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读《陶行知的“四块糖”》有感[范文大全]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22-987544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5 02:21: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陶行知的“四块糖”》有感

读《陶行知的“四块糖”》有感

今天,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这个故事后,我深有感受。

这个故事写了陶行知看见一位男生拿着砖块砸同学,陶行知把那男生叫到办公室里,通过奖励小男孩四块糖的事教育了他,让男孩知道了错误。

陶行知真令人佩服,因为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大有不同。一个男孩在学校里拿一块砖头砸同学,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也是属于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了。要是换做别的老师,早就对男孩不是又打又骂,就是对他拳打脚踢的了,哪还会像陶行知那个样子,心平气和的跟男孩谈话呢,更不会奖励小男孩四块糖果。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砸人虽然不对,但是因为那个被砸的男生欺负了女同学。这样看来,砸人完全是为了正义,只不过是行为不当而已。理解对方,帮助对方,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说服对方。

我也有过这样一位老师。那是我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上有人打架了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里。我原以为老师会把他们暴打一顿,但出于意料的是,老师只是教育了他们一下:打架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万一打伤了人怎么办,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后,合上了书。我的脑子

里还浮现出陶行知教育小男孩的那些文字和情景,令我身有感受。

第二篇:读《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有感

读《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有感

今天在看书的时候又看到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读了之后,我对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陶老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也变得愈加高大起来。

作为育才小学校长的陶行知,一天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当即遏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作为校长的陶行知一定会狠狠地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可是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可一见到陶行知,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学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送给王友,说:“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陶老先生没有严厉的训斥,更没有粗鲁残暴的打骂,而是用四块糖果感化了他,使他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哭流涕,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这是那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悔恨,还有什么比这种喊声更真诚呢?那么,是什么使孩子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呢?仅仅是这四块糖果吗?不是的,是师德的力量,是陶行知老先生身上那种熠熠闪光的师德!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神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

看看陶老先生,再想想我们自己,简直惭愧得无地自容.我们老师们也经常在一起谈论起班级中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对于他们犯下的五花八门的错误,老师们是应用了各种对策,绞尽了脑汁,可对于有些学生仍然无济于事.老师刚刚严厉地批评完,或者拿着戒尺的手还没有放下,紧接着便又听到那名学生惹出别的祸了.如此下去,确实令老师束手无策.那些束手无策的老师们,我建议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本书,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变严厉的批评教育为动之以情的心灵感化,还愁什么学生不听你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教师的不仅需要具有爱生的情怀和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可以说,陶行知把肯定和表扬的教育手段用到极至,也充分说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和肯定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看来,我们的学生身上并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为人师者缺乏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教师要修炼自己教育的机智,培养对学生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优点.

第三篇:读《陶行知》有感

陶行知 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读过《陶行知文集》掩卷沉思,感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的教育给我们爱的教育,爱的启迪。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使自己与学生越来越贴近,在师生的两颗心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收获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 谈陶行知 先生的教学理念。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的是淳朴、真挚的爱。陶行知用他宽广的胸怀去爱学生,去实践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要 向陶行知 先生学习,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爱心。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爱学生,爱听话的孩子,爱成绩优秀的孩子„„与 陶行知 先生那无私的爱,自己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的浅薄,那样的自私。有了附加条件的爱,即使付出再多,得到的只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陶行知办育才学校施爱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以实际行动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平的,稳定的,是高尚的,不应以学生的面貌、成绩为取舍,对有缺陷的、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沐浴在老师的爱中,快乐的成长。

老师的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感情的付出,更是智慧的付出。老师的爱是感情与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某一方面可能技不如人,在另一方面却脱颖而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其他孩子的优点;不能单纯凭借成绩而把某些学生视为“差生”而冠之“朽木不可雕”的帽子。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只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挖苦讽刺,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所以说对待“差生”我们老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帮助他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长补短。

当然,对学生在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陶行知在竭力为学生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咐要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当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和指导。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就像一块璞玉,老师灌输给他们什么样的思想他们就会朝向哪一个方向,所以老师对孩子要爱,也要严格要求,对孩子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沐浴老师爱的同时也会找到前进的路,学会去关爱他人。心中有爱,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 陶行知 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 陶行知 先生的话说“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 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把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 阳明 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三、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陶行知 先生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句话并不是说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学,而是有着深厚的含义。一是指依据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程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二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秉性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因材施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敢的肩负其责任,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向“真人”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欢歌也有荆棘,但当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之后,迎接我们的是那一弯彩虹。

第四篇:读陶行知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固河中心小学 刘秀丽

自从踏入三尺讲台,我时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教师?在《陶行知文集》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对优生会赞赏有加,而对差生训斥多于表扬。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对每个学生都要平等相待。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厉,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第五篇:读《陶行知》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6)

肖秀锦

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思想耳熟能详是是先生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陶行知在倡行科学教育、生利教育、生活教育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他认为,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国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恒不变的宗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正如他在年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也是其倡导的成人教育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员的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等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理解能力,把教、学与做结合起来,“在劳力上劳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真知。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陶行知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

他的思想让我不断的反省,不断的醒悟,使我懂得知识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无穷力量。我从陶行知的身上看到了光明:学会了追求。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读《陶行知》有感——学陶子 扬陶思 做阳光教师

202_-10-30 16:01:32|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其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科学而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策略,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切实的指导性。

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细读行之思想。此次借培训之际,又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及我的同期学员们在南京陶馆汤翠英馆长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所谓随便聊聊的介绍中,被“教育大家”伟大的人格、创造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折服了。汤翠英馆长对陶先生八大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字字珠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得人手购了一本“陶书”回去研读了。

在这本汤版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全面深刻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阐释了“阳光教师”的特质。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学习其崇高的师德修养、学其献身精神;学习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感悟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蹲下来看孩子”、“艰苦奋斗、抬头乐干”等教育工作思想,让光明留守的花朵也灿烂开放,更加美好等!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时代价值,激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的目的是什么,学的目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真”,做个“真人”,真正的人。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不光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受到心灵的启迪。更要注重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的合作,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的亲切联系,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的心灵。通过家访,谈心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百战百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感受教育,也是更好地接受教育。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所以老师和家长就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如果是一个经常吵架、骂人的家庭,一个经常看不起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会有成就感,心理又怎能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富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让学生受到熏陶。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联系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是这样的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可见“爱”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尤其对“学困生”更应当充满“爱”。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学困生心灵深处的自卑感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求上进、求发展的自信心的树立。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宽容即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是呀,花有花的风采,叶有叶的荣耀,而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爱的应是根的事业。

三、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创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创造是陶行知的人生之柱,陶行知一生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无不渗透着他对创造的向往之情。可见,创造思想是陶行知教育哲学中最鲜明、最活跃、最深刻的内容。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自新,立新,创新,提倡新教育,构想新蓝图。强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行动的教育”必然产生创造的活动,教育与创造是一脉相承的。

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并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将自身的创造本能和欲望很好地得以培养和发挥。而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和创造表现,使得原本富有生气、活力,充满好奇的教育变得呆板木讷、唯唯诺诺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教学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个做,不是盲干、盲动,它必须具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而这三个特征的集合便构成了关于“创造”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时,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我感慨颇多,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课堂革新不就是要解放教育对象的身心,塑造其创造力,使他们得以自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吗?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在这六个解放中,陶行知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我想,这将会作为陶行知创造思想中最闪光、最具有价值的精华永载教育史册。

四、从平民教育看均衡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差别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能保证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学校才是主阵地,学校应有所为。要想培养具

有创造精神的儿童,教师首先应当具有锐意进取、不懈求新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主张先生既要向学生学习,又要去创造新型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得不到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依靠。要让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做“陶花”,扬“陶思”,为培养“真人”而做一个阳光教师!

读《陶行知的“四块糖”》有感[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