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最终定稿]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22-100356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1 12:50: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为例

【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20世纪以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本文以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例,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探索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字】科技创新汽车发展

前言

202_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_)》的主题是“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意在探究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与未来。在目前汽车市场面临微增长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在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在科技创新建设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实践团队通过对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进行实地考察以及与企业进行座谈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优势,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一、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

(一)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将依托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作为湖北汽车产业走廊中心的襄阳和“专用汽车之都”的随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把汽车行业确立为工业领域的龙头产业,把战略新兴产业确立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应用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襄阳随州地区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做精做专中小企业,着力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专用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优势企业联合兼并,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进主机厂和外资,促进企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壮大。202_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东风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了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2_年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202_年达到202_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共建协议,深化政策

依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行业领导优势,借助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力量,为专汽产业发展提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支持,落实深化协议内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襄阳已逐步形成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主要是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和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因此,未来5-10年应着重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化、模块化发展水平。

(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层次,加快构建企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创新和自主制度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截至“十一五”期末,随州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全市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19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6家,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6家、过20亿元的企业1家。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

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50.92%。

二、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所遇到的问题

(一)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

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余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许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二)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襄阳随州地区很多汽车企业设备老化,冗员过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忙碌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展开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202_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只占到其销售收入的0.31%,由此证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的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如图1是近十年中国财政的科技投入增长图:

1(三)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等。

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实施以园区建设平台,以平台招揽人才,以人才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战略,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研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企业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政策落实力度,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等扶持,带动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增进全省研发投入的整体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机制

要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和科技担保规模,全面推广科技金融示范区,强化科技和金融合作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社会资金开展创投服务,促进创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三)进一步落实好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

要尽快将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纳入对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财政对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四)建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扶持机制

要在有效整合各类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管理团队,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载体。要围绕重点产业链,鼓励和支持引进建设高层次的产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快设立高层次科研机构引进专项资金。对地方政府引进的高层次产业科研机构,上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的投入补助,对投资建设的科研院所要在三年内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补助或奖励,补助经费用于科研院所建设前期论证、基本建设、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和初期运行费用等。

(五)突出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

在政策上、资金上、人才上给予全力支持,培养出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扶持新生的研发机构,引进吸纳有实力的科研机构落户,力争实现大中型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100%。

(六)突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基地建设,优化人才政策,致力提升人才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努力使打造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以本地高校、重点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培养锻炼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一批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制定政策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回襄阳随州家乡创新创业,加快培育一支宏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三、总结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不创新就灭亡,对于企业说是一条难以改变的规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而这又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科技创新不是一句空口号,不仅要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机制,还要加大科技创的资金投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培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代红延.科技创新.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2_-010-9.

[3]钟红艳,王凤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2_年11期

[4]夏训嘉;廖馨;;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2_年08期

[5]邓子基;杨志宏;;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2_年05期

[6]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2_年03期

第二篇: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了。应对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经济时代,以创新谋求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创新就死亡”已经悄然成为世界商业游戏的规则。

对企业而言,创新不是在实验室很美妙,而在市场上一败涂地的构想,而是一个能转化为收入和利润的想法。爱迪生曾经说:“卖不出去的东西,我根本不想去发明。销售是有用的证据,有用代表着成功。”伊尔梅特说:“没有客户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那根本不是什么创新。”因此,真正的创新应该能够改变公司所处的情境,包括市场、顾客、竞争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创新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的周期性循环过程,一般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企业创新能力的变化通常要比企业经济状态的变化早一个相位。创业初期,创新是企业的主题,企业因创新而成立。在成长期,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体系设计、新领域的选择和产业多元化,而这些正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的具体表现。经过前期的创新和积累,企业步入生命周期的高峰状态即成熟期,逐步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相对竞争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进入衰退期以后,企业的经济业务出现停顿和下滑,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存在问题。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高度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变化,并逐步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可以改变而且正在改变世界商业的格局。一些新兴的企业利用创新迅速崛起成为业界大佬并且制定业内的游戏规则。比尔〃盖茨正是凭借开发个人微型计算机这个创新的想法和包括电脑操作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创新受到广泛的欢迎,使个人计算机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并因而改变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使得微软赢得计算机软件业的霸主地位。至今,比尔〃盖茨缔造的微软帝国仍然创造着巨额的利润,它的霸主地位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撼动。马云由于创新性的把B2B与互联网的结合起来,迅速的建立起一个阿里巴巴商业王国,04年已经日进百万。永业集团旗下刚成立不久的永业农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造性的从劣质煤中提炼出能使大多数经济农作物增产20%的生命素,已经于202_年4月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成功上市,融资3000万美金。可以预见生命素必将改变中国农资行业的现状,并改写农资行业的游戏规则。

创新可以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一些老牌的企业正在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创造更高的利润。中国的万向集团始创于1969年,能够在四十年的经济大潮中存活到现在不是一个偶然,主要是因为万向走的是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始终坚持把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摆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位置,因此万向实现了40年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而该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也被称为“企业家常青树”。雷富礼自从202_年6月出任宝洁公司CEO以来就把“让创新融入到宝洁所开展的一切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从而挽救了在衰落的宝洁,到07年已经创造了营业利润率提高4%、利润额增长两倍多、营业额翻倍达到800亿美元的业绩,并且使宝洁“十亿元级品牌”从10个增加到23个。

创新可以让企业主动出击并且更快更深的切入市场。诺基亚在印度针对农村消费者的独特需求,通过创新性的增加一些功能创造了两亿的顾客,从而登上了市场老大的宝座;戴尔借助新创的业务模式,向消费者直销并且按订单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招商银行通过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思路创新赢得了巨大的客户和“本土最佳私人银行”等奖项。

创新不仅是实现可持续成长、创造超群价值的主要推动力,而且是改造一家公司的的战略、组织能力、文化和领导力的催化剂。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营造起一个创新的文化。中国的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营造出一个创新型的海尔文化,才会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宝洁公司在雷富礼的领导下复苏了沉寂已久的创新文化,所以在过去的八年中取得较大的内生性增长。

可以预见,不能持续稳定的进行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企业的领导者们除了创新别无选择。但大多数的企业的创新

观念仍然十分落后,这些企业的生存年限也十分的短暂。因此中国的企业要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一段创新路路要走。为了营造创新文化,企业的领导者们必须建立一个长远的战略、一个创新的团队、一个把创新推向市场的流程和一个支持创新的组织机构。在中国,海尔、华为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取得了成功。

第三篇:浅谈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

浅谈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

——以湖北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分析【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本文以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出发,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发展 引言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提升企业软实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同心同德与同甘共苦,离不开能使员工为之自觉奋斗和奉献的企业文化。员工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具有“企兴我荣、企衰我耻”这一共同的奉献理念,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因此,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功能

2.1 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特点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描述就是独特性、继承性、相融性、人本性、整体性、创新性。

独特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继承性: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整体性: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企业文化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2)企业目标的指引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约束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1)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

2)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4)激励

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从而形成幸福企业,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5)调适

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调适功能实际也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

(6)辐射

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它也能通过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向社会辐射。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位于襄阳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业是冶金、有色、石油、军工等行业机械零部件、装备、生产线及精密成套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

博亚自1999年成立以来,多次当选为襄阳十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202_年被认定为襄阳市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单位;202_年获襄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02_年获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02_年被湖北省科技厅列为重点培育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JB9001A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博亚现已在全国32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络,产品远销东韩国、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未来5年内,销售收入将突破10亿元。

在博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最初的企业文化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博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只要你愿意与博亚风雨同舟,就能在博亚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氛围的形成,得宜于博亚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得宜与博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发展战略。

博亚愿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精密装备制造商,最具客户价值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第一步:成为冶金、军工、石油、工程机械领域国内领先的最具价值的系统精密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的提供者和制造商。第二步:成为材料资源制造和应用领域成套精密装备系统的提供者和制造商。第三步:成为材料资源综合制造和应用领域国际一流的系统方案提供者和成套精密装备制造商。

博亚核心价值观

诚信:诚,对客户的真诚、对企业的忠诚,对同事的热诚,对社会的挚诚,对其他利益共同体的坦诚;信就是信誉、信用、信任,是对工作必胜的信心和对企业未来坚定信念。

创新: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种态度,需要勇气、激情和行动;是一种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是一种超越,不能固步自封,超越自我,持续挖掘和创造客户的需求,超越客户的需求。

人和:人和—和为贵。是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客户、人与社会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以公平的环境和均等的机会为前提,以适度竞争为途径的多方合作与共赢。

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企业实现愿景和使命的必由之路。博亚一直在努力“创建专业领域优秀企业,打造同类产品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博亚“胸怀广博,勇于拼搏,追求卓越,永不满足”。

正是由于所有博亚人的努力,领导人集结了所有人的智慧,创建了博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博亚精神,带领博亚走向更高更辉煌的发展。总结

从博亚的发展实例来看,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塑,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宝珠.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工人报,202_.[2]黎群.试论企业文化的行程机制与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2_,25(5).[3]肖天明.精柔型企业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_,29(19).[4]秦德智,秦超,蒋成程.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_,30(14)

第四篇:论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论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数控1104班杨闯20112304043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时代特征鲜明政策导向明确落实要求具体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发展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

把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上升到国家意志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战略转型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调整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面向未来我国企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形式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再造企业竞争优势。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过去我国企业经历过两次创新浪潮第一次创新浪潮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是封闭状态下的自立创新创新主体是国家第二次创新浪潮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征是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再创新创新主体从国家逐步转移到企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现在以我国加入WTO过渡期为背景借助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 我国企业迎来了以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创新浪潮。在这次创新浪潮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真正确立企业自己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从宏观层面看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自主创新受到多方制约。但同时应当看到的是新兴工业化的进程也是不断自主创新的过程即使是处于追赶阶段的落后国家也可以创新而且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国际上不乏这样的先例。还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诸多有利因素。如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达105万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潜力巨大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这一切都为我们着力自主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由此可见那种认为我国现在还没到强调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条件还不具备的观点既不切实际也过于悲观。从微观层面看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经具备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条件和动力自主创新大有可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华为、中兴通讯、海尔、奇瑞等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一批优秀企业已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一刻离不开研发和创新而且研发和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为切实强化企业竞争力服务。这是我国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应对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毫无疑问我国企业具备的上述意识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强大动力。

因此无论从宏观层面看还是从微观层面看在第三次创新浪潮中我国企业一

定会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将自己塑造成自主创新的主体锤炼成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形式 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企业必须准确地把握科技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形式。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展开。企业这种创造性活动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宏观含义一样大体上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创新。这类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这类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类创新是充分消化吸收引进国外技术之后的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只有准确地把握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才能因时因地合理地选择自主创新形式。民族精神等等因素的状况以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创新方式的重点也会逐步演进。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应从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自主创新的实现形式。

三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再造企业竞争优势

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大力强化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源源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才能再造企业竞争优势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当今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最高层次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谁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谁就能再造出竞争优势就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既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科技政策的科学引导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因此我国的各级政府要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下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广大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以市场竞争为根本动力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和企业家精神不断革新创新机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企业自主创新仅靠市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破除错误观点弘扬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确立并不断巩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大对科技自主创新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强化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第五篇:浅谈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浅谈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姓名:陈坤学号:200811008

5学院:基础医学院专业:法医学

【摘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制定实施科技政策是政府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和意义。本文从科技政策含义、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价值、对科研创新的政策剖析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我国在科研创新实用性方面应采取那些科技政策的选择方向,包括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科技政策,以此来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政策、科研创新、价值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渗透着科学技术的影响,但是科技对社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科技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1]。政策是行动的出发点,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是实现目的的保证。政策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科学和技术政策同样遵循这样的原理。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和政党制订的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决策,是一个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目标、途径的基本原则及采取的相关措施[2]。它包括对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工作者作用、地位的评价与认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科技成果的利用方式,与之关联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行为,以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其它具体措施等。

将科技政策划分为三个结构域:内部运行政策、外部环境政策、连接协调政策[1]。与此相应,科技政策的导向应是:引导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加速外部环境优化,促进连接机制协调。

引导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具体包括:科技投入水平提高;科学活动比例合理;科学活动规范;法律法规健全;科学共同体组织管理高效。

加速外部环境优化具体包括:科学人文;人文科学;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和技术教育体制。

促进连接机制协调具体包括: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科学技术与国际竞争相协调。

我们研究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以科技政策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目标的过程。

二、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价值

1.完善的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激励作用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现行科技工作体系看,科技奖励制度对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热情、激励全社会科技创新、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科技政策是推动我国科研创新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科研创新发挥着重要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1)政策保障作用

政府制定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科技政策,配合和帮助企业用高新技术来装备传统优势产业,改善工艺流程。加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含量。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进步的机制和氛围,提高企业对技术改造投入的信心;进一步扶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努力推进产学研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及其制造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发挥导向作用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使人们可以看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取得的进展,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建设中的发挥的作用,鼓励了广大科技人员献身科技事业积极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高尚情怀,也使人们确实感受到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真正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质。

(3)加快人才培养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尤其是通过科技奖励,人们可以看到好的成果需要好的学术带头人为了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各科研机构和大学都采取措施加强了使中青年人才尽快成为学术带头人的机制,除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外。还应有意识地把他们安排在科研攻关的重要岗位。并尽可能地给他们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宽松、自由、平等、悦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4)带动科研机制改变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机制上向“科研为产业化”转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能动性[4]。形成科技与创新,科技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2.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政策对于科研创新的价值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要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的价值,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科技政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以造福于人类。科技政策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正效应和负效应。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不能追求不会带来任何消极后果或负效应的绝对“好”的科技政策,只能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科技政策,逐步增强其正效应,减弱其负效应,充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其消极作用。(2)要限制和克服科技政策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技政策本身。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不断完善,制定与当时当地相适应的科技政策。但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的改革,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也就是说,还要依靠社会的进步。

三、科研创新的政策剖析

1、健全建立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要构建系统的科技法律体系。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使行政执法机构和协调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以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律保护,使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政策法律化。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的加大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只有投入加大,才有可能发展科技。推动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尤其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并以对科技发展最具根本性影响同时也是正外部效应最强的基础性研究作为政府直接投入的主要对象。

3.完善财税政策。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从而解决对产品重复征税现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设备更新能力。坚持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大力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我国对科技进步的税收鼓励政策,研究制定以鼓励研发为核心的税收激励政策,要体现鼓励与限制的原则。在我国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应当利用较小的税收支出,取得较大的科技进步成效。税收优惠应限于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的高新科学技术[5]。因为应用高新技术会带来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益的很大提高。这是制定对科学技术的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税费关系,清理各项乱收费,反对平均主义投资布局,采用有范围、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拨款。

4、加快国有科研机构的改革,构筑科研研创新的微观基础。

科研创新的微观基础。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最致命的就是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压力,而自主经营权是微观主体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6]。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合理实用的科技政策,使科技与经济、教育一体化。

5、科学政策制定要遵循新经济学理论,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科学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进步依靠科学技术”,不宜只强调“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而忽略科学技术面向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1]。只有这样,科学政策的制定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6、转变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能,提高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是科技创新的引导者、推动者和保护者。科技创新政策的高低,执行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政府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决策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敢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使创新的精神渗透到政府的管理体制中[7]。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政策只能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7、完善科研创新的外部环境,鼓励科研者加强相互间的技术联合,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的兼容性。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方式等方面都逐步进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国际科技背景下,我们要适应国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8]。政府及科研机构必须要鼓励科研工作者加强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互通信息,各取所长,并鼓励加强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学习和沟通,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结论:

创新的科技政策之源是科学人文。科学人文是启迪科学思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导社会科学价值、培养科学精神、孵化创新科技政策之源头。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加快政府创新政策的制定,加快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切实保证科研创新、知识产权等行为与成果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快制定针对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合作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王松俊.关于创新的科技政策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 202_:14~19.[2]湛俊三.基于和谐社会的我国科技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_,24:4~6.[3] 马廷奇.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科技政策创新[J].教育与现代化, 202_,1:18~22.[4] 魏德胜.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激励作用的价值反思[J].铜陵学院报, 202_,2:41~42.[5] 许静,夏宇.论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中的科技政策法规及其职能[J].建设新农村, 202_,8:83~84.[6] 仲为国,彭纪生,孙 文 祥.科技政策定量研究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2_:7~10.[7] 徐小龙.试论科技政策的负效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_,3:99~103

[8] 刘庆炬.论当代科学的实用特性及其政策选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_,2:15~18.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