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化工原理课设结束语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2-43572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8 04:25: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化工原理课设结束语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填料吸收塔的设计》,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对课设内容已经做了基本的介绍,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本次课设的设计内容包括吸收流程的选定、填料塔塔径、塔高等工艺尺寸的计算及输送机械的选型等几个方面。设计要求有写出设计说明书、给出工艺流程、绘出填料塔的总装配图、输送机械的选型。

领到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后,发现我们要进行计算和参数选择的内容很多,感觉特别的复杂,一下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于是先根据老师提供的书单到图书馆借了相应的参考书。通过对其中填料吸收塔设计的流程的了解,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小组成员间配合融洽,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1)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的能力。在设计任务书给出后,有许多数据需要去搜集,有些物性参数要查取或估算,计算公式也要求自行选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详细而全面的考虑后方能确定。

(2)正确选用设计参数,树立从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两方面考虑的工程观点,同时还需考虑到操作维修的方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即对于课程设计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还要求从工程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总体上得到最佳结果。

(3)正确、迅速地进行工程计算。设计计算是一个反复试算的过程,计算工作量很大,因此正确与迅速(含必要的编程能力)必需同时强调。

(4)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会用简洁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表示自己的设计思想。

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与他们一起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开拓了思路,也让我在课程设计时多了些轻松、愉快。

第二篇:通信原理课设(本站推荐)

一、音频传输系统设计..................................................................................................................1

1.设计目的................................................................................................................................1 2.设计内容................................................................................................................................1 3.实现步骤................................................................................................................................1 4.结论及思考............................................................................................................................5

二、数字传输系统设计..................................................................................................................7

1.设计目的................................................................................................................................7 2.设计内容................................................................................................................................7 3.实现步骤..............................................................................................................................11 4.结论及思考..........................................................................................................................17

三、总结与收获............................................................................................................................18 指导教师意见................................................................................................................................19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音频传输系统设计

1.设计目的

通信的基本形式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建立一条传递信息的通道,通信系统通常由 信源,变换器,信道,反变换器,信宿以及等效噪声等几部分构成.通过这次音频传输系统设计,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信号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和处理过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模拟通信系统,考查学生对调制技术的理解和使用, 同时,通过音频传输系统的设计,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模拟通信系统设计,以及模拟通信系统下最重要的调制技术的应用和设计,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设计和实现,我们对复杂的工程问题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一个完整的模拟通信系统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完善的概念.2.设计内容

利用NI-USRP节点设备接收实际的广播信号.结合LABVIEW,实现对音频信号的调制解调,观察接收信号的质量并进行分析.3.实现步骤

音频传输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音频传输系统TX.vi: 发射端主程序的前面板如图,前面板左侧为参数输入图部分。

(1)首先,用NI-USRP Configuration Utility观察确保硬件与电脑连接上,以及硬件的地址。

(2)然后修改发送端前面板的“设备的IP地址”。

(3)可以设置声音文件路径(labview只能识别wav格式音频文件)。

(4)USRP配置各类程序控制参数,包括IQ速率,可以更改,但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IQ速率要相同,载波频率就是频点频率。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此模块的作用是根据输入的路径获取音频文件,对应于程序框图SUBVI OPEN Waveform File.vi,输入是外部音频文件的路径,要求必须是wav格式。如果留空,则会自动选择默认音频文件,输出时声音文件的引用句柄,每次从声音文件中读取的样点数以及任务id。此外,这个子程序还留有一个选择是否同时播放的选项,程序的前面板会有一个勾选框,可以选择是否在发送的同时也播放声音。

2.读取声音波形

这个模块的作用是将打开音频文件模块中得到的声音文件转换成波形数组形式输出,同时,还将波形数据写进声音输出设备,使得在发送端可以听到将要发送的声音,如果在前面板勾选了同时播放声音这个选项,那么就可以通过电脑声卡播放出声音,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SubVI Read Waveforem File.vi子程序。

输出是波形数据、任务ID以及文件标示和同时播放声音这个选项。3.进行FM调制

该模块的作用是对音频进行FM调制,对应于Exercises FM Modulation.vi

图1-3FM调制图

该模块的输入是声音波形数据,IQ 采样率和频偏,输出是经过FM调制后的时域波形,调制后的波形数据进入niUSRP Write Tx Data(poly)函数。根据前面板上配置后的各项参数发射到空间中,以供接收端程序,普通的FM收音机或者有FM接收功能的手机接收。

该模块需要分两步完成对声音信号的FM调制。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4.结论及思考

思考:

1.频偏的意义是什么?它怎样影响调制信号?从听众的角度,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些影响,做一些测试验证观点。

mf = 最大频偏低频信号的频率,B = 2*(mf+1)F,影响带宽,而带宽影响噪声,所以同时频偏也影响输出信噪比。

从听众的角度来讲,因为公共广播的频带范围是有限的,为87.5~108MHz,以100KHz为步进搜索电台。我们在使用通信系统时应该避开这些公共频带。

2.找出一些能证明所设计的FM收发机性能优劣的技术指标

采样率的大小:接收机的采样效率越高,相同信噪比下收听效果越好。天线增益:天线增益越小,接收效果越好。结论:

1.利用NI-USRP节电设备,结合LabVIEW,我实现了对音频信号的调制解调,收听到了包含有噪声的音乐。

2.提高接收质量:有很多因素影响FM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带宽、频偏、增益和载波频率对FM通信系统的影响较大。经测试,提高增益和减小频偏可以有效改善质量。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3、信源编码

该模块主要是完成霍夫曼编码—基于有序频率二叉树的编码。

图2-2信源编码

4、信道编码

这里主要是使用的(7,4)分组编码

5、脉冲调制

主要完成添加训练队列以及脉冲成形滤波的功能。其中添加训练序列主要是为了接收端可以频偏校正。

6、信道设置

主要在信道中加入白噪声。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前面板左下方是接受信号的它的星座图,和误码率曲线。可以通过这些来判断程序是否正确。

图2-5数字传输系统接收端

而对接收端的程序框图进行分析:

1、初始化

实现USRP初始化和配置USRP的参数,此时注意与发送对应。如图所示。

图2-6初始化框图

2、信号检测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2.设计内容

1)完成信道编码即(7,4)分组编码的过程,此时需要完成Exercises Encode-74.vi,学习(7,4)分组码译码的过程。

2)将脉冲调制模块的QPSK/BPSK程序图补充完整 3)学习信源编码即霍夫曼编译码的过程 3.实现步骤

1)发送端接收端程序结构:

图2-6发送端(1)

图2-7发送端(2)

发送端程序框图: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设置生成矩阵,然后输入前面板的生成矩阵内,打开程序框图,进行设计。

图2-9分组码程序框图

设计图如下:

输入后将长串输入数据流进行长度为4的分块。也即为4维数组。和G矩阵相乘,之后再转化为一维数组。由于矩阵乘法是数值相加的过程,而分组编码是异或过程,因此需要将矩阵内每个元素除二取余,余数即为正确的异或过程。

分组码译码: 首先设计校验矩阵H。接着设计程序框图如下:

图2-10解调程序框图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入信号平均能量,将此能量与符号能量相乘乘上信号幅值,得到输出信号

图2-12 BPSK设计

BPSK。BPSK解调如图所示。输入数据流对2取余,输出到下一个框图,0对应1,1对应-1.4)利用USRP设备实现图像发送 首先设置硬件设备,选择好天线,然后打开发送端和接收端。得到结果如下:

图2-13发送和接收图像

在图像传输过程中会出现噪声干扰,通过增大增益可以使噪声减小。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备注:此处要求手写,不得拷贝,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人签名:

日指导教师意见

第三篇:通信原理课设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摘 要

摘要:所谓调制,就是在传送信号的一方将所要传送的信号附加在高频振荡上,再由天线发射出去。这里高频振荡波就是携带信号的运载工具,也叫载波。振幅调制,就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振幅,直至随调制信号做线性变化。在线性调制系列中,最先应用的一种幅度调制是全调幅或常规调幅,简称为调幅(AM)。为了提高传输的效率,还有载波受到抑制的双边带调幅波(DSB)和单边带调幅波(SSB)。在频域中已调波频谱是基带调制信号频谱的线性位移;在时域中,已调波包络与调制信号波形呈线性关系。

本课程设计主要利用MATLAB集成环境下的Simulink仿真平台,设计一个AM调制与相干解调通信系统,分别在理想信道和非理想信道中运行,并把运行仿真结果输入显示器,根据显示结果分析所设计的系统性能。经过调制,初步实现了设计目标,并且经过适当的完善后,实验成功。

关键词: MATLAB7.1 ;Simulink仿真平台;AM调制;相干解调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课程设计目的…………………………………………………………1 课程设计要求…………………………………………………………1 相关知识………………………………………………………………1 课程设计分析…………………………………………………………2 仿真……………………………………………………………………6

6结果分析………………………………………………………………10 参考文献………………………………………………………………12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目的

1.掌握模拟系统AM调制和解调原理。2.掌握模拟系统AM调制和解调的设计方法。

3.掌握用MATLAB分析系统时域、频域特性的方法,进一步锻炼应用MATLAB进行编程仿真的能力。

4.熟悉基于Simulink的动态建模和仿真的步骤和过程。

2.课程设计的要求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振幅调制和解调程序设计,输出显示调制信号、载波信号以及已调信号波形,并输出显示三种信号频谱图。对产生波形进行分析,并通过参数的改变,观察波形变化,分析实验现象。

3.相关知识 3.1 AM调制原理

幅度调制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正弦载波的幅度,使其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的过程。幅度调制器的一般模型如图2.1所示。

图3.1—1 幅度调制模型

在图2-1中,若假设滤波器为全通网络(=1),调制信号mt叠加直流A0后再与载波相乘,则输出的信号就是常规双边带(AM)调幅.AM调制器模型如图2-2所示

图3.1—2 AM调制模型

AM信号波形的包络与输入基带信号mt成正比,故用包络检波的方法很容易恢复原始调制信号。但为了保证包络检波时不发生失真,必须满足A0mtmax,否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则将出现过调幅现象而带来失真。AM信号的频谱是由载频分量和上、下两个边带组成(通常称频谱中画斜线的部分为上边带,不画斜线的部分为下边带)。上边带的频谱与原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相同,下边带是上边带的镜像。显然,无论是上边带还是下边带,都含有原调制信号的完整信息。故AM信号是带有载波的双边带信号,它的带宽信号带宽的两倍。

3.2 相干解调

由AM信号的频谱可知,如果将已调信号的频谱搬回到原点位置,即可得到原始的调制信号频谱,从而恢复出原始信号。解调中的频谱搬移同样可用调制时的相乘运算来实现。相干解调的关键是是必须产生一个与调制器同频同相位的载波。如果同频同相位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则会破坏原始信号的恢复。

4.课程设计分析

4.1双边带幅度调制

在DSB-AM系统中,已调信号的幅度正比与消息信号。这种调制通过使用乘法器完成,将消息信号吗m(t)与载波Accos(2πfct),如图4.1—1所示,表示为:

u(t)=Acm(t)cos(2πfct)

(1)

图 4.1—1 DSB-AM调制原理结构框图

其中

c(t)=Accos(2πfct)

(2)

是载波,而m(t)是消息信号。若以单频正弦信号调制为例,那么典型波形如图4.1—2所示。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现取u(t)的傅立叶变换,可以得到DSB-AM信号的频域表示为:

(3)

其中M(f)是m(t)的傅立叶变换。很明显可以看出,这种调制方式将消息信号的频谱进行了搬移,并在幅度上乘以Ac/2,传输带宽Br是消息信号带宽的两倍,也就是说:

Br=2W

(4)

图3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消息信号的频谱及其相对应的DSB-AM已调信号的频谱。

图4.1—2 消息信号与DSB-AM已调信号的频谱

已调信号的功率为

(5)

其中Pm是消息信号的功率。在DSB-AM通信系统中,信噪比SNR等于基带的SNR,也就是: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6)

其中PR是接收到的功率(在接收端已调信号的功率),N0是噪声功率谱密度(假定为白噪声),W是信号噪声的带宽。

4.2双边带抑制载波幅度调制

4.2.1.DSB信号的表达式、频谱及带宽

在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中,若假设滤波器为全通网络(=1),调制信号

中无直流分量,则输出的已调信号就是无载波分量的双边带调制信号,或称抑制载波双边带(DSB-SC)调制信号,简称双边带(DSB)信号。

DSB调制器模型如图4.2.1—1所示。可见DSB信号实质上就是基带信号与载波直接相乘,其时域和频域表示式分别为

图4.2.1—1DSB-SC调制模型

(7)

(8)

DSB信号的包络不再与

成正比,故不能进行包络检波,需采用相干解调;除不再含有载频分量离散谱外,DSB信号的频谱与AM信号的完全相同,仍由上下对称的两个边带组成。故DSB信号是不带载波的双边带信号,它的带宽与AM信号相同,也为基带信号带宽的两倍,即

4.2.2.DSB信号的解调

DSB信号只能采用相干解调,其模型与AM信号相干解调时完全相同,此时,乘法器输出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经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项,得

(9)

即无失真地恢复出原始电信号。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幅度调制的好处是,节省了载波发射功率,调制效率高;调制电路简单,仅用一个乘法器就可实现。缺点是占用频带宽度比较宽,为基带信号的2倍。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5.仿真

5.1双边带频带幅度调制的系统仿真

图5.1-1双边带频带幅度调制的系统仿真框图

图5.1-2 DSB AM Modulator Passband(双边带频带幅度调制器)的主要参数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图5.1-3 DBS AM Demodulator Passband(双边带频带幅度解调器)的主要参数

图5.1-4 DBS AM(双边带幅度调制)频谱仪(Spectrum Scope)的主要参数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5.2双边带抑制载波幅度调制系统仿真

图5.2-1 双边带抑制载波幅度调制的系统仿真框图

图5.2-2 DSB-SC AM 信号发生器(Signal Generator)的主要参数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图5.2-3 DSB-SC AM Modualtor Passband(双边带频带抑制幅度调制器)的主要参数

图5.2-4 DSB-SC AM的频谱仪(Spectrum Scope)的主要参数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6.结果分析

6.1双边带频带幅度调制的系统仿真结果

图6.1-1双边带频带幅度调制后的频域图

图6.1-2双边带频带幅度调制仿真系统中示波器的波形图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6.2双边带抑制载波幅度调制系统仿真结果

图6.2-1 双边带频带抑制幅度调制后调制信号的频域图

图6.2-2 双边带抑制幅度调制后调制信号的时域图

沈阳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7.参考文献

【1】桑林,郝建军,刘丹,【数字通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苗云长等主编,【现代通信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吴伟铃,庞沁华,【通信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圣勤,【MATLAB7.0实用教程】桑林,郝建军,刘丹,数字通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5】邵玉斌,【Matlab/Simulink通信原理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沈伟慈。【通信电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微机原理课设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实验目的与要求……………………………2 1.教学目的……………………………2 2.教学要求……………………………2 3.主要技术指标……………………………2 二.课程设计课题的分析……………………………2 三.课程设计的结果……………………………4 1.实验代码……………………………4 2.实验现象……………………………10 四.心得体会 ……………………………12 五.参考文献 ……………………………1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完《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后,进行的一次以汇编语言为主,硬件设计为辅的综合训练。本课程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加深对微机原理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微机原理开发系统的基本方法。2.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理解各种接口电路的应用。例如8255并行接口,8253定时器等。3)掌握利用PC机扬声器发出不同频率声音的方法。3.主要技术指标

1)在程序运行时使PC即成为一架可弹奏的电子琴。当按下数字键1-8时,依次发出1,2,3,4,5,6,7,I这八个音调。2)在程序运行时使PC自动按要求提示演奏乐曲。

二、课程设计课题的分析

图1.扬声器工作原理图示

图2.主程序工作流程图

图3.乐曲演奏子程序工作流程图 图4.电子琴子程序工作流程图

图5.扬声器工作流程图

三、课程设计的结果

1、实验代码

DATA

SEGMENT INFO1

DB 0AH, 0DH, 'WELCOME YOU TO COME HERE!$'

DB 0AH, 0DH, 'THIS IS A MUSIC PROGRAM!$' DB 0AH, 0DH, 'PLEASE SELECLT!$' INFO4

DB 0AH, 0DH, 'INPUT ERROR!$' INFO5

DB 0AH, 0DH, 'PLEASE INPUT AGAIN!$' MUSLIST

DB 0AH, 0DH, '========================='

DB 0AH, 0DH, 'Press1

HuanLeSong' DB 0AH, 0DH, 'Press2

KaiXin' DB 0AH, 0DH, 'Press3

XiaoBuWuQu' DB 0AH, 0DH, 'Press4

Wonderful' DB 0AH, 0DH, 'Press5

SCALE PLAY ' DB 0AH, 0DH, 'Press6

EXIT' DB 0AH, 0DH, '=========================' DB 0AH, 0DH, '$' MUS_FRQ1

DW 330, 330, 350, 393, 393, 350, 330, 294

DW 262, 262, 294, 330, 330, 294, 294 DW 330, 330, 350, 393, 393, 350, 330, 294

DW 262, 262, 294, 330, 294, 262, 262 DW 294, 294, 330, 262, 294, 330, 350, 330, 262 DW 294, 330, 350, 330, 262, 262, 294, 393 DW 330, 330, 350, 393, 393, 350, 330, 294 DW 262, 262, 294, 330, 294, 262, 262,-1 MUS_TIM1

DW 8 DUP(100)

DW 7 DUP(100),200 DW 8 DUP(100)DW 7 DUP(100),200 DW 5 DUP(100),50,50,2 DUP(100)DW 100,50,50,4 DUP(100),200 DW 8 DUP(100)DW 7 DUP(100),200 MUS_FRQ2

DW 330, 294, 262, 294, 3 DUP(330)DW 3 DUP(294), 330, 392, 392 DW 330, 294, 262, 294, 4 DUP(330)DW 294, 294, 330, 294, 262,-1 MUS_TIM2

DW 6 DUP(100),200 DW 2 DUP(100,100,200)DW 8 DUP(100)DW 4 DUP(100),400 MUS_FRQ3

DW 392, 262, 294, 330, 350, 392, 262, 262 DW 440, 350, 392, 440, 494, 524, 262, 262 DW 350, 392, 350, 330, 294, 330

DW 350, 330, 294, 262, 294, 330, 294, 262, 247, 262,-1 MUS_TIM3

DW 200, 4 DUP(100), 200, 200, 200 DW 200, 4 DUP(100), 200, 200, 200 DW 200, 4 DUP(100), 200 DW 4 DUP(100), 200, 4 DUP(100), 400 MUS_FRQ4

DW 330, 392, 330, 294, 330, 392, 330, 394, 330 DW 330, 392, 330, 294, 262, 294, 330, 392, 294

DW 262, 262, 220, 196, 196, 220, 262, 294, 330, 262,-1 MUS_TIM4

DW 3 DUP(200), 100, 100, 200, 100, 100, 400 DW 2 DUP(200,200,100,100), 400 DW 3 DUP(200,100,100), 400 TABLE

DW 262, 294, 330, 349, 392, 440, 494, 525

NUMB

DB 0AH, 0DH, 'Keyboard number 1~8 keys play notes of the scale'

DB 0AH, 0DH, 'Enter or Ctrl+C to exit' DB 0AH, 0DH, '$'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PARA STACK 'STACK'

STA

DB 200 DUP('STACK')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DS: DATA, SS: STACK, CS: CODE, ES: DATA START:

MOV AX, DATA

MOV DS, AX MOV ES, AX MOV AX, STACK

MOV SS, AX SHOW

MACRO B MOV DX, OFFSET B

MOV AH, 09H

INT 21H ENDM SHOW INFO1 LOP:

SHOW MUSLIST MOV AH, 01H

INT

21H

CMP AL, 36H

JZ

RETU

CMP AL, 31H

JNZ

B0 CALL MUSIC1

JMP

EXIT1 B0:

CMP

AL, 32H

JNZ

C0 CALL MUSIC2

JMP

EXIT1 C0:

CMP

AL, 33H

JNZ

D0 CALL MUSIC3

JMP

EXIT1 D0:

CMP

AL, 34H

JNZ

E0 CALL MUSIC4

JMP

EXIT1 E0:

CMP

AL, 35H

JNZ

EXIT SHOW NUMB CALL MUSIC5 EXIT1:

SHOW INFO5

JMP

LOP EXIT:

SHOW INFO4 SHOW INFO5

JMP

LOP RETU:

MOV AX, 4C00H

INT

21H MUSIC1

PROC

LEA

SI, MUS_FRQ1

LEA

BP,DS: MUS_TIM1 FREQ1:

MOV DI, [SI] CMP DI,-1

JE

END_MUS1 MOV BX, DS: [BP] CALL GENSOUND

ADD

SI,2

ADD

BP,2 JMP FREQ1

END_MUS1:RET MUSIC1

ENDP MUSIC2

PROC

LEA

SI, MUS_FRQ2

LEA

BP,DS: MUS_TIM2 FREQ2:

MOV DI, [SI] CMP DI,-1

JE

END_MUS2 MOV BX, DS: [BP] CALL GENSOUND

ADD

SI,2

ADD

BP,2

JMP FREQ2

END_MUS2:RET MUSIC2

ENDP MUSIC3

PROC

LEA

SI, MUS_FRQ3

LEA

BP,DS: MUS_TIM3 FREQ3:

MOV DI, [SI] CMP DI,-1

JE

END_MUS3 MOV BX, DS: [BP] CALL GENSOUND

ADD

SI,2

ADD

BP,2 JMP FREQ3

END_MUS3:RET MUSIC3

ENDP MUSIC4

PROC

LEA

SI, MUS_FRQ4

LEA

BP,DS: MUS_TIM4 FREQ4:

MOV DI, [SI] CMP DI,-1

JE

END_MUS4 MOV BX, DS: [BP] CALL GENSOUND

ADD

SI,2

ADD

BP,2 JMP FREQ4

END_MUS4:RET MUSIC4

ENDP MUSIC5

PROC NEAR PUSH AX PUSH BX PUSH CX LOP5:

MOV AH, 01H

INT

21H

CMP AL, 0DH

JE

EXIT5

CMP AL, 31H

JB

LOP5

CMP AL, 38H

JA

LOP5

AND AX, 0FH

SHL

AX, 1

SUB

AX, 2

MOV SI, AX MOV BX, OFFSET TABLE MOV DI, [BX][SI]

MOV BX, 100

CALL

GENSOUND

JMP LOP5 EXIT5:

POP CX POP BX POP AX

RET MUSIC5

ENDP GENSOUND

PROC

PUSH AX PUSH BX PUSH CX PUSH DX PUSH DI MOV AL, 0B6H

OUT

43H, AL

MOV

DX, 12H

MOV AX, 533H*896 DIV DI OUT 42H, AL

MOV AL, AH OUT 42H, AL

IN AL, 61H

MOV AH, AL OR AL, 3

OUT 61H, AL

PUSH AX

WAIT1:

MOV CX, 1200

DELA1:

IN AL, 61H

AND AL, 10H CMP AL, AH JE DELA1 MOV AH,AL LOOP DELA1 DEC BX JNZ WAIT1 POP AX MOV AL, AH OUT 61H, AL

POP DI POP DX POP CX

POP

BX POP AX

RET GENSOUND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2、实验现象

1.进入DOS后在DOS界面进行汇编链接并生成可执行文件.exe 2.双击可执行文件DZQ.exe进入操作界面如图所示

操作界面初始界面

3.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只要在键盘上按1-4这数字键就可以听取歌曲1-4,按数字键5时进入电子琴界面,这时候1-8分别表示音乐CDEFGABC这几个音符。按回车后退出电子琴操作界面,这时候按6退出程序。

按数字键5后进入电子琴界面

四、心得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给我的感觉是:与其说这次课设是一个任务,不如说是期末对微机原理的一次系统的复习。通过课设,我弄清楚了课本上一些比较晦涩但是又非常重要的章节的内容,例如:键盘和显示器DOS功能调用,数据定义伪指令的使用,子程序的嵌套,8253芯片的初始化等等。

刚拿到课设题目时可以说是毫无思绪,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模仿别人的程序,不断理解,拼凑,改进,终于按照课设要求完成任务。刚开始上机运行程序出现的问题不可谓不多,但是通过汇编的错误提示,我很容易的发现了问题并改正了它,如果不是上机运行,而是一味的盯着程序检查,那样的话真可谓无从下手,事倍功半。这个告诉我有时候动动手实践,远比啃书学习知识的效率要高得多。

五、参考文献

[1] 王忠民.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二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马春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与学习辅导.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第五篇:化工原理课程设设计心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设计心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化设计。从老师以及学长那里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由于第一次接触课程设计,起初心里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因为自我认为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终于可以加以实践了。可是当老师把任务书发到手里是却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措。可是在这短短的三周里,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我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苯——氯苯筛板式精馏塔设计图。在开始时,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有课程设计书作为参考,但其书上的计算步骤与我们自己的计算步骤有少许差异,在这些差异面前,我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通过查阅《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书籍,以及在网上搜索到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我们慢慢地找到了符合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模版和计算过程。在这三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这些“非泡点一族”在计算进料热状况参数q时,没有任何参考模板,完全靠自己捉摸思考。起初大家都是不知所措,待冷静下来,我们仔细结合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一步一步的讨论演算,经大家一下午的不懈努力,终于把q算出来了。还有就是我们在设计换热器部分,在试差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几乎一天多的时间才选出了合适的换热器型号,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试差成功后那激动的心情,因为我尝到了自己在付出很多后那种成功的喜悦,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血泪史”的见证哈。

在此感谢我们的杜治平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课程设计的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同时感谢同组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万分感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2

这次为期六个星期左右的课程设计终于结束,这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列管式换热器。虽然设计和学习的时间不长,却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首先,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所接触的实践任务中最繁琐的、专业性最强的课程设计,让我认识到:课堂上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没有落实到实处,是远远不够的。换热器的设计,从课本上简单的理论计算,到根据需求满足一定条件的切实地进行设计,不再仅仅包括呆板单调的计算,还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区分和确定所设计的换热器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还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平和的心态。这次设计工作量大,用到的知识多,而且我们又是第一次设计,所以单独靠自己是不法完满的完成本次课程设计。我经常与同组同学一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因此产生比较合理的结果和方法。大家都明白了,那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同时争论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让我明白我要更加耐心的表达我的想法,把问题解析清楚,也要耐心的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同组同学无法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果的时候,我们通过请教其他组同学或者与其讨论得到新的想法和正确的结论。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绘图了。由于工程制图不是我们的专业,而且我们将近两年时间没有接触了,差不多都将其内容忘光了。于是乎我们只能捧着厚厚的课本将其仔细的复习一遍,然后再进行正式的绘图工作。绘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简直让人头疼。刚开始整体的布局规划就很麻烦,要布局得当才能使图既能够画完,又表现得十分清晰。而且因为换热器中有很多的零部件,它们的尺寸或者厚度很小,画的时候很难准确地按照比例将其绘画出来。而且A1图纸又是非常的巨大,我只能早点去图书馆,找个没人的位置坐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最后将换热器图圆满顺利地完成了。虽然在这次的换热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的帮助,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的设计任务,我巩固了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并让我对化工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增强了我的查阅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总之,收获还是蛮多的。通过这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收获颇丰,不但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加深对该课程的印象。通过与同学一起讨论,是我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即将立足于社会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意义。感觉做完之后非常累,但是也感觉这段时间过得非常充实!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3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课程设计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充分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特别是对精馏原理及其操作各方面的了解和设计,对实际单元操作设计中所涉及的个方面要注意问题都有所了解。通过这次对精馏塔的设计,不仅让我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对知识也是一种巩固和提升充实。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我们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我们所查找到的很多参考书中,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所学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善,我们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上,对实际当中事物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成本方面上考虑的还很不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会浪费了大量时间。由此,我在每章节后及时地列出数据表,方便自己计算也方便读者查找。在一些应用问题上,我直接套用了书上的公式或过程,并没有彻底了解各个公式的出处及用途,对于一些工业数据的选取,也只是根据范围自己选择的,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应用。因此,一些计算数据有时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范围及趋势,而并没有更细地追究下去,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面具体设备的选型。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我想可以进一步再完善一下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与他们一起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开拓了思路,也让我在课程设计时多了些轻松、愉快。

[化工原理课程设设计心得]

化工原理课设结束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