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2-98108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30 01:21: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沙市区锣场中学李琳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

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

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

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

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

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

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

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

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

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

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

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

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

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

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

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

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

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

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二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一、发挥教师“指导语”的作用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教师事前“指导语”作用明显。从观察功能来看,教师指导语主要有三方面作用:

1、定向作用。我们可以把观察分作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随机观察是指随时随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任意观察;而定向观察则是指有目的的观察。那么观察效果的好坏与观察前的目的性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事先要明确提出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引观察方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观察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

2、加深作用。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许多时候不能洞察到本质。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指导语的作用,充分考虑如何起到加深学生理解的作用,既要使学生观察到表面现象,又要适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其次,还要把“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引向具体化、深入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由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提高作用。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师可以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提示和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观察中得到印证。比如,一些自然景观的特点、一些景点的特色等,事前经过教师的提示讲解,然后学生就可以实地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得到印证,这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对学生观察思路的开拓也起到了作用。

二、指导观察方法

学会观察很重要,因为作文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梁启超说:“教师不是拿所得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结果的方法教人。”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在此,特别应注重以下三种方法:

1、顺序法。客观事物无论动的、静的,它的存在与发展虽然错综复杂,有时令人眼花缭乱,但都有它的“序”。以静物来说,空间上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在时间上也有发展的过程。所以,应该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根据对象特点,心理上有个观察的“序”,这是准确形成事物表象、提高观察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实在名家的作品里就充分体现了“序”。比如朱自清《春》,由树上的花写到地上的野花(上下),《人民英雄纪念碑》也从上写到下,这些都与观察顺序密切相关。当然,观察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能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观察点不同,顺序也随之而异。总之,观察的顺序应根据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以及被观察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者心理过程来决定。

2、比较法。比较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毛泽东也曾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观察,有助于顺利完成观察任务,达到观察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事物如果孤立地看,往往不会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拿它跟同类事物一比,它们的异同、特色就出来了。在观察中,借助于比较,学生很容易确定不同东西中的共同点和相似东西中的相异点,从而了解事物特点,有助于发展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如:将甲老师和乙老师外貌、神态、说话、动作等进行比较,就能更进一步了解两位老师不同的特征,从而就更有利于抓住不同特点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3、想象法。想象是把通过观察感知的东西浮现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想象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在作文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观察中,通过想象,可以把时间缩短或延长,把空间缩小或放大。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想象能使观察插上翅膀,使意境更加广阔。比如:看到奥运会的五环旗,就想象到了各大洲人民的紧密团结;观察到行道树静静地站在马路两旁,净化空气、献出绿荫,就自然想象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所以想象能够使观察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能够使观察真正的插上翅膀。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

其次,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以用促趣。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掌握知识经验的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

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

2、[MSOffice1]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

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

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

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

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如图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F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

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

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

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 A 如图,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D 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E F B C P 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

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

2、[MSOffice1]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附]参考文献

1.王子兴: 《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9 第一版)2.朱智贤: 《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教研专题发言稿

王 奇

202_/11/2

第四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模版)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

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

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

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

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如图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F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

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

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

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 A 如图,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D 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E F B C P 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

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

2、[MSOffice1]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附]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9第二版)。

2.王子兴: 《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9 第一版)。

3.朱智贤: 《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五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谢 春

摘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培养观察力,为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教授观察方法,写好观察笔记。

关键词:写作教学 观察力 兴趣 方法 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作文也往往是教师和学生都最为头疼的问题。作文课上,教师煞费苦心地分析写作要求、讲授写作技巧,学生正襟危坐地聆听,但一到动笔时却总会呈现出咬笔杆、皱眉头的场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文章要么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要么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形成一堆无生命的文字。因此,如何使学生摆脱作文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想像、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结合这一精神,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引起作者的深入思考、体验和感悟,让生活形成丰富的积累,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只有以观察基础上形成和知觉表象作为依托,学生写作文时才可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自由的想像和联想,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来。画家徐悲鸿说过:“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须以马为师,画鸡必须以鸡为师。”①只有对所“师”认真观察、烂熟于心,写作时才能一挥而就,这说明观察是何等的重要啊!试想,如果郑板桥没有对竹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怎么会“胸有成竹”,又怎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图呢!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又怎能有诸多流传于世的经典名著呢!

在如今的教育现状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们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仍整天埋头于成堆的书本、作业之中,早起晚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花季少年对自然、人生特有的感悟和体验正逐步丧失殆尽,作文成为一套程序化模式,没有了青春的个性与张扬,学生作文也就在假、大、空的轨道上一路徜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引起我们兴奋和关注的事时有发生,生活中的一切都汇成了汩汩写作之源,等待着有心者的挖掘。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还学生一双明亮、锐利的眼睛,去发现、捕捉生活中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美的瞬间。“观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事物仔细地察看、了解。”可见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还包括了一个“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调动全部的感觉器官去听、闻、问、尝、摸„„通过多种渠道感知事物。因此,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以提高其观察能力,从而广泛积累素材,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观察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③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学生缺乏观察兴趣,就不会自觉观察。因此,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一环。

据调查,学习有40%的信息来源于眼睛的观察,而观察兴趣的源头来自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所以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必须把观察的范围扩大到生活中去。“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④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资源的优势,努力寻找机会把学生带到室外领略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例如:当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候,组织学生扫墓、春游,让学生感动生机盎然的春的气息;当白雪皑皑的时候,领学生到白雪覆盖的树林,让学生领略到玉树琼枝的独特风采。在星期天或节假日里,带领他们走向街头,走向田野;从热闹的集贸市场到碧绿的田野,从小贩的吆喝到买卖时的讨价还价,从淳朴的民情风俗到幽雅的农家小院„„从中体味与平时校园生活的不同,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无限热爱的遐思。与此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在充满浓厚兴趣的活动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的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观察实践打开学生们心灵中兴趣的窗户,让色彩纷呈的世界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为作文准备生活的积累和写作的素材。

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方法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⑤好的方法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观察方法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课堂上结合范文的指导;二是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的感悟。

教科书的文章都是专家学者经过认真斟酌、仔细筛选的,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观察能力,这些无疑可以作为观察力培养的范本。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先写了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地点转换的顺序。在写百草园的景物时,又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同时,百草园的“乐园”生活与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又形成对比,是比较对照法。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观察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练笔,让学生把所学方法应用于实践,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后,布置学生写校园中的一座建筑物,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观察方法进行实地观察,学以致用。

当然,观察方法远不止以上教学中所举的这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应用这些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分类进行方法的指导,如定点观察可按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等;变点观察可按时间推移法或移步换景法等。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但这还不够,在观察事物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清主次,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式。例如:观察动物,可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可观察它的叶、枝、茎、花、果等,并能从位置、形状、滋味、用途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人,可观察人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观察事件,可观察其活动过程,并特别注意其精彩、高潮阶段的人物表现。

对于事物的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指导学生观察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所思、有所悟,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时,才能将自己感情的体验、思想的感悟反映出来。例如:在一节作文课上,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粗糙的石头,先让他们观察石头的色泽、形态,然后启发他们把石头的形态、作用和生活中的人、事联系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石头虽然外表丑陋,但可以建房、铺路作用大,说明看人不能看外表;有的说石头虽然可以建房、铺路,但如果放在马路上就会成为绊脚石;有的说它棱角分明、有个性,不圆滑,做人也要这样„„一块普通的石头撞击无数思想的火花,闪烁出青春的智慧。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观察者的其他心理素质相联系。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教授观察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要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要学会全神贯注,及时强化,对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分析,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有利于纠正观察中的偏差和错误。其次,要持之以恒,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时间的练习过程,要勤于观察,有恒心长期坚持观察活动。契诃夫说:“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科成为习惯„„仿佛成为第二天性了。”⑥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观察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观察的目的在于积累,观察中的心得体会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因观察的主体和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所得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坚持写观察笔记,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事、景及时记述下来,特别要善于捕捉住观察中闪现的一些独特的思想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笔记要及时评改和交流,并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品尝成功的滋味,用满意的效果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教师的肯定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点滴成功都会使学生的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因此,教师给学生的评语除了有针对性、启发性之外,还要有激励作用。

观察力的提高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不再空洞无物,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中独特的心得体会也让学生的作文闪烁出许多个性的火花。但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还需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多方探讨。

注释: ①转引自,陈林生,《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2_年版,第920页 ②转引自,李再发,《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202_年第10期,第35页

③转引自,朱捷,《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2_年版,第425页 ④叶圣陶,转引自姚宗瑞,《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2_版,第439页 ⑤转引自,姚宗瑞,《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2_版,第439页 ⑥转引自,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柳明,《世纪烛光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选》,学苑出版社,202_版 [2]邢改萍,《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2_版 [3]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版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TOP