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秀贞
林秀贞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林秀贞同志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2_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还在自家创办的企业中安置了20名农民职工,其中8名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还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教育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捐献打井等公益事业捐款2.2万元,受到群众的高度赞美。她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_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成为火炬手
林秀贞被提名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对此,她心中充满了自豪: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有幸成为传递奥运火 炬和传播奥运精神的使者,感到无上光荣。北京能承办这么大的盛会,说明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大了!提到202_北京奥运会,林秀贞说,支持北京奥运会当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说帮助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或是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是为北京奥运会做贡献。
现在,林秀贞平时很繁忙,但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看报纸、上网,学习奥运有关知识,关注奥运火炬传递情况。林秀贞心脏不好,但对火炬传递充满了自信,从自己得知成为火炬手的那天起,就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快走慢跑从不间断,每天至少3公里,用她的话说:“我希望在火炬传递中展示出一个60多岁衡水农村妇女的风采,争取以最优美的形象为北京奥运会加油!为世界各国的参赛运动健儿加油!”
所获荣誉
林秀贞同志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
林秀贞作客面对面、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2_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
202_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
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林秀贞和其他感动中国人物合影
林秀贞同志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
林秀贞身上闪耀的这种敬老孝道、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震撼了每位读者。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大妈的尊敬:202_年,林秀贞当选本报主办评选的“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今年2月,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七一”前,她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常乡党委书记陈国强评价说:“林秀贞聪明能干,性格刚强,诚实守信,她要是光顾自己,早就发大财了。”
事迹
领养弃婴
林秀贞和邻居谈笑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资助贫困学生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2_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自主创业
林秀贞与领导合影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 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赡养老人
赡养孤寡老人
202_年8月18日,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普通农妇林秀贞,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6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冒着初秋未消的酷热,对林秀贞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6位孤寡老人的事迹进行深入采访。采访过程中,林秀贞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名记者。
202_-11-10 中国日报网报道,林秀贞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敬老之风也越来越好。“原来,媳妇们比的是哪位老人为他们付出的多,像帮忙看孩子、做饭等;现在,比的是谁为老人付出的多,像给老人买穿的、吃的、带老人玩儿等。”对此,林秀贞显然很欣慰。
去年9月,本报对林秀贞的感人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这位60岁的大妈从此走进了读者的视线,黑胖,随和,爽朗爱笑,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如邻家大妈般亲切和朴实。
然而,这位普通的农家大妈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人生选择: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赡养村里6位孤寡老人;多年来,先后为8名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她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家庭梦”,“求学梦”,“养老梦”,“就业梦”.林秀贞身上闪耀的这种敬老孝道、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震撼了每位读者。
林秀贞还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家庭梦”“求学梦”“养老梦”和“就业梦”。
捐款安装自来水
202_-11-10 中国日报网报道,林秀贞对村里的事更是热心――捐款5万元为村里安装自来水,希望全村老少爷们儿也都全力支持,短短一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成了。社会影响
林秀贞的事迹让人从内心深处受到一次洗礼,一种如何做人的洗礼,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一种共产党员给我们的震撼„„”看了本报关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林秀贞的事迹报道,许多读者受到了深深的感动。
林秀贞介绍做火炬手的感受
河北省妇联的韩红红一打开人民日报,就被林秀贞的事迹吸引了。“咱不能眼看着他们没人管呀”、“既然挑起了这个担子,就不能半途而废!”“不光要让老人吃饱穿暖,还得让他心里高兴!”林秀贞朴实的话语,震撼着她的心灵。韩红红激动地说:“林秀贞的大爱、大善之举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的国家,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林秀贞这样的人;我们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慈善事业,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许多读者指出,林秀贞身上体现了一种“大爱”。许多人做善事,大多停留
在捐款、捐物、出力、流汗的层面上,林秀贞不仅力所能及地扶贫助弱,捐助
林秀贞签字
公益事业,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尽心侍候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
网友郑华淦含泪看了林秀贞的事迹。他感谢人民日报和各主流媒体,给广大党员介绍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全国人民结识了这样一个大好人!他说,如果问林大妈哪点精神最动人,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十年如一日最不易,一诺千金最动人。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勇说:“林秀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优秀建设者,是传统美德的杰出传承者,对她的事迹进行宣传,对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巨大的鼓舞和动力。”
河北衡水市专门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开展学习林秀贞的活动。衡水市决定,从8月底到11月底,全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构建和谐衡水”为契机,开展向林秀贞学习的各种活动,并在全社会实施扶贫济困救助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各种问题。
网友和读者还提出:这次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林秀贞,让大家深受教育,精神为之一振。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新闻媒体应该多聚焦林秀贞这样的时代楷模,让林秀贞这样的精神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篇:林秀贞心得体会
随着各媒体报道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林秀贞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姓竖起大拇指:“真是好人,难得啊!”人们把林秀贞当作道德楷模来赞扬和学习,其实,林秀贞的标杆意义不仅在此,还体现在她懂得真正去尊重他人。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不愿受到侮辱。古人讲“士可杀不可辱
”就是这个道理。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哪怕你去帮助他人,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不能有损他的人格和尊严。
林秀贞懂得尊重人:她赡养的老人非要回家住,尽管这给林秀贞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她并没有认为老人的要求过分,而是遵照老人的意愿,宁可自己多跑路,以至在荒草洼中硬是踩出一条路来;她资助贫困学生,听说一些学生因受资助而有精神负担,她就想方设法隐瞒,不让别人和孩子知道;对于残疾人,她不是简单地给予资助,而是让他们来厂里上班,体现其自身价值,让其找回自信……如此等等,我们可以把这归结为林秀贞的细心、耐心,但在这细心、耐心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的对人的尊重。试想,如果林秀贞不是这样做,而是抱着施舍的心态,居高临下地对待别人,别说有的人可能不愿接受她的帮助,即使接受了,心情也不一定舒畅。其效果肯定不如现在好,其意义更不如现在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平等待人,尊重人、关爱人,乃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现在有些人特别是一些有钱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在传媒上我们有时能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富人可以买150万元一辆的豪华车,却经常克扣工人微薄的工资;有的对别人造成了损害,反而口出狂言,“不就多少钱吗”;更有宝马车主横冲直撞、狗的主人逼迫三轮车夫给死去的小狗磕头之类。这样为富不仁的行为、傲慢无理的表现,无疑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互相尊重,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尊重人,包括许多方面,诸如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利益、尊重人的劳动、尊重人的权利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像林秀贞那样,以平等的心态去待人。正因为她不以先富者自居,对人尊重,热心助人,才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也感召了更多的人。其实林秀贞也算不上很富有的人,但她的行为却为我们大家、尤其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做出了好的榜样。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而要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除了政府要负起责任外,每个人都应有所担当,随时播撒社会和谐的种子。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富翁大款,还是贫困群众,如果都能像林秀贞那样以平等的心态待人,时时处处尊重他人,摒弃狭隘、自私和冷漠,多一分真诚、宽容和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必然会成为眼前的现实。这是林秀贞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第三篇:学习林秀贞心得体会
人民日报报道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林秀贞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三十年如一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资助了12名贫困农民的孩子上学,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在自己的小企业上班,收养了一名被遗弃的残疾婴儿。她还做了大大小小难以统计的帮贫解困、救人危难的事情。大爱无声爱心永恒,奉献无语饱含深情。事迹普通,却震撼人心。林秀贞对几个孤
寡老人照顾体贴入微,一顿饭做三次,“不光要让老人吃饱穿暖,还得让他心里高兴!”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林秀贞夫妇搬去同住,端屎端尿,尽心侍候;她外出,把照顾老人的喂水、喂药、解大小便的时间,写在一个本子上交给家里人;逢年过节,家家团聚,林秀贞和爱人带着白面、肉、菜,到老人家里打扫卫生;资助贫困学生绝对保密,她怕他们感到自卑,怕他们担着报恩的心理压力……心细如丝,丝丝牵爱意。大爱细无声,爱在灵魂深处,送出悄无声息,只求默默奉献,不图名图利。“从1976年到1998年这22年内,林大姐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为这事我绞尽了脑汁,任何办法都不能撬开她那张嘴。”王常乡秘书兼宣传干事杨光最早关注林秀贞,他最佩服林大姐的人品。“宣传出去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奉献者的行列”,这样的说服,才让她同意宣传自己的事迹。从拒绝采访到配合采访,依然是无声的爱,是爱的升华。
大爱细无声,心中有正道。林秀贞始终记着母亲的话:人生三条道:偏道、正道、歪道,咱得走光明正道!一辈子做好人、做善事。她心怀正道走,传承子女,惠及乡邻。心中无正道,便无大爱,即使有爱,也不私即偏。这个正道不是别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电影《孔繁森》插曲唱得好:“为人民服务是真诚付出,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为人民服务是用生命注解的书,为人民服务是用心灵开拓的路……”所以,诚其心,正其意,做人做事才一生无偏,一生无憾,把一生的美好留给人间。
“以服务人民为荣”,是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准则,其核心是扬善抑恶。在我们的社会里,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老幼,位不论高低贵贱,都应该满怀爱心为他人服务,为大众服务,为人民服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皆是服务的方式,也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而职位越高,为人民服务的范围越宽;年龄越大,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越深。这样的人多了,而后有风气好,人心齐,社会和谐,国富民安。
万事善为首,百善爱为先。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怀,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柔,少一份粗鲁;多予理解,少加抱怨;多伸援手,少抄袖手,用爱演绎真情,用善温暖心灵,幸福、美好就会永驻人间。
第四篇:学习林秀贞体会
林秀贞的故事传扬开以后,被深深打动的人们拿她作对比,有意无意地,衡量着自己和他人。而被老百姓拿来对比最多的,无可避免地,是身边党员,是领导干部,是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政府”——如果政府真有一种“形象”的话。人们感动于道德楷模的伟大,却不会天真地要求生活在所谓圣人天堂。但是,如果以此否认人民心中有杆秤,否认社会对林秀贞式完美与珍贵的赞叹,实际是某种程度的失望和批评的反映,则无疑是怯懦和愚蠢的。正是在此意义上,以林秀贞为镜,正己、正干部、正党风,是树立这一典型最重要的意义,也最符合这个低调一辈子的好人同意“宣传”自己的惟一目的: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奉献者行列。要以林秀贞为镜,我们先来看看她的世界——
林秀贞是伟大而平凡的,伟大其精神,平凡其地位。一名农村普通党员,并非手握重权,也不必放眼千里,帮助的不过是身边乡邻,殚精竭虑谋划的,也只是衣食饱暖、行走方便这样具体实在的问题。然而,道德的感染力和生长力,正是源自践行者的朴素和真实。林秀贞的人格魅力何以影响、带动一村人、一乡人,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热烈回响,不正是因为她的先进性,她的荣辱观,她全部的道德追求,并不浮夸于言辞而只落实于行动,而且是一以贯之三十年的行动吗?
对照镜子里的林秀贞,我们许多人大约都能“揪出皮袍下面的那个‘小’来”,但是,仅仅把林秀贞事迹理解为一章道德教材还远远不够,因为无论是例证的还是理论的“教材”,我们都并不缺乏。夸夸其谈者,未必不行蝇营狗苟之事,甚至打着民生旗号而损害民生福祉的也并不鲜闻。而这些人与林秀贞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身体力行自己的信仰,在于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做党的先进性的忠实践行者,而非仅仅“听说读写”一番。
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意识到自省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的劝诫。但是如今,在许多人身上,这道理却要反过来说:见“不贤”思“齐”;见“贤”,则绕着躲着,甚至把“贤”拉拢过来使其“不贤”才更自在。这样的例证,显然比林秀贞式人物在新闻中出现得更多更频繁。即使不甘堕落者,也往往找个借口,比如风气、潜规则、人微言轻等等,替自己的不行动、不作为开脱。这次面对林秀贞,如果我们又是“感动”一番,像看了一部道德大片,心有戚戚焉而作为无任何改变,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
林秀贞的精神力量揭示出来其实很简单: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是一个不畏缩于奉献的人,她是一个时刻体会得到民生艰苦的人。相信如果如果每个党员、每位干部都是这样的人,老百姓将不会再有更多的苛求,全社会和谐也并非不可企及的道德幻像。尽管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化,我们已经完全意识到、并且也在不断强化制度的力量。但是,从党的先进性到科学执政观等一系列理念的表达,不仅是执政党和政府在政治伦理层面的追求,也是对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而这一系列理念由“执政观”转化为“执政力”,没有普遍的、可信赖的践行者,一切只是空谈。以林秀贞为镜,我们不能不看到自己的这份责任。
第五篇:林秀贞的事迹
林秀贞的事迹 领养弃婴
林秀贞和邻居谈笑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资助贫困学生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2_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自主创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赡养老人
202_年8月18日,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普通农妇林秀贞,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6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冒着初秋未消的酷热,对林秀贞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6位孤寡老人的事迹进行深入采访。采访过程中,林秀贞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名记者。
林秀贞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敬老之风也越来越好。“原来,媳妇们比的是哪位老人为他们付出的多,像帮忙看孩子、做饭等;现在,比的是谁为老人付出的多,像给老人买穿的、吃的、带老人玩儿等。”对此,林秀贞显然很欣慰。去年9月,本报对林秀贞的感人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这位60岁的大妈从此走进了读者的视线,黑胖,随和,爽朗爱笑,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如邻家大妈般亲切和朴实。
赡养孤寡老人
然而,这位普通的农家大妈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人生选择: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赡养村里6位孤寡老人;多年来,先后为8名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她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家庭梦”,“求学梦”,“养老梦”,“就业梦”.林秀贞身上闪耀的这种敬老孝道、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震撼了每位读者。
林秀贞还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家庭梦”“求学梦”“养老梦”和“就业梦”。捐款安装自来水
林秀贞对村里的事更是热心――捐款5万元为村里安装自来水,希望全村老少爷们儿也都全力支持,短短一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