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概要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21-70074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8 09:17: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概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支点。

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一资金供给制约

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加快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农村产业尤其是农业,作为一个高风险、弱质性产业,要推动其转换和升级,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后盾。传统方式上的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于农民被动式的自有资金的积累,这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来市场竞争力弱化和风险增加以及农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心的丧失。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财政、金融、城乡、社会全方位、多元化农业投入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科技力量不足的制约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要素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依靠科技创新,会促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逐步实现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化、产品销售的品牌化、农业生产者的知识化以及对农业生产全程管理的工业化。无论

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不高,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三体制机制的制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困难,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其深刻的体制机制性根源。因此,要探索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主要的办法就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实现

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按制度学派诺斯的说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投入要素的增长只是“增长带来的结果”,真正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农村的改革呈现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性质。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路径依赖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是长时期内存在的,其运行惯性十分强大,只有施加外力才能使之摆脱原有路径。

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要求(一要求扩大农村消费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新阶段,内需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推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可以看出

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文/蒋昭侠 【摘

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些新要求, 才能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更富成效。本文分析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提供了当前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新取向。【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调整新取向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07SJ B790023;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9J D006。【作者简介】蒋昭侠,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村经济。

经济论坛Econom ic Forum Sep.2010Gen.481No.09 2010年9月总第481期 第09期 ·161 ·

政府调控着力点重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消费加速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拉动农村消费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这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扩大消费的力量最主要是在农村。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的贡献率在41%,消费的贡献率在40%,出口的贡献率在19%。而投资、消费与出口又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以消费为例,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例为1:3,而在居民消费部分,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的比例又是1:3。我国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概在0.72,农村为0.85。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块钱收入,城市人花掉0.72元,农村人花掉0.85元。考虑到有2/3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从短期看,重点是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促进一般消费的增长。从长期看,首先,要培育农村消费力量。农村消费的力量很弱小,需要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培育消费的力量,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经营成本,合理调整城乡和区域间的经济布局,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就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改变农民对未来的预期,以公共消费来促进居民个人消费。

(二要求城乡的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长缓慢,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积累,这是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具有规律性的过程。但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时期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应该共同发展,这也是工业立国的发展过程。因此,我国工业化基础建立后,工业应该回报和支持农业发展,这种转变必须依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完成。农村产业结构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其组成要素的变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该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

理解为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上。就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而言,必须有来自于城市非农产业提供的足够的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我国农业在经历了巨大牺牲支持工业发展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效应已大为递减,农业的发展需要来自于城市非农产业的协助推进,需要城市非农产业的“反哺”,需要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来扶植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反哺”和支持需要建立在农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新取向(一致力于系统的制度安排

产业结构转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能用外在的人为因素去代替需求结构、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业变动的内在机制。但是,作为经济生活从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产业结构变动又无法独立于体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体制安排之外。结构调整的深层便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又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制度安排是通过不断的变迁和演化来完成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在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强有力的作用。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以农村经济体制及有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为前提。特别是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下进行的,面对资源环境和公共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需要政府切实承担起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作用和最终责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体制作为一种制度环境,直接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政府是决定正式制度的主体,它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虽早已明确,但与其适应的健全的市场结构、土地制度、金融支持制度建设滞后。由于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农民和农民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为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在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释放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二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范围内,在 ·162·

农产品的生产链上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实现各生产环节间一体化,形成生产、利益共同体,把农户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的联结,可以促进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形成各种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龙头企业是连接千变万化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介质。产业化的关键是发挥区域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要立足当地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确定主导产业,充分考虑生物的生理特性,考虑当地的地理、人文、资金、技术等因素,发挥比较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三着力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从长远看,农村城镇化发展,如果缺乏产业支撑的集镇是

不能长久发展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实行产业托镇。按照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因镇制宜地确定每个小城镇的主导产业。未来城镇产业的发展可采取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流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型、工贸综合型等多种模式,使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产业支撑。高度重视和综合运用城镇产业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容量等经济要素,从整体上运作城镇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将城镇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土地资本存量,使农民手中的资产资本化;允许土地及其附着物合法出售、出租、抵押、传承和馈赠,在整个城镇范围内实现产业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6-76.(责任编辑:夏明芳

在西方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机构投资者也逐渐成长壮大。基金公司、QFII、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

司、财务公司、银行等作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机构投资者是否真如政策所期望的那样对资本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机构投资者作为最大的流通股股东,是否对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本文通过研究2007~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通过各种行为,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

同时,本人在收集数据时发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独立法人,它们的持股比例远远大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文/国政阮青松 【摘

要】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对公司的股价影响更

加明显。那么,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加究竟是损害还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呢?本文通过收集2007年至

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

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促进了公司价值的增加。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公司价值

【作者简介】国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阮青松,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项目投融资、企业战略、公共经济政策。

经济论坛Econom ic Forum Sep.2010Gen.481No.09 2010年9月总第481期

第09期 ·163 ·

第二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和改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等。第二,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二、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查“三农”问题。2003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全国农业工作会议。2003年8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提出,今后将通过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重要观点: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主要突破是,在强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第一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表明了国家从根本上保护农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决心。

二、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2003年1月15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多次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温家宝总理非常重钡农民工欠薪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三、积极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实行。

(2)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3)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国陆续展开。

(4)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11月8日,湖南省政府宣布,从现在开始,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户口登记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湖南省政府同时还宣布,过去因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门所产生的计划生育、退伍兵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上地承包等政策,也相应做出调整。

(5)农民进城务工方面的改革。2003年11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今后,山东省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意见》规定:每年百万人进城。进城条件放宽。就业不受歧视。可入工会组织。政府负责培训。工资权益无忧。子女就近入学。

⊙热点展望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说本专题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必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全面分析和掌握本专题的知识至关重要。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特别注意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把握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土地制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工欠薪、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问题;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的问题:五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的问题。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把课本内容和时事材料结合起来,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握材料,重视二者的结合。对时事材料的把握既要从宏观上整体十巴握,又要注重从微观上具体分析,特别是农村改革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最后.要训练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材料的整合能力。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搞好农业,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优质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价格应以它本身的价值为基础来形成。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当然也受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3)价值规律起作用。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4)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农业要使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农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农业资源.但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靠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管理和引导。

(5)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搞好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7)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还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是当前一个重点。

(8)搞好农业关键靠科技。发展农业关键在发展农业科技,这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国积极开发水稻、棉花等新品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9)发展农业要搞好农村的各项配套政策。农业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其他各项配套改革的支持、协调,税费改革、村民自治、户籍制度等改革都会对农业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10)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逐步增加,粮食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保护好基本农田。

2.哲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三农”问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发展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党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实时也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进行的各项改革,如税费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有影响。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农村中各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不同,当前我国农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促进农、比的持续发展。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中各种情况复杂多变.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农村各项改革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问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在进行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时就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如税费改革、村民自治、医疗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都应先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增加农民收入.关键靠农民自力自强,靠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但同时要注意社会、国家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要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来解决。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农村的经济要循序渐进,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全面考虑各种具体的环节,努力实现质的变化。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结构的变化推动质的变化。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把农民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政治学分析

(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因此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努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

(2)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都是在履行管理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有关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或“送书下乡”活动,是在履行文化职能。

(3)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权益,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党的宗旨和性质。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从我党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利益。

(5)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典型例题分析】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习题精练】选择题:

2003年3月5日,朱容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谈到五年来的主要工作体会时说,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的功夫。据此回答1—2题:

1.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因为

()

1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 ○3农业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技术水平○1○2○A.○1○2○C.○1○3○4

B.○

2○3○4 D.○

()2.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有效途径是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2增加有效劳动力,降低农产品成本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

○4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1○A.○2○3

C.○1○2○3

D.○1○3○4 B.○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所谓“少取”即减轻农民负担。针对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农民负担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多拿几个钱的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

()

1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增长,拉动内需

○2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 ○1○2○A.○2○3

C.○2○3○

4B.○

2○3○4 D.○4.农民和企业负担沉重历来是党和政府急于解决的心头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A.减负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D.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基本宗旨

国家规定,从新粮上市起,部分品质比较差,不受市场欢迎的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同时对棉花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拉开差价。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主要表明

()

A.“保护”是有限的,市场才是无限的 B.国家改变了对农业的政策 C.我国农业将全面推行产业化经营

D.必须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6.棉花收购之所以优质优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优质棉花质量好,买者众多,市场上供不应求 B.优质棉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C.优质棉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比较大 D.优质棉花能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7.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突出表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

B.价格杠杆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8.《半月谈》载文介绍,几年前兴起的“订单农业”,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农业经营

新模式。它拉近了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明确,为农产品的畅

销增强了保障。通过订单农业

()

A.农民再不用面向市场,吃“追市场”的亏了 B.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C.可以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确保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D.有利于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非选择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材料二: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F列问题:

(1)简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体现的政治学道理。(2)谈谈上述两则材料蕴含的哲理。

(3)运用经济学道理,分析说明十六大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答案:(1)体现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没有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3)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农业内部来说,一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来增加农业效益,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三是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打破了目前农产品销售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可促进现代化和全国工业化。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材料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材料二:龙港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旱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2002年仅水产一项农民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农村的劳动力相对集中,便形成城镇。如今的龙港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

(1)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龙港人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该题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为背景材料,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依托设问(如何审读材料指明方向),审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联系相关知识编制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1)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①从实际出发。龙港人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解放思想,注重创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③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了一条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3)意义:①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③有利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④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生活质量。⑤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盲目发展。②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为推进城镇化,不按规律办事,凭主观意志办事,只能适得其反。

[易错辨析]该题会出现错误是第(2)问的答案组织不合理,许多考生只是简单地列出哲学观点,没有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整地组织答案。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设问中“如何发展”,只是抓住哲学说明这一点上组织答案。可见,审设问同样是解答好题目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这一环节。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十六大报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时指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二、温家宝在2003年的两次辽宁之行使东北地区的振兴进入高潮。月21日至6月3日,温家宝在辽宁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西互动,促进协调发展。温家宝还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

2003年8月1日至3日,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部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温家宝进一步强调,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

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任务之—,是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重要观点:

一、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党的的十六大报告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对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

(1)重要性: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改造的主要力量。

(2)紧迫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体制和结构两个方面。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结构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都存在不合理因素。

(3)意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酌目标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制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2)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作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5.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加快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 1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原则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会议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和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二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会议还研究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政策和措施。

⊙热点展望

自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成为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新世纪新阶级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均作了连续报道,使之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高考,在文综考试或是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中必然会涉及此问题。

建议高三学生在应考复习中对此问题要重点把握。主要从思想政治(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2)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晶;它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它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3)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如何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是根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特别是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坚持联系观点。“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重视意识的作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这都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也可以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分析之)(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5)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r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6)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扩大开放。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必要的扶持。

(8)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充分认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长期性,从长计议,分步实施。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所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遵循的原则之一“统筹兼顾”,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的道理。(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国家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并予以支持,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

(2)党的领导。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典型例题分析】

200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突出重点,突出抓汽车、石化和农业。三是观念突破。

1.“规划先行”是强调

()

A.重视意识作用

B.重视量的积累

C.物质决定意识

D.坚持发展观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升温,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许多商品争相登场,可在这眼花缭乱的背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权威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工商企业必须克服“三病”:一是“脑病”,认为启动农村市场就是为城市卖不出去的产品找出路;二是“眼”病,把启动农村市场当作工业品下乡。分析研究市场时以打量城声市场的眼光打量农村市场;三是“腿病”,设计生产者腿不勤,没有广泛深入农村,听农民的想法。据此回答1—2题:

2.工商企业的“脑病”和“眼病”,从哲学上看,病根在于他们不懂得()①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强调工商企业必须克服“腿病”,是因为()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创新就是站在前进的、上升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非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8月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由此,国内外媒体称之为新世纪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联系材料,回答:(1)旧中国,我国工业的分布有什么主要特点?(2)20世纪的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在此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哪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3)分析说明我国建设大庆油田的主要原因。

(4)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5)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6)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东北三省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辽宁省提出,要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吉林省提出,要建设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完成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提出,要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对4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分三类进行重组、改制的调整。这则材料中蕴含着什么重要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跨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题,在历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都有两道这样的试题。在该题中,地理学科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以及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历史学科中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政治学科不仅涉及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还联系十分丰富的时政内容。要求根据每一问题的要求准确全面作答。

答案:(1)旧中国,工业极其落后,地区分布又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关内沿海六省及上海市,工业产值占全国80%左右。东北是全国重工业集中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和大连,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是全国轻纺工业集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无锡等少数城市,当时内地各省除汉口、汉阳、重庆、太原稍有现代工业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现代工业。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都先后建成投产。60年代,我国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黑龙江大庆油田,打破了“洋油”的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涌现出鞍钢技术革新能手、著名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等英模人物。

(3)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打破依靠“洋油”的局面,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大庆油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石油资源被广泛应用,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是工业生产布局新的发展趋向,大庆油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石油含量丰富,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石油工业的优势条件。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大庆油田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大庆石油工业基地,利用附近可垦荒原,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对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起了良好作用。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解放了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长江三/R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20世纪末党中央义适时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已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我国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她的重大决策。这些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重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重工业能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模版)

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我市是安徽省农业生产大县、强县,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省农业标准化、优质化示范县(市)、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较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一、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一)、我市为提高农产品品质,结合本地实际,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基地:一是平原、丘陵地区1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其中优质稻米基地80万亩,优质麦基地40万亩;二是岗区乡镇10万亩“五早”经济作物基地;三是江淮分水岭乡镇种草养殖基地,牧草种植面积2000亩;四是圩区乡镇2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五是以汊涧百合基地、龙岗芡实基地、坝田榨菜基地、新街芦蒿基地为重点的5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五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基地品种优质化和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得到了大幅提高,规殖和精养面积逐年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二)、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与品质结构。我市立足市场需求,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每年我市农委都在品种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5-10个优质品种,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农民宣传,并通过送科技下乡等工程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促进我市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

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我市实际,按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产业规划,突出一村一品,发展本地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和经济价值高、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如金集镇益民村的家禽养殖、铜城镇铜南村的五元杂交猪养殖、天长街道杨圩村的休闲渔业、秦栏镇良玉村的玩具、化工产业、杨村镇街道村的村级工业园区等。我市在日常工作中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和上级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一村一品工程,目前一村一品工程已初显成效。

三、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市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更好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我市由农委和劳动局牵头,利用阳光工程等项目,对我市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务工的技术含量。通过技术培训,使我市的一部分农民工成为技术工种。目前我市许多农户务工收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并且满足了我市二、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合理配置,保证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63万人,劳务收入达75519万元,农民人均1554元,占农民所得37.2%。

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为就地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市引入农村,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政策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我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引导我市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加工需要,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成为我市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市拥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滁州市级龙头企业和30家我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涌现华龙、康盈、天鑫、正旺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万多户,建立了50万亩原料生产基地。我市现拥有绿色食品品牌7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以稻业经济合作社、麦业协会、渔业经济合作社、鹅业经济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龙头企业,下接普通农户,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良性发展链条。目前我市的三个主导产业,即粮食产业、畜牧产业、水产产业都形成了五个一的产业化模式,即每个主导产业有一片生产基地,有一批龙头企业,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式订单服务,有一个销售网络。

(一)、抓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带动力

龙头企业是y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843强龙工程,从全市龙头企业中挑选出8家粮食加工企业、4家畜牧养殖加工企业、3家水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银行贷款等方面进行倾斜,促进其产能扩大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档次,加快我市龙头企业发展。目前我市拥有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一家,8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计划到十一五末,要拥有产值5亿元龙头企业1家,产值1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8家;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我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取得了卓越成效。我市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饮品项目已上马投产,首批今麦郎饮用水已投放市场;由河北客商投资2000万元的杨村华生生物有限公司家禽加工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正在建设当中,规模养殖基地在专家的指导下,已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公司投产后,年饲养、加工家禽200万只以上;天叶肥料有限公司同广州润裕集团合作兴办安徽天叶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我市汊涧百合和于洼的芦蒿等蔬菜资源,专门从事脱水食品生产,年产脱水蔬菜1500吨和速冻蔬菜8000吨,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安徽质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五元杂交猪的自繁和饲养全过程,正在朝着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二)、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共有成员合计2.5万户,成员种养殖面积达40万亩。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自我组织、自我运作、自力更生”的要求,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农民自愿互利的精神,严格按章程组织会员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它们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农业订单这一载体带动成员增收致富,在我市龙头企业和农户间架起了桥梁,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和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

我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后成立了以汊涧农技站为核心的麦业协会,以市水产推广站为核心的渔业经济合作社,以畜牧中心为核心的鹅业经济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基地、办展示园,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了我市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化程度,为我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抓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

拥有一块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是保证我市农产品的质量的关键,也直接影响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在五大基地建设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签订生产订单,积极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来,使企业原料供应有了保障,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四)、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为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我市农产品档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我市通过多项措施,大力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积极组织绿色食品、安徽名优农产品申报。我市规定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安徽名优农产品成功的,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并在以后农业项目申报中优先安排,农委等部门对企业申报采取一站式服务,委派专人对其材料编写、生产改进等进行指导;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展会等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及品牌知名度。我市每年都积级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上海农展会、北京农展会、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影响较大的展会,为调动企业参展积极性,农展摊位费由农委负担,通过参加展会,对我市农产品品牌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为打开我市农产品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销路,提高品牌影响力,我市农委派专人对大中城市超市进行调研,为企业产品进超市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服务,并对企业产品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大中型超市,给予进场费等费用补助。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市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影响力日趋扩大。市正旺米粉有限公司正是凭着绿色食品的品牌,和河南思念、三全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并且每吨还高于市场价50元。齐大龙牌挂面,倮倮牌大米、康盈牌大米等产品已打入各大中城市超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

为了促进我市农产品销售,使农产品顺利的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渡,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对城区千秋市场、南城河市场、万家福市场、荷花塘市场进行整体规划,投资改建扩建,既促进了我市鲜活农产品的就地销售,也保证了我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二是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我市的水产品和芡实等颇具特色,围绕这些产品,我市在城北建立了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龙岗建立了芡实交易市场;三是在大中城市建立我市农产品销售办事处,专门向大中城市推介我市农产品,如我市渔业合作社在上海等城市建立了代理处,有力的促进了高邮湖大闸蟹的销售。

第四篇:关于如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在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和发挥应有作用,结合金石镇实际,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金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成效

金石镇是一个传统型的农业乡镇,全镇人口36700人、劳力19000多人,耕地13251亩。同我市众多的农业型乡镇一样,农业产业结

构多年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慢。长株潭一体化以来,为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在上级的引

导、支持下,金石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设施农业为主攻,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长株潭的“茶篮子、花园子”。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确立了改造传统农业(水稻、牲猪)、壮大新兴产业(油荣、玉米、蔬菜、畜禽饲养)、发展特色产业(金银花、晒黄烟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倾全镇之力,催生和壮大具有市场优势和发展

前景的农业支柱

产业、产品/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新的局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镇水稻面积31000亩,建立了石坝、文星、益民三村连片

1000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油荣种植面积9500亩,建立了月形油茶300

亩连片示范区,蔬茱面积4000亩,玉米种植面积1000亩,新开发金银花种植800亩、晒黄烟500亩。苗木800亩,有石坝生态科技园规模特色农产品基础不断壮大,其主要品种有玉兰、桂花、罗汉松等·生猪出栏14.5万头,禽20000羽,全镇新增规模养殖火户14户,小型养殖户60户,农户养殖产

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15亿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金石镇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金石镇发展经济的需要。

金石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10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5亿元,井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

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

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油茶、金银

花、晒黄烟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长韶娄高速公路的修建等,金石镇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好的变化,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心,坚持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

争优“红五星”工程等活动,同时,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组织进行村党支部负责人届中考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二)筛选与论证产业发展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展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

0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镇党委、政府,把寻求和发现产业项目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依

据镇情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

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

(三)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镇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组织村干部、农户代表到外地考察,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热情,使之逐步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四)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水利、银信、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好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

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

销组织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让其对全镇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镇党委、政府适时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

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几年来的结构调整虽然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从根本解决。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结

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产业结构

调整的进程。

另一方面,受传统社会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难以接受政府产业结构

调整的信息,小农意识使他们窃于探索、不敢冒风险。同时,文化

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信息灵敏、择业观念强、敢于尝试风险的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务农的主力军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妇女,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这些人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淡薄,导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结构与市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二)农产品品种单一,质景不高。

从目前来看,我镇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逐步趋于雷同,经济作物的种植仅停留在油茶、油茶、金银花等几类上,无法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生产分散,缺乏规模。

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多个分散经营的农户,势单力薄,缺乏规模,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现代农业规模效益,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四)加工流通路径未建立。

全镇仅有油茶加工、销售公司一家,农产品生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缺乏加工环节,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民收入依然微薄。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不少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当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有所减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规划与科学管理。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承载能力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重点,切实解决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棚、节水灌溉等生产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

提高抗风险能力农民合作组织是联接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户和企业的联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结构调研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尤其是规模大户组建各类协会,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充分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融人市场,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

收入。

(三)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围绕提高重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条龙”型经济,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提高经济价值,进入流通领域。按照“孵化培育一批,择优扶持一批,扶强做大一批”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上级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优质粮、肉猪、油茶、金银花、蔬菜、苗木等产

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产业

结构调整。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兴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规范化水平。

(四)推进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把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入股、出租、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

优化种养结构,打造特色经济品牌,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同时,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把油茶、肉猪加工业培育成我镇农业主导产业。

(五)加快新型农民培训

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不断探索现代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以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为平台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突出进行种植、设施农业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第五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桂阳县仁义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043004467140姓名:卢华中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且浪费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查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可操作性和产生的效益,进而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仁义镇位于桂阳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处,邻接省道s214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适宜烟草种植。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近1万人。以梧桐村种烟最为典型。

来到仁义镇的最大烟叶产业发展最好的梧桐村,依次访问了当地的老农、村支部书记、烟叶承包户及各个年龄层的村民。参观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走进了田间地头近距离观看了烟叶的成熟与否判断、采摘、编制、入炕、烧制、出炕、入库、分拣等。认真详细的学习和听取村书记村民的介绍,了解农村新型土地承包,使用和转让。以及对村中的各种人等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走进梧桐村,闯入眼帘的是金灿灿,长势喜人、正在收摘的烟叶,机电水井整齐的点缀其间,整个园区环绕梧桐村而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路边是整齐亭立的数排经济杨树,集约化育苗棚和在宽敞平坦的村村公路密集烤房群在村头整齐一致,给人以清晰 爽目完美和谐的的现代烟草种植的美丽画面,在这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现代烟草种植的意义,清醒地认识到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叶生产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各作物在将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大农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农村富余劳力解放、转型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必经阶段。

经调查仁义镇农民广泛种植烟草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在80,90年代使农民的小户种植规模不大,人均半亩烟田,烘烤、买卖都是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烟叶高质量不多,农民普遍收入与投入的劳力不成比例。进而在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这里的农民都放弃了烟草的种植。在经过五年的休养下,村中较富的几家首先开始了烟叶种植,这次他们与乡镇政府,烟草公司合作以每亩地每年八百元承包村中的土地,形成规模,同时引进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雇佣村中的富余劳力种植,聘用有经验的烟师负责打药、采摘、烘烤、,分拣和买卖。新型的种植形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大体框架,在示范园区,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建设起点高

他们利用乡镇有关职能部门,统力合作,全村推进首先在村东西两头各形成千亩烟田,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利用就近原则把水利、交通、电力等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成规模,加强了烟区生产道路、水渠、机电井、育苗大棚、烘烤中心、炕房群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大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种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 础。在利润和效益的推动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强力推行“利用政府,统一规划,成方连片”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新模式,把规模化种植作为烟叶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整个园区烟田连片规模大,标准化生产水平高,机械化生产发展速度快。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多种机械设备,着力改善烟草农业机械设备,提升机械设备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烟用机械。大力购置起垄机、覆膜机、挖穴施肥机等,重点在烟田起垄、施肥、覆膜、灌溉等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劳动用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计件计量的用工方式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高

他们严格管理,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使烟叶生产整体和质量效益明显高。预计平均亩产量在290斤以上,种植主切实得到实惠,烟叶生产效益高。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

他们有规模大的育苗中心、烘烤中心,组织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专业队,确保了烟叶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一 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几年来仁义镇党委、政府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先后为梧桐村争取到投资500余万元,集中建设烟田机电井40眼,管网22872米,水池6个,塘坝2座,沟渠4833米,烟田道路5774米,育苗大棚16座,密集炕房50座,有效地改善了烟农的生产条件。密集炕房的建设改善了烟叶的内在品质,节省了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积极争取涉农资金,制定了项目跟着产业走,争取到变压器2台及相关的电网设备,各个项目的实施为专业化 生产和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二 规模化种植有了新突破

党委、政府加大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引导烟叶生产向元里、桐干、生产片区转移,大幅度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2011年总植烟面积3800亩,全部连片成方,其中有2个千亩以上元里,根据规划桐干村村北的三千亩良田将改变其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这样桐干村2000名村民将脱离农田,或成为被雇佣者,进入类大农场出卖自己劳动力,这样从土地和劳力上促进了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

三 集约化经营已现雏形

仁义镇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2011年政府科学规划育苗工场,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供苗。全镇16个育苗大棚,梧桐村8个育苗大棚实现了以烟农为主体的集约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管理。烟叶生产环节实现了统一机耕、集中统一供苗;集约化烘烤中心的建设稳步推进,降低了烘烤成本,提高了烟叶质量,增加了效益。机械化生产速度加快推进,以烟农为农机购置主体,已经使用上起垄机、覆膜机、运输机械等小型农机设备,提高了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真正达到了减工降本增效的效果。四 专业化生产服务提升了烟叶生产水平

该镇从烟叶生产环节着手,加大扶持力度,引进社会资源,争得办县烟、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服务办法,提升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冬季深耕,连片成方的烟田取得公司支持,无偿为烟地深耕;育苗环节,有育苗中心三处,商品化统一供苗能满足全镇烟田用苗。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在整地起垄、施肥、移栽、中耕除草培土,病虫害防治、灌溉、打顶抹权、采摘编杆、烘烤、挑拣分级等生产环节问题全部雇佣工人。有经验的农户从事这些专业分工的细化,不仅培养了技术能手,而且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提高了职业烟农队伍素质,提升了烟叶生产管理水平,为烟叶丰产丰收和烟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生产的薄弱环节。主要是: 一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从阴山村的烟田配置上可以看出基本符合现在的烟叶专业生产,但是还不完善,资源配置还不合理,很多村庄缺少必要的生产配套措施。

二 规模化种植存在着规模不大的问题

在阴山村烟田连片成方虽说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全乡其它村庄没有出现。很多村庄需要土地的集中,资金的集中。三 种植烟草队伍不专业

当前、该镇烟叶生产实施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比较低,专业化分工日渐明晰,但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组织、引导和机制。在许多生产环节还没能实行机械化作业。四 标准化生产存在不平衡

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移栽不统一,地膜覆盖少,种植不规范,套种 严重,施肥不足现象。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没能很好的接受和落实。五 集约化管理经营和自动化水平低

集约会化经营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仅仅是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和配套的机制。运用先进的科技,以基础设施投入作保障,通过精细管理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持本镇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实现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动土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展大村,大方,生产单元。明年按照百分之百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区划出1个3000亩,2个1000亩以上的大烟方。突出重点区域,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谋划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跟着烟方走,特别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电等相配套,通过配套完善硬件设施,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环境优美,功能齐备的生产格局。

三 继续引导大户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烟农队伍

按照“政府组织,农户自愿,村委监管,业主承包”的方式,依法依规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提高种植规模集 中度。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激励机制的运用,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优化布局。

四 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烟叶科技进步

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宣传和培训,达到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使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的能力,加快烟叶标准化生产进程,推动烟叶生产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 扶持发展专业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组建专业团队如机械专业队,负责烟地的起垄、施肥、移栽、覆膜、中耕、灌溉等。植保专业队,负责烟叶病虫统防统治,提高植保防治效果。分级专业队,对烟叶的等级分检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界定清晰的专业化基本管理模式。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烟叶生产向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

对于稳步发展的烟叶生产在下一步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烟叶种植先进管理模式,借鉴及引导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通过加大智能投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来积极推动烟叶生产由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保持村中烟叶生产稳步向前发展。以村带乡、以乡帮乡、以镇促县,共同富裕。

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概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