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1-90909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3 18:51: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赵桂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旅游+文化+生态

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秦皇岛打造成为“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上半年,赴山西大同、晋中,陕西西安、宝鸡及河南焦作等地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值得借鉴。下面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项目建设必须规划先行,1 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而文化旅游项目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秦皇岛文化独具的特色魅力,切实把项目做特、做精。大唐芙蓉园以“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为定位,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日本园林大师秋山宽承担园林景观设计,是以水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浓缩盛唐文化的大型主题博物园。同时,规划注重夜晚景观营造,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美妙绝伦,建设了一座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景区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2、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考察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多渠道投入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各地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而作为全国首 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却亟待完善,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形象,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焦作市为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投入60多亿元修建景区外围的道路,先后建成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自筹资金25亿元在城市外围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全长36.8公里的焦青旅游公路,还投资2194万元修建了3条观光索道共2247米。云南丽江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

3、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包装推出精品特色专项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来改变和完善文化旅游客源结构。我市应进一步整合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深度推进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按照资源特色和区位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打 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文化精品线路,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建议重点打造京东旅游环线(北京—承德—秦皇岛—唐山,感受浓郁的帝王文化气息),海上金三角之旅(秦皇岛—大连—青岛体验海洋休闲文化),长城文化游(包括天下第一关、长城博物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城、可延伸至抚宁董家口长城、抚宁板厂峪长城及长城砖窖),养生文化长寿游(包括秦皇岛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长寿山),名人别墅游(以北戴河近代老别墅观光及住宿体验为主),红酒文化游(包括昌黎华夏葡萄酒庄园、朗格斯酒庄、昌黎葡萄沟、昌黎玛蒂尼酒庄、抚宁县天马山、卢龙鲍子沟、德源山庄、柳河山谷),观鸟生态游(以爱鸟、观鸟、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包括鸟类博物馆、北戴河湿地、北戴河浅水湾、联峰山公园、山海关石河、昌黎七里海、昌黎大蒲河口、抚宁天马湖、卢龙桃林口)及浪漫婚庆游(重点推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北戴河区整体、北戴河湿地、青龙祖山等产品,注意结合薰衣草种植基地以及卢龙玫瑰庄园等特色景点)等8条旅游文化精品线路。

4、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晋中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有效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广泛开辟渠道,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提高知名度。我市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高规格,大 声势营销。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扩大在中央和境外媒体旅游宣传,强化省内媒体旅游推介作用,本地媒体积极开展旅游节目和栏目,特别是要强化互联网宣传;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联谊会、推介会、区域性旅游交易会,通过资源(产品)的展示、推介活动、资源(产品)状况的实地考察,与合作伙伴加强联络和沟通,推出最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三是集思广益,加大制作开发旅游宣传品力度,形成全市特色旅游宣传品系列,包括画册、声像宣传品、旅游书籍、文艺作品、旅游卡通形象、特色旅游纪念品、有针对性的特定市场宣传资料等。四是支持各县区、相关单位和旅游企业,策划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庆、会展和旅游文化活动,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吸引力。

5、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是直接拉动旅游收入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消费各要素中,购物作为最大需求弹性要素之一,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在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的50%。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已是当务之急。目前,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刚刚起步,几乎尚属空白。各旅游景点销 售同样的旅游工艺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出现了在我市景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在国内其他旅游景区也可以买到的情况。因此,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开发,要集中体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及生态文化特色,集纪念性、欣赏性、实用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注重新颖的品味、馈赠的价值,应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阶层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6、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一是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二是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三是积极吸引影视作品创作拍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让吹歌、民歌、地秧歌、皮影、猴打棒等特色民俗表演走入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五是提倡各景区错时举办风格各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参与性游艺项目。

7、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与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进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随着游客吃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政府对饮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扶持力度(比如长城饽椤饼、四条包子、荤锅、杨肠子火腿肠、老二位麻酱烧饼及赵家馆饺子等);二是要强化餐饮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老字号”餐饮品牌及优秀知名餐饮企业的宣传力度;三是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

8、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尽快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9、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规划优化人才结构。应当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结合秦皇岛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既要从秦皇岛的市情出发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的需要,又要放眼世情和国情,用世界眼光和国家高度来规划人才发展,不仅扩充人才数量,而且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并且完善人才素质。这样,我们的人才规划才不落伍、不闭塞、不保守,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开发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艺术原创人才和表演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文化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旅游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会展管理、动漫游戏、资本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秦皇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化战略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

4、《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5、《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

核心观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结合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就如何发展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核心观点有: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人才,等等。

联系电话:*** 邮箱:dxzhaoguihua@sina.com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沈阳铁道青年国际旅行社 于波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喻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快速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前景广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_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与此相适应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沈阳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服务业龙头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确定;由此也奠定了沈阳市在全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相对于其他国内外先进旅游城市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经营理念缺乏前瞻性,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沈阳部分区、县政府分管旅游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人员长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旅游服务行业服务规范及要求了解甚少,甚至对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缺乏系统的了解,难以给游客提供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旅游文化等文化产品与服务。

2.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灵魂;沈阳具有享誉中外的旅游客体,却没有夺人眼球的旅游形象营销。长期以来沈阳旅游形象宣传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调,缺乏特色,雷同单一,对地方所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对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和民族生活方式以及历史遗留的工业旅游遗产展示不足,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了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3.具备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开发策划却仍停留在简单回归自然的初级阶段。

4.丰富的旅游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产品组合中不够完善。新产品开发缺乏针对性,与国际国内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在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企业竞争力、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因此,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整体全面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改革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从机制上保障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旅游产业客观上要求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地方政府部门是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代表,经营权理权归经营企业所有。从管理的角度,调整组织机构,让旅游资源所有者统一旅游区的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体制不清,建议成立通管全市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以打破目前条块割据的旅游诸侯经济,统一整合旅游资源和科学规划,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浓烈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整合营销资源,联动开展旅游区域的整体营销宣传。

设计出独特鲜明、地方特色浓烈、具有感召力的沈阳旅游品牌,树立形象,需要对沈阳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起旅游区域的主打品牌,贯穿旅游区内孤立、分散的景点,对各区、县的旅游要素进行系统化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与吉林长白山景区、黑龙江镜泊湖景区、内蒙古草原景区的联动营销),增强旅游区域整体竞争力,叫响“游遍东北,最佳沈阳”的宣传口号。建立“沈阳旅游经济圈”,提升圈内旅游产业的资源功能,加强各单元资源之间的协作,实现旅游区域资源整合,将经过合理有效整合的沈阳区域旅游品牌,在省内外、境内外广泛宣传,整体营销。

3.从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好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注重对旅游环境的建设。

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通过对旅游区域整体的策划,完善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有效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掘和科学利用,规范旅游者的观赏与保护性旅游行为。通过立法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者和管理者随时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处以重罚严惩。对旅游者而言,也需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其旅游行为加以约束,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健康、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良好的旅游生态势必催生出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富裕一方百姓。目前,沈阳旅游产品仅仅依靠“一宫两陵”、“一山一府”等观光类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必须有多种类型的旅游新项目、新产品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时代悄然而至。因此,我们应提倡“旅游城市化、城市景观化”的理念,明确旅游产品要从以观光为主的单一性结构向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各类特色产品为补充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转变。

4.调整传统产品的结构,通过转型,提高沈阳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关于社会环境与旅游目的地打造问题。我们认为,沈阳旅游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早日建成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树立“旅游城市化、城市景观化”的发展理念,通过理念强化意识,用意识转变思维,以思维营造氛围,形成“大旅游”的共识。把旅游经济放在招商引资、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的同等位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要加速城市旅游文化改造,科学规划、舍得投入,把城市作为最大最美的景区来打造。加大舆论宣传的支撑,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与市民生活切身利益相关。通过开发沈阳原汁原味的满、汉旅游产品、大力开拓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和度假旅游、会议会展旅游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利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加大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力度,留住游客,延长游客在沈阳观光的时日,提高本地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5.按游客消费心理需求,在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同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消费的心理需求,创新设计不同的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山水旅游、游乐竞技旅游、古镇(街)观光旅游、自驾游、进香礼佛游、现代工业游等旅游产品。深度挖掘环沈阳旅游产品,将沈阳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复合式旅游模式推进。

6.改善旅游市场产品营销策略,加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丰富营销手段。

我们认为城市旅游整体形象构造与品牌营销应坚持国际、国内并重,“冷热结合、远近互动”的营销策略,构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旅游营销体系。一方面有效整合沈阳各区、县旅游宣传资源,强化沈阳市整体形象宣传,在中央电视台1、2、4套、有关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台黄金时段、以及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媒体上宣传城市形象和产品。推进区域联合营销,巩固大东北旅游区域合作关系,加入中国古城旅游合作联盟;完善旅游大篷车促销计划,与各县市和旅游企业一起赴国内外及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重点旅游客源地进行推介促销。有选择地整体参与境内外著名节庆活动和观众流量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展销会,与境内外旅游机构、媒体和旅行商签约合作。加入国内外知名旅游网、友好城市网站,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12301旅游公共呼叫平台,24小时提供咨询、培训、集散、投诉和应急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专业化营销体系,与旅行社等企业合作,分时段、分对象、分产品组织宣传促销,做到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游客。针对像提案中所述的自驾游、商务游、古镇游、山水游等不同类型产品和市场主体,分类在网络、平面、立体媒体上充分宣传营销,从根本上改变沈阳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现象。

7.发挥本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主推手作用,降低运作成本,杜绝“黑导”现象,净化旅游环境。

针对我市旅游业人才缺乏,景区、旅行社、饭店从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大专毕业生,学历偏低,整体队伍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服务质量欠缺,违规违纪现象频出,尤其是中高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规划、休闲娱乐经营、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培训师等紧俏人才奇缺的问题,从整体素质强化培训提高入手;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旅游市场。重新制订《沈阳市旅游管理条例》,充分发挥联合执法优势,着重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重点旅游景区、“黄金周”市场监管和“零负团费”治理工作。建立24小时的110旅游维权网络,成立沈阳市旅游执法大队,全面净化旅游市场。构建旅游诚信体系,通过诚信和合理公平交易,引导游客消费,督促市场良性竞争。坚持标准化引领,不断延伸管理和服务领域,完善和制定酒店、餐饮、车船、乡村区(点)的服务标准,通过服务达标、等级评定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共同创造和谐旅游环境,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引导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定期开展知识技能、服务技巧交流活动,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大赛、厨艺大赛、导游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人才享受特殊津贴,正面引导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市场环境。

要从严整治“服务低劣”、“压价竞争”和“黑车”、“黑导”现象,净化旅游产品环境,彻底铲除误导、瞎导的“黑导”现象,维护好沈阳旅游产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保障全面推进沈阳旅游产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0一四年九月十六日

第三篇: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可谓决策英明,顺应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点繁多等特点。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和旅游强市相比,还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俗风情、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深层次开发不够,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也存在配套管理尚有差距、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二是文化旅游创意和包装不够,产业链不紧密,文化娱乐活动项目少,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开发配套跟不上;三是高层次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和人才缺乏,开放和融资力度不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建议:

1、树立文化理念,完善旅游思路。各级政府、文化旅游部门和涉旅企业要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文化旅游产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突出“民俗风情、文化内涵、特色品牌”的特点,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围绕邯郸十大文化脉系和“五河绕城、北方江南水城”的城市建设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和“谁投入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抢抓中央和省狠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项目产品为支撑,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生命,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强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包抓重点景区力度,尽快设立各级文化旅游执法机构、智囊顾问团和咨询服务中心,完善落实刚性长效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文化旅游产业浓烈的社会氛围。坚持逐级制定落实文化旅游产业目标责任制,像抓项目建设一样长期不懈地狠抓文化旅游业。

2、加大开发力度,加强景区管理。各级政府要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拓宽融资渠道,制定具体细则,设立必要的体制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会,基金来源由上级争取、同级财政拨付、涉旅企业筹集、捐赠等,确定专门机构管理,用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宣传、创新创意、市场开发、公益设施和表彰奖励等。政府要聘请权威机构和旅游专家依据国标进行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和指导,引导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宗教等特色项目进入景区,努力提高重点骨干旅游景区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市内外实力强、诚信度高的组织和个人,采取独资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到商洛兴办涉旅企业。在政府集思广益、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招投标,中标企业对民俗风情、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等,高起点、大手笔尽快进行开发。

3、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市场潜能。

①文化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广泛挖掘、整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和动人故事,旅游企业按照小题大做的思路,坚持“三分造景、七分造势”。旅游、文化与计划、工商、国土、水务、商务、科技、城建、市政、林业、生态农业等行业密切协作,建设与市场营销宣传紧密结合。

②政府重点打造和宣传整体形象,搭建平台,创造宽松环境,企业立足绿色生态、历史文化、人文资源,重点打造景区景点,提高服务质量。

③政府相关部门和涉旅企业要不断延伸产业链,进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吃。注重品牌、精细和农家特色,对照相关标准,努力提高商洛小吃和农家乐的花色品种和档次。

住。注重地域个性化和旅游度假特点,按照行业要求,突出休闲、舒心和别致。

行。注重完善规范旅行社和游客中心,便于团队旅行和自驾游。对长线旅游特别是住宿过夜性导游给予制度性奖励。

游。注重以山水绿色生态景区景点为核心,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景区景点资源,辅以文化、历史内涵诸如博物馆、大云寺、历史遗址、山寨文化等。化高尚为时尚,向人性化、趣味化、健身化方向发展。

购。注重地方特色、实用和携带,向相关部门申请,就近设立旅游定点购物超市、商场和免费快递邮寄项目,按购买量奖励中介人员。

娱。注重文化品位,雅俗共赏,以俗为主,迎合大众游客心理需求,设立互动性演艺中心和娱乐点,增加游戏、浪漫和健身等项目,起到放松、幽默、搞笑之作用。

4、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效果。各级政府和涉旅企业要大力借鉴、、举办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互动式演艺活动,坚持在中省市报刊、电视等媒体大力推介宣传等模式和经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和研讨等主题活动,力争使《山泉》、《清风》、《丹江潮》、《商洛文化》、《商洛文化研究》等商洛各类文学艺术期刊和作品进景区、进宾馆等。宣传、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成本低、见效快的网络宣传和管理,加强地域间合作、交流与支持的互赢机制;对不利于商洛文化旅游的负面文字一方面采取具体行动切实进行整改,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影响。对于长期坚持正面宣传商洛文化旅游力度大、效果显著的市内外媒体、作者和有关人员定期给予重奖。按照一定程序,对权威性、带动性强的名流、专家和外国人聘为文化旅游顾问或荣誉市民,通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争取影视拍摄,增加旅游景点。宣传、文化、广电部门要统筹规划,切实借鉴无锡三国影视城、杭州宋城、银川影视城等经验,像凤凰古镇一样,千方百计争取尽可能多的电影、电视在我市进行拍摄,力争使我市涌现更多的影视基地和场景,使之成为新的景区景点。凡来商洛拍摄电影、电视的单位和剧组,我市给予全力支持、帮助和配合,并奖励引进和联系的主要单位和人员。激励、鼓励市内外专业人士创作针对商洛的有质量的电影、电视,改编诸如贾平凹的《秦腔》高兴、京夫的《鹿鸣》、孙见喜的《山匪》、方英文的《落红》、陈道久、郝臣杰的《商山四皓》、王林斌的《闯王真功传奇》、张小鸣的《商洛1946》、李建州的《走近商鞅》等,并尽可能搬上银幕、屏幕和舞台,根据效果和影响力,用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切实给予重奖。

6、学唱地方戏剧,普及演唱活动。宣传、文化部门要制定相关办法,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像迎国庆唱红歌一样,倡导和号召广大市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带头作为政治任务,每人至少学唱两首以上商洛花鼓、渔鼓、山歌、民歌等地方歌曲和唱段,在市内外公务及民间活动中普及演唱。由旅游企业和文化部门协商,组建景区业余剧团,在景区景点游客流量大的季节和节假日进行演出;对于平时工作日,景区可视情况聘请几个原汁原味的民间艺人经过包装,进行商洛地域特色戏剧、花鼓和山歌等演唱。具体办法是或景区支付适当报酬,或按合同对外承包。要特别重视篝火晚会、民歌对唱等旅客喜闻乐见的各类互动式娱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吸引游客在我市住宿逗留,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收入。

7、重视文化创意,打造旅游纪念品。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和涉旅企业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和方案,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和文化软实力,努力弘扬文化绿洲传统,打造生态旅游市场。要注重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创卫”,完善公园设施,统一布局和要求,整修景区沿线房屋、美化环境,集中展示风土人情、传统民俗、雕塑雕像、山寨文化、古现代诗词文化等。以市民间工艺协会为龙头,鼓励有能力的组织或个人,大力开发普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洛民间工艺品和各类旅游纪念品,在景区景点和游客流量大的城区策划出售贾平凹等商洛籍作家的优秀作品集和反映商洛的美术、摄影、书法、戏剧等作品,制作《月亮光光》、《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商洛花鼓名戏名段和民歌的光碟及动漫产品等。与邮政部门联系,长期印制、出售景区文化旅游名信片;在元旦、春节前夕,统一印制发售品位高、成本低、具有商洛特色精美的文化旅游型贺年卡等。

8、整合旅游资源,贯通商洛景区。政府及旅游部门要充分利用铁路、高速路、国省道贯穿我市六县一区的交通优势,尽快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加强市内和周边省市旅游景区景点的互相宣传和合作,努力强化规模和循环经济;及早设立商洛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线路,发放一票通、年票和门票折扣、团体优惠票等,有计划地鼓励有实力的市内外企业和公交公司开辟旅游营运专线,在车辆购置、营运许可、站点设置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优惠和方便。同时,着力推出华山—华山南区—天竺山—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武当山,西安—商洛—南阳等国内旅游线路,采取多种超常规的优惠措施和办法,吸引、刺激更多的市内外游客持续不断地在商洛观光旅游。

第四篇:浅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浅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景区建设有条不紊进行,薛仁贵寒窑、龙门景区、高禖庙等几个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旅行社、酒店宾馆的管理日趋规范化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都为尽快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我们的不足。严格来讲,我市的旅游业,作为现今社会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尤其是,我市在运城范围内横向比,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全省范围纵向比,旅游经济收入尚未明显。旅游产业是指旅游业和为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行业的总称,旅游产业所包括的行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旅游产业之所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就在于它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的方方面面。我市的旅游业还远远不能带动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旅游产品(即景区景点、游览线路等)还没有诞生,更谈不上卖点。旅游产业的链条还缺乏环节,我市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等等旅游要素还很匮乏,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旅行社只有输出没有引进,当然就不可能换取外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此,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但是,随着国家发

展旅游产业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已把发展旅游产业列入我市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省委书记袁纯清来运城调研时也提到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已成必然。下面就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要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在领导干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旅游产业,为什么要抓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新兴的旅游产业同传统产业性质区别开来,要把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来抓。

首先,上级政府部门在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让下级旅游管理部门、企业敢开发、能开发、开发好;再一方面做好旅游产业所涉及相关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比如城建局在做城市规划及建设时应考虑到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公益宣传如何体现我市的历史底蕴等等,都需要政府统盘考虑,长远着眼,持续发展。

其次,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旅游管理部门更是要全面认识旅游产业,要做出适宜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要站在整个产业链条的顶端合理统筹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中心,改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出击,找准旅游发展适宜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发展。

最后,社会配合。事业单位、个体工商业者、人民群众,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要有目的的进行创业,不要千篇一律,要有地方味,要有特色;门面招牌、街道公益牌等要从整个城市的品味、要求出发,彰显本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少喊政治空头“口号”,多唱生态、绿色、历史文化“大戏”。

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社会群体三级相互配合,紧拧一股绳,同唱一台戏,上通下达,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旅游管理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群众配合协作的大环境、大氛围。

二、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是关键。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条中其他各环节存在的载体和依托。有景点才能反映文化,才有旅游产品、旅行社酒店宾馆及旅游运输业、文化娱乐业等的发展,才能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要与我市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发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一要有“讲头”,要充分发掘出我市旅游资源的“讲头”,比如“鲤鱼跃龙门”、“船窝古镇”、“卜子夏讲学”、薛仁贵“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薛暄“游龙门记”等等很多,都是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的;二要有“看头”,要把旅游景区、景点的亮点突出出来,要把历史典故,即“讲头”通过景区景点完美诠释、演

绎出来。现今旅游已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游逛、吃喝玩乐了,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来回味历史,来陶冶情操。我们要把景区景点的“讲头”“看头”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尽量规避出现有“讲头”没“看头”或者有“看头”没“讲头”。

另外,我们的旅游开发,还可以与 “一乡一品”“一乡一景”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比如莲池、韭园、桃山、琉璃国、锣鼓等等,通过展示实际的生产生活,展现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步伐,来吸引游客。

三、人才培养是保证。

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要加大对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为旅游发展培训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县域间的旅游人才培养合作,相互学习和提高,解决人才短缺之急。切实重视培养、提拔、重用一批有创造性、有进取心、有实干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锻造一批有耐心、有热情、有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为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2_年5月10日

第五篇:关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张民义

最近,我与部分驻宝省政协委员,先后深入眉县、扶风、岐山和凤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市旅游局和县上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基本情况,共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调研情况如下:

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7%,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县(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加力推进。市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上编制完成了《宝鸡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勾画了蓝图。扶风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岐山县在出台的《周公庙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打造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易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凤县先后聘请10多家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规划权威机构,编制全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2、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市、县政府将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40多个,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等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截止10月底,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9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在建、续建和完成旅游项目61个,总投资114亿元。法门寺文化景区一期工程、中华礼乐城、中华石鼓园等一批旅游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并对外开放。结合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石鼓山—茵香河区域旅游核心区开发进展顺利。扶风县今年确定并实施了投资6亿元的十大旅游项目,西府古镇、中华民俗风情一条街、宝塔美阳旅游小镇、南宫民俗园4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眉县全面启动了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林泉雨居游客中心、太白明天展示馆等五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并投资202_多万元对部分景点和宾馆饭店进行包装改造,使景区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3、注重促销,扩大宣传。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比较重视旅游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制作了《游宝鸡》旅游指南和《炎帝故里.宝鸡》旅游画册,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宣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

抓住西安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在100辆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的世园会专线旅游接待车上设置车体广告,全面推介我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眉县采取重大节庆宣传、与媒体联手宣传和走出去宣传促销的办法,大力推介太白山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对太白山的知晓度明显提升。岐山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周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品牌,利用多种媒体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增强了景区的文化感染力和游客吸引力。凤县着力打造推介“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使其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国最美小城”。

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宝鸡拥有 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从我市纵向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开发建设,一些新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对调整全市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横向比,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功能不足;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规模普遍不大,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较低;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高速

公路“十字”骨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从全市情况看,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市县财政不够充裕,政府对旅游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民间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

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对提升地方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着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要将宝鸡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这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带动、建设精品”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适合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各景区景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托宝鸡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和延安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大底湾遗址等资源,建设中华民族远古文化长廊;依托宝鸡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天水及其附近礼县大堡子山遗

址等资源,建设周秦文化长廊;依托宝鸡法门寺、龙门洞、金台观和西安楼观台、天水玉泉观、麦积山等资源,建设宗教文化长廊;依托秦岭北麓的茵香河、天台山、太白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规划形成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力求使规划凸显宝鸡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努力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

2、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精心打造精品工程。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地貌特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条件优越。要在加大财政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和“让小利,得大利”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保障。要把推进旅游产品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精、细、美上再下功夫。一是要着力建设名景。宝鸡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应该确立几个最具宝鸡特色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国有影响的“名景”。要突出抓好法门寺、太白山、周公庙、钓鱼台、五丈原、吴山、金台观、龙门洞、关山草原、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景区建设,突显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景点,提升景区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宝鸡观光旅游;二是要倾力打造名品。结合我市的旅游特点、地方风情、材料资源,研究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如可用钛材、泥塑制造炎帝、周公图像和法门珍宝等,也可将手工布、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等制作和销售引入旅游景区,为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民间工艺,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消费,买到称心如意、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要注重开发名吃。宝鸡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如岐山臊子面、农家醋、文王锅盔、凤翔金钱肉、豆花泡馍,扶风鹿糕馍、“一口香”等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小吃风味的基础上,像扶风关中风情园、岐山西岐民俗村那样,进一步挖掘宝鸡的饮食文化,开发出既有宝鸡特色,又受游客喜爱,还便于携带的系列小吃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3、着力牵龙头、带“三产”,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第三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以“做大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创新旅游营销思路和方式,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兴增长极。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交通、娱乐、购物、接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打造宝鸡都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抓住宝平高速、宝汉高速、太凤高速、合凤高速开工建设及西宝高速扩建、关中环线宝鸡西沿线等干线公路建设的机遇,形成贯通主要景点的宝鸡旅游大环线。规划建设太白山沿秦岭北麓至市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开通高速公路沿线景点快速旅游客车,使景区之间的衔接更加便捷;大力发展文化娱乐、美食购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硬件设施的品味和档次,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现有旅游网站,设立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等增值服务;围绕发展文化旅游,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乡村,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积聚人气,留住游客,真正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