就将她生前的模样,观想在自己面前。

然后我们开始思维,母亲现世对我有怎样的恩德:我们就要作三个重要步骤的思维,也即: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看不见,但是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曾 经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转,大多数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敢肯定,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无数 次,这叫做知母。

第二是念恩。就是我们要忆念他们曾经做我母亲时的恩德。虽然这些恩德是难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里,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赐给肉体;第二、赐给生命; 第三、赐予财产;第四、赐教世间法。这四种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第五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忆念,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听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解脱,这也是仰仗 母亲所赐的人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身,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所以,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维。

1.赐给肉体:没有父母,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身体,这是很肯定的。

2.赐给生命:出生以后,如果母亲不养育我们,每个刚刚落地、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从这方面看,不但肉体是母亲给的,连生命也是母亲赐予的。

3.给予财产:我们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亲赐给我们的,这是给予财产的恩德。

4.教授世间法,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不会。这些人间最基本的知识都来源于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也就是母亲。这就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这四点在这里讲的不是很多,但却要反复思维。小的时候,母亲对我们如何慈爱,她克服了多少困难,辛辛苦苦地打工、干活,养育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提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们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极其关爱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兽,虽然可以凶残地杀死其它生命,然而对儿女们依然是舐犊情深、慈爱有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动物都能如此,作为人又岂能例外呢?可见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难以尽述的。

大多数人对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过这些观察,对母亲难以抑制的慈悲心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第三报恩,母亲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对我有这样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当中,她也无数次地做过我母亲。每次做母亲时,都与现在一样,对我有那么多的恩 德,她为了养育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造了那么多杀生等罪业。一位母亲从怀孕到最后命终之时,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造多少杀盗等业,这是每个 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的。因果报应,纤毫不爽,她当时为我造业的果报,我没有办法代受,却要让她独自去承担。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因为我而造业堕落到地狱、饿鬼或畜生道中,正为众多剧苦所逼迫,备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还是对她的痛苦熟视无睹?答 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无能为力,还情有可原,既然有办法,为什么还不立即行动?这样,想救度母亲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

怎么去救度她呢?孝敬母亲财物吗?她现在身处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将钱财物品送给她呢?这些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钱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减 轻她的痛苦吗?能让她永得安乐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法,通过修法救度她,这才是报答母亲无边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这个念头很强,就 可以为了母亲而将自己的一切弃置不顾了。

刚才讲过,若自己的母亲患了重病,孝顺的子女绝对会不顾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亲背到医院治疗。他不会考虑把母亲背到那么远的地方所面临的种种艰难,只会无条件地付出。

同样,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这种慈悲心就会一直鼓励我们,不让我们停留。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后,就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没有关系,始终将母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这仅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对境,我们需要再将对境扩大,转到这一世对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们曾经也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我母亲时,跟现在的母亲完全没有两样。同样赐给我肉体、生命、财产、教世间法,使我们有学法的机会,和现世母亲一样对我有这些利益。

当对普通人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转到对仇人进行观想,将其纳入对境,对其修慈悲心:此人现在虽然这样害我,我却不能责怪他,因为无明的阻碍,使他已经 忘却我们曾互为父母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真相,是绝对不可能害我的,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亲的时候,同样对我有如上的四种恩 德。我现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是不应该的。

对现在的母亲、亲属、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这样去思维。最后起座的时候,要把观想范围再一次扩大,对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国家,整个地球„„最后,对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会产生同样的慈心。

为什么首先以母亲为对境,然后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后是一切众生呢?这是一种诀窍。如果首先对所有的众生观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会导致这样 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好象慈心、悲心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当遇到有人害你的时候,这种不牢固的慈悲心就会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进行观想。

为什么要首先观想母亲呢?因为对母亲发慈悲心是比较容易的,从易处下手,先对母亲生起慈悲心后,对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难的,否则你会觉得根本无法对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时你就会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依次观修。这样观修以后,即使今后有人害你,你也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嗔恨心。作为凡夫,虽然现在有了菩提心,也不可能一点儿嗔恨心都没有,但相对而言,这种嗔心不会保持很久,也不会很强烈。

这是慈无量心的修法。

(三)悲无量心的修法

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要有一心一意祝愿一切众生脱离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念头,这种不造作的发心,才是真正的悲无量心。

具体的修法是什么呢?身、口、意的具体要点如前所讲,在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之后,就开始进行观想和思维。

有关悲无量心的观想有两种观点:

1.修悲无量心的时候,要观想自己的母亲,就像修慈无量心时观想自己母亲一样,母亲现在是何相貌,就如是观想,这是一种观点。

2.修悲无量心时,要观想一个正在感受难忍痛苦的众生,如屠宰厂里待宰的牛羊或其它生命;或者,自己认为人世间哪种痛苦最惨不忍睹,就将正在承受这种 痛苦的众生观想在自己前面。观想时,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象看戏一样地看着他们。而要把自己也观想成这个众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亲观想为这个众生。

修法时按照两种修法的任何一种观想方式都可以。

如果观想自己的母亲,就与前面一样。将母亲观想在自己面前,然后修知母;知母修好以后,再忆念母亲的恩德;其后,就思维如何才能报答母亲的恩德。知母、念母、报恩修完后,接下来的修法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养这样的念头:愿现世的母亲脱离一切痛苦,这比较容易。然后观想,我的母亲本来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乐、幸福,不愿感受任何痛苦。虽 然她不愿意接受痛苦,但她经常做的却是让自己感受痛苦的业,她的所想和所做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她不愿意痛苦,按理来说,就不应该去造业,但事实恰恰相反,她却不明事理地经常造业,既然造了种种恶业,接踵而来的痛苦就是无法回避的。另一方面,虽然她希望拥有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但是她却没有去做使自己快乐的因 ——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会得到人天善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正是无明才使她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最终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亲正在饱尝痛苦,我们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条:

1.发愿,即愿我的母亲能够脱离一切痛苦;

2.希求,即非常希望母亲能够脱离所有的痛苦;

3.发誓,我从现在起就要为母亲脱离所有这些痛苦而努力。这样发誓后,我们还应有实际行动,作为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去弘法利生。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强些,但无论能力如何,从现在起,就应该要有这样的想法和实际行动。

4.祈请,在有了第一发愿、第二希望、第三发誓以后,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帮助,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以要祈请三宝加持我能够让我的母亲脱离所有痛苦。

这四条不但修悲无量心时需要,而且在修舍无量心、慈无量心以及喜无量心时都需要。

这样发誓后,要不要去实践这誓言呢?当然要,否则就是欺骗所有的佛菩萨,是有罪过的。但实现此誓言也需要过程,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让所有的众生脱离痛苦,是不可能的,暂时能让一个众生脱离痛苦,就让一个众生脱离痛苦,能度一个算一个。

总而言之,从现在起一定要有实际的行动,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现在的发誓,就等于是骗人的谎言。说具体一点,如果碰到路边的残疾人或是真正一无所有、生 活窘困的人向你讨钱,你却视而不见,那你的誓言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比如你能讲一点儿法,其它人又不懂,请你给他解释一些问题,你并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出 于私心就拒绝了他,那么,以前你虽然曾经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脱离痛苦而努力,但实际行为却大相径庭。这说明,当时你也许在心里诚恳地这样想过,也许你 当时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发誓,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无论哪种情况,没有实际行动都是不对的。

大乘菩萨发了大悲心后,并不是必须立即脱胎换骨,对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从此不管,专门去利益众生。如果能这样做当然好,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众生也可以。无论怎样,在对现世母亲进行观想时,就要以这四种发心反复修习。

对现世母亲发起这样的心,是很容易的,这样修起来以后,再观想一个普通人,对他修悲无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现在他虽然不是我母亲,但是久远劫以来,其做我母亲的次数却是无量无边的„„,他也与我现世母亲一样,不愿意接受任何痛苦,却一直在造令己受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得到快乐,但整天种的无非是使自 己不愉快不幸福的因。她是这么痛苦、可怜、愚昧,我多么希望她能够脱离这样的痛苦啊!我愿将自己三世所有善根回向给她,使她能脱离这样的痛苦。从现在起无 论有多艰难,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使她脱离痛苦的事,在这个过程当中,愿上师三宝加持于我,使我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利益。要依次从这四个方面去想。

对普通人修完以后,再观想你的仇人,对他也如是修悲无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众生观想在面前,对一切有情观修悲无量心。这便是悲无量心的修法。

在这些修心的过程中不能认为,因为经书上这样要求,所以我才这样思维。所谓经书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应该这样修,顺序就是这样,可是做不 做却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经书上怎么要求,发菩提心当然要主动,不能被动,发出离心也是如此。所有认为“修法上这样说或是上师说要这样做,所以我才这样做”,或者“因为佛告诉我要这样做,我才这样做”的想法,都是不对的。

无论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师的教言也好,若你心里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是被动的。我们应该做到,无论佛是否要求我们去度众生,我们都应将度化众生、利乐有情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些人会想,现在我自己都是一个凡夫,又怎么去度众生呢?虽然你现在是一个普通人,连外加行都没有来得及修,但是你可以发愿:我现在虽然没有能力,但 是我要努力让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时候,我一定要去度众生。这样的发心是必须要有的。如同一名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什么能力也没有,但是他依然 可以有很多未来的想法计划,如毕业后要怎样去开展自己的事业等等。同样的,我们现在也需要一个长远计划:虽然我现在于修行上没有很大功德,但这些是能够做 到的,做到以后我一定要去度众生,一定要去帮助众生!这样的想法一定要有。若没有这种发心,你所修的菩提心就是无根无蒂、不具生命力的。

(四)喜无量心的修法。

喜是欢喜心,愿一切众生不离开快乐,就叫做喜无量心。修欢喜心的时候,也有观想和思维两个步骤。

观想的时候,也要先将自己的母亲观想在前面,然后对母亲进行知母、念恩、报恩的思维,每座里面一定都要有这三个修法,接下来就修喜无量心。

修喜无量心要将母亲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出世间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间的种种圆满(如健康长寿等),作为修行对境,修欢喜心,进行如下四种思维:

第一发愿:愿我母亲生生世世不离开现在的快乐、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亲不离开现有的世出世间功德,而且愿她所拥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不离开这些世出世间的功德,我要备加努力。发誓以后,还应将这些誓言付诸于实际行动。

第四祈请:愿上师三宝加持,令我能够让母亲不离这些快乐和幸福。

这四个过程都要一一观修。修好以后,再换一个普通人的对境。对普遍人修完后,再换一个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观想天下所有的众生,对他们修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永不离开快乐。

这些修法就是四无量心的修法。实际上,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也应包含慈心和悲心,这种慈悲心没有任何亲怨分别,没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相待,这才是真正的舍无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的基础。

没有这样的基础,尽管嘴上说得再漂亮:“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实际上却心口不一。有些人只是因为经书上是这样写的,所以才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念诵,但 心里却没有丝毫菩提心的影子。我们修发心的时候,发心的偈子要念十万遍。但如果你的心里没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只有心里有这样的决心,口 中也如是念诵,才能使发心更坚固、更稳定,所以我们要真诚地念诵十万遍。这样念除了有很大的善根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巩固我们度化众生的发心。

这样修并不是自我欺骗,而是在明了真相以后,将以前因愚昧而导致的那些错误尽力挽救,改邪归正而已。刚才所讲的都是确凿的事实,以前我们因为盲目无知,所以没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现在恍然大悟以后,就会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把前面的外加行和皈依修完以后,一定要下功夫修这个法。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轮回。无论轮回中的天堂还是人间,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从这个恐怖的地方逃出去,当然要下一点功夫,想轻轻松松地逃脱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接受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这也不是常人所力不能及的。我们曾讲过,这不是神仙、登地菩萨以及佛做的,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像我们这样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们已经做出了表率,我们只要愿意,做到这一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会想,这些太麻烦了,只要求求福报就行了。为了求福报而信佛当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这绝对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我们现在讲的都是能让我 们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些修法,所以难度当然会有。你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办企业、上班以及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也会有难度,但还是要去做。目的是什么呢?目 的是钱。既然为了钱都愿意这样吃苦,这样努力,那么为了解脱,为了全体众生的解脱又怎么能不付出呢?

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是佛菩萨为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经之路,除非你觉得轮回好,不需要解脱,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现在觉得好不等于以后仍觉得好,当来世转入三恶趣的时候,就更不堪设想。到那时,好与不好已无力扭转,趁现在有办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时机。

我们也曾讲过,要发出离心,但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就什么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单位的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家庭事务,孩 子的教育,自己企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照样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普通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财等等,这些就是他们最崇高的理想。学佛的人一旦 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就不会觉得这些是最好的,他们知道还有更崇高的人生意义。虽然这些世间的事务暂时要去做,但只是一种临时的谋生方法而已。

现在尽管发了菩提心、出离心,可还是人呀,人要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这些生存条件当然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佛也没有对在家人要求自从 发出离心的第二刹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这些,而是求解脱,这样的观点叫出离心,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所应该做到的。佛不会勉强我们每一 个人都要发出离心、菩提心,但如果你想解脱的话,就要接受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这样去想,不这样去做,就无法解脱。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解脱道,你不接 受,就等于是拒绝解脱。除此以外,佛也没有告诉我们第二条解脱道。

象菩提心这样伟大的发愿,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才具备的。其他世间的鬼、神,或是任何一个未修法的凡夫,他们不但白天没有这样的念头和实 际行动,即使连做梦都梦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种发心,这一世我们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发心,去修习菩提心,实在是千载难逢,应该值得庆幸。所以,外加 行修完以后,一定要去体会、去感受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些。念咒、磕头、烧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标准取决于有没有这样的发心,所以,四无量心的修法至关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这样修,就要有这样的发心。没有这样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会为众生付出什么,即使付出,也是有条件的,希望 自己能有所回报,这样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讲过,大乘菩萨要付出,而且要无条件地付出,这才叫做无缘大悲,这是很重要的。

总结归纳从外加行到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我们应该明白:有三种心行一定要放弃,若不舍弃,便无法修学大乘佛法,无论念佛、打禅或修密„„,你都绝对不 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这种“修行人”该如何称呼呢?简单地说,只能称为信佛的人,但不是学佛的人。我们讲过,信佛、学佛是两回事。信佛是你觉得佛陀 很伟大,佛说的是真理,你不反对,但自己不去行持佛法,这叫做一般的信佛。而学佛是指,佛陀怎么做我也一定要如是去做,虽然现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 德,所作所为无法与佛陀一模一样,但是要有此决心,这才是学佛。那么,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断除哪三种心行呢?

第一要放弃追求世间圆满的欲望。这种贪欲若不肯放弃,那么烧香、拜佛、念佛、打座、做功课等,都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圆满,你做的这些根本与解脱无关。贪图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报,都叫世间法。

不能贪求世间法,并不是指从今以后不要去工作,不要去发展自己的企业等等。但只能将这些当作临时的生存手段,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的人生目的和价值不是这一点,而是在轮回里寻求一条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个要放弃的就是贪求世间的念头。

如果你割舍不下,就仅能算是修人天福报,与解脱还相差万里。若是这样,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须在自己家中设置佛堂,供养供养佛,或者去庙里烧烧香、拜 拜佛,或许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长寿以及后世的人天福报等。珍宝人身如今己经获得,难遇佛法如今己听经闻,却连这么一点蝇头微利都不肯放下,那么,你要等到 哪一天才能真正开始走解脱道呢?追求世间圆满的结果对你来说只能意味着:长劫轮回在所难免,解脱之日遥遥无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贪欲尘世之心。

第二要放弃的是自私心。很多人虽然在念佛、磕头,但其目的仅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问他们:“你为什么要修五加行?” 很多人都会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后我就不能听_-大_-圆_-满_-或是其它密宗的修法。”“你不能听密法又会如何呢?”“没有机会听_-大_-圆 _-满_-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样呢?”“我不能成就,就会始终呆在轮回里,那多苦呀!”。那么,他们修五加行最终的目的还 是为了自己不痛苦。若是这样,就说明他修的五加行,从名称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他们只是为自己而修,没有考虑其他众生的解脱,所以这不是 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会提出疑问:如果没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忏悔自己的罪障?从今以后也不必为了清净自己的罪业而修法,金刚萨埵也不用修了?不是这样的,这些修法 都需要修,修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清净自己的罪业,但这不是自私之心。因为要度众生,首先必须要有度众生的能力才行。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能力呢?就是先修金刚萨 埵的修法,清净自己的罪业;再修曼茶罗的修法,增长自己的资粮,这样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了以后,才能具备能力。之所以强化自己的这些修行能力,不是为了自 己,而是为了将来度众生。因此我们也不用这样疑惑。

从另一角度讲,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净罪业的能力,如五无间、谤法等很严重的罪业都能因此减少,而普通的杀生,偷盗等十不善业,就可彻底清净。如果不修其它法,仅修菩提心,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帮助会更快,所以,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要放下的是什么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后,就要去领悟、感受无我,即修密宗或者_-大_-圆_-满_-正行的修法,其中所讲的重点就是证悟空性的修 法,那时,我们要放下我执,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无自私的渡化众生。这是第三个要放下的。在修加行的时候,暂时不必急于去修空性,此时的机缘还没有成熟。

修出离心时,要放下世间;修菩提心时,要放下自私;修无我时,要放下我执。这些若不舍弃,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话,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们放弃。

今后,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时刻观察自己有没有进步,如何观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时,我们要观察:在没有闻修此加行法时,我们对世间有何看法、有何贪执;修了外加行中人生难得等一系列修法后,对世间又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前后毫无改变,一切还是为了自己世间的健康、长寿、快乐等,便可确认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修菩提心时,同样要反省:在听闻修持菩提心修法之前后,我的私心有何等差别?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为自己,对他人的苦乐无动于衷;修法以后,虽 然口里天天在念发菩提心的颂词,哪怕念了十万遍,但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其他人的好坏都无关痛痒,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脱、自己能早日明心见性、自己能早日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等等,没有为众生着想,那就可以确认,听加行修加行,自己没有任何大乘法的收获。

放下我执,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在修加行的过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见性,但对一般人而言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这点,暂时还不能要求。

总之,第一要舍弃世间,第二要放弃自私心,但不能产生误会,认为出离心是消极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实现的妄想等等。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成为修行的 障碍。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这些修法与你们的工作家庭并没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时,印度的很多国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时,也在发菩提心,这根本没有抵 触。所以你们不能以为一旦发了菩提心,就没办法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菩提心和出离心,绝不能认为出离心、菩提心可有可无,从而放弃这万劫不复的修行机会。从无始以来,我们已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不可思议的 生死轮回,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普通人,再过几十年告别人世时,如果没有加紧修行,只能再次空手归去,除了所造的如山黑白之业外,其它什么也带不走。所以,在 整个生命轮回的过程当中,这一世是非常关键的。无情的事实就是这样,珍不珍惜此机会,全凭自己做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无量心修完后,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认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自己发誓修此觉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对所有众生的无缘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后,就会自然而然发起想去帮助众生的心。

若已经有了这样的发心,那么要去度众生,帮助别人,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若搞一些慈善机构,帮助人们解除一些现世困苦,这当然也是菩萨行为里的一种,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我们讲过,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自己去认识轮回的真相、人的特质以及怎样从轮回里找到 出路„„,也就是为他们指路最为重要。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若想为众生指引一条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这样的智 慧。所以要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这便是第二个条件。

以上两个条件具备了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们每次修法之前都要发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我听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课、所以我去放生等等,这就是大乘菩萨最重视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无量心,然而仅仅只有四无量心,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有极其难忍的慈悲心,却没有考虑为一切众生而成佛,就缺少了利益他们的方法,在两个条件中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认为: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障碍、过失,圆满具足了一切功德,很伟大,所以我要成佛。他虽然有成佛的心愿,但并没有考虑到众生的解脱。因为缺少第一个条件,所以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非常完整的动机,才能叫做菩提心。

初发菩提心时,因为慈悲心有非常强烈的、中等的、不强烈的三种差别,所发菩提心也因此而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国王似的菩提心,也是最差的一种。世间国王必须在自己先登位以后,才能治理天下。同样,自己首先成佛,成佛以后再度众生的发心,就叫做国王似的菩提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菩提心。船夫总是和他船上的乘客一起到达彼岸,他既没有办法先走,也无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较强的人也会发心:如果我先成佛,再 来度众生,其间要经过很长时间,不能让众生等那么久,所以,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我也不应该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们成佛的时候同他们一起成佛。这就是中 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菩提心。牧童总是将放牧的牛羊驱赶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后。慈悲心极强的人也会将众生的解脱放在首位,视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首先最要紧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先成佛,等众生脱离痛苦以后,再考虑自己成佛。这叫做牧童似的菩提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菩提心。但是,由于慈悲心的强度不一样,所以愿力也不一样

往昔的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们都修菩提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他们才能够排除万难。有一句话叫“为法忘躯”,那些高僧大德为了 修法,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有了这样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关键的不是别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 会具足。如果没有慈悲心,却妄想修大乘法,实在是异想天开!

我们不能望而却步,灰心失望地想:“这太难了,我肯定一辈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够做到,关键在你愿不愿意修。这些修法本来就是为人而设的,不是为佛或 登地菩萨定的,你一旦愿意接受,用不着一辈子的功夫,仅需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的专心修持,对菩提心就一定会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后,也不 要怕修空性。对世间法非常看重的人便惧怕出离心,自私心极重的人就惧怕菩提心,执着特别强的人就惧怕空性。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肯修行,无论什么样的 修法都能适应,最终一定会稳操胜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经讲完,自他平等等其它修法,大家可以参阅《入菩萨行论》。

修加行就是自我锻炼的过程,要亲自去观想、思维、感受,当菩提心真正生起以后,再去受菩萨戒,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戒。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曾参加过传授 菩萨戒的法会,就自诩受了菩萨戒。于此我要提醒诸位,自己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萨戒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于受戒,而要反反覆覆发菩提 心,真正有了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决心以后,再去找一位善知识,在他面前受菩萨戒,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得戒以后,再去学习菩萨的学处,菩萨的 戒律。菩提心没修好以前,就不要仓促地去受菩萨戒。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法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参阅《_-大_-圆_-满_-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至少 要把它的内容背下来,并付诸实践,这样就很有希望成就。即或今生没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串习,在心田里已经播下了菩提心的种子,这个种子 最晚在下一世肯定会成熟,这是有教证的。经书上有记载: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够度化整个南瞻部洲的众生,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菩萨,其原因之 一是缘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不能认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却了。恒河沙数般的佛菩萨都是从凡夫地开始修行 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现在至少要开始修造作的菩提心,这很重要。

至此,已讲了四个外加行及内加行中皈依和发心的修法。你们在每一个修法完成以后,都应回头比照,看自己的出离心、皈依的决心、无伪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 经增上,还要观察自己修法的发心是否具备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么进步都没有,跟以前完全一样,那只是数量上的完成,质量上还没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

《普贤上师言教》的作者是巴楚_-仁_-波_-切_-,他的弟子当中,没有一个人未曾修过好几次五加行,都是修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更不能认为这些修法 仅是加行,只须修一遍就万事大吉。加行是需要付出一辈子的精力去修的法,作为一个修行人,终生都不能离开这些修法。只是在修行初期对加行更强调一些,后面 会强调其他的一些修法而已,但加行是自始至终都必不可少的。

在修加行期间,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观想皈依境中的诸佛菩萨、上师、护法都安住于前面虚空中,他们手中法鼓摇动的声音将我们从梦中惊醒,观想完后,也可念诵其它语加持的仪轨,如果没有,就直接念诵《开显解脱道》(附后)。

念诵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生难得,那就从开始一直念到人生难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后反反覆覆去思维人生难得。回向之前,将剩下的仪轨念完。这 样,在一座里就要念完一遍仪轨,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两遍。修其余的加行时,仪轨的念诵可以此类推。念诵仪轨时,最好念它的汉文音译,但是应当知道 自己到底在念什么,所以就应在念诵前,首先看仪轨的义译,对仪轨的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比较好。下面是仪轨:

!, ,}R/-:PR:A-%$-:.R/-,<-=3-

<2-$?=-8J?-L-2-28$?-?R,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3HJ/-3A-13-

全知麦彭_-仁_-波_-切_-造

]-3-3HJ/, =/-$?3,_-喇_-嘛_-钦

上师知(三次)

.=-:LR<-fJ.-.!:-A-.3-7-<-:S, ,达 救 逆 嘎 鹅德 瓦札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fJ.-/-.R/-(J/-;A.-28A/-/R<-=?-z$ ,逆那顿钦 耶 云 耨 雷 拉

既得大义超胜_-如_-意_-宝_-

:.A-:S-fJ.-0-.-

德 札 逆巴达瑞 匝耶 拉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R/-(J/-$+/-IA-:./-3-3A-12-0<, ,顿钦 丹 戒 登玛莫这 巴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R/-3J.-(.-9<-I<-0-2.$-&$-=, ,顿 梅 切匝 杰 巴达 加拉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R/-3(R$-!/-:.?-]-3?-,$?-eJ?-$9A$?, ,滚 秋 根 地喇 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LR<-.R/-;R.-LJ.-0<-LA/-IA?-_R2?, ,达 救 顿右 谢 巴 欣吉 漏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3A$?-b%-.%-0R:R, ,第一修法竟

:.?-L?-,3?-&.-3A-g$-R$-28A/-$;R, ,地 昔 踏 加 莫达漏 云 右

诸法无常迁变如闪电

$R.-2&.-$%-=-2?3?-G%-:)A$-0:A-(R?, ,耨 杰 刚 拉 萨 江 戒 波秋

思维器情悉皆坏灭法

:(A-2<-%J?->A%-/3-:(A-(-3J.-G%-, ,切 瓦 诶 香 南 切恰麦 江

决定死亡死时却不定

g$-:6B/-?J3?-GA?-< %-3$R-2{R<-/?-?, ,达 怎 斯 吉 让 够 谷 内 色

心执常法唯是自欺诳

2$-3J.-%%-.-$/?-0-2.$-&$-=, ,瓦 美 昂德 内 巴 达 加拉

我等恒处懈怠放逸中

.!R/-3(R$-!/-:.?-]-3?-,$?-eJ?-$9A$?, ,滚 秋 根 地 喇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3A-g$-:(A-2-S/-0<-LA/-IA?-_R2?, ,莫达 切瓦湛 巴 欣吉 漏

能念无常死亡求加持

.3A$?-b%-$*A?-0:R, ,第二修法竟

.!<-/$-=?-:V?-/3-;%-(.-3A-9, ,嘎 那 雷 追 南样 切莫杂

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

o-:V?-2a-2-3J.-0:A-=3-:.A-=?, ,杰 追 勒瓦梅波 拉 德 雷

于此无欺因果正道中

:#R<-.%-M-%/-:.?-0:A-(R?-?-$%-, ,库 当 酿安 得 波 秋色囊

显现一切轮涅之诸法

< %-L?-< %-=-(A/-0<-%J?-/-;%-, ,让谢 让 拉门 巴 诶那 样

虽知自作定熟于自身

5=-28A/-:)$-wR$-3A-/?-2.$-&$-=, ,策 印 皆 叨 莫尼 达 加 拉

我等无力如法作取舍

.!R/-3(R$-!/-:.?-]-3?-,$?-eJ?-$9A$?, ,滚 秋 根 地 喇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J-#A$-]%-.R<-2IA.-0<-LA/-IA?-_R2?-, ,给 德 浪 多 结 巴 新吉 漏

能作善恶取舍求加持

.3A$?-b%-$?3-0:R, ,第三修法竟

29R.-0<-.!:-2:A-#$-2}=-3%-.%-w/, ,足 巴 嘎 卫 德 埃 芒 当 单

具足众多难忍之苦痛

2.J-2<-$%-2?-;A.-2a?-:I<-2-&/, ,得 瓦囊 卫 耶 利 杰 瓦剑

彼现安乐欺意无常众

9$-2&?-1%-0R-3,:-.$-#$-2}=-o, ,杂 吉 彭波塔 达 德 鄂 杰

一切有漏五蕴痛苦因

#3?-$?3-:#R<-2-3J-;A-:R2?-:S-;%-, ,卡 色 扣 瓦枚耶敖 札 样

三界轮回犹处火坑中

.J-v<-3A->J?-($?-w/-2.$-&$-=, ,得达莫西 恰 单 达 加 拉

我等不知如是尚贪世

.!R/-3(R$-!/-:.?-]-3?-,$?-eJ?-$9A$?, ,滚 秋 根 地 喇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J?-:L%-2?3-0-*J-2<-LA/-IA?-_R2?, ,诶 炯 三巴吉瓦 新 吉 漏

生起出离意乐求加持

.3A$?-b%-28A-0:R, ,第四修法竟

此上是外加行的四个修法。其中,“第一修法”是指人生难得,“第二修法”指死亡无常,“第三修法”指因果不虚,“第四修法”指轮回过患。修外四加行时,只有观想和思维,所以念一遍仪轨即可,念诵方法如上所讲。

在仪轨中,因果不虚的修法位于轮回过患之前,与以前讲的修法顺序有点不同。在修法时,先修哪一个都可以,但是念诵时要依仪轨。

下面是内加行皈依的修法。

.J-/?-,/-3A/-}R/-:PR:A-*2?-:PR-/A,复次不共前行之皈依者:

3./-.-.0$-2?3->A%-(J/-;=-$-s:A, ,登 德 华 萨 香 钦 雅嘎诶

于前_-如_-意_-宝_-树五枝上

.2?-?-]-3-AR-o/-hR-eJ-:(%-, ,喂 色_-喇_-嘛_-乌金多吉羌

中央上师乌金金刚持

2o.-0:A-]-3-;A-.3-3#:-:PR?-2{R<, ,杰 波 _-喇_-嘛_-耶丹卡 竹 谷

传承上师本尊空行聚

3./-.-!R/-3(R$-.?-$?3-?%?-o?-i3?, ,登 德 吨 乔 地 色 桑 吉 南

前方师尊三世一切佛

$;?-?-*J-Y?-,J$-(J/-:1$?-0:A-5S$?, ,意 色逆追特 钦 怕 波 凑

右旁亲子大乘圣者众

o2-+-$?%-<2-J$?-23-i3-0-&/, ,佳 德颂 绕 累 玩 南巴剑

后枝安奉善说众经卷

$;R/-.-3(R$-2o.-*/-< %-.$J-:./-.%-, ,云德乔加年让给登当

左侧八大尊者声缘僧

3,:-{R<-;J->J?-(R?-*R%-5S$?-i3?-+J, ,塔 够 益西秋 炯 凑 南得

周围智慧护法众环绕

KR$?-2&-.?-$?3-*2?-;=-,3?-&.-!/, ,秀 杰 地 色 嘉 耶 踏 加 根

所有十方三世皈依境

3-5%-3J.-0-+A=-$R%-v<-$?=-2:A, ,玛苍枚巴德 贡 达 萨 卫

悉皆明观犹如芝麻荚

3./-.-< %-.%-3-?R$?-vR?-2&?-.%-, ,登 德让当 玛瘦 都 吉 当

于前我与母等众亲眷

3#:-H2-?J3?-&/-!/-IA?-$?-2+.-.J, ,卡 恰 森 剑根 吉 给 德 得

及诸遍天有情敬顶礼

.?-:.A-/?-29%-L%-(2-~A%-0R:A-2<, ,地 德 内 纵 香且 酿 布 瓦

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

;A.-(J?-3(R$-$A?-*2?-?-:PR-2<-2?3, ,耶 起 乔 给 嘉 色昼 瓦 三

发起殊胜信解而皈依

以上的偈颂,要边念边观想皈依境,然后再念皈依偈:

/3-3#:A-$/?-?-/3-3#:-$%-2-;A, ,那 葵 内 色那 卡 刚瓦耶

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

]-3-;A-.3-3#:-:PR:A-5S$?-i3?-.%-, ,喇 嘛耶丹堪 竹 措 南 当

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o?-(R?-.%-:1$?-0:A-.$J-:./-=, ,桑 吉 秋 当 帕 波 给 登 拉

诸佛正法以及圣众前

2.$-.%-:PR-S$-$?-0?-*2?-?-3(A, ,达 当 桌 折 给 贝 嘉 色切

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2?-;=-.J-v-2:A-3./-.-?J3?-2*J.-0-=,于如上皈依境前而发心者:

在专修皈依时,当观修的感受比较深了,就要一边观想,一边发誓皈依而念以上的四句,要如是反复念十万遍。

下面是发菩提心的修法。

发菩提心的时候,还是要将修皈依时所观的皈依境观想在面前,于诸佛菩萨上师三宝前发菩提心。,R$-3<-5.-3J.-28A-=-]R-.%?-/?-?J3?-&.-,3?-&.-2.J-2-.%-?R$?-

&A-

初修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四无量心的颂词此处没有写完,因为这颂词在许多法本里都有,可以依照那些法本的颂词来念诵。

次正行发心者:

@R,)A-v<-.?-$?3-o=-2-Y?-2&?-GA?, ,吙!结达地 色 嘉瓦这 阶吉

吙!如同三世佛佛子

L%-(2-3(R$-+-,$?-/A-2*J.-0-v<, ,香 且乔 德特 讷吉 巴达

已发最胜菩提心

2.$-G%-3#:-H2-:PR-!/-21=-L:A-KA<, ,达 江 卡 恰 桌 根 扎 西些

我亦为度遍天众

]-3J.-L%-(2-3(R$-+-?J3?-2*J.-.R, ,喇梅香 且 秋 德 森 吉 多

愿发无上胜觉心

:.A-:23-2?$?,上颂诵十万遍后

发菩提心的偈子就是以上四句。修法时,依次修完四无量心、菩提心,体会很深了,再反复诵此四句。若刚刚入座,还没有很好的观想思维,就首先念发心偈,是不对的。此偈也要反复念十万遍。

皈依十万遍和发心十万遍念完以后,五加行中的这两个内加行才算完成了。

eJ?-?-:V?-2-}$?-GA-?J3?-2*J.-5=-H.-0<-IA-5=-.,次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2.$-.%-3,:-;?-?J3?-&/-i3?, ,达 当 塔 意 思 剑 南

我与无边诸有情

;J-/?-?%?-o?-;A/-0-=, ,噫内 桑 吉 印巴拉

本来即是正觉尊

;A/-0<->J?-0:A-2.$-*A.-., ,印 巴西 波 达 涅德

了知如是之自性

L%-(2-3(R$-+-?J3?-2*J.-.R, ,香 且 确 德 思 吉 斗

即发殊胜菩提心

如是随力诵

以上四句是密宗特殊的发心词,没有说要念十万遍。

30=-=-5S3-2-2!R.-=,供曼茶者:

<=>,嗡阿吽

(R?-.LA%?-3*3-*A.-(R?-{:A-8A%-#3?-?, ,秋 扬 年 涅 秋给 央 卡 色

法界等性法身净刹土

< %-$%-3-:$$?-=R%?-{-

让 囊玛 嘎 隆 格 热 诶 央

自现不灭报身五佛刹

3#:-H2-3=-{:A-8A%-$A-2!R.-0-i3?, ,卡 恰折 给 央各 古巴 南

周遍化身刹界诸庄严

!/-29%-2.J-(J/-3(R.-0:A-3A/-.-:2=, ,根 桑 得 钦 秋 波 真德 玻

普贤大乐供云而奉献

<-<_-30=-0-6-3J-,-?-3-S-c-<-E-?-3-;J-A->,嗡那曼扎勃匝梅嘎萨莫扎,萨帕那萨玛耶啊吽

8J?-:2=,如是而供献

hR<-?J3?-2|R3-2^?-/A,修诵金刚萨埵者

A, 2.$-$A-,A-$4$-0.-^:A-$./-!J%-., ,啊 达 格谢则 巴得 单 当德

啊 于自梵顶莲花月垫上

.0=-w/-hR-eJ-?J3?-.0:-^-2:A-3.R$ ,华 单多吉森 花 达 卫 多

吉祥金刚萨埵皎月色

hR-eJ-SA=-:6B/-~J3?-3-;3-.%-:H., ,多吉者 怎 您玛 耶 当 切

执持铃杵双运白幔母

=R%?-{:A-(?-mR$?-hR-eJ:A-*A=-N%-28$?, ,隆 给 切凿 多吉 杰 仲 耶

圆满报饰金刚跏趺坐 ,$?-!<-^-!J%->-=-;A$-2o?-2{R<, ,特 嘎 达当吽拉耶 吉 谷

心月百字旋绕于吽(>)字

2..-lA:A-o/-22-#A$-1A2-.$-0<-I<, ,德 贼 金 瓦德 折 达 巴 解

降下甘露清净诸罪障

!R2?-28A-5%-0:A-|R-/?-2..-lA-:2J2?-.R%-$A-.3A$?-0<-2&?-;A$-2o-2^,以具足四力,观想降下甘露而净除。并诵百字明:

嗡班扎萨埵萨玛雅、嘛努巴拉雅、班扎萨埵底诺巴底叉知桌美巴哇、苏埵卡约美巴哇、苏波卡约美巴哇、阿努埵美巴哇、萨哇斯德玛美扎雅匝、萨哇嘎嘛色匝美、则当协央格热吽、哈哈哈哈吙、班嘎万纳、萨哇达他嘎达、班扎嘛麦母杂、班扎巴哇、嘛哈萨玛雅萨埵啊

,/-3,<,后行者:

3$R/-0R-2.$-/A-3A->J?-kR%?-0-;A?, ,滚 波达 讷莫西 蒙 巴噫

怙主!我以愚昧无知故

.3-5B$-=?-/A-:$=-8A%-*3?, ,丹 策 雷 讷 嘎 央 年

于三昧耶有缺犯

]-3-3$R/-0R?-*2?-36S.-&A$ ,_-喇_-嘛_-滚布 嘉 凑 皆

怙主上师祈救护

$4S-2R-hR-eJ-:6B/-0-!J, ,左握多吉怎巴得

亦即主尊金刚持 ,$?-eJ-(J/-0R:A-2.$-*A.-&/, ,特 吉钦布 达 涅 剑

具足大悲体性者

:PR-2:A-$4S-=-2.$-*2?-3(A, ,桌 卫 左拉 达 嘉 切

众生主尊我皈依

2.$-.%-?J3?-&/-,3?-&.-IA-{-$?%-,$?-l-2-.%-;/-=$-$A-.3-

达 当 森 剑 唐 加杰格 颂 特匝瓦当烟 拉 各丹

我与一切有情,身语意失坏之根本支分

5B$ ,*3?-0-,3?-&.-3,R=-=R-2>$?-?R-#A$-1A2-*J?-v%-SA-3:A-

策 年 巴 踏 加 透 漏 夏 所德 者 昵 冬这咪?

誓言,悉皆发露忏悔业障、罪堕、种种

5S$?-,3?-&.-L%-8A%-.$-0<-36.-.-$?R=-8J?-$?R=-2-2+2-0?-

措?踏 加 香样?达巴?匝?德所?噫 所 瓦 达 杯

垢染,悉为清净而作祈祷。如是祈祷后,hR-eJ-?J3?-.0:A-8=-/?-

多吉森?慧?压?内热 结窝雀结达策?年?恰?踏

金刚萨埵亲谕:“善男子,汝失坏之一切誓言,&.-.$-0-;A/-/R-8J?-$/%-2-LA/-/?-< %-=-,A3-0?-< %-.%-?J3?-

加 达巴印耨噫 囊 瓦欣?内让拉 特贝?让当 森

皆已清净。”说后融入自身,观想自己

&/-,3?-&.-hR-eJ-?J3?-.0:A-{<-I<-0<-2?3?-=-;A$-S$-2^,剑?踏 加多吉森?慧?格?杰巴?萨? 拉耶?折达

与一切有情皆成金刚萨埵身,并诵六字心咒

3,<, <-2#-?-<->,咒:嗡巴札萨埵吽

3,<-2}R-2-/A,最后回向者:

.$J-2-:.A-;A?-M<-.-2.$ ,给瓦德 噫 涅 德达

我今速以此善根

hR-eJ-?J3?-.0:-:P2-I<-/?, ,多吉森 华 哲 杰 内

成就金刚萨埵尊

:PR-2-$&A$-G%-3-=?-0, ,桌 瓦 久 江玛利巴

令诸众生无一余

.J-;A-?-=-:$R.-0<->R$ ,得耶沙拉告 巴 校

悉皆安置于此地

发愿者:

2.$-.%-?J3?-&/-,3?-&.-GA, ,达 当 森 剑踏 加结

我与一切诸有情

.3-5B$-*3?-($-!/-.$-&A%-, ,达 策 年 恰根 达 将

失坏誓言皆令净

:.A-/?-L%-(2-~A%-0R:A-2<, ,德 内香 且 酿 布 瓦

从今乃至菩提间

.3-5B$-i3-0<-.$-0<->R$ ,丹 策 南 巴达 巴 校

三昧耶戒愿清净

&J?-?R$?-(R/-=3-$.2-2R, ,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中,有几个字在不同仪轨中前后的顺序有些不一样,但这也不矛盾。修哪个仪轨,就依那个仪轨的念法即可。

]-3:A-i=-:LR<-/A, ,上师瑜伽者:

AJ-3-@R,哎玛吙

< %-$%-.$-0-<2-:L3?-8A%-#3?-?, ,让 囊 达巴 降 样 卡 色

自现清净浩瀚佛刹土

< %-=?-hR-eJ-i=-:LR<-3<-$?=-2:A, ,让 哩多吉那 救 玛 萨 卫

明观自成金刚瑜伽母 ,AA-2R<-(-*J?-:.2-!R%-*A-^:A-!J%-, ,谢握切吉 达 咚涅笛 当

梵顶千瓣莲日月垫上

*2?-$/?-!/-:.?-AR-o/-hR-eJ-:(%-, ,嘉 内 根 地 乌金 多吉羌

总集皈处乌金金刚持

.!<-.3<-8A-:63-hR-eJ-,R.-23-2$3?, ,嘎 玛 也 则多吉拖 窝 南

白红寂悦执持杵盖(托巴)瓶

=R%?-{:A-(?-mR$?-35S-o=-;3-.%-:OA=, ,隆 给 期 凿 措 嘉 耶 当 撤

圆满报饰双运措嘉母

{-=-< %-L%-o.-#J:A-.GA=-:#R<-mR$?, ,格拉让雄 杰 地 皆 扣 凿

身圆自生续部之坛城

l-2o.-]-3-3#:-:PR-.3-&/-2&?, ,匝结 _-喇_-嘛_-夸 竹 丹剑 吉

本传上师空行守誓等

+A=-IA-$R%-2-KJ-2-28A/-.-28$?, ,德结 工挝雪瓦印 德 耶

安住如同解开芝麻荚

d-;2-A%-/?-.J-:S:A-;J->J?-0, ,阿压狼 内得 贼 益 西巴

如是乌金刹土智慧尊

(<-v<-22-0-2|R3-0:A-gJ/-=-,A?, ,恰 达 瓦巴 估 波 登拉特

犹雨融入观修之所依

>: AR-o/-;=-IA-/2-L%-353?;

吽!欧坚意吉努向 参

吽!乌金刹土西北隅

0.-3-$J-?<-#R%-0R-=;

巴玛改萨 东波拉

莲茎花胚之座上

;-35/-3(R$-$A-.%R?-P2-2fJ?;

雅参 乔 革 俄 珠 尼

希有殊胜成就者

0E-:L%-$/?-8J?-?-P$?;

巴玛炯 内 写 思扎

世称名号莲花生

:#R<-.-3#:-:PR-3%-0R?-2{R<;

扣 德夸 桌忙 布 果

空行眷属众围绕

HJ.-GA-eJ?-?-2.$-212-GA?;

切 杰吉色 达 折 吉

我随汝尊而修持

LA/-IA?-_R2?-KA<-$>J$?-?-$?R=;

新吉 拉 些 谢 色 所

为赐加持祈降临

$-<-0E-?A:A->;

格日巴玛思德吽

格日巴玛思德吽

5B$-2./-$?R=-:.J2?-2./-/3-$?3-2eR.-0?-,/-

S%?-=-2!A3?-/?-;/-=$-2./-0-L-2-/A,此七句颂诵三、七遍而迎请融入后,复行七支供者:

@R, h=-~J.-=?-2+.-$?-0?-K$-:5=-=R, ,吙!德逆 理 德 给贝 香 擦 漏

吙!化身尘数恭敬而顶礼

$%-YA.-$8A<-28J%?-!/-29%-3(R.-0?-3(R., ,囊 折 耶 样 根 桑 巧 贝 巧

奉献现有本圆普贤供

5K-<2?-/?-2?$?-#A$-v%-&A-3(A?-2>$?, ,才 绕 内 萨 德 冬解 期 夏

无始所积罪堕皆忏悔

:#R<-:.?-.$J-5S$?-!/-=-eJ?-;A-< %-, ,靠 地 给 措 根拉吉 耶让

轮涅一切诸善作随喜

:PR-#3?-)A-YA.-hR-eJ:A-{<-28$?-/?, ,桌 卡 结折多吉 格 耶 内

乃至轮尽祈驻金刚身

92-o?-(R?-GA-:#R<-=R-2{R<-.-$?R=, ,杂吉 秋结库 漏估 德 所

祈请常转深广正法轮

.$J-5S$?-3-=?-?%?-o?-,R2-KA<-2}R, ,给 措 玛哩 桑 吉 脱 些 哦

无尽善聚回向成正觉

从“吙!化身尘数恭敬而顶礼”到“无尽善聚回向成正觉”这七句叫七支供。我们曾经讲过,有人将大礼拜与皈依一起修,但完整的修法不是这样,而是要分开修。若分开修,在行大礼拜时,就要念此七支供。

$?R=-2-$.2-0-/A,祈请者:

/2-KR$?-AR-o/-.2%-$A-1R-V%-., ,讷 校 乌金 旺 格剖涨德

西方乌金自在无量宫

2.J-$>J$?-{-$?%-,$?-GA-3=-2-!J, ,得 夏 格 颂 特 结折瓦得

善逝身语意之化现者

:63-2:A-A%-.-:PR-2:A-.R/-=-LR/, ,匝 韦 朗 德桌 卫 顿拉巡

为利瞻部众生而降临

<-IA?-2{R<, ,热 怎 卡 竹 茫布 库 吉 锅

持明空行会众作围绕

0E-:L%-$/?-GA-z-5S$?-=-$?R=-2-:.J2?, ,巴玛炯 内 结拉措 拉索 瓦得

祈请乌金莲师诸圣众

AR-o/-0E-:L%-$/?-=-$?R=-2-:.J2?, ,乌金巴玛炯 内 拉 索 瓦 得

祈请乌金上师莲华生

2.$-=-.2%-2{<-LA/-IA?-2_2-+-$?R=, ,达 拉旺 格 新吉 拉 德索

祈祷赐予灌顶作加持

8J?-3R?-$?-$.%->$?-S$-0R?-$?R=-2-2+2-&A%-:R.-9J<-2..-lA:A-o/-IA?-,A-

2R-/?-.2%-2{<-LA/-IA?-2_2?-0<-2?3, $8/-;%-AR-o/-.%-;A-.3-$%-;%-< %-2-.LJ<-3J.-GA-]-3:A-i=-:LR<-=-.0J<-35S/-/-g-3PA/-v-2-=-%R-2R-AR-o/-(J/-0R-=-i3-0-g-3PA/-.-$?=-2+2-=,如是以胜解、虔诚之心猛厉祈请后,观想其光明甘露相续而入自梵顶后,获灌顶加持。另又莲师与任何本尊无别之上师瑜伽者:如以马头金刚为例,明观本性为莲师,形相为马头金刚。

.3<-/$-P-$?3-.2%-$A-$8=-;?-/;

玛 那 遮 色 旺 格压 宜那

红黑三角自在无量宫

2..-/$-1R-3R-2mA?-0:A-$./-!J%-.;

德 那扑亩贼 波 单 当德

黑魔男女匍伏座垫上

.2%-$A-o=-0R-0E-@J-<-!;

旺 各加波巴玛嘿日嘎

自在胜尊莲华黑日嘎

0E-<;

巴 玛 热结初屋南吉 谷

莲部愤怒诸尊作围绕

g-3PA/-.2%-$A-z-5R$?-=-$?R=-2-:.J2?;

达针 旺 各拉措 拉所 瓦得

祈请马头自在诸圣众

AR-o/-0E-:L%-$/?-=-$?R=-2-:.J2?;

乌金巴玛炯 内 拉 索 瓦得

祈请乌金上师莲华生

2.$-=-.2%-2{<-LA/-IA?-2_2-+-$?R=;

达 拉旺 格 新吉 拉 德索

祈祷赐予灌顶作加持

8J?-.<-2:A-5B$-2./-0R?-$?R=-2-2+2,如是以胜解、虔诚之心„„获灌顶加持。

.J-28A/-$>A/-eJ:A-$>J.-=,如是大威德者:

3,A%-/$-AJ-=?-S$-0R?-$8=-;?-/;

糖 那诶 雷札 布 压 噫纳

诶(AJ)变蓝黑愤怒无量殿

$>A/-eJ-(-%-2mA?-0:A-$./-!J%-.;

新吉切 狼 贼 波 单 当德

阎罗水牛蜷卧座垫上

:)3-.0=-;-3_!-$>A/-eJ:A-$>J.;

佳 华 雅曼达嘎新 吉 些

文殊雅门达嘎大威德

$>J.-0R-OR-2R-SJ$?-0:A-:#R<-IA?-2{R<;

些 波初屋札 波 靠 吉 锅

佛慢忿怒眷属作围绕

$>A/-eJ-$>J.-0R:A-z-5S$?-=-$?R=-2-:.J2?;

新 吉 些 布 拉措 拉索 瓦得

祈请怖畏金刚诸圣众

AR-o/-0E-:L%-$/?-=-$?R=-2-:.J2?;

乌金巴玛炯 内 拉 索 瓦得

祈请乌金上师莲华生

2.$-=-.2%-2{<-LA/-IA?-2_2-+-$?R=;

达 拉旺 格 新吉 拉 德索

祈祷赐予灌顶作加持

自从“西方乌金自在无量宫”到这以上的三种祈请文之中观想莲师时念第一种祈请文,其余的不用念。,/-3,<-.2%-28A-=J/-0-/A,观想同上。

后行修四灌者:

]-3:A-$/?-$?3-;A-$J-:V-$?3-=?, ,喇咪 内 色 耶给折 色 雷

从于上师三处三字上

:R.-9J<-.!<-.3<-3,A%-$?3-L%-/?-?, ,澳 贼 嘎 玛 糖 色 雄 内色

发出白红蓝色三种光

< %-$A-$/?-$?3-,A3-0?-LA/-IA?-2_2?, ,让各 内 色 特 毕新 吉 拉

融入自身三处作加持

a<-;%-]-3-:#R<-2&?-:R.-.-8, ,拉 样_-喇_-嘛_-库 吉 澳德耶

又复师偕眷属化为光

5%?-0:A-=3-/?-~A%-$A-,A$-=J<-,A3, ,苍 毕 兰 内 酿 格特雷 特

由自梵穴融入心明点

]-3:A-,$?-.%-< %-?J3?-.LJ<-3J.-0, ,喇咪 特 当让 森 耶 麦巴

上师意与自心成无别

?J3?-*A.-$*$-3-(R?-{:A-%%-28$-0?, ,森 涅 聂玛秋 给昂 压 贝

心性本然法身中安住

1A2-0-28A-.$-.2%-28A:A-;J->J?-,R2, ,哲巴耶 达 旺 伊 益西 脱

清净四障获得四灌智

=3-28A-:LR%?->A%-{-28A-3%R/-I<-0:A, ,兰耶 炯 香 格 耶 问杰波

精熟四道现前四身果

LA/-_2?-.2%-2{<-3-=?-,R2-0<-I<, ,巡 拉 旺 格 玛 哩脱 巴 杰

获得一切灌顶及加持

&J?-2?3?-=,如是而观想

<-=->-2#-$-<-0E-?A:A->,嗡啊吽巴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A-<, ,随力数诵。

3,<-(R/-=3-$.2,最后发愿:

*J-2-!/-+-;%-.$-]-3-.%-, ,结瓦根德样达_-喇_-嘛_-当

生生世世不离师

:V=-3J.-(R?-GA-.0=-=-=R%?-,R.-/?, ,札 梅 秋 结华 拉隆 修内

恒时享用胜法乐

?-.%-=3-GA-;R/-+/-<2-mR$?-/?, ,沙当兰 结云单 造 内

圆满地道功德已

hR-eJ-:(%-$A-$R-:1%-M<-,R2->R$ ,多吉蔷 格顾旁 涅 脱 效

唯愿速得金刚持

?R$?-(R/-=3-$.2-0<-L:R, ,}R/-:PR:A-%$-:.R/-:.A-/A-3A-13-:)3-.0=-.IJ?-0?-2#J2?-0-.$J----=J$?-:1J=,此前行念诵仪轨为麦彭降华吉巴所造,增上善妙!

念诵时,如果时间比较多,莲师心咒“嗡啊吽巴扎格热班玛色德吽”可以多念一些。

密宗特别讲究传承,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有传承,并且一定要有口传。没有口传,仅在书店 里请回法本,然后像看小说一样,它怎么说,你就照着怎么做,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会产生一些问题,会有偏差。因此,一定要有传承。传承是古往今来那些修证 极高的高僧大德,一代一代不间断地传下来的清净法脉。为什么藏密直到现在修起来都那么快,效果那么明显?就是因为其传承、口传从没有间断过,一直保存下来 的缘故。虽然在这些过程中也有人灭过佛,但是法脉一直没有间断过。因为从未间断,传承就有加持的作用。我们得到传承,就可以得到历代修行人的加持,所以一 定要有传承,这样才有资格修密法。否则的话,即使观想人生难得、无常等外加行修法,也不能算正规的修法。到此,加行传讲暂时告一段落,望大家善自珍重,好 好修行。

第三篇:劝发菩提心文

介绍作者: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6年,他诞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他不吃荤腥,少年时代就有出离红尘的志向。父亲很早死亡,母亲十分贤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岁时,他礼清凉庵的容选为师。他聪慧过人,读过的经典,都能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他也精通世间典籍,擅长写诗和书法,但是片刻没有忘记过生死大事。有一天,他在普仁寺见到一个出家人仆在地上死去,猛然觉悟人世无常,修持也比以前更加精进。他持戒精严,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常常终夜不卧,终身都没有懈怠过。

二十四岁时,听闻教法,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又跟绍昙法师学习唯识和《楞严》。昼夜精进研读方等经典,经过三年,对于性宗和相宗都完全通达透彻。

二十八岁时,在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功夫绵密。只不过四个月的时间,就恍然契悟说:“我的梦已经醒了。”从那以后,辩才无碍、善说法要。灵鹫和尚想传衣钵给他,但是大师无意接受。

后来他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览三藏,夜晚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三年闭关圆满之后,大众恭请他开讲《法华经》。他升座开演,口若悬河,就像泉涌一样。从此他教化众生的事业越来越兴盛。

又过了几年,他到宁波阿育王寺瞻礼佛舍利。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很多的出家和在家四众,广修供养,而且他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养,发四十八大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师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共同发菩提心,这篇文章极其生动感人、字字血泪,念诵的人很多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所以这个《劝发菩提心文》非常有加持,而且在不可思议的大德相续当中已经完全清净圆满菩提心的修法,通过菩提心摄持下,为很多有缘者专门造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当时以及后代人得到很多修行上的帮助。)

大师受请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处就使寺院清规整肃,模范一新。每天讲《法华经》、《首楞严经》等等,前来听经求教的人云集一处。

后来,大师退隐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门精进修持净土。再后来受弟子祈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大师排除外缘,纯提净土(也就是专修净土),和大众结长期念佛会,严格制定规矩,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他先后十多年住持古刹禅院,度了很多人。

雍正十一年腊月初八,大师告诉弟子说:“明年四月间我要走了。”从此以后他开始闭关,每天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

到了第二年四月十二号,大师对大众说:“我又见到了西方三圣降临,是不是我要去净土了?”说完写了一首偈,上面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身在莲花之中,阿弥陀佛现前,佛光照在紫金莲上,我的心随着佛往生,在无去无来中宛然而现。)写完之后又说:“十四号我决定往生。你们集合大众念佛。”

十三号,省庵大师不再进饮食,闭目端坐。到了五更,又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快到中午时,远近的弟子都集聚到大师的身边,哭着顶礼请求:“愿大师住世救度众生。”

大师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话:“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清净心念佛。”就这样口里念着佛号安详地圆寂了。世寿四十九岁。

全文分成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来讲。先讲序分: 分两部分:

1、恳劝听察;

2、以教理劝发菩提心。

劝发菩提心文

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清)省庵法师撰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①,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这是省庵大师的谦虚之辞。“不肖”就是不像,比如父亲有学问、有道德,儿子不像父亲就叫“不肖”。“不肖”是说自己不贤,根本不像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那样,“愚下”是说自己没有智慧,“凡夫”是说自己不是圣人,“实贤”是大师的法名。

“泣血”是要把血哭出来。“颡”是额头,“稽颡”就是我把两个膝盖靠在地上,两手也按地,额头磕在地上,来给大家顶礼。这是表示以至诚恳切的心劝请大众发菩提心。

“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就是我哀痛地告诉现在在场的眼前大众,以及这个时代具有清净信心的善男信女等。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我唯一希望大家慈悲我,抽出一点时间来听听我说的话,同时也作一点思维。(“听”字后面为什么加一个“察”字呢?因为单是听不观察,只能产生闻慧,不能引起思维,也就不会重视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大乘最核心的心要来时时顶戴奉行,所以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恭恭敬敬地磕头,口中说:“我不敢轻慢你,你们皆当作佛。”这时候省庵大师的心情,就好像常不轻菩萨一样,以一片赤诚感动人心,让有缘者的大乘善根苏醒。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应。得不到名位、财富,失去轮回中的圆满,并不值得哭泣。该悲泣的是有情本来具足大乘佛性如来藏,却从无始一直轮回到现在,受尽了辛苦还不愿回头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样下去还要千生万劫漂泊生死。看到轮回苦海无涯无底,省庵大师不忍众生沉沦,感同身受,才泣血哀劝。

“稽颡”是顶礼诸佛,省庵大师向众生顶礼,因为众生本来有佛性,只是暂时迷乱,不知道发心。大师行常不轻菩萨行,愿意尽未来际劝导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恢复佛性。他不只劝请当时的净信男女,而且劝请未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要劝到所有的众生觉醒为止。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来劝发呢?菩提心和成佛度众生有什么关系,不发菩提心会造成哪种结果,菩提心能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非常深奥、秘密的问题,只有依靠佛的圣教和真实的道理,才会生起认识。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确实诸佛菩萨在经论当中都是这样说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的补处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信解大乘为种子。”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讲,发心的当下就已经成了佛子,诞生在佛的家族当中。密续当中也说要进入密乘,首先要发起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是没有资格修持密法的。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而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只有出离心、人无我空性等等的修法,属于小乘人修小乘法而已。一旦发了菩提心,在菩提心摄持下,一切的善法都属于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资粮。所以大小乘的区别是是否发无上的菩提心。)《广论》当中讲上士道,最初是抉择什么是入大乘门,认定唯一就是发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能通过勤修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即使布施乌鸦一点饮食,由此摄持也属于是菩萨行。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把珍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也不能入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所谓的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以及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入于菩萨行。

再回来看“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这个道指的是成佛之道也就是大乘道,发心是指发菩提心,“首”是第一位的意思,也是最开始的意思。把菩提心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等等的法放在一起,哪一个是进入大乘的首要的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都不算是大乘。往后要入无量的波罗蜜多,要以什么为首呢?还是以菩提心为首。没有菩提心,什么波罗蜜都没有。

“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意思是修行最紧急的事,就是要发大愿。“立愿”和“发心”都是指菩提心。修大乘,大愿一定先发起来。如果不发愿,那是不可能修菩萨行的,因为你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先有了愿菩提心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没有愿,不论你说修什么大乘,都是骗人的假话。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立了誓愿,众生就可以得到救度;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佛道。这两句蕴含的缘起道理非常深广、非常秘密。圆满的利他,是从发菩提心而出;圆满的自利,也是从发菩提心而出。所以,《入行论》当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其实,发了菩提心或者建立大愿,这就像种子一样。后来一切的根茎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而出生,没有种子,什么也不可能有。那么,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什么呢?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的种子是什么呢?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是什么呢?利益众生的事业的种子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菩提心。所以《华严经》当中说“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提心具有两种德相,就是希求利他的心和希求佛果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具有这两种德相的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了,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必定会度众生成佛道。以这个誓愿的力量,会一步一步地履行诺言,去利益一切众生和成就无上的佛道。换句话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一个誓言,这个誓言对于众生界有多重要呢?实际这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无尽利益的源泉。发心的菩萨只要不舍弃誓言,誓言就会一直起作用,以这个“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到了初地时,以这个愿会去度众生,到了二地还以这个愿度众生,这样一直往上,愿会越来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从这个菩提心当中,可以圆满地出生一切修证、出生一切利他的事业。到了成佛,以往昔的本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地度化众生。

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这个愿在五道十地当中都在发挥作用,辗转不断地利益众生,到了成佛的果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都是菩提心的流现、都是大愿的作用。又比如阿弥陀佛因地发了菩提心,结成四十八大愿,祈愿成佛度众生。这四十八大愿最终确实都一一实现了。所以,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心愿就会按那个方向不断发展。发了誓愿要度众生,当然就可以度众生;发了誓愿要成佛,当然就可以成佛。什么样的发心成什么样的结果。

《金刚经》中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修般若法门的菩萨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度化所有的众生,度化的范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就是指欲界的所有众生,“若有色”就是指四禅色界天,“若无色”就是指空无边处天,“若有想”就是指识无边处天,“若无想”就是指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了度化这些就发无上的大愿。)由这样的菩提大愿,就可以度尽无量的众生。

反面想一想:如果不发愿,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因为你连度众生的愿望都没有,怎么会有行动呢?所以发愿在前,是引导行动的前提。

“发心,则佛道堪成”:发了心,那就能够成就佛道。菩提心是一个“一有则一切都有,一无则一切都无”的无上如意宝。有了这个菩提心,一切佛法自然会到菩萨手中来,(所以我们从教证、理证或者利益众生成就二利功德圆满的角度思维一下就会明白,真正想修法、真正想解脱、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话,最初不发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希望成就的。好像一个人彻底断了命根一样,拉一个尸体来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发菩提心,确确实实没有办法进入大乘道,没有办法圆满五道十地的种种功德。所以有了这个无上的菩提心,一切佛的功德法自然而然会到菩萨的手中来的。)在这个发心当来自然会出现五道十地、六度四摄,出现修证、出现成佛。如果不发心,再怎么也没有希望进入菩萨道、不可能现前一丝一毫的大乘功德。以上从正面讲了“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原因是发心是佛道的种子,立愿是利他的源泉。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苟”是假使的意思。)

广大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讲的那样,“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大愿无有穷尽”。这叫广大——所缘的众生无边、所成的佛道无上、所发的愿力无尽。

坚固誓愿就是“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使热铁轮在自己顶上旋转,也终究不以这个苦,退失菩提心,这叫做坚固。)

为什么说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呢?这个问题严重到极点,这是没有丝毫可含糊的,缘起就是这样断定的。因为我们只求一种人天福报包括求现世的财富、功名,求后世的升天等等,这些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陷,就是最终都会灭尽。从这个“灭”的结果来看,为求世间一切圆满,付出的努力,都是徒劳辛苦。在《四百论》的注释当中讲到一个比喻,就是愚人很努力地在山尖上堆石头,最后都在无勤当中一时全部崩溃。

轮回当中的事就是如此,劫末时一切须弥山都倒塌,地上的花草树木都烧毁,江河湖海全烧干,三禅天以下全部化为空无。这样大的灭相,不是在说明追求三有都是徒劳辛苦呢?费尽辛劳去追求一个终究会毁灭的事,这不是智者的作法。

如果我们不发起广大心、不建立坚固誓愿,最终一定会徒劳辛苦的。

想想看,没有成佛的愿望、没有度众生的愿望,剩下来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说穿了,就是轮回当中的事。这样真的能让我们得到实义吗?

比如你发心想做一个总统,总统本来是一个会破灭的法,你拼命努力追求做总统,最后总统做了也一定会没有的。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你是为了当大老板而发心,最后成是成了大老板、发也发了财,但是到来生呢?不是都没有了吗?这不是徒劳无义吗?

反面你再看,你为了成佛而发心,最后成菩提,这个会坏灭吗?这不是得到究竟的实义吗?

从不同的方面你来作观察,你为了自私自利来做,却成了衰损的根源。导致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当中上上下下地轮回,到现在还是一个苦恼众生。但是你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发心做利他的事,早就成了佛果。所以不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多说也没有必要,确确实实看一看佛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凡夫没有利他的心,全都是自私自利的一种发心;佛陀呢,全心全意一种利他的心推动下行持六度万行最终成佛,而且成佛以后也是常转法轮,任运自成地度化一切一切的众生。那么想一下,大乘的佛菩萨利益众生或者转法轮来让世间人们离苦得乐、了脱生老病死,趣向真正的解脱安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要靠发无上的菩提心成就的。无论是自利还是他利,一切二利圆满的功德都要依靠发菩提心才能真实成就。)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云何审察?

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去取?

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

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

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

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

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

经言:犯一吉罗②,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③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④。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

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⑤,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注解:

① 稽颡(qǐsǎng):屈膝以额触地礼拜。

② 吉罗:即突吉罗,所有犯戒种类中最为轻微的一类。

③ 泥犁:即地狱。

④ 尸罗:即戒法。

⑤ 忏摩:发露自己所犯过恶。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1)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发布:方便

2009/7/13 15:27:23

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teniu.cc/book/newsview.php?id=134

介绍作者: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6年,他诞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之家。

大师从小他不吃荤腥,少年时代就有出离红尘的志向。父亲很早死亡,母亲十分贤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岁时,他礼清凉庵的容选为师。他聪慧过人,读过的经典,都能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他也精通世间典籍,擅长写诗和书法,但是片刻没有忘记过生死大事。

有一天,他在普仁寺见到一个出家人仆在地上死去,猛然觉悟人世无常,修持也比以前更加精进。他持戒精严,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常常终夜不卧,终身都没有懈怠过。

二十四岁时,听闻教法,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又跟绍昙法师学习唯识和《楞严》。昼夜精进研读方等经典,经过三年,对于性宗和相宗都完全通达透彻。

二十八岁时,在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功夫绵密。只不过四个月的时间,就恍然契悟说:“我的梦已经醒了。”从那以后,辩才无碍、善说法要。灵鹫和尚想传衣钵给他,但是大师无意接受。

后来他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览三藏,夜晚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三年闭关圆满之后,大众恭请他开讲《法华经》。他升座开演,口若悬河,就像泉涌一样。从此他教化众生的事业越来越兴盛。

又过了几年,他到宁波阿育王寺瞻礼佛舍利。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很多的出家和在家四众,广修供养,而且他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养,发四十八大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师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共同发菩提心,这篇文章极其生动感人、字字血泪,念诵的人很多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所以这个《劝发菩提心文》非常有加持,而且在不可思议的大德相续当中已经完全清净圆满菩提心的修法,通过菩提心摄持下,为很多有缘者专门造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当时以及后代人得到很多修行上的帮助。)

大师受请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处就使寺院清规整肃,模范一新。每天讲《法华经》、《首楞严经》等等,前来听经求教的人云集一处。

后来,大师退隐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门精进修持净土。再后来受弟子祈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大师排除外缘,纯提净土(也就是专修净土),和大众结长期念佛会,严格制定规矩,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他先后十多年住持古刹禅院,度了很多人。

雍正十一年腊月初八,大师告诉弟子说:“明年四月间我要走了。”从此以后他开始闭关,每天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

到了第二年四月十二号,大师对大众说:“我又见到了西方三圣降临,是不是我要去净土了?”说完写了一首偈,上面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身在莲花之中,阿弥陀佛现前,佛光照在紫金莲上,我的心随着佛往生,在无去无来中宛然而现。)写完之后又说:“十四号我决定往生。你们集合大众念佛。”

十三号,省庵大师不再进饮食,闭目端坐。到了五更,又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快到中午时,远近的弟子都集聚到大师的身边,哭着顶礼请求:“愿大师住世救度众生。”

大师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话:“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清净心念佛。”就这样口里念着佛号安详地圆寂了。世寿四十九岁。

全文分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

分二:

(一)恳劝听察

(二)教理劝发

(一)恳劝听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这是省庵大师的谦虚之辞。“不肖”就是不像,比如父亲有学问、有道德,儿子不像父亲就叫“不肖”。“不肖”是说自己不贤,根本不像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那样,“愚下”是说自己没有智慧,“凡夫”是说自己不是圣人,“实贤”是大师的法名。

“泣血”是要把血哭出来。“颡”是额头,“稽颡”就是我把两个膝盖靠在地上,两手也按地,额头磕在地上,来给大家顶礼。这是表示以至诚恳切的心劝请大众发菩提心。

“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就是我哀痛地告诉现在在场的眼前大众,以及这个时代具有清净信心的善男信女等。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我唯一希望大家慈悲我,抽出一点时间来听听我说的话,同时也作一点思维。(“听”字后面为什么加一个“察”字呢?因为单是听不观察,只能产生闻慧,不能引起思维,也就不会重视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大乘最核心的心要来时时顶戴奉行,所以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恭恭敬敬地磕头,口中说:“我不敢轻慢你,你们皆当作佛。”这时候省庵大师的心情,就好像常不轻菩萨一样,以一片赤诚感动人心,让有缘者的大乘善根苏醒。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应。得不到名位、财富,失去轮回中的圆满,并不值得哭泣。该悲泣的是有情本来具足大乘佛性如来藏,却从无始一直轮回到现在,受尽了辛苦还不愿回头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样下去还要千生万劫漂泊生死。看到轮回苦海无涯无底,省庵大师不忍众生沉沦,感同身受,才泣血哀劝。

“稽颡”是顶礼诸佛,省庵大师向众生顶礼,因为众生本来有佛性,只是暂时迷乱,不知道发心。大师行常不轻菩萨行,愿意尽未来际劝导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恢复佛性。他不只劝请当时的净信男女,而且劝请未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要劝到所有的众生觉醒为止。

(二)教理劝发

问: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来劝发呢?

答:因为像发菩提心和成佛、度众生的关系、不发菩提心会造成何种结果、菩提心有何种作用等等,都牵涉到极深奥的缘起,只有依靠佛的圣教和真实的道理,才会生起认识。

问:如何劝发呢?

答:首先标明发菩提心是大乘入门,其次由正反面的理由证明其成立,最后得出结论:欲学如来乘,必发菩提心,不可缓慢。

以下就按“立论”“理论”“结论”分段讲解。

1、立论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我曾经听到经论上说:进入大乘道的最重要门径,就是发菩提心。要想修行,最紧急的事就是在心里建立大愿。

确实诸佛菩萨在经论当中都是这样说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的补处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信解大乘为种子。”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讲,发心的当下就已经成了佛子,诞生在佛的家族当中。密续当中也说要进入密乘,首先要发起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是没有资格修持密法的。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而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只有出离心、人无我空性等等的修法,属于小乘人修小乘法而已。一旦发了菩提心,在菩提心摄持下,一切的善法都属于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资粮。所以大小乘的区别是是否发无上的菩提心。)《广论》当中讲上士道,最初是抉择什么是入大乘门,认定唯一就是发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能通过勤修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即使布施乌鸦一点饮食,由此摄持也属于是菩萨行。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把珍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也不能入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所谓的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以及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入于菩萨行。

再回来看“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这个道指的是成佛之道也就是大乘道,发心是指发菩提心,“首”是第一位的意思,也是最开始的意思。把菩提心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等等的法放在一起,哪一个是进入大乘的首要的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都不算是大乘。往后要入无量的波罗蜜多,要以什么为首呢?还是以菩提心为首。没有菩提心,什么波罗蜜都没有。

“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意思是修行最紧急的事,就是要发大愿。“立愿”和“发心”都是指菩提心。修大乘,大愿一定先发起来。如果不发愿,那是不可能修菩萨行的,因为你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先有了愿菩提心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没有愿,不论你说修什么大乘,都是骗人的假话。

2、理由

下面从正反面来说明“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先讲正面: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立了誓愿,众生就可以得到救度;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佛道。这两句蕴含的缘起道理非常深广、非常秘密。圆满的利他,是从发菩提心而出;圆满的自利,也是从发菩提心而出。所以,《入行论》当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其实,发了菩提心或者建立大愿,这就像种子一样。后来一切的根茎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而出生,没有种子,什么也不可能有。那么,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什么呢?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的种子是什么呢?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是什么呢?利益众生的事业的种子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菩提心。所以《华严经》当中说“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提心具有两种德相,就是希求利他的心和希求佛果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具有这两种德相的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了,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必定会度众生成佛道。以这个誓愿的力量,会一步一步地履行诺言,去利益一切众生和成就无上的佛道。换句话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一个誓言,这个誓言对于众生界有多重要呢?实际这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无尽利益的源泉。发心的菩萨只要不舍弃誓言,誓言就会一直起作用,以这个“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到了初地时,以这个愿会去度众生,到了二地还以这个愿度众生,这样一直往上,愿会越来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从这个菩提心当中,可以圆满地出生一切修证、出生一切利他的事业。到了成佛,以往昔的本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地度化众生。

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这个愿在五道十地当中都在发挥作用,辗转不断地利益众生,到了成佛的果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都是菩提心的流现、都是大愿的作用。又比如阿弥陀佛因地发了菩提心,结成四十八大愿,祈愿成佛度众生。这四十八大愿最终确实都一一实现了。所以,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心愿就会按那个方向不断发展。发了誓愿要度众生,当然就可以度众生;发了誓愿要成佛,当然就可以成佛。什么样的发心成什么样的结果。

《金刚经》中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修般若法门的菩萨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度化所有的众生,度化的范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就是指欲界的所有众生,“若有色”就是指四禅色界天,“若无色”就是指空无边处天,“若有想”就是指识无边处天,“若无想”就是指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了度化这些就发无上的大愿。)由这样的菩提大愿,就可以度尽无量的众生。

反面想一想:如果不发愿,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因为你连度众生的愿望都没有,怎么会有行动呢?所以发愿在前,是引导行动的前提。

“发心,则佛道堪成”:发了心,那就能够成就佛道。菩提心是一个“一有则一切都有,一无则一切都无”的无上如意宝。有了这个菩提心,一切佛法自然会到菩萨手中来,(所以我们从教证、理证或者利益众生成就二利功德圆满的角度思维一下就会明白,真正想修法、真正想解脱、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话,最初不发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希望成就的。好像一个人彻底断了命根一样,拉一个尸体来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发菩提心,确确实实没有办法进入大乘道,没有办法圆满五道十地的种种功德。所以有了这个无上的菩提心,一切佛的功德法自然而然会到菩萨的手中来的。)在这个发心当来自然会出现五道十地、六度四摄,出现修证、出现成佛。如果不发心,再怎么也没有希望进入菩萨道、不可能现前一丝一毫的大乘功德。以上从正面讲了“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原因是发心是佛道的种子,立愿是利他的源泉。

下面再从反面观察: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苟”是假使的意思。)

广大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讲的那样,“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大愿无有穷尽”。这叫广大——所缘的众生无边、所成的佛道无上、所发的愿力无尽。

坚固誓愿就是“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使热铁轮在自己顶上旋转,也终究不以这个苦,退失菩提心,这叫做坚固。)

为什么说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呢?这个问题严重到极点,这是没有丝毫可含糊的,缘起就是这样断定的。因为我们只求一种人天福报包括求现世的财富、功名,求后世的升天等等,这些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陷,就是最终都会灭尽。从这个“灭”的结果来看,为求世间一切圆满,付出的努力,都是徒劳辛苦。在《四百论》的注释当中讲到一个比喻,就是愚人很努力地在山尖上堆石头,最后都在无勤当中一时全部崩溃。

轮回当中的事就是如此,劫末时一切须弥山都倒塌,地上的花草树木都烧毁,江河湖海全烧干,三禅天以下全部化为空无。这样大的灭相,不是在说明追求三有都是徒劳辛苦呢?费尽辛劳去追求一个终究会毁灭的事,这不是智者的作法。

如果我们不发起广大心、不建立坚固誓愿,最终一定会徒劳辛苦的。

想想看,没有成佛的愿望、没有度众生的愿望,剩下来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说穿了,就是轮回当中的事。这样真的能让我们得到实义吗?

比如你发心想做一个总统,总统本来是一个会破灭的法,你拼命努力追求做总统,最后总统做了也一定会没有的。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你是为了当大老板而发心,最后成是成了大老板、发也发了财,但是到来生呢?不是都没有了吗?这不是徒劳无义吗?

反面你再看,你为了成佛而发心,最后成菩提,这个会坏灭吗?这不是得到究竟的实义吗?

从不同的方面你来作观察,你为了自私自利来做,却成了衰损的根源。导致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当中上上下下地轮回,到现在还是一个苦恼众生。但是你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发心做利他的事,早就成了佛果。所以不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多说也没有必要,确确实实看一看佛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凡夫没有利他的心,全都是自私自利的一种发心;佛陀呢,全心全意一种利他的心推动下行持六度万行最终成佛,而且成佛以后也是常转法轮,任运自成地度化一切一切的众生。那么想一下,大乘的佛菩萨利益众生或者转法轮来让世间人们离苦得乐、了脱生老病死,趣向真正的解脱安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要靠发无上的菩提心成就的。无论是自利还是他利,一切二利圆满的功德都要依靠发菩提心才能真实成就。)

3、结论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这里说到“故”,“故”就是由上面讲的不发广大的心、不立坚固的愿,纵然经历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依然轮回;再修什么善法,都是徒然辛苦。以这个道理,在《华严经》上面说:如果忘失了菩提心,虽然修各种各样的善法,也都叫做魔业。连忘失都成了魔业,何况你还没有发菩提心呢?更是百分之百的魔业。

因此知道,你要想修学如来乘,也就是成佛的乘,一定要首先具备发菩萨愿,这个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进入大乘的唯一的修法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像钥匙一样,如果你没有钥匙的话,没有办法进入房子里面。我们想一下,所有的过去、未来、现在的十方世界的一切佛菩萨、一切的高僧大德全都是以菩提心作为基础,以菩提心的摄持下,才能行持大乘的种种修行。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人在最初不可缺少的的的确确就是发菩提心。而且发了菩提心,应该让它坚固、让它增长、让它圆满。你忘失了菩提心的话,做什么善法,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根本不属于菩提的资粮,根本不属于菩萨六度万行所摄的善法,纯粹就是魔业,说直接一点,就是跟俱生我执的观点相应,或者围绕一种自己想离苦得乐的,对一个大乘的修行人来讲,完全成了一种歧途,完全偏了。所以,大乘修行人忘失菩提心,修哪一种善法都是魔业。)

这里说到“魔业”: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妨碍道业的法叫做魔业。也就是说,对大乘菩萨来讲,这个菩提心是时时不能忘记的。

如果“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多少善法,都是小小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发心成佛度化众生,都是小小的善法,长不大的。但是一旦你的相续当中有了真正的菩提心呢,因为你的相续当中有了真正成佛度化众生的大愿。忘了菩提心修这样那样的善法,就好像太子不想做国王,愿意到豆腐店磨豆腐一样,尽管他成年累月不断地磨豆腐,也是失坏太子身份的业,也是太子羞耻之处。对太子来说,这就是魔业,障碍了他治理天下、造福万民的大事。

这段《华严经》的经文就是讲,从前有一位菩萨,最初他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后来他在世间因为忙于世间的善法,结果他就忘失了菩提心,这样修一般的善法,一般人都认为是很好,都是善法,都是有意义的、有功德的,其实就是魔业。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忘记了菩提心,让一个菩萨从大乘道当中彻底退下来,失坏了高贵的佛子身份,变成一个贱民,没有了佛子的六度万行,没有了成佛度化众生的希望了。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败,怎么不是魔业呢?

魔业或者这样来解释,解释成着魔的业。菩提心就是念念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的一种善心,现在这样希求的心,心里面没有了,剩下来的一定就是为了自己,追求世间,把一种没有实义的法执著为有实义的,这就是菩萨着魔。我们知道本来菩萨很有智慧,发心求证无上的菩提,这就是无上的真实义,后来没有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善法,只是追求毫无实义的世间利益,就像猴子捞月那样徒劳辛苦,这就是菩萨着魔的相,所作的就成了魔业。(或者说菩提心是一种利他的心,不发菩提心甚至忘记菩提心,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发心。自私自利的发心对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讲,完全都是以萨迦耶见的执著、以萨迦耶见的习气成熟而现前的。以萨迦耶见作为根本起很多烦恼,起了烦恼决定造业的,造业了决定流转在生死轮回当中,感受三苦、八苦等等无量的诸苦。萨迦耶见的基础上修什么法,肯定是转生生死轮回的。一句话就可以断定,凡是萨迦耶见引起的、萨迦耶见所摄的、在萨迦耶见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都属于魔业。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的相续当中有魔王,魔王就是内的萨迦耶见,它已经摄持,所作所行肯定属于它的。所以我们凡夫众生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无二慧,那这样的话,永远成就不了三乘菩提的功德。所以凡夫众生造的业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着魔的业,关键就是没有菩提心、忘失了菩提心而导致的一个问题。)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连忘失无上的菩提心都成了魔业,只能在轮回里面来来回回地跑,何况并没有发起呢?所以说,想修最上乘的如来乘,最紧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具备菩提大愿。当然,只是学声闻、缘觉乘,或者只是想求人天的福报,不必要发菩提心也可以成办。但是要想成佛度众生,不发菩提心,绝对没有希望。

我们凡事要遵循缘起的规律,没有正确的因、没有圆满的因,是不会有任何成果的。成佛的正因就是菩提心,有没有大乘、大乘如何是观待有没有菩提心、菩提心的成就如何。不具发菩提心而求佛果,这个就像从牛角里挤牛奶一样,经过微尘那么多的大劫也不会有任何成果的显现。

所以,这里就讲发菩提心不可缓慢。你不可以想:“等到以后再发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很重要,我先修点其他的法。”不能这样想。也不必要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成佛,或者大概发一点点菩提心,并不需要那么投入。”(这样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所以现在要发菩提心,不能认为不发菩提心能成佛的。而且特别需要重视菩提心。比如萨迦班智达他老人家的教言当中说到: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发心,那么就没有大乘的菩提心的存在。说的非常直接。所以没有利他的菩提心的话,无论是大乘的最初还是中间以及最终成佛的种种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根本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说,菩提心非常非常地重要。)宗喀巴大师在《广论》当中也说到:这就好像是割草磨镰,如果这个菩提心宝没有达到扼要,不论经过多久努力地修善,也不会有多少进展,就像以钝镰割草木一样。相反来讲,就像首先磨镰刀暂时不割草,等到磨得锋利之后再割,在很少的时间当中就能割下很多,如果能让菩提心达到扼要,那么在这个时候每一个刹那都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少许的善根也能让它增广,快要穷尽的善根也能让它无穷无尽。所以说先要精勤地修菩提心,使得自己的菩提心德相圆满,这样会有真正的大乘、清净的大乘,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可以建立起六度万行而成佛。

所以这里就说到:“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讲得非常非常正确。

(宁玛巴的大成就者们讲三种殊胜的时候,其中第一个殊胜就是加行殊胜,加行殊胜就是要发菩提心,发大愿。所以我们的大恩上师在度化我们的过程当中,处处都是发大愿,以菩提心摄持下,做种种弘法利生的事业。比如他老人家,从小就是以大悲心、菩提心摄持下观修大乘法,这在大恩上师的传记当中讲得也比较清楚。)

(他老人家在1986年发无上的大愿,在僧众面前就是露出自己发菩提心的一种表现,日日夜夜都是大慈大悲的状态当中流眼泪,就发无上的大愿,生生世世做大乘的修行人,而且自己的相续当中,戒定慧三学功德圆满的基础上弘法利生。乃至于众生天天对他做一些损害的事业,一刹那不起舍弃菩提心的念头,大恩上师也发了不可思议的大愿。在1987年,在山西五台山殊胜清凉地也是发了不可思议的大愿,而且都是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也就是按照《普贤行愿品》当中所讲的发不可思议的大愿,来做弘法利生的殊胜的事业。同样在后面到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也是发了不可思议的大愿。而且我们在学院当中来讲,大恩上师讲经说法,处处都是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再做讲经说法,再做普皆回向的功德。每天讲经说法,前前后后都是以《普贤行愿品》的法门做根本的所依。还有每次开大法会,都是以发菩提心来修善法。)

(所以让我们彻底知道,所谓的大乘首先就是发菩提心,发无上的大愿,求无上的大菩提,求弘法利生大事业的功德都是伟大的上师给我们直接显露,修大乘必须要发大愿,修持大乘的法要,然后才达到真正七种不可思议大的大乘的究竟的功德。所以大乘暂时到究竟的五道十地的一切一切的功德,都需要发大愿的前提下才能成就。或者说发了大愿作为一个前导,才能进入佛菩萨的修行境界当中。)

(所以序分当中讲的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所有大乘的三藏法脉、千经万论的精华、它的核心必须是发菩提心才能行持。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佛、一切菩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未来,凡是属于大乘修行人,相续当中必须要有菩提心。所以在序分当中,从各种角度就描述了大乘菩提心的重要性,而且发菩提心的必要性,没有发菩提心怎么样,发了菩提心才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所以从正面反面作观察,做详细的抉择。)

第四篇:学佛必发菩提心(推荐)

学佛必发菩提心

省庵大师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显密大乘佛法,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修行各有侧重,但接引众生离苦得乐、返妄归真的宗旨,却从始至终未曾改变,也就是菩提心的主旨永远不变。如果说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那么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因。《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行之基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无明之甘露,直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永明延寿禅师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发菩提心论》云:“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悉皆证知。”

什么是菩提心?

依据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世俗菩提心”,一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简言之,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心。发愿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志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并且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够发起这样的心,就是“愿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也就是说,我不仅要发愿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且我落实到具体的践行当中去,实践四弘誓愿,广修六度万行,进入大乘见、修、行、果等无量法门的修持中,这就是“行菩提心”。

经过“愿、行菩提心”的修持,因缘成熟,学人明了法性,现见诸法实相,入“见道”位,即获得“胜义菩提心”。何谓“胜义菩提心”?超越一切戏论与边际,远离一切造作与执着,空性智慧与大慈周遍双运无二之结晶,堪称胜义菩提心的定相。若广说其甚深涵义,则无量无边。

菩提心之相

依据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发心之相有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什么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呢?“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的功德

宗喀巴大师说:“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即便我们已经具备了猛厉的出离心,但所作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圆满究竟佛果之因,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无上菩提之因。如果我们具备了菩提心,则所作一切善业,下至施鸟一口食,都将成为大乘法,成为成佛之因;对于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十方诸佛视如亲子,诸大菩萨视如兄弟。所以,欲求佛位者必发菩提心。如《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总结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利益:

1.入大乘门。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

2.获佛子名。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行者若发起菩提心,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已成佛子;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己不在大乘菩萨之列。

3.映蔽声闻。《弥勒解脱经》中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

4.成就最胜福田。相续中发起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所谓“人天世间皆应礼敬”,“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5.易圆满资粮。宗大师说:“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倘若不是怀着菩提心,纵使经历几十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给亿万有情,其果报终究有竭尽的一天,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之因。反之,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抟之食,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既是菩萨行,也是成佛之因。

6.速净罪障。诸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无著菩萨修习十二年的善业,抵不上他刹那生起大悲心的力量。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宝树经》云:“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

7.成就所愿。菩提心发起之后,当能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生死等一切痛苦,并为他们成办究竟解脱之乐。

8.损害与中断不侵。菩萨能够得到双倍于转轮王的保护。昼夜六时,一切伤害、魔祟、障难等不会发生;四大天王不请自来,像仆人那样随时卫护。9.速疾圆满一切地道。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即使小到布施给乌鸦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转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圆满将极其迅速。

10.成就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菩提心是一切法蕴的心要、诸大菩萨的修持中心,故能成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最胜良田。

总而言之,诸菩萨即便发一念菩提心,其福德果报都是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发起、受持真实菩提心,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菩萨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勇授请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纵然初发心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的增长。如龙树的《宝鬘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

菩提心修法

既然发起菩提心具备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按照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经论》上所说,菩萨发起菩提心需要十法:“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修证无上菩提复有四种因缘:“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

依据阿底峡尊者和寂天菩萨的教言,修学菩提心可以分为二种方法:

一、七重因果;

二、自他相换。一、七重因果

七重因果的教授传自阿底峡尊者,内容包括: 1.认知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 2.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 3.思有所报;

4.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 5.以悲心视之(愿彼离苦,悲);

6.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

7.欲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七重因果之法易于上手,修学菩提心逐步深入。

二、自他相换

自他相换的教授始传自寂天菩萨。华智仁波切曾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无法发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也是当前很多人修行大乘佛法的最大障碍。

如何修自他相换呢?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介绍说,首先要按照七因果教言,详细观修一遍,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都对我有这么大的恩德,今天该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此处首先需要观修两点:

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

其中要修四个具备:第一,具备希望,即非常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

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

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如母有情的身心之上。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首先是具备希望: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有情的身心上;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有情的身心上;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给予众生一切快乐;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我的誓言。

3.两首偈颂

观修自他相换时还要念诵两首偈颂,即: 若幸以乐转诸众,祈愿利乐遍虚空。若苦领受他众苦,祈愿苦海尽干涸。另外还有一首:

愿普众生离苦及苦因,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

4.三个相换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观修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经常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炼。

(1)执着的相换

以前,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殷重心,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体那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

若能反复修习“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2)疼爱的相换

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3)苦乐的相换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极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就是凡夫的基本原则;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内涵。

5.三个发愿

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解脱的利益。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大愿:第一个大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大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大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

第一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心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第二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第三大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所有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6.如何面对顺缘

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快乐。当享受到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法喜(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得意洋洋,无所顾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他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地把他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毫无保留。

7.如何面对违缘

一个修行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那么应怎样应对生活和修行中的违缘呢?若暂时还不能以空性正见应对,又该如何呢?

当凡夫遇到种种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与凡夫不同,大乘行人却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他们转变过来——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乃至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而且要把他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应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自他相换。

比如,当我们犯错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缘。虽然现在我事事不顺,而且罪业缠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如牛毛的人,造了更为严重的罪业。既然是这样,我就应该就此而发愿:但愿以我现今所造的犯戒等罪业,能够代受所有众生所造的罪业以及触犯出家、在家别解脱戒等数之不尽的罪业;但愿在我接受这些罪苦之后,他们就能摆脱痛苦的折磨;祝愿我的违缘能够真实地代替他们的违缘。若能诚心实意地这样发愿,则这些违缘一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难,反而会变成前进的顺缘。如此,则一切痛苦转为道用,烦恼当下即为菩提。

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如何了知我们的自相续中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举例言之,假设一位母亲见其极为珍爱的孩子堕入火坑,身受苦逼,对此连一刹那的耽搁也无法忍受,而要急切地将孩子拉出火坑。同样的,见到一切如母有情为轮回的难忍大苦所逼迫,我们对此连一刹那也不能容忍,而要速证无上圆满果位,不舍一众生乃至一切众生,令其究竟成佛。当这种心无造作地现起时,便知我们已经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如乔美仁波切所说:“自己丝毫没有造罪业,他人冤枉诬蔑害己命,然而终有一日令成佛,对于何人皆舍瞋恨心,抛弃生生世世损害念,此即修成菩提心标志。”

胜义菩提心浅释

修学“愿、行菩提心”之后,学人因缘成熟,现见诸法实相,对法性确认无疑,即获得“胜义菩提心”。所谓胜义菩提心,即现量明了一切诸法之实相,空性和大悲双运不二之智慧。它远离一切分别与造作,超越一切边际、戏论和执着。若要明了并安住胜义菩提心,必在具格善知识的指导之下,必在清净传承的加持之下,因缘具足,始可契入。一旦真实契入此心,行人即入不退转位。

胜义菩提心不立文字,亦不妨文字。若要明了胜义菩提心,需要认识如下几点。1. 本自具足。胜义菩提心即生佛无有二致的本源清净心,众生本自具足,无欠无余。千佛出世度生,此心不增;千魔应劫现起,此心不减。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学人但能明了此心,确认此心,更无别佛,亦无别心,即是“绝学无为真道人”。如黄檗希运说:“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乃至十方三世诸佛,彻证此心,圆满究竟解脱。

2. 本自空寂。胜义菩提心不曾生,亦不曾灭,犹如虚空一般了不可得,又不是空无。本具灵明妙知,随缘显现万有;虽显现万有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轮回、涅槃一切诸法皆依此胜义菩提心而自然呈现,成为妙用之庄严。

3. 大悲普周。胜义菩提心的无生空性,法尔现成,其同体大悲,亦是本来具足。行者证悟诸法空性时,大悲心自然不假造作,任运生起,此正乃传承之不可思议加持力!所谓“善入观一切众生空寂而不舍大慈,善入观一切众生无我而不舍大悲”,胜义菩提心正是此空性大悲之双运。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菩提心的有情,菩萨自然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4. 无修无证。胜义菩提心不属于修,若言修得,即是造作有为,修成还坏,同于声闻;若言不修,即同生死凡夫。修与无修皆成戏论。如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很多后学不能明了此心,便于心上生心,向外著相求佛,向内著空求佛,皆是妄想造作,与道相乖。临济义玄说:“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

5. 随缘任运。一切法本来清净,毕竟涅槃,本无能度,亦无所度。发此胜义菩提心之学人自然任运随缘,乃至严净国土,广度有情,具足妙福慧行,皆是自身本具法、报、化三身的任运显发,无有任何造作,最终圆满证得究竟无上正等菩提。如世亲菩萨所说:“行者若能如此趣入,当知是人已绍佛种,成就无边功德智慧庄严,于未来世当得授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篇:菩提心修法纲要

菩提心修法纲要

* “菩提”、梵语、华严“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之分别。《出生菩提经》经云婆罗门白佛言(婆罗门即净行之意),若以发菩菩提心修法纲要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一二两种谓声闻和缘觉之人发菩提心。经云,若在于声闻和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缘觉菩提。

*

第三是诸佛菩提,是为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即自

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

菩提心,在佛教和经论中,含有广泛深刻之意。菩提心,泛指为,成佛和度众之心,离迷、邪、染、回归觉、正、净之心;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之心;破执除障三业清净无住无为之心;无我利他慈悲喜舍行菩萨道之心;大雄大力、大智大慧、破诸习气魔障坚勇之心;转凡入圣、明心见性涅槃大乐之心,如是等等。

*

发菩提心,需具有深厚的善根因缘。即要转变世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念。对世间的金钱名利财物,于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能看破放下。亦能将个人的想法、说法、看法、做法,及其所知障,“我法”二执看破放下。世间与出世间两种不同的

菩提心修法纲要

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的两种命运,两种趋向。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无常,是痛苦烦恼,最终是梦幻泡影,循业而下恶道。出世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离苦得乐、解脱自在,得“常、乐、我、净”之德,清净无为。故发菩提心者,应以智慧菩提心修法纲要为照明,以佛说的“宇宙人生真相”为修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明白诸法缘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不可得之理。是故修学者应发出离、出世、出家(指心出家)之菩提心。此心不发,菩提不真,道心不立;此心不发,难入佛道,怎见弥陀。

*

发菩提心,应向诸佛菩萨学习,具无分别、平等广大圆满无碍之心。下至三

途六道,上至诸天法界,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发菩提心者,定得百千万无量众生的护持和推动。其所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亦不可恩议。若同于声闻缘觉所发菩提心,只为自己求得解脱,其力量只有自己一人在推动,功德亦甚微。故大乘学人应发广大菩提心,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皆欢喜赞叹。

*

菩提心是成佛之摇篮,其功德利益殊胜不可言说。有菩提心才有菩提智,有菩提因才有菩提果,唯发菩提心,才成无上道。发了菩提心,即是修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依此为才能伴生智慧,方法和动力。唯具足修学的目标、智慧、方法和动力,才能战胜诸障圆成佛道,是

菩提心修法纲要

故菩提心是成佛之摇篮。

*

菩提心从何而修,落实何处?经教说“诸法从观照当下之一念上起修”。体现在生活中的一念一行,说话处事待人接物的诸因缘中,于清净身、口、意上下功夫。菩提心的修法是要落实在每一天的修学和

菩提心修法纲要生活中,使之能够有所觉悟、有所转化、有所进步、有所法喜。菩提如清净大海,诸修如涓涓细流,由细微到粗重。渐渐成就般若,增长善根,培植福德。一切之起心动念,大小事相诸法修行,唯都能用心去滋润培植菩提,那么你心中的这颗菩提树,才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

发菩提心者,应遣除我执于诸法之障。(诸法本清净故)菩提道本清净无为纯

净纯善,不容半点私心杂念习气,唯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成佛资粮。菩提为清净道,我执为污染源,若存菩提离我相于道相通者,便会法喜快乐清安自在;若执我相离菩提,于道相违者,便会造业生障受苦。发菩提心修学者,唯除我相我执,才能成就菩提而庄严圆满成就自己。

*

发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在因地发心修行的“因”。以无我相离诸相而修行诸法。于众生界每一生心立愿,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唯愿众生得离苦”。是故在世间修行和行菩萨道的修为中,都是以苦自己乐他人;亏自己利他人;怨自己敬他人;只舍不取、只让不争,只忍不嗔、只爱不

菩提心修法纲要

恨、只见己非不见人过等为乐。菩萨发菩提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以他人乐为己乐。甘为大道供人走;甘为法水供人饮;甘为糧果供人食;甘为他人流血泪。生为众生来,死为众生去,不为自己生一心。此是菩提心之修为所成就的菩萨摩诃萨。

菩提心修法纲要*

发菩提心者,应以身、口、意、三业清净为表现,以菩提为观察和处理诸事因缘为依止,此为菩提不空。在生活和修 学中,时时观照菩提正念。感恩为你制造逆境,设施烈焰火炉,让你痛苦烦恼流泪,为你消业的人。是他们为你提供了转恶为善,转逆为顺,转迷为悟的因缘。他们下地狱让你上天堂,他们是你的善知识。感恩为你的生活和修学提供善缘护持你的

人,他们是你菩提道上搭桥铺路的人。发菩提心的修学者,应以般若智,无分别的平等心。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情与无情都应生起真诚感恩之心。

*

修菩提心,应放下内外一切境缘,只观一心,所以者何?是十法界唯依一心故。修学者从因地发菩提修学到逐渐实践菩提,直致证得菩提道果,整个地修学过程,都应是浸泡在菩提心的法水中。用菩提之法水将身心调揉,没有楞角清净无染。以佛理佛法克己服理,不为事相表面利益所牵动。在以菩提心消业除障,成就诸法的修行中或有因缘不足,或有暂时停滞,或有不圆满。法藏法师开示说:“发菩提心者,其功德利益如虚空,虽有过失也比没

菩提心修法纲要

发菩提心,没有过失的人功德大得多”。故历代大德劝一切修行人应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是诸佛菩萨的“摇篮”。

菩提心修法纲要回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世界和平

人民安乐

灾障消灭 祸患不生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正法久住

法轮常转 法界有情

同生极乐 愿十方尽虚空遍法界

一切苦难众生 早脱苦海

早发菩提心

早生极乐国

阿 弥 陀 佛!

《宗镜录》菩提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