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现透明政务
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现透明政务
—— 扎实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系列评论之
四
2010-10-11 | 作者: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正在国土资源系统有序推进。部党组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土资源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土地、矿业权市场中的热点问题,迅速集成有关信息,公开发布并接受社会监督。
实现透明政务,信息化是“硬件”,透明化是“软件”。依托信息化,充分利用“一张图”管地、管矿,健全完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可以实现对国土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利用;而推进透明化,坚定不移地规范权力运行,加强行政审批、资金管理、项目安排、干部人事制度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则是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对国土资源管理者自身的约束与监督。
随着金土工程一期任务的全面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要持续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国国土资源利用“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电子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网上监管,并大力完善矿业权统一配号系统,逐步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纳入遥感监测范围。
信息化并不必然带来透明化。以信息化推动透明化,要求国土资源部门革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转变管理职能和资源配置方式,加快从重微观向重宏观、从重审批向重监管、从重项目安排向重制度设计的转变,把权力和责任真正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切实抓起来,在有效监管行政对象的同时,实现对行政主体自身的全程监督。
双向监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认为,刑罚当坚持罪行相适应、刑罚及时性、刑罚必然性三原则,才能达到预防、打击、震慑犯罪的目的。如何让违法者及时、必然地得到应有处罚?无疑,政务的信息化和透明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在“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把政务网站打造成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政策宣传的重要阵地、便民服务的主要窗口,还要通过政务透明化,实现对行政主体的全程监督,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充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二篇:透明型政务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夯实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基础
我局一直把推行政务公开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此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我市市政公用行业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自建设厅下发《江苏省城市市政公用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后,我局通过办公会、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推行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并结合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 加速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一是抓好组织领导。建立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同时明确要求各基层单位都要完善相应的领导机制,提高认识程度,落实各级干部职工的责任和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合力。二是抓好方案制定。根据省委、省政府、省建设厅及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局从自身工作的特点出发,制定了行业管理公开、企业服务公开的实施方案,确定政务公开的基本思路、内容方式和工作机制,同步督促机关各部门、基层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本单位政务公开的措施和办法。三是抓好制度配套。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行业管理公开的工作网络,理顺完善局系统政务公开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务信息报送制度、网络信息发布制度等,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审、公示、考核奖励、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政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把握原则,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政务公开工作关系重大,深受百姓、媒体关注,因此不能做空架子、花架子,必须既要实实在在,又要坚持原则,规范操作,把握重点,系统推进。我局根据自身特点,在政务公开工作上坚持把握四个原则,着重抓好五项工作。
坚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依法公开的原则。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一律予以公开。二是重点公开的原则。凡是与社会、企业以及群众利益相关、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与社会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实行公开。三是逐步公开的原则。根据行业实际,成熟一批,梳理一批,公开一批,从机关到行业,从行业到基层,分层推进,逐步公开。四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动态性内容及时更新。着重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加快行政许可清理工作,全面透明政府管理,提升服务效率。经过几轮反复清理,我局许可事项总量减少了四分之三,由最初的80多项减少到目前的18项,并将之全部纳入城建系统服务大厅,按照集中受理、限时办结、服务回访、闭环运作的规范要求,实行“一门式”、“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制定了内部工作流转程序,明确办理要求规范,精减办事环节,简化办理程序,实现了电子政务计算机联网办理业务,通过大厅、网站向社会公布,建立起完善的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查、决定、公示、市民查询、监督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
二是规范公开内容,确保于法有据。我们本着“什么群众关心,就应该公开什么”的原则,在行政许可清理工作基础上,经过党委会、办公会、基层座谈会反复研究,具体确定了“十公开”,即:公开部门职责、机构设置以及具体办事人员的职务姓名、工作范围和权限;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主要是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执法办案、监督检查及行政处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据;公开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标准和行业规划、计划;公开办事条件、办事要求、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主要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时限和承诺办理的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及理由;公开承诺的便民措施;公开办事纪律和廉政勤政制度;公开监督举报电话,设立政务公开电子信箱;以及需要公开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认真抓好内部公开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单位内部公开制度建设、工作运转、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促进
了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公布这些具体目录,使政务公开不再是简单的公开,而是能够衡量、能够检查、能够比较的公开。
三是拓展公开领域,规范行业服务。市政公用企业生产的是公共产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我局始终坚持以政务公开促进行业服务公开,在1998年推出了三星级服务标准,对行业服务公开工作提出了初步的要求和规定,2004年又根据几年来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与时俱进,提高标准要求,推出了四、五星级服务标准,将星级服务逐步提升为对窗口单位长效管理制度和行业服务规范,不断提高了服务星级的含金量。经过7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市政公用行业服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督促了业内企业不断追求一流服务,透明管理和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全行业文明建设和行业服务因此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政公用行业今年有2家单位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4家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35路线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行业内有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20多人,部级示范窗口2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在此良好的工作基础上,我局以此次政务公开工作为契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拿出系统的企业服务公开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南京市供水行业、燃气行业、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服务公开实施意见》,列出行业管理公开、行业服务公开目录,把三个公用行业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进行全方位公开,尽快实现从“窗口”服务向全过程的“链形”服务转变,从微观具体服务向宏观政策性服务转变,从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向依法行政的转变,做到行政不越位,管理不错位,服务不缺位。
四是注重公开效用,创新形式载体。我局本着便于群众知情、便于群众参与、便于群众监督、便于服务群众的原则,在政务公开形式上力争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实用有效,达到信息透明、服务便捷、有利监督的目的,真正让市民、用户看得懂、听得清。为此,我们想方设法,不断丰富公开形式和载体,尽量让不同层次群众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和载体获取信息。一是利用会议进行公开,分行业召开宣传贯彻会议,让业内企业和市民百姓都能知晓政务公开、行业管理公开、企业服务公开内容。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公开,将政务公开、行业管理公开、企业服务公开内容广而告之。三是通过服务窗口、服务大厅公开,在这些便于公众知晓、方便群众办事的地点设立公开栏、告示板和电子显示屏进行公开。四是通过网站进行公开,在南京市政府网站、局政务网站、各相关行业管理处网站和企业网站上及时迅速地发布。几个月来,我们共组织召开政务公开专题工作会议近20次,各服务窗口、服务大厅共制作固定公开栏100多个,电子显示屏6块,利用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报道30余次,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还专门开设了市政公用窗口,发布市政公用方面的信息100多条。
五是加强热线建设,增强公开互动。我们在工作中不仅把政务公开作为向公众公开信息、接受群众监督的一种渠道,还借此来体察民情,集中民智,为民多办实事,解决问题。我局通过开通局长热线和12319服务热线,通过开展市政服务进社区活动,与30个街道办事处、近100个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电话联动网络,既为政务公开、服务公开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和平台,又能听取社会各方面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吸收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参考建议,更是解决了一批老百姓生活难题。通过热线互动,较好地融合了政务公开和行业服务,增进了政府部门与市民百姓的沟通,很好提升了市政公用行业的形象。
三、强化监督,健全机制,进一步增强政务公开工作的长效性
政务公开要长期深入开展下去,必须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特别要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突破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及部门的新作风、新气象。为此,我们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从严落实“一告查实待岗制”、“首问负责制”、“行政问责制”、“服务满意度公示制”、“服务回访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末位淘汰制”等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对人民群众反映的、确实存在的违反政务公开各项规定的问题不掩不盖,在处理上不拖不护,以刚性考核激励约束全系统、全行业的行政行为和服务行为。二是不断完
善外部监督制度。召开行风监督员联席会议,通报我局各个阶段工作,听取监督员对市政公用行业政务公开、行业管理公开、企业服务公开的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信息员、参谋员、督查员”作用,使其成为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大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度,主动深入各个城区上门征求意见,适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对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有效性进行评议。三是不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市民、企业、媒体和其他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社会团体等各个层面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过来的意见,我们建立健全办理机制,实行闭环管理,认真梳理各类意见建议,及时分办转办,落实部门、明确责任和时限要求,落实人员专门负责督促检查,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字: 制造业信息化 以人为本 实施策略
昨天,e-works在上海举行了2011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华东论坛。我在会议上做了《以人为本,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之道》的主题演讲。本文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经过最近20年的推广应用,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层面,从“甩图板”到CIMS工程,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到“甩图纸、甩帐表”,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从工具软件到管理软件;从个人级应用到部门级应用,再到企业级、集团级应用;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到企业外部供应链的管理;从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自动化到产品的智能化;从企业级应用到车间级应用;从单元应用到部分实现集成,有效地支撑了企业的业务发展。
但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下是典型“症状”:
1.应用了ERP的财务、进销存,但生产计划没用起来。一些企业生产计划用起来了,但还应用的是无限产能计划。生产计划制定比较粗,只分解到了车间,没有细化到工序。生产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及时获取质量、实际成本信息。
2.PDM管理了二维CAD,但与三维CAD、CAPP等系统没有集成,没有实现变更管理和产品配置设计,难以对图档技术状态进行有效管控。
3.信息孤岛仍然存在,缺乏信息化集成平台,编码体系不统一。
4.信息化建设头痛医头,缺乏系统规划。信息化建设停留在间歇性项目,缺乏持续建设与持续改进。
5.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水平不足,重购买软件,轻维护服务与升级。6.信息管理和安全体系脆弱,信息化制度没有贯彻实施。
7.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架构比较陈旧,难以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8.基础工作不足,零部件的重用率低,大量重复设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9.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轻咨询服务。
这些典型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
1.高层领导缺乏信息化工具,不能及时洞察企业的关键信息。2.人“找”信息,而不是信息“找”人。3.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录入。4.信息重复录入,造成错误。
5.缺乏协同,局部效率提升,但整体效率低。6.信息系统与业务需求存在鸿沟。
7.信息化建设以部门为核心,忽视整体集成框架。8.工人薪酬体系不合理,制约管理绩效提升。
那么,信息化建设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呢?以下是我的建议:
1.信息化规划:选择真正中立的第三方(不卖任何应用软件,也不实施应用软件)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与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骨干组成一个项目组,进行未来三年的信息化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化计划。
2.信息化选型:注重价值,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和易用性,满足企业和行业特性、产品特点和管理模式等个性化需求。
3.信息化系统:基于角色和流程驱动,实现高效协作。选择拥有开放体系架构的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信息一次录入,充分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4.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充分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选择复合型人才担任项目经理。
5.信息化应用:从信息化武装企业的高层领导;支撑企业决策和绩效考核;基础数据准确;建立信息集成平台;与工业工程相结合,充分考虑人机工程,注重信息化培训与普及。6.信息化组织:企业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要由虚变实,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董事会”,CIO要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总经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法人治理机制”,真正实现信息化规划的落地。信息化规划和预算落实到计划,与责任人的KPI挂钩,经过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之后正式实施。每半年,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信息化的计划进行考评。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对制造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提高员工(管理者、知识工作者和工人)绩效,解放生产力。2.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实现职业规划。3.通过内部社区实现知识分享。4.更加有效地考核与激励员工。
5.通过有效协同,改善团队协作效率。6.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7.体现对员工的关怀,留住优秀的员工。
8.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发现新的蓝海。9.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分析从企业领导、业务部门到员工的多层次信息化需求,对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思考,并建立真正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规划,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开展长期的系统工程,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真正取得实效,支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xx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政务信息化是促进政府机关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务院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司法厅、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州司法信息化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以州县司法行政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为依托,力争在今年底建成全州司法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全州司法行政系统的网络互联;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司法行政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完善的司法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实现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
(二)建设内容
1.内部办公业务网(内网)建设
“内网”即司法行政部门的内部局域网,由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网络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司法行政信息平台等硬件、软件构成。通过内部网络互联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内网”是整个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部分,必须要具有高起点、优性能,具备可管理性、安全性、稳定性的特点。
2.司法行政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建设
“专。
政政务信息的安全流转。
7.政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根据州人民政府的规划和组织,逐步建设司法行政办公自动化与信息交换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司法行政基础数据库群;公众信息应用系统;司法行政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指导服务系统;公证、律师资格初审认证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
二、技术方案
(一)方案确定原则
1.方案的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硬件设备选型应坚持适用、够用和购买时性能价格比最优的原则。由于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太快,制定方案时确定的某种配置的产品,到方案实际执行时,可能在性能价格比上已经不合适,因此方案中的硬件设备不标明具体的型号,只列出相应的价格。即不论是什么时间,选择该价格水平性能价格比最好的产品,以保证方案的实用性;软件配置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
2.司法行政公众信息网(外网)的建设要坚持统一组织,集中建设的原则,重点建设州、县两级司法行政信息平台,不具备条件建设的可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平台上建立虚拟网站;网络安全保密系统由州局协商州保密局统一选型。
3.在全州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方案中列出的硬、软件产品是保证基本信息服务所需要的配置(见附表)。各县司法局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对硬件设备等可以适当提高配置标准。
(二)内外网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
1.州司法局机关局域网
5台服务器(办公、web、数据、代理、邮件)20个信息点,4台交换机,一套硬件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一套,数据库查询系统一套,3台管理用计算机,10兆外联光纤。实现机关内部联网办公、上因特网、公众信息服务、邮件服务和为各县局提供信息接入、办公、虚拟主机服务、共享资源服务等基本功能。
2.县司法局机关局域网
3台服务器(办公、外网、代理),3台交换机,10个信息点,一套硬件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一套,数据库查询系统一套,3台管理用计算机,10兆外联光纤。实现机关内部联网办公、上因特网、公众信息服务、办公、共享资源服务等基本功能。
三、重点建设项目
州司法行政公众信息网建设
通过对州局机关局域网改造,提高系统运行和存储能力,加强信息安全认证功能,建立司法行政信息平台及系统网络交互能力,生成机关各科室、各县局的公众信息网站,实现政务公开,建立起全州司法行政系统信息门户网站。
四、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司法行政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整个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不可分割。各县司法行政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以政务信息化带动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
(二)增强标准化建设。加强司法行政管理信息标准的执行力度。各县局在制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时,一定要依照有关标准进行,以保证整个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安全运行。
(三)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建立单位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发布与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制度,确保信息安全;各县局在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安全保密技术的应用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一并考虑。
第五篇: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2008-10-10 16:50:25)
“数字烟草”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烟草生产管理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未来烟草生产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数字烟草”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烟草生产管理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未来烟草生产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今中国的烟草行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只有适应变化、迎接挑战、以变应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国的烟草行业在传统的专卖管理模式中注入了信息化的内涵,大力打造“数字专卖”、“数字烟草”。
对比国内外同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还是比较领先和有特点的,行业信息传输公路已基本开通,技术设施较为领先,为系统集成奠定了基础;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普及,办公自动化手段有了较大改进,提高了行业办公和行政审批效率,为行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也应该看到,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还比较低、集成度较差、存在问题也不少。
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与大环境分不开,大部分问题属于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照搬国外。信息化是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高水平管理机制上的。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方案拿到管理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不可能完全适应。
二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主,“信息孤岛”和“信息烟筒”现象严重。由于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缺乏明确和严格的立项审批程序和管理制度,行业信息化总体建设规划和指导原则不健全,各单位在开发和建设信息化项目中,自主性较大。在卷烟企业、商业企业,不少单位还对单一系统分别立项开发和建设,而不考虑系统的整体和集成性,造成同时建设的项目不能集成,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工业、商业和政务信息脱节,各卷烟企业很难及时获得商业流通领域的全面、及时、详细和准确的销售信息与市场信息,实现以销定产。同样,国家烟草专卖局、省烟草专卖局也一直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卷烟企业的生产、库存和销售信息,难以为卷烟生产与销售进行科学的宏观管理、决策与调控。
三是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省际之间和企业出现“数字鸿沟”。由于各地区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与知识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单位根据自己眼前的经营模式,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和突出个性多,追求共性少。
四是将业务简单地电子化。目前,大多数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多数的信息系统只是达到数据处理的初级水平,许多信息系统往往只限于对数据的统计分
析,而真正涉及到预测、决策及优化方面的工作较少。
五是缺乏全行业性的总体规划,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进行了系统规划,制定了一些代码信息标准。但是,缺乏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行业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行业内各部门间、各系统间信息不畅通。
就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的现状来说,由于烟草行业纵向管理层次多、横向管理宽度大、生产经营环节多,这就对需要依赖大量来自于基层的真实数据及时进行决策的中高层指挥机关有两点要求:一是必须坚持行业的统一规划和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行业现有资源通过整合和优化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烟草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基础层和管理层,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经营,加强管理,为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行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烟草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各级领导的指挥下,由多个部门切实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合力,才能顺利进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只有保证人力资源的充足,才能保证项目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通常,项目组成员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其中内部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信息和业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如果说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个平面,那么领导者、开发员、业务员是支持和决定这个平面的三个点。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开发员和业务员经常互相沟通、交流。信息化工作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从企业组织框架和流程的重组和再造,到行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化工作涉及到行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企业资源等密切相关,与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有密切联系。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工程,绝不仅仅是引进一些硬件设备;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选好合作伙伴,包括开发伙伴和产品的供应商。在企业自身开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找一个好的开发伙伴十分重要。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技术、再好的项目也都要体现在所采用的设备上。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潮流、品牌林立的设备,企业在设备选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因为好的合作伙伴具备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在技术上一步步提高。
烟草信息化为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一种先进的手段,它是为“两烟”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专卖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服务的。在信息化项目的酝酿规划阶段,必须由业务部门提出管理思想、目标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才能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在信息化项目的开发阶段,必须有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才能及时修正不符合业务要求的偏差;在信息化项目的推广实施阶段,必须由业务部门组织、协调和监督,并通过实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日益完善。
要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资源是共享资源,但又是稀缺资源,要在拥有优质原料资源优势及加工工业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及早完成数字化烟
草建设,创造信息优势,为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现代化服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对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提出有关规划,当好领导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参谋,协调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工作;针对各个业务部门提出的管理思想、目标需求和工作流程,及时确定最优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并在按照方案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与技术合作单位的配合,在技术上保证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搞好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尽其所有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完善信息支撑,不断应用现代化信息平台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大投入,完善和提升网络信息支撑平台,保证生产、管理、销售的顺利进行。
烟草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专卖体制下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垄断经营”,处于一种行政限产型的垄断状态。烟草行业这种专卖专营的特点决定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专营”特点,也使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色。同时,随着烟草行业“重组、整合”的不断深入,必然带动烟草的信息化整合。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烟草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和快速调整需求,并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有效工具。
总之,在烟草行业“重组、整合”的大趋势下进行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完整性”的原则,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级集成,推动烟草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自1982年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以来,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单机使用、分散开发,发展到了目前的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全面建设,经历了初始、规范管理、全面发展、集成和提升这样四个阶段。
“七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主要以计算机单机使用为主,单独开发或购买相关业务需要的软件,如会计电算化软件等。该阶段主要是面向具体事务的低层次的应用。
“八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规范管理的阶段,即基础阶段。1991年,成立了国家局(总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制定了“八五”期间至2000年前烟草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计算机工作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1995年,国家局编制了《烟草行业计算机应用总体规划》,确立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和分“两步走”的目标。2000年前,计算机在行业的工商、各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普及应用,初步建成了国家局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一支从事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技术队伍,系统建设确定了TCP/IP协议、C/S体系结构、UNIX操作系统和Sybase数据库等四项技术平台。为适应计算机应用快速发展和统一标准的要求,由国家局(总公司)计算机应用办公室负责,制定了《烟草行业信息分类与标准汇编》。这是第一个行业系统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同时,信息管理系统在行业内许多基层分公司开始推广使用,烟草工业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也开始启动。各省级局(公司)和烟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入开发实施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九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阶段。为保障行业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加强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98年8月国家局成立了烟草经济信息中心,之后成立了以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省级局(公司)及地(市)级局(分公司)也相继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信息中心。国家局制定了《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总体方案》,从组织机构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计算机基础建设及通信系统建设等方面,规划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行业信息化建设体系。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于
1997年5月12日统一定名为“金叶信息系统工程”,提出的目标是:在烟草行业建设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信息、管理为一体和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具有跨世纪水平的烟草信息系统。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从国家局和行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国家局信息中心又对“金叶信息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制定了《烟草行业2000年信息化工作计划和2005年发展规划》,并结合行业信息化工作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下发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计划》、《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和《烟草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九五”期间,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建设、自动化物流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根据国家局开发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先行、联合开发”的部署,共有18个省级局(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家局立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工作方面,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范研究”、“数据库格式规范化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规范和网络管理条例》,进行了CIMS工程、立体仓库和自动化物流系统等的建设。这些研究工作和项目建设对烟草行业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成为全行业“金叶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
“十五”期间,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集成和提升阶段。该阶段的目标是“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努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烟草行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了以国家局为中心覆盖全行业的广域网。国家局在总结以往信息化工作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着力组织开发了“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卷烟销售管理基础软件”,开发应用了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研究课题——《烟草行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了卷烟和烟叶网上集中交易,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也投入使用。这些系统开发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按照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局提出了开发应用“烟草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及以国家局办公自动化为重点的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为保证全行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努力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国家局先后制定、发布了《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全国烟草行业卫星通信网运行管理办法》、《烟草行业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卷烟代码编制规则》等一系列文件,并于2003年6月成立了烟草行业标准委员会信息技术分标委员会。
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信息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2003年行业利用卫星通信网召开各类电视电话会议一百多次,大大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电子商务技术开始发挥作用,省际、省内的烟叶开展网上集中交易,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也开始使用。二是行业信息“修路”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行业卫星通信网络运行稳定,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拨号网络系统作为补充发挥了积极作用等方面。目前共有28个省级局(公司)建成了省域网,各卷烟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工业企业也都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全行业以国家局为中心,各地区、各企业的信息通信网络构架基本形成。三是行业信息“建库”工作初具基础。主要表现在近几年国家局开发应用的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业基础软件、卷烟销售基础软件、烟叶基础软件,以及行业内各单位、各企业自行开发建设的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了各业务主题数据库,为行业数据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四是行业信息“服务”工作初上层次。主要表现为培育了一支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队伍。目前,行业共有28个省级局(公司)成立了信息中心,6个省级局(公司)的信息中心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新成立的16个工业公司都有专门部门、专人从事信息化工作,各基层企业也大多成立了信息化管理部门。
从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看,目前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集成的数字化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集成”上,即纵向的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横向的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二是“数字化”上,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为此,烟草行业
将适时调整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计划,全力打造“数字烟草”,为保持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