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21-46002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1 04:08: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师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班级编制不合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是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在我国,教师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验室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精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反映,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很多时候都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精神领会不透彻,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有的教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简单问答频繁,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内学生以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 却很难与课堂知识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师必要的讲授和板书却被取代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只是行为的参与而非思维的参与,是氛围上的活跃而非学习上的探究,并未真正落实教材中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其政治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涉及科学上的问题,也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中充满着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前面提出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变当前教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培训授课的方式,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培训,让教师首先自己学会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透彻地理解新课程中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新课程中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否则,他们自己都不能把握好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来教学生?相应地,教师培训课堂的学员人数也要加以限制,尽量不要设置超过一百人的大课堂,保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参与。

第二,增加并落实教育投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活动和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既有成绩有又效率。我国现阶段的大班教学很难照应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另外, 很多学校在进行理科教学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法保证,几十个学生一起涌到实验室以后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实验资源,这样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大班的小班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国家要增大教育投资力度,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完善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第三,从实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生动多样,设计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和表演等等。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从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外国语学院 07级英语师范1班

孙秋实 07301099

第二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中小学课程改革

浅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学院:物理学院学号:***姓名:岳良

一什么是课改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二为什么要实行课改

这次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全面变革,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与动因[1],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21世纪是全新的社会,知识经济端倪初见,经济出现全球化、社会日益信息化、文化渐趋多元化,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高速发展,这要求教育迅速应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然而,当前我国课程在功效上却表现出滞后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如培养的人才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个性、没有开放接纳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下滑与心灵迷惘等。事实上,社会对学校课程的批判与否定之声渐渐凸显。

(二)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素质教育主旨要义为三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酝酿,从其酝酿到推广有几十年,而由于课程运作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素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1996年7月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相关专家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确实存在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与弊端,如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程的学习方式不容乐观,学生苦于死记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等等问题。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改不可。

指导老师:彭泽平第 1 / 6页姓名:岳良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程[2]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

1996年7月,教育部组织6所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查,1998年,教育部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在现状调查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开始起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5月,教育部组织各类专家和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进行审议,定制了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经审查通过2O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2001年5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2002年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推广(义务教育2001—2O04、普通高中2003-2008)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进程如下: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试点实验阶段;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2002年全国共启动520个省级实验区,有18%的县(区)使用新课程,平均每个省有将近18个实验区。2003年,又有910多个省级实验区启动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32%。2002年和2003年两年共有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50%左右。到2004年,全国就有90%的县(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

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进程如下: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区)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等五省(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2007年,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五个省(市)进人高中新课程实验。2008年,江西、山西、河南、新疆、新疆兵团和上海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08年共有21个省(市、区)使用新的高中课程,有三分之二的省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实验。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义务教育2005始,普通高中2010始)

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个别地方除外)进入新课程。

2005年以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常态化,开始步入评估反思、修订阶段。《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类。

第一 从政策制度的层面来看,存在新课程改革配套的政策与制度的建设与改革相对滞后或不健全的问题。

首先,我国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不能同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由于中、高考是评价的指挥棒,新课程教学评价难以开展,具体体现在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以重点学校的升学人数为准;对教师的评价还是所任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为准;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准,相关地,社会、家庭还是更关注学生的分数。

其次,教材编选用与管理制度不完善,教材的发行机制不健全。如在教材编写方面,部分教材的编写人员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材质量不高;在教材版本的选用方面,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各种利益之争与不正当无序竞争现象。

再次,经费保障不力。教育部课题组与地方课题组调研报告显示实验区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也还存在经费保障滞后的问题。

最后,还存在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教育质量问责制度、学校效能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滞后等待建设或改革的问题。

第二 从教师的层面来看

从教师的态度和情绪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要改变教师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习,要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不积极,应付性地实施课程改革,甚至不少教师存在消极态度,存有不满和抵制情绪,不愿意做出调整与改变。

从教师的知识准备来看,教师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如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准备不足,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不高。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看,教师的方法与策略不得当,虽然经过了培训,但还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或曲解与曲行了新课程的自主教学、探究教学、合作教学,存在“弄巧成拙”现象。

从教师的实际能力看,教师的能力不能胜任,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能力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但实际上很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又如,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程开设,存在相应的教师能力达不到要求问题,综合课程可能成各种教师的“简单拼凑”,或者单个教师的“将就应付”。

第三 从课程实施层面来看,具体的课程实施存在着一定偏差

从实施目标上看,存在着目标处理不当现象,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不符,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贴标签”。

从实施内容来看,存在着内容宽泛现象,如忽视或轻视教材,无意义的情境创设,装饰性的联系实际,只重视学生搜集信息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信息。

从实施的主体来看,存在教师的主体部分缺位现象,如教师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和自主建构,遗忘了对学生的活动引导和价值引领,教师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与恰当批评。

从实施过程来看,存在过程过于注重形式的现象,具体表现主要为将平等对话曲解成师问生答、课堂活动中没有引发学生体验感悟、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探究学习不能落到实处、课堂一片热闹却无深度。

第四 从课程方案与教材来看,新课程方案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方案存在课程体系偏于繁难,不容易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方案也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如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方面,农村地区学校偏低;对课程与教材的难度问题的认识,农村地区学校认为偏难、偏深,并认为不贴近农村现实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与接受;由于课程实施条件的情况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无法顺利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受影响。部分教材知识点存有脱节现象、断层现象,逻辑性不强,学科与学科的关联性处理不好,部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存在矛盾。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明确,课程改革的执行力不强,中小学校长缺乏课程领导能力,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虚假繁荣,独创成果却比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3]

关于基础教育中的缺憾问题,并非单单教育、教学人员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教育机关到家庭、社会,从教师到家长、学生共同面对,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对教育制度方面的建议

1.首先应改变中考、高考的考试制度中的单一性、局限性。在省内统一中考、全国高考中,尽管设有专项加分,但是对于资优生来说要想得到某个科目的加分,还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得到加分,也是有限的几分,要通过考试升到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习也非易事。

2.建议在中、高考制度中增加灵活性,应该为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设特殊通道,由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推荐与评价,相关研究机构的评价及本校的专项考核来确定这些资优生的中、高考的最终结果。目前的自主招生制度虽然为特殊才能学生进人大学打开希望之门,但是倾斜程度还不够。

3.中、高考试题量还应大幅度减少,增加能力考核项目,以此来刺激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4.应取消高考中地区限制,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5.建议中小学实行教师流动制。目前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中小学出现择校现象。通过优秀教师在各个学校间的流动“走校制”,促进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

6.建议在大学成立资优生研究机构。资优生研究机构可以专门负责对资优生的能力评测、学习指导等,弥补我国在资优生指导教育方面的不足。

(二)对师资培训方面的建议

建议将四年制本科师范培养模式延长一年,增加实习时问。目前各师范类院校学生实习时问只有两三个月,最长也仅为5个月。实习时间短,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对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对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应该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另外,建议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既要明确培训时问,又要明确培训内容,尤其是专业知识,一定要纳入培训内容中,形成制度化。

(三)对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议

建议改革过程中既要关注大众数学,还要关注精英数学;既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还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既要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还要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必要优化。

(四)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政府应加大投入,关注农村问题,改革相关制度,加强课改管理。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新课程的经费投人,如加大教师培训的活动经费的投入,增加农村地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条件改善方面的经费投入,保障新课程顺利运转相关的各项活动的投人。政府部门要关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加大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要保障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增加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和效度,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农村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送优质示范课下农村学校。

(五)对教育学专家的建议

建议专家深入研究,发展理论,专业引领,调整方案。专家要深入研究实践,并进行专业引领。专家要针对课程改革中具体问题跟踪研究,要走进课程改革的真实现场,要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分享其课程实施的体验与感悟,解决其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问题,指导与引领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并能进行运用专业理论进行反思与总结这些过程,提炼和升华这些经验与方法,丰富积累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发展课程改革的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引下一阶段的更大范围的课程改革实践,形成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侯晓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A].湖北武汉,2010.7

[2]侯晓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A].湖北武汉,2010.7

[3]董丽波.探索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憾[A].黑龙江哈尔滨,2010.9

第三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三班

41007153

李丽

【摘要】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

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规律

观念

课程文化

【正文】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 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而不能一刀切。

遵循了发展规律再来考虑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到底是什么?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系统,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问题。可见,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从基础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观念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观。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理论与实践。

但教育观念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管理者与教师的自身原因阻滞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做法,认为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各种领导体制中较好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原领导体制的很多弊端做到职权责统一,提高管理效率。但管理者的观念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赶潮流,争报试验点,以取得利益的分享,他们看重的是新课改带来的附加利益和上级的重视。因此,在管理中就出现了诸如搞形式主义、课改组织实施不得力、总结经验不认真、穿新鞋走老路、管理的错位等多种弊端,结果引发了教师对新课改的抵触情绪,难怪部分教师说,新课改是“老师出力,领导得利”,结果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共同应付。

对于在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教师而言,自满、守旧心理是导致转变观念困难的根本原因。让他们舍弃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而进入未知的不确定状态,使他们感到惶恐,再加之平时的斐然成果,这种放弃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做法使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痛苦,他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导致了教师新课改的意识淡漠,新课改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进而造成新课改意识与守护心理的悄然置换。

形式化的培训是导致不能转变观念的直接原因。培训是领会新课改精神、诠释倡导者意图、组织宣传发动的最佳途径。可是,由于参训人员层次单

一、培训过程形式化、阶段性培训运作缺失等原因,导致对新课改精神理解的缺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同,没有认同的理论观念就是没有活化的抽象符号,而没有实践意义的抽象符号是不可能转变为指导实践的观念的。

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具体策略如下:

重视培训管理,促成教育者对新课改理念的心理认同。首先,参训人员层次要全面。不能只侧重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对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更重要,他们直接关系到对新课改的指挥和保障,关系到新课改理念能否被正确、深刻地阐释和传播。此外,也不能忽视对教辅、后勤人员的培训,他们也是化解社会压力的一支生力军。只有统一认识,才能聚成一个力量核心,为新课改创造有利的业内环境。其次,镶嵌问题意识,对新课改理念正本清源。增强教师参与新课改的自觉性的指导原则是: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其实际做法是先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和反思,这种剖析和反思立足于现实教育实践;进而阐释新课改的理念,这种阐释的根基源自对现实教育实践的观照。这就要求培训人员有精湛的理论素养和宽厚的实践基础,能深能浅。为此,培训者要清楚培训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培训者的思考,更多的是要收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归位于理论,才能帮助教师处理好上位理论与下位实践的关系,让教师得到他们想要的,使理论不再抽象。如果理论培训仅狭隘地界定其任务导向,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再次,培训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要侧重阶段性总结和反馈,介绍经验、纠正重大偏差;不定期培训要侧重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为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支持。所以,管理者要建立畅通的反馈运作渠道,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民族统一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讲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因素。民族教育不但要考虑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少数民族特色,适应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

如果说教育知识反映了优势阶层的价值观与利益,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行动更能让人接受,在课程改革行动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举中,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又有充满激情的困惑与努力。知识的变革过程把不同的社会力量拉入了教育知识建构的舞台,这些因素和力量不是一致性,统一性,而恰恰是混杂性,矛盾性甚至荒谬性,社会因素的作用与改革现实之间既有问题与危机也可能同时包含着希望与新意,它们以一种近乎悖谬、充满张力的关系推动实践的展开。

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法改革的热潮再次掀起。新的实验层出不穷,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此时大量传入我国,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目标教学法等。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在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逐步单纯模仿的局限,教学法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金志远

2008.11

[2]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高永红 2008.1 [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叶澜

2009.08 [4]《基础教育---思考与探究》杨显社

2009.05 [5]《中国教育改革30年

基础教育卷》王炳照 2009.1 [6] 《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论坛综述》中国教育学刊

2012.01

[7]《基础教育改革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2.01 [8]《基础教育改革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现状调差及反思》中小学电教(下)2011.02 [9]《公平与质量: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强音》教育发展研究 2011.01 [10]《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科教文汇(中旬刊)2102.01

[11]Lian Zhang, Xiaoqian Hu and Shan Li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 2012, Volume 108,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12]Dan Zhao and Bruno Paroli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1, Volume 6, Number 2, Pages 248-278

[13]Karin Brodie 2010, Teach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s, Part 2, Pages 87-101

[14]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our expectations Siddharth Lakhotia 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8, Volume 70, Number 3, Page 152

[15]Dropout and Completion in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land 2011, School Dropout and Completion, Part 2, Pages 215-232

[16]Intercultural Bilingual Education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in Latin America Luis Enrique López and Inge Sichra 2008,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art 5, Part 18, Pages 1732-1746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课改,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了。从最早的小学五年制到六年制,到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课改,如今全国已实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也悄然在发生着变化。也许我们中的部分正是从这一系列的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实可谓中国课改的“第一代见证人”。

到了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全新的视野,身份未变——学生,但目的和任务已全然不同。特别是对于我们师范生。看待教育则应该是如何适应现代化教学?如何加强教育技能?如何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如何以己身之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有: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改变当前教育模式有待时日。况且,当前教育体制也有一些可取之处,我们应做的就是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及一些所谓的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例如“满堂灌”,“拖堂”等等。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于此,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创新力基本上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八股文”般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不爱听课,进而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于客观来讲,一堂课也显得憋屈无活力,教师水平得不到体现的提升,同时最大的损失就是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正如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算能力世界前茅,但创造力就名落孙山了。作为引导的老师们,此时就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面对这样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既要自己教的舒心,也要孩子们学的开心,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对心得知识,甚至是未知的知识产生无限的好奇,并能够且敢于突破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去实现它。

何谓教学,就是有教有学,就是说教学永远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有教无学如同菏泽,无后来之源,有学无教,如肆虐之洪,难以成水利之渠;有水再加以引导便能成就壮丽之河,厚积薄发,方有大海之势。学,不再是压迫着去学;不再是成堆的作业限制着去学,而是一种引导式,由兴趣引发去学,去探究学问之美,知识的强大力量。人都有求知欲,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一堂课的开始引用生动的例子或者生活中的实例进入课题,尽量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要讲学生能听懂的东西,不可缺少的嵌入知识框架,分小阶段式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养成面对难题首先思考而不是莽撞行事,对于学生的生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分析一个问题要运用实例,就好比一堂课可以做一个大的类比。将要授课的知识体系比作一座大厦,我们看到的第一眼就问自己这楼是叫什么楼,干什么用的,有多少层,然后进入楼里面了解一层楼有多个房间,结构布置,部门分布等等,同理,对于一堂新课点我们首先要认识这堂课是什么,要讲多少,有多少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分布,我们如何运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犹如打开一个房间的门,这扇门一定要学生自己去开,老师的任务就是将他们领到这层楼,当他们走错的时候,加以纠正辅导,仅此而已。当前中国的教育还存在教学差异,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施悬殊,硬件设施天各一方的问题。此等问题都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在豪华甚至可以说是奢华的学校,校园优美如画,高薪聘请特高级优秀教师,教学设施上更是跟国际水平接轨,然而,这样的学校确是常人,也就是普通人,也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最广大的人名群众子弟是没有机会去到这样的学校的,尽管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但,不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交不上那儿的学费。这样的奢华学校况且不谈,我们的一些所谓的城里的重点中学,学费也是偏高的或者说有很多的条件限制譬如说地域性等等。这种条件下有的人就开始凭借各种背景,找人走后门。最后悲痛难柰的还是无钱无权无背景的农民子弟们。也就由此衍生了社会上的“拼时代”。拼的却不是个人的多少努力。这多少让教育有些畸形。想想在西部某些偏远的山区,有的留守儿童在泥地上举行升旗仪式,在岩洞里上课,上一次学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有的从小学低年级就要学会独立生活在学校。教学设施就仅仅一块黑板,很可能那儿还没通电,“躲”在深山也无人问津。打破教育公平失衡的僵局显而易见成了当务之急。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老师们都是艺术家,但我认为学生千万不能是“艺术家”们“扬名立万”的作品。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包容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而不是你给设定的目标。一个只能“狂背”的学生只是一个复读机,一个只能做题的学生充其量是个做题机,而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才是人才。

教学、教育,有教有学,有教也必有育。老师对于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应有所了解,引导其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理想,在道德品质上学习优秀榜样,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玩儿成一片,让学生与老师失去固有的隔阂感,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大胆的质疑,提问,引发思考从而进步。纵然,以上一切并不代表课堂可以变得杂乱无章。

国家发展看教育,教育发展得顺应时代的步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我们肩上有任,不因循守旧,从现在做起。

第五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一(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16、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答:国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出以下共同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

2、简要说明21世纪教育主旋律的内容。答:①学会认知 ②学会做事 ③学会共同生活 ④学会生存

3、简要说明什么是《美国2061计划》。

答:1.《美国2061计划》的基本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2.《美国2061计划》的阶段成果

4、简要说明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答: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① 由注重培养学生“产生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②课程改革体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教育观 ③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

④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体观 ⑤在课程体制组织和实施方面,强调课程的弹性化

5、简要说明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的内容。答: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的内容: ①交流 ②数的处理 ③信息技术 ④合作 ⑤改进学习⑥解决问题

6、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课程的能的转变 ②课程结构的改革 ③课程内容的改革 ④课程实施的改革 ⑤课程评价的改革 ⑥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

7、归纳并简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论学科基本结构,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科以结构的原基本的理解,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②论学生的认知发展,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再现象象所依据的媒介在不断演变,一般由“动作”向 “意向”再向“符号”转化,因而构成所谓“表演式再现表象”映像式再现表象”和“象征式再现表象”这三个主要阶段.③论发现学习布鲁纳对“怎样教法”问题的回答就是凭发现学习,教师的教学比应该试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只是的消极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自去发现赢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④论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只是与节能的作用: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8.简要说明赞可夫围绕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答:赞可夫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③力量你只是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⑤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简述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答: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学习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的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主要观点: ①教学和训育的统一

②问题解决学习系统学习的统一 ③掌握只是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21世纪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答:21世纪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①应该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来面对挑战 ②敢于成功,尤其是那些普通的人

③有丰富的认识,只是问题的能力变想为做的勇气 ④应该具备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共同创造的愿望 ⑤高尚的品德应该居于首位

2.结识世纪,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可侧重某一方面)答: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① 课程功能②课程结构③课程内容④课程实施⑤课程资源⑥课程管理⑦课程评价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 2.开辟“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渠道

3.完善教科书编写资格的认定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3、请结合世纪论述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答: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 ① 要重探究如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道教学实践要认识教育理论对时间的主导作用

②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③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教材更有利于培养人才

④是太久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知道如向探究

①激发引题 ②解疑导拔 ③ 解理强化 ④ 激励评价

4.请依据马芯兰小学数学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1.教材改革

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突出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则

第二步是根据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自编有利于能力训练的教材.充实创新的只是结构中去 2.教法改革

①紧抓基础,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②突出能力培养 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④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5.请依据魏书生中学语文政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对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 1.一个学科

2.两条原则:①实事求是原则 ②循序渐进

3.三大部分:①动力部分 { ⑴明确目标⑵激发兴趣⑶锤炼意志} ②智力部分 ③操作部分

四、实例分析 装配线上的生活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映。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人员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时间谈谈你的思考。学校 作业2

第二单元 综合练习(5~7章)

一、填空题 1.道德实践能力包括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2.公民教育是以培养 合格公民 为目标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 个体和环境 交互作用的产物.4.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 道德认知发展 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5.价值澄清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 和 培养能力.6.泰勒经过八年研究,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 教育评价 的概念.7.桑代克在《心理和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 都可以测量 的判断.8.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 教师职业道德 与教育打发子水平不断提高的 评价体系.9.发展性评价在内容上应体现 综合性,在标准上应体现 分层性.10.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顶.11.目标游离 模式关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注意倾天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以需要为基础的评价”.12.校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 学校层面.13.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 全员性,全方位性 和全程性.二、简答题.1任何看待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答;①培养了道德实践能力,学会选择是道德实践的能力 ②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③网络塑造了人的自律,网络是一吧双刃剑,有他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的选择.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内容.答;①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

②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所谓替代就是儿童通过他人的行为强化(包括正确化和负强化)而进行模仿,从而该表自己的行为.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答 ;①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②有层次性和多元性

③学生道德事件心理发展水平④视学上道德事件能力的培养 4.简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及特点.答;教育评价的概念监狱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俎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反对过程。

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教育评价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评价的组织性以及评价的判断性。

5.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答;①视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 ②视教育评价的 与改进功能 ③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③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6.简述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答;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①理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防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响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②校本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管理会来管理学校资源.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③校本管理是一种自组织管理④校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三、论述题。谈谈你对个性教育的认识及如何实施高兴教育。

答;①个性教育是现代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改革都与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有关.②个性发展是各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中心议题,教育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充分培养每个人,使其对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③个性发展是国家竞争的需要,个性需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施个性教育①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②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④培养学生和谐,丰满的个性⑤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例分析。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的真实.一次她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对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绒毛揉下来..”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低落,这段话得了“丙”.可孩子说;“我写的是真话的啊!”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可这星期天你没有洗,还是洗了再写吧.”可她说:“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

分析以上案例,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对待这件事?说明你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答:我国的《小学德育大纲》规定了鲜血教育只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要言行一致地爱祖国,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作业三 第三单元 大作业

作业要求

1、以下作业是根据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拟顶的,每人选择一题

2、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以修改题目,也可自拟题目,但必须是本课程的相关内容

3、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要有分析,论述,并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4、鼓励结合实际研究问题.5、自数不少于800字 作业题目

1、依据知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过程,说明你对现代知识的理解

2、依据21世纪的培养目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3、谈谈你对21世纪教育主旋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4、分析,论述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5、分析,论述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析,论述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7、结合实际,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创新点.8、依据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9、依据发展性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10、分析,论述“范例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11、分析,论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2、分析,论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3、依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你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14、结合实际,谈谈目前在德育中如何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及减少其消极影响

15、谈谈你对个性教育的认识及如何实施个性教育.16、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变化

17、说明什么是CSE评价模式?并结合实际侧重某一种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18、谈谈发展性评价的含义及其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19、谈谈你对学校中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和理解 20、谈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填空

16、简述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答:中小学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日本学校的德育政策的特点是:(1)重视传统;(2)学习西方;(3)关注现实。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全面而具体,1997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作了16项规定。、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完善人格模式)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鉴定功能

(三)反馈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管理功能

(六)改进功能

(七)研究功能

泰勒的教育评估模式,简称“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是现代西方最早出现的一种教育评估模式,13育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17(1)机构组织(2)政策确定(3)协作精神(4)远见和使命感(5)学习组织(6)社区领导(7)校长领导(8)信任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