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环境建设随笔
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是班集体,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着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优美的班级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在班级环境布置的时候,我和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环境的布置。首先,让学生按值日表把课室打扫干净,力求做到地面不留任何纸屑,窗台不留一点灰尘,杂物房不放过一个卫生死角。黑板要按时擦干净,讲台每节下课专人收拾。桌椅要排列整齐,桌面物品要摆放一致。接着让全班学生共同开动脑筋为班设计一个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选择后,选择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我们班的班训,并本着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原则。有了目标,我们开始共同定下了班规,同学们按照这个班规来执行。于是我们就集体动手,把班名、班训、班级宣言打印出来,并加以装饰,然后粘贴在班上显眼地方,让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时刻激励着大家。
我们还在教室的后面设计了足迹和心愿两个展示台,在“足迹”展示台上,展示近期成绩和升级幅度,在“心愿”这棵树上,同学们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粘贴在树冠上,在树干上还写有各科老师的寄语,这可增强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之后,明确自己现在的任务,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室后面的黑板报专人负责,教会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设计,设计要与班级布置相协调。
班集体是由活生生的个体组成,一切只靠班主任是远远不行的。班主任只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促进者。在带班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有义务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而奋斗。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人人争当班级的小主人,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每天的值日生,由六人小组组成,轮流担任值日组长,分工到位,各尽其责;每天的早读,由班级中学习有进步的学生负责;表扬在工作中有主见,有创新负责任的同学。并民主选出班长、纪律组长,劳动能手,宣传委员等干部,使学生明白班干部不是终身制的,只要你有能力,你能做得更好,就能当选。这一举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和各科老师都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畅所欲言,尽量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共同创设的良好班级环境,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班里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了,师生荣誉感也强了。学生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产生了愉快的心情,他们积极向上,能够迅速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教室里,教室里都能保持干干净净、井然有序,人与人之间都能和和气气、互帮互学,他们能在学校里找到家的感觉,享受到家的温馨,学得安心了。
朱春富
2011.11.15
第二篇:班级环境建设方案
班级环境建设方案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过,集团的人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这便是文化。对于学校,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我是根据班级实际、工作个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所进行的富有个性的班级建设内容。要做好学校常规德育的方方面面工作,我从以下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工作风格,培养具有美德、眼光、创新的学生。
一、方案名称:
“新学年、新生活、靓出你自己”
二、方案目标:
1、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逐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职务,担任能发挥作用和自我满意的角色;发挥、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学会在自主管理中相互合作、协商和民主评议,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解决集体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使集体和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
2、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班级中形成探索与研究问题的良好的探究与学习的氛围。
3、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4、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并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5、让学生把握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明辨是非及处理问题的道理,学会理智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使班级正气上升。
三、总体方案:
(一)物质文化建设——教室布置
教室是一个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一个优美良好的环境才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室布置时,要注意室内各种设施颜色的搭配,使教室呈显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美。在文化氛围建设上还要学校特有的风格。可以建立学习园地对学习进行引导。创办黑板报,体现积极向上的风貌。
(二)观念文化建设。转变班级观念——寻找每人亮点。
班级文化观念可以简单而通俗地理解为全整个班级对各种现象、事件有倾向性的看法和思想。班级文化建设要寻找每个学生精神的发光点,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使班级文化生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加速器”。
(三)人际文化建设——发挥“榜样”的力量
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对个性发展,行为表现,心理健康都发生巨大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会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它能使每一个正常人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程度不同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并使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融洽的秩序。反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者冷漠,会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压抑、苦闷,并最终导致人的心理变态,对生活,对人生,对学习都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学生中,“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正确树立典型,正面积极的引导,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活动文化建设——系列主题班会
每周一次的班队课是德育建设的思想阵地,充分有效的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班会课上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
分的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班干部组织、主持班级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这样将确保班干与同学之间的频繁交往,又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当然组织活动是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交往能力,以便拓展学生心理发展的更广阔天地。主题班会课根据时间的不同的,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同确定内容。
四、具体实施过程
1、完善班级德育工作规程:
①准备学期初进行班委换届选举,在本学期的常规工作中培养一批新的班级管理人才。在形成班委后,培养教育,合理分工,建立一支肯干、能干的干部队伍。②继续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分工制度,使班级中每个人都有事做,班级中的每件事都有人负责,班级中的事都由学生自己管理,由班委成员主要负责。
③完善“班长轮换”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使每位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同时培养他们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并提高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2、完善班级文育工作规程:
1、自主管理机制。①设置多样化小组。如学习小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运动组等,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和活动内容,在小组中当家作主。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③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主管理,增强主体自我调整能力。④制定最优班级目标。班级每月每周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形成都力求使学生能认同,切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行为。
2、优化班级文化环境。①建立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环境。①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在受尊重的环境中,在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参与班级管理。②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管理”中获取成功,增强自信,学会自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②建立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形成“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3、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①开展好传统教育活动②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由学生自主制定活动目的,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主持,自主进行活动评价。③拓宽班级教育活动空间,开展课外综合兴趣小组活动,在互动中促进交流。
4、开展各种各样的班内学习竞赛活动。从组织形式上分有:小组学习竞赛、大组学习竞赛、个人学习竞赛;从内容上分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其它课外知识等方面内容的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
5、及时反馈。对于每个学生在“自主、创新、合作、竞争”方面的具体表现、班级的学习与工作的状况及成效,将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及时告之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
6、定期总结。利用读报课、主题班会课,针对学生及班级存在与暴露出的具体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并分别由教师或学生分别主持,进行分析与总结。以达到及时调整,更快进步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三篇:班级环境建设方案
班级环境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班级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是重要的隐性课程。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班级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环境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总体目标
我们将以班级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育新人的班级文化体系。通过开展班级环境建设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使文明守纪、勤奋读书、乐于助人蔚然成风,结合本校德育实际,探索、总结、激励、宣传,形成具有上坡小学二甲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三、班级环境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
1、成立班级环境建设小组,明确职责,指导自主管理,提升自主管理效能。
2、通过班级环境建设系列活动,树立“细心、诚心、真心、开心”的班风(暂定)。
3、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班级规章制度,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4、抓好班级环境的布置。童心看世界、美观好看,富于教育意义。利用教室各个阵地,如黑板报等创设文化氛围。
四、具体措施:
精心布置班级室内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赏识教育。班级在布置室内环境具体如下:
(一)教室内:
①前黑板正上方悬挂班级标语。
②教室后黑板为黑板报内容,上面内容都是结合实际需要而设置。③后黑板的右侧为卫生角,写有清洁卫生的宣传标语。
(二)设置文化角
在室内墙壁开辟出四个特殊宣传栏,专门展示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还可以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1、位于教室左侧的前墙面是固定框栏:快乐大比拼,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些许进步都能通过这个栏目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能获得激励和鼓励。
2、左侧后墙面是展示台:定期把学生的优秀作业展示在上面。、右侧前墙面是固定框栏:花儿小队,上面贴有学生们的相片,是孩子们快乐、幸福的生活的写照。
4、右侧后墙面是栏目《小画笔》:表现;了儿童眼中的快乐世界。
5、前黑板右侧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宣传节约用水和爱护眼睛。
6、前黑板左侧是课程表、作息时间及值日表。
第四篇:班级环境建设
一、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包括学习、生活和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富有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① 完善教室教学设备,如可移动式黑板等;
② 改善教室装扮,在教室墙上挂上名人画像或山水画。.2.班级人文环境建设
成立图书漂流站,学生可以将自己看过并推荐的书放在漂流站分享。
各班级根据自身专业设计相应的班级活动或竞赛。如演讲,飞机模型设计等。
二、文明办公室建设
教师办公室是我们教师的日常工作室,也是我们教学的讨论室,老师办公室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凸现着老师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推进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丰富办公室文化内涵,创建温馨和谐的办公室,既有利于展现学校风采,提升办学品位,同时也对促进教师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独特的意义。
建设标准:
教师办公室布置以“高雅,高效,整洁,实用”为标准,体现“温馨,和谐,对办公室进行装扮,挂一些教育名人的画像,并摆放一些植物进行绿化。
调整教师的座位以及优化沟通方式,使沟通更方便快捷。
成立1+1互助小组,资历丰富的教师帮助新老师提升教学水平。评比方法:
每月一次由教务处根据以上三条标准对各办公室进行打分,得分前三的将获得一定奖励。
三、楼道文化建设
校园楼道文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建设与育人环境建设等两个方面,建设范围涵盖使用的楼房楼道、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精神文化的展示。这是在校园楼道文化建设中以校风、学风为代表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关系校园楼道文化功能的发挥。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首先应在所管理及使用的楼道门厅及楼道、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室内外的醒目、恰当位置,张贴或悬挂能充分体现学校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以校训、学校标识、校歌和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为主要标志的精神文化成果,也可张贴或悬挂名人字画、名人箴言和公民道德规范、文明公约、文明用语等,以切实增强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育人环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创建,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深入发展。
2、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这是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根本组成部分。主要是各学院,要在所管理及使用的楼房楼道、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通过设置宣传专栏、悬挂挂牌等形式,充分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方面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的展示,要注重体现本部门、单位的特色和亮点,以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这是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在所管理及使用的楼房楼道、办公室、实验室等,科学设置和悬挂本部门、单位的工作流程、制度章程、工作职责、办事指南等标牌,以促进形成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4、学校工作部署等事项的展示。这是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在有利于充分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下,可在所管理及使用的楼房楼道内制作活动宣传展版或固定宣传专栏,适时展示学校党委、行政的各项工作部署和本部门、单位的贯彻措施,以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宣传。活动宣传展版、固定宣传专栏中所展示的内容,应定期更换,务求常换常新、生动具体,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状态。4.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是学生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安全、整洁、舒适、温馨的“健康、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的第二个家。
建设标准:安全,整洁,舒适,和谐
建设计划:加强对寝具及各种设备的修整和维护,加强宿舍的安保和清洁工作,尽量使用指纹识别系统
严格执行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举办宿舍DIY活动,对优秀寝室进行表彰
5.餐厅文化建设
一.高校食堂的基础文化
高校食堂不应局限于学生吃好、吃饱、吃得健康的问题,而应超越其原有的定义,充分注入校园文化元素,比如创建“文化餐厅”、“文明餐厅”等,让食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加强食堂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倡文明用餐。现代校园节奏比较快,很多学生早上匆匆出宿舍,几乎省略了早餐这一环节,而到中午用餐时,更是饥饿辘辘。这个时候最能考验人,是否做到有序文明用餐,自觉排队,互相谦让,不抢菜,勺子不乱放等。先来后到是君子所为,饭菜穿肠过,礼让心中留是一种境界!为他人留下一片天地,为自己留下一个风度,人人都以我为美德,传恒运美名。
2.提倡勤俭节约。古诗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珍惜粮食,远离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努力的的方向。
3.搞好卫生安全。首先,食堂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衣着整洁,卫生习惯良好,餐具高温消毒,坚持生食与熟食、食品与杂品、成品与半成品隔离。其次,保持餐厅窗明几净,桌凳无油痕,地面干净。再者,人人都养成讲卫生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口沫横飞,共同维护食堂卫生,陶冶健康情操。
4.饭菜色香味美。民以食为天,搞好学校的饮食工作事关大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如何搞好学校的饮食工作,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首当其冲的就是让大学生吃好,要想吃好,饭菜就得达到色香味美。色即色泽、色彩,视觉感受;香即气味,嗅觉感受;味即味道,味觉感受;美即视觉、嗅觉和味觉获得的综合感受,色香味是有形的,美是无形的。因此,改善学生饮食,注重饭菜之间的营养搭配、荤素搭配、凉热搭配,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追求色香味美,确保学生能吃饱、吃好。只有让学生吃好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让就餐学生满意。
5.健康饮食搭配。现代人都非常注重健康,注重饮食,而合理的搭配是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全盘皆肉”或“全盘皆素”都是不合理的搭配。正确的饮食理念应是“五”谷搭配,粗细搭配,素食搭配,多样搭配,健康自然而然就吃出来了。
二.高校食堂的桌贴文化
如今,各高校食堂的餐桌上都贴上了美丽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所倡导的健康饮食、节能节约等理念于无形之中深入到了就餐者们的意识之中,并影响着他们的饮食行为。对于高校食堂五光十色、风格各异的桌贴,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1灌输重在输出观念。今天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们思想是活跃多变的,灌输方式也应是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高校餐厅餐桌宣传语正是针对了学生的思想特点,把宣传教育巧妙地引入了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让众学子在课堂之外读到另一本“书”。如清华大学餐厅有一张餐桌上的宣传语借学生爱吃的铁板饭说事,这样写道:“铁板饭的真正含义——你今后凭能力无论走到哪都有饭吃,珍惜现在,厚积薄发。”细细品味,它不正是传递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些餐桌上则写着“老师,大地上撒满了你播种的种子”,字里行间情意切切,这不正从一个侧面输送出了“厚德载物”的理念?高校的餐厅餐厅数量不少,学子每天必到,饮食部门这样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大事小做、小处大用,不是灌输胜似灌输。
2.传播重在传导互动。一些观念、理念还是一个理论的普及,需要建立传导的机制,并在传导中互动,让接受传导者同时成为参与者。像清华有“校园餐桌媒体网”的载体,并以开展“公益宣传创意征集”的形式请学生创作、荐稿。据一位在校大三学生告诉讲,他写的一条宣传语就被采用过。倘若我们有参与征集的资格也会乐于一试。其做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让你参与、你应我合,立足于传播又创新传播。
三.高校食堂的电视文化
1.对于没有固定座位和课时、上课即来下课即走的大学生来说,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彼此产生交集的场所真的不多,而除去仅有的社团和学生会以外,场所优势明显而功能单一的大学食堂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促进校园交流、组织相关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的开放式的平台呢。
2.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徜徉于书海,在分秒必争中自得其乐;一种沉浸于社团和公共关系,在自由的活动和交往中享受快乐。对于前一种学生,时间就是知识,自习——吃饭——自习——睡觉已经成为其不变的规律。然而这并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意义,此时设置在食堂的电视便首先成为了一个连接外界的窗口,吃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滚动播报的新闻联播已经足以知道外界的信息;同时这短暂的注意转移也许还会成为饭后自习更高效率的动力。信息场所,这应该是作为平台的大学食堂所具有的基本功用吧。而对于后一种学生,有了电视的食堂便更多了一些交流场所的意味。对于他们来说,看电视、吃饭、活动的意义更多在于气氛和交流。甲A联赛、社会新闻等,食堂便成了一个绝佳的校园聚会论坛。当你在如此的大众场合欣赏到校园电视台的朋友为你点播的歌曲时,会不会感受到周围羡慕的目光呢。
6.标识标牌建设
作为品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得到充分体现。
标识系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对此我们的理解是,一种表达空间联系和时间传承的文化符号。符号化的导向标识把“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融入其中,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硬环境的导向功能和软环境的文化体验,让和谐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的空间阅读在师生间潜移默化。良好的校园标识系统,不仅给人以清新的指示效果,也体现着校园的人文环境,传达着人性化的,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共同进步,和谐美丽的校园也因此得了真正的体现。学校标识标牌导向系统标识牌分类:
一、户外标识牌
1.户外建筑名称主体标识牌 2.区域分布总平面图标识牌 3.交通标识牌 4.落地式分流标识牌 5.立地式宣传栏 6.绿化标识牌
二、室内标识牌
1.立式斜面展示牌 2.分布总索引 3.简介标识牌 4.办公时间标识牌 5.公共警示牌 6.楼层号牌 7.通道分流吊牌 8.悬挂式灯箱 9.功能标识牌 10.贴墙式通道指示牌 11.温馨提示标语牌 12.公共安全标识牌
7.文化石与荣誉墙建设 8.主题雕塑建设
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校园及环境建设也越来越 多引起人们的重视。雕塑作为环境要素之一,在高校校园建设 中占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大学校园雕塑建设为例,探讨校 园雕塑建设意义和原则,为高校校园雕塑建设提供借鉴。校园雕塑建设意义 1.1 体现校园文化,意在寓教育人。校园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文化载体,特定的校园环境 是建设年代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载体,也是那段历史记录 [1]。如果说文化是校园的灵魂,那么,校园雕塑就是校园灵魂的 最好象征物。“环境育人,空间育人”,这一教育信条贯穿校园环 境建设。校园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
9.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具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 通过被解读,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 从其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 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2 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品味。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于其独特的魅力能在校园环境中形 成视觉的焦点,又能以其视觉张力作用于校园环境,并与之协 调、融为一体,得到一种很好的视角愉悦空间,起到美化校园环 境的作用。学校的个性源于校园文脉的积淀,富有个性的校园 雕塑。才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采和与众不同的面貌。校园雕塑 不仅是在校园环境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 品,而且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者。更重要是校园雕塑能从深层 10.輦輷
11.2009(02)现代园林
12.次上提升学校的形象与品味。1.3 反映历史发展,彰显校园特色。中国高校校园雕塑发展起步较晚,初期校园中心广场雕像 多为领袖塑像和工农兵题材,高高在上、体量巨大,造型手法慨 括写实。后来,多以改革开放、教育事业和环境雕塑为创作题 材,艺术语言趋于丰富,形式创新。其中,环境雕塑最大特点是 通过多种园林造景手法,使其本身与大自然中的植物、水以及 构筑物等环境要素融为一体,相互称托。校园每一座雕塑反映 校园历史发展,彰显每所校园特色。
13.2 校园雕塑建设原则 2.1 主题突出、内容独特 在作品的选题上,从校园文化中提炼并遴选与本校有关的 知名人士、历史事件,雕塑主题突出、内容独特。如北京大学李 大钊雕像、清华大学朱自清和吴晗雕像、武汉大学李四光骑驴 选址雕像、河南大学林伯渠雕像、中央音乐学院聂耳石雕、南京 林业大学及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我国著名林业专家梁希教授 雕像、吉林农业大学抽象农业建设者主题雕像、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古代农业者雕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艰苦奋斗”雕塑、沈阳工学院校设置“建设者”组雕、医学院校设置李时珍及张仲 景雕像等。同时雕塑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具有个性、时代等特 征。如武汉大学闻一多雕像其表现革命者对旧社会的深忧。山 东大学华岗雕像其严谨治学的人物形象,尤如老校长时刻鞭策 后人,秉承“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之校讯。2.2 手法多样化 手法多样化指雕塑选题形式、造景手法、材料应用等方面 的多样化。2.2.1 雕塑选题形式有很多方式,大体可归纳以下几种: 2.2.1.1 人物塑像: 人物塑像可分为伟人、历史人物、科学家、抽象人物等形 式。如广州、珠海、台湾三所中山大学的孙中山先生塑像。许多 院校设置的毛泽东塑像、厦门大学鲁迅塑像等。有些院校设置 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雕像。医学院校设置李时珍、华佗塑像,河北大学设置的祖冲之塑像等等。抽象人物并不涉及具体人 物,是以概念化的人物为主题,主要烘托校园的环境气氛。2.2.1.2 纪念雕塑: 纪念性雕塑一般纪念某个人物的历史事件。如清华大学的 “三·一八”断柱碑、北京大学“一二·九”纪念碑、天津大学百年 校庆纪念亭中的四块纪念碑、西安交大迁校纪念碑。2.2.1.3 寓意雕塑: 利用雕塑的形态表达一个特定含义。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 馆前以钥匙为主的雕塑,寓意开启知识的宝库。上海交通大学
14.图书馆前校友捐资修建的“饮水思源”雕塑,寓意母校的培育之 恩。许多院校主题向上的抽象雕塑,寓意积极向上。2.2.1.4 装饰性雕塑: 利用雕塑的形态美化环境,创造或烘托气氛。如天津大学 建筑馆前,设置了一座中国的斗拱和西洋古典建筑的雕塑,注 示了主体建筑的内涵。深圳大学办公楼前以校训为主题的装饰 性影壁浮雕。2.2.2 造景手法是指通过园林运用造景手法体现多样化特征 2.2.2.1 从雕塑在校园景观的地位大多为主景,但有少量配景 和背景。2.2.1.2 从雕塑周围环境上应有必要配景。运用创造前景、背 景等必要配景手法,既能增强校园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又能协 调校园雕塑与校园环境,使之融为一体。2.2.3 材料应用的多样化 材料应用的多样化是指传统材料(主要有石、水泥、木、铜、铁等。)和现代材料(塑料、玻璃、钢铁、合金,光、电等)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园雕塑的取材突破了传统的石、铁、铜等材料,向多种用材方向发展。从而为校园雕塑的创作手法、工艺手段等提供了较大空间。如武汉大学周更生雕像用钢化玻 璃刻雕像说文作背景,创作形成新颖。另外,在校园内一个小环境里最好只设置一座雕塑,使其 成为该环境中吸引人们视线的中心。对校园雕塑,特别是具体 校园雕塑,不宜成排成列集中布置,因为每位具体人物的特性 等各方面不尽相同,集中布置难以做到协调统一。如果将多座 校园雕塑布置在一个小环境中,采用同种雕塑材料及表现形 式,必将形成“墓地化”特征,难免会成为败笔。2.3 人、雕塑、环境的互动 人是环境的中心,又是环境整体中的一部分,人、雕塑、环 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助并且循环的过程,人创作了城市雕塑,而 环境给雕塑提供了“归宿”,雕塑因而成为联系人与自然的纽 带。另一方面,环境借助雕塑语言更为深刻明确的思想观念,提 升了自身的质量与品位,人又从环境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快乐 与审美,在满足人们对环境需求的同时,城市雕塑也在不经意 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塑像了城市 雕塑,雕塑也塑造着人。人、雕塑、环境建立了一种内在的互动 关系[2]。校园雕塑与人、环境的互动,雕像体验和感知过程,不仅 依靠视觉感受,而且依靠触觉的体验,通过对人物实体雕搂一 搂、抱一抱、摸一摸,在雕像与人体相接触、相感应、相比较的过 程中,引发人心灵潜层本能的情感反应,从而产生互动。2.4 雕塑设置需慎重从事 在校园中设置一座校园雕塑要达到理想效果不是很容易 的事,因此,对此项工作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调查研究,15.輧輮
16.2009(02)现代园林
17.慎重从事。2.4.1 雕塑创作是有较强艺术性,校园雕塑在创作中,委托雕 塑家精雕细刻,切忌粗制滥造,降低艺术的审美价值。2.4.2 设置地点要切合校园总体规划的同时,其主题思想与校 园环境融为一体。如山东大学刘长春雕像安排在以其命名的体 育馆旁,武汉大学闻一多雕像设置在老文学院旁(因闻一多是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第一任院长),北京林业大学体育场旁“健 儿”雕像等。2.4.3 适宜观赏位置 2.4.3.1 任何校园雕塑必然存在着一个视觉最好的最佳视角,因此,在确定雕像的具体位置时,应该把最佳视角安排在人流 最大的方向,并且,在雕像周围做一些必要的建筑和绿化处理,以便把人流引导到最佳的方向。2.4.3.2 从水平方向观赏可分平视、仰视和俯视。具体校园雕 塑以平视效果最佳,因为雕像与观赏人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可 获得与记忆相吻合的视觉效果。另外,为提升雕像人物的艺术 形象,常采用设基座或实物扩大手法,从而达到仰视效果。2.4.3.3 观赏人在不同的观赏距离,获得不同的观赏效果,达 到不同的目的。在三倍景物高度的视距时,可观看到景物的全 貌及周围环境;二倍景物高度的视距时,基本能看到景物整体; 一倍景物高度的视距时,只能看到景物局部或细部[3]。充分利用 这一原理,根据校园雕塑的不同表现需要,设置最佳的观赏视 距。武汉大学校园雕塑实例简介
3.1 反映“校史”校园人物雕像 武汉大学校史从 1893 年晚清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 建自强学堂开始,经历了方言学堂、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 立武昌中山大学,到 1928 年国民政府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后经 历抗日西迁、解放初期全国院校调整直到本世纪初高校合并,形成目前规模。从 1980 年代起,由校友捐资修建了一批为武汉 大学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雕像[4]。张之洞先生雕像、李四光先生 雕像、王世杰先生雕像、闻一多先生雕像、王星拱先生雕像、周 更生先生雕像、李达先生雕像等。这些雕像不仅仅是装饰,更是 一种“见贤思齐”的期待。它们和百年武大的历史建筑共同构成 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默默地向人们讲诉着时代的历程,让后人在缅怀往事的同时,感悟到母校精神的真谛。
3.2 反映“学科”校园雕塑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门类。宏扬科学 精神也是营造高雅文化环境的一种思路,通过校园雕塑放映学 科特色。“三峡石”、“南极石”、“北极石”、“SARS 纪念碑”等,利 用科研、教学成果营建文化景观。同时哲学学院院内孔子雕像、18.物理学院前广场的沉思中爱因斯坦雕像、水利电力学院前的大 禹治水垺雕、百年校庆学科建设纪念墙等,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向上的热情。这些融科学性、景观性、文化性于一体,更加 体现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9.职业认同教育建设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育投资也出现了低龄化的倾向,“0岁教育方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天才儿童”等口号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由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很多幼儿教师把这个职业仅仅作为暂时性的选择,致使幼儿教师流动性强,离职率高。另一方面,在职的幼儿教师中也存在职业价值观缺失的现象,比如很多幼儿教师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意义、地位认识不足,不安于当一名幼儿教师,人心思走;或是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缺乏兴趣、意志消沉、得过且过等。面对这样的现实,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的意义
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可视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 望的一致。[1] 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有目的地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能够顺利地度过从业之初的适应阶段,尽快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因此在学前教育系,山东
淄博
255130)
摘要: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可视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目 前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由此导致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对此,学前教育师 资职前教育中应增强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通过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合理设置、发挥校园文化的 引导作用等手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加大职业认同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这样才能将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就业相衔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从中找到乐趣、体验到职业幸福,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呢?
二、加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教育 途径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可以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及校园文 化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1.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 儿教师角色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是看孩子的,不学都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女孩子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等。这些误解大多源自于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偏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 本专业。[2] 可见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学生能够
对于所学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要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明白自己即将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应当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要安排一个适合每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你得计划课程,教导儿童和他们建立关系并提供学习的来源,在一天之间,你既是个朋友,又是个母亲、同学、护士、管理人员和教师。”[3]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幼儿教师还应该是家长的合作者,要积极引导、影响他们,并相互交流学习,使家庭教育能与幼教机构配合一致,共同担负起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此外,幼儿教师也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把家庭、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大环境。2.增强专业情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 坚定的职业信念 1988~1992 年间,美国有 70%的幼儿教师由于没有得到基本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而离开了工作岗位。关注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有些幼儿教师 没有离开岗位的研究发现,这些没有离开岗位的幼教工作者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将这份工作视为助人的专业”,对其怀有特殊的情感,并不单纯以金钱衡量其价值,而是能够从工作中享受到快 乐。[4] 可见情感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上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是把幼儿教师当 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和信念的养成绝不是仅靠一些特定科目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榜样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要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观念,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幼儿教师、校友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跟学生交流,以榜样的作用促进这些未来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观念的形成 10.职业风范建设 11.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制度建设中要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自2007年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中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借鉴他校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于2010年3月汇编成册。《樊学乡中心小学管理制度汇编》共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指导思想”,有教育方针、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基本作风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管理目标”,有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保障措施和学校办学章程;第三部分是“岗位职责”,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总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同时,我们还将校本教研工作单独提出进行专项管理,精心编印《樊学乡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常规管理材料汇编》,旨在重视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立足樊学、辐射乡村、影响全县”的宏伟目标。
第五篇:如何建设班级环境
如何建设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唐庄小学孙晓兰 2014年10月15日
班级文化,就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成功的关键。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高雅的教室环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学生一天所有的学习时间都是在此度过的,这个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如何发挥好这个作用,每当担任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提出些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将班级的环境布置交给学生,教室里张贴的班规、班训、名人名言由学生集体完成,使之时刻鼓励和鞭策同学们的行为。墙壁上的班训,课桌上的座右铭,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自然地自我勉励、自我约束,认真学习。教室前面的一块较大的墙壁上则是“优秀作业展”,用以展示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教室卫生洁具整齐的排放,另外在教室的讲台和窗台上适当摆放盆花和绿色植物,既给教室增加温馨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例如,三月份“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学生带来和父母的合影贴在墙上,主题:“无论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在升华母爱的同时也让学生感觉教室就是自己的家。四月份,春光明媚,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搜索春的气息,编制手抄报《春风〃春雨〃春花》,提升学生鉴赏美的品味,并锻炼了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期中考试后,对成绩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同学进行表彰,推出“群星闪烁”,下面贴上学生的照片,对学生起到鼓励、鞭笞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学习上更认真了。学生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之中会让自己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建立民主公平的班级制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生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好的班风,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就没有准则。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建立大家都能认同的公约,才能使班集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公开竞选班干部。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竞争上岗,通过自荐、推荐、民主评议产生,让学生民主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并设置多种岗位。创设机会尽量使多数学生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对班干部考核。在多元多向的竞争中,给每位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他们在积极进取中更有活力了。
完善奖惩制度,激励学生竞争。对于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并予以班内表扬,购买奖品给予奖励。奖励是按照公平、公开、全面的原则,不以成绩的好坏为惟一标准,而是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每当领奖的学生庄严、珍惜地拿过奖品,其它学生积极地鼓掌,班级的正气以及和谐的班级氛围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搞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时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多彩的班级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绝好途径。中学生活动量大,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多层次和多色彩的立体生活。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满足了他们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开发他们创造发展的潜能。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主要依据三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使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例如,集体活动需要团队合作、友爱和尊重,演讲要有激情,阅读能使人深刻、博大,体育比赛能使人勇敢、顽强,文艺活动能使人大方、活跃,科学研究需要周密和耐心。二是多样性,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生动活泼,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使学生的生活呈现多样化。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和尝试的欲望。三是自主性,发挥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主体作用,通过动脑、动手、动口,通过体验,通过活动去丰富自己,培养某一方面能力。如果仅仅以为课外活动就是玩玩跳跳,将课外活动降低到游戏的水平,那就会犯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错误,甚至对学生的教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例如,通过开展观赏“走进春天”的摄影展览活动,增强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开展“我对尝试教学感想的研究性小论文活动”,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迎世博,争做文明好少年”,让学生关注社会,尝试参与社会活动。再如,通过举办《珍爱生命,阳光生活》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将是长远的、全面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有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上好这门隐性课程,相信班级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每一个生命将在班级建设中闪光,健全的班级文化也必然会结出学生的成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