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本站推荐)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名,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乌镇,但西塘现有一千多户居民,是江南古镇中最多的,也因此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2.水乡古镇特色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西塘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廊棚是西塘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看点,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以西塘的规模最大。在廊棚上看着对岸的枕河人家,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13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让西塘引以自傲。步入廊棚,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棚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棚,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宅弄为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西塘有100多条宅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宅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3.古镇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的整体和谐古镇在明清时代曾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商业活动是西塘人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廊棚下的“老字号”,更能让游客体验什么叫“儒商”——体验西塘文化的精妙之处由此而达到高潮。西塘现存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除了临河房屋因河水长期浸泡,斑驳的墙壁略为破败外,保存仍然十分完好。
第二篇: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姓名:丁珂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管理 旅馆41班 2224101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江南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三个水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各个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协调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
Probe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in ancient towns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bstract: As a kind of special tourism resource, the old towns in China have already absorbed more and more tours Since 80' s in 20 centuries, such as Wuzheng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ouzhuang Town in Jiangsu province.Now, to tour old town has already been a popular tourism product anywhere, which rose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old town'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rospering the old town's community, developing the old town's culture.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were came out in the process to product the tourism resources.Key words: ancient towns;tourism development;resources preserv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其中又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最为突出,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镇旅游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多问题也在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暴露
出来。各种矛盾冲突束缚了江南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论文展开了对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一、江南古镇与江南古镇旅游
(一)江南古镇的概念
江南古镇,是个集合概念,在地理学上,泛指“长江以南的古镇”,尤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典型。江南,原意江之南。“江”,汉语特指大江、长江。故,江南古镇,一般与水相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点,是江南古镇的魂。余丹(202_)认为,江南古镇,是一种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湖北以南的湖南,江西一带。而进入近代后,江南的范围转移到苏南和浙北一带,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同时在诗文中广泛出现的江南古镇,指的是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镇。同时出现的还有“文化江南古镇”这一概念,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古镇。
本文所讨论的江南古镇,以“苏锡常,杭嘉湖”(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地区的古镇为重点。代表性的有: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
(二)江南古镇所蕴涵的旅游价值
随唐宋元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明清时期,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心脏,江南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江南古镇有着独特的自然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古朴
之所以称之为江南古镇,因为这些小镇都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苏州昆山的周庄,建镇于北宋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苏州吴江的同里,建镇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这些小镇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介,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体现出江南水乡民居古朴自然的建筑特色。
2.水网密布,水乡风貌独特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因此古镇以水为依托,依水成镇,在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以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是这种容入古镇文化,古镇生活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让中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3.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江南水乡古镇从古至今都体现着一种好学善思、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2]江南民间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这种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风气,更因“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以及宋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江南古镇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名人学士荟萃,清淡素雅的水乡风貌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江南古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江南古镇旅游就是指,以江南古镇为目的地所展开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旅游的内容从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发展到与风俗风情旅游并重,“走进生活”、“回归自然”成为近年世界旅游的热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江南的古镇旅游也由此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世纪80 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 年开展旅游事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 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由于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又较好地保护了历史,故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阮仪三(1996)指出,正是植根于“水”环境中的江南水乡城镇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吸引了一大批中内外游客,使江南古镇旅游迅速升温。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
江南古镇有着安静而优美的环境、古朴的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人类经历的见证中最有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城,老镇,对现代人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于江南古镇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冲击,对当地文化,氛围和社会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现有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分析其利弊,是为了寻找一种最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可以协调处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将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带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及其途径构成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的两大要素。它们共同作用在江南古镇这一客体上,使之的自然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在游客眼前。
(一)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1.政府主导开发与保护
政府作为当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
2.以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
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
3.政府将经营权出让,旅游开发商成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开发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开发商(投资商)进行管理。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在现有的经过旅游开发洗礼的江南古镇中,笔者将它们开发与保护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别:“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
保继刚(202_)指出,所谓“空心化”就是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街进行修缮,派出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与此相对,“非空心化”则是尽最大能力保留古镇现有的当地环境,不仅不把当地居民迁出,而且利用这一部分居民,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生活环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所居住古镇的开发利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两种途径在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实践。如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坚持着“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途径,当地居民没有被强行迁徙,依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游客游览的过程中,随处课见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低矮的建筑,杂货店,当地的电影院,都在旅游区内,甚至连景区的大门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而浙江桐乡的乌镇则是“空心化”开发的先行者。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
江南水乡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模式是上述开发主体与开发途径的不同组合的结果。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对比,笔者认为其组合结果中有以下三种模式较为典型。
1. 周庄模式-政府主导,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周庄的旅游开发依赖于当地政府。1986年,周庄镇政府就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旅游发展进行规划,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开发。周庄以非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途径为基础,在空间结构形态上采取了“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 [11]的模式。对传统古镇与现代新镇进行了过度,既不大量的迁徙当地居民,维护了一部分古民风的生存,又解决了现代化建筑,现代居民生活对古镇区原有风貌的侵蚀。
2. 乌镇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空心化开发
如果说周庄采取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那么乌镇便是先规划后发展的典型。乌镇模式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乌镇亦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开发促进保护”的道路。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其开发亦开始就采取了“为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禁止居民经商”的措施。并以“起步最晚,规划最齐,管理最规范” [13]的姿态跻身江南六大古镇之列。
乌镇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是典型的空心化开发,原先居住在古镇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往他处,也不允许居民在沿街的房屋进行商业活动。
3.南浔模式-旅游开发商为主体,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南浔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旅游开发商通过自身优势,利用大量资金,对南浔精心整改,投入市场。浙江烟草集团所属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从最初的项目规划至今,滚动投入的资金已近5亿元。整个项目规模为23亿元。
由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接管的南浔旅游开发,虽然在最初强制拆迁居民498户,建筑面积达45837.19M,但是整体上依然遵循着非空心化的开发途径。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同时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了一部分,但南浔整体的人文环境没有受到影响。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典型模式利弊分析
这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三个不同的江南古镇运作着,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这三种模式各自实施的过程中,它们也都暴露出不同的问题。
(一)周庄模式
1.政府调节旅游活动,用旅游保护古镇
周庄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保持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冠居江南六大水乡。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长时间对周庄进行在旅游开发,旅游活动,资源利用方面的调节活动,使周庄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中旅游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古镇。周庄模式的核心,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古镇,用旅游来保护古镇,“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的模式,对古镇和新镇寓于不同的旅游项目。这样既保护了古镇,也解决了城镇发展的问题。
2.政府调节漏洞,旅游容量饱和
从现今关于周庄旅游宣传的各项媒体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庄用于宣传自身的一大标准便是接待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从李丽雅(202_)在接待游客数量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周庄的具体数据,“到目前为止,周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每天平均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现在每年的观光游客数已经超过了1996年的3倍。202_年的游客总数约150万,其中外国游客22.5万。在国庆期间,每天的游客数量达到了三万人次。”[12]
正因为政府直接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开展,对于市场宣传的灵敏度不够,一味的标榜自身接待游客数量的增加,却没有看到周庄由于旅游区域狭小,要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并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必须限制旅游数量,原本应该发挥其调节作用的政府没有看到这一弊病,更别谈对周庄接待游客的数量进行调节控制了。
(二)乌镇模式
1.先规划后开发,结合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
乌镇在空心化的开发基础上实施了精品战略,主要包括:精心设计景区,旅游路线精品化,完善旅游解说系统。充分迎合市场需求所重建的乌镇,在保护基础上融入了最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成功设计的景区布置,还是柳暗花明的旅游线路,都完全贴合游客的游览需要,呈现出一种游客想看到,愿意看到的水乡风貌,使乌镇成为立体的展现在现实中的历史遗产群。
2.空心化导致过度商业化
乌镇的空心化开发将原先的老百姓迁出,进驻规范的旅游商业体系,从表面上看是对古镇资源的一种有利利用。然而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他们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也随之流失。乌镇失去了居民的生活依据,空城的古镇再加上商业活动的进驻,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必然会引起地方文化资源被当作是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渐渐无法控制,从而陷入多数学者所言的“过度商业化” [15]的局面。
这种旅游商业化的极端表现,是乌镇地方传统文化逐渐被异类文化,特别是现代商业文化侵蚀;古镇原有淡雅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旅游商品同质性显现严重,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被能成批生产的退化而简单的工艺品所取代。
(三)南浔模式
1.旅游经营良性循环,非空心化打造“宜人居住”的水乡环境
南浔古镇的旅游开发脚步远在周庄,乌镇之后,因此上海博大公司在对南浔的开发过程中,吸取了前辈开发与保护模式所引起的弊端的各种教训,借鉴了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无论是旅游容量的控制,还是商业活动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的体现在这个精致优雅的小镇上。
南浔区与企业的合作方法是采用项目整体开发运作,企业出资进行古镇修复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进行补偿,实现项目前期投入产出的基本平衡,使旅游经营轻装上阵,如此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与乌镇模式不同的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但是古老淳朴的人文环境仍然保持着,无论是摇船的少女,亲和的讲解员,还是临水而建的店铺,都是南浔数百年流传至今的原汁原味的民风。随处可见当地的居民在河边洗菜,嬉戏,年迈的老人靠着同样年迈的栅栏休憩,仿佛从异乡远到而来的游客只是眼前转瞬即逝的风景,丝毫不会侵饶到他们传承至今的宁静生活。
正是非空心化所带来的这种“宜人居住”的谐和环境,使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邻里关系,体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理想境界。
2.旅游主体重复,产品单一
然而,也正是这种保守的模式,使南浔在江南六府古镇中,成为毫不起眼的一个。多数游览过的客人表示,南浔只是与周庄,同里,乌镇一样,旅游主题重度,旅游产品单一的又一个江南古镇。只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在另一个地理位置的体现。这便是南浔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主要弊端,经营差异化不明显。
优雅、闲适、恬淡的水乡生活为大多数人所向往。但南浔古镇旅游缺乏“亮点和特色”,也就是缺乏自身的核心吸引物。与其他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在景观上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普通游客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水乡的差别,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观光,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古镇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开发的层次也仅仅停留在观光和门票收入上。
四、为江南古镇旅游建立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在上述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庄模式由于旅游开发通过政府指导,失去了对市场的灵敏度,而乌镇模式的空心化开发又造成了过度商业化现象的泛滥。笔者认为,由旅游开发商为开发主体,走非空心化的开发道路的南浔模式,在众多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最为可行。
(一)南浔模式的可行性
1.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主体,敏感应对市场
周庄模式之所以完全由政府主导,是因为周庄古镇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当时的旅游开发商远没有成熟起来,政府便直接接管了古镇的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到20世纪初,乌镇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虽然成立了乌镇旅游开发公司,但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在资金条件上远不及旅游开发商雄厚。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开发商已经渐渐成熟起来。旅游开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活动,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投入市场并得到回报,仅仅依赖政府的调节力量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的宏观条件下,旅游资源之间也在相互竞争,江南古镇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展现自己的魅力,必须要依靠旅游投资商的企业头脑,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地独特的“企业品牌”,突出战略管理,贯彻营销观念。
那么,以旅游开发商作为开发主体,会不会出现开发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古镇旅游资源造成侵蚀破坏呢?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身就建立在旅游资源身的旅游价值上。一旦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不再具有旅游价值,那么它带来的旅游活动就会渐渐衰退,更别说创造经济效益了。这就决定了为了考虑长远利益,明智的旅游开发商必定会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着手保护资源本身。
2.非空心化的良性循环,开发与保护并行
乌镇一直遵循的空心化的开发途径使当地的旅游活动暴露出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变的难以控制,这时候经济的发展便以文化的流失为代价,长此以往,“旅游开发便会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单向的转换过程。”[6] 因此,只有走非空心化开发的道路才可以避免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滋生。在这方面,周庄模式体现出来的非空心化同样是可取的,但周庄模式对古镇区,新镇区做了明确划分。生活在古镇区的人过着自己惬意的室外桃源生活,而新镇区的老百姓则开起了饭店,旅店,为周庄镇的旅游活动提供设施条件。这样明显的分界在南浔你看不到,你可以不出古镇区,就居住在当地老百姓用自己古老的祖屋经营的客栈,因为南浔古镇区的居民积极参与到了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为远到而来的游客创造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南浔模式在开发水乡古镇的同时,不影响古镇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在原有水乡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造,且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
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保护水乡古镇的资源和风貌。因而,这种非空心化,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利用有助于维护江南水乡古镇建筑及环境的真实性。
(二)对南浔模式的完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浔模式从重多模式中脱颖而出,恰当处理了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于开发的协调问题,那么是不是南浔模式就是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呢,从前文我们对它所体现的弊端的分析上看,答案是否定的。要寻找到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就必定要对南浔模式进行各方面的完善。
1.挖掘民俗风情,提高古镇文化品位
要完善南浔模式,首先要着手的就是解决旅游主题重复,产品单一这个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正在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如果在开发过程中,走前辈走过的老路,树一样的旅游产品,建一样的旅游风景,宣传一样的旅游口号,那么江南水乡古镇将会滥而不精,渐渐失去其自身特有的旅游吸引力,只是多一个南浔,或者周庄而已。
因此,要保证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生命周期的延续,就必须要努力使其进入复苏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江南水乡古镇增添新的内容。这些新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的深度开发,也可以是对其进行全新的包装和宣传。
就南浔而言,笔者通过资料采集,发现南浔除了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风貌以外,还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集团—浔商的发源地,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处,中国名人集居地。这使南浔作为江南水乡古镇,不仅具有其他水乡普遍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观赏价值,还蕴涵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这种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厚重的文化因子,使作为水乡古镇的南浔在广度与深度上具有其他古镇所较少拥有的发展潜能。
如果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主体及时认识到这一潜能并且加以宣传利用,那么南浔必定会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散发出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2.政企结合,发挥政府调节作用
虽然旅游开发的经营权转让给了旅游开发商,政府的调节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一方面要给旅游开发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对旅游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必须保证旅游开发商的开发活动是在经济盈利和资源保护双赢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江南古镇资源的保护除了靠旅游开发商以外,政府也应当协调各方面事务,全方位保护江南古镇。如制定江南古镇保护条例,整顿市场,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塑造江南古镇旅游的良好形象。
因此,南浔模式除了坚持旅游开发商为主体以外,也不能忽略政府的力量,必须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辅助,才能有序的进行旅游开发,全面的保护江南古镇旅游资源。
3.打造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古镇间激烈竞争而引发整体吸引力的弱化。过去,江南古镇在开发旅游上一直是“各自为政”,由于资源相近,为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过恶性竞争。以至于陷入了“不到水乡是遗憾,游了水乡更遗憾”的境地。
再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只一味的关起门来自己开发,势必会造成江南水乡古镇之间的孤立化。只有各个江南古镇转变观念,树立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观念,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江南古镇大旅游圈,才能共同打响“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如成立古镇旅游区联盟,对几个古镇的旅游线路、交通和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方便游客在古镇之间的选择游览和游线组织,使得游客分流。
南浔模式的成功之处值得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借鉴,其需要完善之处我们也要不断发现不断改过。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旅游正在日益迅速发展,在着手开发前要选择怎样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开发过程种要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关系着古镇旅游资源的生存,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各地游客的旅游感受,整个古村古镇的长久发展。也需要更多专家的关注于研究,来更好的发现江南古镇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解决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01).[2]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_,21(04).[3]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2_,(06).[4]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2_,20(02).[5] 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小城镇建设,202_(03).[6]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2_(03).[7]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2_,21(12).[8] 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2_(08).[9] 卢松,陆林,徐茗.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2_(05).[10]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01).[11] 彭小娟.浅析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两种现象[J].山西建筑,202_,31(21).[12] 李丽雅,黄芳.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和同里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14(02).[13] 秦容.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_,22(01).[14] 周乾松.古镇保护尚须警钟长鸣[J].城乡建设,202_(10).[15] Alister M,Geoffrey W.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J].Longman House,1982(4).[16] 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_:5-6.[17] 蒋志杰.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_:3-4.[18] Erik Cohen.Introduction investigation tourism arts [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 1-8.
第三篇: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江南水乡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依然存在着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相互矛盾。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遗产保护的历史问题与现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遗留问题解决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应该从深入、全面、实时这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和发展保护策略,以求达到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1、背景分析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它们兼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审美和经济价值,尤其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水乡为典型,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城镇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旅游市场的地区。这些古城镇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保护与开发、旧貌与新颜的矛盾,存在着保护名城古镇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矛盾。
从古镇的旅游发展历史来看,曾经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
一、“ 空心化” 导致古镇韵味的缺失:这些古镇尽管保留并修缮了其绝大部分古建筑,然而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大多数居民都已迁出,导致了古镇的“空心化”,丧失了原住民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其文化景观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成为空城的古镇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
二、社区参与度不高,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有些江南水乡城镇民居的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有些古镇人因为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
三、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污染、水污染和文化污染,以及旅游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建筑物乱搭乱建,旅游者乱刻乱划,都会破坏古镇原有景观特色,对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素以“ 小桥、流水、人家” 闻名的水乡古镇不但是一种侵蚀,更是一种破坏。
2、方法对策
如何将古镇保护深入、全面、实时地落实到位,这里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
2.1深入地将保护落实到文化遗产的根源
古镇遗产的保护易在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包括古镇的街坊、古建筑、古院落、古桥梁等;难在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其一旦流失,则很难恢复到历史的原样。这包括古镇的民俗礼仪、方言曲艺、人文风情等。深入地保护古镇遗产的目标就是要将古镇的典型遗产风貌和文化特征还原至旧时,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古镇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保护下来。如果原住民都搬走了,那么原住民的生活就自然不存在了,古文化就没有意义可言。因此古镇开发必须是保护性开发。首先,笔者认为必须控制游客的容量,从整体的遗产地中间划分出局部重点的特殊保护区,以保护这些区域原真的古老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性。
2.2全面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内在和外在形态的各个角落
古镇遗产是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古镇的整体环境。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古镇的绿色和蓝色网络。绿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古树名木,蓝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河流水网。除了这两点,花鸟虫鱼等生物的存在也不容忽略。试想象鸟儿在树梢休憩,蟋蟀在墙角鸣唱,鱼儿在水中嬉戏,这番意境恐怕也只有在江南水乡才能体验得到吧。其中,蓝色网络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一旦水体遭到破坏,整个古镇的所有秩序都会被严重干扰。
2.3实时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发展的每时每刻
这里所说的实时其实即指古镇的遗产保护必须与时俱进。这又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与该遗产在当时所反映的特性相适应,不同的遗产物在不同的时期映射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内涵是保护的关键步骤之一。(2)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遗产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遗产其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需要的保护方法也必须是变化发展的,以求与遗产相协调发展。(3)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实时对应的。这就需要一个实时监督和管理机构对遗产地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一旦监测到某些数据与正常数据有较大的出入,则应立即排查和研究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进行有效及时的实施。
3、结言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古镇则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旅游和遗产地这种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才能恰到好处地释放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功效。发展旅游是弘扬遗产地价值并为保护遗产地提供经济支撑的重要途径,而利用遗产地则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两者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古镇开发保护经验看,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对遗产地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同时,对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寻找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仍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作者:徐征杰 单位:上海市闸北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第四篇:孝泉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
四川孝泉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钱永红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为特质的四川孝泉古镇为例,分析并探讨了该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古镇田园韵味;打造“孝文化”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德孝文化”景点;开辟旅游环线;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解说服务系统;加强规划实施和政策法规保障,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
【关键词】四川古镇;孝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与文化“联姻”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高层次目标,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将是目前我国旅游发展的重点。独具特色的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怎样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成为当前古镇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四川孝泉古镇文化源远流长,“一门三孝”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如何保护开发“孝文化”,打造孝泉古镇“孝文化”旅游品牌作初步探讨。
一、孝泉古镇概况
孝泉古镇位于四川德阳市旌阳区西北部,距省会成都79公里,距德阳市区21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灌溉方便,为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当地特产为传统回民食品“马昌恒”果汁牛肉(1994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获得金质奖章;同年七月又荣获四川省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还魂烧白、鲤鱼过五关、脆皮豆花、蒸牛肉、牛肉炒面,德孝城斋饭也是这里的特色食品。
孝泉古镇作为川西平原上一大古镇,已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孝感天地、舍侧涌泉”而得名孝泉。
[1]“孝泉”地名正式出现于北宋,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全镇幅员面积52.5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场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1.8万余人,其中常住回民有三
[2]百多人,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
为进一步弘扬德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孝泉镇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旅游景点。注重发展文化旅游,构建孝泉德孝文化旅游产业,营造浓厚的德孝文化氛围。从202_年至今,孝泉镇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德阳德孝文化旅游节,国家、省、市、区2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采访,收益良好,影响甚大。中国德孝城已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
[3]践基地”,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孝泉镇已被纳入四川省首批百镇试点镇和51家重点镇之一(首批省级重点镇),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202_年的5.12大地震使孝泉镇遭受巨大损失,集镇房屋受损面积达95%,老城区房屋基本垮塌,丧失全部功能,直接经济损失达29亿元。孝泉古镇将古镇仿明清建筑重建,计划总投资2.6亿元,面积达1.7平方公里,重新恢复古镇风貌。
二、孝泉古镇旅游资源特色
孝泉古镇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平原农村乡镇,它融川西平原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为一体,且以“孝文化”为其核心旅游资源,其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川西平原田园风光
孝泉古镇作为川西平原上的传统农业乡镇,这里地势平缓,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农田环绕,阡陌纵横,犹如棋盘,又如美丽的绒毡。竹树掩映的农舍,星罗棋布,插秧季节,1
布谷声声,水暖秧绿。晴朗的秋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2、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
古镇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有“九宫十八庙”一说,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寺庙、儒家的祠堂、清真寺等等,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的多元性。但真正使其名扬海内外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尊崇的孝道,历史典籍《东观汉记》、《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古代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姜家“一门孝子”的故事,千古传颂,影响深远。姜诗去世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祠,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近两千年来,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在宋代被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所推崇。汉明帝、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诏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部份墨迹保存完好,1996年古镇孝泉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受到国务委员彭佩云、副省长韩邦彦等领导高度重视,苏联代表团、越南
[3]代表团、联合国官员前来参观并题词。
3、古街巷和街名掌故
孝泉目前还保存有较为完好旧街,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显得宁静而幽远。古巷沧桑,古风犹存,条条古街巷名都有其能反映出孝泉历史习俗的掌故由来,品味起来,回味无穷。如转龙街,嘉庆年间,回民迁入孝泉定居在半边街至清平街一带,每逢灯会,游龙舞狮,龙灯队伍中,有马、猪、牛等动物形灯,汉族尊重回民忌讳猪的习俗,往往至此即往回转,故[1]由此而得名„„
4、民间节会
民俗节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泉特有的民俗节会有:
上九会:为明清时代四川农村商品交易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结束,共三天。最初的上九会属商会性质,后来演化为商业集会。会期正值春节,以姜孝祠外十余亩空地为会场,商客云集,场内摊棚林立,货物繁多。更有马戏团、“西洋景”、唱戏的、说书的、狮灯、龙灯飞舞、会场内锣鼓喧天盛况空前。1950年上九会改为上九物质交易会。文革期间,上九会中止,直至1984年春才重新得到恢复。
城隍出驾:“城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城市保护神,孝泉亦建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城隍庙。有趣的是各地城隍均按其级别穿戴,而孝泉的城隍却是头戴皇冠,身穿黄袍,俨然帝王。镇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城隍出驾的日子。出驾的队伍一路走来,鼓乐喧天,鞭炮不绝,沿街住户燃烛烧香,礼拜下跪。走到宽阔的街上便跳神舞蹈。游行的队伍要把古镇所有的街道游遍,然后再回到城隍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庙会: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古镇有颇具特色的庙会,长且一周,皮影戏,被单戏,打道桶,唱围鼓等表演都在此粉墨登场。
祭塔仪式: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还有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朝五龙护塔的盛况。
5、红色旅游资源
孝泉古镇在近现代史上不乏可圈可点的内容,孝泉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民国初年的军工人才、汉阳兵工厂厂长刘庆恩,就是孝泉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创者旷继勋将军,早年于川军供职时,曾驻军孝泉清匪;1932年,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革命先辈罗世文同志,在孝泉发动了革命兵变。
三、孝泉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古镇文化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古镇旅游的不断升温,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有些古镇没有准确把握当地的“文脉”,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更有甚者在古镇内大 2
兴土木,建造微缩景观、仿古建筑、民俗村、游艺宫等人造景点,不仅造成一些古镇景观雷同,文化特色不突出,浪费资金,惨淡经营,而且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另外,不注重旅游地的环境保护,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枯竭,旅游风景区环境严重污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名胜古迹受损等等。这种粗放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既造成旅游资源的日益衰竭、古镇原真性被破坏,同时对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孝泉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古镇田园韵味
我国自古有依托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且古镇是长期孕育在农耕文化之中的。因此,要保持孝泉古镇“融于自然”的田园魅力,就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消除当地企业的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保持孝泉古镇周围被“清洁农田”环绕。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要力争保持和恢复当地农家房屋四周竹林。竹林、溪流、小桥、田园农家,相映成趣,别有韵味。但目前随着现代建筑的影响,传统农家小院的韵味正在消失。故要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保持传统农家小院风格。另外,还要提高当地的卫生条件,提高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其变为文明整洁的古镇。
2、加强传统民风民俗保护,打造“孝文化”旅游文化品牌
民风民俗是古镇人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镇的魅力所在,保护社会文化风貌,既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又可将其发展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旅游资源。但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孝泉古镇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可考虑建立民风民俗的研究机构,对包括传统文化、传统节庆、民间工艺、民间小吃等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并结合时代要求和旅游事业发展,适时开展社会文化活动。202_年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决定让旌阳区在孝泉组建隶属省社科院的四川德孝文化研究所。这对孝泉加快开发步伐,让古镇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早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由于孝泉民间文化长期以来尚未被充分挖掘,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的信息未能有效地传达给旅游者。为此,从202_年起举办了中国德阳孝文化旅游节,迄今已办了六届。旅游节突出“孝文化”特色,融商贸活动、文化活动一体,场面宏大,影响深远。搭建“中国德孝文化传播中心”、“华夏敬老示范基地”、“中国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三个平台,且在202_年4月4日重现明代祭祀盛典。其内容包括祭祖、祭东汉大孝子姜诗、游园踏青、访古探幽及大量的民俗活动,努力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德孝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方政府已在开发古镇旅游资源、打造“孝文化”旅游品牌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如何将“孝文化”旅游品牌与商业品牌搭桥,如何在旅游景观中增加文化附加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却是一个有待旅游界、政府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3、实行分区管制,打造“德孝文化”景点
古镇旅游资源原始程度越高,原真性越突出,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其开发价值也越大。所以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资源保护始终要放在首位,风景区旅游开发应该遵循修旧如旧再添古镇韵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原则,从总体上保持和恢复古镇原有建筑和街市景观风貌。对不能继续使用的危房建筑将拆除重建、有机更新,使之与原有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对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将适当整修,修旧如旧。为此孝泉镇从1996年至今共投资3700万元修建了占地150亩、以姜孝祠为主体、与孝文化相关联的古建筑群—中国德孝城,再现了当年孝泉一门三孝的风采:气势雄伟的天下第一孝牌坊和御敕“圣旨”的山门及数重大殿,姜公坟,九宫八庙,现代化的餐饮、娱乐、住宿设施„„同时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对多处名胜古迹进行修复。但对旧街巷的维修改造比较滞后,还有待加强和完善。且镇内一些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现代建筑混杂在旧街巷中,严重影响了古镇风貌。
3
因此,孝泉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实行分区管制,依据景源评价,将古镇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等不同主体职能,在用地上明确分区,制定各种不同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保证古镇有序运转,使旅游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此邀请了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202_年,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了省保文物姜孝祠的维护工作;同年,推出古镇孝泉德孝文化核心景区中国德孝城、古镇风貌景区邻姑泉、古镇风貌景区传统民俗文化步行街等三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202_年位于旌阳区孝泉镇的龙护舍利塔在维修施工中,发现大量带有“孝街”等铭文的青砖。文管所随即进行现场勘察、清理发掘,一条古代的街道竟露出了地面。街道距离地表深0.4米,呈东西走向,西部延伸至姜公殿东侧路面,东部延伸至孝泉师范学校。“街道全部由青砖铺砌,宽约2.15米,清理出的部分长约15米。”街道不仅路面用长条形砖铺砌,两侧和边沿也用长方形砖铺砌,部分砖上刻有“祖杨宅砌孝街”、“杨宅施”、“孝泉”等铭文。“路面中间高、两侧低,呈弧线,以利排水。“孝街”的出土是四川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应及时保护和恢复“孝街”。
[4]
4、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解说服务系统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在观赏孝泉“三孝园”时,一些旅游者对眼前这座“饱经沧桑,其貌不扬”的庙宇大失所望,认为“一个破庙有什么好看的”,殊不知它记载着我国厚重的“孝文化”。为此,孝泉古镇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运作中,主动与相关旅游院校联系或自主进行导游服务培训,进而建立完善的旅游解说服务系统,帮助旅游者正确地理解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主体的旅游鉴赏能力十分必要。
5、融入其他景点,开辟旅游环线 孝泉古镇景点娱乐性不足,参与性不强,到此观光的人一般不会超过一天,消费也不高。目前单靠孝泉的自身资源吸引游客专程来旅游很有限。大多数古镇的繁荣,是因为处在一定的交通要道上,在通往省内各大景区的路上,在游览著名景点之后,再顺便去古镇观赏古朴民风民俗,这也是孝泉古镇值得一试的旅游发展模式。而孝泉古镇有座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的优势,可以将去九寨沟旅游的游客吸引过来。还可将德阳三星堆、孔庙、庞统祠等其他文化景点联合起来,开辟德阳文化旅游专线。
6、加强规划实施和政策法规保障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古镇文化旅游潜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使自然生态环境或当地文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首先要通过制定一个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规
[5]划,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规模适度,环境保护得力,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目前,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政府对旅游开发要营造投资环境,加强整体促销,编制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对规范市场要制定政策、引导竞争、提供服务,使政策法规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德阳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纂.德阳市志(上、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2_.6:223~225 [2]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编.工业新城德阳[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5:23~26 [3]罗亚文.关于尽快组建“四川德孝文化研究所”的建议[J].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2_(2):8~12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2_.5 [5]甘枝贸.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4:119~122
4
【作者简介】
钱永红,男,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
5
第五篇: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作者:马 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_年第12期
[摘 要]江南水乡古镇是在相同自然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城乡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古镇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文章从古镇的旅游价值、现状入手,探讨开发与保护问题。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