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8。绪论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2-782679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4 12:54: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8。绪论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 sports anatomy 是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阐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变化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科学。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宏观与微观两大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已从大体系统器官水平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组织、细胞、亚细胞以及分子水平的微观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内容有:

(一)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人体形态结构对运动的适应的研究。以往较多地集中于对骨、关节和肌肉的研究,近年来,在心血管、内脏、内分泌、神经及感官等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仍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包括对肌肉生理横断面的研究、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研究、关节运动中肌肉工作特点的研究、不同身体练习中肌群作用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运动训练、体育康复、运动健康促进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形态学研究。运动员选材涉及到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品质等诸方面,探讨人体生长发育期的遗传作用机制,揭示人体运动能力的遗传度及其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开展对人体身高、体重、身体成分、骨龄、皮纹等预测性指标的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基因选材都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研究。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运动器官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其它器官如心血管壁的弹性结构、胃肠的蠕动、支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膈的运动、体位与内脏位置的变化、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等机械运动规律,也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

(五)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例如运动性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运动性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结构、关节软骨和末端病的形态结构变化、椎间盘的结构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等,这类研究为了解和阐明运动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提供理论依据。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运动解剖学是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各体育大学、体育学院(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目的是:

(一)系统地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及人体形态结构对体育运动的适应,掌握体育运动与人体形态结构的相互关系,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知识进行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学习运动解剖学,不但要系统地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还必须认识人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运动中的人体,认识各种客观事物。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运动实践服务。运动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体育动作技术、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等工作实践中,学会用运动解剖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训练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

(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体育学科中的许多课程都与运动解剖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学习运动解剖学,是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先导,也是为学好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运动解剖学属形态学的范畴,所以首先必须着重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内容。然而,形态结构不是孤立静止的,学习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平面与立体相联系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来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在漫长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人体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很多低等动物,特别是与人类较接近的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应该认识到人体的形态结构一直处于新陈代谢、发育分化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些发展变化既受机体生存的外环境影响,也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变化有关。在个体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中,人体的形态结构有时会出现一些变异和畸形。在学习中了解这些发展变化和变异,就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遵循人体形态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探索和创造最优化的科学手段,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促进人体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二)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人体的每种细胞、组织和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些特点是它们行使一定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例如:神经细胞的轴突,是传导神经冲动的形态结构基础;上肢和下肢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差异,在功能上也截然不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使骨骼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收缩力增强。长期不运动可使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在学习时一定要将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结合,从形态结构去分析功能或从功能来理解形态结构,这样才能使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活” 起来,才有利于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由很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又可分为若干局部。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它不能独立生存。人体基本组织的分类是一种归纳性的相对意义的概念,不能机械僵化地理解。教学中将人体分解为系统或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但在学习中必须始终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任何一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例如:人体运动时,不仅运动系统产生明显的变化,而且人体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局部的损伤不仅影响邻近的组织,严重时可影响整个机体;体育运动既可强体魄,又可健身心、调精神,这也是局部与整体统一的反映。

(四)平面与立体相联系的观点。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都要将所观察的材料做成切片,但切片呈现的为平面图像,而组织和细胞的真实形态是立体的。同一组织结构的不同切面,形态往往是不同的。一个细胞由于所切的部位不同,在有的切片可见细胞核,在有的切片见不到细胞核。同是细胞核的切面,由于切的部位不同,核的大小也不同。中空性器官由于切片的方向不同,可以在切片上呈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因此,在观察切片时要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注意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联系,将所观察到的二维图像还原为人体本身的三维构像。在学习大体解剖时,对一些挂图、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同样也应以平面与立体相联系的观点去思考和观察。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因为形态描述多、专业名词多、偏重于记忆是运动解剖学的特点,所以更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时必须重视实验,注意观察组织切片、标本和模型,学会运用挂图、图谱和多媒体课件等形象教材,注重活体的触摸和观察,将人体运动与体育动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地掌握书本知识。从实际观察中得到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外,用运动解剖学专业知识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如有针对性地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鉴别体育动作技术的合理性,创造新的体育动作技术,预防运动损伤以及优秀运动员选材等。

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有组织切片观察法、尸体解剖观察法、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法和人体测量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除了继续应用传

统的各种研究方法外,还大量使用了新的仪器和相关技术,如流式细胞仪、图像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技术等,使运动解剖学的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工业、军事和体育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18世纪前,运动解剖学在解剖学和力学的发展中发展。Clandius Galen(公元131–201)在《论肌肉运动》一文中区别了原动肌和对抗肌,叙述了肌紧张性,使用了动关节和不动关节的术语。Leonavdo Da Vinci(1452–1519年)对与动作有关的人体结构、对重心、平衡和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体活动服从力学定律的概念,为了说明各种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反作用,他提出了在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由索状组织附着在骨骼上,他不但发展了人体解剖学,还创立了人体运动学。Alfonso Borelli(1608–1679年)在《论动物的运动》一文中,探索了各种肌肉发力的数量和机械作用,研究了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分析了人体运动的各种主要动作,提出肌肉的作用符合数学和力学原理,并区分了强直收缩和随意收缩。Niels Stensen(1648–1686年)在《基本的肌肉类型》一书中提出一块肌肉本质上是一群能运动的纤维的集合物,一块肌肉的收缩,实质上是许多单根纤维的缩短。John Hanter(1728–1793年)的《肌肉运动讲义》概括了18世纪末关于运动学的全部知识,详细叙述了肌肉的功能、肌肉的形态、肌肉的力量、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肌纤维的力学排列和双关节肌等问题。

19世纪–20世纪初,由于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对人体运动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俄国学者列斯伽夫特(1837–1909年)是首先将体育运动与解剖学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家。他著有《人体运动理论》、《肌肉系统解剖学》、《理论解剖学基础》和《解剖学与体育的关系及学校中体育的基本任务》等著作,详细叙述了有关人体比例、人体姿势、人体运动等资料,为运动解剖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相继建立,运动解剖学也成为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及仪器设备,对人体运动的力学参数、身体姿势和环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苏联解剖学家依万尼茨基(1895–1969年)创立了《动力解剖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对运动器官的研究成果和运用解剖学知识分析体育动作的内容。他将运动形态学分为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局部解剖学和动作分析四个部分。70年代,苏联学者将运动解剖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发展了运动形态学,并将其应用于运动员选材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体育院校(系)将人体解剖学列入必修基础课。60年代初,著名解剖学家张鋆教授首先在我国提出了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他认为“解剖学亦可用于体育运动,用以分析各种运动所需要的肌肉和关节,可以叫做运动解剖学”。之后他进一步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向,提出某种运动需要哪些肌肉参加,肌肉在某种运动中所承担的负荷量都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课题;功能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互相交叉,但有关运动效果的一切工作,应归属于运动解剖学。1961年,我国体育专业通用的第一部《人体解剖学》教材在上海编写出版,对我国运动解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78年,我国第一部《运动解剖学》教材在北京正式问世。张汇兰教授为我国运动解剖学的创立作出了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的准备,在运动解剖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先后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奖”。80年代以来,在《运动解剖学》教材建设方面出现了统编与自编共存的局面。各体育院校(系)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广大运动解剖学工作者在教学、科研方面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为运动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五、人体的基本构成细胞cell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的细胞功能不同,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一般都得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不同的细胞有各自的亚细胞结构特点,所有的亚细胞结构又是由各种分子构成,其中的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是决定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关键因素。(续图-1)

组织 tissue是由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构成的细胞群体。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产生的非细胞物质,位于细胞与细胞之间,包括纤维、基质和不断流动的体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它们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起支持、联系、营养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对细胞的分化、运动和信息传递也有重要影响。

器官organ 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构成,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系统system 是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互相配合,并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等九大系统。

概括地说,人体是一个复杂和统一的有机体。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体育运动所引起的形态结构的变化都是以细胞为基础进行的。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组织。由几种组织共同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官。由若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一个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系统。各系统虽然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它们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六、常用解剖学术语

人体的构造十分复杂,为了在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人体运动的位置变化关系时有共同的准则,统一规定了常用的解剖学术语,这些术语是学习运动解剖学时必须首先掌握的。

(一)解剖学姿势

人体标准的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是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描述任何人体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仍应以人体标准的解剖学姿势进行描述。解剖学姿势是准确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分析人体运动的参考标准。

(二)方位术语

为了准确表达人体运动时人体各部以及各器官的空间位置关系,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规定了一些相对的方位术语:

上 superior和下 inferior,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近颅顶者为上,近足底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位于鼻的下方。

前 anterior和后 posterior,是指距身体腹侧面或背侧面距离相对远近的术语。距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而距身体背侧面近者为后。

内侧 medial和外侧 lateral是描述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结构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位置关系的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耳的内侧。

内 internal和外 external,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

浅 superficial和深 profundal,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距皮肤近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

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proximal,指距肢体根部较近者,下又称为远侧distal,指距肢体根部较远者。上肢的尺侧ulnar与桡侧radial,和下肢的胫侧tibial与腓侧fibular分别与

内侧和外侧相对应,该术语是依据前臂的尺骨与桡骨和小腿的胫骨与腓骨的排列位置关系而规定的。还有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

(三)人体的轴和面

轴和面是描述人体器官形态,尤其是描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人体可设计互相垂直的三种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依据上述三种轴,人体还可设立互相垂直的三种面,即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绪图-2)。

1.轴

(1)垂直轴 vertical axis: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2)矢状轴 sagittal axis: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

(3)冠状轴 coronal axis:或称额状轴 frontal axis,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垂直,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

2.面

(1)矢状面 sagittal plane: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该切面与水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

(2)冠状面 coronal plane:或称额状面 frontal plane,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该切面与水平面及矢状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 horizontal plane:或称横切面 transverse plane,是指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该切面与矢状面和冠状面互相垂直。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以其自身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longitudinal plane,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就器官而言,横切面不一定是水平面,纵切面也不一定是矢状面或冠状面,故一般不用上述三个面来描述。

第二篇:如何写绪论

最佳答案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之「绪论」

(一)关于学位论文之「绪论」,大致上有四个重点,必须先厘清,并好好掌握。

1.问题提出:研究动机、目的及问题陈述

2.文献评论

3.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4.论文重点说明

(二)关于「绪论」之写作,吾人所必须掌握的前述四个重点,就是在进行研究计画书撰写时之四大重点。

1.问题提出:

吾人在进行研究计划书之撰写时,就必须对「问题提出」部份特别予以重视,并将它「说清楚,讲明白」,惟有自己先搞清楚自己所欲研究的主题与相关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有可能谈论其它问题。

2.文献评论:

针对自己所欲研究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在古今中外既存的研究文献上,先了解和搜集既有的研究成果为何?经过一定之处理步骤:概观(归类)、摘要、批判、建议,然后找出其优缺点,同时针对其所采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予以批判,进而提出作者个人针对自己探讨此一主题和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何种研究途径与方法较为妥适,以超越他人。

3.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此三者是具有密切相关的三种不同东西,必须分辨清楚,同时考量,此三者可视为学位论文的核心或心脏地带,因而一篇学位论文的成败,可以说是系于作者个人对此三者之功力与作法。若处理得宜,则学位论文约有70~80分;若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学位论文常被视为不入流,无法达到最低标准70分。由此可见,吾人在处理学位论文时,对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研究方法等三者,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4.论文重点说明:

在说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之后,作者宜根据自己所提出的研究架构作适当的布局,特别是在说明相关之理论与发展史后,必须再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其主体之重点,究竟可分成几部份,他们分别在研究架构上各处于何种区块,吾人可依序分章提出探讨。换言,论文的主要章节说明与架构密切相关,且是根据作者自己所提出之架构开展出来的。一个研究架构大致上可分为几个区块,一个章节对应一个区块,由此可见,主要章节说明与研究架构密不可分,唯有先绘制好妥善的研究架构图,始能简单扼要地做好论文重点说明。

(三)关于「问题提出」

1.要扣紧研究主题,然后提出相关问题是什么?有几个?分别为何?

2.要有问题意识,整篇论文之「问题提出」,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并针对作者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思考。

3.关于「问题提出」

(1)研究动机与问题界定——所谓问题之界定,指问题背景、问题内涵(欲解决何种问题)、研究范围等。

(2)研究目的、意义、重要性与价值。

(3)关于「研究限制」方面,可在此先提出,但更好的做法是最后在结论中才提出。

(4)关于「研究假设」是否有?若该论文有「研究假设」,如何陈述,必须先搞清楚研究假设之定义后,然后审慎处理之。

(5)论文写作的六个主轴(5WIH)

1.What(事象)何事

2.When(时间)何时

3.Where(空间)何地

4.Who(人物)何人

5.Why(理由)为何

6.How(经过、手段)如何

这六个主轴,最值得处理的为What、Why、How的问题,颇值吾人循此三主轴之一,好好思考。

(6)简言之,关于「问题提出」,就是要扣紧主题,且要有浓烈的「问题意识」,进而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掌握住重点,简

单扼要地「说清楚,讲明白」,以利自己和他人一开始就知道作者到底要探讨何问题,解决何问题。

(四)关于「文献评论」

1.文献评论主要是在作者先搞清楚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后,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到底在古今中外既存研究文献中,已有那

些研究成果,作者必须先搞清楚,也让别人能很快的作一概括的重点式了解,进而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顾过去前瞻未来,站在该研究领域之前延,针对该主题与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文献探讨之步骤主要有四:

(1)概观(归类)

(2)摘要

(3)批判

(4)建议

3.相关文献之分类,举例如下:

A式(一般性研究):

1.有关理论方面之相关研究文献

2.一般性之相关研究文献

B式(实证研究):

1.相关概念之文献

2.相关理论研究之文献

3.相关实证研究之文献

4.相关理论之探讨与说明

(1)说明与研究题目有关且与欲探索之研究问题颇具相关之理论为何种理论,可简列数个,并以一个段落说明即可(即N个理论)。

(2)针对所欲探讨之题目与欲研究问题最具相关性且作者最感兴趣的某一个理论详加讨

论(即一个理论)。*概念→理论

5.文献评论之最后段落,宜针对前人之研究成果所采用之研究途径、方法作一批判,并说明其优缺点,进而针对作者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作者

自认宜先采用何种研究途径,再采取何种研究方法,以利突显自己的研究法,有别于他人,进而超越他人之研究成果。这些只需在此以3~5行字简单提出即可。至于详细的说明,作者可在下一部份,正式说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研究方法时再论及。

(五)关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1.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1)何谓研究途径(approach)?基本上,是指选择问题与相关数据的标准,主要是指作者拟从何种角度切入去探讨该主题与相关问题。

(2)何谓研究方法(method)?基本上,是指搜集与处理数据的程序与手段,主要是指作者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拟如何进行搜集和分

析资料。

(3)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是二具密切相但不相同的东西,应分辨清楚,不可混同,且前后顺序有别,不可前后倒置,应该先决定采用何种研究途径(approach),然后再决定采用何种研究方法(method),绝对不可先谈研究

方法再谈研究途径,亦不宜只谈研究方法,不谈研究途径。

(4)研究途径宜采一个,若有必要亦可采二种研究途径,但不宜过多,以免自找麻烦。但是研究方法通常采二种以上,以利透过多种研究究方法进行资

料搜和分析,增强研究成果。

2.研究架构

(1)研究架构或称分析架构,是作者针对拟研究主题进行整个思考、研究、分析的架构,此一研究架构是作者解析该主题与相关问题的法宝,最具关键性与重要性,故必须特别审慎处理。

(2)研究架构包括二个重点

1.研究架构图

A.研究架构图如同盖房子的建筑图,极为重要,作者必须心中要有研究架构图,但分二阶段处理:

(A)研究计划书宜有一研究架构图。

(B)学位论文中,是否要有研究架构图应考量所属之专业研究领域之性质、行规各所探讨主题之性质,并经作者与其指导教授研商后,再决定是否放入。

B.研究架构图与研究流程图绝不相同,有些人常将研究流程图误为研究架构图,或将研究流程图植入研究架构图中,此种谬误作者务必特别留意并避免。

2.研究架构图之文字说明

针对所探讨之研究架构之若干重要区块,作一整体说明,并分别说明,约0.5~1页左右即可。

3.整个研究架包括研究架构图与文字说明,共约2页。

4.创见与研究架构具密切关系,因而创新的想法必须在规划研究架构时就植入,并具体突显出来,否则研究之结论难以产生「创见」。

(六)关于「论文重点说明」

1.绪论中的「论文重点说明」,即主要章节说明,它是根据所探讨的主题、提出的研究架构和论文大纲,作一整体思考而呈现出来的。

2.主要章节说明只简单扼要地说明各章节主要重点,每一章节约3~5行字,大多用号表示出所欲探讨之问题与重点,有几章就有几个段落,段落分明,条理清楚,不可长篇大论,且将各章节重点连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即可,约2~

3页。

3.学位论文完成后之「结论」,亦可以2~3行字,放入绪论四大重点中的最后一落,以利读者在看完绪论后,就能明了该论文之结论,此乃近几年来创新的作法,相当可取,提供各位参考。

第三篇: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练习题、名词解释:药剂学、制剂、药典、处方、GMP、GLP 2、什么叫剂型?为什么要将药物制成剂型应用?、按分散系统和形态分别将剂型分成哪几类?举例说明。

二、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中国药典》正确的叙述是()

A、由一部、二部和三部组成 B、一部收载西药,二部收载中药

C、分一部和二部,每部均有索引、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D、分一部和二部,每部均由凡例、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中国药典》最新版本为()

A、1995 年版 B、2000 年版 C、2005 年版 D、2010 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

A、GMP B、GSP C、GLP D、GAP 4、下列关于剂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药物剂型必须适应给药途径

B、同一种原料药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剂型

C、同一种原料药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制成同一种剂型的不同制剂

D、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其临床应用是相同的、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佛洛伦斯药典

(二)配伍选择题

A、剂型

B、制剂

C、药剂学

D、药典 E、处方、最佳的药物给药形式()、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剂调配的书面文件()、阿斯匹林片为()、药品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法典()

(三)多项选择题

1、药典收载()药物及其制剂

A、疗效确切 B、祖传秘方 C、质量稳定 D、副作用小、药剂学研究内容有()

A、制剂的制备理论 B、制剂的处方设计

C、制剂的生产技术 D、制剂的保管销售 3、有关处方正确的叙述有()

A、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均称为处方

B、有法律、经济、技术上的意义

C、法定处方是指收载于药典中的处方

D、协定处方指由医师和医院药剂科协商制定的处方、我国已出版的药典有()

A、1963 年版 B、1973 年版 C、1977 年版 D、1985 年、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将药物剂型分为()

A、液体分散系统 B、固体分散系统 C、气体分散系统 D、半固体分散系统、药物制剂的目的是()

A、满足临床需要

B、适应药物性质需要

C、使美观

D、便于应用、运输、贮存、在我国具法律效力的是()

A、中国药典 B、局颁标准 C、国际药典 D、美国药典、剂型在药效的发挥上作用有()

A、改变作用速度 B、改变作用性质 C、降低毒付作用

D、改变作用强度 E、使具靶向作用、药典是()

A、药典由药典委员会编写

B、药典是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C、药典中收载国内允许生产的药品的质量检查标准

D、药典是国家颁布的药品集

第四篇:绪论

绪论 复习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物学、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迅速?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绘其前景。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简述下列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Lister, Griffith, Fleming, Avery, Lederberg, Waksman, Jacob&Monod, Ames, Woese,汤飞凡,何大一 思考题

1.许多生物科学研究者喜欢用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来揭示生命过程,你认为其原因何在?你能列举几个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例子吗?

2.何谓纯培养?为什么说它对微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吗?纯培养和当今工业发酵中采用的混合培养(见第十五章)有何关系?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____ 的同时也带来___。

4.微生物包括:____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____ 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____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____ 和德国的____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莫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的“席位”。

(1)少数(2)非常少数(3)不太多(4)绝大多数

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I)50~300(2)10左右(3)2~20(4)500~1 000

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1)厌氧试验(2)灭菌试验

(3)曲颈瓶试验(4)菌种分离试验

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1)巴斯德原则(2)柯赫原则(3)菌种原则(4)免疫原理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原核微生物

.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②细胞壁 2.原核微生物细胞核糖体大小为

③70S

3.菌苔是微生物

②固体斜面

培养特征 4.好氧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常表现为

①菌膜 5.下列结构中并非细菌生活的必须结构的为

③核 6.革兰氏染色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应为

③紫色 7.在生物界分类中放线菌属于

③原核原生生物界 8.下列耐热能力最强的是

④芽孢 9.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①肽聚糖和磷壁酸 10.同种菌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称为 ③菌株

11.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常用单位之一是④ μm 12.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 巴氏消毒

13.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 ②红色

1.微生物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比表面积。2.鞭毛的化学成分为 蛋白质。3.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裂殖。4.芽孢是芽孢细菌的运动器官。

5.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 属名和种名 构成。6.内含物多是在特殊 条件下形成的胞内物质。

7.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 菌落。

8.在明胶试管培养基内穿刺接种某种细菌,培养后发现细菌向接种线向周围扩展,表明该菌能形成鞭毛。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①、干热灭菌

#灼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主要在干燥箱中利用热空气进行灭菌。通常160-170℃处理1~ 2h便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②.湿热灭菌

# 煮沸消毒法

# 高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常采用 1.05kg/cm 2(15b/ in2)的蒸汽压,121℃的温度下处理15~30min,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间歇灭菌法 用蒸汽反复多次处理的灭菌方法。

# 巴斯德消毒法 用较低的温度(如用62℃~63℃,处理30min、若以71℃则处理15min)处理牛奶、酒类等饮料,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但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

嗜热型微生物为什么能在如此高的温度下生存和生长,可能是 a 由于菌体内的酶和蛋白质较为抗热,b 高温性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机构核糖体和其他成分对高温也具有较大的抗性。

c 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从而使膜在高温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为什么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的效果好。①蛋白质的含水量与其凝固温度成反比

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 水的活度water activity 定义微生物对水分的吸收或排出决定于水的活度。

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液的蒸汽压(P)和纯水蒸汽压(Po)之比,用下式表示:aw aw = P/Po pH 值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机制

1)影响酶的活性。2)影响细胞质膜电荷和养料吸收。

3)改变环境中养料的可给度和有害物质的毒性。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在适应温度界限以外,过高和过低的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1)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于最高温度界限时,引起微生物原生质胶体的变性、蛋白质和酶的损伤、变性,失去生活机能的协调、停止生长或出现异常形态,最终导致死亡。2)、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当环境温度低于微生物生长最低温度时,微生物代谢速率降低,进入休眠状态,但原生质结构通常并不破坏,不致很快死亡,能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存其生活力,提高温度后,仍可恢复其正常生命活动。低温具有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低温保藏食品是最常用的方法。低温保藏微生物菌种(4℃冰箱)思考题

某单位要求知道一种干酵母粉中的活菌存活率,请设计1-2种可行的检测方法。美蓝染色液与菌液混合——加上盖玻片 ——静置——高倍镜观察 1)、延迟期(lag phase)

特点:数目几乎不增加,或稍有减少,但细胞体积增长较快,代谢活跃,细胞内物质增加,对外界抗性下降。

原因:调整代谢,合成诱导酶等缩短延迟期:增加接种量 采用最适菌龄

加入某些成分

对数生长期(log phase,): 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特点:A 增长速率常数R值最大,代时短;B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各成分最为均衡;

C;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代时:(generation time,G)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时间。设n=分裂的代数;t0时细胞数x;t1时细胞数y.则 影响代时的因素:

A:菌种;

B:营养成分;

C:营养物浓度(影响速率与总生长量)D:培养温度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现象:积累代谢产物,生长维持,细胞总量最大。原因:A:营养尤其是生长因子消耗;B:营养物比例失调(如C/N比); C:酸,醇、毒素等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D:pH、氧化还原电位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宜等。稳定期特点:

A:增长速率常数R值为0,即死亡细胞数=新生的细胞数; B:细胞中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 C:开始形成芽孢,合成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

工业应用:获取大量菌体或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补料或调节pH值延长此时期。)、衰亡期(declined phase): 生长出现负增长,即新生细胞数∠死亡的细胞数,现象: 形态多样,如菌体畸形等;有的微生物出现自溶;有的微生物开始产生或放出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原因:生活环境越来越不利。研究的意义:预计达到的菌数,了解不同时期的差别。

上述曲线适合无分枝微生物。丝状微生物液体搅拌培养时的生长繁殖类似细菌。

为什么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的效果好。这是因为①蛋白质的含水量与其凝固温度成反比 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真核微生物

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都属于真核微生物

真菌与原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真菌的细胞有细胞壁,而原生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真菌是不含光合色素(叶绿素),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微生物。

菌丝(hypha)是一根管状细丝,外面被细胞壁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

菌丝体(mycelium)菌丝在条件适合时总以顶端伸长方式向前生长,并产生很多分枝,相互交错成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 根霉在培养基或自然基物上生长时,由营养菌丝体产生弧形的匍匐菌丝向四周蔓延。并由匍匐菌丝生出与基物接触的根状菌丝叫假根。

许多病原真菌及菌根真菌孢子萌发时所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吸器:寄生真菌伸入寄主细胞内的特殊菌丝分枝为吸器有各种形状,如球状、根状和丝状等。菌丝侵入寄主细胞吸取养料。菌核 是由菌丝体交织成团状的一种坚硬休眠体。它的外层由深色厚壁菌丝组成,内层由淡色菌丝构成。

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缠孢结构。子座是由菌丝体组成的一种垫座组织,有时是由真菌菌丝和寄主组织混合构成。

有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平等排列组成长条状似绳索,叫做“菌索”。鉴别霉菌

酵母菌霉菌的菌落和放线菌一样也是由分枝状菌丝组成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存在;

②多数营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⑤喜在含糖量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菌落表面常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特征。菌落具有“霉味”。

各种霉菌,在同一培养基上的菌落形状、颜色等相对稳定。故菌落特征也是鉴定霉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的有些相似,但较细菌菌落大而厚,一般呈油脂或蜡脂状,表面光滑、湿润、呈乳白色或红色。有些种的菌落可因培养时间过长而表面皱缩。酵母菌菌落往往有“酒香味”。

分生孢子梗是从特化了的厚壁而膨大的菌丝细胞即足细胞(footcell)垂直生出,顶部膨大为顶囊(vesicle)。顶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sterigma)(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顶囊、小梗以及分生孢子链合称分生孢子头。

曲霉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霉的菌落密毡状或松絮状,大多为灰绿色;菌丝与曲霉相似,但无足细胞。分生孢子梗具横隔,顶端不膨大,有扫帚状分枝,称为帚状枝。帚状枝是由单轮或两轮到多轮分枝系统构成,对称或不对称,最后一级分枝称为小梗,着生小梗的细胞称梗基,支持梗基的细胞称为副枝。小梗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青绿色.青霉属中有工业上经济价值很高的菌种.青霉中许多是常见的有害菌.根霉与毛霉的特征比较

菌落:毛霉菌落疏松絮状,菌丝高度有几厘米至十几厘米, 菌丝 发达.尤其气生菌丝发达,24h 可蔓延整个平皿,初白色,后变灰白.淡黄.灰和色。

根霉菌落疏松絮状,生长十分快,初白后黑灰色,其上密布有肉眼可见小黑点。菌丝体:毛霉菌丝发达,生长快,无异形化。根霉菌丝发达,生长快,有假根。曲霉与青霉特征区别

菌丝:曲霉属有足细胞,青霉属大多无足细胞。

无性繁殖器:曲霉属有膨大顶囊,单或双轮辐射状分生孢子梗无分隔。

青霉属无顶囊,分生孢子梗单,多轮分枝似扫组,分升孢子梗有分隔。无性孢子:毛霉孢囊孢子,孢子囊有囊领,无囊托。根霉孢囊孢子,孢子囊有囊托,无囊领。酵母菌与细菌的异同

细胞形态: 酵母菌多为单细胞.球形椭圆形等.有的有假丝。细菌单细胞,球状,杆状等

细胞大小:酵母菌细胞直径或宽2~5微米.长5~30微米细菌细胞直径或宽度0。3~0。6微米

繁殖方式:酵母多为芽殖.少数为裂殖.有的产子囊孢子。细菌多为裂殖。

细胞结构:酵母具完整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内质网等;核糖体 为80 S ;壁组成主要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等。细菌只有拟核,无线粒体和内质网等,核糖体为70S.壁主要成分是酞聚糖和脂多糖等.霉菌与放线菌的特征比较 菌体形态:放线菌为菌丝体,有气生菌丝和营养菌丝分化,菌丝宽度为0.3~1.0微米 霉菌为菌丝体.有气生菌丝和营养菌丝分化,菌丝宽度为3~10微米。

细胞器:放线菌 原核, 无线粒体。霉菌真核, 有线粒体。

壁组成:放线菌酞聚糖,格兰氏阳性。霉菌一般为几丁质,有的含纤维素 菌落形态:放线菌表面为绒毛状, 粉状或颗粒状,菌落有皱褶,不易挑起 霉菌多为绒状毡状网状.孢子和菌丝易粘

繁殖方式:放线菌只有无性繁殖如菌丝断裂,孢子.霉菌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孢子的类型

无性繁殖过程所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

a 节孢子(arthrospore)有些真菌菌丝发生断裂后成为短柱状、筒状或两端钝圆形的节孢子。

b 游动孢子(zoospore)鞭毛菌的菌丝形成的肾形、梨形或球形,具一或二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的孢子。

c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有些真菌在菌丝顶端或中间原生质浓缩,外围被厚壁包围着所形成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也叫厚壁孢子。是一种休眠细胞。

d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s)接合菌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生在孢子囊内,是内生孢子。

e 分生孢子(Conidiospore 或 Conidium)子囊菌和半知菌类的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

简单的分生孢子是由特化菌丝先端通过一定方式发生的,其下方的特化菌丝叫分生孢子梗(conidio phore)。梗有单生的,散生的,成丛的,还有成束的。还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生在覆碗状或球形的分生孢子器中。有性孢子类型

1.卵孢子(oospore)卵菌中的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大型配子囊藏卵器

↘质配→核配→双倍体的卵孢子

小型配子囊雄器↗

2.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

-菌丝↘

原配子囊→质配→核配→双倍体的接合孢子

+菌丝↗

凡是由不同性菌丝体上形成的性器官结合而形成有性孢子,称为异宗配合;

由同一个菌丝体上形成的配子囊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则称为同宗配合。3.子囊孢子(ascospore) 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

双核菌丝产生幼小子囊——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产生4个新核——再分裂一次形成8个核——形成单倍体的子囊孢子,一个子囊内往往有8个子囊孢子。

4.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

担孢子的形成过程与子囊孢子相似,不同的是① 核配后减数分裂所形成的 4 个核不再进行分裂;

② 以核为中心所形成的担孢子最终在担子外部形成;

③ 担子有纵隔的,也有生横隔的,多数是单室无隔。

在其生活史中出现可三种不同类型的菌丝。初生菌丝 #次生菌丝 #三生菌丝

物质循环

氮素循环的途径 1.空气中N素的固定 1)工业固氮

2)大气固氮,闪电时能产生氨盐。

3)微生物固氮 在常温常压下,微生物把大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叫生物固氮,大气中的N2通过某些原核微生物,工业固氮及大气固氮的固氮作用合成为化合态氮;化合态氮可进一步被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作用转化为有机氮; 有机氮经微生物的氨化作用释放出氨(NH4+); 氨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氧化为硝酸;

硝酸和亚硝酸又可在无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最终变成N2或N2O,返回至大气中。

由于固氮酶遇氧失活,固氮微生物全为厌氧微生物 ? 好氧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缓解她生活条件和固氮条件相矛盾的机制 固氮菌通过呼吸保护和构象保护来保护固氮酶的作用.硫素循环

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营养元素,是一些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辅酶的组成成分。微生物在硫素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脱硫作用、硫化作用和反硫化作用。

硫化作用:硫化氢,元素硫或硫的其他不完全氧化物被微生物氧化生成硫酸 的作用叫硫化作用。

具有硫化作用的细菌种类

a 化能自养型细菌类

硫化细菌——细胞内不积累硫滴,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菌冶金

b 厌氧光合自养细菌类

硫磺细菌——生成的硫磺颗粒积累于细胞内

无色硫磺细菌,紫 色硫磺细菌

c 是极端嗜酸嗜热的氧化元素硫的古菌,硫化叶菌(Sulfolobus)能氧化元素

反硫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其它氧化态的硫化物被微生物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叫反硫化作用。硫酸盐还原细菌或反硫化细菌

磷素循环.:自然界的磷素循环

1)沉积循环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a 有机磷分解即有机磷转化成可溶性的无机磷;

b 无机磷的有效化即不溶性无机磷转变成可溶性无机磷;

c 磷的同化即可溶性无机磷变成有机磷的生物固磷等三个基本过程。微生物参与了可溶性磷和不溶性磷的相互转化。

生物固氮作用机理

固氮反应及其基本条件

1;尽管能固氮的微生物多种多样,但它们固氮的基本反应都是相同的。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① 必须有具固氮活性的固氮酶。

② 必须有电子和质子供体、相应的电子传递链、还原力。他们的电子载体是铁氧还蛋白或黄素氧还蛋白。

③ 必须有能量供给,Mg2+ ④ 有严格的无氧环境或保护固氮酶的免氧失活机制

⑤ 形成的氨必须及时转运或转化排除。2.固氮酶的结构组成和催化特征

①、结构组成

组分I钼铁蛋白或钼铁氧还蛋白(MoFd)、组分II铁蛋白和一个辅因子(FeMoco)组成。

②、催化特征

固氮酶是一个十分活跃、基质谱相当广的酶.固氮酶对氧气敏感,分子态氧可是他钝化失活

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③ 固氮酶的固氮催化机理 固氮微生物的类型: 固氮微生物是一个庞杂的生理类群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共生固氮

1)自生固氮微生物

自生固氮微生物是在土壤中或培养基上独立生活时,具有固氮能力的微生物。

光能自生固氮和化能自生固氮两种类型。

根据对氧的要求又分为好氧、微好氧、兼性厌氧、厌氧菌。

①好氧性固氮微生物

# 好氧性化能异养型固氮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主要代表是固氮菌群。固氮菌属(Azotobacter)

#化能自养型固氮微生物 至今发现和证实的仅有一种,即硫杆菌属(Thiobacillus)中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ferroxidans)。这是一种能固氮的独特的营养类型。

#光合型固氮微生物 可以分为光合细菌和蓝细菌两大类群。② 专性厌氧固氮微生物

主要是一些发酵型的梭状芽孢杆菌、巴斯德梭菌、丁酸梭菌 他们属于化能异养型。另外还有光能自养型的绿假单胞菌属和着色菌属 ③ 联合固氮微生物

联合固氮微生物是必须生活在植物根系、叶面或动物肠道内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固氮螺菌(Azospirillum)微好氧

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的培养基中生长,可利用无氮培养基(阿须贝培养基)将它分离纯化。

2)共生固氮微生物

共生固氮微生物即是只有与高等植物或其他生物共生时才能固氮或有效固氮的微生物。放线菌

蓝细菌

根瘤菌 病毒

病毒的特点

1.病毒的基本特点

现在认为病毒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病毒粒子:成熟的具有侵袭力的病毒颗粒。1)形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缺乏细胞结构;

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已复制的方式繁殖;

5)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6)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细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平板上,有噬菌体导致敏感细菌裂解,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透明空斑叫噬菌斑。

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 类病毒基因组小,分子量为1×105。其RNA分子呈棒状结构。

朊病毒(Virino)亦称蛋白侵染因子,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朊病毒蛋白 致病性朊病毒用PrP SC表示

温和噬菌体:侵入细胞后,与宿主细胞DNA同步复制,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叫一步生长曲线。

毒性噬菌体 凡吸附侵入细胞后,导致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毒性噬菌体或烈性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原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

病毒粒子主要由核酸和壳体组成。

壳体由壳粒组成。核酸和壳体合称为核壳体。

病毒的特点: 1)形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缺乏细胞结构;

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已复制的方式繁殖;

5)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6)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的增殖可分为 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六个连续的过程。

烈性噬菌体 凡吸附侵入细胞后,导致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侵入细胞后,与宿主细胞DNA同步复制,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

以T-系偶数噬菌体为模式介绍噬菌体的增殖,其增殖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复制装配裂解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外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大部分着生在植物幼根的表面,少量菌丝侵入到皮层细胞间隙中所形成的共生体系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

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菌根真菌的寄主有木本和草本植物约2000种。

豆血红蛋白是寄主植物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及类菌体合成的血红素构成的化合物,对根瘤中氧气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固氮能力的一个指标。豆血红蛋白是一种氧接合蛋白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称为根瘤。

在根瘤中,根瘤菌结构及形态发生改变,形成特殊形态的T形或Y形菌体叫类菌体。

微生物与植物和共生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弗兰克氏菌和非豆科植物共生体系

已知放线菌目中的弗兰克氏菌可与200多种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放线菌根瘤(actincrhizas)。这些根瘤也具有较强的共生固氮能力。结瘤植物多为木本双子叶植物,如凯木、杨梅、沙棘等。蓝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体系 蓝细菌与真菌和苔癣植物的共生

蓝细菌与水生蕨类植物的共生体系——红萍。蓝细菌与高等植物的共生

① 蓝细菌与裸子植物的共生体系——苏铁的珊瑚状根。根乃拉草属(Gunnera)

② 蓝细菌与某些真菌形成地衣的共生固氮体系 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可形成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外生菌根与从枝菌根形态结构的异同 外生菌根:菌套(由于真菌和寄主种类的不同菌套的长短厚度及表面都有不同的特征。)哈蒂氏网、外延菌丝、菌索和菌核

丛枝菌根:与外生菌根不同,内生菌根的侵染很少引起根系外部形态的改变。其中泡囊丛枝菌根(VA)是极为重要的一种。

泡囊-丛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 VAM)。VA菌根是部分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系。它在根的皮层细胞间和细胞内形成泡囊和丛枝,所以叫泡囊-丛枝菌根。菌丝、丛枝、泡囊、孢子和孢子果、辅助细胞

外生菌根的作用(p310)1)对植物营养和生长的作用 2)对防御林木根部病害的作用 丛枝菌根的作业

增加了根圏的范围,增加了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改善植物营养条件。

第五篇:细胞生物学绪论

绪论学习

一、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与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细胞生命活动规律。P2

(这门学科概括的说,是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各个层次上(主要是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是生命科学的基础。P12)

二、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2)细胞学的经典时期。(3)实验细胞学时期。

(4)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细胞结构功能细胞生命活动。(2)细胞中单一基因与蛋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复合体的相互作用。(3)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信号调控网络。(4)体外研究体内研究。(5(6)计算生物学更多地介入并与之结合。(7)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学科的渗透与数理化及纳米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总的特点是从静态单一过程的分析到活细胞代谢网络的动态综合。

四、名词解释

(1)cell theory:细胞学说。生物科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包括三个基本内容:所有生命体均由单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细胞只能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

(2)cell engineering:细胞工程。是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工程它是应用细胞培养、细胞分化的定向诱导、细胞融合和显微注射等技术,使细胞获得新的性状以及创造新的生物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

五、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内容见P16提要。

六、研究细胞生物学有何重要实践意义。

(1)医学方面: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对了解细胞衰老、癌变以及激素作用、免疫和病毒感染机理均有重要意义:如对溶酶体的研究,了解到细胞的变性、坏死;对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发现加深了对癌症的认识。应用细胞生物技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用药物的生产等也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方面:细胞生物学在农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细胞培养,选择细胞突变体,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杂交、花粉培养、细胞转化等;基因工程技术用于作物和蔬菜等转基因抗虫、抗病、抗旱抗盐的研究。在畜牧业方面,转基因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个人整理编辑而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指正谬误,有建议请发QQ消息。陈青云

8。绪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