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将儒家思想引入学生德育教育的初步实践
【摘 要】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我校德育现状出发,在教学中引入儒家传统思想,对如何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弘扬儒家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儒家思想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14-02
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它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因其博大精深,强大的生命力却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学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儒家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道德的基础、精神的指引和灵魂的归宿,儒家先哲为我们提供的那些精微深邃的思想仍然启示着人们。
在儒学的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与教育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历史上的儒家圣贤孔子、孟子、朱熹等,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终身的教育家,因此,儒家思想中本身就包含着教育观,它对于今天从事教育的我们,仍然具有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有一种解释就是“人”,特点是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即“以人为本”。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班主任的教育角色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如何结合时代特征,从儒学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求智慧,成为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一些儒家思想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爱人、感恩、知书、达礼”。
1.爱人、感恩,是学生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基础。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教育观。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因此孔子号称门人三千,其中既有颜回之类的贤者,亦有宰予之类不可雕的朽木,体现了他的“泛爱众”精神。
在今天,教会学生爱自己,爱别人,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成了我们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我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唤醒、发掘学生的爱心,从而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能爱人,必然会感恩。感恩的“恩”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本来意思就是“惠”,而“惠”的意思就是“仁”,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仁爱的精神。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个人,父母养育了你,亲朋支持了你,老师教育了你……我们感受到的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无一不是以感恩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感恩是建立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学会爱人、感恩,为学生具备完善的基本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书、达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诗》,就不会讲话,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掌握知识,懂得礼节,这是一个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当今的教育中同样应该提倡。虽然今天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浩如烟海,但我们仍有必要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因此,我在班上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两个早读读背古诗文名篇、《论语》等,后来又结合学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的活动加强学生的礼仪规范的培养,从内(品性道德)外(知识技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的整体面貌日新月异地得以改善。
二、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事父母而孝,待众人则恕”。
1.以诚立身,诚信待人,这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其中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儒家代表的传统道德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在世,必须不断学习知识,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提倡诚信、奖励诚信,对撒谎、隐瞒、欺诈、弄虚作假等行为加重处罚,树立了良好的班风。
2.事父母而孝,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基础。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弟通“悌”。“孝”是父子之间的爱,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还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仁”的根本。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如计算自己一个学期的花销、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写一封家书、布臵“感恩亲情,回报父母”家庭作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孝顺父母,走向成熟。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场面,许多学生都有触及心灵的体会,收效远超我的预期。
《论语》中还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中,孔子把后者放在第一位,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正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3.行忠恕之道,提倡学生用宽容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即宽恕、容人之意。“忠恕”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孔子提出的实现“仁”的方法。
人都有私心,而学生因为心理不成熟,难免会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心态失衡现象,心胸狭隘、互相猜忌,甚至演变成矛盾和冲突。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按以下方向来努力:一是严于律己,每天反躬自问功过得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我反复强调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是将来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二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对照他人的行为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换位思考,充分全面地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多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这几点措施的施行非常有效,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发融洽,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
三、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怎么实现理想呢?首先端正思想,然后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一个人应该先对自身进行修养,以自我完善为基础,然后建立家庭,家庭和睦后才能治理国家,最后才能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
身处当今社会中的学生,虽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是人生不变的理想之道,我结合时代特征对学生如此阐述与要求:“正心”,要调节好自己的心境,要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良好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心意,要有先自己(营造自己、保全自己、富强自己)、后家人、后社会、后国家的序列观,这是一个人的品格(人品)问题;“修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基本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的才能(水平)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一个人自身的社会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的内功问题;“齐家”,发展自己,然后惠及家庭,美满和谐的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保证,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人、教化人;“治国”,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才能发挥与社会表现问题;“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是一个更高境界意义上的服务社会、效忠国家的问题。若能如此实践,实现理想、成功、完美、和谐的人生指日可待。
儒学文化作为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积极向上、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理论等,这里我们只涉及到中国传统德育理念的一点皮毛,略窥门径,却已收效甚丰。当代中国的德育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起来,吸取传统德育理念的精华,将其“根”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里,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参考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席秀海.略论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2(4)梁艳珍.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王艳芳.论汲取儒家思想精髓实现以德育人[J].教育与职业,2006(29)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阿荣旗复兴小学 姜再霞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孕育了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来重视道德教育,关注个体身心修养,这一特性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德育功能,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历经文化濡染,能够激发和凝聚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哲理,历史上无数的名人轶事和英雄事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典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学生会逐渐明确坚定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并树立远大目标,并为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二)利于学生修身立德,提高自我修养
修身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定会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对小学生形成明理知理的善性,塑造崇高人格,提高自身修养,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侵染,并与现代文明融合,促进良好德行的养成,利于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传承。小学生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与当代文明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根据以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我认为采取如下策略:
(一)切实遵守相关政策规定,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近几年,国家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举措,要深入教师的心中。在新修订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不仅如此,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具体情况编写了低年级经典诵读教材,以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经典古诗词、传统节日,名人读书故事、三字经、弟子规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促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丰富学生课堂文化,使课堂变的生动活泼。
(二)多种教学模式并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必须注意结合多种课堂与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如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学校定期制定传统文化主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施展才艺。开展传统文化竞赛,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激情充分调动起来。丰富校园文化,各个年级分模块,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以黑板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到校园,让学生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及实践者。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德育建设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着许许多多言简意赅,充满哲理的名言警示语,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技艺的宝库中,更有数不清的瑰宝。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小学阶段更是精力最旺盛、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学校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古诗文作为学生必背,要求学生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我校与2016年12月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之中,在语文课堂中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将使每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深了解,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学校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将小学生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收集整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将来才能健康成长为健全的新一代国民,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第三篇: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
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
西窝铺小学于海波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每个德育管理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追求目标。德育工作的实效是由多个原因促成的,德育过程的管理对德育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注重德育的过程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德育实效。抓德育的过程管理,就是抓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的管理。抓住了基本环节的管理,德育管理者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建设
拥有坚实高效的健全组织是任何一项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抓好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它是德育活动的蓝图和方案,是有待实现的一种设想或安排,只有确定好德育目标,德育的其它措施诸如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才能在保证其科学性上获得一个理论前提。德育目标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一切德育措施都是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服务的。德育目标又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十分密切联系。
2、组建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
学校德育管理是一个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工程。要使各部门、组织和人员为同一目标协作,必须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和层次,确立他们的职权和相互关系,组成健全而高效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各组织、因素和成员都处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有领导有控制地协作,发挥整体功能,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
3、制定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
德育管理制度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障德育组织机构运行的重要手段,为良好校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的内容因校而异,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职责类。从德育领导班子到班主任、任课教师,人人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事事都有专人负责。
(2)常规类。包括教师工作制度、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等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守则等。
(3)考核奖惩类。考核制度是根据职责和常规中的要求来制定的奖惩制度,是对考核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制度。
二、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教材里蕴含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师去挖掘提炼,并通过教学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才能达到学科渗透的效果。
2、德育活动的管理。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思想品德获得充分、全面发展的必须,活动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能为他们开辟一个进行思想对话、感情交流、建立友谊的好场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1)规范升旗仪式。每周一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都认真参加,仪式安排规范,严肃。每周推选二位升旗手,国旗下讲话内容、讲话人员事先作好安排,内容均作记录。
(2)各班级坚持上好晨会课、班队课,学校作好检查记录,经常开展思想品德、班队、心理辅导教学研究课;少先队大队部则经常举办各类小干部培训班、例会,来推动班队课的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推动优秀班集体建设。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3月5开展“学雷锋树新风”,3月8日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绿化专题活动; “五·一”劳动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都有特定的专题活动;特别是每年六月一日,是学校规模最大、最隆重的庆祝活动,所以要精心组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4)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坚持法制教育不放松,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特别是对各班行为偏差学生定期开展帮教会。
3、家校合作的管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携手合作,才能取得教育效果。虽然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是家庭、社会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学校不能完全控制和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学校和家庭应成为合作伙伴,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应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会、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册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还应开展各种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系列讲座、问卷调查、听课、讨论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人格至上,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家长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步骤,协调行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以便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评价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作出客观评价的管理活动。学校德育方案可行与否;教师的德育工作过程状况如何;效果和目标是否能达到或者已经达到;德育活动质量如何,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如何;学生接受了教育后是否发生了种种积极变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德育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德育工作研究,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给部分家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出现了更多的婚变现象,还有许多父母为了生计而奔波,长期外出打工等导致孩子无人看管,有的父母由于身体残缺而无法对孩子全方位进行照顾,导致孩子心理上和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挫折和伤害,生活出现许多困难,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甚至遭受歧视。长期以来使他们的感情饥渴,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厌学弃学、为难自卑、敌对逆反、冷漠人生等,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在今天人才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这些孩子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关爱的对象。因此,要根据实际,对特异家庭子女的思想进行研究与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总之,我们的德育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工作中好的经验我们将继续采纳,不足之处努力弥补。我们还将以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德育工作的重点,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新。
第四篇: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张家庄明德学校“开展经典诵读 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总结
作为明德项目学校,张家庄明德学校长期重视对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向工作,始终坚持用“优秀的思想引领人、优秀的文化熏陶人、优秀的典型培育人”学校开展的“与经典同行 和圣贤为友”系列活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了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对师生两代人的培养要求,用发展的眼光解读了传统经典,与时俱进,再现了学校人文环境中师生在吟诵经典艺术中所获得的人文感知。在“开展经典诵读 打造书香校园”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采用多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儿童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每学期都制定了详实的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月赛以及最佳辅导教师和诵读明星的评选工作,以推动经典诵读有序开展。
二、制定相关制度,1、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总务主任负责活动后勤保障,少大部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办公室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纳入学校长期规划
2006年以来,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得到县教委领导的高度赞赏,为把此项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计划,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予以安排落实、建立奖励机制
每学期对于开展活动较好的班级和个人,学校将授予“经典诵读先进班级”和“经典诵读之星”荣誉称号,并作为学校文明班级的评选依据之一,教师在考核时作为加分因素。
4、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万字笔记”“国学经典培训”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做到七个“结合”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周一诵”班上组织的“天天诵读”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科如音乐课教唱《出塞》《静夜思》《满江红》《长征》等歌曲,美术课引导学生给古诗配画等。
(3)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活动,要求1—3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1首古诗和《三字经》选段,4—6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2首古诗和《弟子规》等。建立经典诵读成长记录,各班可利用班队课或诵读课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督查,期末进行检测评价。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结合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5)与“六一”等大型展示活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在每一学期认真组织了以经典文化为内容,以文艺演出为表现形式的专场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或多人吟唱《满江红》的铿锵激越、气贯长虹;或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的缠绵凄切,荡气回肠;或课本剧的幽远高藐,意味深长;亦或快板《三字经》《弟子规》的清新活泼,神彩飞扬。皆能博得在场嘉宾的高度赞扬。
(6)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结合《三字经》《弟子规》选段,利用班会、队会、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对学生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7)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采取不同形式督促、指导孩子古诗文背诵,使诵读优秀诗文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3、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学校“每周一诵”推荐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即学做“五小”儿童: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小组的小能人,科技宣传的小喇叭,家庭社会的小帮手。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陶冶性情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 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亦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古诗词,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作文之中和平时的口语交际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诵的多了,运用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带来了一片生机。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小说家金庸也曾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正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张家庄明德学校 张永胜)
2015年5月20日
第五篇:弘扬民族文化
小组建设————
弘扬民族文化
新都二中余海君
每一个班主任都想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但仅仅是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是不够的。在现如今的社会现状影响下,有很多同学没有具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没有理想和信仰,精神生活极度贫乏。针对现阶段的学习小组建设,有必要给学生上一堂弘扬民族文化的课,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先贤达人们的对学生应该是很好的启发和鞭策,对班集体的小组建设提供很好的精神支柱。“己欲立而立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自己希望学习进步身心健康也要帮助别的同学学习进步身心健康,互帮互助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小组。“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要帮助别的同学实现人生理想,小组每一个同学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别的同学做出一些影响学习的不好的行为习惯,自己也别去做让别的同学不喜欢,影响小组和谐。
先贤达人们都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这些都学要我们同学们学习。
一. 坚忍不拔的从道精神。什么是道,道为价值理想观念。同学们应该有正
确的价值理想观,人生观,并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纵然遇到挫折也能够坚忍不拔的去完成。凡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必有其魂,即主导价值观,这是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那我们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也应该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振兴我们的小组,并为了这个价值理想观去奋斗去完成。
二.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但其实,我相信早在《周易》成书之前,人类便孕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在栉风沐雨的艰辛中生根,在九死一生的拼搏中抽穗,最终在一次次的钻木中闪出收获的火花。人类代代传承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感动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又成就了多少人!我们是幸运幸福的一代,但我们不能成为懒惰,不思进取的一代。有人说: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考试,烦死了,成绩经常不及格糟透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诚然,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意境,像猪一样吃饱了睡,喝足了玩,追求猪栏理想,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确实很苦;但从掌握今后立足社会的本领,掌握科学知识的角度,今天的学习不仅不苦,而且很有价值。试想我们的先人创造了无数的知识宝藏,今天的我们只是学习和模仿,再难也要坚持和超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抚今追昔,我想作为风华正茂的二中学子,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成绩来诠释“自强不息”的二中精神!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每一个小组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建立一个团结的小组一个团结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