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论文[五篇材料]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1-57803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4 22:15: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再定位,借鉴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成功的就业机制和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高等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

如今正是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国家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在发展,高校在扩建,大学生在增多,加上09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我们作为即将就业的人当然很关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二月分析报告显示,上海成为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省市,内蒙古排名第二,北京仅以23%的签约率列第四位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根据麦可思调查,现在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5.8%,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87.5%。有这么大的就业率差距,就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所以在求职中不断地碰钉子,才逐渐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真实信息。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臵。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企业方面的原因

1.市场容量不足,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少

从国际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 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太少,举一个例 子来讲: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 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应该大力提倡 发展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就业市场环境不够公平、公正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 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 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 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 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 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阻碍,如性别歧视、名校效应、专业限制等,尤 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正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 雪上加霜。一些用人单位亟需规范,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于大学生就 业提供政策性的支持。只有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3.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国际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大幅裁员近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企业方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据今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再创记录,达2.1亿人。而在国内,裁员狂潮也在地产、金融等企业的带领下迅猛袭来。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臵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5.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2.高校专业设臵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臵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高校未组织学生就业培训,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4.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5.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据《市场报》2002年报道,江苏省大学本科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月薪2000~2500元,机关事业单位是其理想中的工作单位,专科生则选择到企业工作,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不相上下。对于近八成的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的期望仍然过高。

2.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就像一支润合剂,巧妙融洽应聘者与面试官之的关系。但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对大学生丧失信心。

3.考证存在盲目性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导致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盲目地考证。

4.对企业不够了解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应聘公司的相关背景和应聘职位的情况以及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无论对员工个人或 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作 者: 张莹 编著)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另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但真正创业的人不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相关政策及建议性对策

(一)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09年国家关于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1)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3)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4)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5)增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深化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7)见习计划 2、10年国家出台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1)鼓励自主创业给予小额贷款

(2)鼓励企业招聘应届大学生,给予企业一定补(3)政府创建就业基地(4)15万应征入伍

(二)建议性对策

1、从自身方面考虑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

(2)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3)要有良好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忙碌的工作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

(4)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臵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从社会方面考虑

(1)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政策引导,鼓励其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2)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3)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臵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从政府,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四个方面着力解决并有机配合,力求构建一种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机制 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当代大学生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关注市场信息,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年4月.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年6月.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月.

张莹: 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宋智勇,段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3期

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010年6月9日

附录一:

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本小组各成员都表现得很出色,积极相互配合,同时也非常认真地对待组长安排的任务。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也都会提出来相互讨论,征求大家意见,互相帮助。

本小组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就业形势‛,由付慧敏、汪永鹏负责; 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由蒋文君、甘美琴负责; 第三部分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相关政策及建议性对策‛,由夏建丰、汤华茂负责。

开题报告由付慧敏誊写,内容由小组各成员讨论完成。论文正文由小组各成员完成各自部分,再到组长那汇总大家讨论整理。

总的来说,这篇论文是本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其必不可少的贡献。

附录二:

张莹: 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宋智勇,段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3期

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核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数计学院08级(3)班

组长:蒋文君 学号:08010316 组员:甘美琴 学号:08010310

付慧敏 学号:08010307 夏建丰 学号:08010337 汪永鹏 学号:08010328 汤华茂 学号:08010325

指导老师:陈红萍老师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zp.china.com.cn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 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 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 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 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 共同的努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 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甚至发出“毕业即失 业”的感慨。毕业生手拿高校毕业文凭,却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便政府 每年提供约 900 万的就业机会,可对于庞大的待业人群,无异于饮鸩止渴。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趋势

一、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 2000 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 年毕业生的人数是 2001 年的 5 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280 万,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73%;2008 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 559 万,大学生就业率为 70%; ;在 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 77.8%,连续 9 年保持在 70%以上;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680 万人,700 多万名中专、职高、技 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可 ① 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 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 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 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 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二、当前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 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 “卖方” 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只有 145 万高校毕业生,而 2011 年达到了 660 万,10 年间增加了 515 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 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 大于求”,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 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 分变成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 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 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 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 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 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 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 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 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 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 三项仅有 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 展示自己,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缺乏对自己的 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 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 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5.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 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 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缺乏 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指导,仅仅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 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 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6.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 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 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痛失工作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 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 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 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 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 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 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 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 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 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 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 质。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 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 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 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 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 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 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 部。因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 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 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 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 到社会失业人员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 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 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 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作出应有的贡献!

zp.china.com.cn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结合材料,我想谈一下我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形势艰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形势的需求所导致。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学生过多呢?中国的就业市场,从其特点来看,还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而农民工还做不了的工作。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实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与城市化紧密相连。但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工业占主导,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中少有。而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是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那是不是我们大学生数量过多了?有人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批评大学扩招的政策。但问题不在这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要求孩子上大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应努力满足这个需求,而不是抑制这个需求。何况谁也抑制不了这个需求。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

所以说问题不在这,在我看来,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自我认识不够: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六、学生及家长的择业观念错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创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自我观念及认识的提高: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二、高等教育改个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

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以上就是我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十八大三中全会上国家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很多改良措施,结合教育及市场方面的改革,我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会在近年得到一定缓解。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如今正是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国家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在发展,高校在扩建,大学生在增多,加上09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我们作为即将就业的人当然很关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二月分析报告显示,上海成为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省市,内蒙古排名第二,北京仅以23%的签约率列第四位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根据麦可思调查,现在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5.8%,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87.5%。有这么大的就业率差距,就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所以在求职中不断地碰钉子,才逐渐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真实信息。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企业方面的原因

1.市场容量不足,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少

从国际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 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太少,举一个例 子来讲: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 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应该大力提倡 发展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国际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大幅裁员

近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企业方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据今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再创记录,达2.1亿人。而在国内,裁员狂潮也在地产、金融等企业的带领下迅猛袭来。

3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2.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高校未组织学生就业培训,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据《市场报》2002年报道,江苏省大学本科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月薪2000~2500元,机关事业单位是其理想中的工作单位,专科生则选择到企业工作,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不相上下。对于近八成的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的期望仍然过高。

2.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就像一支润合剂,巧妙融洽应聘者与面试官之的关系。但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对大学生丧失信心。

3.考证存在盲目性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导致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盲目地考证。

4.对企业不够了解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应聘公司的相关背景和应聘职位的情况以及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无论对员工个人或 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作 者: 张莹 编著)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另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但真正创业的人不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形 势 与

13室内设计(1)班

董如月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teniu.cc更多原创-(http://www.teniu.cc/)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

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异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差异大;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结构———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性差异大。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是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岗位与劳动者互相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6,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4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的“激增人口”,对今天的就业形势影响极大,必须经过数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缓解。正是由于人口多,基数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也多,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其就业形势不可能不受到冲击和影响。

四是与大学生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层次比较,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整体仍相对落后。虽然高校是接受和传播先进理念的前沿阵地,但在大学生中“一次性择业”、“稳定性第一”、面子问题等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体制内单位去、就业岗位要令人羡慕等等,仍是现今大学生就业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是否能够用其所长就不再被考虑了,这也造成了学不致用、才不所专等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外部因素来说,一是要缓和我国城乡分割、体制内外分割的现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使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活化”市场。三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引导,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位转化能力,并大力促进“灵活就业”和“储备型就业”。而从内部因素来说,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择业”的观念,不要总希望“一步到位”。假设大学生选择的是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必然首选,但做出这一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残酷的竞争。而大学生如果选择“多次就业”,打破传统的观念壁垒,先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后再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概率一定会更大。笔者就很提倡这种“边就业边择业”的思路。许多大学生常抱怨大多数用人单位总是在招聘时加上一条“有相关工作经验”,使他们应聘无门。这固然是一种人为障碍,但是这种“多次就业”的思路显然要比“一次性择业”更易跨过这道障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论文[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